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023-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文章以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从加强消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探讨了怎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消费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基本思想,涉及到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消费既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动力,它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和重要内容。然而,消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消费总是与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联系,影响并体现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社会道德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同样也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其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还没有完全走向成熟与稳定,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极易受到社会思潮以及各种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左右,假如不对其加以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这不仅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对于金钱、情感、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以及人生理想与目标等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追求。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往往拥有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然而他们毕竟又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在消费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误入非理性消费的歧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许多大学生陷入了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误区,他们将以“消费”的水平、内容、频率来衡量和评价自己或者同学。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偏高且消费结构不合理态势加剧,名牌消费品、高档电子设备、交际上的吃喝、恋爱上的花费等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而用于学习资料、书籍等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少;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明显增多,理性消费、适度消费逐渐减少。大学生消费行为反应了当今大学生消费需求与价值出现了偏离,出现了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行为,消费过程中出现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上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传统消费道德心理和规范在大学生消费观中出现了贬值,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做了清晰界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更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作风提出了内在的要求。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而维持生存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大学生因此认为不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有的大学生看不起甚至有意疏离身边“勤俭节约”的同学,这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很多关于消费和勤俭节约方面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并且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大学生将审美情趣过度地集中到表面的东西上,而忽视了学习科学知识、形成健康优秀的人格品质等的重要性。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教育,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制胜法宝,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动力;一个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意识的国家也是难以持久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才能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只有具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断地获取成功。

(二)加强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引导科学消费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且大部分大学生都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父母,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比较低,供养一个大学生比较困难。大学生本身就是消费欲望强,实际消费能力偏低、消费经验欠缺的群体,假如大学生不顾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的话,对于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使其懂得消费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摆正“消费”在自己生活和成长中的地位,走向理性消费。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平衡起来,将学习性消费和日常基本消费平衡起来,教育大学生要将时间、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来,在消费支出中加大学习资料、学习辅导等教育性支出,提高消费对自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要重点强调节约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浪费行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和自然资源;再次,要将大学生理财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形成个人理财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开销有所计划、日常消费有所记录,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合理控制,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青年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精神积淀,是学校环境建设、规章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学生面貌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规范作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一个重要诱因就是高中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尤其是学习压力降低、考试要求放宽等引起的“自由状态”使大学生放低了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感到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这样就极易把精力放在校外生活上,将消费尤其是娱乐消费作为消除内心失落感的主要渠道,经常出入酒吧、KTV、游戏厅等场所,有的甚至走向吸毒、赌博和色情等犯罪道路,这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消除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心,不断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开拓创新、勤奋好学、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民主、自立自强的青年精神,增强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要把塑造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建构科学的消费模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高校还要不断地加强对校园周围环境的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取缔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对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危害的娱乐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增强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感恩意识的缺失,而感恩意识的缺失又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追求享受、不懂节约、荒废学业、浪费青春……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不懂得感恩的表现,一方面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父母工作、生活、培养子女和为子女操劳一生的艰辛;另一方面不懂得感恩社会与自然,忘记了学校、社会、国家及自然对自己的教育和供养之恩。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必须要培养和增强其感恩意识,使其懂得“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真正内涵。当前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使他们更多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来之不易。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竞赛、演讲、评奖以及同学间的“帮扶”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校园学习、生活和活动之中;鼓励大学生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家务、参加工作实习锻炼和各项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勤工俭学活动,扮演“学校餐厅服务员”、“教室卫生清洁工”、“寝室巡视员”、“办公室助理”、“辅导员助理”等不同角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大学生对于父母养育、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感恩之情,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与工作、生活的艰辛,使大学生摆脱依赖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节约意识,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

作者:贾绍俊

第2篇:历史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意识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是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及某些现实条件的制约,多数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还很薄弱,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必须从五个方面增强对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近年来,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审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历史教材的单一性、教学目标的固定化、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的确立、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束缚着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从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入手,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弘扬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一旦树立起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就会明白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以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一颗爱学生的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出色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对事业、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教师如果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教学中就不会有激情,在课堂上就不会有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因此,爱岗敬业是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根本保证。

