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医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防护对策以及发生暴露后的处理。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和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提出应该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提高职业安全与防护意识;在操作前、中、后各个环节的护理实践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物理、化学等因素危害的防护原则和对策;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使护理职业暴露降至最低。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11] 李荣珍.HIV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J]. 医药与保健,2009,17(10):136-137.

作者:尧菊毅

第2篇: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

摘要: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职业危害因素,从各个方面危害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护理职业危害国内外的研究近况和护理职业危害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各种危害的对策,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保护自己,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 对策

1 职业危害现状

护理职业危害从各个方面危害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最前线,时时刻刻面临着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纠纷以及护理职业相关风险暴露带来的职业危害[2]。护理人员会受到各个方面的职业危害,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在生理方面,医护人员在回收医疗垃圾时会不同程度地沾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其他污染物,这些均具有传染性,是最危险的感染性暴露源。在物理方面,患者进行检查时会有护理人员陪同病人进行各方面的治疗,护理人员也就会不同程度的接触X线片、CT或介入治疗等。射线照射长期接触可引起白内障、皮肤色素沉着、白细胞下降、不孕等,严重者还可能引起癌症[3]。还有就是锐器伤在职业暴露伤害中居首位,全球每年大约有20万名护士被针刺伤。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 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4]。然后为了满足患者的各方面的需求,护理人员会出现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弯腰、低头动作多等,极易出现腰椎病、脊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问题。还有医院为了给患者治疗会有很多的医疗器材、各种治疗器械等,也就会有各种噪音。来源于各种监护仪器、电刀、吸引器、电钻、电锯、空调、工作人员说话声、推车等产生的噪音超过90dB时,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6]。在化学方面,碘伏、酒精、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消毒剂用于皮肤、空气、物品和地面的消毒,效果较好,但多数具有挥发性的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粘膜、上呼吸道、眼、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7]。研究表明35.7%的手术室护士受过消毒剂、麻醉剂废气的伤害,长期接触这些气体,会造成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在护理工作中,很多护士的洗手意识不强,这样加大了自身感染的机会,也可能感染其他的病人。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部分的医疗机构因为条件的限制,医疗设施不够完善,消毒设施不够完善,时常造成护理人员的感染,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2 对策

2.1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为了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应该要避免护理人员在回收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沾染病人的血液、體液及其他污染物。做操作的时候要戴手套,在操作后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护理职业危害。在开始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检查针对各种疾病的抗体,要打好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平时也要加强锻炼,均衡饮食。

2.2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护理人员工作中需要接触那些电离辐射很强的操作,护理人员就应该穿隔离衣,做好隔离措施。工作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定期空气消毒,布局合理,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减轻对人体的危害。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手术人员一定要穿好铅衣、围好铅脖,戴上铅帽,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在工作中要尽量的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那些尖锐物品,比如说剪刀、针头、手术刀片、大小安瓿瓶等[8]。在工作时注意节力的原则,经常变换身体姿势,避免疲劳,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衣帽口罩手套穿戴整齐,安全正规操作,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血液,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用碘伏进行消毒。应该配专人护理、维修、保养医院的仪器设备,严格规范操作以保证器械达到最佳的使用状态,减少噪音器械噪音。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或吸人。配制使用化疗药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注意自我保护,减少皮肤薪膜的损害。化疗药物应该有专门的配药室,室内要安装通风装置,护理人员配置化疗药物要戴手套,脱手套后要做好洗手消毒的工作。尽量减少有毒化学剂的使用,使用不易挥发的麻醉剂,随时检查密封罐,保证密封瓶的内的麻醉药挥发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到护理人员。

2.4 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在接触各种病人的时候要很自觉的保护自己,因为病人还需要你们的照顾和护理。特别是在接触传染病的患者,你们更应该要保护好自己,为了自己,为了你的病人,更为了身边的家人朋友。护理人员会长期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按照规定做好疫苗接种,操作中要做好安全措施,戴口罩、手套。

2.5 心理疏导

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更高效率的工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也关系着患者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顾。医院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排班,合理的安排上班时间。为了减轻护理人员害怕医院传染病的心里负担,要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感染。培养业余的兴趣爱好,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涵,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1.

[2] 胡艳宁.对护理职业风险管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79-80.

[3] 堆尉,冯燕,郝长琴.介人导管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02—103.

[4] 李英,催延艳.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A].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 2A) :193-194.

[5] 王雅卿.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风险分析与防护[B].临床合理用药,2012,5(4B):109.

