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提出的意义(精选8篇)
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顺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顺应了人民过上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新能量。中国梦是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价值立场的最大公约数,它的兼容与综合跨越了本土性与世界性的鸿沟,既是民族梦,国家梦,也是人民梦,世界梦。
(一)理论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概念,时间跨度和概念内涵包容性很强;提出“中国梦”概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奋斗目标理论内涵,也是对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由此,使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呈现由近及远、由低级向高级循序递升的四个层级结构模式:第一层级: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层级:建国一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层级: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层级: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实现中国梦这一层级作为我们党的中远景奋斗目标,在党的整个奋斗目标体系构成中承前启后,特别重要。使党的整个奋斗目标结构更科学,更完善,更务实,更得体;表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对于我们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提高执政水平,确保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持续健康向前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正向导向意义。
“中国梦”不仅使党的理想信念更生动,更具体;而且使我国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前进过程中,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以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甚至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信念,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包容性、连贯性;这就同时,使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博大、更清晰,更务实。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和促进干部群众树立共同包容、连贯持久、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正确方向,创立了新的思路和具体标准。
(二)实践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范围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给世界各个国家带来的客观影响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特别是文化多元化趋势,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顺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搞好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刻不容缓,需要特别高深的智慧。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些关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和个人关系的重要论断,对于引导人们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着眼大局,放眼长远,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强化民族整体向心力,意义重大。习总书记提出并描绘“中国梦”,必将使“中国梦”这个概念从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以及现实社会精神凝聚的横向两个重要角度,成为中华民族增强整体凝聚力的关键精神媒介和重要精神纽带,并逐步发挥出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精神凝聚力的综合凝聚作用。
总书记顺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深刻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习总书记提出并仔细描绘“中国梦”这个重要概念,实质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描绘了更加壮美的蓝图,这如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亲手树立了照亮中国未来前进方向的巨型灯塔,为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继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了新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立足一个实际, 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当前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时期,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回顾十年多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繁荣稳定, 民生持续改善, 国家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中国历代先贤的理想追求, 到邓小平同志对“小康社会”标准的重新界定, 再到江泽民同志建设高水平小康目标的提出, 再观党的十七大以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 中国人民距离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过。从建设到建成, 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升, 物质生活的富裕, 民生建设的完善, 生态文明的进步, 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
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总能立足于中国实际, 实事求是地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 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 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 成为我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中国梦, 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中国当前这一特殊关键阶段的发展形势、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的基础上, 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突出的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城乡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习近平在首次阐发“中国梦”时, 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并提出了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由此可见, 中国梦的提出, 是党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巨大的政治勇气的智慧。
二、直面两大诉求, 勇于回应当代中国发展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讲话中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中国发展有两大诉求:一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正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两个互动过程紧密结合并从实践的角度竭力推动。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发展道路置于一个话语体系,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梦在强调民族梦的同时, 高度关注或者说是更加关注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并将之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历史进程之中, 是科 (下转27页) (上接4页) 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深刻体现。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因而中国梦首次把社会的进步同个人的具体感受统一起来, 把民族复兴同实现个人个人尊严、实现个人理想目标、高度结合起来, 不仅是对两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论断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形象化、具体化的阐述, 也是言简意赅地表达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三、源于三种“自信”, 具有现实的“硬”支撑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越来越强的把握能力。三十多年来, 中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归结起来, 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源于始终高举的伟大理论旗帜, 一贯坚持的正确发展道路和不断从体制层面改革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也即源于党十八提出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有了这些“硬”支撑,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力量来自信心, 信心有多足, 迸发出来的热情和动力就有多大。历史实践证明, 我党两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 它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自主问题,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成功解决了民族富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是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 不断发展。诚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制度是根本保障, 道路、理论最终都要靠制度来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政治制度, 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 是我们国家实现民主团结信心之源。
实现13亿人共同富裕,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坚定三种自信, 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更加直面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1.
[2]夏春涛.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定“三个自信”[EL/OL].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3-03-28.
关键词:中国梦;深刻;意义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09-02
一、什么是中国梦
在商业社会环境异化的今天,“梦想”本身也变得稀缺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中国梦如何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是13亿人共同的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匹夫有责且责无旁贷。它不仅关乎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也将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要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
事实上,中国梦几度彷徨。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应有地位,有尊严,不挨打,不受列强欺负。相对于历史而言,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一)梦想之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什么
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的一种理想,对未来的一种憧憬。而且这个梦能激发这个民族去奋斗,能激发这个民族的活力和凝聚力。仔细分析可以清晰理顺中国梦的三个层面:
首先,中国梦涵盖民族之梦、家庭之梦和个人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要分开,要防止因为过度强调民族之梦而忽视家庭和个人之梦。个人之梦、家庭之梦汇集起来就是整个民族之梦。
其次,中国梦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的,即作为中华民族,这13亿人口,我们是谁?我们的特征是什么?是谁的传人?
