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精选8篇)
37.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8.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莎是左翼作家丁玲短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女性。她的性格“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她聪明美丽但贫困、患病而又孤独。她与环境对立,在性爱追求中苦闷、焦躁。她要寻找理解她的人,苇弟却根本不懂莎菲的心理;
令她倾心的凌吉士,有着美男子的“丰仪”但灵魂庸俗,完全不懂爱情,使莎菲陷于灵肉冲突的矛盾中不得安宁。最后决然跑出必爱旋涡悄然出走。“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女子在必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她的性爱心理完全是现代的,反传统的。作品从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女性与自我这三种关系来表现莎菲的女性自主意识,塑造了莎这负有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作的叛逆女性形象。莎形象表现了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年轻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抬头和现代必爱意识的觉醒及其在守旧社会对女性的旧意识旧传统的冲突。在艺术上,作者采取日记体形式,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莎性爱灵肉冲突的矛盾心理,作自我暴露,剖析式的大胆而细腻的描写,莎的复杂心理,挖掘得很深很细,是一篇出色的心理写实小说。
39.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风格是:1)富有现实战斗性,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达与国家、世族命运相关的主题。初写历史剧,“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坟和”《秋瑾传》是“忧时愤世”之作;
从《上海屋檐下》起转入现实题材,“从小人物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抗战时期剧作产量多,代表作《心防》《法西斯细菌》等,都和抗战的大时代息息相关。2)简洁朴素、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相互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不追求惊险曲折的情节和热闹紧张的场面,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上海屋檐下》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3)注意人物刻画,便一般不是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如对俞实夫,选择了“九一八”前夕,“八一三”战争,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侵占香港的几个特定时代的场景、氛围、通过细节刻画俞实夫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心理。4)语言相互自然,含蓄深沉,平易亲切。总的说来,夏衍的剧作风格是简洁朴素,生活气息浓,类似于契诃夫。
40.简论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北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的“左联”分盟和“左联”小组,各自出版、编辑了各种进步文艺刊物。“左联”还领导开展了左翼戏剧运动,成立了中国诗歌会等。左翼文学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民党大肆围剿左翼文学时,“左联”扩大了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团结,争取和利用中间色彩的报刊、书店、文化机构,扩大了活动天地和影响,为左翼文学的发展,为以后爱国文艺工作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左联”重视理论批评,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如与新月派的论战,对“民族主义文学”斗争、和“第三种人”的论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上的指导。在创作方面,“左联”也获得了出色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左联”后期。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杂感、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此期左翼作家在新文学创作的新题材、新主题、新人物、新精神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向。“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经常组织他们进行文学活动,指导他们学习理论和进行创作,由此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以上是“左联”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1.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是特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现实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鲁迅杂文既是史诗,又是政治,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情感。丰富的理论涵量。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第一、鲁迅杂文体现了政治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统一。既立论准确,分析透辟,论证严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同时又显示了议论的形象化,以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手法上,使深奥抽象的思想观点变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的标志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叭儿狗,吸人血又哼哼发一通议论的蚊子,等等。这些类型形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典型性,是鲁迅杂文的重大项献。第二,鲁迅杂文把战斗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既有尖锐犀利的笔锋,又有舒缓深长的情致。往往把思想观点渗透在汪洋恣肆的感情波澜之中,既鼓舞人以战斗激情,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类抒情杂文,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而《“友邦惊诧”论》这种抨击时弊的杂文也是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第三,鲁迅杂文还具有浓厚的幽默讽刺特色。常用反语、影射、排比、夸张等手法,“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杂文造语精密,词汇丰富,文体多样,风格灵活多变,以含蓄幽默和辛辣讽刺相结合,显示了其文章风格的总特征。这在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鲁迅的杂文,是时代的战斗记录,是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有《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雷锋塔的倒掉》、《并非闲话》、《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文艺与革命》等。
42.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说,他的《蚀》三部曲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以阐明。
《蚀》由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以北伐革命时期及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激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这是《蚀》的总主题。1)《幻灭》的主人公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静女士。她的特点是不断的“幻想破灭”因为她的关在小资产阶级天地里的“幻想”一接触现实生活必然要“幻灭”她从外省到上海,试图安心读书,但又感受到空虚,想从爱情中寻求感情的慰藉寄托。她被大学同学抱素的“甜言蜜语”感动而接受了他的“爱”但刚委身于他而很快就发现抱素是个女性玩弄者和军阀暗探,她“幻灭”消沉。在进步同学顾克等帮助下,她到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她热烈地向往、憧憬那光明的革命新生活,但是一接触革命工作实际,她又不满意而感到“幻灭”两月中她换了三次工作,做政治宣传工作她觉得像是“卖膏药”无聊;
做妇女会工作,也觉得无聊,在省工会办事,也还是烦闷,静女士对革命的幻灭,主要是对革命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正如鲁迅所说“苦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像的那样浪漫…所以对于革命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最后静女士当了护士护理北伐军伤员,并和北伐军受伤的强连长相爱,感受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愉快的生活”但欢乐的一周过后强连长重返前线,静女士又一次经受“幻灭”的悲哀,静女士形象颇具典型意味。静女士的空虚烦闷,是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处于黑暗腐败社会的一种时代病;
他们追求革命,但对革命抱着罗曼蒂克幻想,产生失望和幻灭感,这是小资产阶级劣根性的典型表现。2)《动摇》中的主人公方罗兰是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品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湖北一个小县城的**,其时蒋介石集团已经叛变革命,武汉政府中汪精卫集团处于叛变前夕,斗争极其复杂尖锐。作品以较大场面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工农群众组织,武装起来镇压反动派,土豪劣绅、反动店东进行破坏与反革命**。在这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极其尖锐的时代,方罗兰身居县党部执委、商民部长要职,却立场动摇,左右摇摆。他用迷茫惶惑,软弱无力,不知道如何办是好?他一方面看到土豪劣绅制造恐怖气氛觉得不镇压不得了,但对工农武装纠察队却又心怀不安和恐惧。他对混进工会内部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打击不力,甚至当反革命势力制造**,妇女会的三个妇女被流氓奸杀血淋淋裸体陈尸街头,群众团体要求枪毙**的流氓时,他却想着“要宽大,要中和,惟有宽大中和才能消除那可怕的仇杀。这种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势力,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方罗兰在政治斗争中”动摇“的性格特点:也正是小资产阶级的特性,具有典型意义,小说还设置了方罗兰在恋爱上的”动摇“情节,在纯情的妻子梅丽和浪漫新女性孙舞阳之间矛盾、动摇、使方罗兰的”动摇“特性更丰满。3)《追求》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一群从北伐革命中退下的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他们不甘寂寞,思作最后之人心浮动。张曼青寄希望于教育事业,王仲昭搞报纸改革,他们也多有爱情追求。怀疑主义、失败主义者史循追求死亡,章秋柳以追求感官享乐来报复黑暗社会,最后通牒想以改造史循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但他们的追求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张曼青任课班级的学生被扣上”蔑视党义的功能,罪同反革命“的帽子遭到”全班开除“的处分,张曼青虽据理为学生辩护而终无力保护学生,他的教育救国的追求彻底失败。他所追求的理想爱人,结婚后才发觉是一个庸俗而嫉妒的悍妇。王促昭的半步主义新闻改革也完全失败,理想的爱人虽然追求到手却突遇车祸,”在到手的一刹那间改变了面目“史循连追求死亡的自杀也一次次失败,在章秋柳的”改造“下史循有了”复活“的迹象,却突发急病死去,章秋柳的”追求也彻底失败。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他们虽然不和那个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也丝毫无损无黑暗社会,但正确的道路在哪里?作者当时也处于迷惘中《追求》既客观描写了一群从北伐前线退下来的进步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甘寂寞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求,使我们感受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中部分小资产阶级复杂独特的心态;
