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面”现象突出。

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 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人口超过5万时, 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县23个乡镇,除新晃镇等个别以外,其它镇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积聚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更加制约着我县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四)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小城镇所在政府往往集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于一身,有时为实现主观愿望而破坏规划、违规建设,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人力、物力等原因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在小城镇投入上存在“平均主义”,重点不突出,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二、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 保护利用好耕地, 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 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 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 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

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结合地形地貌, 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 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城镇规模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非均衡一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小城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不断积聚吸纳周边农民,拓展城市规模。通过重点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突出各自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例如侗乡的饮食,新晃的牛肉等等。再就是打造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 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政府管理、凝聚合力

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市政、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主要投入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小城镇形成政策洼地、资金洼地、项目洼地,促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充实力量,放权放责,强化对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2

1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底子薄

依兰县是传统的农业县, 人口较多、底子薄、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资金筹措难、建设基础差、乡镇规模小等问题。2014年全年财政预算收入总计5.74亿, 用于城乡社区支出1.43亿。支出所占比例较2013年已经有所提高, 但仍然不足。在此之前, 依兰县一直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化, 将城镇建设当作城镇化, 如在各个乡镇所在地修建几条新街道, 建几批新房子就当成是城镇化建设。大多数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少, 设施简陋, 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1]。

1.2 城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依兰县在2012年10月成立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以前, 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 经济结构单一雷同, 大多数乡镇的总体外观仍然是“一个集市、一两条街道、几栋办公楼”, 多数乡镇也仅仅是政府所在驻地和人口较集中的居民集聚区而已,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很多功能不够健全。忽略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合理配置。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依兰县的产业结构规划起点低, 无显著特色, 并没有根据依兰县的实际,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严重, 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依然较低。这就使城镇的发展缺乏繁荣经济的有力支撑, 缺少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 主导产业的发展不是很不显著。在发展产业过程中, 没能充分利用和发展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 不依据该地实际资源条件, 不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 盲目引进外地的产业项目, 不仅舍近求远, 而且没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 导致整个依兰县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产业层次较低。

1.4 观念创新意识不强

依兰县基层乡镇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总体较低。各级乡镇干部学历普遍偏低,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20%左右, 乡镇干部的知识、经验结构以及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甚至部分乡镇干部不仅不懂科技知识, 而且不愿意学习科技知识, 使得这部分人的科技知识严重匮乏, 其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理念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不能为农民的致富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在部分乡镇中依然存在, 地方乡镇干部和群众认识不到位, 不敢为人先, 不善于抢抓机遇, 不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2]。

2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依兰县要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布局上坚持把城镇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准确把握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立足依兰地区实际, 科学定位发展方向, 合理规划好城镇与乡村建设, 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科学决策、扎实推进,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

2.2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

从全局考虑依兰县整个城镇县、乡、镇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整个城镇内的交通体系与城际间的交通体系, 使城镇内部循环通畅、城镇内外联通便捷。同时, 全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 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和合作医疗体系, 加强农村人口户籍管理,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乡镇社区的医疗水平, 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

2.3 加强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支撑

根据地方实际, 选择依兰县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项目和产品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龙头企业培育、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市场相匹配的主导产业, 使其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 增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 以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 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乡镇人口的聚集程度。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主导产业, 动态协调主导产业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关系。

2.4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决议,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及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合理配置城镇及乡村的财政资源, 建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 统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 使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按比例适当提高, 逐渐形成连续、稳定、规范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多渠道争取政策性资金,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农民富余资金, 集中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活跃市场, 拉动内需, 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 加快小城镇建设。

3 结语

总之, 当前依兰县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整体规划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干部群众的观念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 依兰县必须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镇主导产业,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只有这样, 依兰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摘要:近年来,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但农业总人口所占比重依然较大, 县域和小城镇经济相对滞后。因此, 依兰县应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优惠政策, 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吉林省依兰县

参考文献

[1]苗绘, 李海申, 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3 (1) :49-52.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2.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

城镇化建设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特别是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

