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共8篇)

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篇1

今年(2002年)3月,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的通知》对全国城市供水审价工作作了具体布置,7月又发出补充通知,要求各地就供水企业改制融资问题提交专题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地区)及36个大中城市(以下简称城市)都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城市供水审价工作,目前已有9个地区提交了关于企业改制的专题报告,有6个地区在审价总体报告中涉及了企业改制的有关情况。我们根据这些报告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掌握的其他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并就下一步改革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城市供水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端及近年来的改革努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供水行业与其他公用事业一样,被看作是公共福利事业,建设所需投资和经营盈亏都由国家全部包揽,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受到国家计划和行政部门的严格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完整,管理比较粗放,缺乏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而作为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自来水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使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无法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完全依赖于国家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城市供水行业也开始进行一些改革的偿试。从政府角度,改革较多着力于改革投融资机制,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关于投融资机制改革有另文论述)。从企业角度,改革主要围绕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两方面:

1)产权多元化改革及股份制改造

通过转让股权、增资扩股、上市等方式引进外资或国内的资本,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为包括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仅上市公司)在内的股份制企业,也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明确承认并量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形成经理层持股及职工个人股。

2)经营模式的改革探索合与分两种思路

合-----组建企业集团。即在城市或区域范围内以骨干企业为主通过行政手段或企业兼并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个自来水公司组建为自来水集团(有的将排水也并入自来水公司组建供排水一体化的水务集团),目的在于将企业做大做强,以突破地域限制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竞争。

分-----厂网分离、引入竞争。即将原有的自来水公司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公司及管网公司,目的在于实行厂网分离鼓励形成竞争。

近年各地供水企业的改革尝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或经验有:

1)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企业产权结构,推动了产权多元化,从而推动了政企分离的步伐。

2)通过改革筹集了急需的建设资金,缓解了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9至 2001三年城市供水行业共吸引非国有资金**亿元,其中外资占**%。

3)在改制企业中(主要是改制后由外方经营管理的水厂)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据统计,由外商管理的水厂吨水完全成本平均为**元,比国内平均水平的**元低**%,人均日产水量为**吨,比国内平均水平的**吨高**%。

4)对一些新的经营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供水企业下—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城市供水企业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各地的审价总结报告和企业改制专题报告都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些具有普遍性,下面就这些普遍现象并结合我们掌握的情况对问题的成因作一分析。

1、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思路不系统,改革环境不配套

从目前来看,各地改革的主要出发点仍集中在解决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而没有把重点放在体制创新与机制转换上。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方的改革没有对企业现有的问题综合分析和考虑,制定系统的改革目标和方案,有关改革往往是局部的和针对单一问题的,很容易造成各种改革措施互相不配套。由于改革目标不明确、思路不系统,使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缺乏所需的配套环境,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建议明确城市供水企业(垄断性公用事业)的改革目标为: 1)为用户提供合格、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2)企业合法自主经营并获取合理利润;3)政府能够有效履行监管职责;4)各类社会资本能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与经营、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

2、政企不分、以政代企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虽然部分城市供水企业进行了有关产权多元化、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但总体来说,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职能还没有理清,政府以行政命令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政府代替企业决策,强制企业上马项目,强制企业接受由政府与外商谈判的合资、合作、BOT协议,强制企业按政府意图包装上市,强制向企业安置人员,强制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免费或优惠用水等,在各地的审价报告中多有提及。

3、价格改革进展较快,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管理粗放等弊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为了改变水价与成本倒挂问题和促进节约用水,各地纷纷出台水价调整政策,调价的幅度和频率不一,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调价幅度比较大,但城市供水企业的亏损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陷入了亏损——提价——再亏损的怪圈。在本次审价工作中,有多个地区和城市都提到了这一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价格改革单独推进,而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粗放,缺少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内在动力。相反,在国家仍然负担供水企业亏损的情形下,供水企业都有人员扩张、费用扩张的动力(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补贴)。各地审价报告中列举的具体表现有:人员及工资失控、设施失修、漏损扩大、公共用水不计量不收费、管理费用失控、非主营业务无偿占用资金、非主营业务成本费用在主营业务中列支等。

4、决策过程不透明、不科学

各地企业的改制、合资合作等重大决策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主要决策由地方政府作出,改革的主体——供水企业(或水厂)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决策其他有关各方(如行业协会、专家、公众等)的参与也不够。有数个地区审价报告指出由于有关决策缺少科学预测和专家评估作为基础,最后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5、外部监管不到位

外部监管不到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决策能得以通过并贯彻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体系(权力机关监督、政府监督和司法监督)不健全,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也因为没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而无法开展。

三、改革基本思路: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供水管理体制

1、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将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真正落实政企分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以企业的所有者身份负责企业经营,又负责公共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着重强调和推动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后,政府实际上扮演了国有企业出资人和公共管理人的双重角色。而这两种角色的性质、权利(力)义务的来源都是不同的。作为出资人,国家在企业内的权利义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权利和义务,即以出资额(比例)为依据享有相应经济权利和负担相应经济责任,其在企业内的地位与其他出资人是相同的,其权利、义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让渡或放弃的(如出售股权等);而作为公共管理人,其权力来源于国家政权(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其法定的权力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政府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就会造成公共权力介入企业经营运作,使政企分开不能彻底,企业改革的成效也会打折扣。将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就可以切断公共权力介入企业正常经营的渠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目标。当然,分离的具体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包括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

产权明晰是基础。国家投资企业的低效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城市供水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独资企业,建议首先解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可先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力,再在适当时机推动产权多元化,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产权多元化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建设新项目或更新改造时增资扩股等等。改制必须规范化,以免造成新的问题(可参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专题报告)。

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期内,在城市供水企业内国有资本仍将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因而仍需积极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董事会聘任经营管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层向董事会负责(在地方政府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间再设置一道隔离墙)。

3、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的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监督职能,即督促供水企业为公众提供合格的自来水产品和服务,努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对监督职责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从而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城市供水管理新体制。

外部监管体系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以及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媒体及公众的监督。其中行政监督既具备法律效力,又具有履行职责的机构与条件,因而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主要的监督职责。

行政监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水水质服务督察。建设部现正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研究试点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督察体系,建议可以考虑将供水服务方面的要求纳入督察体系,从而建立起供水水质服务督察框架体系。二是价格财务稽察。价格财务稽察的主要目的是审查供水企业成本、费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及自来水定价调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根本着眼点是维护公众利益不会因为供水企业管理不善而受到损害。本次审价工作为价格财务稽察作了有益的探索,建议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后形成价格财务稽察的框架体系。

