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这几年,地处偏远的怀柔区渤海镇景峪村,由一个原本不知名的无业村、穷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富村。这些可喜的变化,都离不开景峪村的领路人——党支部书记武连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1:

柴达木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研究

我国土地落实承包到户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目前土地退化、生产环境污染、农业增效艰难等农业问题又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是面临一项重要课题。柴达木农业是我国典型的绿洲农业区,是青海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主要位于盆地东、中部。耕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生产结构简单,经营方式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耕地沙化次生盐碱化严重。柴达木农业具有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一、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筈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筈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筈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3) 郑建宗,刘黎明.柴达木地区劣等农用地科学利用分析 [J].草原与草坪,2008(3).

(4) 郑建宗.柴达木农牧结合地带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设计与效益分析[J].海西畜牧兽医杂志2007(1).

(作者单位:海西州草原工作站)

作者:郑建宗 张庆河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2:

超前谋划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循环经济

这几年,地处偏远的怀柔区渤海镇景峪村,由一个原本不知名的无业村、穷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富村。这些可喜的变化,都离不开景峪村的领路人——党支部书记武连军。

2006年以来,武连军带领村党支部抓住柴鸡市场走俏的机遇,在村内大力发展柴鸡养殖产业,先后完成了柴鸡养殖合作社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实现景峪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柴鸡养殖已经成为景峪村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村柴鸡年存栏1.8万多只,年产蛋近18万斤。

景峪村位于渤海镇东南部的山沟里,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56户、420口人,村民以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传统的板栗种植为主。2002年,村内部分农户开始散养柴鸡,但是养殖规模小而且销售模式单一。武连军上任以前,村民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多年停滞不前,许多村民游手好闲。对于这种情况,武连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成了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2005年,在听取多方意见之后,武连军把心一横,带领几名村干部在村里搞起了柴鸡养殖试验。由于迎合了市场需求,当年就有许多民俗户、饭店和游客争购柴鸡蛋。几名村干部一年内几次扩大养殖规模,柴鸡蛋的产量还是供不应求。

村干部的成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2006年初,通过逐户调查走访,武连军判断,大规模发展柴鸡养殖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带领党支部快速行动,拟定了《景峪村发展柴鸡养殖方案》,成立了“景峪村柴鸡养殖协会”,把村里所有养殖柴鸡的农户统一组织起来进行技术培训;在全村实施“统一进雏、统一收购、统一宣传、统一公关、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村党支部对柴鸡养殖协会统一指导,注册了“皮包金”品牌商标。同时争取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为每个养殖户建设一个露天养殖场,完善了相应设施。2006年底,景峪村柴鸡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全村共建养殖场137处,产业规模发展到了120多户,达到总户数的79%。

产业培育出来了,但受场地等现实因素限制,景峪村柴鸡养殖产业日趋饱和,继续扩大规模已不切合实际。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村里的领路人,武连军又谋划着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出路。他和支部班子成员经过讨论研究,决定把柴鸡養殖与板栗种植和林下作物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村域循环经济。武连军为柴鸡养殖业的发展勾画出了清晰的方向:既使树上树下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又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效、以长补短、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

景峪村第一步发展林下经济,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菌类、作物和柴鸡进行台理种植、养殖,实现树上树下立体发展。第二步形成循环经济:柴鸡啄食各类昆虫、杂草,而鸡粪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蔬菜、玉米和板栗的养分,销售剩余的蔬菜和玉米经过简单加工又可以喂鸡,这样就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有机循环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经济效益提升明显。2007年,仅柴鸡养殖附加值的收入就增加了20万元。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成后,武连军又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2007年,他带领村干部继续深化农民合作组织体制改革,在柴鸡养殖协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北京野山坡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达111人。在改革的同时,合作社委托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对“皮包金”牌柴鸡蛋进行了国家标准的有机食品认证并通过了严格的水源、土壤、空气等各项有机食品检查,于2007年8月顺利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书。

为适应柴鸡养殖从“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转变,景峪村又着手从加强柴鸡养殖、农作物种植、林下作物培育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对村域建设进行重新科学规划;制定柴鸡养殖场建设的量化指标;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四个方面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至此,景峪村依靠自然优势实现了小区域的产业循环。随着柴鸡蛋、板栗和栗树蘑菇的市场价值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越来越科学的消费观念,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其附加值成为景峪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

作者:刘立建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农业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将通过解读循环经济,并且将其联系农业发展,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生态农业进行探讨。提出生态农业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可持续 效率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也在不断的吸收新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向着生产效率更高,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环境污染更小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正在从粗放式向着集约式转变,而且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不断增强。农业要想得到本质性的变化,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发展,用循环经济的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真真正正做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承诺和要求。

1 循环经济

1992年联合国签订了可持续发展宣言,这标志着人类正在向着循环发展的方向迈向了一大步,这是人们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不断枯竭,人们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做出的反思和对策。此次宣言的签订,也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

循环经济使之在经济活动中,充分结合生态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生产过程中和生产结束之后的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再利用,使得物质和能源能够不断的循环。 循环经济的关键词是“循环”“再生”“利用”。这样可以使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正是这些优点,为解决资源匮乏和能源枯竭这一制约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能。其具有以下特点。

