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共8篇)
http://maths.ccnu.edu.cn作者: 管理员日期:2009-10-27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在教育史上,有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学生观,主张教师中心论。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的绝对支配作用。学生是被动的客体,是教学的对象,是贮藏知识的容器。教师多采用注入式灌输法,对学生灌输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也有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学生观,主张学生中心论。他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多加干涉。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学要适应学生,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一切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和“助手”。
2007年,某大学对该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大学四年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空白。为什么学生想不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呢?该校党委书记对调查结果很痛心,说:“现在很多的大学老师没有具备一位好教师应有的素养,为人师表做得不够,所以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观支配着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学必须服从、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学生观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置学生于被动、从属地位,把学生仅仅当做受教育者。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授受”的关系,学生被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自主权得不到尊重。受此影响,大学教学凸显“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引导”的特征,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失去了探索知识的机会,也失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在不正确的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自然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不大。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什么是正确的学生观呢?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视阈看,大学教师要树立的正确的学生观就是现代学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不应简单地把教学当做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的过程。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最后,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能力、人格、品德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 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 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 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 提高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志,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者之间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其中, 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 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高职院校践行三生教育的意义
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三生教育, 既可以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供指导和帮助, 又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顺利毕业。
1.有效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三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而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便是如何让大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综上所述, 三生教育观的大力实施, 在高等学校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巨大作用。 在大学校园内开展三生教育是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的必要途径, 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自己学会坚强地生存及追求幸福的大学生活, 构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化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命教育是通过教育高校学生在见证生命的诞生、自身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帮助他们体悟生命义务与权利、价值与意义等内容, 帮助学生确立热爱生命的价值导向, 进而有效提高生命质量, 形成有助于高校学生科学健康快乐的生命价值观。 生存教育主要应该以教育高校学生脱离温室的束缚而能够掌握离开学校后基本的生存技能, 合理引导高校学生培养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理性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与挫折, 此外, 要帮助大学生建立一种能够使自己主动学会生存并熟练运用生存技巧的科学生存观。
2.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育指导高校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最终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三生教育理应关注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 在处理心理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压力时, 能够及时进行自我疏导, 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有效的模拟演习真实情景、 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培养和锻炼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即将迈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奠定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 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增加保障。
3.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三生教育,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不仅从理论角度出发阐述, 而且从实践角度进一步扩展与完善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强调突出了三生教育的目的, 顺利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有效地增强了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是强调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客观成效。 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虽得了许多探究性成就, 但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新思路, 三生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既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又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种本真的回归教育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4.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生教育在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不仅使校园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而且有效加强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三生教育, 能使高校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最终依据自身条件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指导每个人自己的行为与行动, 宣传和推介三生教育既丰富了高校的校园精神与文化生活, 又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大力整合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在内的教育资源, 大力实施对高校学生的三生教育, 可以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与实践基础, 使学生发展成为和谐个体,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整体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三、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
如何让大学生的生命观、 生存观和生活观愈加积极健康向上, 是高等教育需要践行的重要教学内容。 而“三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存观和生活观。 “三生教育”正是在注重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前提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 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生命意识淡漠,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 生存意志薄弱, 面对自然灾害和危险时无所适从, 抗挫折能力低下, 没有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没有理想的职业规划, 无法承受学习、经济、情感压力等问题。 上述问题为基础,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实践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三生”观的确立。 具体体现为:
第一, 生命教育通过教育大学生认知生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生命价值、生命伦理及生命权利等内容, 从而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主动积极地发展生命, 提高生命质量, 树立以珍惜自己的生命为前提, 不漠视生命同时提高自我生命价值, 学会尊重他人生命和善待一切非人类形态生命的正确生命观。 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 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 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第二, 生存教育以教育大学生进行生存认知、了解生存方式、培养和锻炼各种生存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主要内容,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规律和生存技能。 同时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规划能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能够主动学会生存的正确生存观, 引领大学生辩证思考问题, 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 理性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通过生存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 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 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 正确面对生存挫折, 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 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第三, 生活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活道德、幸福生活观和正确生活观念内容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进行生活体验终而能够充实而愉悦地生活, 使大学生树立追求幸福生活的正确生活观。 通过生活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 热爱生活, 奋斗生活, 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 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 理解生活的真谛, 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如何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态度、生活态度和生命态度?文章提出通过整合高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力量, 激发大学生对人类生命、生存、生活与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 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三生观,三生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红媛, 李德良.高职院校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现状、意义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23) .
