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指导(通用8篇)
《尚书》、《春秋》、《左传》 《国语》、《战国策》
先秦说理散文
《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重点篇目 《湘夫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 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修史理想,创作了这部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高峰之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
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重点篇目:《行行重行行》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重点篇目:《十五从军征》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重点篇目:曹植《赠白马王彪》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
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重点篇目: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
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
崇“左思风力”。
重点篇目: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陶渊明: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重点篇目:《西洲曲》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刘义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一部有名的著作,南朝宋刘义庆和他的门人所作。《世说新语》大部分篇幅描写士族阶层的“名士风度”,还有一些记载了晋司马氏的暴政、豪门士族的享乐生活,此外还有称颂好人好事的内容。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高适《燕歌行》
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流派,主要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重写实,尚通俗。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主要诗人:杜甫
主要诗人简介:王维、白居易、李贺
主要篇目: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甫《登高》
古文运动:古文的概念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成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韩愈《进学解》
杜牧
苦吟诗人:贾岛、姚合 李商隐
《花间集》及温庭筠、韦庄
李煜
重点词人:苏轼、辛弃疾
主要词人简介: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江夔
重点篇目:秦观《踏莎行》
周邦彦《苏幕遮》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中兴四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
诗歌流派:半山体、山谷体、诚斋体
苏轼 《前赤壁赋》 欧阳修《秋声赋》
关汉卿的杂剧艺术成就
王实甫《西厢记》艺术成就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结构篇章等艺术上的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相对于
杂剧,它是一种长篇戏曲剧本,相对于戏文,传奇具有文学体制的规范化和音乐体制的格律化的特征。可以说,传奇是一种文学体制规范化和音乐体制格律化的长篇戏曲剧本。
《牡丹亭》艺术成就《惊梦》
名词解释
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世说新语,中唐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新乐府运动,江西诗派,桃
花扇,长生殿
简答题
1、试比较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的诗歌。
2、试述元白诗派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特点、成就。
3、试述李白(或者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试分析这句话的理论意蕴,并谈谈你个人对王国维这一观点的体会。
5、简述江西诗派的主要艺术主张以及黄庭坚的诗歌艺术特点。
6、简述关汉卿杂剧《窦娥冤》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
7、试析《西厢记》主要人物性格,以及其典型意义。
8、简述《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之思想主题及艺术成就。
9、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赏析题
李商隐《无题》
李煜《虞美人》
秦观《踏莎行》
柳永《八声甘州》
李清照《声声慢》
马致远《天净沙》
论述题
1、说说《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并分析其主旨思想变化的原
因。
一、“美、善”学说和古代文学功利观
《论语·八佾》中曾道:“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汉朝郑玄注:“《韶》, 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 又尽善美, 谓太平也。《武》, 周武王乐, 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 谓未致太平也。”学者认为, 其中“美”指的是乐曲声音婉转, “善”指代音乐内在完善。但事实上, 从郑玄所注可看出, “美”与“善”都是其音乐语言的特质。而“美”指的是歌者的赞美, “善”指代被赞者之良善。也可以说, “美”是艺术, “善”是生活。[1]如孔子所说, 《韶》尽善又尽美, 是因为“舜自以德禅于尧”, 天下统一, 歌舞升平, 对乐曲的赞美就如同对舜功绩的景仰。但“武”尽美却不尽善, 是因为武王伐纣, 虽属正义之举, 但仍然掀起了腥风血雨, 人民难逃战火之殇。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 即“爱人”, 看重人的地位和作用, 反对奴隶社会将平民看做受贵族随意支配的私人财产。因此, 孔子的“美、善”说反映了他“仁”和“为政在人”的思想, 同时也带有功利色彩。
孔子的“美、善”说对我国文学史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 许多儒学大师都推广并发展了“美、善”说, 包括孟子的“以意逆志”, 荀子的“明道”主张等。大汉王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把孔子思想推到了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地位上, 使其替政治教育服务。这一文学功利观, 在魏晋时曾遭到玄学挑战, 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又被唯美主义齐梁风冲击, 然而仍旧保持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引导着我国古文学发展。但“美、善”说有其片面性, 单独强调文学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因此对我国古文学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使古代文学前进的步伐相较于西方文学而言要缓慢得多。
二、“文、质”学说和古代文学创作模式
《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人的质朴如果大大超过文才, 那就如同缺乏气质和修养的山林野人;而如果文才大大超过质朴, 那就如同华而不实的史官。而谦谦君子, 必定是二者平衡, 集文和质于一身。“质”指代人内部的品格, “文”指代外部仪态。孔子学说认为, 君子要“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质朴的内在品格, 还要有斯文的外在仪态, 两者兼备, 就形成了孔子的“文、质”说。[2]虽然孔子认为“文”与“质”要相辅相成, 但二者并非单纯的组合, 而要求人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两者的关系。质超过文的时候, 要突出“文”的必要性, 文超过质时, 就要强调“质”的作用。“质”要符合仁爱的要求, “文”要体现礼仪的规范, 文质一体, 完美融合, 才构成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但孔子这一思想也具有理想化性质, 因为实际生活里, “文”和“质”常常因人而变, 因环境而变, 很难达到现实意义上的均衡。
从实际看来, 孔子“文、质”学说并不是在探讨文学理论, 而是在讲君子修身之事。而最终把“文、质”说应用于文学中的, 其实是两汉时期的儒家学派。汉朝统治者推崇经学, 改造了先秦儒学, 使其成为新儒家思想, 并渗透到社会各大阶层。文学在汉朝也逐步发展, 经学与文学相碰撞, 就导致了儒学开始倾向于文学, “文、质”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董仲舒曾道:“《诗》道志, 故长于质;《礼》制节, 故长于文……《春秋》正是非, 故长于治。”其中“质”和“文”都是文学性的评论。汉朝学者以“文、质”说进行文学评判时, 通常以“质”指代文学内涵, 以“文”指代文学形式。从此, “文、质”说对传统文学创作开始产生影响。
三、“无邪”“中”学说和古代文学审美取向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其中“思”为语气助词, 无实义。而“无邪”, 何晏解释为“归于正”, 孔颖达则将其阐述为“诗之为体, 论功颂德, 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正”。用孔子的话说, “正”就是“过犹不及”。而孔国安道:“言俱不得中也。”那“中”就在“过”与“不及”之间, 也正是孔子所言的“正”和“无邪”。孔子的“中庸”思想认为, “中”即不偏不斜, “庸”则经久不变。《论语·雍也》认为“中庸”乃至高道德标准, 而“无邪”则是“中”延伸的行为规范。[3]“中”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又带有审美色彩, 在《诗三百》中以“无邪”的形式展现出来, 之后就成为了文学审美的指导思想。
战国末期, 荀子在对诗歌和乐曲的评论中就运用了“中”的思想。他提出, “中”是符合礼义的, “礼”即礼法, “义”即仁义。该思想比起孔子以“无邪”诠释“中”, 表达得更加直观具体。后来荀子说:“诗者, 中声之所止”, 也正是说诗歌须用“中声”控制, 不要完全为诗情左右, 超过了应有的度。而“乐之中和”, 强调诗歌乐曲须让听者得到“中”之感悟与“乐”之美好, 从而化为“无邪”。这里是强调诗乐对人的中和教化。
四、“兴、观、群、怨”学说和古代文学接受思想
《论语·阳货》中曾道:“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句话本着“诗教”的目标, 介绍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用途、教化用途、政治教育用途、抒发感情用途和学习用途, 是我国传统文学评论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解释之一, 传达了儒家的文学接受思想, 为之后的文学接受理论发展扎下了根基。“兴”就是“引譬连类”的意思, 朱熹也将其称作“感发志意”。“引譬连类”的意思是“诗”能够让读者由此及彼, 联系起许多事物;“感发志意”的意思是“诗”能够感染读者情绪与心智, 举一反三。两者虽表达不同, 但实际意义相同, 总的来说, 就是“诗”能够启发读者。包咸道:“兴, 起也。”孔子道:“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而“观”, 则是“观风俗盛衰”, 即观察民情。[4]“群”乃“群居相切磋”, 意思是互相切磋, 研究诗词含义。“怨”是“怨刺上政”, 即“诗”可以用于了解人民的“怨情”, 知道他们痛恨什么, 想要什么。[5]
孔子“兴、观、群、怨”说强调对受众的引导, 对传统文学接受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学说的意义并不均衡, “兴、群”侧重于修善自身, 其影响力较小;而“观、怨”强调了解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五、“诗论”和古代“诗教”解《诗》
关于李学勤对《诗论》的探究, 其中共有十二卷, 原简达二十三卷。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综述:“孔子曰,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言。”第二是分类解说:“《颂》, 平德也, 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 其歌引而渺, 其思深而远, 至矣。”三是揭露具体诗歌的主题, 《诗论》中所有诗都引用自孔子语录。孔子对汉朝儒学诗歌教育起到的最为深远的影响, 是将诗歌真正变成了政治教育的手段。所以, 孔子的《诗论》是汉朝儒学诗歌教学思想的起源, 也是其核心与理论根基。
六、结语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着重探究他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对其文学方面的学说却有所忽视。事实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学思想为我国古典文学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因此,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孔子学说。虽然孔子的文学观具有一定功利性, 使文学在一段时期内成了政治的工具, 但总的来看, 其功仍然远超于过。
参考文献
[1]段玮婷.试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牡丹, 2015 (14) :12-13.
