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放在全市“两个率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了苏州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苏州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把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举全市之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十分重视,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早在2004年建设部下发通知后就提出明确要求,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加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认真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积极的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营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高增长、高质量、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小区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循环经济链和产业集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达100%,规模型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例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生态工业园建设。三是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区域是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为优化开发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推进苏州“绿色行动计划”,构建“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绿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绿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彰显了名城特色,提升了城市形象。

(一)城市绿化规划彰显导航作用

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成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托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内涵,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加以精心打造,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加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先后编制了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8个景区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编制了《苏州市三角咀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构建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明显、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稳定安全的绿色生态系统。

(二)城市绿化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古城内绿化突出园林特色。运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文庙公园等市区级公园,实施了“百园”工程,城区基本达到350米的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二是新城区绿化体现现代特色。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大手笔建设大型绿地。工业园区以金鸡湖为中心,建成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绿地新景观。高新区借助自然山体规划公园绿地。吴中区挖掘太湖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环太湖生态湿地公园,相城区则积极打造“水相城、绿相城、花相城”。三是城乡绿化共同发展。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工程,实施了太湖、阳澄湖沿线绿化造林工程和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和村庄。

(三)城市绿化管理科学有效

2003年市政府下发了《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推行“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市区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和《苏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四)依法治绿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苏州园林管理和保护条例》(1997年)、《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同步制订了《苏州市区移、伐城市树木、占用绿地申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建立起层级齐全、内容全面、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五)创新模式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充分保留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宝贵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研究推广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和普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对高架道路柱体、桥体、以及墙体等实施垂直绿化;保护古树名木,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并通过《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进行立法保障。

四、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苏州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古城、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的保护,昆曲、古琴、评弹、苏绣等非物质遗产的弘扬,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近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实施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一批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编制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政府加大了文物古建筑保护和修缮力度,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市区还有31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790处古构筑物,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5家,馆藏珍贵文物2万余件,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城市,我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为了提高管护科技含量,建立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测中心,研究制定古典园林建筑、设施等监测标准和管理办法,启动建设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管理、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开展建筑、假山、陈设、植物、水体等各类要素的实测研究。历时两年的国家“十五”863科技公关项目——“苏州园林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进一步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五、统筹协调、整体推动,多方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我市结合创建生态市、节水型城市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合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周边风景防护绿地的建设,形成覆盖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重视人工湿地的保护。建成区绿地率达38.2%、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8平方米。城市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值为0.5度。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85%。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国家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综合物种指数达到0.611,本地植物指数达到0.744。

(二)保护与治理并重,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苏州,“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这些称号的取得,得益于《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苏州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推进。苏州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布局,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清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苏州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空气污染指数每年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32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人居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城市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排水、交通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网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超过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质年综合合格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5%,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透水面积比重达68.69%,主干道平均车速平峰期41.8km/hr。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促进了我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动了城市和谐发展。

(作者系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

作者:衣学领

第2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 广东东莞)

【摘要】本文主要就东莞在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生态文化建设的成就,分别从生态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体制方面等特点,提出了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主旨。与此同时,本文还将对森林城市和林业城市的界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继而讨论森林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森林城市的内涵和创建森林城市的目的。具有的“东莞城市性格与特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东莞城市生态文化。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造林绿化

1.引言

我们都知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活动主要是由关心相关的森林活动的组织在近几年来展开的一个具有重大宣传意思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就是提倡一种生态美、和谐美以及打造一个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自最终目标就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打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而努力,不仅如此,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同时,还推动了东莞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时候也发扬了国家森林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传统。以第三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题为例,第三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题就是“绿色城市”、“绿色文化”,通过此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活动,国家森林城市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依然成为了东莞这个城市的品味和修养的重要标志。

2.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现状

2.1 东莞自然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口东岸, 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东莞之东, 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介于东经1 1 3 ° 3 1 ′ —114°15′,北纬22°39′—23°09′。东边的是与惠州市惠阳区相连接;而北边的则是镇大坦乡,与东莞市区和增城以及惠州市博罗县隔江为邻;地处西面的沙田镇与东莞市番禺区隔海交界;除此之外就是凤岗镇雁田水库,与深圳市宝安区相连。毗邻港澳,位于东莞和深证的经济走廊中间。西北离东莞有五十九公里,东南与深圳相距九十九公里,而与香港的距离则有一百四十公里。东西的长度大约有70.45公里,南北的宽度大概有46.8公里,全市的陆地面积多大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2.2 东莞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十年来,东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制造之都、富可敌省、广东第四极??三来一补,在带给东莞诸多荣耀的同时,其以廉价土地“粘合”港台资本和内地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根基而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东莞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其一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经济发展了,却付出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难以相应地提高生活质量。其二是多分散少集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直到2001年才兴建市级园区。其三是高消耗低产出,导致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其四是工业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利用来自内地不同批次的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较大地削弱了东莞工业化的实际水平。其五是城市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伴随着分散工业化的步伐,走了一条分散、无序、就地、均质发展的路子,因而削弱了城市化的总体水平。就这五点分别与珠海、苏州、深圳、香港、日本等国内外较好模式对比,站在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