一、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进行设置的, 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半个世纪。而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史却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展, 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向着近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延伸, 向着古代文学领域进行延伸, 同时更是向着整个中国纵向的大文学方面进行延伸。对于文学史的时间贯通来说, 指的是文学史内容的其宽窄问题, 是属于文学史发展脉络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如此简单。对于文学史的起止范围、划段以及分期都是涉及到文学史的观念问题, 无论是就文学史视野的凝聚问题还是拓展问题, 其本质就是对一段文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进行某种观念下的定位。对其意义来说, 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拓展, 地理时间在新文学史中进行扩大;但是就其科学定位来说, 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更加持久和准确的学术归类, 在新国学的领域当中加入新文学的研究;以文学研究价值的角度来说, 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当代社会能够与其发生更加紧密的精神联系, 对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进行重建, 让中国现代文学在承担了思想使命和学术的同时还可以与目前的历史、学术与思想之间建立内在而真实的联系, 是文学研究能够有效的恢复其应有的效应, 使其在当代价值与历史事实上进行融合, 让文学研究真正的面向群众。
二、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问题
如果说纵向时间贯穿是文学史“重构”过程中对时间进行打通, 从而获得历史发展的纵深, 那么空间的拓展在文学史“重构”中则具有更多的话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对日益增多的旧体诗词的创造现象如何进行看待以及对海外华文文学创造的情景如何看待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决, 对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以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辩和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争辩方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各执一端, 彼此之间没有相应的关照和呼应, 或者说并没有真正的构成冲突, 只是在各自平行的轨道进行着。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 车的两个轮子, 在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却不相交……
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关于旧体诗词的写作, 目前旧体诗词的写作比较普遍, 而且势头迅猛, 尤其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有大量的新文学作家留下了一批旧体诗词, 对此情况有学者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 旧体诗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使其流传至今, 这是古诗词能够在当今延续下来的前提条件;第二, 源于新文学家自身的原因, 这是旧体诗词在特殊的背景下能够得到生存的根本原因;第三, 因新诗体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同时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多重的困惑, 因此就使得旧体诗词得到继续存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不论有没有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词, 旧体诗词都不会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因为旧体诗词对于自身的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 原因很简单, 旧体诗词在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中广泛流传, 其中的辉煌和成就赋予其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旧体诗词的存在不会因为新诗的出现而发生中断的情况, 这是最为基本的规律, 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也不需要将两者纠缠到一起进行研究。
三、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主要反映了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新态势, 但就本质来说主要体现出了两点欲求, 第一是力图构建更加丰富、完备以及开阔的文学史叙述;第二就是对学科建设进行加强, 对学科容量进行拓展, 对学科视野进行扩大, 对学科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行增强。就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实际意义而言, 最为重要的就是将目光进行凝聚, 对现代文学自身的焦距进行准确的调整, 从而对现代文学自身的学识含量进行提升。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学术传统和其真正的生长点应该冷静的看待和思考, 在注重传承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未来的影响。
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越来越历史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历史化意识, 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姿态, 力求准确的、客观的、以符合历史真实状况展开研究, 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文学的价值, 并且能够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走向纵深。
摘要:最近几年, 关于我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呼声越来越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又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文学史建构的集中探讨, 对于这个既是实践性又是理论性的问题究竟如何去看待, 成为了人们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问题,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6:52-59.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刘锋杰《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强调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化精神的简单否定,正是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它们创造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等大家熟知的代表性作家,也有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有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思潮、流派,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和“鲁艺”等,也有具有文学史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文学现象和社团流派,如学衡派、语丝社、新月派、九叶诗人和新感觉派等;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子夜》、《雷雨》、《骆驼祥子》、《家》、《边城》和《女神》等,也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作品,如新感觉派的小说。分析这些实证,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地在追求着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大师的鲁迅,开创了中国民族文化反思的新人文传统,为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无人能及,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成就的高度来讲,鲁迅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不可及的范本。早在1906年,鲁迅就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今天看来,这种思想比其他的同时代人要先进10年,因为他的这一诉求直到五四时期才获得广泛的理解。及至五四,他因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以“吃人”二字对中国历史的概括,在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贵”典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概括等,其深远的意义至今都影响颇深。30年代,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出现于文坛,并自觉地站在了党的旗帜下,为保卫人民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在《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中便可以找到其高亢的战斗风格。
生活在40年代的作家们,在继承优秀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同时,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如以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竞相争艳的现代戏剧等,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讲,都不可谓不现代。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另:外,作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巴金先生用一生的心力创作了充满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杰出作品。在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这也正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都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这在反传统和现实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现代
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拥有的最为本真、内在的现代性。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都有着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印记。现代文学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作家的生活、情感和思维的结晶,也是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情绪的体现。成功创作了《传奇》、《倾城之恋》等“海派”小说的张爱玲善于描写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沪港社会,这来自:其在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张爱玲从小因为父母不和离异,受到后母的虐待,之后经历了香港沦陷,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而这种心态影响着她的创作。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悲观色彩。
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反映着当时现代人的生命气息。1943年,赵树理根据他在山西辽县乡下了解到的迫害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致死的案件,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青年农民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之路虽曲折坎坷,但最终仍幸福地结合,从而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因此被郭沫若称赞为“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
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主体。现代白话文是现代文学的基本语言,五四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强调建构现代语言形式,提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鲁迅主张:“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鲁迅这里所说的白话文的个性、鲜活和表达的直白就是现代文学语言的现代性。
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五四”时期作家们普遍用白话文写作,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诗以自由无羁的想象、滂沱恣肆的抒情和浪漫抒情主体的塑造开了一代新的诗风。新诗集《女神》勇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藩篱,体现了社会的强烈要求,传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如在《女神之再生》中唱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所以,《女神》被称为“是号角,是战鼓”,它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标志。