二、转变传统的历史课程资源观

要突破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唯一来源的模式,使史料来源于社会。历史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只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的一种载体,要打破在教学和学习中对教材的依赖性,明确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获取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把教材当作史料的一种载体来看待,并充分利用考古成就、史料文献和遗物遗迹等作为史料来源。同时,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影视和报刊等手段获取和占有原始资料。这样,学生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史料的真实性,要充分占有真实材料而不能被历史假象所迷惑。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把历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现代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为主,建立一种教师学生互动、互教互学的平等学习合作新模式。双方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互相讨论,敢于大胆肯定和否定。同时,互相吸收对方先进的方面。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

四、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学科中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又要具备终身学习这一终极教育目标。

五、提高歷史教师的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同其它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阅读几本“教参”或者大学通史教材,历史专业学识不能只停留在所谓“半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平。史学论文研读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教参”中缺少或者语焉不详的学术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此外,中学历史教师应广泛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左右逢源”,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能力。

六、树立“有效”的意识

有效,乃至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追求和最终归宿。国内对有效教学的重视开始于新课程改革推进以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即“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这五个标准比较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每一项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双基教学课堂效率取决于设计的准确度。每一课,要具体到教师应该完成哪些知识技能的引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实现哪些基本目标等等。正是有明确任务和目标以及必须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驱动,教师方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得各种活动都呈有序状态,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整堂课有高度计划性,何时讲,何时练,何时演示,何时板书,板书写在何处,都须安排非常妥当,有效利用每一分钟。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不仅让学生有优异的考试成绩,还要让学生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从而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梅勤娟

第3篇:青少年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摘 要:青少年是我国日后发展的希望,从某个角度来讲,青少年自身的生命觀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关系,所以其生命观是否正确,不但是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还对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针对青少年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观;树立;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94

青少年的生命观主要包含其对每个生命含有的看法理解与基本观念,其中还包含青少年对与每个生命中存有的价值与意义的认知了解。生命观不但能够决定青少年对待每个与生命有关的态度和行为,还决定其行为态度是否正确。通常青少年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某一方面是否高雅,便极有可能决定了其一生的生命价值观。若是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其很容易对其他生命存有藐视的心理,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丢失了方向与积极性,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极为必要的。

一、青少年生命观的具体内容

(一)生命的基本认识

生命的基本认识主要是指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或是生物的生命存在,了解世界有各种生命真实存在与每个生命之间存在的关联。生命的基本认识作为生命观的基础内容之一,青少年只有对个体生命进行了解与认识以后,才能说其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生命观,而后对个体生命有进一步的正确了解与认识之后,才有机会树立正确合理的生命观。而青少年若是想树立起一个正确科学的生命观,就需要对生命有更深入的了解,构成正确完善的生命认知体系。

如果要对生命进行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首先就需要学习生命中含有的基本知识内容。比如生命的含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特性、生命本质意义、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死亡都属于生命的基本知识。然而,这些基础的认识相对比较片面,青少年所应该掌握的生命知识的内容应该是较为切实的,贴合青少年实际生活的内容。比如让青年意识到除了自己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有其他人的生命,还有各种动物的生命以及植物的生命,除了要对这些存在的生命进行了解还要对生命体相互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解。比如青少年与其他人生命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中其他人生命之间存在的关系都需要进行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由此才能真正体会生命对每个人与生物的重要性,而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珍惜每个生命。