3.1总体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家的要求,东莞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的时候,务必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绿色城市,生态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打造生态东莞的积极性;把全社会创建“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打造“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体制进行创新,在打造“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努力将绿化的质量提升上去;在提倡““绿色东莞、和谐东莞、生态东莞”的同时,我们还要对生态所带来的效益多多留意,毕竟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有关系;坚持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强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打响“森林东莞”品牌。

3.2 现状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管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247353.8公顷。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60660.0公顷(包括省属国营樟木头林场,下同),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三十七点六,比2009年增长百分之零点二;活立木蓄积量255.8万立方米,比2009年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实现了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生态效益总量为51.3亿元。全市共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5个,规划面积8075.0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点三。森林公园十六个,面积18983.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其中国家级一个,省级三个,市级十二个。2010年,我市继续完善森林林公园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完成了大岭山、大屏嶂和银瓶山等三大森林公园供电、供水、消防、休息台凳、观景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大岭山森林公园大板水库土坝加固工程;建成了大屏嶂森林公园九仞阁以及清溪森林公园紫烟阁、翠云亭、爆石顶等景区景点。完成大岭山和大屏嶂森林公园范围的省级绿道网31.5公里主线段和支线绿道24。479绿道建设,安装道路标识117套,建成服务驿站6个。继续开展旗峰城市公园林相改造工程,完成主体改造工程26.65公顷,种植樟树、莞香、桂花等30多个乔灌木品种共34936株。启动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6000公顷的南门山、山水天地等10个镇属森林公园。我市森林植物种类繁多,已调查发现共有1668个品种。

3.3 意义

第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是打造一个生态东莞的基础。而所谓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指的就是把城市和乡村以及山地森林统一化、系统化、整合化。这样做的目的和優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将城市里面的各个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运作的时候形成一个有机链条。

第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将为东莞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因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宜居生态东莞的基础就是绿化面积和覆盖率要非常广。之所以会对绿化面积和覆盖率有这么高的要求,是因为,大量的植被是降低城内热岛效应,阻挡风沙与噪音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绿化面积越大、覆盖率越广、植被越多,那么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加,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4.结语

目前,许多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努力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力争早日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优美人居环境,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百姓。经济富裕,人居舒适,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科;张健康;;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融入森林——东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J];浙江林业;2007年05期

[2]田新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悟广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J];广西经济;2010年04期

[3]王中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打造生态宜居漯河——访漯河市林园局局长宋孟欣[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年10期

[4]李朝秀;;誓摘国家森林城市桂冠 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J];浙江林业;2008年06期

作者:胡廉隆

第3篇:生态城市建设与成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

[摘要]生态城市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指称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辨证统一关系,成都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成都

[

党的十七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突破,是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何谓城市,法国城市化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指出:“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象征或一个灵魂。”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趋势,是由工业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同时,大量诞生的城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不会引发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1984年,美国在中国举办过一个《城镇和乡村:美国城乡生活写照》的一个画展,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题词中说:“通过这个画展,人们可以看到城市化给美国带来巨大变化的那段历史。”美国画展中展出的油画,以简洁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这样一幅画面:先期一些人集中在一个优美的小镇,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急剧膨胀起来。据介绍,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一变化的也许莫过于芝加哥了。1830年芝加哥仅仅是一个小的居住地,人口29963人;到1900年,它的人口已接近200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拥有300万人口的芝加哥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滚滚黑烟象征着芝加哥的繁荣。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对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城市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作用,源于城市所具有的特殊集聚与扩散功能。城市聚集了域内的主要生产要素、经济要素和其他社会要素,在当代,尤其是聚集了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和装备以及高水平的人才。这种集聚使城市区域的外部成本低廉,生产增长迅速,经济实力增强,生活质量提高。于是城市具有了极强的对外吸引力,成为域内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经济中心和其他社会要素中心。聚集在城市的各种要素,经过加工、改造向市外扩散、传播,由此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的巨大作用由此而生。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在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原有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减少,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热岛效应等。城市化进程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引发公害,影响人类健康。

生态城市概念,即指生态健康的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概念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构成

2002年8月,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中国深圳召开,大会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

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指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以下五个层面:

——生态安全。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生态卫生。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

——生态产业代谢。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可更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生态景观整合。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桥梁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水路和城市轮廓线)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时,防止水环境恶化,减少热岛效应和对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

——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历史文化,诱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复杂的动态的巨系统,其基本构成可用图1表征。

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辩证统一

当前,尽管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还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但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个核心,即生态城市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新鲜空气,是每一个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中,生态家园与绿为邻,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追求的人居梦想。城市向森林化发展,实现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当今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和大趋势。

为了倡导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激励和肯定我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同时为我国城市树立城市森林建设典范,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并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因此,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建设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城市森林,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从生态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城市森林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城市森林为实现城市生态良好提供保障。

