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设备管理总结

2022-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生产部设备管理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生产部设备管理总结

武汉雷神山应急医院隔离医疗区建设中的机电施工生产管理经验总结

摘要:以武汉雷神山应急医院隔离医疗区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应急工程中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为类似应急项目机电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医院;生产管理;机电施工

1 工程概况

武汉雷神山应急医院的隔离医疗区为新建一层临时建筑,采用传染病医院的“三区两通道”标准设计。隔离医疗区设有卫生通过单元、病区护理单元、医技单元、接诊区。其中,病区护理单元为集装箱拼接式建筑,外形尺寸(长×宽×高)为 3 m×6 m×2.6 m,室内净高2.4 m。规划建筑呈“鱼骨状”布局,隔离医疗区总建筑面积为52 200 m2。

本文主要介绍隔离医疗区的中央洁净通道、卫生通过单元和病区护理单元的机电施工生产管理经验。

2 区域功能划分

2.1 医护区

医护区由中央洁净通道连通,每个医护单元对应4个隔离病房单元。医护单元可分为洁净区(含中央洁净通道及与其连通的洁净房间)和潜在污染区(含通向隔离病房区的走道及与其连通的房间)。

2.2 病房区

病房区主要由安置病人的负压隔离病房及其卫生间、缓冲间、医护人员通行的走廊等组成。

3 机电工程设计概况

3.1 暖通专业

病房為负压隔离病房,12次/h新风换气,各病房独立设置分体空调,以避免交叉污染,新风采用初效、中效及高效三级过滤,排风采用高效过滤器过滤后高空排放,采用有序的压力梯度控制措施保证避免交叉污染。医护区相对传染区为正压,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病房等污染区的排风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高空排放。医护区、病房区送/排风系统及气流组织示意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3.2 电气专业

雷神山医院负荷等级为一级,由4路10 kV电源供电,共分2组,每组的2路电源满足双重电源要求,互为100%备供,当一路电源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室外设置柴油发电站,重要场所设置UPS电源,提高了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弱电共设置综合布线(包含电话、内网、外网、无线网、设备专网)、病房医护对讲、门禁、视频监控、一键报警等系统,可搭载各类医院信息化软件系统和智能化应用终端,并对院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3.3 给排水专业

雨、污水排水经过全消毒,均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再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避免水体污染;给水系统预留消毒剂接口,应急时加氯,达到传染病应急医院的建造标准。病区和非病区给水、热水、排水、通气系统均独立设置;医疗污废水经二级强化消毒和二级污水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中传染病机构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场地雨水采用防渗膜隔离雨水,防止其下渗污染地下水,且设雨水收集池,收集场地雨水消毒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确保雨水不进湖;供水设应急加氯设施,确保水质安全。

4 经验总结

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我们总结了机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常规机电项目极少涉及辅材的采购和设备机具的采购,但在面对应急项目体量大、建设工期紧的情况时,在这方面要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负责的一栋隔离病房区域内,结合现场实际工程量,需完成设备机具的配置、辅材类型的选择,甚至细致到确定桥架、风管的连接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考虑周全。(2)应急工程劳务资源的储备有待完善,雷神山医院建设,劳务配置全面性是一线生产力的绝对保障。本次应急工程劳动力,多数仍采用湖北籍工人,但各经理部区域划分不一,劳务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地区差异。(3)协同作战的功效有待提升。本次雷神山医院建设,耗费了大量劳动力资源,高峰期有万人同时作战。鉴于机电工程的多样性,导致多班组、多工种协同作战难度巨大。施工中要做到极致穿插施工才能确保高效率,但我公司多年以来的穿插施工经验适用于常规项目建设,因此在面对应急工程的合理化、极致化穿插体系建设要求时,仍需进一步总结经验。面对往后的应急项目,公司要满足快速应急、快速建设要求,同时结合机电安装的特殊性,应从如下3个方面提升管理水平:1)建立应急项目的全面物资需求清单,机电安装的物资种类繁多,因此需细化至每一处辅材、机具等。考虑到应急项目全面施工、赶工的特性,建立完善的辅材分供商制度,以经理部为层级,储备一定的辅材分供商,以便在面对应急项目时有更全面的分供商储备。2)对重要材料的特殊化管理。机电工程应急项目现场人员错综混乱,对重要物资的管理不慎,极易导致混淆、错拿、乱拿等现象出现。所以针对应急项目的重要物资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设备、仪表、阀门等物资,应当按区域实际核算的工程量进行管理。针对设备编号、分配等权限,应做到统筹管理,安排专人进行配送。3)建设应急工程劳务资源保障体系。建议由分公司统筹,统计各地域优质分供商常驻工人籍贯。疫情过后,复工项目陆续恢复工作,应对各经理部分供商统一摸排,划分各优势储备区域,便于今后应急工程建设能做到全面化、合理化调配。(4)建设应急工程的极致穿插施工体系。应急工程时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常规穿插施工经验仅能辅佐参考,不能作为实战经验。常规穿插施工经验只是做到了“以点到面”的提升,但应急工程属于“多点多面”,应结合物资应急体系建设、劳务应急资源建设需求,将物资细化统筹管理、劳动力保障体系管理再到极致化穿插提效理论化管理作为前期筹备的重要依据,避免多人协同作战时全凭一线管理者的经验作为唯一理论依据,导致各区域的战线进程不一。

5 结语

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三局作为央企,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与责任,向社会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本文以武汉雷神山应急医院隔离医疗区建设为例,总结了机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经验,希望能给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吉鸣.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20-05-06

作者简介:朱一帆(1992—),男,湖北武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作者:朱一帆 王宽贤 朱洋

第2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新中国70年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

张 巍(1984-),男,四川眉山人,讲师,兼职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maxpainboy@163.com

胡鞍钢(通讯作者)(1953-),男,浙江嘉善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国情与发展等研究。E-mail:anganghu@tsinghua.edu.cn

叶子鹏(1993-),男,安徽池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E-mail:zipengye-93@163.com

摘 要: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文化的属性出发,界定了文化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文化生产力的范畴横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具有多维度性、传承性和扩展性,而现代文化产业是其最重要的产业体现。文化生产力如果操作不当,会对文化软实力和其他维度的生产力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70年来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四个阶段——奠基期、重建期、发展期、繁荣期——的实践总结,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特性是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的和中国传统的,通过改革来调整文化生产关系是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中国70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要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不断推向前进。

进入新时代,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大势所趋:对国内而言,是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之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对国际而言,是在国际关系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重新崛起的根本前提。什么是文化生产力?如何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文化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的区别何在?中国如何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又有何本质要求?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深刻了解文化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生产力的内在客观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一、文化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1]曾明确提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要充分认识文化生产力,必须从文化的定义入手,只有通过对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梳理,明确什么是文化,才能明确什么是文化生产力。