[2]张树弘.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芒种, 2013 (11) :103-104.
[3]于新秋.关于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10 (04) :142.
[4]赵玉敏.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 2011 (04) :6-10.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1)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火药: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引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1500前/后科技领先/落后的原因:
(1)政治:中央集权促进/君主专制阻碍;
(2)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阻碍科技的发展;
(3)文化:科举制度培养了人才/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4)外交: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文化/闭关锁国限制科技交流。
3.文人画与印象画比较:
相同:都写意;
不同:表现手法上,文人画是水墨画,印象画是油画。
4.戏曲:
(1)古代(1840年以前)戏曲成熟的标志:元杂剧/元曲;
(2)百戏之祖——昆曲;
(3)京剧的形成:乾隆年间开始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同光年间正式形成。
5.中外文学:
(1)现实主义:
中国:《诗经》,主要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西方: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2)浪漫主义:
中国:《楚辞》,热情奔放;
(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南宋七律最工的作家是。
A.范成大B.陆游C.文天祥D.辛弃疾
2.认为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词人是。
A.苏轼B.李清照C.王沂孙D.张炎
3.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
A.《戏为六绝句》B.《感遇》 C.《中州集》D.《论诗绝句三十首》
4.元杂剧后期的创作中心是。
A.真定B.东平C.大都D.杭州
5.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作品是。
A.马致远《汉宫秋》B.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D.睢景臣《般涉调·高祖还乡》
6.元杂剧中,成就最高的水浒戏是康进之的。
A.《单刀会》B.《双献功》C.《李逵负荆》D.《望江亭》
7.李清照的词称为()
A.六一体B.后山体C.半山体D.易安体
8.“倚新声,玉田差近”中的“玉田”指的是()
A.人名B.地名C.物名D.乐曲名
9.元好问的词风特点是()
A.婉约B.清空C.豪放D.骚雅
10.元代诗人赵孟頫是()
A.元诗四家之一B.少数民族作家C.由金入元作家D.由宋入元作家
11.台阁体的代表性作家是()
A.岭南三家B.江左三大家C.“三杨”D.“三袁”
12. “吴江派”与“临川派”之争发生在。
A.明代诗坛B.清代诗坛C.明代剧坛D.清代词坛
13.现存最早的南戏作品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的。
A.《赵贞女》B.《张协状元》C.《小孙屠》D.《琵琶记》
14.清代 “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是。
A.纳兰性德B.朱彝尊C.陈维崧D.王士禛
15.代表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儒林外史》 B.《水浒传》C.《剪灯新话》D.《聊斋志异》
16.张炎的是南宋后期非常重要的一部词学著作。
A.《词源》B.《词论》C.《白石道人歌曲》D.《山中白云词》
17. “说话”有“四家”分工中,影响最大的两家是和讲史。
A.讲经B.合生C.公案D.小说
18.“铁崖体”是元代诗人的艺术风格。
A.杨维桢B.刘因C.王冕D.虞集
19.元杂剧的前期创作中心是。
A.杭州B.真定C.东平D.大都
20.《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A.关汉卿B.郑光祖C.纪君祥D.马致远
21、作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而自成一家,世号“诚斋体”的南宋诗人是
()。
A.杨万里B.范成大C.陆游D.尤袤
22、下列诗人中,以记梦诗著名的诗人是()。
A.李白B.苏轼C.陆游D.黄庭坚
23、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名句是()。
A.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B.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4、堪称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的诗人是()。
A.苏轼B.杨万里C.范成大D.陆游
25、南宋格律派词人中常见的题材是()。
A.咏物词B.抒情词C.怀古词D.送别词
26、在南宋诗人中,被称为“小太白”的诗人是()。
A.李清照B.陆游C.陈亮D.辛弃疾
27、下列江西派代表作家中,活动在南北宋之交的诗人是()。
A.黄庭坚B.陈师道C.陈与义D.陈师道
28、李清照的词称为()。
A.六一体B.后山体C.半山体D.易安体
29、“以文为词”的词人是()。
A.苏轼B.李清照C.辛弃疾D.韩愈
30、《水浒传》的类型属于()。
A.历史演义 B.神魔小说C.世情小说D.英雄传奇小说E.才子佳人小说
31、认为《西游记》是“游戏说”的是()。
A.胡适B.鲁迅C.金圣叹D.吴承恩
32、《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
A.半文半白B.白话文C.文言文D.地方方言
33.追求“深幽孤峭”风格的诗派是()
A.公安派B.竟陵派C.茶陵派D.复古派
34.晚明小品文最有成就的作家除袁宏道外,还有()
A.归有光B.张岱C.陈继儒D.王思任
35.发展为章回小说的民间说话艺术是()
A.讲史B.说经C.说铁骑儿D.小说
36.被认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小说是()
A.《三遂平妖传》B.《东周列国志》C.《三国演义》D.《封神演义》
37.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过渡的小说是()
A.《说唐》B.《说岳全传》C.《北宋志传》D.《水浒传》
38.被鲁迅视为“游戏之作”的小说是()
A.《镜花缘》B.《西游记》C.《儒林外史》D.《何典》
39、关于《西游记》的主题,胡适提出的说法是()。
A.玩世主义说B.游戏说C.诛奸尚贤说D.滑稽说
40、元杂剧著名作家纪君祥的代表作是()。
A.《倩女离魂》B.《李逵负荆》C.《赵氏孤儿》D.《汉宫秋》
41、明嘉靖年间改革昆山腔的人物是()。
A.沈璟B.汤显祖C.魏良辅D.徐渭
42、明代作家归有光属于()。
A.茶陵派B.唐宋派C.公安派D.竟陵派
43、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是()。
A.茶陵派B.唐宋派C.桐城派D.竟陵派
44.《金瓶梅》在类型上属于()
A.历史演义小说B.英雄传奇小说C.才子佳人小说D.世情小说
45.明嘉靖年间改革昆山腔的人物是()
A.沈王景B.汤显祖C.魏良辅D.徐渭
46.吴伟业被称为“梅村体”的诗是()
A.七律B.七绝C.七言歌行D.乐府诗
47翁方纲所提出的诗歌理论是()
A.神韵说B.肌理说C.格调说D.性灵说
48.明末成就最高的小品文作家是。
A.李贽B.归有光C.张岱D.谭元春
49.我国古代戏曲发展中,首次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进行演出的剧本是。
A.《宝剑记》B.《浣纱记》C.《鸣凤记》D.《娇红记》
50.清代诗坛主张“格调说”的代表人物是。
A.钱谦益B.翁方纲C.王士祯D.沈德潜
51.被认为“花妖狐魅,多具人情”的古代小说是。
A.《封神演义》B.《西游记》C.《莹窗异草》 D.《聊斋志异》
52、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概括为()二字。
A.义理B.神理C.义法D.理法
53.“永嘉四灵”作诗学的是()
A.初唐体B.盛唐体C.中唐体D.晚唐体
二、多项选择题
54.下列作家为前后七子中的人物的是()
A.李东阳B.李梦阳C.李攀龙D.何景明E.王世贞
55.下列词人中,属于辛派词人的是。
A.刘过B.吴文英C.刘克庄D.刘辰翁E.姜夔
56.下列作品属于陆游的是。
A.《游山西村》 B.《书愤》C.《正气歌》 D.《示儿》E.《临安春雨初霁》
57.徐渭“四声猿”包括四个短剧,它们是。
A.《狂鼓史》 B.《义侠记》 C.《雌木兰》D.《玉禅师》 E.《女状元》
58.“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包括。
A.袁中道B.袁宗道C.杨荣D.袁宏道E.钟惺
59.下列散文家中,属于“清初三大家”的是。
A.侯方域 B.李渔C.魏禧D.汪琬E.方苞
60、张养浩著名散曲《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
A.一半云遮,一半烟埋B.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C.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D.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
61、《红楼梦》的结构形式是()。
A.线形结构B.“串”字结构C.扇形结构D.网状结构
62、下列词人中,属于格律派词人有()等人。
A.张孝祥B.姜夔C.刘过D.吴文英E.史达祖
63、小说《西游记》的艺术特征包括()。
A.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B.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C.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D.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
E.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64、《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三部南戏剧本。
A.《张协状元》B.《荆钗记》C.《宦门子弟错立身》
D.《刘知远白兔记》E.《小孙屠》
65、下列作家为前后七子中的人物的是()。
A.李东阳B.李梦阳C.李攀龙D.何景明E.王世贞
66、《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
A.侯方域B.柳梦梅C.杨玉环D.杜宝E.陈最良
67、关汉卿分别以赵盼儿、谭记儿、窦娥为主角的杂剧为()。
A.救风尘B.望江亭C.蝴蝶梦D.拜月亭E.窦娥冤
68、元曲是()的合称。
A.传奇B.话本C.杂剧D.散曲E.南戏
69、宋元时期民间“说话四家”即()。
A.小说B.话本C.说经D.讲史E.合生
70、明代著名的文学流派有()。
A.茶陵派B.唐宋派C.西昆派D.公安派E.江湖派
71、金圣叹将《离骚》、《庄子》、《史记》和()合称为“六才子书”。
A.杜甫诗B.李白诗C.《水浒传》D.《西厢记》E.《三国演义》
72、属于辛派词人的作家有()
A.刘克庄B.吴文英C.王沂孙D.陈亮E.刘过
三、名词解释
73、江湖诗派
74、诚斋体
75、辛派词人
76、南戏四大传奇
77、昆山腔
78、苏州派
79、台阁体
80、浙西词派
81、话本
82、唐宋派
83、常州词派
四、默写:
84、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85、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86、陆游《书愤》:
87、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88、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9、元好问《岐阳》:
90、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1、于谦《咏煤炭》
92、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
93、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五、论述题:
94、《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95、范成大在我国古代田园诗发展中的贡献
96、《西游记》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97、如何理解《金瓶梅》在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一.填空题
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 藏懋循 编的《元曲选》和近要隋树森编的《 元曲选外编 》。
2、在元杂剧剧本中,宾白(简称 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而 科范(简称 科)是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
3、元杂剧中的女主唱称为 正旦,男主唱则称为 正末。
4、著名的散曲套数《不伏老》是元代杂剧空 关汉卿 的自叙之作。作者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几乎是一篇浪子文人的宣言。
5、燕燕、赵盼儿、王瑞兰分别是关汉卿在杂剧《 调风月 》、《 救风尘 》和《 拜月亭 》中塑造的三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6、《单刀会》是元代杂剧家 关汉卿 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7、元代剧作家 白朴 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他描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爱情故事的杂剧《 墙头马上 》则比较爽朗轻松。