从法律上说,行政监督既是政府的法定权力,又是其法定义务,具有不可放弃性。但具体负责实施行政监督的机构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政府授权的机构,其具体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改革所必需的配套环境

1、法制环境

城市供水企业的改革应依法进行,国家在改革方向明确后,应考虑制定一些法规和政策,对各地的改革加以规范和指导,以减少改革的失误。建议制订《(垄断性)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垄断性)公用产品与服务监管条例》、《(垄断性)公用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办法》、《政策性损害补偿办法》等有关法规。

2、投融资环境

要使城市供水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投融资体制,使各类社会资本能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与经营,企业也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可参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专题报告)

3、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

从改革的更深层次上考虑,政府与城市供水企业的关系还涉及相互间事权如何划分及事权与财权如何对应的问题。城市供水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后,应当在政府的监管下合法经营,以获取经营利润为目标,而不能再负担与其企业身份不相符的职能(如被迫接受政府制定的过低的水价、向困难企业和家庭提供免费或优惠水、为城市提供免费的消防绿化用水、为政府决策的没有明确前景的开发区建设新水厂等等)。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承担着政治责任,如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福利、发展地方经济、照顾弱势群体等,所以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从全社会需要出发作出损害城市供水企业利益的决策是合法和正当的,问题在于这种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损失(即政策性亏损)不应当由企业来承担,而应当依法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4、其他外部环境(略)

五、在城市供水企业改革中需注意把握的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供水企业首先是企业,具有所有企业的共性,即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可持续发展

1)自主经营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要拥有决策权等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的关键在于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与政府公共管理人角色的分离以及城市供水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进程。

2)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3)可持续发展包括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的能力。短期内,城市供水企业最低限度应具备简单再生产能力,即通过自我积累能够承担设备设施的维护、更新;从长远看,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供水的需求,企业还必须有获取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的正常渠道,政府应当研究建立包括供水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

第二,城市供水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人民群众所必需的并且无可替代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和自然垄断特性(这一点区别于生产一般竞争性产品的企业)。城市供水企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普遍服务的义务、连续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等)并且在经营中只能获取合理利润。

同样是因为城市供水企业的公益性质和自然垄断特性,使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对城市供水企业的监管责任,并且相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这种监管更为严格。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说到改革就强调政府放权,强调加强监管似乎不合时宜。实际上,政府在界定职能时应当有进有退。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只要产品保证基本安全和信息披露充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选择确定。但在垄断性行业,消费者对产品没有选择权,在产品质量、服务、价格、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代表公众利益加强监管。这就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的法理依据。

城市供水企业在经营上有地域性特点,其产品不适宜于长距离输配(这一点区别于其他公用事业企业如电力工业),因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有效竞争。城市供水行业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获取经营许可的环节,即各竞争主体凭借其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争取获得城市供水的特许经营权。

第三,要注意严格界定垄断的界限,防止垄断延伸。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供水企业的监督,防止城市供水企业利用其在主营业务(自来水产销)上的垄断地位在某些非主营业务(竞争性业务)中谋求竞争优势(如自来水工程建设、设备材料供应、设施设备维修服务等)。建议政府应制定法规明确要求企业将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严格区分、单独核算,将竞争性业务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在考虑建立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时也应当将竞争性业务排除在外。

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的政策思路(8/12)

城市供水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供水事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定位,以及加入WTO,城市供水企业面临着走向市场经济新的机遇,供水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制约、影响着供水企业、供水事业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佳等问

题,现就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摊派和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企业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赖关系。一方面供水企业在供水资源、建设投资、地方政策、水价调整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供水企业除了正常的安全优质供水要求外,对供水企业人、财、物的摊派,使企业背上额外的负担。对于亏困企业欠费、供水报装有关规费酌减免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政府常常通过牺牲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缓解社会压力。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二)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没有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水费收入并不能满足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长期以来,水价的制定偏离了完全成本的概念,受福利事业性质收费的思想影响,水价的形成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调整不到位,水费回收自然就难于保障供水企业的效益。

(三)城市建设发展、改造城市管网、提高供水质等促使供水成本增加

1、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老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城市供水管网不适应供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供水企业管网管材质量差且漏耗高,必须逐步更新改造;而新城区的建设又需要同步发展新的供水管网,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源水恶化、出厂水水质标准的提高。中国水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亿吨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库。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碍。按建设部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供水企业出厂水浊度不超过1度。这就要求供水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加快对老水厂改造的步伐;

3、实施一户一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按国家要求“城市供水应实行装表到户、抄表到户”计量收费,推行抄收到户工作后,供水企业承担了楼内主管改造,水箱清洗、维护,户外管道改造等工作,大幅度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大了管网漏失率;

4、二次供水的经营管理。供水企业承接了大型居民小区、高层建筑等产权(管理)单位的二次供水工作。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含转压站、水池、水箱、管网等)的改造费、运营费由供水企业承担,大幅度加大自来水公司运行成本;

5、售水量下滑、欠费严重、水费回收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产业政策、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压力下,许多传统的行业,如机械、化工、纺织、印染、橡胶等传统耗水量大的行业出现负增长甚至关停并转,导致用水量大幅减少。取消底度、推行一户一表、实施分类计量等利民工程改造导致售水量下降。

部分城市供水区域内自备井滥开滥采十分惊人,其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影响了城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而且给城市供水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在水费回收方面,有些单位长年拖欠水费,甚至变成呆帐、死帐。

(四)产销差率高。

产销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产销差率是供水企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影响产销差率的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计量误差,水厂出厂流量计的计量与成千上万个水表的计量之间必然存在计量误差;二是供水管道和设施漏水,这包括管道安装的年代、管材质量、安装质量、市政及建设工程对管道的影响;三是分户结算水表计量误差;四是未计量用水,包括消防、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和违章窃水等。

此外,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僵化、冗员多、消耗多、效率低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改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1、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实际上表现在没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没有完善的地方政策,没有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将逐步减弱。

2、政府对供水企业的依靠性,应将行政直接干预变为通过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调控、社会

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使企业更好地负起为城市服务的重任来实现。从政府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所有问题,仍然是政府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供水企业,供水企业实行投资多元化的办法。同时政府应对企业进行资产授权经营,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经营者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

(二)积极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供水事业更上一层楼

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供水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建水厂为例,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能力为日产l0万立方米的水厂,直接投资就要2亿元人民币。大多供水企业是亏本经营,用于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且政府也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这也就需要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以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我发展。

供水企业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它的实行有利于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供水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投入,还有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供水企业应根据各自特点,正确分析,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善于利用,创造条件把企业的供水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水价格,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提出“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 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并规定了