散文方面,鲁迅以《朝花夕拾》和《野草》为典型文本,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30年代,杂文与报告文学的繁荣更加丰富了散文样式。这方面鲁迅无疑还是领军人物,《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对于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有着突出贡献。而报告文学以其大众化的特点此时也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呼应并追赶着时代的潮流。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的一日》大型报告文学征文集,容纳了近500篇文章,揭示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农村的衰落,也展现了一批为求解放而刻苦工作的热血男儿。
茅盾、老舍的客观写实性小说和巴金的主观抒情性小说为中长篇小说提供了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上升到的艺术高度。1933年《子夜》的发表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成熟之年”。茅盾还开创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巴金笔下得到了发展。
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民化,也开始“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乡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底层”。可见,中国的戏剧在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倾斜,使舞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得到了活灵灵的展现。这也是戏剧现代意义的价值所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贡献的曹禺,以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确立。他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和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创作为此后剧场话剧树立了典范。
现代文学贯注了现代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的属性应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了人民的独立解放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展示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了作家们无比丰富的思想和美丽复杂的人性人情,也包涵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一切都源自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37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叶绍钧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北伐战争 C.军阀混战
2.周作人《雨天的书》的体裁是 A.小说 C.诗歌
3.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C.未名社
4.发生在左翼作家阵营内部的论争是 A.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C.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5.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 A.萧 萧 C.夭 夭
6.老舍通过比较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来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小说是 A.《老张的哲学》
B.《二马》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B.翠 翠 D.三 三
B.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D.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B.莽原社 D.沉钟社 B.报告文学 D.散文 B.五四时期 D.辛亥革命
C.《赵子曰》
7.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家是 A.李金发 C.艾青
D.《离婚》
B.戴望舒 D.穆旦
8.下列一组以写作杂文见长的左翼青年作家是 A.徐懋庸、唐驶 C.张天翼、穆木天
9.诗人臧克家三十年代创作的主要是 A.唯美派诗 C.象征派诗
10.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时间是 A.1939年5月 C.1942年5月
11.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 A.《光荣》 C.《荷花淀》
B.《麦收》 D.《芦花荡》 B.1941年5月 D.1943年5月 B.政治抒情诗 D.乡土诗 B.沙汀、艾芜 D.何其芳、李广田
12.陈白尘以荒诞形式和喜剧手法描写“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两个强盗的故事的剧作是 A.《结婚进行曲》 C.《天官赐福》
13.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 A.李季 C.田间
B.阮章竞 D.张志民 B.《升官图》 D.《乌鸦与麻雀》
14.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是 A.《苦菜花》
C.《野火春风斗古城》
15.运用“文革”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五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充分表现“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的代表性作品是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B.《青春之歌》 D.《小城春秋》
A.黎汝清《万山红遍》 C.克非《春潮急》
16.台湾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是 A.陈映真 C.余光中
17.下列属于“他们诗群”的诗人是 A.韩东、于坚、丁当 C.海子、西川、骆一禾
18.张炜《古船》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 A.商州 C.香椿街
B.浩然《金光大道》 D.李云德《沸腾的群山》
B.白先勇 D.聂华苓
B.万夏、胡冬、李亚伟 D.周伦佑、杨黎、何小竹
B.洼狸镇 D.小鲍庄
19.讲述抗战时期“我”爷爷和“我”奶奶故事的小说是 A.《丰乳肥臀》 C.《檀香刑》
B.《红高粱》 D.《透明的红萝卜》
20.倪吾诚这个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典型出自王蒙的 A.《活动变人形》 C.《蝴蝶》
B.《布礼》 D.《春之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1.茅盾小说《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有 A.静女士 C.章秋柳 E.张曼青
22.以下属于张爱玲的作品有 A.《结婚十年》 C.《金锁记》 E.《十八春》
23.以下关于张恨水的正确判断是 A.张恨水的小说受到鸳鸯蝴蝶派影响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B.《倾城之恋》 D.《连环套》 B.梅女士 D.方罗兰
B.张恨水是长篇小说《风萧萧》的作者 C.张恨水创作有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 D.张恨水是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E.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 24.以下属于夏衍的剧作有 A.《上海屋檐下》 C.《结婚进行曲》 E.《征婚》
25.五十年代,文艺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即 A.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C.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E.批判“黑八论”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D.对王实味的批判 B.《芳草天涯》 D.《幸福狂想曲》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6.湖畔诗社 27.东北作家群 28.《白毛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9.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30.简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31.简述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32.简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3.论述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到《薄奠》、《迟桂花》创作风格的变化。34.论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闻一多誉为“擂鼓的诗人”的是(A)
A.田间B.冯至
C.阿垅D.卞之琳
2.短篇小说集《超人》的作者是(D)
A.叶圣陶B.许地山
C.废名D.冰心
3.《暴风骤雨》第二部的主人公是(B)
A.程仁B.郭全海
C.赵玉林D.钱文贵
4.下列作家中,属于“左联五烈士”的是(A)
A.殷夫B.萧红
C.丁玲D.鲁藜
5.《天上的市街》运用的创作方法是(C)
A.现实主义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6.下列属于自传体小说的是(D)
A.《家》B.《财主底儿女们》
C.《断魂枪》D.《呼兰河传》
7.下列作品中,收入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是(A)
A.《铸剑》B.《狂人日记》
C.《一件小事》D.《故乡》
8.“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以创作小说表述这一人生感受而驰名文坛的现代作家是(A.张天翼B.沈从文
C.钱钟书D.老舍
9.被观众誉为“新官场现形记”的喜剧作品是(B)
A.《结婚进行曲》B.《升官图》
C.《赛金花》D.《岁寒图》
10.下列被作者称为“充满着诗,充满着泪”的剧作是(D)
A.《日出》B.《白毛女》
C.《压迫》D.《南归》
11.夏衍《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年代是(C)
A.五四时期B.北伐时期
C.抗日战争初期D.解放战争后期
C)
12.以曹七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是(C)
A.《倾城之恋》B.《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C.《金锁记》D.《小二黑结婚》
13.艾芜《山峡中》的野猫子这一形象是(A)
A.一个美丽又可怕、充满野性的姑娘
B.一个恶毒、丑恶的老巫婆
C.一个天真纯朴、活泼可爱的少女
D.一个泼辣放荡、充满挑逗性的少妇
14.在鲁藜的《泥土》一诗中,与“泥土”相对的意象是(B)
A.云彩B.珍珠
C.雷电D.天空
15.《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要内容是(B)
A.表现生活贫困的青年女性深受煎熬的艰难历程
B.表现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辛酸而痛苦的心理
C.表现革命斗争中受到挫折的青年女性的不屈奋斗
D.表现身患重病的青年女性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意志
16.冯至诗句“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中的“小草”是指(B)
A.常春藤B.鼠曲草
C.丁香D.蓬蒿
17.在臧克家的《星星》中,星星的形象暗喻(B)
A.革命志士B.广大民众
C.广大战士D.广大农民
18.下列属九叶诗派的诗人是(A)
A.陈敬容、杜运燮B.辛笛、何其芳
C.冯至、陈敬容D.卞之琳、殷夫
19.“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几句诗出自(A)
A.闻一多的《发现》B.闻一多的《死水》
C.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D.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20.《钓台的春昼》一文反映了作者(D)
A.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B.对秀美山川的迷醉
C.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关注D.对动荡黑暗现实的忧思和愤慨
21.在小说《子夜》中,最后在公债交易中一败涂地的人物是(B)
A.赵伯韬B.吴荪甫
C.杜竹斋D.范博文
22.在《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长宜子孙”是作者的(A)
A.故居照壁上的题字
C.祖先的遗嘱B.座右铭 D.故居大门门联的横批
23.《简论市侩主义》一文选自冯雪峰的杂文集(A)
A.《乡风与市风》
C.《雅舍小品》B.《有进无退》 D.《画廊集》
24.下列属话剧《日出》中的人物是(B)
A.陈白露、小东西、江泰
B.陈白露、方达生、潘月亭
C.陈白露、方达生、鲁四凤
D.陈白露、小东西、曾文清
25.下列关于诗歌《再别康桥》的判断不正确的是(C).
