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育人的要求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管理育人的要求(精选5篇)

学校管理育人的要求 篇1

“四美”内涵及要求

一、“四美”寝室

1、“四美”寝室的内涵是:“把美留在地上、把美显在墙上、把美铺在床上、把美揽入梦乡”。

2、“四美”寝室的具体要求是:

把美铺在床上:早晨起床铃响,立即起床,迅速洗涮,摆齐用具,熄灭电灯,整好床铺。把美留在地上:晚餐后,洗净当天脏衣物,整齐晾晒,节约用水,打扫寝室卫生。

把美显在墙上:爱护好壁柜、电器、水龙头等一切公共财产,若有损坏,自觉赔偿,不准翻爬围墙、护栏,不得在墙上张贴涂画。

把美揽入梦乡:就寝铃声响,关牢门窗,上好插销,立即熄灯就寝,不讲话。

二、“四美”教室

1、“四美”教室的内涵是:“地面净美、墙壁洁美、门窗亮美、桌凳完美”。

2、“四美”教室的具体要求是:

地上净美:地上干干净净,无纸屑、脏物。

墙面洁美:墙面完好无损,无任何污迹、秽语,条幅贴置整齐,不花哨。桌凳完美:桌凳无损无缺,桌面无污秽。门窗亮美:门窗干净,无损坏,讲桌干净无损坏。

三、“四美”办公室

1、“四美”办公室的内涵是:“环境里外美、教具置放美、教师言行美、人际和谐美”。

2、“四美”办公室的具体要求是:

环境里外美:办公室内门窗、地面、墙面、走廊干净,室内光线明亮、空气良好,无人吸烟,无异味。教具置放美:办公桌椅摆放有序,教具、实验品放在规定地方,作业本、考试卷堆放整齐。

教师言行美:教师着装得体美观,说话文明,热情接待家长,诚实守信,严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串岗,能静下心来备课和学习。

人际和谐美:教师之间无吵架、打架、搬弄是非等现象,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四、“四美”学生

1、“四美”学生的内涵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心灵美”。

2、“四美”学生的具体要求是:

语言美:使用礼貌用语,态度友善,举止文明。,用尊敬的语言称呼长辈和老师。努力学习普通话,不说脏话,不骂人,不喊侮辱性绰号,不喧哗,不起哄。

行为美: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不乱扔废弃物,不乱踢乱爬,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活动的场所,生活节俭,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仪表美:穿戴整齐,仪表端庄。不染发,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在校不单穿背心,不单穿内短裤,不穿拖鞋,不穿奇装怪服,不袒胸露肚。

心灵美:保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爱家乡,爱学校。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不说谎,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拾金不昧,知错就改,情趣健康,爱帮助人,团结同学,见义勇为。

五、“四美”教师

1、“四美”教师的内涵是:“师德修养崇高美、教学业务精湛美、仪容体态整洁美、语言谈吐规范美。”

2、“四美”教师的具体要求是: 师德修养崇高美:

①忠诚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思想端正,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均衡教育。勤奋工作,无私奉献。

②工作服从分配,不拈轻怕重,乐于承担名类教学任务,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尽职尽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③热爱学校,有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想办法出主意,积极参与配合学校工作,经常为学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时时处处注意维护学校声誉。以自己的工作实绩为学校增光添彩。

④团结同志,帮助他人,支持他人工作,同志间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合作共事。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珍爱学生生命。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学业务精湛美:

①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所教学科牢固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胜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②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实践能力,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更新教育观念,承担课题研究,能撰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并在报刊杂志上发生。④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提问、作业评定、考卷批阅、评语撰写、家庭访问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仪容体态整洁美:

①衣着大方得体,修饰适度,不穿奇装异服,不染发,不蓄怪发型。

②举止端庄,坐正立直,举止行为稳重、文雅,作风严谨、正派、不懒散,行为不粗野。

③课堂上善于用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自然,微笑面对学生。④注意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在校园公共场所停放交通工具,不在教学场所吸烟,不在学生面前饮酒。

语言谈吐规范美:

①教学、交际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②说话和气,语态亲切,不挖苦、讽刺学生,尊重家长,不中伤他人,时时处处表现出教师的良好风范。③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④言语不粗野,不说庸俗话。

六、“四美”校园

1、“四美”校园的内涵是:“生态绿化自然美、校园环境洁净美、文化氛围浓厚美、师生关系和谐美”。

2、“四美”校园的具体要求是:

生态绿化自然美:校园绿化结构合理、美观,创意新颖、别致。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鸟鸣雀跃;花团绵簇,蜂逐蝶舞。行行绿树,团团红花,片片绿草,丛丛修竹,一步一景,处处都是师生学习和休闲的好去处。优美的环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平和,使人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人主动学会高雅,使人自觉提升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校园环境洁净美:见景如见人,见人知其行。洁净的地面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全体师生的修养和德行。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形成良好的保洁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修炼,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为”与“不为”的观念上,全校师生达成共识,言行一致。老师率先垂范,学生效仿而行,相互监督,共创洁净。

文化氛围浓厚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主动提升。走廊上、楼梯间、橱窗里、标语上、食堂边、花坛旁,处处都是做人的道理,处处都是为学的榜样,处处都是师生感兴趣的信息,处处都是师生共创的佳作。久而久之,学习成了一种习惯,健身成了一种氛围,进取成了一种自然。教室里书声朗朗,树荫下谈笑风声,教学楼歌声绕梁,运动场身影矫健。人人传递着健康文明的信息,处处浸润着科学文化的底蕴。

学校管理育人的要求 篇2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 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最大的成效是让不少校长和教师对课程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 逐步理解了学校课程是什么, 有哪些范畴和形态,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什么关系。通过课程核心素养的梳理和界定, 有更多的学校开始思考今天学校的课程对学生现在和未来负责的关联性, 这些都为解决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但就目前实践的情况看, 今天的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在学科教学中, 始终困扰校长和教师的是, 今天的学科教学如何实现从单纯追求知识教学转向超越纯知识导向的状态。事实上,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如果广大校长和教师对此问题能有比较清晰且一致的认识, 那么, 如何实施学科育人的问题也会得以有效解决。关于这个认识问题, 从学校的学科教学角度, 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作深入理解。

一、学科知识固化形态与学习者的关系

这是指课程中所呈现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以及内容本身与人的发展存在的联系, 在某种程度上, 涉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问题。

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分科教学,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我国, 自近代才开始有这种做法, 从时间跨度上, 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教育的需求角度出发, 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比较快速地解决了教育为社会需要而培养人才的目标问题, 让受教育者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学习、了解甚至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 解决了学习者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技能, 为学习者进入后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能力, 逐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

但学校的学科教学同时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单一的考试评价导向, 让学科教学陷入对纯知识点的追求, 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 有些教学内容既不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完整性, 也不反映知识体系的要素关联性, 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的局部结论和考试的要求, 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知识意义的内容。比如人类在该领域知识体系的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思考过程与方法;该知识体系如何解释人类自然和社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相关发展问题, 以及所拥有的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这些知识体系如何揭示和挑战人的认知极限, 体现人类在知识领域中所作的诸多探索的过程, 为真理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甚至牺牲生命的可贵品质等。

不同知识对人类发展的结果和意义是不同的, 就学科教学而言, 不仅是向学习者解释知识是什么, 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他成长的意义, 如何成为他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 学科本身所自有的内在要素, 诸如人类解释世界的逻辑和结构、人类对此领域知识形成的情感和方法等, 都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这些内容作用于知识体系中, 是需要学生用自身的实践过程逐步体验和感悟的。只有理解了这些, 才能让学习者知道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 才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引领他们去思考未来自身对于社会应有的责任方向。

二、知识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关系

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 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能力养成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矫正与强化的交互表现, 是学习者人格与品性形成的重要渠道。

对纯学科知识点的关注和对标准答案的追求, 让今天的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 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果, 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思维能力不够, 学习方法缺失。同时, 由于认知的局部性和局限性而影响更多的良好行为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比如, 当学习者习惯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 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能力就会被削弱, 从而影响他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继而会影响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最终带来的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偏差和误判。