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现代城市不

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森林是生态产品的最大生产者,发展城市森林是解决城市空气与水污染、噪音、粉尘、热岛效应等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城市森林对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存水土、减少噪音、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情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具备良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城市,才称得上是生态优美的城市,才是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宜居的城市。发达国家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森林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第二,城市森林为推进城市经济增长开辟空间。

一个城市经济的增长空间有多大,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生态为经济增长提供的容量有多大。发展城市森林是保护和扩大城市生态容量的最主要、最有效途径。据专家研究,一辆奥迪轿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1亩树林就能完全吸收;一座2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48万亩树林就能全部吸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人将会在城市生活工作;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绕不过经济发展中的能耗排放等问题。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提升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吸碳能力,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才能更有利于建成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三,城市森林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作出重要贡献。

城市森林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变了城市的外貌,满足了城市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渴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城市森林文化也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城市森林美学、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等,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发展城市森林,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表明了森林城市建设对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然而,森林城市并不等同于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即是说,生态城市是基于广义的生态内涵,包含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等。而森林城市则是基于狭义的生态内涵,即强调环境的生态。因此,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达标并非建成了生态城市,而只是城市在向着生态城市这个理念发展过程中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四、成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成就

成都市于2007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此前,成都于1983年、1987年、1999年三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成都重视林网和水网建设,仅在1997年就投入27亿元,对锦江(府南河)进行综合整治。其后,又历时4年,建成了22公里长的沿河风光带,使府南河两岸滨河地带绿地率达到85%,绿化覆盖率达到95%。此外,还投资33亿元,建成了沙河沿岸22.22公里防护林带、3.45平方公里的绿地,突出了水脉、绿脉与文脉相融,使“二河抱城”独特的城市格局妩媚动人。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于成都而言,是对已有成就的完善提高,是向更高层次挺进。

自2006年1月开始,成都市组织专家对《“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进行研究对比,对此前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归类,一并集合于“创森”的绿色旗帜之下,形成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在短短时间里,相继编制了《成都城市森林系统规划》和子规划《城市、建制镇绿化建设规划》、《公路绿化规划》、《水系绿化规划》、《成都市农村绿化规划》、《百乡千村兴林富民工程规划》;指导各区(市、县)对乡镇所在地、小集镇、自然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绿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制订了建绿方案;制订出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了“创森”资金,全面启动“创森”宣传,签订“创森”目标责任书。

在“创森”中,成都首先确定了四个基本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的原则;坚持林水相依、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成都“创森”在资源厚积的基础上,以城市、林业、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为奋斗目标,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将城市的生态需求、森林的自然功能和园林的生态、景观功能有机结合,将高大乔木自然之美与城市建筑的现代之美、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有机结合;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功能互补,浑然一体。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是成都全面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重要举措。成都在修编《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引入城市森林建设新理念。规划以中心城区“三片一带,五十五个节点”为主要内容,突出文园同韵、祠园共融的传统园林特色,对城市原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和建设。随着“创森”工作的深入开展,成都又编制新一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绿楔隔离、绿轴导风、绿网蓝带、五圈八片、多园棋布,楔、网、圈结合”的绿地格局;确立了“开敞空间优先,绿地建设优先”的规划思路;实施了锦江环城绿地, “五路一桥”绿化,浣花溪公园、东湖公园、沙河带状公园、北郊风景区、十陵风景区以及近年来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的小游园、小广场以及干道、水系、风景林地的绿化建设。

——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始终贯彻了这一主题。其中,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又各有不同的行动准则。

城区“以空间换绿地”。以高大乔木、森林为主体,以庞大的树冠换取宝贵的土地;以乡土速生乔木树种为主,建设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植被群落,利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城市空间,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绿化总体绿量;以立体绿化为手段,增加种植攀缘植物,提高空间生物量,美化环境。目前,成都屋顶绿化达200公顷,形成了多类型、多景观、多功能、多效益,以单位、集体和私人住宅共同发展的屋顶绿化新格局。

近郊“以绿地换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菜园、农作物等食品生产用地为非食品类生产的旅游休闲、景观绿地等生态用地;发展花卉、林木种苗、休闲观光产业。提高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城郊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

远郊“以森林换人口”。以山区林地为主开展森林旅游,建设各具特色的山区旅游度假集镇、新型居住社区,引导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流聚集,促进近100万林区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目前,成都已经形成了以城区为第一固、近郊为第二圈、远郊为第三圈的“环城乡村旅游经济圈”。

——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道路、水系均实现林网化利用,实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水体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道路生态防护林有机结合。

——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尊重森林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自然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化建设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巴蜀园林为特色。

——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城市森林的规划、投资、建设和保护既要注重充分满足城市的生态需要,又要促进城市林业产业发展,同时要弘扬成都林木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成都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的原则,把林业园林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国家要生态、社会要效益、农民要致富为目标,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进林业园林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

审视成都“创森”的历程,人们不能不深刻地感受到:这是古老成都的创新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信念使然。