[2]李贵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生命“生存”生活教育[J].科教前沿, 2009 (7) .
[3]王涛.浅析“三生教育观”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7) .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160—02
一、引言
政治观是指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以国家为
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涵盖了整个政治的主观领域,包括政治心理、政治理论、政党和国家所确立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政策和法令等等。大学生的政治观即大学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以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为了解大学生政治观的现状,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我们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大学生政治观状况调查,采用典型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768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现状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接受调查者的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年级以及专业类别。第二部分是大学生政治观基本情况的调查。该部分共设29个问题。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认同。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作用,党员认同比例接近百分之百,而表示不认同的大学生仅占一成四。这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高的认同。不过,28.7%的大学生表示难以判断,也意味着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世界观,在政治评价与判断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的特征。
大学生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有分歧。54.5%的受访者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有40.9%的大学生在回答“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时选择“难以判断”,并且还略高于认同的比例;也有39.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走向趋同。一定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取向发生了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够深入和准确。而调查数据显示,对“两课”教学满意度低,46.1%的大学生对本校“两课”教学不满意,他们中普遍认为政治理论课“抽象空洞,脱离实际”,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二是肯定共产党的领导,入党动机多元化、趋利化。调查数据显示,有54.8%的大学生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5.1%的大学生认为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表明相当多数大学生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对于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77.6%的大学生认为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调查数据显示,81.7%的大学生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进一步对入党的动机分析后发现,仅有l5.8%的大学生因信仰共产主义入党,13.0%的大学生因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而入党。可是,38.5%的大学生因“有利于就业,能得到好处”而入党,56.7%的大学生为能够更好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入党。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是积极的,对党组织是向往的,但入党动机有多元化、功利化趋向。
三是充分肯定改革成果,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68.6%的大学生认为近年来我国政治局势“非常稳定”或“比较稳定”,68.9%的大学生对改革的前景持“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态度;44.7%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经济将会摆脱危机健康发展,32.1%的大学生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20.5%的大学生认为表面发展很快,实际效益欠佳。总体上看,大学生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在回答“你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态度”中,68.5%的大学生选择了“充满信心”或“较有信心”,仅有3.2%的大学生选择“没有信心”。特别是在举办大事、应对难事过程中,党和政府的驾驭能力、处置能力得到高度赞誉,成功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全社会凝聚力得到提升。在回答“你对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69.3%的大学生选择了“充满信心”或“较有信心”,仅有5.4%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这说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党中央在国家应对危机时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说明大学生对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信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四是普遍认为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调查数据显示,9.6%的大学生认为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非常高”,64.4%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高”或“比过去高”,21.1%的学生认为“一般”。而对于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三成多学生认为“危机四伏”,这可能是受经济危机影响,以及调查期内国家与部分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相对紧张的影响,在做出这一判断同时,部分学生还写上了一些反对个别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不友好态度的言论。
五是对反腐败效果持谨慎态度,政治参与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的判断一致性很高,88.0%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公平、腐败问题”,47.5%的大学生选择“‘三农’问题”,61.5%的大学生选择“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积极拥护中央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解决“三农”的政策,但对反腐败的效果持相当谨慎态度,仅有1.6%的大学生认为效果明显,31.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效果,近七成大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效果”。
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较高,拥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丰富的政治情感,关注时事政治和国情民生。但政治参与度并不高,调查数据显示,44.5%的大学生对政治生活是多关心多参与,而几乎相同比例人表示政治生活可以“多关心少参与”。在“你是否愿意加入政治类社团”回答中,52.3%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或“愿意”,46.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愿意”或“没想过”。
三、引导的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对策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否在中国经久不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直接取决于能不能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政治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载体,系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二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政治观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平台。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领域,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政治观教育经常化,让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等文化活动,加大对学生社团扶持力度,调动其参与班集体、社团、生活社区、网络虚拟群体等方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增强“第二课堂”教育效果。
三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要加强。要求把选拔、培养、发展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过程作为对其进行深刻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让大学生党员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社会监督作用。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一般有着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意识,要重视大学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消除大学生政治观上的模糊认识,引导大学生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度,培养大学生理智判断和选择能力。高校要拓宽渠道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度,养成良好的政治参与习惯,逐步提高其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要完善机制,增强实效,给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大的可能性空间。
参考文献:
[1]雷静.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分析[J].兰州学刊,2004,(6)
[2]郑永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张文斌,孙向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刍议[J].煤炭高等教育,1999,(2).