再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又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在农业文明时代,1820年以前的30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西方国家开始文艺复兴、科技进步,这个时候的中国却依然坚守陈旧僵化的体制,没有创新、没有活力,特别是缺失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缺失了工业文明,中国至此落后。
(二)中国梦的历史变迁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在一定层面上又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那么,中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仁人志士用革命的方式实现了建国梦,拉开了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的帷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梦发生改变,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让国家富强起来。但在起初的30年里却走了一些弯路,中国梦被遗忘,实现梦想的路径也发生了重大偏差。
1949年,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GDP只占世界总量的5%;1978年,人口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多,GDP占比更是降到了1%,人均180美元,排世界倒数第二。这3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十年为24%,中间十年大概是8%,“文化大革命”十年只有4%左右。这30年,知识、教育、科技几乎不起作用,这个民族根本没办法和世界其他国家竞争。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没有从一个革命的党转为执政党,党的工作没有从革命转向建设。
(三)复兴意味着民族尊严和民族地位的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真正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标志性的步骤就是小平同志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实现现代化具体到20世纪末人均收入翻两番、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上。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那么,从邓小平时代到目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走到了哪个阶段?
中国走上了人间正道,从全世界最穷最落后的基础开始迈向复兴,创造了奇迹。有两个衡量指标:
一是2011年达到人均收入5 414美元,从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上升到了89位;二是世界经济总量占比从1%上升到了11%,十几亿人的烂摊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30年前曾经认为中国无法解决10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而现在却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确是天翻地覆的奇迹。
然而,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这30多年在实现强国富民之梦的时候,更注重强国的一面,而富民少一些;尽管设想共同富裕,但最后收入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发展程度也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收入水平来看,2011年世界人均GDP是将近1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5 414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还不富裕,中国人均收入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经济总量应该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
从城乡结构来看,目前中国还有49%的农村人口,即便来到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很多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另外,和发达国家、包括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生活方式、富裕程度等等方面,中国还差得很远……
三、中国梦的深刻意义
(一)中国梦将面临怎样的内外环境
首先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改变。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出口在持续减速,原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环境的变化,因而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威胁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头号强国美国对待中国一直是有心结的:一是美国担心中国在21世纪可能会影响到其国际地位;二是意识形态领域,21世纪美国的全球三大任务是防止极端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防止极端共产主义死灰复燃、防止极端宗教和极端恐怖主义。美国很多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定格中国与美国是文明的冲突,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
除了美国以外,中国的周边局势也变得复杂,比如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俄罗斯都处在比较紧张的格局中。
其次,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基数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处在产业需要向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转移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源、土地、环境都遇到了瓶颈,同时不得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困局。在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点燃希望
1.中国梦要给人们一种希望,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首先,一个民族只有有希望,人民每天对美好的未来有一股劲,才有精气神干事,才不致落入一个失败的民族。
第二,有了希望之后,要解决道路问题,即达到这个希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后的路要做调整:比如要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外部关系与安全格局、比如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走的路,不是一时的路,是长远的路,要看到10年、50年、100年之后甚至更远。
中国梦的关键是富民,国家强盛百姓富裕,这是强国。实现老百姓的梦想,政府最主要是提供两方面的制度保证:一是给这个国家所有人在其进入社会时同等能力的制度。即用公平的教育制度,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不让低收入在代际之间继承。二是提供一个能让底层人向上流动的制度。即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掌握了能力,之后,底层人想干事,能干成。其实,改革最关键的,就是让人们都去干事。把底层人向上流动的路建立起来,政府的负担也就轻了,医疗、保险、养老等制度只需要承担极少数人,社会就实现了安定和谐。
2.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的中国梦。把中国梦不断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从哪里着手推进最为理想呢?