(二)生命存在的价值

生命中存在的价值主要所指的是每个个体生命对与生命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看法与了解,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价值观。针对生命具有怎样的价值,如何看待生命价值以及生命价值有怎样的实际意义等多个问题都属于生命价值观领域中的内容。生命价值观不但是生活的理想以及态度,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还能将其理解成价值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发挥着指引的重要作用。生命价值观中具有双面性的特性,青少年具有正确良好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含有推动引导的积极作用,还能有效实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反之错误的生命价值观不但对青少年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还含有各种消极的作用,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成长与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生命价值观不是每个人先天就具有的,而是每个人在通过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但是每个个体生命后天形成的生命价值观在某些方面还含有部分与缺陷,所以就需要通过社会与生活的不断实践逐渐改建与完善。青少年在形成生命价值观时可能会受到许多社会环境、成长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各种影响,其中可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可能有错误消极的影响,所以在青少年树立生命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树立一个正确良好的生命观。

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生命观的策略

(一)父母应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通常父母言传身教是高效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近的学习途径,因此父母若是能够健康的面对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言行举止都以身作则不断规范,完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待每一件事情,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仅能让孩子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还能为孩子引导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父母的以身作则以及示范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不仅能很容易的感染和影响孩子,还容易在情感上与孩子形成共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合格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尽可能地保持热情真诚的态度,使孩子能够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应该从生活周围的事情做起,引导孩子关爱和珍稀生命,学会尊老爱幼与助人为乐,以此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生命观。

(二)注重生命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也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就需要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学习,并应该提供各项帮助与支持,以此有效促进生命教育学习的快速发展和有效落实。此外,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来推广生命教育,积极促进“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强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生命化区域建设以及相关课题探究等,由此推动生命教育能够顺利开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之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用文学作品感染和熏陶

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力度非常大,它能激励人们阔步前进,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着美好方向发展,还能使人走向成熟。例如,阅读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们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我们可以从孙少安和孙少平身上学习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生活、敢于担当的精神,学习他们孝敬老人、关心百姓、顾全大局的精神。再从田晓霞关心鼓励孙少平和营救落水小孩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和伟大,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化

从人们最熟悉、最深刻、最具教育意义的事迹感化和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利用榜样的模范形象和示范力量来教化学生,让学生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学习目标,可以让他们模仿这些典型人物,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等。学生对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认识很浅显。有一些年龄尚小的学生认为别人给予他的关怀和爱都是自己理所应当得到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因为那是真实的一面。教师要接纳学生的想法,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用身边“触动人心”的事例感化学生,客观地反映社会、摆事实、促感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后再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情动情,以情感情。这样更会被学生接受与认可。

(五)心理健康辅导

青少年出问题往往出在心理问题上,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功夫。青少年年龄比较小,涉世未深,对人生和世界认识不够全面,容易产生厌世情绪。比如,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关照,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郁闷心情,上课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下课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沟通,极易患上抑郁症。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平时多对这些学生加以关爱,多和他们谈心、交心,询问情况,了解情况,解决他们的實际困难,尤其是心理困境。又如,一些女学生心理脆弱、多愁善感,容易冲动,做事比较极端。教师也需要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分析情况,分析问题,及时解决,让她们健康成长,让她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让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六)研学旅行,亲身体验

研学旅行就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比如,去科技馆领略科技世界,感受科技与我们的生活的距离,感受球幕影院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去牛肉面馆见识出神入化的拉面绝技,品尝地道纯正的兰州牛肉面,探寻兰州拉面的文化与历史;去兰州水车博览园认识兰州的水车之都,感受6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了解水车的工作原理;去各大院校感受百年名校的历史底蕴、文化氛围,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大学生活。在旅行过程中,学生带着眼睛去看,带着耳朵去听,带着脚去行走,让科技、文化、美食、美景和历史打开他们的心灵,撬动他们的大脑,也让收获诉诸笔端。这就是寓学于行、行学相长,这也是学生生命旅行的尝试,更是一次生命旅行的洗礼。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若想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家庭的良好教育与学校的生命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而生命教育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若想获取更好的效果就需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协调好,使生命教育能够更全面的开展,不然无论哪个因素没有协调好都有可能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造成影响。所以就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家长能够运用一切有效条件与方式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命学习环境,以此共同促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魁,刘健.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J].大学教育,2016(8).