[4]丁华.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及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杨仕.树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析[J].高教视窗,2008,(5).
[6]王钰鑫,贾丹丹.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收益更多[N].中国教育报,2008-11-06第11版.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olitical View Political
vision of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survey report
WangYuxin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enan Zhengzhou450002)
Abstract: The polit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cept of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rrect guidanc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olitical view of the premise, this article through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of research data,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olitical concep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关键词学生观欣赏社会责任潜能独立个性
摘要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文
2004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学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新一轮课程培训随即开展,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课堂教学的航标。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贴近学生。但从整体看政治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政治素质的赢弱,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相协调。政治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学生怨学,老师怨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怎么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与学生学习的不努力,我认为搞好政治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课教师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关于现代学生观的涵义,许多教育者已从理论上达成共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学生应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需要欣赏的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履行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智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悦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对学生要当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的一生。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求进取,自暴 1
自弃,主要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批评太多,受到的表扬太少,致使自我价值感太脆弱造成的。今天,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只把批评视为“法宝”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欣赏和赞美。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
三、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启示我们:
①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必须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的习惯。我在讲“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时,采用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抗洪,分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家”的感人场面(放录像)------学生们凭借这个与常见的社会现实的接触,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
②学生的社会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集„„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学到“经济全球化”时,发动学生对“四会柑橘种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深入各机关、农村,采访政府人员、技术人员、农民等等,然后,通过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得,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充实学生的心灵。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四、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没有“优生”和“差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从我国教育现状和改革需要的角度提出的迫切要求。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具有的生命意义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 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义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
于教师去唤醒。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慧、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
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发挥学生潜能呢?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所谓“优生”和“差生”的观念。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一张白纸,智力等等并无太大差异。在我十多年的教龄中,周围学生特别聪明的或者特别笨的都很少,大家都是活蹦乱跳的,即便在某些人眼中所谓的差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尽管可能是比较优势,但优点是不容掩盖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较强或较弱,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常常用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尺来区分“好学生”、“差学生”。“差生”概念是彻头彻尾地否定孩子,一旦给孩子戴上“差生”的帽子,很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让他们从小认定自己是笨蛋、坏蛋。这种自我否定倾向有可能使其长期生活在阴影里,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差生”并不是真正的差生,如果只以学习成绩看一切,那岂不是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吗?他们与“优生”们一样也敢拼也干豁,仅仅不过是一个用脑一个用身体与艺术。他们也将会为了自己、为了父母老师、为了国家社会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们仍不失为多才多艺的人。
其次要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创新素质培养上來。诸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容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等。想像力,它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没有丰富的想像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正因为如此,注重想像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目标。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別注重个性发展,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別的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听话或成绩高低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了。
五、学生应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以学为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学生的天职。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三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具体地说就是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记。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老师负责写,学生负责记;老师负责演示,学生负责看;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