“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

各供水企业应总结水价管理经验与问题。理顺水价成本、费用 构成、利润水平及水价构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与定额标准,确保供水企业可以从成本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水价改革应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各地水司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水价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推进阶梯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考虑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同时应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制度;鼓励工业、市政、环境、绿化等行业使用回用水等。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供水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存在富余人员多,管理效益差,职工观念滞后等弊病。针对这些情况,供水企业应全力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局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的集团公司体制。遵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以体制改革为龙头,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应对各类挑战,顺利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2、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构筑精干高效、权责明确、集团化经营的母子公司框架。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董事会为主的决策中心、以经理层为主的生产指挥系统。

对子公司派出董事、监事,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管理和对资本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分公司实行模拟子公司运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收节支,控制成本,保证利润。

3、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三项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工作。按照先进科学的标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调整内部组织机构的同时,对机关部室及基层分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实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4、建立规范化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动作有序,管理有章可循。对企业物资采购、工程施工、资产租赁、固定资产保险等方面实施招、投标制度,公开竞争,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5、加大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地供水企业应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使“科技”成为公司的利润源泉和对外拓展中的技术砝码。将科技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水技术的研究工作。

6、狠抓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优质的供水服务是赢得用户、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1进一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度;2用户报装实行“一条龙”服务;3完善“110”联动服务;4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态度。

(五)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成本是影响利润的直接因素。近几年来,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对此,我们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基础管理,控制成本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1、推行目标责任制。确定可控总目标,然后采取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或个人。执行“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并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2、狠抓节能降耗,各水厂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频率。公司调度应引入计算机技术,科学统一调度,做到经济、迅速、及时。

3、降低管网漏失率。供水企业应抓好水表计量、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和规范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首先全面推行以表计 量,杜绝估表现象。其次加强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定期巡视、维修,及时处理问题。运用先进仪器,清查管网暗漏,消除供水漏失隐患。

4、提高收费率。加强大口径水表的跟踪管理,同时强化水表抄收和追收工作,以大户欠费催缴为重点,提高水费回收率。

(六)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篇2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所有管理层,为对自身经济资源的安全加以保护,为保证经济与会计信息准确有效,需进行经济行为的调整,才能对经济活动加以控制。同时,通过单位内部分工而出现互相制约、联系的作用,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及程序,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内控管理作为供水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管理制度的实行,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的内在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内控严密”作为建设现代企业的重要目标,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为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作为监督和评价企业管理制度的主要手段,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主要依赖于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公司必须对内控管理进行充分地认识,充分发挥内部管理的作用、重要性,才能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的结构。

内控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各相关者权利相互制衡机制的形成,还能够促进该机制有效地运行。于内控管理来说,不仅可以对公司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对公司财务收支中的合法合规性、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收益性以及经理人经营决策和计划的导向性和可靠性等进行评价,且其能对管理层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规范,这样不仅能够对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查处,还能确保企业对内外部环境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使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得到有效的改进,以此有效促进企业经营有序地运行。由此可见,应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2 供水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2.1 加强水质管理,防范水质事故风险

作为供水企业的生命线,供水水质对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稳定造成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供水水质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主要构成成分。供水企业应重视水质管理工作,选取各类措施,全面提升供水水质,将水质管理风险有效化解,努力让用水户饮上“放心水”。

第一,防范源水污染。对水源保护区植被宣传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且通过立法的方式避免各类乱砍滥伐行为,针对源水供应植被,应对其植被覆盖率全面提升,将其水土保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做好水源供应地污染监管整治工作,进行水源保护区保护标志等设置,管理可选取封闭式,要求对巡查责任进一步落实,对各种污染源加以控制,如工矿企业、生活垃圾等,进而对源水供应地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第二,制水过程水质管理水平提升。严格按照国家饮用水质量控制标准,对制水操作流程加以严格控制,观察、分析及检测时应做到多次、细化、长期,及时按照源水水质具体情况对净化剂投放量进行适当调整,且全面把关各个制水流程,做好检测工作,要求选取现代数据传输系统,如GPRS等,达到各个阶段水质信息实时传递、共享、交流,为投药合理性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水质应急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水质在线监测技术为重点,进行水质预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进行一体化水质预警系统的建立,如源水、净化生产及管网安全输配等。同时还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将水质预警系统的特殊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如水质恶化现象突然出现,需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按照国家饮用水相关规定及供水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水质应急预案的制定,做好应急演练工作,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严格财务预算,降低资金运用风险

根据供水企业管理规定,将绩效管理机制合理引入,根据管理要点,选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实现财务有效控制,并达到供水企业经营风险有效防范及生产成本大大减少的目的,要求将供水企业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实施科学管理决策,有效防范重大财务风险。在成本控制及财务风险化解中决策机制是否科学极为重要。决策不当往往是经济损失的主因,且弥补难度较大。这就要求供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决策管理加以重视,并严格按照民主集中、统筹兼顾的理念,对各大项目工程建设前进行科学评价,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且与供水企业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针对投资规模扩展行为不得具有盲目性、功利性,不能将危险、风险置于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对重大投资风险加以控制。

(2)做好财务日常管理,控制产生经营成本。按照供水企业公司管理章程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年度财务预算的制定,并对所有费用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落实各项任务,做到责任到人。同时,按照年度财务预算对各项费用开支进行严格控制,规范审批流程,尽可能降低不必要产生的费用,对企业财务负担大大降低。除此之外,还需定期做好各项考核工作,并记录各项考核结果,为员工绩效、薪酬发放等提供依据。

2.3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促进内部体系正常运行

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与多种因素相关,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对企业文化建设极为关键。因此,在管理人员选择中,应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在对诚实守信及道德价值观念加以重视的基础上,还需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加以强化。除此之外,还要求供水企业必须进行一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并稳定及维护整个员工队伍。只有确保人力资源体系完善,才能为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还需对员工培训及考核机制加以健全,对供水企业内控环境进一步改善,确保员工在自身素质及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对供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供水企业还需与我国经济发展体制转型相结合,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时抓住各类良好的发展机遇,将目光投向企业机制改革中,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

2.4 强化内部监督与审计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供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有大量风险。此时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功能,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监督活动,确保内部审计的合理性,可以使公司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于供水企业来说,在其内部监督及审计过程中,应严格依照自身的职能,监督、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动以及水产品质量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且能够及时的调查监督和处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环节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监督公司领导人员在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将其作为对领导考察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还可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我国供水企业也得以高速发展,但在其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篇3

