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意义和效应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意义

近年来,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面前, 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相关学术研讨会也逐渐增多, 例如, 美国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以及复旦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中国古典诗学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由此可见,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与此同时, 各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开设了中国新文学史课程, 并且把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两个二级学科招录研究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这种设置是必要的, 但是, 其中存在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这两个二级学科之间互不干涉, 尤其是21世纪以来, 学科内部有分工过细的倾向, 研究某一段的往往就只研究这一段, 这样看来,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又怎么能够相通呢[1]?

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消极影响

上述造成的消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整体上来看, 对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发展为现代文学这一过程不明了。换句话说, 古代文学是如何发展以及演变为现代文学尚不明确, 缺乏一个清晰的总体脉络[2]。

其次,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割裂, 导致古代文学缺乏应有的坐标。总的来说, 古代文学研究应该把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才能够更加明确古代文学中哪些是被淘汰的, 哪些是被保留以及发扬的。一般情况下, 古代文学中, 凡是能够保留和发扬的, 一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需要引起相关专家学者足够的重视。当然, 在古代文学通向未来的过程中, 其也难免或多或少包含对未来发展起负面作用的东西。另外, 古代文学中一些看似应该被淘汰的, 实质上经过很长时期之后还会复兴, 需要进行审慎考察[3]。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甄别工作需要建立在先有坐标的基础之上, 如果缺乏相应的坐标, 那么, 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就会产生很大的随意性、无原则性。例如, 韩愈的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地位, 受到一致的好评。但是在现代文学中却是被否定的, 笔者认为, 只有挖掘出韩愈作品中能够通向未来的因素, 才会是今后必将复兴的东西, 才符合历史对韩语作品较高的评价。

最后, 现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学研究相割裂, 导致缺少必要的参照。即便是现代作品的创新成就, 如果缺少必要的参照, 就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而深入的剖析。因此, 在近十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付诸于研究实践。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 旨在改变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割裂的现状, 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学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蝴蝶效应

然后在接下来的五年中,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取得了明显的蝴蝶效应, 本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方面, 对金、元两代向现代文学的转变勾勒了粗线条的轮廓。例如, 袁宏道、汤显祖与新文学的联系得到证实, 思想得到发展。从文学方面以及人性解放方面把二者联系了起来, 其作为晚明文学和五四新文学之间的桥梁得到了初步的论证。

其次,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 研究者们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整体的研究, 不仅挖掘出从前未被重视的作家作品, 同时也对过去被肯定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 《红楼梦》早就是伟大的作品, 现在则对《红楼梦》在古代文学历史演进中的重要意义再一次重申, 肯定了红楼梦在文学古今演变中的价值。此外, 从前, 对龚自珍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其反对外国侵略、要求变革以及专制, 比如, 金锁有了更为重大的进展, 其在强调个性、尊重个人与新文学之间的联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结语

总之,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意义和效应, 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一定的思路。当然,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 本文的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 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予本人批评与指正, 并从更多层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是一个严谨的研究方向, 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的科学命题,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方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要求, 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研究方向具有光明的前景与蓬勃的生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意义和效应, 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意义,研究

参考文献

[1] 梅新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J].河北学刊, 2006, 26 (5) :126-128.

[2] 梅新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范式与方法 (专题讨论)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演变研究[J].河北学刊, 2009 (2) :116-118.

[3] 申明秀.寻找胡适式的"新眼镜"——"文学性"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8) :13-15.

上一篇:变压吸附提纯CO装置技术改造综述下一篇:浅谈谐振接地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