首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其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地区不能有效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具有特色产业链的农业经济。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不能将农村社会服务和农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佳,比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用水普及、人均绿地面积等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5.资源环境压力大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了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滥用土地建设一大批形象工程,同时城乡规划不合理,农民良田被强占并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些行为都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一方面,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合理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发展的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同步发展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大对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建设,特别是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覆盖要广,使农村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规范土地的使用和流转,使农村土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同时合理规划土地用地,减少对农地的行政侵占,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供需矛盾。通过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为城镇化的推进创造有序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2.改革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城镇化过程需要城镇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而在现阶段,一些地区城镇产业化发展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融资渠道的缺乏,资金紧张将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并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对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应充分调动起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这之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到城镇的建设中来。只有广泛地利用多种投资渠道,才能使地区经济发展更活跃,更有吸引力。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严格管理所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必须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目前来看,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需要重视的是户籍改革不单是改变户口,更重要的是户口背后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户籍制度才实现了实质性的改革。

4.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产业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特色的产业链,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所以,建立起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开拓农业生产的新市场,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辐射出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将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衔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地区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带动功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目前的城镇化过于追求城镇人口数量,是低水平的城镇化。据调查,城镇化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口不能同等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所以,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给予失去土地且暂时无法自力更生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避免他们沦为城市贫民。另外,积极组织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农民工能真正地在城市立足。总之,政府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都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集于一体。可以看出我国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重视。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完全不顾环境的承受力,大肆地污染与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植到城镇化建设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为,走生态城镇化建设之路。

三、结语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城镇化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化的城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到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优化和改革,使城乡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德福,刘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4).

[2]李铁.城镇化管理的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EB/OL].城市中国网,2011-11-14.

[3]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4]刘恒.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1,(4).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曾莉芳学号:51号 摘要: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中药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广西与其他省份比较差距还很大。小城镇发展还比其他省份落后,虽然总体上有取得不错的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根据广西小城镇的现状总结出了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建设策略发展城镇

一、广西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介绍 广西作为西部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沿边、沿海、沿江优势,是祖国西南出海大通道,而且广西地处西南与华南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广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各项改革,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综合协调发展,全力建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南贵昆经济带等区域有较强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能力的小城镇体系,使得城乡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放在全国比较,广西城镇化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广西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水平仅为31.35%。

二、当前广西小城镇发展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各地方小城镇发展不平衡 广西各市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四个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的城类型,分别是: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北部湾沿海城镇群;以贵港市、玉林市为主的桂东城镇密集区;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主的沿桂海高速公路点轴发展区和以西北山区城镇点状发展区。每地区城镇发展带动力都不一样,比如邻近广东的桂东地区,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条件好,很多城镇都成为了外商投资的对象,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桂南地区属沿海地区,可利用港口发展经济,而其他较为多山的地方城镇,特别是喀斯特山区等地,石多土少,可利用的资源少,在空间上也难以拓展城镇发展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没有得到一个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的外来力量。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导致规划滞后、建设粗放。更是使得各个地方的城镇发展不能齐头并进。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城镇密度呈东多西疏的趋势,(二)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国的大部分城镇发展多是依托大中城市发展起来的,广西的中心城市数量不多且城市的综合实力也比较弱,据专业人士分析按广西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应设16或17个地市级城市为宜的,但是实际上广西只有14个地市级城市,据2013年最新的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及影响力分类排名,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只属于三线城市,可见广西的城市综合实力较为其他省份落后,在最新盈利竞争力排行榜上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都超过广西进入前十强,在人均GDP上也比其他城市要低很

多。所以,在广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薄弱,对周边的城镇没有太强烈的带动力,难以发挥辐射力带动全区城镇化的发展。

(三)城镇经济力量薄弱,缺乏优势产业支持 一个城镇的发展比需要有自身的产业支持,才能走的长远。像是桂林,就以旅游业为支撑,像是阳朔等周边城镇也得到发展,除了旅游业,工业这第二产业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基础,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镇发展水平,但广西的工业化水平还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广西中具有工业化实力的就只有柳州市,而西北等地区城镇则没有优势产业的支持,比较难以发展。广西最不得力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已成为制约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瓶颈, 导致城镇经济发展不起来。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广西许多重点中心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许多地区缺乏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

(四)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吸引力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水平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对“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宽,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少数地方还没有能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许多地方对城镇建设的详细规划、特色设计还不重视,致使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建设也就不完善,因此发展就受到阻碍,问题也随之增多,导致城镇公共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条件跟不上,不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精神没有得到体现,城镇人的素质不高,这样一来就和农村没区别,外来人来说缺乏了吸引力,农民也不愿在这里发展自己,人口数量少就更难以发展,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加快广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一)【内容摘要】: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处在农村向城市装换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为主题组成的社区。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地位特殊,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我镇的小城镇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多年来,我们当地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建设质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我们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探求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目前,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民间投资,缺乏财政性投入资金的保证,也没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尚未形成有效的小城镇投资的调控手段。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运用市场手段,没有放开搞活建设的局面,吸引多方投入资金致使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资金缺账多、缺口大的问题。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小城镇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在2-3万人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我镇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远不能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其次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乡镇纯粹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投在小城镇建设上。

