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篇1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 《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 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孟子》的雄辩色彩:

1、把握对方心里,循循善诱,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是非鲜明,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异彩纷呈的故事

2、奇幻谲诡的想象

3、空灵飘忽的文风

4、谐趣和讽刺横生

5、精湛传神的文笔

《荀子》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2、创作赋和诗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但表现手法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屈原与楚辞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以由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体共同点:

1、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离骚》精神价值: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民歌形式,散文笔法 屈原的其他作品:

清新幽眇的《九歌》;平实素朴的《九章》;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招魂》特色:

1、结构精密;

2、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艺术表现特色:

1、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2、造语用词也很值得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双声叠韵字和叠韵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秦代散文

《吕氏春秋》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最大的成就就是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在汉初众多的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成为“大汉鸿文”的标志。贾谊文章特点:

1、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实晓畅

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过秦论》 晁错文章特点: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如《论贵栗疏》

2、文章以事实为根据,准确的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3、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从汉武帝即位到西汉末年,是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了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政治文化新的发展趋势,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极少感情波澜。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董仲舒的文章特点:推衍《春秋》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征是: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正,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

西汉中后期情真意切的叙事。抒情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两者均为写个人怀抱之作,以其真挚浓烈的情感撼人心魄。

桓宽《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东汉散文的演变

东汉前期散文:疾虚妄,崇实诚:桓谭《新论》、《陈时政疏》;王充《论衡》 东汉后期散文:切中时弊,情感浓郁:王符(字节信)《潜夫论》

仲长统(字公理)《昌言》(文风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比较激烈);因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的潇洒美丽,如《乐志论》。东汉其他散文

东汉时期除经世致用的政论文外,还有少量文章或叙写个人情事,或讥刺世情浇薄,情感浓厚,以冯衍、朱穆成就最高。冯衍,字敬通,《与妇弟任武达书》

朱穆,字公叔,《崇厚论》、《绝交论》:针对世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司马迁《史记》

史官世家出身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鲜明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

2、“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深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实现他人生价值的最有力的支柱。《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刻画人物性格的几种典型手法(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

班固和《汉书》

班固,字孟坚。《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于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全书10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汉书》的文学价值:

叙事详实平妥,语言典雅凝练,笔法严谨,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他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东汉其他历史散文:赵烨《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两汉辞赋

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可分为两类:

1、以抒情述志为主 如贾谊《吊屈原赋》

2,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 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 东汉中后期,出现”抒情小赋”,成为汉赋发展新趋向。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发展: 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二是讲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贾谊;

枚乘:无论内容还是形制上,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其特征是: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

3、在遣词造句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着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司马相如、杨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司马相如赋的创作特征: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4、遣词造句更加繁难僻涩 杨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其次是“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王褒《洞箫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班彪《北征赋》情感浓郁沉重;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 东汉文学的创作轨迹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演变。

班固《两都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京都赋);杜笃《论都赋》(京都赋的开端)张衡在赋史上是上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抒情小赋开山之作)。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主要有赵壹和祢衡。

两汉诗歌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 最早的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特征:

1、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两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1、题材的承变

2、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 第一,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第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述描的手法抒情。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突破了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诗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建安风骨”的成因:建安时代,连年战乱,经济萧条,人口剧减,民生凋敝。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給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格。在思想方面,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所以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厚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的感情浓烈,反映社会的**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胜局面。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之,曹操的诗大都写的高远扩大,语言质朴,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地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曹植诗歌:

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华丽绮幻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的“壮大”是指他诗歌雄健豪放的特点。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为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其他建安诗人:

曹丕《燕歌行》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既吸收了乐府民歌清新真挚的特点,又加之以个人艺术化的藻饰,准确成功的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里牵念夫君的无限情谊。王粲(字仲宣,七子中词、赋最佳者)诗歌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祯(字公干);陈琳(字孔璋)兼悲凉之音与秀美之词;

阮瑀(字符瑜),其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的“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徐干(字伟长),体弱多病,恬淡寡欲,发之于诗,抒情婉曲,辞气平和。蔡琰(字文姬),《悲愤诗》:

1、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2、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良好的作用。

3、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了汉末**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有史诗般的效果。

正始诗歌(魏明帝青龙元年(22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1、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代表诗人阮籍和嵇康。

阮籍(210-263),字嗣宗。主要成就在于82首五言《咏怀诗》。其成就:

1、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2、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向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称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作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世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嵇康(223-263),字叔夜。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其特色:

1、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两晋诗歌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泰康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1、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2、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形式特点: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以陆机为代表。

3、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陆机和潘岳。

陆机(261-303),字士衡。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潘岳(247-300),字安仁。《悼亡诗》三首。