[2]曹美玲.确立生命化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J].职业教育(中旬刊),2007(29).

[3]青秋蓉.网络环境下高职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9).

[4]姜立春.浅谈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

[5]赖文龙.浅谈青少年生命观教育[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6]李辉.关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4).

作者:杨兴有

第4篇: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信息管理学院 编辑出版班 洪雪婷

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胡锦涛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

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家的共识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却又内涵丰富。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由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古人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所以,明是非、知荣辱、辩美丑,乃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因此,小至个人,大至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都是十分重要的。

既然正确的荣辱观如此重要,理解其要义对于我们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

以热爱祖国为荣。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内忧外患,之所以今日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志士仁人不懈奋斗,甚至为国献身,在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断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对祖国的忠、对民族的爱视为作人的根本与大节。那些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立下丰功伟绩的人都会名垂青史,为世代所崇敬和歌颂。热爱祖国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每个民族成员、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公德和觉悟。具体说,就是每个民族成员从思想到言行,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

族、自己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山河、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热爱祖国的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热爱祖国的和平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破坏祖国统一的一切行为;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繁荣昌盛,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四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直至生命。

以服务人民为荣。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在当年翻开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时,他们总有一份敬仰会在心中回荡。解放前,我们的先烈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们是为人民而死,死得重于泰山,虽死犹生!新中国建立了50多年,接力棒到了我们青年一代手中时,为人民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献出生命,它已体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处来讲:为人们服务应该是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分钟,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从小处来讲:为人民服务是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间在变,为人民服务的中心没有变;社会在发展,但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应改变。

以崇尚科学为荣。这说明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以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为例,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不行,发展太快了也不行,必须讲究科学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如此,每一个人也当如此,应成为全民族的一个共同的思想理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以为,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

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果,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的。

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是用于任何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一个社会。团结是全面全员全方位的问题,事关你我,事关国家,事关大局,事关前途和发展,事关每一个人的命运和荣辱。搞好团结,人人有份,人人有利,人人有责,而且必须从互助做起。光讲团结,不讲互助,搞不好真正的团结;不讲互助,缺少互助,不能互助,就没有团结可言。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目标,团结是方向,互助是基础,互助是前提,互助是动力。

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是什么?农民说,诚信是秋天里结出的丰硕果实;老师说,诚信是师生间白玉般纯洁的感情;工人说,诚信是辛勤劳作下生产出质高价优的产品。简而言之,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翻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会发现,以诚实守信为做人根本的故事比比皆是。以史为鉴,诚信是我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则这个国家的悲哀。

以遵纪守法为荣。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中学生应该懂法。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中学生应该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既是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权益的保护,二者是一致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视为自己的基本义务,视为尊重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

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史。千百年来,在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于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都是生动表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典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树立艰苦朴素,勤俭办事的观念。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勤俭节约的好品德,杜绝不良的消费习惯。

一个文明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每

个大学生都应当自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切实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排头兵。

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本是十分自然的事。古人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的,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的,比如有人把投机取巧、捞取不当名利,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荣辱观混淆和扭曲的表现。强调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就是要把一些人心目中一度扭曲了的东西纠正过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以保持与当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能否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其根本还是看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影响。保持正确的荣辱观,就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纠正荣辱观上错误的东西。保持什么样的荣辱观还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应否认,在我们周围不乏缺少信仰的人、唯利是图的人、不守信誉的人和损人利己的人,我们有时甚至因为他们而受到伤害。但这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的道德节操和荣辱标准。这些人及其行为毕竟是个别的,为社会所唾弃的。