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作为一名基层理论工作者,我立志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同样是做砌砖的工作,把它仅仅当做一个为砌砖而砌砖的行为和把它当做为一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其精神状态截然不同;物质利益是人奋斗的原动力,但物质利益不是也不能成为人奋斗的目的与归属,“未富先奢”、“稍富便骄”背后是理想的缺失与价值的迷茫。反过来,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也会义无反顾。“中国梦”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
——梦想呈现蓝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难轻言跨越的长的历史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尚未成功仍需努力。要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灰心丧气,不松懈动摇,理想与蓝图尤为可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表述略显抽象和意识形态化。现代传播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意识形态的内容不一定非要用意识形态的方式表达,非意识形态的话语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梦”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梦想凝聚共识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往往各有诉求甚至大相径庭。固然历史进步的合力迟早会把这些追求与梦想汇集成平行四边形,但这样的四边形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轮廓,其中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将会有多大是十分不确定的。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诸色人等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在不同中寻找和呵护共同,在共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这样就可以把13亿人的力量汇集于一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了共识,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战胜?有什么样的理想不会实现?
——梦想激发勇气
追梦是因为现实不尽如人意,圆梦就要去直面现实、改造现实。很多的时候,我们面对心有不甘的一些现实状态之所以有无奈的感觉,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办法而是因为没有改变的勇气,以至于把一些本不应该成为梦想的状态当做了梦想,比如把“房叔房姐”当做走向富裕的捷径;把一些偶然侥幸纯属运气的东西当做了追求的目标;比如把一唱成名的“大衣哥”当做“草根”的样板。但是,当确立起了真正的“中国梦”,其道义的正当和路径的科学会让我们勇于向不公平不正义说不,让我们勇于指出期待天上掉馅饼的虚幻与可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梦想塑魂
“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的事情、全新的探索、全新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个体梦又是国家梦
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上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原则,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我们把“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把“你”、“我”、“他”整合为“大家”,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会变成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国梦”也就在体现本质中进一步丰富了它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决定了“中国梦”既是中国梦又是世界梦
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能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能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能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的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中国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中国;复兴的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我们仅以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例。这是把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有机结合创造性转换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决定了“中国梦”既指向未来又呈现当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讲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既指向未来又属于当下,这就为“中国梦”同时设定了两个时间坐标。面向未来,“中国梦”承载了我们一切美好的希冀与追求,民主充分、法治昌盛、权利神圣、国富民强,乃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通向这一梦想的道路没有休止符;着眼当下,“中国梦”要求我们一切的制度安排、一切的政策导引都应努力扶正驱邪,去恶向善,通过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为走向新社会奠基铺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明“中国梦”的起点就在脚下而不在别处。把这两个时间坐标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始终脚踏实地干好我们必须要干的事情,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投身当下实践的过程中丝毫不忘前进方向,不得过且过饮鸩止渴,让“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离我们更近。
汇报人:xiexiebang
不管是中国梦,还是你的梦,只要是梦,都会有梦醒的时分,当大梦醒来的时候,天也许就亮了,光明的未来只有在梦醒以后才能看到。
一、兴邦务实,中国梦是经济发展、文化复兴的强国梦
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梦想的花开、结果,也必然离不开现实的滋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夯实物质和文化基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依靠经济和文化实力的提升来彰显。
上世纪,战乱频仍、经济萧条,人民生活食不果腹。新中国成立给人民带来了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百姓尝到了甜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国家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使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相继成真。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生机勃勃,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民族的复兴梦有了坚实的现实土壤。
回顾历史,中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审视现实,中国掌握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武器,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借鉴成熟,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并指导着中国奋发向上。
中国梦,是一个经济强国的宏愿,更是一个文化领跑的目标,我们唯有一心一意搞建设,全神贯注抓文化,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优秀文化。国家富强了,文化传承并弘扬了,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二.同源共流,中国梦是民族齐聚、同胞携手的统一梦。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梦想在飞翔,当一种梦想能够将全民族的期盼和渴求凝聚起来的时候,这个梦想便有了使整个民族都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附的强大号召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各民族和睦相处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党多年来一直致力完成的伟大事业。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格局,结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奋斗史。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全国人民解放了新疆和西藏,实现了两地人民的政治平等,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谐共进的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着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角度,积极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包括各族人民及两岸同胞在内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软实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也好,科技实力也好,国防实力也好,如果没有民族凝聚力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也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之梦,就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虽然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和平发展、共进共荣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统则强,分则乱”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唇亡齿寒”,两岸人民的命运系于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福祉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三.互利共赢,中国梦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和平梦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讲究“讲信修睦、善待他人”,七下西洋和丝绸之路便是最好例证。数千年的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和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的外敌入侵和内患不断,给予这个民族刻骨铭心的悲痛记忆,饱尝侵略之苦和连年战乱的中国人民厌恶动荡。迈上复兴之路的目的就是要稳定,要世界和平。
当今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合作才能谋取共同的发展。“中国梦”不是“帝国梦”,不是“一国梦”,不是“排他梦”,更不是“霸权梦”。它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世界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从加入WTO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中国扎根,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以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崇尚和平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谋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也必将为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增添强大动力。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力量,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它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摘要】关乎于梦想、追梦,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人们追逐梦醒的心。梦想是每个人生存的希望、追求的目标、幸福的源泉。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今中国梦正是当今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梦是一种穿越历史时空,承载人民意愿的理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个人梦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