[6] 陈献.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与进展[C].全科护理,2011,9( 10A) :2621-2622.

[7] 马秀玲,韩冬梅.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范[A].医药管理,2015,1:189-190.

作者:童川 吴金奇 刘欠 刘斐 周琼

第3篇: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医院护理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之中,特别是一些高危科室的护士,其面临的职业危害程度更大,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抽血室、急诊室等科室的护士。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面临人们暂时不了解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威胁,给她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构成对她们职业卫生安全隐患,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职业防护与感染管理,才能有效地确保职业安全。

1加强职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向全体护理人员宣传标准预防、医患双向防护与职业风险知识、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如何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知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尤其要强化洗手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预防职业感染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如在护理操作中尽可能避免手与锐器的直接接触,配备锐器丢进后不可倒出的锐器盒;注射器用后不许复用或取下针头;器械清洗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医疗废弃物用后分类放置或用钳子夹取锐器收集;接触操作时戴手套等。只要采取适当措施,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安全设施外,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样重要,可以有效切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规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制定专科消毒管理制度,规范高危科室消毒管理程序,制定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严格检查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士,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检验科、急诊室、ICU等科室的护士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对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粘膜者,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发生。

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

对护理人员感染的监测即是职业性健康服务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人员应定期全面体格检查,了解受感染的情况,查明有无感染,感染的性质,是否取得免疫力等,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好详细记录。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理人员均应进行免疫接种,如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减轻医护人员对职业感染忧虑心理,降低职业感染的机会,使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中医院

作者:韦劼在

第4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与保健服务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或为隔离患者治疗护理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六)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七)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八)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三)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护士医疗保健服务相关规定

1、护士享有与其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相适应的卫生防护、医疗保健服务,医院无条件为护士提供卫生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卫生防护措施。

2、医院在防范护士职业健康危害的同时,还为护士提供医疗保健措施,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的程度。如:在易感染传染病的工作岗位或者传染病高发期,给予必要的免疫接种或者采取提高免疫力的其他措施。

3、医院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法律、法规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

4、医院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个人剂量监测,每年体检一次。

5、护士工作中患职业病的,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赔偿的权利。

6、职业病患者享有的权利

(1)职业病患者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患者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3)职业病患者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权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

(4)职业病的确立应按照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执行。

7、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确保一旦发生职业危害,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用以减少职业健康危害程度。

第5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第6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三、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四、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一)、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二)、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三)、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四)、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五)、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六)、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七)、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八)、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九)、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十)、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十一)、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十二)、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十三)、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五、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护理部工作制度

一、根据院工作计划,结合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实际,定期拟定医院护理工作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二、经常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护理人员工作职责的贯彻执行,提高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的质量。

三、合理计划和调配使用护理人员,做到护理任务和力量的基本平衡,加强对护士长工作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作用。组织护士长查房和各科之间定期交叉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四、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开展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统一常规技术的操作规程和定期考核。开展业务教育和举办短期学习班,加强护理工作的技术管理,开展护理工作的科研和技术革新活动,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五、全面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六、做好病房管理,达到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工作有序的要求。对患者进行住院指导和生活管理,搞好基础护理,合理控制陪护,积极创造条件,搞好病房设置规范化。

七、定期对各科(病房)常备药品、器械物品的领取、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八、了解或参加各科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及危重患者的抢救。

九、经常深入科室了解实际情况,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杜绝护理事故,减少护量差错的发生,分析护理工作质量,发现问题衣时解决,并作好记录。定期向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

十、掌握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护士生活。

护理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一、各类护理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护理安全相关内容的教育及培训,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

(一)、新护士及进修护士入院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护理安全教育。

(二)、其他人员每年接受1~2次院内或科室组织的相关内容的教育或者培训。

二、护士长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必须遵守相关的准入制度,并在科内护理人员中进行广泛培训后方可实施。

三、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及时发现、清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对违反护理工作要求、操作常规的现象及行为,要及时进行教育及纠正。

四、护理管理部门要及时将科室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反馈,督促整改,并追踪改进效果。定期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通过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五、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环境及护理用具深入考察及论证,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为不断完善环境建设、更新护理用具提出建议,为护患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治疗休养环境

第7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因素:1生物性因素:病毒,细菌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第8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二、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三、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3、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4、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

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6、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7、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8、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9、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10、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11、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12、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13、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四、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第9篇: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3]高乐,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及护士的职业防护[J],现代护理,2010,7(10):181

上一篇:客服管家工作报告下一篇: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