A.作品表现了因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B.作品有一种梦幻般的情调
C.作品的意象朦胧,充满象征意味
D.作品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和动态美
26.叶圣陶早期的创作特色是(B)
A.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色彩
B.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C.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
D.所写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
27.艾青《手推车》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A)
A.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方
C.解放战争时期的江南B.抗日战争时期的“孤岛”上海 D.解放战争时期的北方
28.以“窥房”作结尾把环境气氛渲染到极致的作品是(A)
A.《菉竹山房》
C.《桃园》B.《边城》 D.《山峡中》
29.“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这里的“她”是指(B)
A.《家》中的鸣凤
B.《伤逝》中的子君 D.《拜堂》中的汪大嫂 C.《祝福》中的祥林嫂
30.下列不符合小说《沉沦》的表述是(C).
A.刻画了主人公忧郁、多疑、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
B.表现了年轻主人公的性苦闷及其性格变异
C.真实记录了郁达夫留学时代的生活
D.折射了积弱中国的一个年轻灵魂的创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包括(ABD)
A.建筑的美
C.形式的美
E.意境的美
32.《春末闲谈》的主要艺术特点有(ABD)
A.说理形象化
C.对话口语化
E.人物个性化
33.下列表述符合《骆驼祥子》的是(ABCDE)
A.描写了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
B.通过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组织中心线索
C.说明在旧中国个人奋斗的失败命运
D.表达了对旧世界的极大义愤
E.塑造了一个生动丰满的城市贫民形象
34.下列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有(ABCE)
A.《莎菲女士的日记》
C.《呼兰河传》
E.《伤逝》
35.下列对郭沫若《屈原》的判断正确的有(AD)
A.是一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
B.是严格按史实塑造人物的五幕历史剧
C.作品把屈原的一生浓缩在三天时间里加以表现
D.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形象,对屈原形象起补充、烘托作用
E.抒情独白《雷电颂》气势磅礴,贯穿全剧,为作品增添了诗意光彩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6.简析巴金《寒夜》的悲剧艺术特点。
答:(1)作品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隋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汪文宣等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唱出了一曲感
人肺腑的哀歌;通过小人小事的悲剧,揭示出普遍性的社会悲剧;(3分)
(2)作者尤其注意刻画主人公的矛盾心理,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3分)
(3)作品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及曾树生三人间的心灵冲突展开叙述,情节的发展主要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琐
事来推进,在布局上看似无意,实则独具匠心。(2分)
37.概括瞿秋白《一种云》的主题思想,并简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的。
答:(1)主题思想:暴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显现了复杂的阶级关系,揭示出唯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
才能改造中国的道理。(2分)
(2)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
1作者先描绘阴云遮蔽的人间;再写天际刚刚出现的虹,开始响起来的雷电;最后预示必将有惊天动地的○B.音乐的美 D.绘画的美B.幽默风趣好用反语 D.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B.《小城三月》 D.《阿Q正传》
霹雳,来冲破层层乌云,拔开愁云惨雾,迎来灿烂阳光。(4分)
2全文似乎都是自然景象描写,○但几乎所有景象都是某种社会力量的象征。文章将一连串象征加以有机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主题思想。(2分)
38.简述戴望舒《雨巷》中作为朦胧意象的人物与景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1)悠长寂寥的雨巷是“孤独者”形象彳亍独行的具体环境,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的现实生活环境。(3分)
(2)诗中的“我”作为诗人自我形象,他的孤独的心态,寄寓了诗人失落、迷茫、伤痛等复杂情怀。(3分)
(3)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2分)
四、论述题(16分)
39.试述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答:(1)构思新颖。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且以轻松明快的笔调,秉着描写妇女们从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
队伍的过程,将紧张的战斗和日常生活细节综合起来,按照生活顺序,自然地展开故事,体现和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4分)
(2)情节展开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对夫妻话别等典型场景工笔细描、重点渲染,对正面战斗场景和其他一
般情节,只作粗线条勾勒或侧面暗示。(4分)
(3)通过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特别是对水生嫂及其他妇女形象的刻画,笔墨
省俭,形象传神。(4分)
(4)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富于诗情画意,融小说、诗歌、散文的特点为一体。(4分)
[评分参考]
1、每点4分,达意即给分。
2、第(2)、(3)、(4)点如没有举例分析,则各扣2分。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40.阅读李广田的散文《他说:这是我的》,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要求:
(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1作品通过父子间关于一颗石子所有权的纷争,答:○阐发了对人的占有欲望的辩证观念。将外物占为已有实际上会破坏事物的美丽。这样的占有也就没有价值;只有与他人共享,美好之物既是别人的,也是自已的。文章批评了狭窄的个人占有欲,提倡大众共享的集体意识。(5分)
2作品笔锋一转将小孩与“大人”对比,并将锋芒指向古代的帝王,揭露他们压榨劳苦大众的残暴与专横,○
指出他们必在这种占有一切的窄狭与残暴中自取灭亡。作品还针对当时的现实,以“想到今之”为民父母“者”一句,既婉转又明确地抨击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5分)
(2)简述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1作品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由身边琐事着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又从一般的人生哲理引入社会的历答:○
史与现实问题,针砭时弊,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与社会意义。(5分)
2作品旨在说理,却以形象的叙事入手,将叙述、想象、说理融为一体;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
理,言近旨远,通俗易懂,是一篇形象生动的说理性散文。(5分)
[评分参考]
1、答案各要点,达意即给分。
2、论述要适当举例说明,否则酌情扣分。
3、全文如不满600字,酌情扣2~3分。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李广田《他说:这是我的》原文)
他说:这是我的李广田
有些人未做父亲,然而他们整天板着面孔,好像已经是几个顽皮儿女的严父。有的人做了父亲,却好像从自己小儿女的生命中也挽住了自己的童年,他自己也变成了自己的儿女。他同自己的孩子捉迷藏,跳房子,甚至争玩具。我就有这么一个老朋友。