西晋诗坛的主潮是太康诗风,但也有少数的诗人舍弃追求华美与技巧,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不饰雕饰,慷慨悲歌的刚健诗风,代表诗人左思和刘琨。左思,字太冲。《三都赋》,洛阳纸贵。

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2、左思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刘琨(271-318),字越石。仅存诗四首,以《扶风歌》和《重赠卢谌》。

游仙诗与玄言诗 永嘉南渡,时局及诗风又为之一变,诗歌又随之一变。先有郭璞游仙诗,继由孙、许玄言诗,均被不同于陆机、潘岳的华丽绮靡,亦不同于左思、刘琨之刚健多风。郭璞(276-324)。《游仙诗》。

游仙诗两种不同内容倾向:

1、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

2、一种是疾世愤俗之言。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

东晋末叶殷仲文和谢混的诗已经变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诗已经式微。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陶渊明诗歌成就: 一。开创了田园诗。

1、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的描绘田园风光,写出他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2、真实的描写了作者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作者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矢志不渝。

3、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

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形成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1、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

2、2、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赋:《感士不遇赋》、《闲情赋》。韵文五篇,祭文三篇(自祭文较有特色)南北朝诗歌之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的主潮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元嘉诗歌主要的新变化:以情思代替玄理,有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转变原因:

1、刘宋时代,玄学在在思想领域中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儒、玄、佛并存,由此影响到士人心态,使它们从玄虚思索中回到现实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从玄理思索转向感慨人生。

2、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士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已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

3、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元嘉诗歌变化:

1、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的模山范水,正式的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根基。(谢灵运)

2、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强烈的感慨。(鲍照)

3、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4、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以谢灵运和鲍照成就最高。

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其山水诗的特点:

1、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面发展。(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倾向的雏形)。

3、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具体的描绘。

鲍照(?-466)字明远。主要成就是乐府和五言古诗,而以其中八十多篇乐府诗成就最高,《拟行路难》18首是他乐府诗中的代表作。鲍照的诗歌成就,在南朝中可谓最高,原因:

1、他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2、诗歌语言上,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3、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永明诗

“永明声律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转变的关键。代表诗人有谢朓,、江淹、王融等人。

谢朓诗歌特点: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梁陈诗歌的三种类型:

1、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2、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以吴均,何逊,尹铿等人。

3、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徐陵成《玉台新咏》,宫体诗的高潮期。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1、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2、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南北朝诗歌之北朝诗歌 北朝诗坛:“北地三才”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具有北地质真朴野之风。邢邵(469——?),字子才,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北间第一才士”。魏收(506-572),字伯起。

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地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庾信(513-581),字子山。重要宫体诗人之一。王褒(513-576),字子渊。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诗歌起于东吴迄于陈,绝大多数表现男女之情,原因:

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妓。

2、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西洲曲》代表。北朝民歌

1、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

2、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猎生活和尚武精神。

3、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代表作《敕勒川》、《木兰诗》。

《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壁。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散文: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3、建安文章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建安辞赋创作特点: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2、建安作家由于思想比较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3、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4、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正始散文。

代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辞赋。

1,政治上黑暗恐怖,给士人造成极大地精神压力。向秀《思旧赋》

2、玄学思潮的影响。嵇康《清思赋》 两晋散文:

潘岳《哀永逝文》;陆机《豪士赋序》。两晋辞赋: 在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西晋赋坛主要有张华、左思、陆机、潘岳、陆云、傅玄、挚虞、成公绥等人,其中以左思、潘岳、陆机成就最高。

南朝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刘宋时期是南朝骈文的形成期,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南朝骈赋的精致化特点,直接为唐代的律赋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朝:以散文繁荣为特色。代表作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珈蓝记》。合称“北朝文学双壁”。北朝赋《哀江南赋》。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二是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散文: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

3、建安文章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建安辞赋创作特点:

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2、建安作家由于思想比较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3、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4、艺术形式方面也有新的进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正始散文。

代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辞赋。

1,政治上黑暗恐怖,给士人造成极大地精神压力。向秀《思旧赋》

2、玄学思潮的影响。嵇康《清思赋》 两晋散文:

潘岳《哀永逝文》;陆机《豪士赋序》。两晋辞赋:

在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西晋赋坛主要有张华、左思、陆机、潘岳、陆云、傅玄、挚虞、成公绥等人,其中以左思、潘岳、陆机成就最高。

南朝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刘宋时期是南朝骈文的形成期,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

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

南朝骈赋的精致化特点,直接为唐代的律赋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朝:以散文繁荣为特色。代表作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珈蓝记》。合称“北朝文学双壁”。北朝赋《哀江南赋》。

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创作的繁荣:

小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二是志人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隋代文学