责任编辑 李远国

作者:徐海韵

第4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创建指标

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否决项

1.尚未编制(或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未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要求划定绿线,并在至少两种以上的公开媒体上向社会公布; 2.建成区绿地率不达标; 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达标;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达标;

5.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不达标; 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 7.林荫路推广率不达标。

二、部分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

计算方法: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总分=大于或等于8的公众人数(人)/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调查被抽查公众的总人数(人)×100%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建成区面积(K㎡)×100% 3.建成区绿地率

城市各类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其他绿地,建成区绿地率为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类城市绿地面积之和(K㎡)/建成区面积(K㎡)×100% 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园绿地总面积之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

计算方法: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建成区内公园绿地总面积(㎡)/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 统计和计算时注意事项

(1)道路绿地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单侧绿地面积按栽植行道树总长乘1.5米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绿带宽度小于1.5米的按1.5米计算,大于1.5米的按实际面积计算。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计算:只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行道树下建植绿地的,按行道树垂直投影面积与绿地面积相加,减去行道树垂直投影中与绿地重叠部分的面积。

(2)孤植树面积计算:孤植树是指孤立种植的树木,既不是行道树,也未栽在绿地内,其绿地面积按每株2.25平方米计算,绿化覆盖面积按树冠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3)垂直绿化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屋顶绿化面积计入绿地面积。

(4)水面面积计算

①公园内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园内用地比例要求(绿化用地比例 ≥65)的水面,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②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绿化带宽度<30米,水面不计入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 ③城市内部河流,沿岸(单岸)种植植物形成宽度≥30米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按滨水绿地面积的50%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

④城市内湖泊,沿岸种植植物形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滨水公园绿地,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全部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水面面积>滨水绿地面积的50%,水面按滨水绿地面积的50%计入公园绿地面积,不计入绿化覆盖面积。 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计算方法: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建成区乔、灌木垂直投影面积(h㎡)/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h㎡)×100% 6.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

计算方法: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建成区内各城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k㎡)/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积(k㎡)×100% 7.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

计算方法: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100% 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对面积在5000平方米,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计算覆盖居住用地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h㎡)/居住用地总面积(h㎡)×100% 9.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计算方法: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综合公园总数(个)/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万人)×100% 10.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两旁(单排或者不连续的按两旁栽植折算)种植有行道树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 11.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

新建、改建居住区应为2002年(含2002年)以后建成或改造的居住区(小区) 计算方法: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新建、改建居 住区面积(h㎡)/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总面积(h㎡)×100% 12.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

公共设施用地是指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计算方法: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面积(h㎡)/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h㎡)×100% 13.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

防护绿地规划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

计算方法: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面积(h㎡)/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h㎡)×100% 14.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

计算方法: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生产绿地面积(h㎡)/建成区面积(h㎡)×100% 15.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

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应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3.1.2中对道路绿地率的要求,设区市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米的城市道路(支路)可不计入统计范围。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 16.林荫停车场推广率

计算方法:林荫停车场推广率(%)=林荫停车场面积(㎡)/停车场总面积(㎡)×100% 17.河道绿化普及率

计算方法:河道绿化普及率(%)=单侧绿地宽度大于或等于12m的河道滨河绿带长度(km)/河道岸线总长度(km)×100% 18.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

受损弃置地指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或不能使用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计算方法: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回复率(%)=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受损弃置地面积(h㎡)/受损弃置地总面积(h㎡)×100% 19.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

E综=E综1×0.3+E综2×0.3+E综3×0.2+E综4×0.2 E综—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

E综1—城市绿地格局的环境价值评价分值;

E综2—对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长度评价分值; E综3—对于城市风貌形成的作用评价分值;

E综4—在城市功能定位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分值; 20.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评价值

E功=E功1×0.2+E功2×0.2+E功3×0.15+E功4×0.15+E功5×0.15+E功6×0.15 E功—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评价分值; E功1—使用性评价分值; E功2—服务型评价分值; E功3—使用性评价分值 E功4—可达性评价分值 E功5—开放性评价分值; E功6—安全性评价分值; 21.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性评价值

E景=E景1×0.25+E景2×0.25+E景3×0.25+E景4×0.25 E景—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性评价值; E景1—景观特色评价分值; E景2—施工工艺评价分值; E景3—养护管理评价分值: E景4—植物材料应用评价分值; 22.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性评价值 E文=E文1×0.5+E文2×0.5 E文—城市公园绿地文化性评价值; E文1—文化的保护评价分值; E文2—文化的继承评价分值; 23.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

E道=E道1×0.4+E道2×0.4+E道3×0.2 E道—城市道路绿化评价值; E道1—植物出料应用评价分值 E道2—养护管理评价分值; E道3—景观特色评价分值; 24.公园规范化率

计算方法:公园规范化率(%)=规范管理的公园数量(个)/公园总数量(个)×100% 25.古树名木保护率 计算方法:古树名木保护率(%)=建档并存活的古树名木数量(株)/古树名木总数量(株)×100% 26.节约型绿地建设率