(四)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产生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存在着重企业、轻视小城镇建设的思想倾向,在机遇面前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因素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少,造成了思想松懈、工作被动局面。少数政府职能部门片面的认为小城镇建设只是城建部门的事,与自己单位联系不大,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不够,对小城镇建设支持不够,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2)小城镇规划工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小城镇规划编制深度不够。控制性详细规划较少,因而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性,导致了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弊端,造成了“有楼无人”、“有场无市”的局面,既带来了不应有的浪费,又发挥不出小城镇应有的作用。

(3)小城镇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已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上级部门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文件和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因不配套难以落实,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还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课题,她不同于县市级城市。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措施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全市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小城镇。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可凭借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使之成为二、三产业的首选之地,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总量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果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城镇人气,形成人口集聚。而人口的大量集聚,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的连锁发展,既拉动消费,又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小城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大量农民进城镇定居,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其缩短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自身的素质渐移默化得到提高。从我镇的情况看,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地之后于工业化。目前,我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现优势,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找准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工作重点,牵住城镇建设这一城镇化进程的牛鼻子,适当超前投入,加快建设,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二).要挖掘文化,彰显特色

小城镇的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重点在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故事的城市,其生命力就必然不强。特色的彰显虽然是建立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但更在于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骆新在《反省城市规划》中说,“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是它的居民。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所以,在小城镇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彰显特色,呈现精彩!

(三)因地制宜、精心规划

1、规划要注意科学性。确定合理的城镇中远期发展规模,既是规划的重点,又是规划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有二难,一是人口规模预测难,二是用地规模难确定。这“二难”往往是城镇规划会审时的焦点问题。规划期限15-20年,远期人口规模不能以城镇化目标率简单计算,而应从城镇经济规模,承载能力,集聚力、辐射力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济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就强,人口规模预测不能囿于现有全镇户籍人口,否则15-20年后,今天的规划就不尽科学。

2、规划要注意完整性。城镇规划越是完整就越有操作性。精品规划才有精品城镇。规划的完整性体现在规划本身的系统性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规划的系统性:建制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总纲,它从宏观上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落实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导城镇建设还要有近期建设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如五年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排污、三线(电力、电讯、广播电视)、绿地系统等专业规划。各区块的建设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凸现城镇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部位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四)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乡镇由于财政收入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都采取财政直接投资方式。由此产生两对矛盾:财政可用资金少与基础设施建设量大的矛盾,想超前作出投入与财政融资难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制约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量入为出”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为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呼唤一个符合市场主体的单位,使政府行为通过市场化运作。比如可由镇政府投资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公司融资和投资小城镇,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再收益”的良性循环。一切适宜于社会经营的配套设施,如幼儿园、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配套设施,由政府前置条件,均可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投资压力,又能更好地得到这些设施周围土地资产增值的收益。

(五)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1、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城镇管理最难最重要的工作,一放松就会出现问题,一出问题就会造成损失,一手软就会带来后患。要时时注意城镇规划区内的动态,发现动土、翻建、立杆拉线、埋管挖沟、搭棚搭架(塔)、铺路筑桥、破墙开窗(门)等情况,都应到场检查审核,对照规划该阻止的阻止,该纠正的纠正,该停工的停工,该拆除的尽快拆除。建制镇在规划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甚至放纵的几方面必须得到转变,主要是“管线”(电力线、广播电视线、电话线、无线信号站线、自来水管等)的架设、铺设要列入审批程序,方案审核同意后方可施工;新建防污、道路的标高要明确,并跟踪到位;主要道路、街道两旁建筑和重要标志性建筑,要树立美学观念,增加建筑立面审批,把握立面结构的美观和色彩的协调。环卫管理同样要提高三个方面:一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垃圾箱、主要街道果壳箱、公厕等要提高档次,新建设的开发项目一定要把环卫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到位,如果将垃圾箱、公厕等到房子出售后再去建,工作难度就会增加。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环卫费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收起来,道路保洁、垃圾运输,园林绿化管理等可先制定工作要求采取招标,以降低运行成本。三是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包括各村、各企业)的垃圾量越来越多。垃圾的去路已成头痛的问题,应从长计议,投资建设好垃圾填埋场。