课程的三维目标, 并不是独立并行的三种平行目标, 而是相互统整、同时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要求, 知识与技能是在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 而这其中的学习主体性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建立与形成过程, 就是情感、态度的养成过程, 情感、态度最终影响价值观的建立, 而情感、态度的深度强化, 又会加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这是围绕人的成长过程的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科, 虽然内容领域不同, 但教师都应该设计符合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目标, 从而实现人格完整、人性完善的教育目的。凡是一切围绕知识点的训练和强化, 不关注学习者的过程感受, 不关心学习主体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的收获与取向, 都是对今天真正学科教学的异化。

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 伴随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变化, 是一种知识人格化的形成与显现过程, 其中包括学习者需要逐步学会对他人的态度;能够建立起个人的学习兴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判断和选择;能对学习和生活抱着主动探索的精神, 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因此, 对于研究者和指导者而言, 需要能够更进一步地界定学科教学的真正教育内涵, 能给学习者以清晰的解释和引领。以语言文字类课程为例, 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技巧, 更是要开展有效的沟通, 这是语言文字课程的重要的基础技能。在此基础上, 是进一步的要求, 包括表达内容的价值倾向、所反映出的内心真实情感, 以及对审美的理解等, 这些由低到高的课程要求, 需要通过学科的系统知识载体的选择和设计, 才能帮助学生进入其中, 逐步实现从对文本的理解转向对文化的理解, 进而达到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当学习者能够用该学科的基础技能而造就良好的人文素养时, 不仅实现了语言文字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也达到了该学科的育人目标。

三、有效教学与学习者的关系

学校的学科教学因其组织性和标准性而有别于其他的学习形式。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形态下, 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 如何在某些标准化的要求下, 实现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 是一个极具现实的研究命题。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关注教学关系、建立学科与学习者的个体性联系、基于学科价值统整的目标追求的三者统一。

教学和其他社会活动功能不同, 在学科教学中, 教学关系是一种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 有什么样的教学关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和学校文化。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权力始终由教师全面掌控, 学习者习惯于被动接受, 主动交流比较少, 这会影响学习者在学科中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不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当前教学关系中一些形式上的讨论和合作, 如果没有作深入实质的思考和设计, 只追求停留于表面的、不解决真实问题的互动, 将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坏的后果, 长此以往, 会对学习者群体性的交往文化带来严重伤害, 这是需要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的问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应该建立起公正公平、恪守规律、温和宽容、团结合作、善于探究、勇于克难、秉持信念的学习文化, 并把这样的文化所需品质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习者, 让良好的教学关系成为未来人际关系和交往文化的基础。

学科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要让学习者知道个人在学科中的主体责任和意义, 这是当前学科教学相对缺少关注的问题。学科教学的意义不在于考查学习者能用多少解题技巧来表现其学习成效, 单一的知识点导向和考试带来的驱动, 容易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学科教学要能持续激发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兴趣, 这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学科教学的价值。学生在学科中, 需要了解学科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及和个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对应, 而是自己是否能在这样的知识领域里找到某种联系, 这既是一种思维联系, 也是一种价值联系。而这样的逻辑关联, 是建立在理性、科学、顺应规律的思维基础之上, 能改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方法以及对世界的真实看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建立起知识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获得知识的社会意义、获得判断的方法以及社会性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路径, 这是德性培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习者正视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实际状态, 并给予他们充分信任和鼓励, 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环境, 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是否胜任学习任务。

学科虽然以分科形式存在, 但学习的最终意义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 学科教学在良好的教学关系和个性化关注的基础上, 应该收获的是影响学习者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而这种判断和认同, 是通过实践表现, 就像赫尔巴特所认为的那样:“人的真正本性是在实际从事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这里的本性, 是指人的所有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而学校的学科教学则要提供针对这些本性特征的实践场景和学习要求, 让学习者逐步知道、学习并强化某些实践能力, 包括基础分析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意志品质。这不仅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也是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承担的责任。早在近一个世纪前,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的论述, 就是对人类教育的规律的深刻揭示, 人类无论面对怎样的不同时代, 育人的核心是不变的。