4月23日晚我班团推优积极分子围绕“大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认真的进行讨论,纷纷提出学校里常见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例如随处扔垃圾,考试作弊,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自私自利等,有违现代大学生的知荣知辱的基本标准。接着我们讨论了校园里面的积极的一方面,大家都肯定现在学校里面积极的因素远大于消极因素,对实现文明,正确树立实践荣辱观很乐观。同学们都自我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表示不断地改正和提高自己。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指导意义。团课的开展,将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上,使大学生走在前列,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斗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肩负着祖国将来建设的重要使命,现在正是要奋发学习,立志报效国家。大学生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但更需要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荣辱观,遵照胡锦涛书

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标准,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扬长避短,做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还有,荣辱观念的模糊和混淆有一个渐变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不随地扔垃圾;乐心帮助别人;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勤俭节约,以“浪费可耻”为座右铭警醒自己;诚实守信,不能做到的事不能答应别人;遵守校纪校规,上课不随便说话;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时间可以去敬老院看老人,给爷爷奶奶讲故事·聊天,可以去福利院陪小孩子玩游戏,可以去贫苦地区支教;和班上同学团结友爱,一起真正将“八荣八耻”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实际行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道德新风,争做国民表率,为社会栋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5篇: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文章标题: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

2008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的委员时,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

1、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

道德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含义比较广泛。最初它们是两个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后来引伸为规律,做人治国的原则。所谓天道,是指自然规律;人道,是指人类社会的规律、原则。德:最初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后来引伸为实行原则有所得,得到。把道和德两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况。两字合为一个概念,是指人的行为应合于理,利于人。

道德范畴,是指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情中的,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善与恶、正义与不义、公正与偏私、义务与良心、荣誉与耻辱、幸福与不幸等等。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或者说是道德观的组成部分。

荣辱观,古已有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问题,形成的看法。

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的行为所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表现就是社会舆论的赞扬。例如最近市委市政府对市公安局和七名公安干警记三等功。就是一种赞扬。

荣誉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得到社会所给予的荣誉之后,对自身价值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的意识。荣誉是客观的,而荣誉感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荣誉的反面是耻辱。它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有没有羞耻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观的本质内容,是对何为荣誉、何为耻辱的理解。此外,还包括对待荣誉与耻辱的态度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对荣誉和耻辱有一定的感受,而且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它们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荣辱观,它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说过: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说明了荣辱观的重要作用。

2、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荣辱观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道德是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所得仅能维持人们日常生活最低需求,没有剩余。因此,当时,共同劳动,一切为了集体(部落),是最高原则,在氏族内,互助、平等、正义(集体内部自我保存),血亲报仇,以打还打,以伤还伤。

在奴隶社会,要求对奴隶主的忠诚,鄙视劳动,只有奴隶才劳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如忠君孝父。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孔子有个著名的论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并不完全否认利,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其实也是一种荣与辱的观念。孟子提出“四端”:仁、义、礼、智。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

第6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什么是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我国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从“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目的,亦即人为什么活着, 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荣辱观与人生观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当我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人生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说,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才能把公共道德夯实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造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混乱,而一旦大家都发现,因“无礼”而得到的东西并不会受到指责,且不必支付任何代价的时候,就会纷纷效仿并蔓延开来,这将彻底颠覆并损害社会的道德基础,混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危害,进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偏差。

诚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从事不同职业行当、承担不同责任义务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荣辱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需要每个人用心灵和行为去体悟、去践行。因此,以“荣”于“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耻”于“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落实于职业岗位和角色身份的实践主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人生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1、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常言道祖国就是母亲,没有母亲的孩子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对于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说,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幸福。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热爱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危害祖国的统