2012 年 11 月 29 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述了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 2013年3月 7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九次提 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核的中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场梦,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可期、可盼、可望的蓝图,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道路背景:不断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实现中国梦走“老路”必穷,是死路;走“邪路”必乱,也是死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开拓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不断拓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道路背景。
(二)理论背景: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指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理”。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中国梦。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论背景。
(三)制度背景: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制度是历史的河床,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中国梦。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制度背景。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
首先,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同舟共济,没有各阶层的同心同德,中国梦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其次,中国梦要为人民谋福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 幸福的保证,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动 力。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目的与价值所在。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梦,不断为人民造福,能让亿万人民群众享受到发 展的成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才是中国梦的终极 目的与价值所在。人民的幸福又是中国梦实现的源 源不断的动力。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 得更富足、更安全、更快乐、更有信心、更有活力,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
(二)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
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现实的雄厚基础。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上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在安全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经过艰苦探索,也付出了沉痛代价,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家不富强,中国梦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就没有基础;军队不强盛,就会受人欺侮,复兴也就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社会将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夯实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物质基础。强国是为了富民,只有国强,才能民富。人民富裕,幸福才有可靠基础。因为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有实力和底气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对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对于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而言。绵延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再到清代的“康乾盛世”,在长达 2000 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文化,在同时期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占鳌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指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或民族才谈得上文明的复兴。”
[3]
三、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一)对个人的意义
中国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传递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触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 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二)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首先,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最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追求发展梦想的路径与方式,还深深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政府决策,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而“中国梦”的内涵,决定了中国将继续推行负责任外交,是世界的“稳定因素”。中国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根本要求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 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前 进方向,中国精神是内在动力,中国力量是根本保证,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支撑。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余年的历史,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各阶级、党派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其中有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有维新变法的制度性改良,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探索和实践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路子走不通,引进西方的制度模式进行改良、以及照搬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路子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挫折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功能,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五、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联系
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个人的梦想就像一滴水,而中国梦就如同一片大海,只有把这滴水放进大海中,这滴水才不会干涸,这就意味着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个人梦”要以“中国梦”为基础,在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
(一)中国梦对个人有着强大号召力
小小中国梦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热潮,如此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呢?这与中国悠久辉煌的古代史与充满血泪、屈辱的近代史息息相关。身为拥有五千年历史进程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坚韧品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为推动人类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以坚船利炮迫使腐败的封建统治者一次次妥协就范。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巨额赔款,把中国一步步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正是从那时起,救亡图 存、振兴中华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无数仁人志士,亦为了这一理想前仆后继,在改良、改革的道路上历经无数次的探索与抗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的逐梦史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梦,正是从沉淀了我们全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中孕育生长的,屈辱和苦难是它的土壤,所以它才如此地深沉,如此地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由此看来,“中国梦”为何如此具有号召力已清晰得见,然而,我们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惑在此之前我们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那么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什么联系呢?
(二)中国梦是一个平凡的梦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梦想,如农村青年怀揣“进城梦”在城市艰苦打拼,众多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为一圆“跨国梦”,普通家庭的“汽车梦”,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以至许多对偶像无限崇拜的俊男靓女的“明星梦”。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平凡且微不足道的梦,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梦想全力推动着人们对于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追求,铸就了伟大的中国梦;反之,中国梦亦可谓是每个国人的梦想,它既来自亿万国人的中国心,同时也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虽然这些梦想从诞生到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崎岖与阻碍,但这终究是一种新的希望,新的机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三)当代青年要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要明白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梦需要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实现。面对着中国与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我们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修养,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努力地学好本专业知识,练就扎实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之中,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
六、结语
中国梦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历史与未来、连接了大家与小家、连接了国家与 个人。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时,人民幸福才有稳固的基础、实现的前提与完善的保障。只有人民切身感受到幸福,中国梦才真正给每个国人带来真实感,才可谓美梦成真,才无愧于“中国梦”这一满怀希冀与未来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才可真正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 康秀华, 张方高.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 2006-01-27.