学校是圣洁的育人殿堂 篇3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几千年来发展模式的积淀,此风也波及了教育本身,正演变为“教而优则仕”。真正地去行政化,能够把学校的管理者角色更科学地定位到教书育人上来,使学校不再沦为官气横溢的场所,而是师生享受精神食粮与文化大餐的家园。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淡化官本位思想,努力用专业化的尺度去督导,去评价校长、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圣洁殿堂。

一、淡化官气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多少都带着点官气,这与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脱节了,引发了社会诟病。

去掉学校的行政级别,更能凸显学校的本质。学校是什么?网络中定义:学校(英语:School)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由此看出,学校不是官场,而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去掉学校的行政级别,能够让校长以及管理者都知道自己的责任,知晓学校的使命,从而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去办好学校,而不是刻意地去提升学校的级别,使自己水涨船高,而获得对应的官位与权力。

去掉行政级别,能够使办学之风更纯洁,更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民族的振兴助力。试看我国古代的各类学校,除了皇家的学府有身份与地位,绝大多数散落于民间的私塾都是帮助孩子启蒙,进行必要的伦理教育,没有任何官位与地位可言,但就是他们造就了我国古代盛极一时的教育,也造就了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没有官本位的教育是自由的、民主的,更是充满人性与活力的。

去掉校长的行政级别,更能激发校长的潜质。笔者,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刊文《上好课,一个基层校长的底线》,讲述了校长不是官,而应该是教师中的教师,是学校的首席教师。去掉校长的行政级,就是去掉办学过程中的官本位枷锁,能够让校长有更灵活的办学思考,更能从教学的一线去思考、去谋划,办学的愿景,提升质量的路径,了解师生的需求,让学校在理性的轨道上向前突进,而不是围绕长官意志在办学。

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历程,我们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办学民主、教学自主、人性自由等。再看享誉世界的“伊顿公学”,尽管他出胎于皇室,但他却不具有官的性质,而是一所为皇家培育人才、为民族培育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校长要脱离官,成为一个有理想、更有思想的教育家,这样他所在的学校才会摆脱官气,成为为孩子负责、为民族负责的教育圣地。

二、淡化利益

面对学校去行政化的政策,很多校长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没有官衔,学校的利益如何保障等。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近30年的真实存在,社会已经认同了,各方面的利益也伴随着这一制度在衍生着。去行政化改革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正常发展,有利于教育的理性发展,但利益的链条会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因此,教育的改革就得满足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关注教师群体利益的需求,在众多利好的基础上将改革推行下去。

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保证,只有这样,教育才会顺利实施,既定的利益才能获得保障。首先要淡化行政决策,教育管理部门要运用科学的机制来评估学校的发展,评价校长的作为,而不是以行政级来衡量。其次要打造均衡教育,要去行政化,就得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把一碗水端平,保证每一所学校都能获得必需的资源,以满足发展的基本需求,从而消除以官级来配置资源的诟病。最后要打破用人机制,实现区域内定期轮岗的机制,用法规来保证人力资源的均衡,从根本上消除名校、名师、名校长扎堆的怪现象,打破区域局限,使所有学校都是平等的,所有校长都是平等的。

当我们在政策法律的框架下,保证教育的均衡,以官阶争取资源的现象就会消失,优质生源、优秀师资也会得到合理分流,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家长就会信任每一所学校,伴随我们多年来的择校风就会烟消云散。

二要给予学校办学自主的保障,让校长走出利益的阴影。去学校的行政级,本质在削弱办学中的官气,让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去行政化,能够让学校逐渐从政府视野中淡出,从而有效地减少行政审批等对学校办学决策的无端干预,让学校在民主、自由和理性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办学更能贴近群众,更能满足学校的发展,更能适应孩子们的成长。

当然,只有淡化利益的竞争,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也才能使学校去行政化之路愈加平坦顺畅。

三、淡化升迁

学校去行政化就是在遏制政府与校长的“权钱交易”,使校长摆脱在府为官的行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之中。青岛、马鞍山等地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代之以需要定期考核评定、可上可下的“职级”的改革,可谓开了先河,让校长们不再为官的升迁而忙碌。