有一天,我那老朋友正在同他的小儿子搅成一团,他们在抢夺一件东西:一颗圆滑而光彩的石子。那儿子说:“爸爸,这是我的。”那爸爸却说:“这原来是我的。”从他们的争辩中,自然,这些争辩中都含了无限爱情,我也得以知道:这石子既不是儿子的,也不是父亲的,乃是“自然”的所有物,做父亲的于很久以前的一次河边晚步中把这颗石子捡了来,作为小小的赠品,转到了孩子的手里,孩子珍惜得像宝贝一般,但时间过去,这宝贝也就随同孩子的记忆而不知所在。父亲于偶然的翻箱倒箧中又寻获这宝贝,于是父亲儿子之间,就起了纷争。然而父亲到底是父亲,他终于把那石子送还了儿子,并说道:
“好儿子,这东西当然是你的。什么不是你的呢,一切都是你的:这房子,这土地,这花,这草,这些衣服,这些书画,这小狗小猫,就连我们,爸爸和妈妈,都属于你,假如你愿意,你可以把我装在你的口袋里。”
原来是撅着小嘴的孩子,扑吃一声笑了,这以下就又是一幕趣剧,儿子把石子硬向父亲手里塞,父亲把石子强向儿子口袋里装,仿佛它也表示出一种意外的欢喜。
我从那朋友家告辞出来,已是满天星斗,我对着那灿烂的夜空而前进,而沉思,我为我那朋友父子编造一个小故事: 儿子看见星空,用手指着,对爸爸请求:“爸爸,那颗大星真美,我要它,我愿意那是我的。”
爸爸就笑着说:“不,你不必一定要它,它本来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别人的,你几时要看它,它就向你闪眼睛,虽然说世间也有阴霾,也有风雨,但晴朗的日子毕竟是多的。而且,那东西拿在手里也不好玩,不像一颗石子;就是一颗石子,最好看也还是在流水底下。你不记得萤火虫吗?飞在夜空里的最美丽,拿在手里就不行了。”
爸爸说罢,沉默了,儿子也沉默着,他们仿佛在倾听天上的声音。那声音也许在说:“这一切都是我的,都是你的。” 我又想:人之所以过于重视自己的所有,或对着任何喜爱的东西而抢先说“这是我的”,都是因为“有些东西还不是我的”的原故,等认识到一切都是我的了,于是一切也都不要了,像那个小儿子之不要他的石子,也不再要天上的星星。然而,他毕竟是个孩子,至于大人,是的,就总称之曰“大人”吧,年纪大了,世故深了,固然不会像小孩这样,就是那少数把自己的脚底踏上了万民之上的,对着无限江山,对着芸芸众庶,而说“这是我的”的大人,也不会这样。譬如古代的帝王,他们永不会像小孩子那么理解,永不会像小孩子那么相信,他们永远自以为聪明而实则愚蠢,他们永远自以为伟大而实则渺小,他们永远窄狭,永远自私,永远是残暴与专横。譬如他们有了极其宽大的土地,他们就会定出一条法律,像古代罗马的法律中所有的:“凡有这土地的。则土地之上高及云霄,土地之下深及黄泉,其间一切都属他。”这结果怎样呢?那就是:没有土地的人,既无地立足,也不能呼吸,死了也无处葬身,不过,这些无地者的劳力却是那些“大人”所必需的,“大人们”需要劳力,而不需要灵魂,需要的尽量榨取,不需要的尽量压迫。这也许只是一例,然而这是一个概括的例。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而且,直到今天,仍如此。
我又想:那永久用了争夺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的人,永不会领有一切,且必将在自己的窄狭与残暴中自闭。只有一个人,一个具有人格的“大人”,神,他配说“这是我的”,也配说,“这一切是我的”,因为他“有”等于无,他领有一切,而又让一切有个性,有自由,有躯壳也有灵魂,有完整的生命,为自己,也为别个。
我想起这个崇高的神,我想起我的那个老朋友的小儿子,小孩和神原是最相近的。我想起我那个老朋友,那个大人,大孩子,好父亲,我也想到今之“为民父母”者。
E.胡秋原、苏汶
22.三十年代以农村“丰收成灾”为题材的小说有 A.《春蚕》 B.《多收了三五斗》 C.《丰收》 D.《咆哮了的土地》
E.《一千八百担》
23.丁玲创作于解放区的小说有 A.《我在霞村的时候》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在医院中》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水》
24.在《茶馆》中,老舍以“一个茶馆三幕戏”埋葬了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是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失败后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E.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25.“新写实小说”的特色有
A.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 B.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C.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
D.创作主体往往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E.节奏急促,人物夸张变形,情节散乱无章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6.文学研究会
2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8.“寻根小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9.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有何特点? 30.简析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
31.简述董桥散文的主要特征。32.简述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3分,共26分)33.论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成就。34.论述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31.抗战后,沙汀接连完成了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三部长篇,称为著名的“三记”,它们是 A.《还乡记》 B.《困兽记》 C.《南行记》 D.《淘金记》
E.《红灯记》
32.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树生 B.高觉新 C.杨老三 D.汪文宣
E.杜大心
33.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借鉴和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有 A.《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B.《活动变人形》 C.《夜的眼》 D.《布礼》
E.《春之声》
34.曹禺戏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 A.侍萍 B.繁漪 C.陈白露 D.金子
E.愫方
35.奠定高行健在探索戏剧中不可替代位置的几部作品是 A.《绝对信号》 B.《骗子》 C.《野人》 D.《车站》
E.《狗儿爷涅槃》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36.“七月诗派” 37.第一次文代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8.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39.简述“十七年文学”中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收获。40.简述新时期“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1.论述郭沫若诗集《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42.论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及成就。21.茅盾小说《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有 A.静女士 B.梅女士 C.章秋柳 D.方罗兰 E.张曼青
22.以下属于张爱玲的作品有 A.《结婚十年》 B.《倾城之恋》 C.《金锁记》 D.《连环套》 E.《十八春》
23.以下关于张恨水的正确判断是 A.张恨水的小说受到鸳鸯蝴蝶派影响 B.张恨水是长篇小说《风萧萧》的作者 C.张恨水创作有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 D.张恨水是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E.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 24.以下属于夏衍的剧作有 A.《上海屋檐下》 B.《芳草天涯》 C.《结婚进行曲》 D.《幸福狂想曲》 E.《征婚》
25.五十年代,文艺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次,即A.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D.对王实味的批判 E.批判“黑八论”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6.湖畔诗社 27.东北作家群 28.《白毛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9.老舍《骆驼祥子》有何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30.简析《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31.简述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32.简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33.论述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到《薄奠》、《迟桂花》创作风格的变化。