【参考文献】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罗城镇副镇长

刘华安

罗城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幅员面积95平方千米,辖26个村3个社区,人口5万多人,经济总量占全县1/10,煤炭和卤盐是镇上“黑”“白”两大资源,拥有股分制煤炭企业5个,其中县级煤矿3个、乡镇煤矿2个,年产量43万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大、难度也大。煤矿安全监管是我镇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和我们的对策作简要发言。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依然淡薄,主要表现在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

1、企业安全意识淡薄仍然是当前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年来的安全生产事故,无不与思想麻痹、重生产轻安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因素有关。随着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煤炭行业已成为暴利行业,煤矿特别是一些个体煤矿,为了利益“拼命”下达产量指标,工人为了挣钱“拼命”生产,两个“拼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根源。

2、从法律角度看,违法后责任追究的力度太轻,也是煤矿老板安全主体责任差的原因之一,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故,矿主承担刑事责任的高限仅为7年有期徒刑,而且多数老板刑期间被保外就医,照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甚至照样当老板。

因此,在如此情况下,形成了政府抓安全,企业抓生产,使安全 与生产对立起来。企业往往弄虚作假应付政府的安全监管,侥幸心里在生产中占了上风。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

1、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培训只能听听,考试往往找人代替,专业人才更是匮乏,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特别是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奇缺,管理层几乎没有大中专以上专业人才,部分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还相当低,不少竟是文盲,不懂规程,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2、煤矿固定工减少,现在大量使用的是农民合同工和轮换工,部分煤矿为减负降本,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可以说是低素质的人在从事高危险、高难度的工作。

3、为了减少开支,煤矿企业采取区域性生产承包,根本不太重视管承包中的安全监管,也埋下了事故安全隐患。

(三)基础薄弱,超能力生产。

我镇青狮煤矿近几年发生了两次不该发生的事故就说明这一点,本来是乡镇煤矿,规模相对较小,采掘通道相对窄小些,属于基础薄弱,虽然经过几次技改仍与大煤矿存在差距,安全投入与监管措施根本不能同大煤矿相比拟,因此导致两次顶板工事故发生。

(四)煤矿安全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有些煤矿矿长变化大,一年一换,都是聘用,资质名不符实,短期培训拿到资格证的多,科班出身的少,有的矿长有经验而无理论,不能高瞻远瞩;有的有理论却无实践经验,中看不中用。乡镇煤矿事 故多发,其主要原因是矿业秩序混乱,但追根溯源是管理体制的不适应。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

1、我县向煤矿派驻住矿安监员是可以推而广之的做法。但是驻矿安监员如何加强管理,如何考核,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把煤矿安监队伍建设列入考核地方政府安全工作的一项内容,也作为考核领导干部重视安全工作的一项指标。

2、为了切实加强煤矿监管队伍建设,要积极解决煤矿管理部门的编制、经费、办公场所、车辆、工资等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压死责任,确保建设一支力量充实、责权利统一、精干高效的监管队伍,真正形成政府督办、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煤矿监管体制的良性运行。

3、深化煤矿生产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矿管分离”。煤矿企业的出资人拥有企业,是大股东,可以担任董事长,但不一定要参与煤矿的生产经营管理(特别是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矿井),全面实行矿长负责制。煤矿企业的出资人只是企业的“股民”,有对企业的经营监督权,但无权干涉煤矿生产管理,是企业的合法受益者。

(二)坚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安全监管自觉性。

1、建议重新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对重特大事故的主要责任人施以重刑,让企业主感到 死不起人、不敢死人,使安全意识真正溶入其灵魂。

2、强化煤矿生产现场管理,以班组为安全生产责任单元,建立矿长跟班制度、矿长交接班制度、班组专职安全监督员制度;每班至少设一名专职安全检查员,跟班巡回检查存在的隐患并督促及时整改,做到解决隐患不出班。煤矿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引导煤矿企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逐步形成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氛围。

(三)加大检查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遏制事故重在消除隐患,必须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1、安全检查要改变通知时间、地点的检查方式,常规巡查和突击性检查相结合,严防煤矿企业弄虚作假应付检查;同时倡导煤矿不要怕检查,通过检查出找出问题是好事,应该欢迎检查。

2、检查要细化和广覆盖,而且要重视检查人员的素质提高,比如定期开展检查人员技能培训评比等活动。查出的隐患问题要“回头看”,跟踪督察整改情况,确保检查的质量和效果,严防检查走过场。