新课改理念则认为:“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学生要成为‘教师式学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昧着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转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在当好引导者、监督者的同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不能把学生“放任自流”,强调“合作”而放弃合理的“独立学习”,探究不能超出中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力范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然而,现今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学生,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学体系所伤害。在教学评估上,人们还习惯于一种标准,习惯于一套答案,这实际上可以说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把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扭转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强调独立个性教学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教师有独立个性,即要求每个教师具备自身的个性素质和个性品质。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样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成为必然要求了。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
教学是一种关系,在多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其核心。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关系。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参与者,是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发挥主导作用,更是学生的朋友,尽服务的职责。
新时期优秀教师角色期待的类型很能多,但首先是“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因此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不懂的问题随时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要相信学生,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培养起来。
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和引路人,与学生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共建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觉得基础教育偏重于功利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偏重功利性文化知识传授与求知能力的培养,就会忽略做人的教养,轻视或回避现实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指导,就会脱离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一心读书、求得高分,一切为了个人的功利目的,这是我国现实的基础教育让人担忧的倾向,也是障碍基础教育发展的棘绊。教师教学也是急功近利,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甚至让学生背例文,偏面追求高分,偏面追求升学率,说到底也是追求个人名利,其结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走出教学急功近利的短视,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次的培训给了我好多启示,精彩的讲座为我们剖析了正确的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课堂“满堂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现代教学认为: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教师心中有学生,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扩大学生参与的空间。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然而教育实际中,却常常出现教者自行其事,心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如课上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常常“怒发冲冠”,动辄罚站、训斥、责骂。虽然,所问问题可能已解说不止一次,但学生仍旧未能理解。怎么办?我们认为教师能做的和该做只是再向他解说一遍。因此,可以对他这样说:那不是你的错,是老师没有说清楚,让老师给你再讲一遍,好吗?反过来想一想,训斥、责骂和罚站,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有损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再比如,找学生面批作业,见到明显“低级”错误时,教师常会十分生气,言语多严厉,甚至斥责学生。静而思之,面批本是好事,旨在帮助巩固提高。殊不知,严厉之语,斥责之声,非但不能帮学生,反而伤及学生脆弱的心理,又不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可谓好事没办好。教育实际中,这一类好事没办好的情况恐怕不是少数。体罚、变相体罚等现象的存在,不能说与此无关。如果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那可能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让他们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
2.教师增强服务意识,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有学者将教育列为服务行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的提法也屡见报端。我们认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就应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家长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就应该让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服务。然而,受到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一下子难以接受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角色定位,或者嘴上接受而教育教学行为依旧沿袭老一套。令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处处听从教师的安排,忽视学生的需要,不顾学生心里所思所想„„这些做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没有吗?"怎么办?教师要自觉转变思想,树立为学生需要服务的意识,教师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一堂好课应增加群体活动,扩大参与范围,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的时间,发言的机会,让课堂四十分钟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天地,比如读书时,尽量减少个体读,而把时间匀出来,让学生小组读、群体读,这样在同等的时间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对于问题的讨论更多地放到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变指名回答为“自由发言”时间,既可免去叫人的时间又能形成一种争论的学习气氛„„通过种种群体性活动,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是沉默寡言、洗耳恭听,而是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不吐不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成为学生动口参与的群言堂。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究学生学习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心理发展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动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布鲁纳语)
3、正确评价学生,把讲台变为展台,搭建学生参与的舞台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心理学研究表明,除极少数智力超常和明显迟钝的儿童外,大多数学生都属于“中人之智”,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全由于智力的差异。有些被我们判定为“学困生”的学生,在从事他们喜爱的某项活动或游戏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甚至可以超过某些优等生。可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唤醒这些学生的沉睡的求知欲,使他们象喜爱这些活动或游戏
一样地喜爱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比那些优等生逊色多少。教师走下讲台,而把学生请到上边来,特殊的地位会给他们带来自信,面向所有的学生会使他们敞开心扉,让更多的学生在讲台前展示自己,请他们说、请他们演、请他们唱,这样的课堂会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主角。
4、重视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奥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必要保证。
近几年来,把心理学理论的活水引进教学的天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情感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因此我们的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课堂教学心理调控的水平。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
强化学生强烈而向上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并达到目的的内驱力。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认识上的需要,以及发现知识的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新奇、疑难之处,引起学生思维内部的冲突,激发需要,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把它作为最可靠、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讲学,但他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学习正常并成绩优秀。