从语源学上,西方的“文化”一词源头来自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耕种、加工、照料、栽培等,通常在农业生产、耕种及劳作所获的语境下使用该词,后逐渐引申为培养、训练、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文化”在德文中为Kultur,俄文中为Kультура,英法文中为Culture,今天一般在文化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等意义上使用。可见西方的“文化”是逐渐从物质生产活动向精神生产活动过渡的。中国的“文化”一词可追溯到西周时的《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天文”指自然秩序,“人文”指人事条理,文化来自自然又区别于自然。古代圣贤明察自然变化并总结出改造自然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经验,创制礼、乐、典章制度,教化民众,流传后世。可见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观颇为相近,从语源和内涵演变上均包含文化是自然对立物和人类创造物的意义,并深深植根于物质生产劳动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之中。

(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

康德[2]认为,文化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效创造。“人类学之父”泰勒[3]对文化的经典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和所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很显然剔除了生物学遗传或先天行为的本能,而强调文化的社会性和超个人存在。马林诺夫斯基[4]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他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的功能”。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学者也围绕“文化”的界定展开过深刻思考。胡适[5]强调,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梁启超[6]的定义是“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解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漱溟[7]指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并强调“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的(至少其各部门各方面相连贯)”。黄文山[8]认为,“文化是人类为着满足生存的需要,凭借语言系统、技术发明、社会组织与习惯,累世承袭创建出来的有价值的‘工具实在’”。贺麟[9-10]指出,“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说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的特征乃是征服人类的精神,使人精神心悦诚服”。

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解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试图解释文化的本质。人类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决定了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之变化。当然一切定义都是相对的、有前提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即便可以从文化的内容、范围、形式、性质、结构、功能、价值、生命力等诸多视角给予不同的界定,依旧无法穷尽文化多方面的规定性。如果能够充分重视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又反过来创造了人类的特点,充分重视在社会生活中一切活动都是在人这一主体参与下才得以发生的本质,就有可能从宽泛的文化定义中抽象出更为具体、更接近其本质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文化的定义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文化的本质首先是“人化”。“人化自然”的观点要追溯到马克思[1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马克思[12]更是明确指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及其社會发生、存在、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可见,人类实践活动不仅依赖自然、受到自然环境约束,而且改造自然使其“人化”,创造了人文环境的基础。当今人们所处的早已经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文化了的自然,经过世世代代人类精神不断灌注、人类劳动改造后的自然。广义的文化活动必然包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从根本上反映了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本质。作为最根本的人类劳动的文化活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美、艺术、宗教和哲学。而且,人类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创造了文化,也创造了自己的全面性,“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3]。此外,人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马克思[14]指出的那样,社会关系也属于文化,因而人在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受到文化(社会)制约。郭齐勇[15]将文化定义为“人类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人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即是‘文化’”。其内核是人的自身发展,外延是人类活动的物质与精神成果,这是在国内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扬弃西方文化理论,第一次从当代中国文化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所作出的准确凝练。

二、文化生产力、现代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

文化同文化生产力又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16]明确把“文明的果实”视为“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原文为“由于最重要的是不使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被剥夺,所以必须粉碎生产力在其中产生的那些传统形式”。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果实之一,也必然属于生产力范畴或具有生产力属性。但是,马克思[17]又将作为文化重要因素的语言、文学与生产力并列,这说明,马克思并不把它们直接视为生产力,也就意味着文化及构成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也有非生产力属性。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表述,恰好揭示出马克思对文化的深刻理解:那些构成文化的诸多要素中,有些具备生产力属性,而有些则不具有生产力属性。胡鞍钢等[18]指出,马克思已经认识并明确了生产力的多维度性,因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产力是一个复数或集合概念,具有多个维度或层次。因此,分析文化生产力或文化的生产力属性,需要按层次对文化进一步进行拆解。

(一)文化层级及其生产力属性

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类别或层级的划分不尽相同:Simmel[19]把文化分为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两类,跨文化交际学创始人霍尔[20]则把文化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类。Kroeber 和 Kluckhohn [21]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冯天瑜和何晓明[22]指出,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Nida[23]将文化分为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层面。

不管对文化层级如何划分,关于物质生产的部分,以及知识、科学技术部分都能纳入生产力范畴。一方面,正如对生产力的一般化理解是人们征服自然、

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生产力是人征服自然的力量”。改造自然的能力[24],或马克思曾论述的“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那样,物质生产理所当然是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马克思[25]还指出,“从这些社会劳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还有科学和自然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并强调“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1]。这些论述都意味着文化中的知识、科技也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而文化中制度、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部分虽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因而不能归入生产力范畴),但对生产力有间接影响作用。正如毛泽东[26]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文化和政治、经济总是相生相伴,甚至可以说没有绝对纯粹的、不包含任何文化因素的政治和经济。亨廷顿和哈里森[27]对加纳和韩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间接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无几,但30年后加纳的人均GDP仅为韩国的1/14,“发展快慢相差如此悬殊,能做何解释呢?无疑,这当中有多种因素,然而在我看来,文化应是一个重要原因。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人的价值规则有所不同。简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的价值观并不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却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不仅包括现代文化要素,还包括传统文化要素,具有可继承性、可传递性、可积累性。不同于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文化要素不但往往不存在折旧,而且能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国内和国际重新组合,成为现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比如,优秀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要素已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同时,文化也是一种消费要素,从2013年起,中国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就是第四大支出项,年均增速为10.53%,超过总消费的增速(8.50%),在各分项消费增速中排名第三。

(二)文化生产力与现代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力具有精神生产力的特征,代表着人类在精神领域对自然、社会和意识的一切知识、理论等思维形态的生产,包括了各种科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内容。文化通过知识、技术和理念影响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此外,既然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消费品,那么生产文化消费品(或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生產主体通过劳动而造就新的存在物的过程。换言之,文化的生产过程也能表现为一种“物化”为消费品(或产品)的过程。无论是古代致使“洛阳纸贵”的诗歌书画、一票难求的名角献艺,还是现代刻录CD、举办演唱会、拍电影,这些都是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只不过提供的对象是特殊的文化产品而已。这种融合了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现代文化消费品(或产品)的生产对当今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现代传媒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已经可以实现将音乐、表演、演讲等无形的文化表达,物化为光盘等可触摸的实物载体,或电脑、移动终端上的数字化文件,并进入到市场体系中进行流通、交换和消费,从而使其具有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因而也更加“物化”)。这意味着,文化不再是以科技形态来提升生产力,不再是通过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对生产力进行“渗透”或反作用,也不再是狭隘意义上诸如传统工艺品之类的商品,而是把更广义的、抽象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要素“物化”成具有像普通商品一样实现了经济运作全链条、全过程流动特征的标准化工业产品。

第二,在数字化、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不容小觑。2013—2015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均保持1千亿美元以上规模。2016年,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85亿美元,贸易顺差为688亿美元。截至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2 178万人,比2013年增加23.80%。在数字经济和全球化之前,以传统服饰、传统书画、传统饰品等为载体的文化产业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概念,市场产值和规模并不大。但在数字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得到巨大发展,好莱坞一年文化产品的产值已经超过许多小国的GDP规模。2017年,微信登录人数为9.02亿人,日发送微信次数380亿次,2017年,微信驱动的信息消费达2 097亿人民币。固然可以把微信等APP归入科技生产力领域(广义上也属于文化生产力),但也可把微信等APP视为中国的互联网文化,因为它们率先定义了移动支付的标准,并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且诸如微信抢红包等设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