关键词:政府资助方式;交互作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企业R&D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Arrow,1962),这就为政府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作用,OECD国家中使用财税优惠的国家由1995年的15个上升到了2011年的26个。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也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平均每年增幅63.3%。当然,除财政科技投入这一直接资助手段外,我国还有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公共研究等不同的激励工具,但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是作用范围最广的两个手段,因而成为研究的主体。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从不同程度上证明了这两种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但是现有实证研究对激励效果的考察都是孤立考虑不同工具的效果,而一般情况下不同激励工具是同时使用的,相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我们应该把不同激励工具纳入一个框架内考虑,不仅考虑他们的单独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它们的交互作用。所以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没有加入交互项及加入交互项的模型,来考虑两种不同工具的交互作用及交互作用对政策工具激励效果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2011-2013年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后得到268个样本,其中2011年70个,2012年105个,2013年93个。本文研究使用的上市公司数据均来自CSMAR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

(二)模型构建。(1)方差分析。本文先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政府直接补助与税收优惠两种手段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进行检验。首先,我们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检验。提出原假设H0:各自变量不同水平下观测变量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自变量各效应和交互效应同时为0,即自变量和它们的交互作用对观测变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数学表达式为a1=a2=……=ak=0,b1=b2=……=br=0。由于双因素方差分析要求自变量为分类变量,所以本文将政府补助和税收返还进行了分类处理,1000万元以下取值1,1000万-1亿元取值2,1亿元以上取值3。(2)回归分析。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资助及不同方式之间交互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R&D=α0+α1Gov+α2Tax+α3Demand+α4Size+α5 Location +ε①

R&D=α0+α1Gov+α2Tax+α3Gov×Tax+α4Demand+α5Size+α6

Location+ε                                                                                        ②

其中,α0为截距,α1~α6为系数,ε为残差。模型中各变量解释如下:1)因变量。R&D代表样本公司当年研发支出增加额,用来反映企业的研发行为。本文采用数据来自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中长期资产中的研发支出数据。2)自变量。政府补助Gov:政府补助反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资助,体现在会计科目中主要涉及两个科目:“补贴收入”和“专项应付款”,通过对比发现,营业外收入中分部项目里的政府补助这一指标能较好地衡量政府对企业的科技补贴,所以本文采用政府补助这一指标进行衡量。税收返还Tax:由于没有确切的指标对税收优惠进行衡量,企业对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享受的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产生的优惠金额也没有进行统计,所以本文采用税收返还这一指标进行替代,此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收到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费的返还。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的乘积项Gov×Tax :乘积项用来反映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的交互作用。若乘积项的系数不为0,就表明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的同时作用不等于两种方式单独作用的乘积,两种不同方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3)控制变量营业收入Demand:本文研究我们将采用营业收入来衡量市场需求,因为营业收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成果与企业现有产品有很大的关联和相似性,因而市场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企业规模Size:史毅(2001)指出,大企业与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各有优势,但大企业能更好地满足创新活动的各种要素需求,承担创新的高风险。熊彼特在1969年就指出,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创新的积极性。本文研究采用企业总资产来衡量企业规模。

二、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双因素方差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 R 方 = .883(调整 R 方 = .878)

表1是方差分析的主要部分结果。我们主要分析自变量及交互作用的影响,控制变量不予分析。首先从F统计值来看,FA=17.014>F0.05(2,4)=6.94,FB=15.752>F0.05(2,4)=6.94,FAB=7.260

>F0.05(8,4)=6.04,所以拒绝原假设H0:a1=a2=a3=0,b1=b2=b3=0,说明政府直接资助、税收返还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研发支出都存在影响;从相伴概率来看,三者的sig值均为0.000<0.01,拒绝原假设,说明检验结果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同时,我们还可进行政府直接补助与税收返还对研发支出作用的大小比较。由于设定的是全因子饱和模型,因此总的离差平方和主体部分为自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单独影响、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随机变量的影响三部分,但由于本文加入三个协变量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总离差平方和中也就包含了这三个变量的影响,但我们可以不作考虑。表中显示,不同水平政府补助对研发支出的贡献离差平方和为16691.287,均方为8345.644,不同水平税收返还对研发支出的贡献离差平方和为15453.184,均方为7726.592,16691.287>15453.184且8345.644

>7726.592,这说明政府补助的影响比税收返还的影响大。

(二)多元回归分析。(1)无交互项多元回归。首先我们对模型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无交互项回归系数表

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的检验sig值均为0.000,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这两个因素对研发支出有显著影响。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为0.172,说明政府补助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支出增加0.172个单位;税收返还的回归系数为0.077,说明税收返还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研发支出增加0.077个单位,0.172>0.077,说明政府补助的作用大于税收返还的影响,这与上文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同,如果加入交互项后结果会如何呢?

(2)有交互项多元回归。在进行含有交互项回归时,我们不能直接对模型②直接回归,因为这样不利于我们观察交互作用对政府补助和税收返还回归系数产生的影响。在含有交互项时,原变量的参数解释会有所差别,因为在如模型②中,α2表示政府补助为零时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这通常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这时税收返还对研发支出的影响系数已不再是α2,通过求导得到=α2+α3Gov,所以我们可以将

Gov代入估计结果中,Tax对R&D的影响就为α2+α3Gov。但为了更加精确,我们可以通过将模型重新参数化,使元变量系数具有一定意义。模型参数化后变成:

R&D=α0+α1Gov+α2Tax+α3(Gov-U1)×(Tax-U2)+α4

Demand+α5Size+α6 Location+ε                              ③

运用spss对模型③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如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有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表

模型③中,U1,U2分别表示政府补助和税收返还的均值,此时,α2代表政府补助在均值处税收返还对研发支出的偏效应,表示税收返还每提高1个单位,研发支出提高α2个标准差。

表3中参数化乘积项表示的就是模型中的(Gov-U1)×(Tax-U2),表中各变量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说明各变量对研发支出都有显著影响。此时,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为

0.214,税收返还的回归系数为0.112,两个系数均大于无交互项回归时的系数0.172和0.077,这说明,考虑到两变量交互作用后,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激励作用有所增强。同时,0.214>0.112也符合方差分析关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激励作用大于税收返还的作用这一结果。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1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政府直接补助与间接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显著变量后,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支出有正向影响,且政府补助的影响大于税收返还的影响;同时这两种资助手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在加入交互项衡量交互作用后,政府补助与税收返还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正向作用变得更强。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前,政府正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再者,由于不同资助手段间交互作用的存在,政府应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激励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这与很多说明性研究结论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 Kohler.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fiscal incentives for R&D[J]. Manchester institute if innovation research,2012.