培养学生浓厚而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是构成教学艺术愉悦功能的重要因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先后共留过三级,教师们都说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他对学习一度完全丧失了兴趣和信心,逃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兴塔支教第一年他在我班上,我暗暗决定要做他 “终身难忘的好教师”。经过我对他的学习兴趣激发,各科成绩也开始“体面”起来了。这一范例启示我: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对象,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激发其兴趣,给其信心。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缺乏必需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理智处于一个昏睡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励学生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以保证信息的“发送”与“接受”的畅通。
5、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我们应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成绩极差,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跟着不知道怎样照顾孩子的爸爸艰难地生活着,小学四五年级曾沉迷于网络,经常逃学在外,停学了一年。还经常敲诈勒索同学的钱财。摸清了情况,我家访了好几次。看着生活一团糟的他,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下死命令,一定要帮他!帮他找回缺失的母爱,让经常逃学在外的他重返校园。在我的努力下,遇事只会暴打的父亲学会了如何去关爱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接着,我和他远嫁在平湖的妈妈取得了联系。第二学期开学初,他高兴地告诉我“我妈妈接我去平湖过年了!”看着顽皮成性的孩子们渐渐懂事,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师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
谈起绩效观,可能很多员工会比较模糊,如果说绩效考核,许多员工都会认为非常熟悉,不就是每月的绩效考评嘛?然而,工作中许多员工都在努力工作,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却不尽相同。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呢?我们要明白效益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班组经营的核心。如果想提升效益,就必须在班组内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多劳不一定能够多得,关键要看多劳是否有存在的效益。为此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作为在烟站的基层人员,我们该如何去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展开探讨: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绩效
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从字面意思分析,绩效是绩与效的组合。绩就是业绩,体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又包括两部分:目标管理(MBO)和职责要求。企业要有企业的目标,个人要有个人的目标要求,目标管理能保证企业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实现目标或者超额完成目标可以给予奖励,比如奖金、提成、效益工资等;职责要求就是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比如业务员除了完成销售目标外,还要做新客户开发、市场分析报告等工作,对这些职责工作也有要求,这个要求的体现形式就是工资。效就是效率、效果、态度、品行、行为、方法、方式。效是一种行为,体现的是企业的管理成熟度目标。效又包括纪律和品行两方面,纪律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等,纪律严明的员工可以得到荣誉和肯定,比如表彰、发奖状/奖杯等;品行指个人的行为,“小用看业绩,大用看品行”,只有业绩突出且品行优秀的人员才能够得到晋升和重用。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职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它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业绩考评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每个个体的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企业中进行业绩考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相关工作。首先,必须对业绩考评的涵义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得整个组织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绩效考核是现代组织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它是一种周期性检讨与评估员工工作表现的管理系统,是指主管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做系统的评价。有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确定每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或不足,更可在整体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从而可以改善组织的反馈机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更可激励士气,也可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的依据。第三个问题:如何对待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结果,很多企业都是跟薪酬挂钩,别无他用,下面先了解一些绩效考核结果的几大用途:
1、培训需求分析管理者可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及相关记录,发现员工与岗位工作标准的差距,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培训,需要哪方面的培训。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提高和改善绩效,帮助员工成长。
2、人事调整对于连续考核优秀的员工,要予以晋升,对于连续绩效不良的员工,要降级或调岗。
3、员工职业发展计划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员工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可以使员工职业生涯实现有序发展,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薪资调整:对于绩效不良的员工,要降低绩效工资,促进尽快改善。绩效优秀的员工根据标准进行合理的调整。绩效结果运用于薪资调整能起到提高内部公平感的作用。
5、奖金分配:奖金分配的形势多种多样,但由于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客观的绩效考核标准,导致增加了内部矛盾,严重的还导致员工离职。如果有公开透明的标准,员工都能自己算出该拿多少奖金,则矛盾会大大减少。
总而言之,我们基层职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无论绩效考核结果如何,都要一颗平常心看待,不要因为他人优秀就嫉妒排挤,更不能因为自己优秀就骄傲自满低看他人。我们只需要认真踏实工作,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安排工作,时刻保持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为企业的效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保持政治敏感性
信息时代下, 领导干部应该有对当前的政治现象进行鉴别、判断,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政治与经济、文化相联系, 有很多经济和文化问题, 表面上看是非政治问题, 但是很多问题都可能发展成为政治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鉴别政治事件和政治问题的能力。目前, 我们处于和平和发展时期, 武力解决问题已经不是首选的途径了, 但是, 国家间的政治斗争还依然存在, 而且国家间的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直观能感受到的战争, 更多的是通过经济贸易、文化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给我们的领导干部判断和鉴别政治事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通过夯实理论功底、学会分析政治问题、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科学预见政治趋势的途径, 从而提高我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际上就是讲的政治发展方向的问题, 也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党把道路自信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 可见, 政治方向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对于这个政治方向理解的不清楚就是政治上不清醒, 我们有很多领导干部在政治方向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不明确, 这都是缺乏政治素质的体现, 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好, 就推崇自由主义全盘西化或者思想上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目前, 世界上共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 这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 我国是发展最好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说,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真正的发展起来, 所以, 我们的发展也只经历了30年而已, 那么, 越南和朝鲜更是晚了。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资本主义了, 由此看来,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晚了好多年。但是, 虽然晚了很多年, 30年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这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 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些领导干部面对金钱和权力丧失了底线, 表面上看是经济上出了问题, 实际上是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上。想当年, 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样艰苦的生活我们都挺过来了, 靠的就是理想信念。所以, 我们应该坚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不能动摇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保持政治严谨性