第三,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给予了文化产品巨大的能量。首先,文化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复制成本大幅度降低,边际成本极低的特质使得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因而也更加大众化。其次,覆盖面广,受益于传输和复制的便捷化,现代文化产品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完成速度大大加快。最后,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和互联网化为有效解决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提供了技术手段。

(三)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

实际上,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已经多次出现“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这两个概念。除了政治实践领域外,这两个概念在学术领域也已经走到了前台。但是,在讨论某一概念时,鲜有涉及对另一个概念的分析,更缺乏对二者之间逻辑关系及转化路径的深入研究。“文化生产力”在学科划分上更容易被理解为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而“文化软实力”则更具有政治学意味,尤其具有明显的国际关系背景。因而,在学术研究中,有必要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以此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生产力概念的认识。

可以将“文化生产力”视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概念。这个概念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现实国情,拥有丰富的实践逻辑和本土内涵。而“文化软实力”则是美国学者约瑟夫“软实力”大框架下的进一步细化研究。“文化生产力”这个概念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打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陈规,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二分对立,而是对二者的有机协调和囊括。“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则从根本上重构了对于国家实力的预设,在制造力、军事力等用于衡量国家实力的传统维度基础上,增添了文化力这一作为国家实力的全新维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在相互作用方面,文化生产力大发展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重要基础,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并规范文化生产力的大繁荣。

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资源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重要基础。文化生产力兼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双重属性,其精神属性又与一个民族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和再创造的能力息息相关,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生产力的物质属性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文化软实力大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以厚重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形象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助力,而文化生产力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能够参与到文化资源向文化软实力转变的全过程,并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强化文化软实力是规范和促进文化生产力优化的必由之路。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势必会优化整个文化市场的价值引导,通过市场引导反作用于社会化生产方式并对文化生产力进行优化。这样的适配逻辑放置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既会对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方向导引,又会对文化生产力的具体物质化形态有深刻影响,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反复发生作用,从而对整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三、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一)文化生产力的多维度性

马克思[1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指出,需求才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28]。正是因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多种需求,才推动着多种生产力的不断前进。具体来说,这些需要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既有个体需求,也有集体需求;既有经济需求,又有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需求。从这个逻辑上讲,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多种需求,进而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增进全人类的整体福祉。而根据满足需求的不同,又可以将生产力划分为经济生产力(物质)、社会生产力(民生)、生态生产力(环境)等不同维度。与这些生产力相类似,文化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具体的需求——这里是广义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与这些生产力可明确划入物质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不同的是,文化生产力的范畴横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文化的物质生产力范畴是指,为了文化的传播、消费进行的物质生产,不仅包括传播知识的书籍、具有文化烙印的民族服饰等,还包括更广义的文化要素产品如电影、音乐、课程、直播等。“物化”不仅仅包括实体化的CD、母带等载体,还包括虽然不具有物质形态,但存在于数字世界和互联网中,为满足人们娱乐、学习、交流等需求的虚拟电子产品。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无论是从影响力、市场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角度看,虚拟电子产品都更加重要。文化的精神生产力范畴则是指,以科技生产力为代表的,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的全面渗透,提高劳动者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促使劳动工具变革和更新,激发劳动对象日益更新,从而整体提高生产力水平。由于科技使得生产力的各个构成项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且在生产力提升上具有倍增效应,因而甚至有学者认为,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管理)[29]。

这里只是使用该公式来形象地阐述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乘法效应,并不代表本文完全认同该公式。

基于经典的生产力三要素视角,本文对文化生产力的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行梳理,并归纳在表1中。

文化的精神生产力维度主要是科技生产力,其劳动主体是科教领域的工作者,通过教学、科研等工作,实现科技和知识的传承和创新。而对文化的物质生产力维度,劳动主体不仅包括生产传统文化产品的手工艺人,还包括歌手、演员、编剧、程序员等新业态新经济下的从业者,基于传统或现代的一切生产工具生产出的满足人民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

(二)文化生产力的传承性和扩展性

与其他(如经济、社会)生产力相比,文化生产力还具有传承性和扩展性。文化生产力的传承性表现在,文化在某些领域的“折旧率”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当代的中国人、日本人还在使用几千年前发明的汉字进行交流和创作,唐诗宋词在今天读起来依旧能让人感动和共鸣,这种感动甚至比当时的读者还会更强烈。传承性意味着相比其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更依靠和倚重人才:使用同样的汉字,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能流传千古,感动亿万读者;使用同样的毛笔和墨水,颜真卿、王羲之、苏轼等人的作品成为无数人临摹和练习的对象和标杆。同时,文化产品在具有不同文化基因的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和阻力完全不同:毛笔、汉服在东亚文化圈的接受度和销售量就显著高于西方文化圈,圣诞树、圣经在西方基督文化圈的接受度和销售量就显著高于东亚文化圈。此外,文化要素和文化符号在产品中的价值容易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体现:同样是汽车,奔驰(Benz)和宝马(BMW)的商标名稱显然比福特(Ford)更受中国消费者欢迎,因为奔驰、宝马的名字本身就能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美好的想象。

文化生产力的扩展性在于,很容易以一个优秀的文化作品为根基,扩展出新的作品。例如,经典名著《三国演义》被多次改编成动画、漫画、电视连续剧和游戏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娱乐需要,而且诞生了大量的衍生文化产品;美国漫威漫画公司的“超级英雄”系列每年衍生品的收入高达10亿美元,根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星球大战》的7部系列影片全球总票房收入为62.20亿美元,录像带、DVD及数字视频的总销售收入为134.48亿美元,图书出版总销售收入为18.20亿美元,电子游戏销售收入为34亿美元,玩具的销售数量则为121.07亿件[30]。

(三)文化生产力的负面性

文化生产力的另一大特性是,如果处置不当,会出现负面性和局限性,反映在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负面反作用上。正如英格尔斯[31]所描述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文化生产力负面性的重要表现为精神污染,而这又来自文化的传承性。马克思[32]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但传承下来的文化也具有消极面,比如八项规定强烈反对的“酒”文化、“山头主义”和“唯上主义”等,黄赌毒及衍生品、非法出版物、不法文化经营活动等。

邓小平[33]指出,“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它们打着文化的旗号,甚至经过所谓“现代化”“国际化”包装,是具有诱惑力、欺骗性和巨大破坏力的精神产品和社会思潮。客观地说,这两种精神污染都将长期存在,若对其视而不见或麻痹大意则可能会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造成严重偏离和重大损失。

此外,负面文化可以通过影响软实力从而对生产力产生负面性。可将“文化软实力”定义为一国通过非强制性的教化方式,将自身文化符号内化到他国政治、社会或文化体系中,从而获得影响他国政府行为与民众认知的权力资源。因此,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完全能够削弱他国政府和民众对一国的认同度,甚至引发严重的抵触和反制情绪,进而会影响两国的经济、外交、政治往来。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实践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充满了变革和开放精神。既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万历新政等变法图强运动,也有胡服骑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文化交流活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农业文明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及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微。与之相反,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绝对强势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取得了长远进步,中国的文化正前所未有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并影响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国文化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奠基期