3、要建立隐患责任追究制度,解决只是事后处理的倾向;要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量刑”,视情节给予经济处罚、停产或关闭;情节严重的按事故立案调查,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把责任人处理在事故前,逐步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意识,真正做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

(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煤矿健康发展。

1、建立“科技兴安”机制,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制和推广力度;靠科技进步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和工 艺,提高煤矿企业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2、研究激励机制,提倡工人搞技改、提建议。不能小看工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3、三是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始终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任何时候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煤矿都不准组织生产,从而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4、建立重点监控机制,根据煤矿自然灾害特点分类管理。作为煤炭企业必须清楚掌握煤矿的灾害特点、生产现场安全状况和主要危险源;县级以上煤矿管理部门必须清楚掌握各地区灾害特点,受水、火、瓦斯等重大自然灾害威胁的矿井等,以此分类制定监管措施,并按受灾程度分级管理。受水、火和瓦斯影响的矿井要重点监控,严看死守,跟踪管理,从而科学分配监管精力,实现科学管理。

(五)建立“一票否决”机制。

要将安全生产列入考核干部和有关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考核结果对干部的任用和部门实绩实行一票否决。

煤矿安全监管是我们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一方面煤矿事故影响大、危害大,另一方面煤矿监管难、力量不够,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我们只有不遗余力,不断深化监管措施和提高监管水平,才能极大的减少煤矿企业事故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强度。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1 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安阳县小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原来只注重住房、建路等硬件建设, 演变到钢筋混凝土工程与绿色生命工程齐头并进, 齐抓共管。住房工程完工的同时, 园林绿化配套工程也得到了验收, 为生活小区增添了生机盎然的绿色。安阳县20个乡镇中有11个镇、9个乡, 小城镇规划总面积100hm2, 现已绿化40 hm2, 树种多样化, 以乡土树种为主, 尽可能多引进外地树种, 同时品种选择注意植物乔、灌、花草, 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善应镇滨河长廊公园、绿草铺底, 紫荆、红叶李、海棠、月季等植物姹紫嫣红, 樱花、玉兰、栾树、雪松等乔木亭亭玉立, 为当地居民锻炼、休闲、交流、散步创造了美好的环境。水治珠泉公园、铜治铜鑫公园各具特色, 生态、社会、经济之大效益明显, 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

在安阳县小城镇建设中, 往往忽视编制园林绿化总体规划, 对于镇区公园、街心公园等公园如何布局, 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等绿地如何安排, 缺乏统一、全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树木花草品种引进、高低、大小、远近、色彩等形式的搭配没有规划, 导致小城镇绿化沦为毫无特色的四旁植树模式, 起不到绿化和美化作用。

2.2 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

在小城镇基础设施体系中, 绿地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对小城镇整体环境和风貌的提升, 小城镇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多年来, 部分乡镇领导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 导致了小城镇绿化可有可无, 有也不优等情况的发生, 是小城镇园林绿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2.3 缺乏足额供给的资金保障

现代小城镇园林绿化是一个系统的比较耗资的巨大工程, 如果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再好的绿化设想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无水之源。现在的小城镇绿化, 首先没有资金可组织, 或者有了一点钱, 也就起了点皮毛作用。有的工程结束了, 资金还没有着落, 害得相关建设商叫苦不迭。

2.4 缺乏长期严格的管理保护

对于小城镇绿化的后期管理工作, 没有成立或委托专门机构, 没有专人负责或者管护者没有养护技术、管理知识, 导致绿地毁坏严重, 施肥、浇水、修剪等管护措施粗放, 人畜毁坏现象得不到有力制止和惩罚, 绿地任其自生自灭, 植物放任生长。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 务实指导

对于小城镇各类绿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一要把握城镇与自然交融的环境优势。二要把握公园绿地布局尺度特证。三要把握小城镇自然风貌特色。四要把握小城镇文化特色。五要把握小城镇园林绿化的乡土特色, 形成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型、文化型、生态型小城镇绿化格局。

3.2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参与小城镇建设的县乡相关干部和职工, 要争取走进相关学校或参加相关培训班, 进行系统学习, 确实提高他们对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一定要学好园林绿化专业知识, 努力得到本科水平, 最低也是园林绿化大专以上水平, 从专业的角度推动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同时要搞好招标工作, 把优良的园林绿化公司吸引过来, 择优录用, 用先进的园林绿化理念和技术推动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

