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体系下高校贫困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作为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在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偿代偿以及校内各种奖、助、补等全方位的资助制度,确保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不愁。贫困家庭不再为孩子上学费用而发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再因缺少学费放弃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

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支持,经济支持与精神支持是现在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生实施资助,不单单体现在经济和物质上,更应该在思想上、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帮扶,要充分发挥贫困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甘于奉献,自强自立的合格大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资助工作的每一步都要融入育人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培养高校贫困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意义

社会责任意识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的缺失,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提升自己,助推脱贫攻坚

在社会脱贫攻坚大环境下,“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1]高校资助是经济帮助,同时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一环。贫困生考入大学是贫困家庭的希望,解决好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确保每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资助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资助工作中消除学生的“精神贫困”,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帮助一个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到到帮助整个家庭的脱贫,从而助推脱贫攻坚战。

(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同学之间会彼此信任和睦,资助工作会减少恶性竞争,更有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每个人都有责任意识,在高校工作中会减少很多学生矛盾,形成美好的校园氛围。树立责任意识,就会牢记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内心修养,校园违规违纪的情况会大大减少。拥有责任意识,就会明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会努力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反馈于社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

二、高校贫困生社会责任意识欠缺的表现

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减轻,目前的资助工作中经济帮扶多、精神帮扶少,也滋生出学生懒散好逸恶劳的习惯。

(一)追求个人利益,价值观趋于功利化

在评奖助学金时竞争激烈,只追求个人利益,不关注他人,为此和班级同学关系闹僵,失去信任;让提交资助资料时嫌麻烦,敷衍了事;只参加对自己评奖评优有帮助的活动,集体活动敷衍懒散。贫困生基数较大,而在资助工作中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学生经常出现银行卡号错误,个人信息有误的情况,不断核对、更改增加了资助工作者的工作量,学生反而怨声不断,这是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个人和国家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好逸恶劳,挑三拣四

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在食堂、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等地方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招募贫困学生,每个月付给工资,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部分生活费,缓解经济压力。很多贫困生积极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提升自己的自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勤工助学中可以学到技能。有的贫困生觉得勤工助学工作辛苦,加不了班、吃不了苦,不屑于每个月的工资,反而怀有等、靠、要思想,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受资助拿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事。

(三)诚信感恩意识缺乏,自立、责任意识不足

部分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一直无偿接收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意识渐渐淡化,对于资助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思想,缺乏感恩,形成依赖心理。甚至在生活上出现攀比、享乐的思想,拿着国家的资助进行生活上的享乐。现在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父母努力工作,省吃俭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孩子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父母造成的,对父母心生怨恨,无法体谅父母的辛劳。甚至将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其他同学对比,有自卑、怨怼的心理,为了自己的面子多次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更是无从说起。”[2]久而久之自立能力差,责任意识缺乏。

三、培养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举措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更重要的是个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内因是根本原因,更为重要。发挥贫困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资助中心和关工委、二级学院的联合

国家的资助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入学难的困境,但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主要是学校资助中心和各学院的辅导员在完成,力量过于弱小,而高校关工委的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关爱支持学生的成长,所以资助中心和关工委的联合可以使资助工作更好的实现“扶贫与扶志”的结合。关工委的人员多为高校离退休老教师,他们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教育方法多样、人生经验丰富。另外这些老教师都经历过艰苦岁月,他们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由关工委老教师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贫困,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每个学校都有很多优秀贫苦大学生,自强之星,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优秀的贫困模范生进行分享报告,以榜样的力量督促大家积极进取,引导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资助工作者可组织学生投身暑期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组织贫困生积极主动到农村到基层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体验社会,了解社会,不断总结学习,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能力。”[3]

(二)个人的主动性

在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时注重学生个人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让学生深刻认识责任意识培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家庭的贫困培养了学生韧性,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打击。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懂得责任的意义。做人,最重要的是担当和责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懂得对自己的责任会促使个人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懂得对学校的责任会努力向上为学校争光添彩建设美好校园,懂得对社会的责任会使自己反哺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所学。只要时刻记得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有奋斗的精神,何愁不能成就自我。所以责任意识的培养更加需要贫困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责任意识的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的都是社会责任。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培养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美好社会。

摘要:贫困生是高校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的对象,现在的资助模式已不仅仅只是解决高校学生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体现资助育人的作用,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是现在资助工作的新模式,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人才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生,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莉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J].才智,2018(24):117.

[2] 朱跃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如何培养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9):180.

[3] 赵迎春,成必成.新资助政策背景下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5.

[4] 在纪念五四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4/30/c_1124440193.htm.2019-4-30/2019-8-13.

上一篇:谈现场运行控制流程及改进意见下一篇:浅谈动画片的运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