计算方法:节约型绿地建设率(%)=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面积(h㎡)×100% 27.生物防治推广率

计算方法:生物防治推广率(%)=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面积(h㎡)×100% 28.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

计算方法: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已建成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绿地数量(个)/规划要求设置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绿地数量(个)×100% 29.水体岸线自然化率

计算方法: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km)/水体岸线总长度(km)×100% 30.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

计算方法: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地表水体中达到和优于Ⅳ类标准的监测断面数量/地表水体监测断面总数×100% 3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LAeq=ΣLAeqi/n LAeq—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LAeqi—第i网络监测点测得的等效声级 32.城市热岛效应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建成区气温的平局值(℃)-建成区周边区域气温的平均值(℃) 33.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计算方法:本地木本植物指数=本地木本植物物种数(种)/木本植物物种总数(种) 34.供热计量收费比例

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指建成区内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占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供热计量收费比例(%)=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集中供热住宅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00% 35.节能建筑比例

节能建筑比例指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占建成区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方法:节能建筑比例(%)=建成区内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建成区内建筑总面积(平方米)×100% 36.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指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计算方法: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吨标准煤)/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100% 37.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万元) 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计算方法: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万元)=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千克)/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38.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100% 3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与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比率。

计算方法: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万吨)/城市污水排放量(万吨)×100% 40.城市容貌评价值

E容=E容1×0.3+E容2×0.3+E容3×0.2+E容4×0.2 E容—城市容貌评价值; E容1—公共场所评价分值;

E容2—广告设施与标识评价分值; E容3—公共设施评价分值; E容4—城市照明评价分值; 41.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

计算方法: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城市管网水检验合格的项目数量(项)/城市管网水检验的项目数量(项)×100% 42.城市污水处理率

计算方法:城市污水处理率(%)=经过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量(万吨)/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万吨)×100% 4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计算方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采用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万 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总量(万吨)×100% 44.城市道路完好率

计算方法:城市道路完好率(%)=城市道路完好面积(㎡)/城市道路总面积(㎡)×100% 45.林荫路推广率

林荫路推广率指城市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占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的百分比。林荫路指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

计算方法:林荫路推广率(%)=达到林荫路标准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长度(km)/人行道、自行车道总长度(km)×100% 46.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

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的总人次占城市出行总人次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步行交通出行人次+自行车交通出行人次+公共交通出行人次)(万人)/城市出行总人次(万人)×100% 47.住房保障率

住房保障率指累计实施住房保障户数占累计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的比重。住房保障包括货币保障和住房实物保障。住房实物保障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

计算方法:住房保障率(%)=已保障户数(户)/已申请登记应保障户数(户)×100% 48.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

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指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的套数占计划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的比重。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

计算方法: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当年实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套数(套)/当年计划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套数(套)×100% 49.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

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保险全部参加的职工人数占应参保职工人数的比率。

计算方法: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三项保险全部参加的职工人数(万人)/应参保职工人数(万人)×100%

第5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视察报告

关于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按照市政协2013年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9月13日,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任晓峰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听取了市园林局张建刚局长对

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展情况的总体汇报;实地视察了府东、府西街、长风东延、许坦西街、体育路、并州路等部分新建和改造道路的配套绿化工程。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2月,我市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巩固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的目标;按照2013年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园林部门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对照新的标准,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太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二是修订完善了《太原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等7个标准,建立起标准化养护体系,为我市园林养护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12年底,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07%,绿地率达到3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0.66平方米,这三大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全市已建成综合性公园31个、分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4个、街头游园104个、社区游园42个、街旁绿地47块。碑林公园跨入省内唯一的五星级公园,迎泽公园、动物园、文瀛公园、玉门河公园、漪汾公园成功创建省四星级公园,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今年,为配合城市大规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和改造道路绿化配套工程,高标准科学种植,坚持生态、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一次成活,疏密合理,错落有致,省会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大力推进生态建设。2012年集中供热扩网2785平方米,2013年集中供热新增扩网2000万平方米,燃煤总量大幅减少;开工建设了高水准垃圾发电厂,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工作(截止2012年底,污水处理率为85.25%,申报标准为90%以上),逐步实现雨污分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3年开工建设汾河南延三期工程,大力推进西山生态绿化、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工程和晋阳湖等生态景观建设,全力加快生态建设。

委员们对我市近年来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但对照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发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创建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照标准,差距仍然较大。

1、五项申报条件中有两项条件尚不具备。一是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二是北方采暖地区城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未达到40%。

2、七项否决项中有5项尚未达到规定标准:建成区绿地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推广率等距规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3、基础指标64项、分类指标27项与规定标准也有较大差距,包括有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

(二)组织协调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从各类考核指标来看,涉及市、区(县)两级的20多个单位和部门,但目前主要由园林部门在推动和开展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将其列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

(三)依法治绿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我市绿地执法审批和处罚相分离,对于肆意毁绿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依法处理,客观上形成了监督与处罚中的漏洞与盲区,加之我市现执行的法规、规章对毁绿行为处罚偏低,尚不足以震慑违法毁绿行为。