34.论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31.关于鸳鸯蝴蝶派的正确表述有()A.是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B.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李涵秋等 C.主要刊物有《礼拜六》等 D.代表作有《玉梨魂》、《啼笑因缘》等 E.鸳鸯蝴蝶派出现于40年代
32.论语派的主要刊物有()A.《论语》 B.《文学季刊》 C.《人间世》 D.《宇宙风》 E.《骆驼草》
33.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文学社团有()A.文学研究会 B.沉钟社 C.弥洒社 D.未名社 E.语丝社
34.下列有关对老舍的表述,正确的是()A.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B.创作了《猫城记》、《离婚》 C.作品多写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D.小说具有“京味”与幽默风格 E.其小说赞颂了民族传统文化
35.下列属于沈从文的作品有()A.《八骏图》、《长河》 B.《边城》、《湘西》 C.《还乡记》、《丈夫》 D.《阿黑小史》《记丁玲》 E.《湘行散记》、《果园城记》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36.未名社 37.《金锁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8.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39.简析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40.简评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1.联系作品论述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2.30年后,鲁侍萍无意中来到女儿帮工的周家。周朴园拿出一张支票给侍萍,侍萍当着周的面将其撕毁。围绕《雷雨》中的这个情节,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思想性格。31.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A.徐志摩 B.陈西滢 C.胡适 D.闻一多
E.沈尹默
32.战国策派林同济提倡的反理性创作的母题有()A.恐怖 B.疯狂 C.狂欢 D.感伤 E.虔恪
33.属于东北作家群作家创作的作品有()A.《科尔沁旗草原》 B.《边陲线上》 C.《没有祖国的孩子》 D.《松花江上》 E.《田野的风》
34.抗战初期朗诵诗运动的代表作品有()A.《我们的祭礼》 B.《风雪夜归人》 C.《屈原》 D.《黄河大合唱》 E.《打鬼子去》
35.1942年以后,解放区章回体形式的小说有()A.《高干大》 B.《种谷记》 C.《原动力》 D.《吕梁英雄传》 E.《新儿女英雄传》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36.《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7.九叶诗派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8.简述中篇小说《二月》中的萧涧秋形象。39.简述散文诗集《野草》的艺术特色。
40.简述田间的抒情长诗《给战斗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1.分析评价茅盾《蚀》三部曲对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各类精神面貌的反映。42.分析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31.关于“五四”时期诗歌创作的说法正确的有()A.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写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 B.瞿秋白是象征诗派的诗人
C.郭沫若是创造社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诗人 D.冰心、宗白华是“小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E.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32.《女神》的思想内容包括()A.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 B.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 C.炽热的爱国情思 D.青春、爱情的欢唱 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
33.鲁迅前期的杂文集有()A.《热风》 B.《华盖集》 C.《坟》 D.《南腔北调》E.《伪自由书》
34.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的作家有()A.赵树理 B.徐讠于
C.无名氏 D.路翎
E.钱钟书
35.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人物有()A.李梅亭 B.苏文纨
C.孙嘉柔 D.高松年
E.白流苏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36.《尝试集》 37.“文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8.简述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39.简述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古人形象的现代意义。40.简述夏衍话剧《法西斯细菌》的思想内容和俞实夫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41.试述巴金的《家》中觉新形象的悲剧性命运。
42.试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其对新文学发展的意义。2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其中有()A.须言之有物 B.不摹仿古人 C.不讲对仗 D.不用典 E.不避俗字俗句
22.新文学早期写苏俄见闻的报告文学集有()A.《包身工》 B.《赤都心史》 C.《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D.《饿乡纪程》 E.《执政府大屠杀记》
23.曹禺写于抗战时期的剧作有()A.《日出》 B.《原野》 C.《北京人》 D.《家》 E.《蜕变》
24.文革时期,江青等人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一整套创作理论。其中包括
(A.“三突出”创作原则 B.“根本任务论”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主题先行论” E.“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5.王安忆作品中被称为“三恋”的有()A.《荒山之恋》 B.《小城之恋》 C.《乱都之恋》 D.《赤地之恋》 E.《锦绣谷之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6.民众戏剧社 27.《小二黑结婚》 28.“反思小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9.简述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30.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创新? 31.简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32.简述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一、精神上转型:批判与解放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器用的现代化变革,而这早在19世纪下旬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之中已初见端倪;第二个极端,即制度的现代化变革,以梁启超和康有为所主张和引导的戊戌变法为例,其主张变法维新,变封建帝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第三个阶段,即思想的现代化变革,如“非圣反孔”、“反孔非儒”等等。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伊始恰恰始于第三个阶段的思想变革,其精神的主旨就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人性思想的解放。所谓人道精神、启蒙精神以及批判精神都是其内核和主旨所在,而且无论是反传统的批判、还是基于西化立场对于国民性以及社会属性的批判, 其所倡导的有关文学发展的大众化、革命化以及民族化都将为文学转型带来全新的血液和新生的活力。
二、形态上转型:现代的文学形态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精神上的转型和形态上的转型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这也就是所谓“人的白觉” 和“文的白觉”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深层次体现。就如同批判现实社会推进了现实主义、追求个性与理想推动了浪漫主义一样,而“五四”以来新文学所构建的现代文学形态也在无形之中彰显了积极表达、追求天性解放的精神内涵。而从形态上说,转型后的中国文学涵盖了更为现代的创作方法和美学思想,除了较为普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又比如印象派之于艾青、易卜生(《玩偶之家》作者)之于田汉、 波德莱尔(现代派诗人)之于闻一多、象征主义之于戴望舒等,而诸如诗歌、散文,特写、杂文、报告文学等全新文学样式的出现,也意味着全新文学形态的出现。