8、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 李逵负荆 》和 高文秀 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9、元代剧作家 纪君祥 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10、士子与妓女之间的爱情是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如著名剧作家 石君宝 的《曲江池》歌颂了李亚仙和郑元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马致远的剧作《 青衫泪 》也歌颂了妓女裴兴奴和诗人白居易之间的爱情。
11、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 莺莺传 》,郑光祖的杂剧《 倩女离魂 》改编自陈玄稹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 李娃传 》,汤显祖的《 邯郸记 》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12、明代剧作家 朱有燉 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元代关汉卿的杂剧《 蝴蝶梦 》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13、明代剧作家 康海 的杂剧《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王九思的杂剧《 杜子美沽酒游春 》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
14、明代剧作家 冯惟敏 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王衡的杂剧《 郁轮袍 》写唐代大诗人 王维 科举考试的经历,沈自徵 的《霸亭秋》写杜默落地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15、明代剧作家 王骥德 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受;吕天成取材才《孟子》的杂剧《 齐东绝倒 》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谑,表现了晚明文人对传统的挑战。
16、明代徐复祚的杂剧《 一文钱 》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17、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 兰亭会 》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人上巳集会修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18、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并根据 柳永 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和 苏轼 的《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分别命名为《 柳枝集 》和《 酹江集 》。
19、南戏《 白兔记 》写刘知远由流浪汉而成为皇帝的故事,属于在民间颇受欢迎的发迹变泰题材。
20、明初剧作家 丘璿 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灿的《 香囊记 》在创作主旨和情节安排上都亦步亦趋地追随高明的《琵琶记》。
21、南戏《 王状元荆钗记 》与《张协状元》、《赵贞女》等谴责文人负心的作品不同,它借书生王十朋和钱玉莲的爱情故事,赞扬了文人在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忠贞。
22、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 关汉卿 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龙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23、赵五娘和李琼梅分别是南戏《 琵琶记 》和《 小孙屠 》中的人物。
24、梁辰鱼创作的传奇《 浣纱记 》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25、“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 鸣凤记 》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了嘉靖年间杨继盛等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
26、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传错认法来结撰情节。阮大铖的《春灯谜》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
27、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和《 荆钗记 》、《南柯记》。
28、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如清代蒋士铨的《 临川梦 》就以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
29、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 徐渭 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 曲律 》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沈璟 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依赖的工具书。
30、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昇的《 长生殿 》和 孔尚任 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
3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传奇《 牡丹亭 》中的曲词。
32、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 娇红记 》歌颂王娇娘和申纯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胥记 》则歌颂了伍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复楚之忠。
33、明代作家 沈璟 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34、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 李开先 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 武松 的故事。
35、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 清忠谱 》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36、白朴的杂剧《 梧桐雨 》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致远 创作的《汉宫秋》则描写了汉元帝和昭君之间的感情。
二.名词解释 ㈠元明戏曲部分
1、《王粲登楼》:是元曲大家郑光祖所作的最能表现作者个人艺术风格的文人事迹剧。描写的是王粲因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订有婚约,因王粲的傲慢及由此而引起的王粲与蔡邕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故事,表达了对文怀才不遇境地的感慨。此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赞赏。
2、院本:戏曲名词,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一种形式。演时用五人,作品均已失佚,仅《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元以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等。
3、元曲四大家: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家的合称。一般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或称“关马郑白”。见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何良俊《回友斋从说》。
4、董西厢:金代一位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而作的一本《西厢记诸宫调》,此剧使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至此得到极大的丰富。尤其重要的是,“董西厢”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较《莺莺传》作了较大的修改,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
5、《大雅堂乐府》:明代剧作家汪道昆所作杂剧,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剧目分别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和《远山戏》。这是汪道昆因“厌听繁音”而将风流遗事改作为杂剧,以此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来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这当中,以杂剧为游戏的态度非常明显。
6、《四声猿》:明代徐渭所作四剧《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的合称。关于四声猿的命名,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另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其中《狂鼓史》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的悲愤。《四声猿》处处流露出“真性情”,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7、南戏(永嘉杂剧):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北宋末年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时称“南戏文”、“南曲”、“南戏”。由于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元之前曾将所有戏剧杂伎表演形式称为“杂剧”,故早期南戏流传外地,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收录于《永乐大典》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戏文。其中《张协状元》是一本负心剧;《宦门子弟错立身》是描写豪门出身的延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9、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这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明清两代的戏曲舞台上一直非常活跃的四个剧本。四大南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的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10、明传奇:是从南戏发展而来的长篇体制的戏曲形式,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它既是为舞台演出而作,同时也有大量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品个性、情感的张扬,在体制上也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11、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传奇作品的合称,为明代传奇写作巨手汤显祖所作。这四种传奇都有写梦境的情节,故名。
12、《宝剑记》:李开先所作传奇剧,故事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然剧本所写故事与小说不同,最引人注目的不同是关于林冲受迫害的原因。林冲与高俅等人的冲突,不是因为高衙内图谋其妻,而是因为林冲反对高俅等祸国殃民的奸臣。民众乐道的衙内的荒淫,转换成士大夫所关注的忠奸斗争。一个原来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13、《鸣凤记》:是明代表现嘉靖时夏言、杨继盛、邹应龙、林润等十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的传奇剧。清焦循《剧说》记载,本剧为王世贞门人所作,其中“夫妇死节”一出为世贞亲笔。剧本虽以政治时事为创作对象,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注意对事实的剪裁与组织。在严嵩父子伏法后不久,此剧被搬上了舞台,开启了此后的时事剧创作。
14、《博笑记》:沈璟所作传奇剧,由相对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一部市井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市井细民的形象。他们或善或恶,或亦善亦恶,以此讽刺、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15、吴江派:沈璟对音律的重视,对本色的提倡,得到当时及身后不少剧作家的响应,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流派——吴江派。主要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徵等人。
16、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沈璟在在戏曲创作理论上的不同意见。汤显祖对于剧本的写作,重视“立意”与“才情”,而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两人的分歧,仅只是创作观点的不同,并没有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他们二人仅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回应了当时曲坛的需求。
17、折子戏: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㈡明清小说部分