卢思道(535-586),字子行。杨素(544-606),字处道。薛道衡(540-609),字玄卿。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虞世南、上官仪、王绩《野望》。王勃(650-?676)字子安。卢照邻,字升子,自号幽忧子。

骆宾王,杨炯。“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字延清),沈佺期(字云卿)最后完成的,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陈子昂: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李白。

李白的乐府诗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用古题写己怀。

李白的乐府,实际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强烈的主观色彩

2、想象的变化莫测

3、意向类型与词语色调:清亲明快,明丽爽朗 杜甫 写实手法。

杜甫律诗:五律七律兼擅;以律诗写组诗;拗律与绝句;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情感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的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的经营,不薄今人爱古人。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词。诗圣。大历诗坛 韦应物、刘长卿。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诗歌特色:

1、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黯淡的色彩。

2、更多的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

3、观察入微。

顾况,字逋翁。通俗坦易,纵横不羁

李益,字君虞。边塞诗出色,写景抒情时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中唐诗歌

元白:元稹、白居易 张王:张籍、王建 韩孟:韩愈、孟郊

李贺、卢仝、马异、刘叉、刘禹锡、柳宗元

李商隐

唐朝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政治诗;无题诗;要眇唯美的词美特征。杜牧、许浑。

贾岛、姚合、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

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成就代表着唐代散文最高艺术水平。

韩愈的杂文比较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柳宗元主要贡献是在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的创作上。寓言大都结构短小而富有哲理意味。晚唐讽刺小品文:

篇幅短小,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唐传奇的崛起和兴盛,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

唐传奇发展过程:发轫期(初唐至肃宗时)、繁荣期(代宗至文宗朝)、衰落期(文宗朝至唐末)。

唐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渐趋成熟,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代的俗讲和变文 俗讲,说唱。

变文,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历史、传说、现实)两类。

1、直接说经;

2、间接说经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

1、敦煌曲子词

2、文人词 花间词派 温庭筠(鼻祖);

专以描写美女和爱情为主要内容,词风浓艳柔婉,意象细腻绵密,韵律流美,尤善表现精致的官能感受,创造一种窈深幽约的词境。

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温庭筠可以视作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韦庄。字端己。韦庄词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路线上来。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李煜及其他南唐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篇2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篇3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文学研究;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文学的空间形态架构作为一种维系特定空间视角的独立关照,维系着城市与人、城市内部物质解构中各种因素的不同侧面的主客体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古代城市文学的生活形态,凸显古代城市潜在文学因素的物质欲望,并对城市个体的文学方式和文化意义赋予更多的深层次内涵。其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直至今天,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纵横比较,借鉴移植,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将全身的“穴位”打通,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蒋述卓,等.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云娜,1980年生,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篇4

导论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 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的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名词解释: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简述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内容:

一.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二.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三.反映战争及其到来的苦难。四.反映爱情婚姻。艺术: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点。一.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二.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三.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简述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宵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简述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特点:

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宫体诗人在写这些时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的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试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

一.地域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二.作者不同 南朝:女性较多 北朝:男女皆有 三.内容、题材不同

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四.风格不同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

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

南北朝小说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

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被楚王杀死,儿子赤为了替父报报仇血恨;吴王的小女紫玉与书生寒重的恋爱故事。

艺术风格:

二.此书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如《李寄》 试论《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

艺术风格:

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 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 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

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六章 中唐诗歌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以文为诗:

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

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 以铺排描写。诗歌上的创新:

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 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名词解释: 唐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 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5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 篇6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东轩笔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北宋魏泰撰。魏泰,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徽宗崇观年间,(1102-11),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卷六所记曾布与王安石关系,说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后,与王仍有交情,并未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书中对贪污贿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的现象时有揭露。卷十还记载了宋仁宗打击报复、庇护皇亲的事实,在历史笔记中相当少见。此书所记亦有一些失实之处,《旧闻证误》、《容斋随笔》等书均有驳正。总的来说,在宋人笔记中,《东轩笔录》还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此书达三十六条,在二百二十五种引书中,居第五位。

今有:《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版;《东轩笔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东轩笔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版。