(四)城市景观绿化品位有待提升。从整体来看,城市景观绿化及公园规划设计质量和品位不够高,特色亮点不明显,景观雷同现象较多,部分居住地区单位和主次干道绿化面积不足,城乡结合部的绿化比较薄弱,大绿化的理念尚未在我市形成。

(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宣传力度不够。从2010年获得园林城市称号后,我市就开始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市民的知晓度不高,是影响工作推进和全民参与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一流省会城市要有一流的生态做支撑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美丽太原”的重要内容,关系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市上下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议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奋力攻坚,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创建

工作。

(二)强化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园林绿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品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理念,要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我市现有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突出风格,体现特色,加紧制定出高起点、可操作性强的新的《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法报批后严格遵照执行。

(三)加大依法毁绿、缺绿的查处力度。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从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际出发,组织城管执法局和园林局认真研究,理顺执法体制,以真正解决绿化执法审批和处罚相分离,改变“看得见的不能处理,能处理的看不见”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真正达到依法治绿,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品位。一方面应邀请国内、国际一流的园林绿化设计公司参与我市的园林规划建设,同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高我市园林科研能力和园林队伍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的精品园林景观。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大众媒体和基层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生态园林建设,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提高广大市民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中,推动我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6篇:XXXXXXX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市委十一届三次、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规划建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社会增绿、均衡布绿、标准建绿”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精心建设,高效管理,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各族群众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XXXXXXX早日创建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

人民政府决定成立XXXXXXX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长:XXXX

、县长

副组长:XXXX 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XXXXX·县委常委

员:xxxxx 委办主任、司法局党组书记

xxxx 县政府办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和资金安排,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整合项目资金,健全投入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xx兼任,常务副主任由xxxxx兼任,副主任由苏建新兼任,成员由相关单位抽调。

各乡镇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抽调专人负责本乡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及与上级对接落实工作。

三、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和要求,2017年要做好迎接国家住建部评审的各项工作,确保验收成功。

(一)完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1. 制定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政策法规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

2 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全县园林绿化施工及验收、养护管理和绿地分级管理标准,养护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等标准与规范。重视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把好绿地设计方案审查、论证关,将节约型、生态型、功能完善型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到设计方案审查要求中;加强施工和验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和验收,确保方案在建设过程中的落实到位;强化日常管护,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竞争的绿化养护体系。建立健全绿线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公示制度、“绿色图章”及控制大树移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古树名木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

2. 落实全县园林绿化建设维护专项资金,争取市财政支持解决园林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经费,并不低于当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定额标准。养护管理资金要按照养护管理定额标准视财力情况安排并逐年增加,重大生态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要予以重点保障。

3. 修编完善全县绿地系统规划,加快乌板乌水三角地5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加快绿地建设。

4. 加强依法治绿力度。落实《乌鲁木齐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建设监管,做到不符合绿化规划的不批,不满足绿化指标的不批,不落实绿化资金的不批;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

3 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提高社会建设项目绿化指标达标率。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园林绿化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的查处力度。

5. 提高全县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加大对园林科研的投入,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区域物种保护与开发研究,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植物的研究以及园林植物育种、引种驯化工作,为我县园林事业良性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6. 推进全县园林绿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县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数字绿化管理系统平台,实施绿化养护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做到“栽管并重”,以养护考核的高标准体现绿化环境的高质量。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施动态监管,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二)加大全县绿地建设力度,提升管护水平。 1. 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继续推动道路绿化、街头游园、小水面及小绿地建设,提升道路绿化的生态性和功能性,建设环境优美、主题突出、健身休闲设施齐全的公园绿地,为外来游客和各族群众营造更便捷、完善的游憩空间。

2. 实施景区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的原则,全面开展全县各大景区生态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提升现有景区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植物景观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生态景区。

4 3. 实施xxx连湖生态建设项目。建设以板房沟河道治理、景观提升为重点的生态工程,打造十二处人工景观湖及防洪渠,通过梳理水系、水体护坡驳岸的生态化建设等生态恢复技术,运用园林造景艺术手法,对板房沟河流域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可供游憩的生态河道景观带。

4. 实施xxxx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设xxxx余亩,计划每年以xx亩的规模继续推进。

5. 加强对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合格单位及花园社区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已命名的定期复查,对复查不达标的给予“黄牌警告”或摘牌处罚。

6. 加大绿化管护经费投入,提高树木管养水平。参照乌鲁木齐市绿地养护的基本费用,完善绿地养护所需的各个环节,提高绿地管护质量,优化美化环境。

(三)深入开展城市节能减排工作。

1.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施监管减排,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杜绝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2. 加强再生水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中水管网,扩建水西沟污水处理厂,加快乡镇和景区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及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在绿化、市政公用等方面大力推广