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2、志怪:即记神鬼怪异之事。志怪的作品(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大量出现。志怪小说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3、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文言小说。一般文辞华丽,很有文采。同“志怪”、“志人”小说相比,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能比较完整地、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丰富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4、英雄传奇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类别之一种。英雄传奇虽然也有历史的影子,但其主要故事来源于传说和虚构。内容多围绕不同的英雄个人而展开,通常集中于朴刀杆棒一类的个人打斗故事。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同时又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水浒传》。其他有影响的有《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等。
5、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6、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对一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代表作为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大部分)和凌濛初编著的“二拍”。
7、三言:明天启年间冯梦龙编刻的《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每集收作品四十篇。“三言”各书都既收宋元话本,又收明代话本小说和文拟作的短篇白话小说。
8、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每集收作品四十篇,全是拟话本。书中多拾取旧闻加以敷演,生活气息不如“三言”,说教味较浓,但在追求平常中见奇异方面,也有它的创造特色。
9、谴责小说: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出现在晚清时期。主要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谴责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比较粗糙,只注意写病态,不注意塑造典型形象,而且结构松散,情节单调。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10、话本:民间说话人讲说故事的底本。一般有小说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多用浅近文言,粗具长篇规模。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和《全相平话五种》等。
11、《三国志平话》:讲史话本的一种,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人名地名颇多错别字,但它有鲜明的民间传说色彩,其中的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相当重。《三国志平话》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它已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罗贯中创造、加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1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描写的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但却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即“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战争场景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很到位。应该说明的是,《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
13、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上,增删了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文字也更精练、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14、《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15、《水浒传》七十回本:为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腰斩”而成,题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由于这个本子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
16、《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北宋时期一个说经的话本。书中已出现了化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和深沙神,即是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沙僧的雏形,但还没有猪八戒。此书篇幅不大,情节离奇而比较简单,文白夹杂,描写也较粗糙,但取经故事已初具轮廓,为《西游记》的最后写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7、《西游记》: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以神话为题材的浪漫主义作品。作品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英雄的形象。通过幻想的方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和腐朽,形象化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斗争智慧和斗争经验,充满了奇幻与奇趣的艺术魅力。
18、《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反映社会人生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这部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意义,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被鲁迅先生推为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认为它对世情描写之深刻,“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但由于书中存在比较露骨的性描写,长时期中被视为诲淫之作而列为禁书。
19、《金瓶梅词话》:是《金瓶梅》的一种版本。这种版本分十卷,一百回。采用古代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诗赞和偶语,话指散说的故事。现存最早的词话本是明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作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借花妖狐魅的故事,深切地反映了现实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20、铸雪斋抄本:是《聊斋志异》的一种版本。它是现存能确定具体年代的时代较早的一部抄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全书共十二卷,收目488篇,其中有目无文的14篇,实收作品474篇。是目前保存作品最完整的抄本之一。
21、三会本《聊斋志异》:由张友鹤先生编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简称为三会本。三会本以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基础,在版本、注释、评点三方面都带有总成的性质,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资料十分丰富的新版本。全书共收作品494篇,是目前《聊斋志异》收文最多、最完备的本子。
22、《司文郎》: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杰出的讽刺作品。写一个盲僧,把文章烧后可以用鼻子闻出好坏来。一个叫余杭生的人文章写得非常不好,盲僧闻后“咳逆数声”,马上就要呕吐,赴考后却高中了。可经他鼻闻鉴定文章写得很好的王生却反而落选。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将自己的科场失意提高到了一个人才问题来认识,深切地感叹当时的社会不懂得爱惜人才,从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23、《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意志和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最出色的代表作,通过席方平的灵魂到阴间告状所历经的过程,以及在二郎神的帮助下大仇得报等具体形象的描写,来突现席方平这一光辉的复仇者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出现,显然是长期封建社会中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艺术概括。
24、脂评本:即《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25、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第一次以木活字刊印,开始了《红楼梦》的印本时代。印本全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有程伟元和高鄂序。程序称,《红楼梦》原目本一百二十卷,但传抄仅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经他多方“竭力搜罗”,在“积有廿余卷”之后,又“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于是“同友人(即指高鄂)细加釐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这才有《红楼梦》全书的“告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程甲本”。
2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吴沃尧所著的一部谴责小说。此书中描写的是一个到处是“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的“鬼域世界”。小说所写的时间为二十年左右,地点以南京、上海为中心。写出“怪现状”的目的,也就是让其“现形”,也就是对社会丑类进行揭露和谴责。
三.简答题
㈠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推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
有的剧本有楔子,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放在第一折前或折与折之间。
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对句,最后一句为剧名。剧本的每一折都由曲辞、宾白、科范三部分。曲辞前面表明宫调和曲牌名称。宾白简称白,是剧中人物的言语,由散白和韵语组成。其中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范简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的。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
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答:作者通过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之间复杂的关系,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制造悬念,把冲突推向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孤儿搜出以后,屠岸贾挥剑将婴儿砍作三段,作者利用这样的情境写人物在遭受极大困难时的复杂感情。搜出婴儿,消除了屠岸贾对自己的怀疑,赵孤得救,全国的婴儿得救,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遭到杀戮,内心悲痛却又不能表现。作者这时借助科介来表现程婴的内心。应该说《赵氏孤儿》在冲突的组织上充分利用了故事所提供的表现空间。
9、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杂剧《曲江池》较之小说《李娃传》做了很大的修改。在作品的主旨差异上表现为:石君宝在《曲江池》里,把唐传奇对文人轶事的描写,变成了士子与妓女爱情的歌颂。于是李娃故事便成为元代很有代表性的题材——书生妓女题材中的一分子,这使得剧本在道德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了。
与唐宋两代文人相比,元代文人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许多文人与倡优关系密切,亲身参加杂剧的创作、演出。他们在倡优那里获得尊重与理解,以往认为卑贱的优伶、妓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元代文人的知音。而元代文人便也在自己的作品里借歌颂书生与妓女的爱情,借妓女对书生的知赏与爱恋,来书写自己的感慨,填补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落感。石君宝笔下的李娃故事,正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10、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答:关汉卿与马致远比较,两人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却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比如《窦娥冤》以童养媳与高利贷者为主角,表现了一个童养媳的悲惨遭遇。马致远在精神上体现了更多的士大夫气息,更多地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比如,在他现存的杂剧中,《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这是马致远与关汉卿剧作的一大区别,也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11、试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答:在内容上,马致远在他的作品中,更关注士人的状况,更多地探讨精神的归宿,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