新中国建立之后,毛泽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1940年1月,毛泽东[26]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勾勒出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之后,毛泽东又确立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两条主线:一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了新时代的文化评价标准,并指导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组织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二是明确了文化服务于人民的核心理念,毛泽东开宗明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4]“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6]。1949年9月,作为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文化。三是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1956年,毛泽东[34]-[36]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并从历史逻辑出发,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原则,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

(二)重建期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也具有新的时代气息,从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念,向新历史时期求实的、开放的、发展的、整体的文化思路过渡。

第一,强调思想解放,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恢复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正确主张,通过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1981年《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1983年《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5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都涉及解放思想,落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命题。党的十二大报告更是将建设“两个高度”

“两个高度”指的是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作为党在新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强调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统一了思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认识,并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7]“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后,邓小平[38]又创造性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使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进入正轨,属于文化精神生产力维度的科技生产力开始蓬勃发展。

第三,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强调精神文明要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邓小平在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80年《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1年《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题》、1983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有过深刻思考,并留下了诸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经典表述。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在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也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39]。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需要引进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行其道,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不少国人盲目膜拜西方,对西方文明的糟粕也不加判断地全盘接受,这便导致了中国社会出现了精神污染现象。

(三)发展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建期出现精神污染的一个客观因素是当时经济发展落后,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经济生产力、解决吃饭的问题上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再上一层楼,在中国告别短缺经济和解决温饱问题后,中央更加重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超越了仅停留在文化范畴对先进文化建设的认知,并提高到整个执政党前进路线的高度。尔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确认了“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将其从过往传统的文化事业中剥离出来。2001年10月,文化部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做了重要的理論铺垫。

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释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理论层面。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提上日程。“文化生产力”也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不仅对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形态性和客观物质性均作了较好的阐释,也推动了对文化生产力的理论聚焦、理论探索和理论突破。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文化生产力”作为重要的原创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的极大扩展和丰富。二是操作层面。2006年,《“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这是国务院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发展五年专项规划,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等若干层面的发展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了包括文化创意等在内的十余项国家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均聚焦文化发展,并在培养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正式形成。

(四)繁荣期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迎来了蓬勃的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早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2016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等场合都提到文化自信。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党中央的有力推动下,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性文件相继出台:在促进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方面,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在这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大批在电影、动漫、游戏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强创新力和发展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并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浪潮中顺势而为,成绩瞩目。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 44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5 462亿元,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态势开始显现。

2015年12月,《“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为扎实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制定了顶层规划;2016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 109个、公共图书馆3 153个、群众文化机构44 47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 318个、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16年,全国图书总印数90.4亿册(张)、电子出版物出版量28 839万张,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70%,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2年分别提高3.60个百分点和1.12本。“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实施,“三下乡”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从国家中心直达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服务网络,农家书屋已覆盖全部自然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五、中国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回顾新中国70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既有耀眼的成绩,也有惨痛的教训。奠基期完成了从旧文化到新文化的过渡,并对建设社会主义人民文化的道路进行了探索;重建期实现了对人民文化、大众文化的重建,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处理好中西方文化关系;发展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生产力属性,并把“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写在党的旗帜上,是认识上的巨大进步;繁荣期倡导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并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凸显以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实践经验,就是不断地通过改革来调整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关系,实质就是不断改革文化体制,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本身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生产力也永远无法割裂其携带的文化要素而单独存在。如果能充分利用文化要素作为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产生反作用的特征,就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经济基础。因此,需要重申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特性是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的和中国传统的。

首先,人民大众性质体现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是人民共创、人民共享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草根的而非贵族专有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独享的。当代中国文化由14亿人民所共创、共享又集体共有的,人民性是中国文化强健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智力基础和社会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中国传统性质体现在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对封建糟粕的摒弃。贵和、尚中、求实,倡导以仁者爱人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国人奠定了大同小康這一理想社会的愿景。形成了中国人家国本位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务实求稳的经济观,勤政爱民的政治观,和谐仁爱的社会观,多元融合的文化观,尚和友好的外交观。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机遇。首先,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前以制造业和投资、出口拉动的年均10%左右的经济高增速已经无法维持,但中国又同时进入服务经济时代[40],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起就超过50%,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大有可为之地。其次,从主要矛盾的需求侧看,中国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要求更高、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这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涵盖人的全面发展的各项需求。再次,大国崛起最终意义是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41],中国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强大,更应体现为中国的文明形式为世界所推崇,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参与世界价值体系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最后,从国际局势看,在以美国“退群”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汹涌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借鉴传统“和合文化”的智慧为全人类的团结发展指明方向,扮演好世界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这一角色,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特性,是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的和中国传统的。发展中国文化生产力就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原则,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文化产品匮乏到基本普及,再到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全球化。在国际关系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学习、消化、吸收,还要学会竞争,实现从追赶到并跑到超越。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度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善生产关系来释放活力并促进文化生产力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六卷下)[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3, 219-220.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韦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5.

[3]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5]胡适.容忍与自由[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191.

[6]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九[M].北京:中国书局,1936.98.

[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53.

[8]黄文山.文化学体系[M].台北:中华书局,1971.89.

[9]贺麟.文化的体与用[A].文化与人生[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32.

[10]贺麟.文化、武化与工商化[A].文化与人生[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78-280.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1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9,31.

[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1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

[15]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8.

[16]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5.

[17]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82.

[18]胡鞍钢,张巍,张新.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生产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8-68.

[19]Simmel,G.The Philosophy of Money [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 Chengcheng Books,1999. 449.

[20]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5.

[21]Kroeber, A. L.,Kluckhohn,C.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M]. Cambridge,Mass : The Peabody Museum,1952.97.

[22]冯天瑜,何晓明.中国文化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1.

[23]Nida, 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24]俞吾金.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變[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32-143+208.

[25]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上)[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0.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663,708.

[27]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28]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1-742.

[29]刘吉.领导与价值观念[J].瞭望周刊,1985,(13):46-48.

[30]刘宏毅,米德超,李陈卓尔.电影受众性格特质与电影衍生品产品层次属性偏好度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27-135+192.

[31]阿厉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3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 [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33]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4.

[34]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860.

[35]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A].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3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3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8]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276.

[39]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5.

[40]江小涓.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N].北京日报,2018-08-27.