领导干部不能拥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往往有二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理论不严谨, 分辨不出政治问题的界限;另一方面, 工作不严谨, 无法深入到问题或者事情的本质, 想当然的下结论或者处理问题, 这样无法获得正确的政治观念。作为领导干部,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实践中不断地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利用和发展, 领导干部良好的政治素质是通过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只有认真的不断的深入学习, 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讲政治的优秀干部, 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弄清政治的内涵, 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成政治问题处理, 要明确作为党的领导干部, 是否时时刻刻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 是衡量我们有无良好政治素质的根本标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社会矛盾不断凸显, 人民群众反对的丑恶现象频发, 但是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它全部当成政治问题去处理, 那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很讲政治, 实际上却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把非政治问题理解成为政治问题, 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往往会掩盖真正的政治问题, 从而妨害了领导干部讲政治的目的。所以, 我们要警惕政治不严谨。
三、保持政治纪律性
2013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领导干部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去对待和落实, 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表率。遵守政治纪律, 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党章, 按党章的规定去做。对党章的各项规定, 所有党员都要遵守。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 体现着全党的意志和愿望, 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党章规定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规定了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 是党的最高的法规。全体党员都按照党章去做了, 也就是保持了党的政治纪律, 全党就能够在政治上做到思想一致, 行动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政治目标。
总之,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 国外有西方思想意识的渗透, 国内有错误政治观念的干扰。因此, 领导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关乎我们党和国家生存的重要一环,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 我们的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摘要:当前, 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 可以说我国正面临着世情、党情、国情纷繁复杂的新局面,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 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观, 是影响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一环。因此, 提高当前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 培育正确的政治观, 对于我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领导干部,政治观
参考文献
[1]夏可珍.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破解[D].中南大学, 20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生命观;正确树立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到提高,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多样化,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因人而异。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强有力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命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大学生生命观内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正确生命观的基本前提。因此,此部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观及大学生生命观的具体含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规定性的体现,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 生命观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生命观即是对生命的看法,生命观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人们对生命最一般、最根本的看法,是基于对生命各种描述的概括总结。
(三) 大学生生命观内涵
大学生生命观即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生命观的差异,会使人们在实践中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也会使人们在对待生命问题时采取的解决办法不同。
何谓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关于生命意识方面。要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要尊重和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甚至动植物的生命,并且要懂得如何保护生命,在这方面应努力做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相处。二、关于精神生命方面。要勇于实现自己人生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三、面对死亡方面。需要正确认识死亡,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认识到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这一过程,不畏惧死亡。同时也不能因为人终有一死而产生消极人生观。我们需要明白,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努力的为自己人生目标而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面对人生挫折方面。正确认识挫折对于人生来讲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我们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敢于拼搏的内心,勇于战胜挫折与困难。五、人际交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要乐于交往,要学会与人交往,人只有融入社会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去与人积极交往。六、面对独特个性方面。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世界也变的更加丰富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面对自己或是他人的特性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众文化,积极思考个性如何更好的与共性相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一) 爱国与大学生生命观
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就是要爱祖国、要爱社会主义、要爱中国共产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着重培养的对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健壮的身体、强健的体格与正确的思想观念是爱国的基础条件。作为大学生,其一应做到尽量珍爱生命,以健康的生命服务于祖国。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拿任何生命开玩笑;同时,正视死亡,不因畏惧死亡而持消极生命态度。其二正确看待个体生命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必要时个体可以而且也应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献出生命。人是构成国家的细胞,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强大,我们必须不断健全自己,树立报效祖国的奋斗目标,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努力打造使自身成为身强体壮、思想健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最终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二) 敬业与大学生生命观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敬业精神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它需要大学生对自身工作以及他人职业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观,对自身职业做到坚守岗位,团结集体,努力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职业活动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反映在大学生生命观上即表现为不歧视职业,不因为职业高低而评价个人生命价值;在个人岗位上,通过工作的成效与工作目標的达成来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工作中的困难要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工作中不良情绪的发泄应寻找适当的方式,不能以自己或是他人生命为发泄代价。努力将爱工作与爱生命融合在一起。