供水企业如何做到健康发展 篇4

城市供水作为公益性和窗口服务性行业,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一头牵动着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一项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满意的“阳光工程”,其服务宗旨与“八荣八耻”的精髓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供水行业属垄断型行业,长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铁饭碗”的传统观念作祟,使许多职工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认为服务质量差一点也不会影响经济效益,甚至放松自律、假公济私,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诚信度和社会形象。日前,新闻媒体对广东某自来水公司敛财黑招开展了一次“亮剑”行动:87只送检水表,几乎只只被调快,平均误差率在30%左右;居民用水初装费3000至5000元;不听话,断水!罚款!使社会各界在深入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宣传活动之际,聚焦供水行业。

笔者认为,供水企业要做到健康发展,必须抓好人的工作。只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狠抓行风建设,促使企业规范服务、诚信经营,才能树立起“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

构筑诚信建设体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抓好诚信建设工作,应制定针对工作实际的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时限、投诉机构,并实行有效监督。同时,加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的力度,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把诚信教育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把诚信服务的思想贯穿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法规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把制水关,做到水质合格、压力保证、维修及时,把优质高效的服务传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构建“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体系。

丰富诚信内容 树立良好形象

城市供水关系千家万户。企业员工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诚信为民服务的超前意识和主动意识,把“民心、民情、民声、民意”真正落实到城市供水服务中;供水企业要公开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服务承诺公开和责任追究制,按照承诺标准,闻风而动体现一个“快”字,全心全意落实一个“诚”字,提高质量做到一个“好”字,从而提高用户对供水工作的满意度,树立服务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

构建和谐供水环境

供水企业全面水质管理制度 篇5

1.1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工业产品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管理。水质管理不仅仅是对水质进行检验,更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管理。

1.2 全面水质管理就是把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全面地、有效地控制起来,贯彻于产、供、销各个方面,实现“水质以国际标准为准”的质量方针。

1.3 水厂水质管理是保证水质的关键,它主要是通过对水厂净化操作人员、处理构筑物、设备、药剂、工艺方法等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的控制,达到保证水质的目的。2 范围

全面水质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水源水质管理、水厂水质管理、管网水质管理、净水水质管理等。3 职责

3.1 对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进行质量管理

3.1.1 合理的选择取水口地点和水厂厂址,要考虑周围卫生条件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中的卫生防护要求。

3.1.2 根据原水水质和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合理选择工艺流程和处理构筑物。3.1.3 合理选择设计参数。3.2 对施工质量进行质量管理

3.2.1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在施工中实行层层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返工。3.2.2 监督工艺与土建紧密配合,共同把好质量关。3.2.3 工程竣工时,按照设计要求,按规定组织验收。3.3 抓好水源水质管理

3.3.1 水源防护按照江阴市政府关于“水源保护区通告”的规定。专人负责,加强巡视、督察,做好水源卫生防护工作。3.3.2 水源管理

加强水源水质检测,做好水源环境调查和水质评价。3.4 水厂水质管理 3.4.1 抓好中间水水质管理

合理控制加矾量,保证沉淀水浊度。保证进行前加氯时的中间水游离余氯。3.4.2 抓好出厂水水质管理

3.4.2.1 保证出厂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浊度等关键指标优于标准值。

3.4.2.2 建立中间水和出厂水的统计、考核制度。

水质指标与经济责任制直接挂钩。3.4.3 加强净化工艺管理

3.4.3.1 利用清水池的调节作用,做到均衡生产,保证水质的稳定。

3.4.3.2 做好净水原材料的监督检查,严禁不合格品入库。提供合适的加矾、加氯量,经济、合理、科学指导生产。

3.4.3.3 督促做好沉淀池、澄清池的排泥,以保证水质。3.4.3.4 管理好滤池运行及反冲洗。

3.4.3.5 控制好消毒,提供氯气投加量及控制值,保证消毒效果。3.4.4 加强净化设备管理

3.4.4.1 对进水管、配水井定期检查,加以疏通;药剂、溶液池、贮液池、投配池要定期洗刷池壁和池底积泥。

3.4.4.2 定期检查滤层情况,看滤层、垫层有无水平移动,滤层表面有无局部隆起下陷,滤池有无裂缝,滤层有无泥球。

3.4.4.3 清水库定期检查池底积泥情况,并定期清洗,清洗后需用10—20mg/L的氯水消毒。3.4.4.4 输配水明渠应加盖并经常检查,明渠应及时清除清苔杂物。3.4.4.5 定期检查各种机械设备运行情况并作维护保养。3.5 管网水质管理

3.5.1 维修和更新管道水质管理

所有管道和配件在安装前必须将内壁的污物去掉并洗净,安装时应保证沟内无水,以免管道受污染,安装完毕后应冲洗消毒并进行监督检查。3.5.2 管道在输水中水质管理

各自备水厂的管道不得与自来水公司供水管连通。对管网要作定期和不定期的放水,以使管中沉积的杂质放出。3.5.3 加强管网水质检验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执行。3.5.4 建立用户访问制度

对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应尽快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应提供有关部门作为新建、改建工程时提供设计方案的根据,使管网水质能满足用户要求。3.6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

生产中所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必须符合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并持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批准文件,方可使用。在购入产品时,应索取产品的卫生许可证,并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待用。3.6.1 净水剂管理

质管部组织与水厂共同协商,组织小试、中试,确定净水剂品种,不能随便更改,经鉴定合格方能进货。3.6.2 滤料管理

新建或检修滤池需要的各种滤料必须由水厂化验室对样品进行质量鉴定,合格后方能批量进货。进货时,必须抽样检查,合格后方能付款。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滤料。对使用的滤料要定期进行质量和数量的测定,不合格时应立即加以改正。

3.7 水质检验及汇总

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及检验规程要求,对各过程水进行分类检验,对水质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水质卫生管理制度 总则

1.1 为进一步加强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保证生活饮用水符合有关卫生规范,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及《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特制定本管理制度。1.2 本制度规定了水厂的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生活饮用水生产和污染事件报告处理,水质检验,从事人员等方面的卫生要求。

1.3 公司下属各增压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制度的实施。1.4 该制度由水质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执行。2 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2.1 水厂应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水源。

2.2 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源选择,应根据城市远期和近期规划,历年来的水质、水文、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取水点及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和地方病等因素,从卫生、环保、水资源、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水源水质监测和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

2.3 供水水源应符合有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规定,并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2.4 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应按《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由环保、卫生、公安、城建、水利等部门共同划定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供水单位应在防护地带设臵固定的告示牌,落实相应的水源保护工作。水源保护按“水源保护通告”执行。

2.5 对生活饮用水水源的输水明渠、暗渠,应重点保护,严防污染和水量流失。3 生活饮用水生产的卫生要求和污染事件的报告处理

3.1 总公司、水厂及各部门应备有并遵守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的法规、标准和规范。《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3.2 应有分管领导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管理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