[4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

(责任编辑:邓 菁)

作者:张巍 胡鞍钢 叶子鹏

第3篇:海外项目物资管理总结分析

【摘 要】物资是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竞投标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加强海外工程项目的物资管理对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企业承担的海外工程项目多处于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受到当地政府法律法规、民风民俗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海外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管理难处。本文结合海外工程项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从海外项目物资管理特点及难点、海外项目物资部门管理设置及管理体系建设、物资计划、国际贸易、物资现场管理、物资成本管控、物资账套信息化共七个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外项目;工程;物资管理

一、引言

物资是企业施工效率发挥良好的前提,无论从质量、效率、规模还是管理的科学有效性等角度,都将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效益,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和竞投标工作的必要保障,因此设备物资管理是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海外工程项目的设备物资管理,是为满足工程项目实际需要,对海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储备、使用等环节进行部署计划、组织调控,同时又由于海外工程项目有其自身特殊性,在设备物资管理过程中增加了对外采购、货代选择、进出口报关、海运及出口退税等相关工作环节,使得海外工程项目设备物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此,科学合理规划采购、盘存、调配使用物资,确保工程施工期间设备物资供应充足,同时降低消耗、节约成本,确保工程项目高效展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海外项目物资管理特点及难点

1.海外项目物资管理特点

海外项目物资管理工作相比较国内项目物资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

(1)海外项目基本为自主施工加专业分包模式下的物资管理。

(2)海外项目物资组织模式一般为跨国采购结合所在国当地采购。

(3)跨国采购备货周期较长,海外项目需设置物资安全库存。

(4)海外项目根据所在国采用的建筑标准不同,工程材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美标、国标及所在国标准等。这对物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2.海外项目物资管理难点

海外项目物资管理受人員、资源、海运等因素影响,具体有如下难点:

(1)有经验的物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导致管理工作难。

(2)大多数海外项目所在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落后,工业产成品型工程材料资源少,跨国采购备货周期较长,导致货物组织难。

(3)海外项目自主施工加专业分包模式下的物资现场管理难。

(4)海外项目受当地文化风俗、语言等影响,熟悉摸清市场资源及社会关系难。

三、海外项目物资管理部门设置及管理体系建设

海外物资管理需设置合理的部门岗位及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具体为:

1.部门岗位设置

海外项目需设置4个岗位(小项目的各岗位可兼任),且考虑到休假等因素,相关岗位人员要实现同岗位A、B角均可担当。

(1)物资主管,全面负责物资管理工作、国内业务对接工作、清关工作、主要材料的审核结算工作、成本核销工作及总材料成本的掌控和分析工作。

(2)内业员,负责项目部日常内业资料管理,计划统计上报,各类台账及管理报表整理上报等。

(3)采购员,负责当地物资的日常采购业务,协助进行市场及价格信息的考察和收集,协助负责清关工作,负责其他对外工作。

(4)保管员,负责收发料、物资盘点工作;负责库存管理工作及验收记录、领用记录的填写整理。

2.管理体系建设

(1)收集与物资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部门有效文件等资料,以电子版及纸质文件的形式归档。

(2)建立物资管理制度,一般需包含《海外事业部代购业务流程》《物资计划、采购、运输、现场管理规定》《劳保用品管理规定》《废旧物资管理规定》《小型机具、工具管理规定》5个文件,具体可参照项目实际进行调整。

四、物资计划

1.物资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计划由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计划及现有库存量编制,根据具体到货时间、标准及规格要求、国内及当地和第三国询比价而具体分为国内、第三国物资集中采购计划,当地物资采购计划。具体如下:

(1)国内、第三国物资集中采购计划。海外项目部各科室需至少提前3个月提交国内、第三国物资需求计划,由项目经理或生产经理主持召开计划会,根据现有库存量确定采购计划内容后由物资部门编制国内、第三国物资集中采购计划并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执行。采购计划要考虑一定的富余量。

(2)当地物资采购计划。海外项目部物资部门根据需求计划编制当地物资采购计划。

(3)物资采购计划审批。物资采购计划由物资部门编制,由物资部门主管、物资部门分管经理审核后经项目部经理审批方可进行采购。应急物资没有采购计划且需紧急办理采购的,需口头经过项目部经理同意后方可执行。

(4)物资采购计划编号、归档。物资采购计划按照“XX项目部-XX项目-XX年度-XX月-XX序号”的格式编制,执行完物资采购计划后按照时间进行归档。

2.物资需求计划

物资需求计划是项目部各科室根据生产的需求而编制的需求计划,物资需求计划是计划需求人领用物资的依据。

(1)国内、第三国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需求人需根据生产需求,结合国内货物组织周期提前提交国内、第三国物资需求计划。

(2)当地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需求人需根据生产需要定期提供。

(3)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及要求。物资需求计划由需求人编制,第一联由物资部门保管、第二联由需求人保管、第三联交由库房作为领料凭证。编制的具体要求如下:

技术质量要求:应注明材料名称、规格型号、图纸要求、材质、数量和尺寸要求等;

组织供应要求:应注明需求时间、次序、地点;

其他要求:如产品服务、使用代用方法及施工工艺等。

(4)物资需求计划审批。物资需求计划需要经科室主管、分管经理审核后经项目部经理审批方可提交物资部门执行领用,应急需求没有需求计划且需紧急领用的,需口头经过项目部经理同意后方可执行,并补签物资需求计划。

(5)物资需求计划归档。物资部门每月整理物资需求计划后进行归档保管。

五、物资现场管理

1.管理要求

(1)施工现场仓库的选址,应满足便利、安全、环保等条件,远离污染和易燃、易爆、腐蚀、燃气体和粉尘区;施工现场存放物资应选择交通运输方便的场地,地面应平坦、坚实、防潮,混凝土用砂、石料的存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

(2)库区应布置合理,方便搬运作业,尽量减少二次倒运,符合公司文明工地管理要求。

(3)进入施工现场的大宗材料、周转材料要按照施工现场平面图布置的要求,分品种、规格堆放整齐,标识清晰、准确,布局合理,分类存放。

2.物资验收

(1)物资验收总体要求

①物资到达现场后,应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②验收时应收齐货运单、发票、质量证明书等相关凭证。

③验收应有检测明细记录。

④入库物资应数量完整,质量合格,型号、规格相符。

⑤物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标准化(按国家或项目所在国标准规定产品名称和计量单位)。

⑥三不验收:凭证手续不全不收、规格数量不符不收、质量不合格不收。

⑦在验收中发现有问题的物资应单独存放并标识,及时通知供货方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⑧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复验的,材料进场后应及时通知质检部门并配合抽样,未出具复验报告前,对实物进行标识,严禁未检验就投入使用。

(2)国内采购物资验收分为国内验收部分及现场验收部分

①验收地点参照货物种类不同及合同约定的不同分为:厂家验货(大宗重要物资)、发货港场站验货(普通物资等)。

②验收方式主要分为检尺验收、检重验收。检尺验收主要检验货物的尺寸、规格型号、数量及货物包装的方式、尺寸等是否符合要求;检重验收主要验收货物的实际重量跟理论重量的误差是否合理。

③验收内容主要包含清点货物数量(重量)、规格型号、尺寸、外观包装等是否符合计划、海运及现场的要求。

六、物资成本管控

物资成本管控目标要做到量价双控。量控主要为控制消耗及采购量,价控主要为控制采购单价。

1.控制采购单价首要原则为采购到场单价不得高于中标单价(标后预算单价)。海外项目所需物资主要由工程物资、施工物资等组成。对于要求标准高且严格的工程物资建议当地或由第三国进行采购;对于施工物资建议由国内成批量采购,因为该项物资并无当地的标准要求,且国内采购的物资价格低,质量相对稳定且实用。