(三) 诚信与大学生生命观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优秀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趨势势不可挡,信息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一方面使个人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似乎更愿意网络交流而不愿面对面交流,但应意识到的是网络掺杂了太多虚拟的东西。针对这一方面,反映在大学生生命观要求上既表现为,不要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去欺骗他人,不管是网络的交流亦或是面对面实在的交流,大学生都应该诚信对待。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确定每个人都会做到诚信待人,因此大学生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网络警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做到诚信对待生命,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无论是是对人还是对事物,都要诚信待之。
(四) 友善与大学生生命观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生命观内容之一。面对人际交往,大学生要积极友善的与人打交道,不应该将自己封闭,人只有在不断的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体谅和关心。伴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的个性也逐渐丰富多样。在面对每个人独特个性时,大学生应该持理解态度,应该意识到人的差异性的绝对性,不能因为自己的看不惯而采取冲动行为。大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时候应该在关心、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的问题及原因
生命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导着个人的生命行为。经过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以下问题,并就其问题探究了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着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对于生命应该珍惜和爱护,但从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反映出的却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惜生命。就“您是否有过自残(包括心理自虐)的行为?”这一问题,有185人选择了是,占总体的11.9%,有1369人选择了否,占总体的87.9%。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还是能做到珍爱生命,但对于“当您发现自己生病,您的处理方法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析中,有8.2%的学生选了毫不在意,有44.9%的学生选了“先不管它,等到情况恶化,才会去医院”,有25.1%的学生选择了一开始就很重视,就会去看医生,剩下的学生选了其他的处理办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从生活细节中去做到珍爱生命。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问题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生命观教育是比较缺失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父母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而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不当、内容不完善(甚至有些不当的教育内容,如以暴力对待他人生命等等)等;二、一些父母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孩子会在学校接受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自己并没有想过要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教育;三、父母离异,父母离异这种事情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离异之后出于对对方的憎恨等原因不愿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也成为孩子接受不到该有的家庭教育的又一原因。
第二,学校教育不够。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校都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等等。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在生命教育中涉及得比较少。导致教育内容不全,因此大学生接受的生命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极其不利。学校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大多是采取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一些讲座,由于这种传统的形式使许多学生都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这也使得学校教育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得很好。
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个人生命观的形成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就会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也就比较难。
第四,自我教育意识不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能够主动参加生命教育的学生比较少,这就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主动接受生命教育、自我教育的意识还不够。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接受教育的个体主动学习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也是有自己很多原因的。除此之外,很多学生也没有自己自学一些和生命观相关的内容,这样也使得自己接受的教育有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总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意识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着人类进行正确的行动。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以下则是笔者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几点建议。
(一) 社会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生命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命价值观方面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命观教育中
学校教育是我们所接受的较多,而且是比较系统的一种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接受过了很多的学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对学生生命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命教育中可以丰富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爱国”等等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生命平等的观念,学会尊重和爱护一切生命。
(三) 家庭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塑造个人品行与性格的第一所学校,其父母的性格与生命观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许多观念都会一定程度的与其父母相似。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就为孩子进行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对于孩子人格与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总的来说还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而争吵破碎的家庭环境则会为大学生施加心理压力,不利于健康生命观的形成。
(四) 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当代大学生往往都是心怀抱负,有雄心壮志的一个积极群体。但是在实现个人目标,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时,有的大学生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放弃生命,有的因为心理扭曲而选择一些无法理解的发泄方式,这些都是不正确生命观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有活力的特殊群体。应该提升自我意识,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何在,在面对问题与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面对任何事情,始终要理性的思考,做完事后要积极反思,做到理性战胜感性。此外,大学生要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有一份清析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目标有方向的向前航行,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旅途增添无限风采。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越亦变得纷繁复杂,大学生各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因此,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正确大学生生命观的树立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时,家庭和学校应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创造并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 袁峰.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
[3] 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大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07-05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06-05
大学生思想汇报:共产党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09-27
关于大学生的教师实习总结06-25
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07-06
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要注意什么10-03
大学生毕业教师评语09-20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09-28
大学生教师顶岗实习心得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