一、稳定和繁荣,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耻辱的行为。这种荣辱观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力量,同危害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近期发生的日本政府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的事件,导致全国各地爱国青年、仁人志士在网络媒体上共同声讨日本政府的不义之举的行为,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提出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把脱离人民群众、危害群众的利益看作是一种耻辱。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就要不断地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只有不断地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对伪科学和愚昧迷信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有效的抵制。愚昧无知是科学的大敌,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要树立崇尚科学的价值导向,加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学科学、普及科学的氛围,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的人,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美丑不分、荣辱不知,对真迷信、伪科学的东西没有分析和辨别的能力,会经常受骗上当。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勤劳,主要是指人们对待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体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品质,反映了人们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种种活动的应有状态及程度。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光荣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不能发展,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为中华强盛而辛勤劳作而感到光荣,以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耻辱。象马诺之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无耻言行,必为广大人民所唾弃。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要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精诚合作,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损人利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这种行为对社会有很大危害,是破坏团结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做法与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的道德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为人们所不齿。台湾水灾、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解囊,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优秀品格。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中国自古就追求和宣扬诚实、守信,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把诚信看作是人的基本品德,强调人们要“言而有信”,并主张把诚信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要把义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坚持诚实守信,就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替亡夫还债的武秀君、替亡兄还债的孙东林,用实际行动谱写里一首首坚守诚信的动人诗篇。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都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的纪律为准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何违法乱纪之事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必须加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法律和纪律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公民树立起法纪意识,自觉地遵纪守法。试想一个毫无法纪观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打破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底线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社会崇尚和爱戴的人。例如陈良宇、文强之流,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被人民所唾弃。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价值导向,提高公民的素质,向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在领导干部带头。领导干部的言行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艰苦奋斗,事业必成;贪图享乐,必然衰落。有无艰苦奋斗精神,对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是命运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也不能丢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能够引导和激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承优良传统,表达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重要基础。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不断繁荣,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我国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放松了学习和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从而导致:

1、价值迷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不断提高。但什么是人生价值?有不少人把人生价值只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淡化、淡忘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甚至离开社会价值去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

2、是非混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也不是个别的。比如把道德教育讥讽为“说教”,把敬业拼搏的人讥讽为“不懂生活”,把诚实厚道的人讥讽为“无能”,把艰苦朴素的人讥讽为“寒酸”、“老土”。有一位从国外回来的知识精英公然讲,现在还讲什么祖国,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学术界现在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讲当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主要是由于义和团不文明,这简直是是非混淆。

3、善恶不分。现在为恶的人做了坏事不觉得羞耻,为恶不耻,从善遭拒。如校园中的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抄袭行为屡屡发生,有些抄袭者对他人的揭露和批评却不以为然,竟然还美化为“高级模仿”,说什么“抄就抄了,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耻辱感的丧失。如果人们的耻辱感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恶,还讲什么诚信、和谐、文明?

4、美丑颠倒。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有些人分辨不清,甚至把丑恶的东西当作美来宣扬、来欣赏、来追求。有四个表现:一是颂俗贬雅,把一些粗俗的东西当作美来欣赏,而把一些高雅、高尚的东西说成“不合潮流”。二是颂奢贬俭,把奢侈、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来追逐,把节俭、朴素当作“寒酸”来鄙视。三是颂浅贬深,有些人宣扬“远离崇高”,对浅层的东西很有兴趣,而对一些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加以鄙视,崇尚“跟着感觉走”。四是颂侃贬搏,就是把一些调侃、游戏人生的东西当作新潮、前卫来追求,而把一些认真、敬业、奉献、拼搏视为过时。

5、知行脱节。在荣辱观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他并不是分不清是非和美丑,道理也懂,只是一到行动就不一样,知行不一,认知同行动脱节。

以上五个现象在不同地区、单位或个人身上存在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甚至有些问题相当严重。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由多元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带来的新情况,对于涉世不深、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尤其深刻。所以首先我们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会明辩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

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人的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逐步确立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所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在尽心竭力做好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崇尚科学、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八荣八耻”作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扬荣抑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多年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不断培养和教育学生坚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抱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从教育学生“捡一片纸、净一片地”;“敬一个礼、问一声好”;“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等小事做起,到组织学生参加“拾花劳动、长征拉练、助学义捐”等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能吃苦、爱劳动、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品质。我们还通过国旗教育;法制讲座;“无人监考”等形式,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