(1)全新的系统观。以往的系统观认为,所为的系统是不包括人的,人是可以排除在系统之外的,循环经济全新的系统观将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纳入进了系统之内,而且将科学技术也引入其中。总的来说,新的系统观认为,系统应该是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这三部分组成。在考虑时,人的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客观规律,人也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一个大系统的前提下思考和考虑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循环经济。例如,退耕还林,只有树林挡住了风沙,这样的一个系统才能够存在和发展,人类才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

(2)全新的资源观。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的才是资源。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和错误的。所谓的资源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经济中的种种因素。在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中,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合理的使用各要素,使得系统得到平衡,使得各要素都最大的发挥效用。与此同时,各要素也就成了有用的资源。

(3)全新的生态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都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治理办法。循环经济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理念予以了否定。指出,我们应该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我们应该从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生产流程设计,制度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避免产生污染。这种观念是对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日后进行经济活动所应该遵循的理念。

(4)全新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与以往的价值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的价值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将人和自然置于一个对立的局面,对于环境和资源采取的是一味的索取,对于资源的依耐性熟视无睹。循环经济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文明的成果也应该是统一的,自然的价值和人类以及人类成果的价值也是同一的。

(5)全新的经济观。经济要发展,但是不是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经济效益不是唯一追求,经济目标不是唯一标准。循环经济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充分的尊重自然规律,在环境的承受限度以内发展经济,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只有环境的可持续才会有经济的可持续。这也将促进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以最少的环境要素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将促进循环经济的更好发展。

(6)全新的生产观。经济活动必须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应该不断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周转率。循环经济提倡“3R原则”:资源减量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其他替代品。例如用风能太阳能替代石油天然气,将生产循环与自然本身的循环相结合,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全新的消费观。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对产品消费和使用结束之后他就失去了价值。我们应该转变这一观念。在循环经济中,消费并不是资源使用的终结,他只是资源循环中的一环而已。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资源只是放错位置的宝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使用和消费资源之后应该考虑资源的再利用,让其继续发挥效用。当这种观念以及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之后,循环经济才能够不断的循环下去。

2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1)农业生产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碱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等。根据我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数据,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7%。由此更是引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河道淤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近年来农业灾害的程度不断加深,并且受灾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2)农业产区自身资源使用不合理。在我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有效使用率却非常低,正是由于利用效率低,更加加剧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没有被利用的部分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减少了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含量,降低了地下水的水质,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且会导致土地退化和沙化。

(3)农业产区的工业污染加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的繁荣使得污染源增加,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每年被,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农田高达十几万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几百亿。而且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些污染消除。

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通过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将农业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进行紧密的结合,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以及现代文明的成果,使得人工生态工程与自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双赢,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解决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中的水,点,土地,种子,化肥,农药等各个要素进行了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是能够以最小的消耗发挥最大的效益。并且将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循环经济的模式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将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具有可行性,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两者都是利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在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使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经济效益与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重点都是循环可持续。两者都是将充分的利用资源,产品使用之后再进行回收利用,在循环中创造价值,在循环中创造收益。

(3)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都是为了最大的实现经济价值并且要求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自然资源、能源、环境污染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循环经济的模式。而生态农业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的,使用有效的资源,使得农业能够产生最大效益,能够可持续。

把握循环生态农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整体效应。生态农业是一个有着多重结构的复杂系统,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交织和影响。为了实现1+1>2的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要素的价值,引导生态农业系统向着最有效的方向构建。山上种果树,林中放牧,山下是良田,吸引生态旅游,这就是生态农业很好的例子。

(2)相居而安。这一点是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所必须把握的一点。需要结合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生物的不同特点,建造一个立体的和谐的生物群落结构。使得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且可以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另外,建立生态结构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利用,可以通过动物排泄物进行植物浇灌。

(3)种群演替。是指结合时令以及动植物的特点,由一种模式转变为另外一种模式。这需要严格的把握环境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特性,使得交替能够很好的进行。间作和套种就是很好地例子,当收割稻子之后种植豆类,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也改善了土壤质量。

4 相关建议

(1)将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的重点是各个环节的衔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能够提高循环的效益。产业化之后能够利用规模效应,降低经营成本。另外,产业化、规模化之后有利于各种新型技术的推广,并且有利于建立品牌,对于经济效益更是大有裨益。

(2)加强新型技术的应用。在进行循环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把握整个系统的动态,及时的了解各种信息的动态,提高转化率都非常重要。应该积极的应用各种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得能够实时了解各种数据以及经济动态,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外,采用其他的先进技术对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3)政府进行政策保证以及法律保护。对于循环生态农业建设,政府应该进行积极扶持和保障。在政策制定上进行倾斜,在技术、资金、宣传等等方面能够给与相应的帮助。这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管理也有利于其发展。另外,从法律层面进行鼓励,将会使循环生态农业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从制度上给与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产业观察,2010(8):109-111.

[2] 吴天华.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12.

[3] 刘伟明.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J].台湾农业探索,2011(1):59-62.

[4]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2013.

[5] 王春梅.农村循环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管部学院学报,2009:32-33.

[6] 马慧,姜云,吴益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北方环境,2013(1):28-29.

作者:杨婧

上一篇:五年级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班长竞选演讲稿大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