(1)工程物资采购降本措施

①条件允许可以采取联合其他中资企业 “团购”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如牙买加南北公路项目期间,联合其他标段中资企业对当地的钢筋、水泥进行“团购”谈价议价,用“团购”的数量优势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②不断考察市场,摸清价格信息,多次谈价议价,降低采购单价。如牙买加南北公路项目期间,经过与当地水泥厂多次艰难的谈价议价,将采购成本降到全标段最低。

③利用国际贸易税务优惠政策组织国内或第三国采购,大大降低采购成本。如牙买加南北公路房建项目期间,国内采购的装饰装修材料均利用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2)施工物资采购降本措施

施工物资不需报验报批等环节,对质量及标准的要求相对宽松,国标即可满足要求。因此此类物资尽量成批量从国内采购运至海外项目现场。目前海外各项目大都按此操作,降本效果明显。

2.量控首要原则为消耗使用数量不得高于中标数量(标后预算数量)。对于工程物资的消耗控制要精确严格,严格按照中标数量(标后预算数量)定期组织核算,不断更正、优化损耗系数,确保消耗可控。对于施工物资,加强现场及领用环节的管理,减少浪费,确保消耗可控。

七、物资账套信息化介绍

海外各项目物资账套方式各不同,有用友单机版账套管理软件,用友云服务网页版账套管理软件,还有的项目采用excel进行账套录入和管理工作。現就各方的特点进行说明。

1. excel版账套。该账套为纯手工录入,统计繁琐易出错,且跨月度、季度、年度统计性不强,往往耗时耗力且准确度不高。建议逐步取消该类账套录入方式。

2.用友单机版账套。该账套统计性强,准确性高,方便快捷,采购价格低,但是只能单人进行单机操作,无法满足多项目远距离同时在线操作。目前牙买加项目部所用即为该款账套。

3.用友云服务网页版账套。该账套统计性强,准确性高,可多人同时在线操作,方便快捷,但是采购价格较高,对网络要求较高。目前智利区域项目部所用即为该款账套。

八、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背景下,国内企业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提高海外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物资管理要紧跟海外工程项目发展需要,落实责任制度,规范采购程序,强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落实好计划、采购、运输、清关、库存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工作,并结合海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处理应对,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剑峰.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经验[J].云南科技管理,2011(4):131-132.

[2]宋金刚.海外工程项目设备物资采购管理模式[J].业界,2015(5):67-69.

[3]赵玉峰.海外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5(6):77.

作者:朱亚彬

第4篇:生产部管理评审总结报告

铁芯车间管理评审总结

铁芯车间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铁芯下料、叠装,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安全生产。下面就本部门管理评审工作总结如下:

一、生产业绩:

1、经过每月的总结可以看出,车间产品的转交率为100%,一次送检合格率达到了96.09%。

2013铁心车间产品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

100

98

96

9

49

290

88

86

84

8280

78

2等状况,

三、截止

2013每月转出产品容量(KVA)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0

12

3事故;车间的安全制度施行正常,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三级安全81人次,特除工种培训4人次,坚持安全日检查,消除隐患,确保了安全生产。

五、建议: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车间量具的校正不及时,按照公司规定一年校正一次,实际使用时往往不到一年就出现测量不准确,为保证产品质量建议公司允许车间在发现测量不准时及时校正。2设备调试刀具时,刀具间隙把握不准,往往出现啃刀现象,这方面有技术问题也有经验问题,下一步将集思广益,制定合理化操作程序,共同解决实际难题。

3、上道工序在攻丝时,应不分内、外螺纹全部攻丝。

铁心车间2013.11.18

第5篇:生产部管理评审工作总结

自公司推行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推行以来,生产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工作,在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生产业绩:

1、经过每月的总结可以看出,其中生产计划完成率达到100%,产品退货率为0,顾客满意调查≥100%,无顾客投诉现象,合同履约率达到了100%,生产完好率100%,监视和检测设备计量率100%,符合质量体系要求,达到了公司绩效指标要求。

二、生产现场严格按生产管理规定实施,通过日常检查结果显示,现场就再没出现散乱现象。同时仓库产品放置产品混乱情况进行了专项改善。设备工具摆放也较整齐,整个车间给人整洁的感觉,针对生产管理规定措施,有效给予肯定,跟进效果满意。

三、 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以来,生产部均按公司下达生产计划单完成了生产任务,在完成公司生产指标的过程中,同时也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

1、为了满足客户的须求,经生产部、技术部采取了改进措施,在生产部全体员工的努力,在生产线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证明了生产部、技术部制定改进措施的有效。

2、公司现有生产关键设备,已全部通过验收,并建立了相关设备管理卡、保养计划、保养记录和日常点检表等,通过这些措施,公司的所有设备基本未出现重大问题,说明生产部制定的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3、为确保各工序产品质量的稳定,各道工序均采用质量记录来改善不良和预防不良的产生,每道工序必须协助质保部做好首、未件必检和首、中、末检制度。

4、生产部以每月至少进行两次培训为基准,对员工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意识和成本意识。

5、对产品的交货期,生产部做到“一准时、二提前”的原则,使合格的产品在交货期前送到客户手中,每次订单下至生产部时,生产部管理人员即对其进行周密的策划,使生产能够顺畅的进行。

总之,由于在生产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公司内、外部都没出现退货,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坚决使不良品不流入到客户手中,以提高公司美誉度。

生产部:

2016年4月27日

第6篇:安全生产部提交管理评审总结

安全生产部“三标体系”运行阶段总结

自“三标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安全生产部积极组织本部室职工学习管理体系文件,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好本部门所担负的各项工作,半年来,部门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职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三标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较好。总结如下:

一、质量、环境、职业健康方针贯彻落实情况和目标的实现情况

利用每周例会等机会组织本部门职工学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及它们的内涵,同时坚持“绿色、循环、持续”和“绿色矿业、安全发展”的方针,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努力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半年来,阶段性的实现了2011年度《生产经营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中的各项目标指标。

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与合规性评价情况

严格执行《狮子山铜矿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辨识与获取,共识别出使用我矿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333部并进行了合规性评价,合规性评价结果表明我矿现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安全生产部定期不定期通过网站、杂志、上级公司文件等途径及时识别和获取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确保我矿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合法合理。

三、工作环境管理情况

严格落实《狮子山铜矿工作环境控制规范》,制定了工作环境标准,并将工作环境的检查与安全检查进行统一整合,在安全检查的同时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严格组织开展三班值班检查和综合安全安全检查,及时把握现状,检查环境因素、职业危害因素和危险有害因素,制定并落实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整洁和环保。

四、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狮子山铜矿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规范》,组织各单位、部室对全矿的生产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并对辨识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合规性评价,结果表明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环境因素评价,我矿确定了尾矿和弃矿弃碴两个重要环境因素,按照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制定了管控方案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的控制了两个重要环境因素。