同时,我们还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创先争优”、“党员承诺书”、“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要求每一位党员平时要“工作干在先,利益让在先,学习学在先,改革走在先”。平常工作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难之中能够豁得出来,时时处处能为群众着想,时时处处要给群众树立榜样。

“荣”是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而“耻”则是防微杜渐的警钟!让我们继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乌鲁木齐金英外国语学校

贾红兵 2010年9月13日

第7篇:树立正确荣辱观争当排头兵的演讲稿

树立正确荣辱观 争当青年排头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叫**,来自XX集团。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树立正确荣辱观,争当青年排头兵》。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我们每个青年和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命运能够与民族的复兴相联,这怎能不叫我们热血沸腾,又怎能不让我们深感重任在肩!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八荣的光芒在我们身上闪现!我们就是雷锋,我们就是王进喜,我们就是孔繁森!我们将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我们是新时期的青年!

穿梭岁月的峰头,走过历史的云烟,在人类浩瀚的旗海中,始终闪烁着一面鲜明的旗帜,那是青春树立起来的旗帜,这面旗帜包含着一代代优秀青年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为祖国富强、为民族振兴而作出的贡献,包含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踏循革命足迹、征服坎坷路途而付出的血与汗。在今天,许许多多优秀青年的心中仍然深藏着一个精神、坚持着一份信念、铸炼成一种魂魄。一种燃烧激情、力争上游的魂魄。

青年,如云霞,光彩熠熠,似白杨,生机勃勃,是李大钊先生眼中的“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是毛泽东主席口中“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青年中的一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把优秀青年的那一个精神、那一份信念、那一种魂魄全部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我们所热爱的祖国、所钟爱的事业,把“八荣八耻、和谐安定”作为我们事业的座右铭,为经济建设的大厦添砖加瓦。我们的奉献与忠诚将融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巨浪中,融入人民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中。这不是神话,更不是幻想,而是掷地有声的承诺!

花美美在外表,人美美在内心。我十分感恩生活,因为生活磨砺着我;我十分感激工作,因为工作充实着我;我十分感谢大家,因为大家鼓励着我;我十分自豪,因为我在平凡中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没有漂亮的砖瓦建不成夺目的大厦,没有每一份奉献撑不起美好事业的蓝天,我愿与在座的各们朋友,不畏艰辛、勇于挑战,树立正确荣辱观,争当青年排头兵,在浩瀚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挺立在风口浪尖、乘风破浪,在平凡的岗位上燃烧青春,绽放光芒,谱写出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当青春赞歌谱成的那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青春无悔,我们生命无悔!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8篇:树立正确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理和美德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也许有人说,文明时代的社会更加开放和宽容,社会生活呈现出多样化,荣辱标准已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的要求。不可否认,社会的文明进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离开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不能没有基本的荣辱标准。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求和标准,那么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也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会因为人们失去道德准则而将文明社会葬送。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1、模范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

2、模范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共产主义信念。还要正确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当和人民的利益。

3、模范地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模范地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古人云,知荣而后励,知耻而后勇。首先强调的是“知”,而知又是行的前提,不知荣辱,何谈行动。

知晓荣辱,可以使我们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或者可以说,为我们装上了一双“火眼金睛”。而把“八荣八辱”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将可以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近荣远耻。

知是为了行,实践是最终的目的。古人强调“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是辩证的,就是说,知和行应并重,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之后,应该克服困难,落实到行动上。而知和行的结合,将使荣辱观内化为我们的世界观,成为我们行动的自觉。 能否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其根本还是看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影响。保持

正确的荣辱观,就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纠正荣辱观上错误的东西。保持什么样的荣辱观还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应否认,在我们周围不乏缺少信仰的人、唯利是图的人、不守信誉的人和损人利己的人,我们有时甚至因为他们而受到伤害。但这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的道德节操和荣辱标准。这些人及其行为毕竟是个别的,为社会所唾弃的。荣辱观念的模糊和混淆其实有一个渐变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细处做起,就能真正将“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