3.3 在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时,需向当地卫生行政申请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给水工程设计必须符合有关国家给水设计规范和标准。

3.4 配备的水净化处理设备、设施必须满足净水工艺要求,必须有消毒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3.5 生活饮用水的输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应密封,严禁与排水设施及生活饮用水的管网相连接。

3.6 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必须符合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并持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文,方可使用。

3.7 在购入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时,应索取产品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并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待用,并按品种、批次分类储存于原料库,避免混杂,防止污染。3.8 应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加强质量管理,建立放水、清洗消毒和检修制度及操作规程,保证供水水质。

3.8.1 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储水及配水等设施,每年一次进行放水、清洗、重氯消毒,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8.2 加强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设施的日常巡检、维护、保养,与放水清洗同时进行检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8.3 管网末梢应定期放水清洗,防止水质污染。

3.9 新建水处理设备、设施、管网投产前,及设备、设施、管网修复后,必须严格冲洗、消毒,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式通水。

3.10 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投加和贮存间应通风良好,防腐蚀、防潮,备有安全防范和事故的应急处理设施,并有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3.11 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泥水直接排入地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

3.12 应划定生产区的范围。生产区外围30m 的范围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不得设臵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渠道。3.13 应对取水、输水、净水、蓄水和配水等可能发生污染的环节,制定和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检查,严防污染事件发生。

3.14 遇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时,须在发现上述情况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建设行政部门,并及时进行水质监测,报送处理报告。见“水源污染应急措施”。

3.15 对污泥处臵池的进行监督管理。对池中溢出清水,在排放口设臵检测点,定期检测,检测及排放标准按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未达标水严禁排放。严格控制排放水的SS值,如超标,说明该池的自净沉降效果已较差,应启用备用池。池中污泥经自然晒干,需处理时,运输填埋过程应严格按要求进行,严禁抛、洒、滴、漏,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4 水质检验管理见“水质检验规程” 5 从业人员的卫生要求

5.1 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预防性健康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源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

5.2 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上岗前须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卫生知识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

5.3 从业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行为。不得在生产场所吸烟,不得进行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活动。

水质信息报告与发布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供水的水质管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67号令)、《江苏省城市供水水质督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公司特制定如下水质信息报告与发布制度:

1.公司严格按规定建立水质全过程监控体系,确保供水安全。2.做好水质检测工作。

2.1按班组、厂级、公司“三级”检测网络的职能要求,分别做好公司内部水质(水源水、工艺过程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汇总、报表存档工作,于每月5日前报公司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

2.2不能自检的项目,按要求委托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严格执行水质信息的报告。

3.1正常情况下,由公司质量管理部负责每月5日前向市建设局的行业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上月的水质检测数据和分析报告。

3.2出现水质事故的,公司应有专项的事故情况和分析报告,报建设、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3.3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或重大水质事故,由质量管理部做出快速分析报公司主管领导和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由公司办公室统一扎口报建设局、环保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

到标准要求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4.严格做好水质信息的发布制度。

4.1由质量管理部提供数据,办公室负责每周(或根据需要)在公司网站或按要求向有关部门通报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情况。4.2由质量管理部提供,办公室负责每季度公示出厂水质数据。

水质的预警制度

JNSW/C-ZLG-204

1、日常预警

根据长江水源的特点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各水厂以pH、浊度、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色度、臭和味作为水源水质预警指标,正常情况下检测结果于当天下午2:00前上报质量管理部。一旦水源pH≤6.5或≥8.5,氨氮+亚硝酸盐氮≥2mg/L,耗氧量≥5mg/L或水源有异色异味时,水厂应立即向质量管理部汇报,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整水厂处理工艺的运行参数,确保出厂水质符合要求。必要时,应及时上报环保、卫生等部门。

2、突发性事件的预警

当水务公司接到环保、海事、水利、卫生、建设等部门或长江上下游水司通报的水源突发性事件,质量管理部应组织人力进行核实和分析;同时,检测中心工作由日常检测转向的应急水质监测,直至警报解除再转入日常检测。

对城市供水企业改革改制的反思 篇6

近几年来,城市供水企业改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形式上先从“厂网分开”到“出售水厂”,再到整体转让产权和投资多元化,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性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但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需要一个又一个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城市供水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必须建立政府管制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城市供水企业本身的经营特点,决定了供水企业在一个城市中是资源垄断和市场垄断的。这是由于水资源缺乏和规模经营的原因,在同一个城市中不能设立多个不同产权主体的自来水厂和建设不同产权主体的多套供水管网。无论从城市规划要求还是投资规模效益要求,政府和投资者都不可能搞两套或多套供水系统建设。开始时我们设想的是一套管网,多家水厂竞争上网。但是水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也不是随意搬来搬去的,不具有原材料的流动性。规模大的比规模小的水厂具有先天有竞争优势,无法具有自由竞争的公平性。要保护规模小的必须固定水量和价格,这就相当于保护了落后,而不加以保护必然结果就是“大鱼吃小鱼”,最终形成垄断局面。而且从投资学的行业优势分析上看,投资水厂是属于容易进不容易出的项目,是投资者之大忌。因为沉淀成本巨大,无法在市场变化时把固定资产及时“变现”,而水厂生产产品的性质是单一的,设备的专用性特别强,无法生产其它产品。如果没有固定的市场和销售量,理性投资者都不能冒这种沉淀成本无法收回的风险。

自由市场化运作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供求双方平等的市场地位,并利用讨价还价机制,实现买方市场的买方定价。经过需求者进行自由市场的多项选择,实现优胜劣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的目标。在一方是垄断地位,另一方是被动接受的地位条件下的供水生产,怎么实现讨价还价、多项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目标呢?无论是国有垄断还是民营垄断,或是私人垄断都无法解决一个城市供水的垄断问题。这就是在城市供水市场上表现出的是“市场失灵”,因此必须由政府进行对供水企业进行管制,产品由政府定价,水质、水量和服务以及关联交易等通过政府进行监管。某些经济学家只看到民营资本的高效率和竞争性,却没看到水资源的稀缺性对竞争性的限制,即竞争性必须以各种资源的充分流动为前提。只看到一般商品的价格涨落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却没看到构成水价的折旧、动力等固定成本的刚性,如何阻碍了水价的自由涨落幅度,并且一定是政府定价的条件下供求关系的调节受到限制。如果市场化中没有价格在自由博弈中的自主调节,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是无法实现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则是竞争法则,竞争是一种没有沉淀成本的带有威胁性自由进出的机制。而城市供水企业特点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沉淀成本大,不能随意进入和退出。无论政府还是投资者都不可能允许这种自由进退状态存在于城市供水产业上。否则就无法实现安全生产,无法满足供应和稳定社会的目标,更何况巨额投资的转让、赔偿、沉淀成本的补