3.3 财政为主, 多方投资

首先要对各园林绿化区进行资金合算, 及时汇总后由相关部门向县乡财政部门写出资金使用申请, 争取县乡财政资金稳妥支出, 为小城镇园林绿化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 积极开拓资金供应渠道, 欢迎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发展, 回乡捐助, 利用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3.4 强化管理, 重视保护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林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5-01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林业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经济收益的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的生态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完美的,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故对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當前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历,并借鉴了其它资料,认为当前林业发展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林业发展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面积的提升,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仍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具有较大比重的天然次生林,密林地较少,森林储备量不足,木材供应的能力略显不足。另外,还由于我国在政策导向方面,未能给人们形成一种木材收益的意识,重粮轻林在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用下显得更加理所当然,广大农村种植树木不是为了获得收益,绝大部分是为了盖房或者打造家具,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促使广大农村的林业快速发展。第二,相关的政策不是很完善。当前,我国的林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较为强调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效益,而缺失对个人发展林业和企业发展林业的相关激励措施,使得大量的林业资源没有被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三,林业结构的合理性不是很好。这主要表现在当前单一树种的林地较多,而混交林比较少,这种情况下,不能形成较好的林木互生互助的机制,而且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虫害,而且这种林木的种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很难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第四,林业附加经济发挥的不够。林业的经济性不仅仅体现在木材的应用上,还体现在林业的生长期间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观赏和亲近自然的一种途径,但是当前单一的经济收益较多,附加的经济收入少,不能形成从林木整个生长期的经济收益链条。

2 提升林业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经历,并结合了其他资料,认为提升林业发展水平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提倡科技兴林。在促进林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林业病害的防护、加深林业的利用层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林业生态环境资源监测系统,从而形成一种林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机制。另外,应该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林业深加工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升对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使得科技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打造一批高效、高新和高产的产品。第二,加大力度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我国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国家,抓好山区和丘陵无法进行粮食耕作的区域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可以重点发展短期工业用材林,在保证好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其生产能力。建立起点、线、片和网相互组合形成的区域性平原速生丰产林系统,种植适合本区域的树种和林种结构,实行多维开发,从而夯实平原林业的基础。第三,建立确保林业有序发展的法律系统。在实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主管部门要多举措运用法律甚至行政手段,将林业发展纳入到规范的道路上来。在经济上面,可以利用投资、价格、金融和税收等产业政策和经济手段,使得利益结构的布局更趋合理,确保林业的合理投入和杜绝非长期行为。建立完善的林业发展相关的法律体系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序的执行,提高其执行力,使得违反林业法律的违规行为均得到应有的惩处,确保林业发展的有序进行。第四,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的认识。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宣传页等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对林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引导人们重视林业,不仅要认识到林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对林业生态效益有足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林业有序健康发展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在收益上面没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使得个人或者企业不想参与到林业生产中。而对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由于林业投入大,而且对其政绩的影响小,其重视度也不够,这就需要从上至下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可以建立专用的林业发展资金,对参与到林业生产的个人或者是企业提供优惠的银行贷款和减税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以社会力量投入为辅的林业发展体系。应该对林业的发展采取资金扶持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一些闲散的资金流向林业,特别是对于林业的深层次加工项目,应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使得财政扶持资金能够更好的使用。第六,大力进行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提高集体林产权人的实际收益。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多的集体林,这些集体林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很难激发起广大农民参与集体林建设的热情。应该深入进行集体林产权改革,建立起集体发起、个人参与、个人收益、产权明晰的制度体系,使得广大农民植林有其利、收入有保证,从而实现森林总量的提高。第七,积极发挥林业经济。应积极发展适合本地的林业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经济,比如,在某些地方就可以发展板栗,而有的地方可以发展苹果等等,而且也可以根据林业的不同发展食用菌等附加经济。林业的深层次加工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林业深层次加工的本土化和地方化,减少林业原料的出口。也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林业,发展特色旅游,形成特色的葡萄街、樱桃沟、苹果巷等等,实现林业链条的环环相扣。第八,合理配置林业组织结构。首先应该对林业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配置,实行效益、精简、统一和机构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相互统一的原则,从而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次要明确林业部门的职责,并采取措施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切实发挥林业部门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我党近期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第九,采取合理的退耕还林措施。退耕还林是确保林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要确定合理的范围,限定标准,不能盲目的将耕地变成林地,这样不仅会造成广大农民的反感,也会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压力。

3 结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一如既往的加大学习力度,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林业发展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俊昌.林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呈请文件范文下一篇: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