一、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坚定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精神源泉和实现途径。这三者具有其内在联系, 中国道路是前进方向, 中国精神是内在动力, 中国力量是根本保证。
中国道路是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路, 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形成的特色道路, 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除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同时, 也必须坚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认识和坚持。
中国精神内涵丰富, 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主体, 中国精神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 而新时期对于实现“中国梦”,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需要进一步挖掘弘扬。
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中国梦”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与在校大学生息息相关。作为日后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主力军, 在校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积极主动投身于建设中, 将自己的力量与全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因此, 以实现“中国梦”为载体, 将“中国梦”丰富内涵和外延融入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对于提高和改进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 应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廉洁诚信文化、法制教育入手大力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 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挖掘和提炼, 全方面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 以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践内容。
二、将“中国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 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在心理发展上是一个过渡时期, 面对复杂的社会, 难免出现一些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取向的功利化等情况。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以阐述“中国梦”为契机, 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它使青年学生相信, 在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都有可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想。同时, “中国梦”中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符合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使他们相信, 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努力也会等到回报。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脚踏实地、立足本职的意识非常有帮助。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 “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在自身得到发展进步的同时思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力量和个人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 “中国梦”对于大学生的凝聚作用不仅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 也体现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发展改革, 以辩证的思维思考现实矛盾, 从而凝聚人心。
在追求“中国梦”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一系列的优秀人物, 他们不仅通过优秀的事迹引导大学生成长, 使大学生感受到正能量, 同时也在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倾向作斗争。结合优秀典型,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廉洁守法教育的同时, 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规范作用;另一方面, 中国梦中对于个人努力的要求, 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正视自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从而影响高校学风。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契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学生在对各种社会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与原来的大学生有着不同, 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西方价值观、理念也正在逐渐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 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中国近年来高速稳定的发展和“中国梦”的提出, 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因此,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丰硕果实和全民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着重思考从以下途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 应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梦”教育, 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绝佳途径, 是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 通过引导学生不断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独立自由、繁荣富强过程的了解, 以中外对比凸显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从而引申出“三个自信”内容。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
其次, 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拓宽“中国梦”教育内容。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要及时将这一课题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在教学内容上, 应当适当扩大, 将廉洁文化、诚信教育等内容也划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上以单独章节讲授, 也可以在“两课”有关内容中进行引申;
再次, 应将“中国梦”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国梦”教育, 不仅仅要做到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 也要思考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走出书本, 走出课堂,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 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们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学校应组织丰富的文化、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追求科学, 抵制低俗文化, 全面提高素质。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历史给予当代大学生的伟大使命, 需要大学生以坚定的信念为之奋斗,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个背景下需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加班人和建设者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中国梦”的解读, 深刻领悟中国梦的伟大内涵, 并以有效的手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以现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对学生开展“中国梦”教育, 是适应社会和历史的要求, 符合党对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树林.中国梦:凝聚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N].内蒙古日报 (汉) , 2013.2.8.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梦 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形成发展过程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中,拥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主题和基本问题、精髓与核心、基本特征、层次结构、基本内容、立论基础、哲学基础等构成要素等问题。
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它的形成起点,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始于毛,成于邓”。从渊源上讲,说“始于毛”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完整形态上讲,则应是“始于邓”。它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其中第一次历史飞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第二次历史飞跃是从加强执政党建设到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理论创新型的飞跃。学者们在探讨它发展过程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作者比较认同的是叶昌友认为的它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基本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形成阶段即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
二、 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很多学者认同把中国梦内涵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其实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梦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单单是梦想,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梦的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提出提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初是要反思、摆脱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此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世界那个传统模式,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它认为只有这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式才能够解放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即激发广大的人民积极性、创造力,其他的制度形式或体制都不能有效地满足中华民族需要。只有当我国的经济基础强大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才能得到缓解,才能实现我们的振兴中华。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结论,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唯一根据。而我们的中国梦也是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激发人民生产力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好理解:其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已经为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方面供思想逻辑和理论基础,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中国梦也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感觉上有亲和感,在理解上有清晰具体感[3]。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統率问题,就必须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问题,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先进文化;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问题,就必须坚持按照现代化总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要有效解决实现中国梦的国际形象问题,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无疑为中国梦的前进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和党的革命和建设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也出现过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认识,急于求成,造成重大失误,教训极为深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为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3]辛鸣. “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3-03-11.
【中国梦提出的意义】推荐阅读: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10-01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07-20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06-13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10-26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云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06-05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感悟中国梦10-16
美丽的中国我的中国梦10-24
浅析中国梦与中国青年梦的关系11-02
点赞中国梦,携手共筑中国梦的优秀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