偿、消化,决不是在小商品市场上买菜那样简单,那样快捷和便利。在自来水的供求市场上主要障碍是生产者和需求者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交换。

政府在城市供水企业改制中担负两种义务和责任,一方面是实现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带动供水企业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活沉淀的国有资本和资源。而当前在“经营城市”思想指导下,许多地方急于国有资本“变现”,抽出财政投资转向其它建设。对如何按照“市政府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好今后的供水生产、经营,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认识不清,制度资源、管制方法准备不足,使产权转让或合资、合作后的矛盾不断出现,甚至导致改制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失误”的结果是政府再一次用纳税人的钱买一次教训。另一方面是政府要从本身改变管理方式,用“政府之手”防止“市场失灵”的问题发生。其手段是利用特许经营权,其管理内容是七个方面:水价的合理性,水质的达标控制,安全连续的供应,服务的满意程度,关联交易的公允性,进入退出的限制性和经营环境的公平性。这些就是城市供水行业的特殊性,也是容易造成“市场失灵”的地方,如果抱着“一卖了之”的态度,资本自身性质的趋利性和投资者的机会主义偏好就会发作并倚仗垄断地位获取暴利。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城市供水企业改制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一条曲折复杂的博弈过程。供水企业的改制必须同社会的其它改革协调发展。

可以完全市场化的商品,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断淘汰失误的投资者,使竞争力强的商品得到规模发展和市场壮大。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同城市建设发展、群众生活、企业生产密不可分,与政府的关系,同群众关系,同城市发展和政治稳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体制改革实质就是不断寻求一种政党、政府、人民群众以及众多企业家的一种利益平衡,实现“多赢”或至少使各方面利益不失去太大的平衡态势。在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政府中的旧观念旧作风,群众中旧的习惯和思维,还有许多方面没有真正改变,特别是政府的体制还是无所不能地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治管理上发生作用,常常形成不切实际的狂想、粗暴的命令作风、任意的侵犯企业权益等。群众中许多人还想“搭免费公共利益的便车”,用水不愿交钱,甚至偷水、盗水。

在供水投资方面,政府不管城市规划是否合理,不管建设速度快慢,供水企业都必须马上铺设管网供水,否则就是“不受欢迎的投资者”。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人业绩可以不受限制地“理想化”,但是企业的投资和收益却是要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城市化需要30~40年的时间表,如果把资金投入的效益寄托在30~40年后的回报上,那是不经济的和失误的。政府可以不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企业是要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在这一点上政府的观念和企业的观念是大不同的。

在供水价格上不管实际的合理成本高低,不管投资者的效益盈亏,以“群众不能承受”就不给调整。即使合同明确约定的补贴往往不及时到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和融资能力。

供水服务管理上,不管企业和合理要求和合法权利,强制规定“群众不交费也不能停水”等不公平的作法。

按照市场优化配置资本、资源的要求,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在投资上首先进行收益成本分析比较,适度超前要看实际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否则拖累目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政府看政绩,企业看效益,市长看本届,经理看长远。二者之间的观念和方法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不能想象用政治压力解决,更不能用政治帽子解决。在供水价格方面,要把自来水作为一种稀缺商品对待,不仅是合理的经营成本必须补偿,而且要使本地水资源得以持续发展,必须靠价格手段来调节使水资源得到节约使用。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公共财产和资源必然是由富裕变成稀缺的。不能真正体现稀缺资源的价格,必然趋势是由稀缺资源转化为柘竭资源。当前许多城市地下水资源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和速度,而用水浪费的现象还到处存在,已经到了必须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的时候了。但是由于水资源恶化和不可持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体现在政府政治均衡的利益关系是目前最紧急的问题。所以本届政府把缓慢的过程留给下届政府承担,把目前国有资产、资源“变现”以摆平局面是本届政绩问题。这样的政治经济博弈观念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政府需要政治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的课题,也是对那些想在城市供水行业投资的企业家耐心的考验。

产权经济学发现了“真理”,但把理想变成现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供水企业改制应防止急功近利和突击冒进。

国内许多产权经济学家早就证明,由公有产权转为私有财产权是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径。但是经济学家无法给出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条件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上如何推进政治改革、法律改革、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具体时间表和具体路径。而城市供水产业所属的市政公用事业正在承担着整个社会系统工程的运转。在市场化的转变过程中,各种行业的转变速度是不同的,如果仅仅是其中一个分支,一个微小部分改革的速度快一点、慢一点可能对全局影响不大,或者是完全自由竞争性的投资项目失败了,投资者也只能自任倒霉。但是这个承托着整个社会系统运转的、关系到基本生存条件、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公共设施、公用事业,其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急功近利,突出冒进,一定要同政治改革、法律改革、社会改革做到协调发展。有时公益事业还要承担部分改革的压力,起到“市民缓冲器”和“政治稳定器”的作用。

近几年国有资产转让的一个口号是“靓女先嫁”,当地的财政困难和市长政绩之间就靠先嫁“靓女”来解决,我认为这种战略要慎重考虑。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约要30~40年的过度期,这个时期中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有不明确的因素,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快慢、需要投资多少也是难以控制的。如果嫁出的靓女不能再承担这些责任和义务,可能乘下的丑女更困难了。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各种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社会的变革将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而目前一次就定死的30~50年的供水特许经营合同,能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如果今后产生矛盾,如何认定责任及相关财产赔偿问题,如何继续经营等都需要认真考虑。政府管理职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新的管制方法还未完善,会给将来的管理带来许多漏洞。所以我看还是“多培养靓女,吸引更多的壮小伙”好些。作者:张军

来源:中国建设报

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分析 篇7

关键词:广西,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分析,建议

当今世界国力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对大中型企业而言,提高新产品的产出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出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影响新产品产出能力的诸要素中,科技资源的投入是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找出影响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制定大中型企业科技资源投入战略至关重要。

1 新产品的定义及广西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状况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与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既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1年之内的新产品,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且具有比老产品更强的使用价值。

下面选取广西大中型企业2000-2007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见表1),对其新产品产出状况进行分析。

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0—2007年,广西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基本成逐年上升趋势,新产品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19.4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501.61亿元,增长了4.20倍;同时,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趋势不明显,且年际间出现了较大波动,其中2002年下降至上述8年中的最低水平14.11%。

上述数据反映出广西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在整体上增强态势不明显,增强的趋势不稳定,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稳定提高。

2 与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相关的科技投入要素选取

科技资源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

科技人力资源指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的规模、构成和变化趋势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状况等;科技物力资源主要指用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的总和;科技财力资源指科技活动的科技经费投入及其来源结构、规模;科技组织资源指企业研发机构、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非盈利研究机构、私营研究机构以及中介咨询机构的总和。