5 使用再生水。

四、保障措施

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各成员单位要成立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推进本单位的创建工作。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评审办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部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分解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工作步骤、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限。要建立考核通报制度,各牵头单位每月将配合单位的工作进度上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单位将进行通报。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创建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创建要求,做好各个项目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保证城市生态绿化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确保并促进全县生态绿化建设朝着科学、规范、有序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及社会投资共同筹措资金的保障机制,筹措园林建管资金,设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专项资金。要根据实际加大对本辖区绿化的投入,安排园林建设资金,争取市财政补贴。大力组织开展认建认养活动,为广大首府市民和城区单位参加我县绿化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县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保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障机制,多渠道筹资,集中财力,支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重点项目,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氛围,形成合力。要采用各种形式宣传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动员全县上下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结合创建工作,引导和组织各族群众参与各类志愿活动,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创建活动的强大合力。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各方配合、全方位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第7篇: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更高级荣誉,是国家授予一个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高奖项。生态园林城市,是指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水体系统,减少城市各种污染和废弃物,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形象地讲,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文明的城市,是“云的故乡、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人的乐园”。具体地讲,是一个市政设施、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全方位发展的城市;是一个生态功能完善、生物多样、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城市;是一个园林绿地布局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绿化制度健全的城市;是一个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品味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城市。

一、珠海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

近3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实干开创事业,爱拼成就梦想。珠海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引领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了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生态家园更加美好靓丽!

二、南宁——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建碧水蓝天美丽南宁

南国风光、民族风情、山水相连、生态宜居。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6县6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47万人。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以青秀山为中心,以邕江两岸为轴,内河水系和公园绿地相映成趣的生态系统,呈现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城市园林景观风貌。

南宁市自199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连续三次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近年又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殊荣。2015年,以第一名的佳绩荣获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南宁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享有六张靓丽的名片: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绿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8年“追绿”从不停歇

早在8年前,南宁就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列为目标,并纳入议事日程。时间追溯到2006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给南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11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南宁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发展提升品位

南宁结合“中国水城”规划,围绕“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水系结构,重点打造18个内河湖泊,把水系两岸绿化作为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营造水岸特色景观。重点开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实施了南湖—竹排江、可利江、心圩江、良庆河、楞塘冲等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了一批秀美的滨水景观区、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和人水和谐的生态休憩区。

循环发展开拓新路

南宁市依托青山绿水,做足山水文章。城外,依托盆地地形,以城市周边水库、林区为基础,形成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环城生态圈。城内,蜿蜒的邕江穿城而过,郁郁葱葱的邕江两岸风光带与城市街道、公园绿地生态相融合。构筑了“青山为屏、邕江为带、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绿地系统格局,展现了南宁生态宜居的城市自然风貌。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三、苏州

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有一座城市,她在青山碧水的怀抱里用诗情画意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接——这就是苏州。

漫步在苏州的街头,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园林。大街小巷,绿树花卉映衬下,处处可见小桥流水、假山亭廊的园林小品。

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化,苏州的城市绿化已不是从单纯的绿化覆盖率来考量,而是积极发挥传统造园优势,围绕民生质量提升的需求,把绿化当作景观、当作文化、当作艺术来建,逐渐形成了“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鲜明特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8篇:用“品牌理念”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黑龙江省肇东市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黄金地带。几年来,这个充满着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兴工业城市以其特有的经济活力和魄力,成为全省县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绿化建设提挡升级,全社会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作为负责全市城区园林绿化工作的肇东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该市的自然条件和优势,立足社会,因地制宜,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城市园林绿化档次不断提升,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全面推进城市环境质量和品质层次。目前,肇东市城市绿化总面积已达813.84公顷,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33.91%,城市绿地率28.53%,人均公共绿地7.14平方米。

党员带头 品牌引路 打造绿色精品

崔玉峰――肇东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主任,2006年度黑龙江省园林绿化先进个人,这位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近5年的非常富有创建性的年轻干部,在谈起城市绿化工作时,显得深思熟虑。他说,一个城市的发展靠的是全社会各行业的争相进步和齐头并举,因此,园林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政府和上级局的领导下,为全市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在这里寻求事业突破的各路精英打造一个优美的投资环境;为全市人民创建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城市园林绿化实际上是具有生命性质的人文建筑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全力以赴。作为事业公益型部门,虽然没有企业那样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我们仍然以企业的最高管理标准,即以“打造园林绿化的精品工程”的品牌理念来要求自己。

该处有30多名党员,占职工总人数的大半数。崔玉峰一直认为,党员队伍建设决定着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成果。在生产中,他们结合“强自身素质,创优质工程,树良好形象”活动,加强了队伍建设和自身建设,创建了一些高标准的园林工程,树立了园林新形象。在管理上,他们结合“全市市政管理活动月”活动,加大了执法力度。一是加强园林绿化法规的宣传,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使市民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二是加大绿化监管力度,强化监察人员队伍,作到看管到位;三是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占挖绿地行为;四是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管护任务分街、分块、分片落到每个人,鉴定管护责任状,赏罚分明;五是设立有奖举报制度,让广大市民参与绿化管护,形成全民共管的良好局面。

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该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园林处多次被评为绥化市文明单位,肇东市也被授予黑龙江省首届县级园林城市。