在曲辞上,马致远杂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其曲辞的写作,其曲辞风格在元代是领袖群英的大家。他的曲辞,有豪放的一面,但在豪放中有一种清逸、爽拔之气,韵味悠长。
12、试以对石君宝《曲江池》的改编为例,分析朱有燉剧作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
答:朱有燉对儒、释、道三教均抱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对三教的肯定中,儒教仍是最基本的。作为皇室的一员,虽有政治上的倾轧,但对政权的维护则是至为重要的。加之朱有燉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故面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赞扬、关注,对戏曲教育作用的重视,贯穿了朱有燉的剧作。尤其是那些表彰贞节忠顺的作品。
《曲江池》是朱有燉改编石君宝作品而成,原因是因为朱有燉觉得石君宝原作在思想教育作用上有所欠缺,才重新创作《曲江池》剧本的。在改编中,朱有燉沿袭了元杂剧所确立的歌颂李郑忠贞爱情的主题,故事的发展脉络与元杂剧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共同指向是对道德操守的关注。
13、结合作品简述朱有燉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⑴语言相互生动,并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
⑵对元杂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探子报告等)的纯熟运用;
⑶对元杂剧独唱体制的突破,增加了双唱、众唱、接唱等多种方式。
14、试举例说明康海和王九思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到见解。答:形式上,王九思的《中山狼院本》开启了明代短剧的创作。
内容上,⑴寓言作品的创作,如康海的《中山狼》;⑵对个人感受的关注,如王九思的《沽酒游春》;⑶对道德的重视,如康海的《王兰卿真烈传》。
15、简述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和卓人月的《花舫缘》的异同。
答: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写唐伯虎为娶一笑留情的沈公佐的养女,不惜做沈公佐之子的佣书。卓珂月认为“易奴为佣书,易婢为养女”,“反失英雄本色”,于是作《花舫缘》,仍改为唐伯虎卖身为奴,终娶得一笑留情的婢女。
孟、卓两人同样关注才高零落的唐寅,同样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他们同样在剧中表达沦落的感叹。
但在对这同一题材的创作中仍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孟称舜更关注的是唐寅不遇后的自放于诗酒风流,卓珂月则更强调人生的“哀乐依倚”。唐伯虎虽才高沦落,但却免去了从政之苦。由此看来,卓珂月更突出了与仕途的对比,更偏重失与得的互补。不但如此,卓珂月还进一步表现唐伯虎笑傲,中亦有闲愁。他卖身为奴,费尽心机以期相见,几遍忧煎,始能成功。在这个剧本中,卓珂月由唐伯虎的风流韵事,不但写出了自身不遇的感慨,而且表达了他对人生死生悲欢的认识。
16、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答: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17、简述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答:⑴创作主体和演出对象:南戏多由艺人和书会才人完成,演出对象是一般民众;传奇多由文人创作,不仅在民间戏台上演出,还搬演于文人雅座上。
⑵题材内容:南戏多表现家庭伦理和婚姻问题;传奇则表现出对历史、现实的关切,对个性、情感的张扬;
⑶体制:南戏体制不规范,语言俚俗,音乐和表演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传奇体制规范,角色扮演上较南戏有所突破。
18、简述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
答:⑴剧本不再标题目,将题目换成副末开场后的四句下场诗;⑵剧本“分出标目”;⑶剧本分卷;⑷每出的四句下场诗被普遍采用。
19、简述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⑴内容上,从反映中举士人的婚变负心转而歌颂士子们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⑵艺术表现上,A、无谓的插科打浑明显减少;B、曲辞由俚俗转向诗化; ⑶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丰满。
20、结合作品,分析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答:⑴内容上,《荆钗记》、《拜月亭》赞扬文人科场得意后对爱情的坚贞,《杀狗记》表现家庭伦理,《白兔记》写发迹变泰,既贴近民间,又有文人渗透的痕迹。
⑵形式上,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后世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21、简述梁辰鱼的《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答:⑴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
⑵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了更多发挥。
⑶以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
22、试分析《鸣凤记》“灯前修本”和“夫妇死节”两个片断。
答:“灯前修本”和“夫妇死节”是《鸣凤记》中非常著名的两个片断。“灯前修本”写杨继盛因仇鸾奸谋败露,由贬所升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为感谢皇帝再生之恩,杨继盛灯下起草奏章,弹劾严嵩。幽冥之中渐作鬼声,进而现身、进而灭灯而下。杨继盛的妻子亦相劝阻,但杨继盛均不为所动。鬼的现身、进而灭灯不仅写出了杨继盛的忠诚和视死如归,也进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妻子的劝阻让杨继盛出现又一层感情羁绊,使感情冲突的高潮得以保持。鬼魂的拦阻、妻子的劝告,凸现了杨继盛弹劾严嵩的悲壮激烈。
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的结果,是被处以斩刑。“夫妇死节”以十月飞雪的法场为背景,把大量的篇幅给了杨继盛的妻子,由她的曲与白,写出“牵襟结发今朝断”的痛苦与伤心,写出杨继盛的“一腔忠义”、“一点丹心”。剧中杨继盛妻携酒帛上场,在痛哭之后,给杨继盛送上一杯别酒,跪读祭文。丈夫死后,她更在丈夫尸体旁,代夫上本,自刎而死。史书所记伏阙上书比,这一剧情安排冲突更加尖锐、紧凑,使杨继盛夫妇的忠烈行为更加感人。
23、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答:⑴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⑵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⑶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⑷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⑸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㈡明清小说部分
1、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答:短小,语言精练,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尤特别注意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2、《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形象体现出了哪些时代特征?
答:西门庆形象体现出了如下时代特征:他的首要特点是贪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商人的突出特征;他的第二个特点是贿赂权奸、交结官府,以此获得权势,进而获取暴力。这是当时商人同封建势力结合产生的市侩的典型特征。西门庆的第三个特点是好色纵欲,这揭示了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
3、举例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内容。
答: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举例简述《聊斋志异》中的作品采用了哪几类形式体制?
答:⑴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这类小说一般篇幅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等。
⑵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不同,作者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的确存在,而是含蓄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捉鬼》、《骂鸭》等。
⑶纪实性的散文小品。这类小说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如《偷桃》、《山市》、《地震》等。
5、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
6、为什么说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什么?
答: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明,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饰和虚构。
7、《搜神记》中的《阮瞻》一篇,基本内容是什么?它说明了志怪小说的什么特点?
答:《阮瞻》一篇,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有鬼论和无鬼论的斗争是很激烈的,而这篇故事却有意让无鬼论者阮瞻吃了败仗,用“事实”来说明鬼确实是存在的。
志怪小说具有以下特点:⑴将神鬼怪异之事当作信史来写,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⑵短小、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但内容简单,艺术上比较粗糙。
8、明清传奇和唐传奇有什么样的区别?
答:唐传奇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长篇戏曲。
9、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答:⑴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 ⑵由神怪走向现实,反映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10、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答: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⑹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人话”,中间或结尾常穿插诗词韵语。
11、明清小说繁荣的三个标志是什么?
答:⑴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⑵作家辈出,名作如林;⑶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表现手法上,都已经成熟。
12、在明清长篇小说名著中列出四部代表作,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种小说类型?
答:⑴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⑵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⑶神魔小说,如《西游记》;⑷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⑸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⑹公案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
13、简要谈谈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答:⑴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⑵有训诫的传统,同时又强调小说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⑶中国古典小说作家有“发愤著书”的传统。
14、《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思想在诸葛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在诸葛亮身上,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诸葛亮出山本身,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此后他一生的行动,就是报答刘备的这种“恩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例证:白帝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事必躬亲)
15、《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三大战役是指什么?有什么样的异同?