三、发展上转型:多元并举与兼容并蓄
关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曾做出过这样的说明——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闭关自守的生活状态,最终为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以及相互依赖所替代, 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而且这一标志不仅作用于物质生产,对精神创作也同样适用。同时在马克思的著作之中, 其还格外强调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东方国家长久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上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闭关锁国,而由封闭走向开放,亦将是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较为明显的标志。与马克思观点较为类似的还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先生。其曾在个人行文之中指出闭关锁国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人文精神建设的危害,更指出“国民而无世界智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也犹如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标志一样,应摒弃封闭自锁、实现多元并举与兼容并蓄——没有这样一步深层次的开放,上文中所谓的精神上和形态上的转型也不可能最终得以实现,或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自20世纪初期,伴随着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有关思想解放、意识觉醒的热潮,中国文学诞生了一次由古典主义向现代化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在精神、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上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而这些对于后人从历史发展以及文学创新的角度理解其内涵与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学在自身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其思想上的反传统与理性批判,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或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文学形态,理解其在不断实现自我开放、实践兼容并蓄与多元并举的发展理念和意识,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百年之前,实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型”。
摘要:20世纪的中国文学面临过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趋,也是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次现代转型,这种转型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有哪些特征,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以“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从精神、形态以及发展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这是我生命的又一个节点。每到一个节点,总会不自觉的回顾过去。或许这就是一种“提前怀旧”?于是,我想起了五年前的春夏之交、毕业之际。那时候我在给刚刚成稿的博士论文写后记。那篇后记很长,抄在这里,聊以充数,也聊以怀旧吧。
三年前,写硕士学位论文后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节。在那个后记的开篇,我说:“论文的完稿,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而如今博士论文的完稿,对于即将走入学术之路的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时间的单向直线流动中,结束就是开始。
在这个结束和开始的质点上,我不由自主地回顾那被时间冲刷带走的过去。
壹
在对过去的重温中,我蓦然意识到,其实选择书话为研究对象,并不是偶然的。在书话研究过程中“越陷越深”,这也许是因为此选题恰好暗合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
记得在开封上学的时候,除了书店街两旁的林立的新舊书店,还有更多的是错落于潘杨湖岸边的旧书摊,一个挨着一个,围绕着这个满溢历史的湖,成为故都汴梁独有的风景,徜徉其中是我最大的乐趣。在河南大学西边的小巷子里,常常有些推着三轮车出来卖旧书的小贩,他们大多是以此为生的“老油条”,也有补贴家用的下岗工人。当然偶尔还会有爱书者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出卖自己积累半生的藏书。
在一个春天的午后,乍暖还寒,我去小巷子淘书。巷子口边停着一个三轮车,车上码着整整齐齐的一车书。看到这么品相极好的旧书,我不由得驻足翻阅。书摊主是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白发苍苍,但是打理得非常整洁,就连三轮车都极干净,车上的油漆颜色丝毫没有擦碰的破损痕迹,完全不像那些“油条”书贩的车子,黑漆漆,油乎乎,一点不讲究。看到这样一个卖书人,我不由得就多问了几句,终于从老太太口中得知,原来这些书籍都是她老伴辛苦淘得的。她老伴一辈子爱书,爱看书,爱买书。但是前不久得了一场大病,为了筹集钱来治病,在她的一再劝说下,老伴忍痛同意将这大半生积攒起来的藏书卖掉。
这是古城与其他一些城市不同的地方,有着一个爱书的民间社会。在如开封这样的老城中,有很多市民不带有功利性的完全出于自己的喜好兴趣而买书、读书,他们往往既非学者也非作家,甚至连一般意义上所谓的文化人都不是,从事着与文字毫不搭界的工作,但依然对书籍钟情。而一个城市所谓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他们。我最终挑选了品相很好的《西厢记》《长生殿》等几本,尽管真的想再多买一些,但是苦于囊中羞涩,不得不作罢。付完钱,走出好远,我禁不住回望卖书老太太瘦弱的身躯,寒风中我似乎能听到她的叹息,能感到她的无奈。
那一刻,我抚着怀中刚刚买得的书籍,怅然不已,我隐隐明白了书籍在无数次的买卖流转中,阅尽了人世间的沧桑,书籍就是历史和人生的见证者。于是,我知道了书刊典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字迹,也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内容,更充溢着读书人爱书者的悲欢宿命,历史与人世变幻的面影。郁达夫所谓“书即是人,人即是书”,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后来到了新乡,那个城市让我最感不适的是,整个市区几乎没有像样的旧书摊、旧书店。现在每每想起开封,我最感温暖,最为怀念的还是:阳光微煦,和风习习,波光粼粼,龙亭湖旁摆满的书摊,摊主或看书或饮茶或闲聊或叫卖,风一吹过,书摊上的书页被轻轻翻动,簌簌作响,牵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流连。
负笈南京,旧书店散落在南大、南师旁边以及朝天宫附近,淘书的乐趣依然。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旧书摊却几乎找不到了。于是,我还是怀念开封的书摊。从旧书摊到旧书店,其实是有着质的区别的,旧书店没有书摊的那种淳朴。与书摊主相比,旧书店的店主往往分外的精明,对所售书籍、读者往往刻薄,一分一毫都精打细算。旧书摊尽管所售参差不齐,品相也常常并不讲究,但偶然看到自己喜欢的,在细细寻觅中往往有一种忽然发现的惊喜。而旧书店则缺少了民间的人情味。作家石舒清曾有长文曰《淘书记》(《中国作家》2009年第3期),文中叙述与旧书摊主的种种交往,展示了摊主们的细碎、凡俗却也朴素温情的生活。石舒清所写的只能是旧书摊而绝对不能是旧书店,一旦从“摊”高升至“店”,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经营的现代化,还伴随着书贾与买书者之间地位和关系的变化。在我,是很愿意流连于书摊的。尽管上面也许落满灰尘,但在阳光普照或和风吹拂的街头巷尾、湖畔河边,书与大自然、与民间社会有着交融,进而成为一体,构成文化古城的独有风景,这在淘书者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这样的淘书,其目的往往不仅仅是淘得几部好书,而且更多的是能享受这一过程。