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情况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与“三标管理体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六种规程”以及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进行了规范,更加完善了我矿安全管理体系,有效的提升了我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了我矿的安全生产。

六、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情况

严格执行狮子山铜矿安全生产问责追究规定、狮子山铜矿综合安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估考核办法、系统安全状态评价、狮子山铜矿专职安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和考核,2010年11月份到现在,共组织安全生产问责追究考核5次、综合安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估考核5次、系统安全状态评价1次、专职安全员绩效6次,其中狮子山铜矿CM项目部3次综合安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估考核不合格、华腾兴项目部1次综合安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估考核不合格,并按照规定对两家单位进行了处罚,对合格的单位进行了奖励。

通过严格的绩效监测和考核,进一步落实好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了领导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安全环保管理人员的履职效率。

七、内审不符合项整改情况

针对在内审中查出的12个不符合项,安全生产部及时组织科室主干成员进行了分析总结,查找不符合项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到现在为止,12个内审不符合项均进行了纠正。

八、改进意见及需要管理层解决和决定的问题

1、充分利用每周例会等机会,加强“三标管理体系”、综合管理分手册、规范文件以及部门管理手册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本部门职工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

2、定期对所归口的规范和部门管理手册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强其实用性。

3、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三标管理体系创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环保管理以及临时性工作较多,部门人手不足,需增加2-3人,需要管理层考虑解决。

第7篇: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总结

生产管理员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我进入公司已经整整4年了;2014年11月,我通过了公司的考核,上岗成为一名生产管理员,至今,在车厢车间从事生产管理员一职,主要负责轻卡工段的生产管理工作。在过去的四年里,在公司及车间领导的正确领导与精心指导下、部门同事的帮衬下,我成功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名职业工作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去四年的工作做总结:

一、生产管理

1、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公司下发的生产计划,在规定的生产周期内完成生产任务,主动接手瑞逸一体化涂装装箱工作。

2、物资管理;随时关注库房物资,提前上报采购计划,尤其是非常规标件、钢材等物资,确保物资上能正常保证生产。

3、效率提升;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提高生产效率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定员定岗,人尽其才,在工作中熟悉并发掘所管人员的长处,合理安排其工作岗位,既提高生产效率,也保证产品质量要求。

二、现场管理

1、定置管理;现场严格按照厂房规划布置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并固定工位器具。规范物资摆放,投入工装货架,保证大件上架,小件入框。

2、安全文明生产;严格执行公司安全文明生产要求管理现场,对安全文明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摆放物资,现场卫生和设备保养等工作作为日常检查的重点工作,对于不符合安全文明生产的行为立即制止并要求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相应处罚,并且进行检查监督。

3、职业卫生健康管理;规范劳保用品穿戴,尤其是劳保服、劳保鞋、安全帽、口罩、耳塞等正确穿戴,现场烟尘净化器严格按要求使用。

4、日常巡查;强化现场的日常巡查,主要是安全生产、现场卫生、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职业卫生健康等日常检查,并建立健全规范的检查记录台账。

三、成本管理

1、提高材料利用率;物尽其用,最大限度使用原材料,尤其是有些边角余料的使用,上工序车间协调配合,加大力度消化不可抗拒产生的边角余料。

2、降低库存;从我接管轻卡工段以来,现场的库存物资从2015年的1200多吨降到今天的400多吨,下降了800来吨,降低了库存积压就相当于减少了公司资金的占用。

3、材料定尺管理;精确计算瑞逸、致道等新车型原材料钢材尺寸,要求采购上采购定尺材料,使购买的材料回来不会有边角余料产生,从而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

4、标件管理;车间每年使用的标件量特别大,小到一颗螺母,我们也不能浪费,回收利用涂装车间扣条,减少新扣条领用;每两个月我会安排人员清理现场标件,协调其它车间消化利用多余标件。

5、低值易耗品管理;严格规定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比如一张砂磨片,必须按要求使用到规定程度才能更换,以此推开其它低值易耗品也要最大限度使用。

四、工艺及质量

1、模具管理;增加专门的模具放置架,所有模具上架,不常使用的模具保证每个月都打油保养,保证其不会生锈,节前节后把模具和冲床平台用报纸遮盖防止灰尘;定期检查模具的磨损程度,小的问题由冲床工自己解决处理,稍大的就协调配件车间模具组专门人员处理维修。在过去多次公司大型检查中,轻卡冲床受到公司领导一致好评。

2、设备保养;半年进行一次设备大型保养,更换所有大滚压设备压箱、传动箱机械油;节前节后,做好设备卫生大扫除,并上油处理防止模具生锈;建立设备日常点检记录,并做好检察监督工作。

3、员工培训;坚持工人的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工作,每月开展工艺质量培训工作,尤其是技术技能稍差的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出了质量事故第一时间员工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会,并对每次培训建立培训记录。

五、团队管理

1、团队意识建立;随时给员工灌输团队意识,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单兵作战,要想把工作做得好,我们就得团结协作,共同奋进;所有人都积极向前,我们的团队才越来越好。

2、开展班组活动;定期开展班组活动,以班组为单位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培训和工艺培训工作,召开现场班组会议,对于在班组内表现好的员工进行表扬,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鼓励每位员工向技能水平高、表现好的员工学习,适时开展班组员工技能比拼,其中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

3、思想动态把控;随时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提前发现员工思想动态出现的问题,避免一些小问题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调节员工之间出现的一些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4、队伍执行力;作为我本身,要以身作则,执行公司及车间安排的任务,同时也要加强队伍的执行力,如果没有了执行力,何谈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

六、存在的不足

1、协调能力不足;协调安排工作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很多时候在安排一件事情时需要协调多部门,有些时候就会安排不过来,导致事情长时间办不下来。尤其是在很多事情累积到一起的时候,自己会出现协调不好的情况,导致领导安排的任务没做好。

2、信息反馈不及时;有些信息应该及时反馈到车间及职能部门,但是因为自己的工作不力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汇报,致使任务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导致部门间的信息不够畅通,降低了办事效率。

总之:在过去的几年工作中我接触了更多的新事物,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也学习到了一些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对于以后的工作重心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虚心向同事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面;学习现场实际操作知识,毕竟学校学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填充,根本无法把现场管理好。

2、业务能力提升;向公司及车间领导和优秀员工学习,虚心请教,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是三两天的事,是一个长期且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

3、日常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要求自己从实际出发,知难克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日常的各项工作都开展的井然有序。

第8篇:生产管理培训总结

2013年5月24日、25日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一线主管管理技能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生产现场开展,重点讲述了现场管理及设备管理的内容,老师讲课风趣生动,在生产管理上给我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和触动。