答:三大战役: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平定北方,扩大了自己的势力;⑵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⑶彝陵之战,刘备伐吴惨败,蜀汉开始衰亡。
三大战役的相似之处:都用火攻,都是以弱胜强。
三大战役的不同之处:交战双方特点不同,所处环境条件不同,所面临的矛盾不同,强弱转化的过程不同。
16、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例,说明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异同。答:同: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和演变过程,都同历史有一定的联系,都注重情节的紧张生动,人物都带有理想色彩和传奇式的夸张描写。
异:历史演义的基本历史发展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动,都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只是在具体情节、细节、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较多的加工和虚构;而英雄传奇则不注重历史发展过程,不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广泛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物大多是虚构的。
17、从武松的哨棒和林冲的解腕尖刀说明《水浒传》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答: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有了更多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精细缜密的特色。下面以武松的哨棒和林冲的解腕尖刀作说明。
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那根梢棒,从在酒店里开始,作者一路上不断点染:出客店时,“还了房钱,拴了包裹,提了梢棒”;进到酒店,“把梢棒倚了”;喝完酒,出了店门,“手提梢棒便走”„„直到大虫出现时,用它来打虎,“这一棒劈不着大虫”却打在枯树上,将梢棒折成两截。而最后在拳打大虫没力气时,又将它检了回来,用它结果了大虫性命。小小一根梢棒,作者不避重复,原来是要在最后派上大用场。作者写这根梢棒,既重复而又有变化,武松在不同情况下,或绰起,或手提,或横拖,或倚放,姿势意态,各不相同。这样的细节描写,显得细腻而又丰富。
而林冲手刃仇人的那把解腕尖刀,却又是一种写法:林冲被发配沧州,高俅派陆谦跟随来谋害。林冲得知这一消息,怒火中烧,便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边。大街小巷寻了三五日不见仇人,又被抬举去管草料场,复仇的事便渐渐懈怠下来。此后作者对那把尖刀再不提起,粗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忘记,可是待草料场火起,林冲破门而出,手刃仇人时,用来结果陆谦性命的正是这把一度“迷失不见”的解腕尖刀。前面写到买解腕尖刀,后面就一定要派上用场,可见作者精细的用心。
18、《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答:第一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三界的故事,为下文描写取经路上惊心动魄的战斗作准备和铺垫;
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起,是一、三部分间的过渡;
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写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是小说的主体。
19、试简析孙悟空“强者为尊”思想的时代特色。
答:⑴孙悟空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对立的“强者为尊”思想,是带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市民意识的表现。
⑵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要求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也与当时出现的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这样的自觉意识有关。
20、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典型意义表现为:A、他的首要特点是贪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商人的突出特征。B、他的第二个特点是贿赂权奸,交结官府,以此获得权势,进而获取暴利,这是当时商人同封建势力结合产生的市侩的典型特征。C、他的第三个特点是好色纵欲,这揭示了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
21、李瓶儿性格的简要分析。
答:⑴痴情是李瓶儿性格的主要内容,痴情的满足也就成了她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标。李瓶儿的悲剧可以说是一个痴情者的悲剧。
⑵李瓶儿有很强烈的情欲,或者可以说她是一个情欲型的女人。但她又跟潘金莲不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淫欲而可以不择对象、不择手段,她还真心希望得到一个人妻所应该得到的男人的关爱和体贴。她是一个十分感情化的人,她的人生选择为强烈的情人所左右,缺乏理性的考虑。
⑶也正因为情欲,使得李瓶儿在进入西门庆家庭后,其性格由原来的凶狠残忍而变得温顺宽厚。对生活的满足,使她锋芒内敛。
李瓶儿因得到西门庆的宠爱而遭祸,这是由她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她的悲剧命运,是那个制度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她所无力改变的,她成了以男权为中心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妻妾争宠的牺牲品,这确实是很可悲可叹的。
22、简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反映的“情”与“理”的矛盾及其时代意义。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反映的“情”与“理”的矛盾,实际上是杜十娘悲剧真正的社会根源。李甲贵族公子的身份使他必须遵守封建礼教,但他对杜十娘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感情。因此,从一开始,李甲就面临着封建礼教与杜十娘的爱情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最终在“情”与“理”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而背弃了杜十娘的爱情。而杜十娘与孙富的冲突,表面上看是金钱扼杀了爱情,实际上孙富却是借助以李布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取得了胜利。而杜十娘对李甲“发乎情,止乎礼”的控诉,正因此而显得深沉凝重,悲愤有力。
23、《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局限?
答:特点:第一,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于科举考试,不愿意出来做官。第二,自由独立,狂放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
局限:这些人物身上也承袭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精神负担,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所谓真正的正统儒家思想,特别是德治仁政的理想。
24、简说《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范进中举一回里,就有许多出色的对比描写。比如范进中举前门庭冷落和中举后门庭若市的对比。其中最精彩的是胡屠户前后两次贺喜的对比。同是贺喜,但那礼品的规格和送礼时人物的身姿意态,却因秀才与举人之别而迥然不同。对比之中,不仅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且人物的卑劣的灵魂也被和盘托出了。
25、《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特色?应该如何评价?
答:《儒林外史》前有楔子,后有尾声,中间人物故事的递进,也都符合时间发展的线索。但由于它以刻画知识分子群像为特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这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与一般长篇小说不同,表现为某一部分以某几个人物为主,构成相对独立的段落,另一部分又以另几个人物为主,构成相对独立的另一个段落。全书就将这些相对独立的生活画面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生活和历史长卷。这种连缀,不是靠统一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贯穿全书的统一的主题思想,即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批判的内在线索来实现的。其间又时时处处照顾到时间的发展和空间的转换。这种结构形式,正如吴组缃先生所说,是“综合了短篇与长篇的特点,创造一种特殊的崭新形式。这种形式运用起来极其灵活自由,毫无拘束,恰好适合于表现书中这样的内容”。
26、应该怎样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答:贡献在于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而且基本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悲剧气氛,矛盾冲突的发展和人物处理,也大致符合曹雪芹原意。
缺点在于宝黛性格与前八十回有不符之处,而贾府家道复初的结局也与曹雪芹构思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合,艺术上也较为逊色。
27、简说近代小说发达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⑴社会和时代的变化;⑵新小说理论的兴起;⑶印刷业的发达,报刊杂志的大量初步发行;⑷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
四、论述题
㈠元明戏曲部分
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提示:
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a、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b、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c、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提示: 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提示:
关汉卿自己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关汉卿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表现。比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和刚强,是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点地表露出来的。《蝴蝶梦》则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了王氏的贤德和慈爱。《调风月》中的燕燕则是在狼狈的处境中展示出泼辣又软弱的形象的。
其次是关汉卿杂剧的情节富于变化。在《窦娥冤》中,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又如《救风尘》中,赵盼儿营救宋引章,费尽心机,又有了风云突变,最后一波三折,使得冲突消解,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自然、真切,既符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提示: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5.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提示:
首先,《西厢记》塑造了张生的形象,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常常沿袭着《西厢记》中张生的性格特点。
其次,《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第三,《西厢记》中的红娘,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第四,《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动剧情,同时也借此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 提示:
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为了爱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对爱情时也有些卤莽、糊涂和不知所措。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子,有才华,有智慧。他又是软弱的,情绪化的。情绪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起大落。
红娘是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的形象,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她又是机智的和伶俐的。她磊落直言,急公好义,促成了崔张的好事,同时也承担了老夫人的责骂。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将“红娘”作为了成就人们婚姻好事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7.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提示:
《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使我们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莺莺的矛盾心理主要通过“闹简”和“赖简”得到表现的。一方面,当她得到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内心的快乐。于是有了“闹简”的一幕。但是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出首时,却又被莺莺拉了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而反复地掩饰正说明莺莺内心的矛盾。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是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数落训斥了张生一顿,这就是“赖简”。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情”私自和男子约会,还是有所顾及的。杂剧中的“闹简”、“赖简”两折突出表现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她内心的矛盾,是刻画恋爱心理很成功的段落。8.试结合作品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 提示:
郑光祖的爱情剧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色彩。
首先,在模式上,均采用有婚约在先、拜见岳母,岳母让以兄妹相称的故事模式。比如《*梅香》中的白敏中与裴小蛮早有婚约;二人私会时也没有失身;白敏中奉旨成婚等,情节上的设计,使剧本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社会的伦理规范。即使是《倩女离魂》,张倩女和王文举也是曾有指腹为婚的婚约。
其次,在立意上,两情相悦的基础是女子的贵人容仪和男子的远大前程,爱情有着太多的现实欲望。
同时,在爱情的过程中,男女之间也没有超越界限,比较强调风化。郑光祖的爱情剧致力于写情,却终不逾矩,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
9.试析徐渭的《狂鼓史》 提示:
徐渭的《狂鼓史》采用了历史题材中的弥衡击鼓骂曹操的素材,但是将地点移到了阴间,俗称“阴骂曹”。一方面,将所有的能够列举的曹操的劣迹都能数落出来,骂得更加痛快淋漓;另一方面,借助阴间地位的颠倒,见出因果报应的不爽,而且把观众对弥衡和曹操的冲突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了弥衡的身上,使弥衡成为了绝对的主角。《狂鼓史》写曹操是地狱的罪犯,弥衡是将要被上帝征用的修文郎,判官请弥衡和曹操当面,重演旧日骂座的一幕。徐渭借弥衡的形象,完成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的设计。剧中气概超群、才华出众、借狂发愤的弥衡正是徐渭的化身。弥衡最终被上帝请去做修文郎,也是怀才不遇的徐渭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所以剧中的曲词,语气雄越,悲愤畅达。
10.谈谈阳明心学对徐渭戏曲创作的影响
提示:
a、尊重儒学的同时,对佛、道持开放的态度。例:《翠乡梦》中月明度化柳翠,可以感受到徐渭对禅宗的熟悉和思想上的赞同。
b、讲求“良知”,注意对抒情的“度”的把握。例:《雌木兰》在奇情奇事中,时时顾及到道德的层面。c、崇尚“情真”和“心之所自得”。例:《女状元》中周庠录取胡颜为进士的理由是胡颜的并不遮掩“真性情”。
11.试析沈自徵的《渔阳三弄》 提示:
《渔阳三弄》是沈自徵的三部杂剧《霸亭秋》、《簪花髻》、《鞭歌妓》的合称。《鞭歌妓》写怀才不遇的张建封故事;《簪花髻》写杨慎被贬落拓自放的故事;《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在项羽庙痛哭的故事。这三部杂剧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怀才不遇后的落魄和无奈,流露出浓浓的愤激之情。三部剧的主人公都有愤世嫉俗,落拓不羁的古怪和奇妙的举动,于悲愤中又有一层嘲谑的色彩,可以说是沈自徵的自我写照。沈自徵的《渔阳三弄》中的主人公无论是怀才不遇还是放浪不羁,心灵的躁动中所体现的是对个性、自我的关注和追求。
12.联系其理论主张,分析孟称舜《桃源三访》对爱情的刻画 提示:
孟称舜评论戏曲的婉丽之作,要求“惆怅得尽情”、“字字淹润”、“语语婉隽”,《桃源三访》正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桃源三访》讲崔护和叶蓁儿的爱情故事。全剧五折,大段的抒情独唱构成了剧本的主体,充分发挥思念之情。在表现上以细腻、优美、感伤见长。