爱国、为民、求真、劳动、互助、诚信、守法,勤俭,既是公民自我约束内在的要求,同时也是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实践“八荣八辱”,则我们的民族将更有生命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第9篇: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八荣八耻”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一、道德

“道德”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大家正在排队上车或买车、船票,有人却插队“加塞儿”,面对众人的指斥,他充耳不闻,若无其事,或者干脆把别人挤开,自已“捷足先登”。对这种人,人们只好送他三个字:没道德!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干工作不计名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甘作奉献,不怕吃亏,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别人。大家都称这样的同志是道德高尚的人。可见,道德一词与人们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等特殊的社会手段加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所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情感和观念、标准和选择,都是一定经济关系反映和要求。也就是说,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在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才能维持自身生存,抵御大自然的各种侵害,久而久之,这种共同占有,协作劳动,平均分配,以求得自身和种族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便深种在氏族成员的习俗和观念中。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谁也不能把集体劳动成果据为已有,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道、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使道德规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全体国民的道德要求。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的要求进一步表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使道德规范得到极大普及。一九八六年九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九九六年十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二〇〇一年九月,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途径,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以“八荣八耻”集中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继承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用许多新思想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原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新的弘扬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催生出来。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体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必须正视和切实解决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用社会主义固有的政治优势抵御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体现了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这些要求,抓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荣辱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自觉做到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民族是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荣辱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先秦儒家就提出了荣与辱的问题。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先哲们认为,知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感。匡正社会风俗,要从知耻做起。这种重视荣辱的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民族始终坚守着高尚情操,保持着不屈气节,洋溢着浩然正气。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荣辱思想,推陈出新,使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

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对祖国的态度历来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最重要标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光荣,以危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时刻心系国家前途命运,倍加珍惜国家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关键时刻敢于同危害祖国的行径作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人民的感情融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甘当人民公仆。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无论什么人,只要与人民离心离德,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被人民所唾弃。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崇尚科学尤为重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做到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自觉反对愚昧、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热爱劳动,能否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添砖加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讴歌劳动、赞美创造,反对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想。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增进和谐。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崇尚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应当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危难关头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衷共济。任何时候都要反对以自我为中心、以私利为中心,都要贬斥冷漠无情、见义不为,甚至落井下石、巧取豪夺等卑劣行为。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是根,信誉是本。人无信不立。不讲诚信,一个人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身,也无法成就事业。没有诚信,一个社会就会风气败坏、人心涣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重视诚信。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应当以诚相待、重信守诺、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决不能让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等行为在社会上有市场,更不能让其滋长蔓延。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公民维护和发展自身权益的条件,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自身权益;都应当富有正义感,敢于同违法乱纪、危害社会的现象作斗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过去我们条件艰苦,自然要艰苦奋斗。今天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依然要艰苦奋斗。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也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精神,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种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些奢侈浮华、铺张浪费的做法,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行为,都是与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的。

四、用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个社会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人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树立荣辱观,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要坚持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自觉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行为,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社会交往,都应心存荣辱之念,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验光荣、领悟崇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自我约束,也需要外部制约。要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增强自律意识,自觉守住是非界限,守住道德底线。强化舆论监督,开展道德评议,褒扬高尚行为,谴责不良现象,形成正确导向。把“八荣八耻”贯穿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使人们便于感知、便于践行。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

树立荣辱观,要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荣与耻对比鲜明,“荣”是催人向上的动力,“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明确何谓光荣,更要明确何谓耻辱。既要让人见荣知荣,更要让人见耻知耻。把荣誉教育与耻感教育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让人们从内心向往高尚,怀着荣誉感施善行、做好事,在诱惑和恶行面前顿生耻感,戒惧怵惕,凛然而止,自觉做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上一篇:环境污染调查实习报告下一篇:留守儿童关爱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