正是这种对书的情结,我开始特别留意于作家学者们有关淘书的记述,进而关注书话文体,再深入到书话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的意义,尤其是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之间的复杂而密切的联系,乃至扩展到书(文化典籍)与人(现当代中国作家学者)间的血脉联系,以及阅读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融合等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这篇博士论文所试图考察、研究和解决的。论文的写作,尽管费力很大,然而还是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我们知道,意义的表达、理论的阐述,往往不得不借助前人的话语来表述,对于学术论文而言,更是如此。理论和意义在一代代人的阐述中衍生,进而一层层的累积和扩大。所以,对于当代的学者,我们的学术话语的表述往往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现代以来,西学的涌入和普及,西方理论化的表述方式更是成为我们写作的常态。然而,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却无法很好的借助理论话语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我想,除了笔者理论储备不足以外,也有着研究对象的客观原因在焉。书话,在现代学界尤其是文学界,几乎无人专门研究,是一个空白,其前期的理论积累更复阙如,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现成的理论话语资源可供借鉴,以致本论文的行文和表述极少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通行的理论话语,这样的表达和论述也许会让看惯了艰涩理论表述方式的读者认为是肤浅,但也只能如此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是个特点或亦未可知也。
nlc202309021022
贰
论文即将完成,我却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一次次在拷问自己:拿出这样一篇并不成熟的“作品”,是否能够面对一直以来给予极大关爱的师长、朋友、亲人么?那一张张或慈爱、或严厉、或亲切、或可爱的面庞一一浮现于眼前。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恰值清明节前夕。做为父亲唯一的儿子,我又一次无法在清明时节回老家给父亲上坟了。尽管论文并不成熟,我还是想把它献给父亲的在天之灵,但愿在天堂里父亲能得到些许的安慰。记得父亲生前曾教我,要在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在学习上向最高标准看齐。这好像是“革命时代”的话语,但在他,确实是最真诚最认真的。从大学到博士,十年来我也尽力去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样做,在我,不为别的,只为让父亲能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
在人生路上,起点往往就决定着未来的走向。
父亲生前是民办教师,教语文,他才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我之所以后来真的读了文学专业的博士生,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对文学的那份喜爱都源自父亲的影响。父亲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他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作家,一个是成为书法家。在作为孩子的我的眼里,父亲曾写了不少的诗歌,还买了很多的稿纸准备写小说。父亲的书法写得很好,在我们老家当地颇有点名气,有这样的父亲,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然而坎坷不幸正值壮年的父亲病逝,这两个理想永远的成为了梦想。
父亲爱书。清楚地记得,在我小时候,父亲每每进县城或开封,都一定会带着我去逛书店。其实,说“逛书店”实在不准确,因为完全没有“逛”的悠闲从容的心境。那个时侯,农村人进一次城不容易。父亲每次进城,大多是拉着架子车为了卖自己地里产的如红薯、大蒜、粉条等农产品,只有卖了这些东西,才能有些余钱去买书。书对农民来说,是奢侈品,对于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同样如此。每次进书店,得等把农产品卖完,所以都是极匆忙的。农贸市场往往离书店很远,等卖完东西拉着架子车赶到书店时,往往离书店打烊的时间也都很近了。然而书摊并不这么循规蹈矩,只要有主顾,往往是华灯初上的时候还在照常“营业”。于是,到书摊看看则就成了父子俩最好的选择了。父亲的背有些驼,直到现在,伏在书架前贪婪地翻书的父亲那如弓的背影,一直清晰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直到现在都固执的认为,父亲对文学的爱好、对书籍的执着的基因,一定是遗传给了我。求学至今的我,每写完一篇文章,或每有文章见诸报刊的时候,不仅没有兴奋,竟会涌出一丝惆怅:要是父亲还活着,要是他能够看到该多好!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我常常会在梦里见到父亲,每次出现的都是极和蔼极慈祥的笑容,他把笑容留给了我,而把苦难一个人带去承担。所以,我想把这篇博士论文献给父亲,我想天堂里应该没有人世间的种种不幸与不公吧,愿他在那里安息。
之所以抄在这里,是为了存下当时的心情档案。博士论文后记,现在再翻出来看看,刹那间自己把自己感动了。现在的我怎么也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了。是不是自己少了那时的敏感之心、“惊异”之心?怀旧之中,若有所得,又似有所失。
记得读硕士的时候,有一次上讨论课,我曾提出一个心中萦绕许久的问题:文学何为?研究何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后来读牟宗三先生的《生命的学问》一书,似有所感,好像找到了答案,但又常常会有惶然与疑惑,或许没有答案,或许答案就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
从写作硕士学位论文到写作博士论文,再到现在这部博士论文出版,转眼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间,自己关注最多的一直是书话研究。那时候学界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关注书话的极少极少。从2009年博士论文成稿到现在,这四五年间,逐渐有了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书话研究中来,当然对书话各个层面的问题的开展也就更加全面了和大大推进了。每当看到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我都会有“吾道不孤”的欣喜。因此,我决定出版了这已经搁置很久的论文,也算对自己十年来学术研究入门之路的一个交代、一个小结。否则,我真的不舍得就此抽身去转向其他课题。
现在我的博士论文终于出版了。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如果一一列出的话,似乎又觉得太俗套了。还是将这份感谢存在心里更好一些吧,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排序先后的尴尬。但是,有两位恩师——杨洪承先生和丁帆先生——我是一定要在这里特别提出表达感激之情的。两位恩师一直以来的关心指导,是我在学术之路上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杨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随园十年,杨老师对我学习研究及生活都关心指导极多,我心中的感激非言语所能表达。为小书的出版,杨老师又拨冗赐序,序言中的过誉之词,其实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丁老师是我的博士后導师。而且在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丁老师都是答辩委员会主席。记得论文写作过程中和答辩会上,丁老师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了极有针对性的意见,这些都是让我受益很多,鼓舞很大。平时在并不太多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老师对我关心。本书即将付梓,丁老师的题签,为这本小书平添许多文化气息。还有人民出版社的宰艳红女士,她认真负责和包容鼓励,我都会记在心里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自己博士论文后记的结尾,依样录下,权作结尾:
人的点滴进步,从来都不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背后都有老师、亲人、朋友的关爱支持。赖于这么多人的帮助,在我,唯有拿出更多的努力,向着远方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除此,我还有别的选择的么?
在时间的单向直线流动中,结束就是开始。
在这个结束和开始的质点上,我必须正视即将被时间冲刷带走的未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题07-1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06-16
中国现代史教案06-25
中国古现代诗歌10-22
中国现代史纲要论文06-17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鉴赏10-10
中国近现代励志的名言06-30
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07-08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史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