剧本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重笔描摹,力求曲尽其情,注意到了对感情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现。同时它的曲辞也是优美工丽的,增加了作品的抒情含量。正和孟称舜的婉丽之作的戏曲主张相合拍。
13.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提示:
首先,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最后,《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造,作为南戏创作的范式性作品,给后来的创造以极大的影响。《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造的基本结构方式。
14.《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提示:
首先,《牡丹亭》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的至情、执著于理想的贵族少女杜丽娘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丰满,而且突破了常理常情常规。其次,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注意抓住人物的身份来做文章。《牡丹亭》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为了与杜丽娘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吻合,作者大量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表现内心的秘密。
第三,《牡丹亭》的曲词非常成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口。剧中杜丽娘的曲词细腻、优美、含蓄;杜宝的曲词则或严肃古执,或豪爽慷慨;杜母的唱词平实而充满慈爱;柳梦梅的曲词则在淡淡的文采中,写出多情和书生意气。
15.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提示:
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强调真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情对现实的超越。《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㈡明清小说部分
1.试析曹操形象的思想艺术特色。⑴从思想内容上看,《三国演义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种种特征,其中作为反面人物的曹操的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在曹操的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第四回里,在曹操出场不久就写他杀吕伯奢,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可憎可怕的印象。第十七回写他围攻寿春,因军中粮尽,竟借粮官王垕的头来稳定军心,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
作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作品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如在讨董卓的过程中,作者处处将他同那些各怀异心、坚持搞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表现他政治上的卓见和谋略。从他对关羽的态度中,表现他能识才、爱才,且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论功行赏的原则,又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问题。官渡之战更是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地听取下属的意见,集思广益,及时地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既写曹操的奸诈残忍,又写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完整而丰富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内容,从而使得这个形象血肉丰满,富于艺术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大胆地描写了曹操身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特色,不但没有妨碍作者将他写成一个令人憎恶的反面人物,反而使这个形象的可恨和可怕。在人物塑造上既写其短亦写其长,而又不影响到褒贬爱憎的总的思想倾向的表现,应该承认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高明的。
2.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是如何在战争中突出地表现谋略的。《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点不是写战场上的拼杀,而是注重反映战争的规律,特别注重表现交战双方的谋略。赤壁之战中,战争谋略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赤壁之战,曹军至强,刘、吴至弱。但曹军也有弱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因此双方的斗智就是围绕这个基本矛盾展开的。
曹操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任水军都督,就是显了弥补己方的弱点。但曹操多疑,周瑜就使用“反间计”,让曹操自己杀了蔡、张二人,军事力量受到很大的损失。
诸葛亮草船借箭,又使曹操损失了水战中非常重要的十几万支箭。
周瑜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制定了火攻之计,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情节。
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让大火把曹军的战船一举烧光。
在伏击曹操败军的过程中,诸葛亮灵活地运用兵法,授计关羽,在华容道放起一把火烟,明告曹军这里有埋伏,而曹操用虚者实之的兵法常理来观察处理,反而中了埋伏。
总之,《三国演义》写战争重谋略,突出了斗智的一面,因而是一本使人增长智慧的书。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水浒传》是一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民革命的兴亡史,其思想上的独特成就表现为:
⑴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
⑵热情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慨、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⑶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聚合、由盲目行动到有明确行动纲领和严格纪律,以及受招安导致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⑷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干着急策略的经验。
4.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招安描写的认识。
《水浒传》的招安描写历来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施耐庵一方面满腔热情的歌颂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一方面又让他们接受招安,并且让招安成为一个催人泪下的惨剧。这种描写反应了鲜明而深刻的思想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阶级自身的认识局限。梁山义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忠心报答赵官家”的思想路线,虽然使现代的读者不满,但却是符合这些农民英雄的思想性格和历史真实的。(2)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忠君”思想不仅在统治阶级内部是一种牢固的概念,就是在被统治的普通百姓中,也有深刻广泛的影响,这种思想也影响了《水浒传》招安描写。
(3)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水浒故事流传到写定成书时期,正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水浒英雄接受招安,也受了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4)封建统治阶级招抚政策的影响。《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部分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招降政策和历史上无数的招降事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5.以武松的形象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武松是作者笔下力和勇的化身,写他有超人的大力、大勇是为了寄托反抗封建压迫的美好理想。景阳岗打虎,集中渲染了武松的力和勇,显然是作了艺术夸张的,但是却又未脱离生活,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作者先写他喝酒。一般人喝两三碗便倒,他却喝了十八碗。与众不同的酒量,也让读者对他的打虎具有了信心。但是,喝酒可以壮胆,这样才有他的敢打虎的行为。这样写才能让人信服。
作者也写了他的胆大而又胆怯。他说不怕虎,但是见到山神庙的榜文,也有些胆怯。不回去只是怕遭了人的耻笑。最后硬着头皮上山,也是满怀侥幸心理。写出了常态下的英雄。
写他打虎,也真实合理,打的时候当然比较夸张,但是打死老虎后,手脚都软了,又是常态。后来见了老虎装扮的猎人,差点吓死,是非常真实的。
6.从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分析《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遭遇,不同的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经过曲折的过程最后完成思想的转变,写得最为出色。
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他有相当的地位,有年轻美貌的妻子,有富贵安逸的生活。他一心想保住这富贵安逸的生活,造就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性格。高衙内一次调戏他妻子,他忍了;再次把他的妻子骗到陆谦家的楼上调戏,也忍了;遭陷害被发配沧州,还忍了;去沧州的路上受欺压,野猪林差点被杀,还忍了;直到火烧草料场,亲耳听见门外陆谦等人说要拾他的一块骨头回去向高太尉领赏时,他才忍无可忍,手刃了陆谦、富安,和统治阶级最后决裂,毅然造反上山。
作品写出了林冲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从一出场,他就是一个被压迫者,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这是他能转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而统治阶级的一次次“逼”,使他由想苟安而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思想由量变达到质变,最后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
7.举例谈谈《西游记》的现实性。
《西游记》虽然是一部浪主义的神魔小说,但仍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表现了作者关注世俗生活的情怀。主要表现在:
⑴在写人物的超凡入圣的同时,又处处点示他们身上的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举例)
⑵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举例)⑶在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形象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斗争智慧和经验。(举例)
8.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其谐趣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充满谐趣,如孙悟空的乐观主义,猪八戒农民式的憨厚朴实、懒惰自私、贪吃好色、自作聪明。
其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将神性、人性、自然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如孙悟空身上的猴子属性,猪八戒身上具有的现实生活中猪的一些属性。
9.谈谈你对《西游记》的童话性质的认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西游记》具有浓郁的童话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西游记》变成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孙悟空本来是个猴子,所以他的性格中具有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动;猪八戒身上则具,有现实生活中猪的一些属性,比如好吃、偷懒、蠢笨。这使得全书充满了童话的色彩,得到了从老人到小孩的广泛喜爱。
第二,《西游记》中还充满了童话中天真烂漫的乐观情调,这也是《西游记》奇趣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10.蒲松龄南游的生活对他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南游作幕宾的生活,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有重要影响。
首先,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而且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有直接影响,某些作品中对江南景色的描写就同这一时期的生活体验分不开。
其次,蒲松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人民的苦难,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腔忧愤,成为他创作《聊斋志异》的重要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再次,幕宾的身份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封建官僚,熟悉官府的黑暗和腐败。这为《聊斋志异》中描写政治黑暗的作品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最后,孙惠的蓄妓养优,使蒲松龄有机会同南方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思想比较开放而又富于才情的歌伎舞女接触。这些生活体验熔铸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创造出了形形色色鲜明生动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美丽动人的花妖狐魅的妇女形象。
11.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作品,除了少数篇章是写的现实故事以外,多数都是充满奇异幻想的花妖狐魅的故事。但在《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异世界中,却充满了人间气息,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举例说明)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重大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人生。(举例说明)可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
12.举例说明《聊斋志异》以幻写真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
首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举例说明)二是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举例说明)13.试分析《聊斋志异》是如何在神鬼怪异的故事中反映现实的社会人生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它所反映的社会人生,包括:
⑴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聊斋志异》对黑暗政治的抨击有以下几个特色:a 小说揭露的是整个吏治的腐败,而不是各别官吏的品德不良,这触及了封建政治的本质问题。b 小说不仅揭露一般官吏,还将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皇帝。c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不仅无情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还借助现实或超现实的力量,是恶人受到惩罚,被压迫者过上幸福生活。
⑵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表现为:
a 塑造了一系列“情痴”的形象;b 突破了古典小说戏曲中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强调一种心灵契合的知己之爱;c 表现和赞美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d 表现男女主人公在争取爱情的过程中,同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曲折斗争。
⑶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a 揭露试官的昏庸无能和贪鄙;b 揭示热衷功名的士子痛苦空虚的精神世界。
⑷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好的品德,如不屈不挠地反抗精神、热情无私、诚实淳朴、勇敢机智等。
⑸总结社会人生的经验教训,对人进行教育和劝戒。14.为什么说《儒林外史》“隐括全文”的第一回是体现全书主题思想的一个纲? 《儒林外史》第一回借王冕的形象体现出来如下思想倾向:
第一,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倾向。开篇一首词就道出了这种思想:“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明确道出功名富贵乃是身外之物,毫无意义,不值得追求。并借王冕之口批评八股取士制度“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全书的总的思想倾向。
第二,从王冕身上体现出来的政治理想是儒家的“德治”、“仁政”,他对吴王提出的政治主张是要“以仁义服人”,而不是要“以兵力服人”,他在吴王的眼里只是一个“儒者气象”。这和书中所写的其他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迟衡山、虞博士、萧云仙等提倡以德化人,以及要实现礼、乐、兵、农的理想是一致的。
第三,王冕是一个孝子,是真正恪守儒家的孝悌信条的。全书中盛赞孝道,并创造了几个孝子的形象。王冕的形象,在第一回里就有了提挈的作用。
第四,作者对学问的理解也还是经史、天文、地理一类,基本上还是传统所提倡的学问范围。
总之,这“隐括全文”,“敷陈大义”的第一回,不但揭示了全书的主题,而且全书的一些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因素,也都同时体现出来。
15.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的? 《儒林外史》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第二回至第四回所描写的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最具有典型意义。
周进从小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了,还不曾考中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功名,又没学会谋生手段,生活十分穷困,还受人百般侮辱。所以到省城贡院去参观时,不觉悲从中来,一阵心酸,就一头撞在号板上,口吐鲜血,差点送了老命。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科举制度下封建知识分子可悲的命运和空虚的灵魂。
范进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多次,五十多岁了,弄得面黄肌瘦,头须花白,也不曾考中。最后一次应考,范进又冻又饿,形同乞丐。幸而遇上有相同经历的周学道主持考试,中了个相公。后来挣扎着到省城考试,考完回家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被迫把一只生蛋的母鸡抱到集上去卖。接到中举的报帖,高兴万分,竟然先是“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后来灌醒过来,竟高兴得发了疯。
周进、范进的故事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是何等深。
16.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这两句话指出了《儒林外史》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特色,并且指示了它的讽刺小说的类型。
第一,《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不合理。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的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
第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描写上。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A.不孤立地写人,而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所以,《儒林外史》的讽刺,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的。
B.在写人物时,《儒林外史》从不站出来说好说坏,他的爱憎感情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之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这种手法,就是鲁迅所赞扬的“婉而多讽”。
第三,《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A.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B.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C.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D.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E.在情节发展中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煞风景。
F.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作者所要讽刺的对象。17.曹雪芹的家世和生活对《红楼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雪芹的身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曹雪芹出生于一个和清王朝有着特殊关系的贵族之家,这样显赫的家世,使他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侈、腐朽没落以及黑暗罪恶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他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
(2)曹雪芹家庭的文化传统,使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这对《红楼梦》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3)曹雪芹少年时在南京锦衣玉食的荣华生活和南京比较开放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也都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4)曹家的衰败使曹雪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深切的感受,对社会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黑暗丑恶的世道人心有深刻的体察。这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5)曹雪芹自己傲岸不屈的性格、满腔的不平之气,以及杰出的才华,都在《红楼梦》创作中有所体现。
18.《红楼梦》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揭示出贾府的衰败趋势和衰败原因的?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和衰亡史,它多侧面揭示了这个贵族之家的腐朽没落和必然衰亡的原因:
第一,揭露贾家领先煊赫的权势无恶不作,对下层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第二,对贾家穷奢极欲享乐生活的描写,是对这个贵族之家罪恶和衰亡原因揭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贾府末世子弟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落的重要原因。第四,被压迫奴隶的觉醒和反抗是这个贵族之家衰亡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五,统治阶级内部日趋激烈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是贾府衰亡的重要原因。
19.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举例说明)
⑵人物没有类型化的缺点,而是个性鲜明,各具面目;(举例说明)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举例说明)
⑷处处从生活的整体出发去刻画人物,因而写一个人物,常常起到一种互相关联的映射作用。(举例说明)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 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 文学界开始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 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 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 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 1917年到1927年之间,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 “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 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 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 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 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 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 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 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 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 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 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 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 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 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 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 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 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 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 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 亦或是生活造就,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 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 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 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 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 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 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 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 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 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 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 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 返璞归真势在必行, 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 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 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 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 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 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 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 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 2015, 02 (01) :79-82.
22 .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 01 (02) :208-218.
33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06 (03) :131-136.
天文学和数学、农学、医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数据更是我国所独有。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随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除此以外,古代中国人还设计了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许多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在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也为我国天文学历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立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在天文理论方面,我国古代人民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无边无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曾为“宣夜说”专设一节,盛赞这种宇宙模型,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而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在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提出了大地与天相距80,000里;大地中央有高大的柱形物;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等9个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弄清楚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各种假说,每种假说都不乏支持者。从公元前100年开始直到唐代,人们为了探究宇宙奥秘,围绕这些假说进行了持续的争论,其中有不少我们所熟悉的古代科学家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著书立说。同时,人们还探讨了日食,月食,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等很多问题。如我们熟知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其中就表达了古代人对太阳与地球关系的思考。由于“浑天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月食的现象,所以历代很多天文学家都去努力思考,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猜想,其中以张衡在《灵宪》和朱熹在《朱子全书》中的猜想最具代表性。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当权者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天命如果有所改变,就会通过天象昭示天下。所以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天象的变化,尧帝“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帝“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舜典》)都被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在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经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世界独有的天文记录,但是在20世纪以前,对我国古代天文学资料的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进行,他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许多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期刊,使中国天文学资料的研究逐步专业化,并形成了天文史学这一新的研究学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文史学的研究终于走上正轨,出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天文史学家,他们著书立说,考证许多中国古人杰出的天文学贡献,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指导】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06-08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标准10-15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11-10
中国古代文学史11-30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06-23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07-03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07-10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09-15
中国古代文学模拟试题10-26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