淡化行政级别的升迁,能够促使校长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办学上来,用到提升自身素养上来。同时,施行的多级别校长制度也给校长提供了希望和前进的动力,如马鞍山博望区的最高职级——“特级校长”,每月可享受职级津贴1000元。这种措施不仅让校长获得既有的经济实惠,也给校长提供了奋斗目标。同样,青岛的“四级十档”校长制,也能让校长们走出官本位,同时,还能激励我们的校长在业务上、能力上、事业上多做努力。

实行校长职级制,有效地打破了“官帽”。“职级制是让校长的级别和学校没有挂钩,是去行政化的一个环节,更侧重的是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这是权威的解释,我们从中能够领悟到校长不再是官,校长终身制的铁饭碗被打破了,这就需要校长转变思想,要从原先的意会上级官员的思想办学转变为解读民生需求、本校实情、教育规律等去办学,不怕职务的升迁所带来的困扰。

施行职级校长制,实质在强化校长的自我发展意识,使其明白“校长不是官了,而是能上能下的首席教师”。这样就能促使校长把财力、物力等都用在学校发展上,教师的业务培训上,学生的生活改善和学习条件改善等方面上。同时,当学校获得充足的发展时,校长也会随之升级,那么就达到教育人办好教育的理想效果。

“去行政化的关键是管办分离,但是现在政府部门既是主办者,又是管理者,又是评价者,这是导致学校行政化的根源”。职级制改革虽然不可能改变学校的归属关系,但它能够改变校长本身的性质,让校长走出为官升迁而不择手段的怪圈,从而潜心地办教育,静心地做学问,精心地服务于师生。

总之,采取校长职级制能够削弱官本位对教育的影响力,让校长们在业务上提高得更有水平,更有新意。这一改革,更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更利于优秀教师、优秀干部的培养。

学校管理育人的要求 篇4

管理工作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管理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繁琐、艰辛的过程,要把这个工作做好,没有对职业真心的爱与敬是不可能的。

(1)爱是职业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就是职业的发动机。如果谁不爱自己的职业,那么工作当中每一件事干得都心不甘情不愿,每一天都是在被动、无奈、痛苦当中度过,更别谈下功夫把工作做好。

(2)爱工作,教师才能对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由消极变成积极。

(3)爱工作,教师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教师干好工作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4)爱工作,教师才会有工作的幸福感、职业自豪感。

2. 新教师学生管理要素

管理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里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1)爱学生。爱是教育中最神奇、最伟大的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都赞同,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因此才有把学生当孩子来爱的教师才是真教师之说。虽难,但如果做不到,管理工作就会大打折扣。

(2)尊重。学生一犯错劈头就是一顿侮辱性的批评、责骂、训斥、挖苦,甚至是体罚。这样的结果就是,尽管教师是怀着好心想把学生管好,可越管学生越对立、越反感、越难管。因为这些教师不知道一个道理:没有尊重作为基础,再好的管理、再深的爱,在学生那里都是“恨”。

(3)宽容。管理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意义上来讲,如果管理者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就等于在否认自己的存在。教师正视错误,认为这些错误是正常的,理解学生犯错,才能有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情绪过激,脾气过大,批评过头,才不至于恨铁不成钢。

(4)表扬。人是精神的动物,最需要的是积极的肯定与表扬。表扬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表扬在教育中的效果比批评要强很多倍。当然这里不是说管理就不需要批评,批评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批评时一定要站到学生的角度,批评时千万不能站到批评者自己的角度。

(5)制度。制度就是课堂规矩,就是班规、校纪,就是学校的法律。依法治理,这是当今管理当中最受推崇的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话,也是管理的真话。靠魄力、人格魅力去管理学生,那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管理者才能办到的,新教师是很难具备这样的实力的。因此新教师就得制定自己的管理大法,依法管理才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依法管理须遵从下列要求:①基于民主进行制度的制定。②制度要简单、易于操作。③制度要做到人人了然于心。④执行制度要刚柔相济。⑤执行制度一定与说理相结合。⑥执行制度一定要公正公平公开。

3. 新教师学生管理策略

有了管理思想,新教师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打造自己的管理策略:

(1)打造好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而不是痛苦难熬的炼狱。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大多都是对乏味、枯燥的教学的反应。

(2)让眼睛运动起来。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就谈到:视线接触是维持教室秩序的最有力的武器。通过及时的目光接触,可以制止大约80%潜在的违反纪律的行为。

(3)让腿走起来。不要站在讲台讲,也不要只在前三排转,教师必须要深入到教室的重灾区——最后三排,但也不能频繁地在教室四处走动,重点区域是教室的前三分之一。

(4)课堂多提醒、多暗示、多讲道理,少批评、少指责、少处罚。

(5)违纪冷处理,少跟学生针尖对麦芒地硬着干,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

(6)借用沉默的力量。与学生视线接触时应保持沉默,沉默就是力量,学会有效地使用它。

(7)如果有些问题让你感到棘手,新教师要积极征求他人的建议,向班主任、有经验的老师、领导等咨询,他们那里有不少的高招。

(8)多反思,多读书,多学习。

(9)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多帮助、少处罚,多理解、少歧视,宽容错误、善待差生。

(10)扭、跟、泡、严、细、实、恒,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七字方针,腿勤、嘴勤、手勤、脑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字当头,万事皆休。

当然真正全面构建起新教师的有效、高效管理,需要新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实践和这个过程的不断反复。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从学校的标语谈环境育人 篇5

(1)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2)把机会留给学生,把精彩献给学生,把希望带给学生。

(3)沐浴晨光想一想,今天应如何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有多少。

(4)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会做人,学有所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5)办学理念:做人求实,成志于学。

(6)办学原则:以学为本,科研先导,师生互动。

(7)办学口号: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

(8)办学目标:学校——规范加特色,教师——规范加特点,学生——合格加特长。

(9)办学策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10)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慢步轻声靠右行,大声喧哗要禁止,公共场所须维护,争做小小主人翁。

(12)回首昨天,应该问心无愧;面对今天,应该倍加珍惜;展望明天,应该信心百倍。

(13)困难要靠自己克服,障碍要靠自己冲破在我们的字典里是没有“难”字的。

(14)同议育人大计,共商治校方略。

……

我校的标语改革,十分见效这项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文化走廊给学生以启迪,给学生以警示,使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出自信心,激发起了奋发学习的热情。如今标语专栏已经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感动之一:教师的角色。我们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学习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探索素质教育的规律,深入研究育人的方法,根植于学生中,掌握学生需要什么,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和爱好、社会和家庭生活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新理念指导育人工作,由教育者向指导者转变,推进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对我们得出了深切的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要求又是挑战。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通道。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而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感动之二:认识自我。自信心的树立必须用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指导,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认识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学习、思想、生活、兴趣、爱好的体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给他们信心和勇气,坚信我能行,教会他们在汲取知识中获得快乐,在活动之中认识自我的价值,在实践中放飞自我,只要认识自我的能力所在,就能成为一个勇攀高峰的强者。对学生提出了总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做;对学生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则对学生意志品质提出期望。多好啊!学生的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感动之三:发展自我。在人生成长中,追求目标的确立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特长、气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与他们探讨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要以满腔的热忱、百倍的努力为之奋斗。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压力,要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使他们懂得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的道理。其中是从总的方向学生发出了全面发展的号角,只有实现自我的发展才能审美对未来世界的关注与创造。

发展自我,就必须提高素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只有在具体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坚信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汲取知识营养,勤奋思考,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挖掘潜能,人生目标之花就会越开越艳,前景无限美。

感悟之四:思与行的结合。思是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行是思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标语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是动脑与动手的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确立自己的展示项目,再在大脑中勾画出方案。然后动手去写,动手去画,动手去设计,动手去做,吸取精华,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同学们不断汲取科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懂得“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的良好习惯。奠定人生成长的基础去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坚信只有坚定的信心,牢固的知识基础,勇于创新的能力,优良的品德,你的事业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是从思想对学生的未来进行的展望;是办学理念、是办学原则、是办学口号、是办学目标、是办学策略、是学校建设上等方面实现的诸项改革。

上一篇:家具供货安全责任书下一篇:描写城市秋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