遵循所选科技资源投入要素需抓住问题的本质,且在大中型企业各科技投入要素中具有主导作用和数据规范易得、便于分析等原则,本文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反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出能力,以“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水平,以“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科技物力资源投入水平,以“R&D经费数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水平,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科技组织资源投入水平,研究各科技资源投入要素与新产品产出能力之间的关联性。

3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

3.1 灰色关联分析的特点和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常被用来对抽象系统进行分析,判断系统中各因素对系统发展影响作用的大小关系。该方法对样本量多少和有无规律均同样适用,且具有计算量小、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等优点,很适合用于对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两因素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曲线形状越相似,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3.2 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计算步骤

设定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

其中,i=1,2,3,…,m。

第一步:求各个序列的初值像。设X;=X,/xi(1)=(x'i(1),x'i(2),…,x'i(n)),i=1,2,3,…,m。

第二步:求差序列。记Δi(k)x0'(k)-xi'(k)|,Δi=(Δi(1),Δi(2),…,Δi(n)),i=1,2,3,…,m。

第三步: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设M=Δi(k),m=Δi(k)。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其中,k=1,2,…,n;i=1,2,3,…,m;ζ为分辨系数,ζ∈(0,1),当ζ≥0.546 3时,分辨率最好,我们通常取ζ=0.5。

第五步:计算关联度。γ0i=1/nγ0i(k),i=1,2,3,…,m。

3.3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计算

由经济理论逻辑,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资源投入决定其新产品产出能力,即以科技资源投入为自变量,以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指标为因变量,且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资源投入与新产品产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结合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参考序列X0,“R&D经费数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数比重”“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记为比较序列X1、X2、X3、X4。各比重均以百分数表示,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结合上述计算步骤,具体数据处理如下。

求各序列的初值像,得:

由上述差序列得两级最大差M=Δi(k)=1.705,最小差m=Δi(k)=0。

将两级最大差与最小差代入关联系数公式得关联系数如下: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由计算结果得出:当前影响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的4项科技资源投入要素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和R&D经费所占比重对企业新产品产出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有技术开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和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重。

且结合表2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和R&D经费所占比重数据来看,2000—2007年,二者投入水平均基本呈下降趋势,表2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广西大中型企业加强上述2项投入的紧迫性。

针对上述分析,就进一步提高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财力资源投入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在当今科技活动人员具有流动性、人才配置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广西大中型企业应进一步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工夫,在努力保持科技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上,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数量和质量。

一方面,就企业而言,首先,应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在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相应提高科技人才的相关待遇;其次,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灵活的用人政策,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科技人才,在提高科技人才数量的同时,培养出结构更合理、素质更高、更具团队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再者,进一步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稳步提高,政府应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采取优惠措施,如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研发项目提供较大强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激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扩大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规模和效率,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地位。

总之,大中型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更具生命力、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更好地树立企业形象,才能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广西大中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科技财力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产品产出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晔,王文亮,刘斌.区域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析[J].河南科学,2008,5(5).

[2]吴秋云.江苏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性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9,7(1).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2008)[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朱付元,丁厚德.海峡两岸科技资源配置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骆珣,邹凌.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出与科技投入灰关联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浅谈县级供水企业职工培训 篇8

关键词:职工培训,问题,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61

一、当前县级供水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县级供水企业的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工作都能紧紧围绕上级集团公司的战略方针,采取“四个统一”,“多位一体”的方式方法,强化职教工作,通过培训,使职工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技能明显增强,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新形势下,县级供水企业的员工培训与集团公司的要求,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还有一定距离。如县级企业改制后,一直沿用以往的培训模式、培训方法,教育教学老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另外,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培训经费投入少,针对性的培训还不到位等等,影响供水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要通过及时调整培训理念,转变培训方式,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把教学的课堂转移到运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不脱产培训方式,进行分散轮换交叉教学。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尝试用多媒体教学、基地实践等,才能实现企业全员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二、目前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部门对职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个别主管部门对职工培训认识模糊,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是管理不到位,学习自觉性不高,这种分散交叉的培训方式,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局面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随着经营机制的转变,职工实行竞争上岗,管理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职工以考核为主,服务质量与技能水平脱节,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很显然,部分职工还没有认识到岗技培训是企业对未来的投资,是一种均衡的福利,是员工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阶梯。

(三)是职工岗技培训冲突较多,如各岗位人员上班、值班时间不同,重点岗位、检修人员突发检修等情况经常发生,职工岗技培训只能让步;抄表、收费、净水等部门交接班时间不统一,职工不能按时到课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制约了培训效果。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和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保障,就必须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实际需要确定培训重点内容,突出加强能力建设,把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跟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提升员工服务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因需施教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系统管理原则,抓好培训资源的系统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公文写作》、《班组长培训》、《抄表业务、收费业务培训》、《职业道德》、《净化水操作规程》等多门课程。根据供水行业的特点,要在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抓好培训工作。

(一)要坚持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培训机制。领导要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始终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行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管领导抓具体工作的教育工作领导制度,并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把年度教育培训工作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监督、检查,形成年初有计划、过程有监督、年末有检查的教育工作监督检查和落实机制。

(二)要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管理高效、适应企业发展的教师队伍,要把爱岗敬业,知识面广,讲课艺术性强,综合素质较高、善于搞培训工作的同志选调到教师岗位上来,采取在全司公开招聘的办法选拔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有效培训激励机制。注重实效的教育工作激励机制,推行 “初、中、高”三级技能培训制度。这种培训,方向明确,培训规范,人员、时间、地点能够做到较好落实,加上严格的考核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培训运行机制,提高员工自觉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内在潜力,在企业形成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参训的良好风气。

(四)要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根据调查摸底和跟踪调研,岗技培训的课程设置有些偏重。对个别课程进行相应调整,面面俱到反而收不到良好效果。必须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培训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推进培训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整合,不仅是培训内部的,而且也是培训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在职工岗技培训中应抓住《安全生产知识》、《优质服务》、《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这些重点性课程,发挥企业整体培训教育的长处进行培训。

(五)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技能操作。采取订单式和按需施教的方式进行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根据集团公司的派遣和供水公司的订单需求随时送教上门,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在培训工作中,要认真贯彻集团公司提出的“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培训方针,以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为手段,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健全和完善培训基础设施,增设图书阅览室,扩大企业绿化面积,建设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使学员掌握优质服务理念、安全常识、各种操作规程等知识,不断优化专业知識结构。

上一篇:普通话生僻字下一篇:医院审计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