生产首先是围绕着现场,课程内容也首先讲述了生产现场的现状,国内大多数企业在现场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漏洞,现场的表述使我意识到,我们企业也在类似的方面存在着问题。“订单品种多,数量相对少,交期速度快,无法适应了。”“换模时间久,能效浪费掉,瓶颈现象多,精益找不到。”诸如此类。做好现场管理,首先一线管理者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清楚工作职责,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效。重点在于搭建一个有力的执行团队。改变员工对于现场管理的认知,让员工不仅仅停留于打扫卫生的层面,让员工意识到现场管理的真正目的:要实现零切换,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灾害。这才是现场管理的真正意义所在。 实施现场管理有很多方法,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看版化,早会制度,现场目视管理。我们可以根据现在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于我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现场目视管理,可以通过图形、图表很直观的呈现目前的状态,并作出判断。比如早会制度,如何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早会,一直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早会开好了,有利于我们建设良好的团队,提高车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我们的作业效率。

在生产管理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设备管理(TPM)。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设备管理也是我们的一个瓶颈,旺季忙不完,淡季也不闲。设备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何为TPM,TPM就是全员参加的生产性保全活动。设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设备维护,设备维修,设备保养,不是等有了问题采取解决,而我们日常在操作的时候,就要时刻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听其他客户讲,在台湾一个制管厂家,每生产完一盘材料,操作人员都要很细心的将模具清理一遍,能做到纤尘不染。我们由于订单繁多,做不到这样的细致,但是设备、模具该有的清理和维护是必不可少,任何部位的一个小小的铝屑、铝渣的堆积,可能会对我们的模具造成滴水石穿的损坏。每一个人善待自己的工具,当做伙伴一样来爱护。才会发挥他最大的功效。

生产管理在于精益管理。生产管理者要做好规划,做好沟通,执行到位,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才会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生产管理。

崔荟荟

2013-8-31

第9篇: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总结

生产与运作管理考试重点

一、考试题型:填空(10道)、选择(10道)、名词(4道)、问答(3道)、计算(2道)

二、第一章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

1.什么是生产与运作管理?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任务和对象?

(1)任务: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等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体系,按照最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

(2)对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生产与运作过程及其赖以实现的生产与运作系统。①生产与运作过程是一个由投入到转换再到产出的过程。是通过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的生产要素,经过转换过程,最终以产品或服务的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形式作为整个过程的终结,是考虑如何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②生产运作系统是为了实现规定的生产与运作过程而架构的有关生产单位的集合体,是物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统一体,是考虑如何对生产运作系统进行系统设计、改造与升级。 ⒊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⑴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完成基本任务的根本保证;

⑵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

⑷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⒋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构成:生产技术准备部门、生产计划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物资供应与采购部门、成本管理部门、劳动管理部门。

⒍制造业生产类型的划分:⑴按生产方法划分:合成型、分解型、提取型、调制型;⑵按接受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订购生产方式、存货生产方式;⑶按生产的连续程度划分:连续生产方式、间断生产方式;⑷按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地专业化程度划分:大量生产、成

品生产、单件生产。

⒎生产类型的划分方法:⑴工作地生产类型的划分:工序数目法、工序大量系统数法;⑵小组、工段、车间、企业生产类型的划分

三、第二章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特征和新理念

⒈企业流程再造: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化的改善。(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⒉大规模定制的概念及特征?

⑴概念: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⑵特征: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作为保障;

③以规模化设计、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

④以敏捷为标志;

⑤以竞(争)合(作)的供应链管理为手段。

⑶大规模定制的基本原理:相似性原理、重用性原理和全局性原理。

四、第三章生产过程组织

⒈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②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协调性);

③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

④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⑤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⑥生产过程的经济性。

⒉工厂布置:了解作业相关图法 P89

⒊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⑴对象专业化

优点:①大大缩短产品在生产中的运输路线,节省运输费用;

②可以缩短生产;

③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如流水生产、成组加工

等;

④减少了车间之间的协作联系,简化了计划、在制品管理、

质量管理等项工作;

⑤有利于按期、按质、按量、成套地完成生产任务。缺点:①适应品种变化的能力差;

②需要较多的生产设备,投资大,设备和生产面积的利用率

较低;

③不便于对工艺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指导。

⑵工艺专业化

优点:①产品制造顺序有弹性,较灵活,较好的适应产品品种变化

的要求;

②便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

③便于进行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和指导工作。

缺点:①产品在生产中的运输路线长,增加了运输费用;②产品生产周期长,占用流动资金较多;

③各生产单位时间的协作、往来频繁,使计划、在制品、质

量等项管理复杂。

⑶混合专业化

⒋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平行顺序移动方式(P94具体看计

算方式)

⒌组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①产品品种稳定,而且是长期大量需要的产品。

②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它是

指产品的结构便于工艺制造,有利于采用经济、有效的工艺

加工方法。

③工艺过程能划分为简单的工序,而工序的分解与合并可以满足

工序同步化(同期化)的要求。

④原材料、协作件必须是标准的、规格化的,并能按时供应。⑤机器设备必须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计划预修制。

⑥机器设备必须符合质量标准,产品检验能随生产在流水线上进

行。

⑦其他条件满足企业组织流水生产的要求,如厂房建筑、生产面

积允许安装流水线等。

五、第四章物料需求计划

⒈MRPⅡ(制造资源计划)是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目的是合理配置企业的制造资源,包括财、物、产、供、销等因素,以便使之充分发挥效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⒉ERP:(企业资源计划),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决策层提供解决企业产品成本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及资金的运营情况一系列运作问题,使之成为能完全按客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六、第六章项目计划与控制

⒈项目管理及其特点: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期限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特殊或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充分利用各种有限的各有关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特点: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阶段性、整合性、复合性等特点。

⒉项目管理中需考虑的目标:质量、效率、经济

⒊能够绘制网络图、计算关键路线。(P186)

七、第七章质量管理

⒈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略、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⒉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包括:计划(planning),实施(doing),检查(check),总结(action)4个阶段管理活动。

⒊常用质量统计方法: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

⒋质量成本:是由于产品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或者由于可能或存在的质量问题发生的成本。

⒌质量成本的构成: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将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外部损失。

八、第八章库存控制

⒈库存控制的基本方式:连续检查控制方式、周期检查控制方式、库存重点控制方法-ABC分析法(重点了解ABC分析法P257)。

九、第九章2000版ISO9000标准

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①以客户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十、第十章供应链管理

⒈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十

一、第十一章生产计划与成产作业计划

⒈生产计划的3个层次:战略层计划、战术层计划和作业层计划。

⒉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在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时,计划人员应该合理规定各种产品在设备上的加工次序,使总的加工经历时间为最短。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就是一种在两台不同机床加工几种不同工件时寻找最优加工顺序的方法。

十二、第十三章制造自动化技术

⒈并行工程:又称同步工程或周期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产品开发人员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速度与用户需求。

十三、第十四章先进制造系统管理技术

⒈成组技术:在成批生产条件下,通过零件结构和工艺的相似性,扩大批量,以便在刚性自动化设备上,继续以大批量生产方式生产中小批量零件来提高生产率。

⒉精益生产:是一种有效的运用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成就,从整体优化出发,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人的因素;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优化组合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诸要素,以必要的劳动,在必要的时间,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零部件,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利益的新型生产方式。

上一篇:学肃反五个必讲发言稿下一篇:工厂安全现状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