科学布局 精心设计 构建优质工程

肇东市土壤盐碱化高,气候干旱少雨,植树成活率低。面对这样的实际,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为先导,就无法实现“打造绿化精品,构建优质工程”的绿化目标。为此,肇东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考察,精心设计,突出科学布局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空间。

街区植树,美化绿化城区环境。去年共植树3959棵,城区六道街新栽植柳树2319棵,果园街景点新栽植花灌木1640棵,所植树木成活率均达98%以上。这些新栽植成活的树木立于街道两旁形成独特的绿线景观,既美化城区环境又阻止了灰尘和风沙。

花卉移栽,为城市景观添彩。2006年共移栽花草15万株。其中,果园街新栽植花草6万株,十四道街新植波斯菊8万株。园林处职工对花卉后期的管理十分到位,没出现人为破坏等现象。从去年5月起,开始对人民广场两侧土地进行回填土,超平,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和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共铺植草坪30164平方米,其间点缀多个仿真仙人球和仙人剑,所植草坪成活率95%以上。由于后期管护到位,没有出现大面积杂草和枯草,增加了城区绿化面积,创建出精美的城市园林绿化优质工程。

小区建设,创造独特新格局。根据市政府提出的小区建设必须有广场、绿地的要求,他们先后对市政府庭院、一中校园、佳禾小区、消防队庭院等小区进行了绿化改造,并继续进行生态园建设。目前,该市多数小区建设已形成成片开发,成片建设,配套建设,立体推进的新格局。为了减轻政府负担,营造积极进取,精心探索的科研氛围,他们投资建立了苗圃基地,培植出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各类花草树木,为当地政府部门减轻负担近20万元。

建管结合 互相协作 共促事业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的建设与管理是绿化工作的全部,对于成果的保护与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管理中探索出了一个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建管结合,各部门相互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通过建管五条措施的有效落实,全体市民保绿护绿的意识加强了,都非常自觉地参与到爱绿护绿的绿化管理中来。

要想花草树木长的好,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就要充分供给。在领导的沟通下,市消防队给他们派来了一辆水车适时给花草树木浇水,保证生长态势良好。由于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新栽植和补植树木成活率达98%以上,形成街道绿线不断苗、死苗,从而成就了花美绿树的郁郁葱葱,最终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长久发展。

该市的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通过绿化变得更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上级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但又与园林处全体干部职工的实干付出是分不开的。主要领导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指挥靠前,尽职尽责;广大职工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风吹雨打,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干部职工思想同心,工作同步,目标同向。

面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崔玉峰表示,他们有信心,有干劲,一定以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为城市园林绿化再添一片新绿,让全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清新靓丽。

第9篇:探析资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摘要】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及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出发,简述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点、功能建设及其重要意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建设,城市新形象,四川资阳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较为丰富。为增强资阳市经济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势必要求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以此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要求发展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用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特点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业。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环境的优化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优美、清洁和现代化的生存空间,必须大力发展和建造城市园林绿地,以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将生态学的一系列原理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构成一个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起的空间环境,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需要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倡导以生态学上生物多样性原理为依据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它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和应坚持的原则

一个生态城市应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任何产业都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能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德和人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它的建设应该是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体现出文化休憩、景观形象的功能以及自然属情、审美情趣和精神文化内涵等。

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要利用生态理论规划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生物多样性为理论基础,树立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生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艺术性、美学等原则,是把城市园林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比不可少的。

三、关于资阳城市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1、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园林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城市生态的主体,对于调节气候、防风降尘、减少噪音、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种生产力,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最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最能反映城市绿化的功能性。近年来资阳市城市绿化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个目标,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抓好九曲河两岸城市综合整治工程,发挥九曲河在资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时隔两年,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生态优势突显,所以我们要继续完善提高,抓好植物的调整、更新和补植,增强丰富的植物群落,进行绿地保护,进一步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老城区的三贤公园、世纪广场的重新规划建设以及沱东新区字库山公园的景观建设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它们的景观形象已经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

2、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园林绿化成果

从传统园林发展到生态园林是我国园林发展的总趋势,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环境保护学、行为科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大环境绿地规划,逐步实现园林建设在城市中到城市融于园林中的过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创造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我们要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世纪广场、三贤公园、字库山公园、九曲河沿河生态建设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绿化成果;三是制订一些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的条例和规章,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绿地的社会氛围,营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环境;四是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3、目前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新兴的资阳市城市园林的建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3)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4)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5)没有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保障确保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这些缺点,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特点,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强化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融入每个市民的生活。在规划过程中要着重从绿地的立体结构和平面格局等角度考虑园林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从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2] 陈烨。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2 [3] 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774-6775 [4]王永义、杨晓明。论生态园林城市。天中学刊,2006,21(2):65-67 [5]王雅娟。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防护林科技,2003,54(1):50-51 [6]黄志龙、许潜。湖南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36-38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是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及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上一篇:物流信息技术复习整理下一篇:十大保险公估公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