《萍洲可谈》

北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情况的笔记,3卷朱彧撰。朱彧,生卒年不详。其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至崇宁元年(1102)时居官广州。朱彧根据其父见闻,于徽宗宣和元年(1102)撰成此书,共3卷。该书记载的宋代朝廷制度、风俗民情、特别是海外交通与来华穆斯林的经商与生活等情况,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关于宋代广州蕃坊及来华穆斯林商贾情况,书中云:“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1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或云其先波巡尝事瞿昙氏,受戒勿食猪肉,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关于宋代来华穆斯林与中国妇女通婚情况,书中云:“元祐间广州蕃坊刘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刘死,宗女无子,其家争分财产,遣人挝登闻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关于宋代海外贸易及市舶管理情况,记有舶船到港后“编栏”(即派兵监视)、“抽解”(即征税)、“呈样”(抽查货物质量)、“禁榷及博买”(即政府收购专卖货物及确定商人自由出卖)情况,舶船来去季节时间、舶船大小及互贸货物情况,海舶使用指南针情况等。其书的倾向是曲意维护王安石新政中的舒亶、吕惠卿等小人,攻击元祐党人苏轼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批评并解释其原因:“彧之父朱服虽坐与苏轼交游贬官,然实非元祐之党。尝有隙於苏辙,而比附於舒亶、吕惠卿。故彧作是书,於二苏颇有微词,而於亶与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甚至元祐垂帘,有政由帷箔之语。盖欲回护其父,不得不回护其父党;既回护其父党,遂不得不尊绍圣之政,而薄元祐之人。与蔡绦《铁围山丛谈》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但也肯定其价值:“然自此数条以外,所记土俗民风,朝章国典,皆颇足以资考证。即轶闻琐事,亦往往有裨劝戒。较他小说之侈神怪,肆诙嘲,徒供谈噱之用者,犹有取焉”。

《文献通考》著录三卷,但现存的左圭《百川学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岌》本今仅一卷,五十馀条。

今有:《后山谈丛·萍洲可谈》,李偉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萍洲可談》李偉國点校,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版。(该书是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校以《百川学海》和《四库全书》系统之各种版本。又检中华书局所印《永乐大典》残本及《宋会要辑稿》等书,得佚文三条,录出附于卷末)。研究论文:郑宇之硕士论文《朱彧及其笔记〈萍洲可谈〉研究》。

《孙公谈圃》

记录北宋孙升所述人物轶事、品评人物的笔记,刘延世撰。刘延世字君孚,高邮人。孙升在元祐中官中书舍人,哲宗绍圣四年因属元祐党人而贬谪汀州,两年后死于任上。刘延世的父亲时为时长汀县令,得从孙升游,将孙升所述的北宋朝人物轶事以及对此的品评记录下来成为此书。宋临江刘延世录所闻于孙升之语也。刘延世在书序中曾交代成书的经过和动机:“绍圣之改元也,凡仕于元祐而贵显者,例皆窜贬湖南,岭表相望而错趾,惟闽郡独孙公一人迁于临汀。四年夏五月,单车而至,屏处林谷,幅巾杖屦,往来乎精蓝幽坞之间,其后避谤,杜门不出。余时侍亲守官长汀县,窃从公游,闻公言皆可以为后世法,亦足以见公平生所存之大节。于是退而笔之,集为三卷,命曰《孙公谈圃》。公状貌奇特,眉目孤耸,望之凛然可畏。元祐时,历三院,迁左史,入中书为舍人,危言谠论,内外惮之。已而忤时宰意,以集贤殿修撰留守南都,后迁天章阁待制。其谪官也,自南都为归州,遂以散秩谪临汀。公在汀二年,竟以疾终。明年,岁在庚辰,天子(按:徽宗)嗣位,尽还公官职,士大夫伤公之不及见也。余辱公之知且久,而公之语亦尝属余记焉,公之子幼而孤,则其事久或不传,于是详而述之,庶几不为负公者,非特为谈圃道也。公讳升,字君孚,高邮人。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四日,临江刘延世述之引。”正因为其中夹带个人恩怨,所以记录品评中带有倾向性,而为后世所讥。孙升为元祐党人被贬,所以书中记王安石见其子王雱在冥中受报应;又因与二苏有隙,书中记苏轼为翰林学士事,苏轼试馆职策题论汉文帝宣帝及仁宗、神宗事,“则又不满于苏轼”;记争吊司马光事,“亦不满程子(程颐)”。

《孙公谈圃》最早有临汀刊本三卷;宋高宗建炎初山阳吴氏录本。

今有:《乐城先生遗言·东谷所见·鸡肋·孙公谈圃》,新兴书局,1927年版;《孙公谈圃》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说郛》本影印,1987年版;《孙公谈圃》宋人笔记第二编,大象出版社年版。

《演繁露》

又称为《程氏演繁露》,十六卷,后又有《续演繁露》六卷。宋代以格物致知为宗旨的笔记,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出为浙东提点刑狱、江西转运副使。淳熙二年(公元1175),召为秘书少监。三年,权刑部侍郎。累迁权吏部尚书。出知泉州、建宁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有《程文简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诗论》、《演繁露》、《续演繁露》、《考古编》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演繁露》为模拟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之作《演繁露》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488项。其书《演繁露》不分类,《续演繁露》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援引很为广博,考证多详明可取。如卷九“鞠”,有关古代踢皮球的记述;卷十五“不托”关于古代汤饼的考辩,都能使人对事物有具体的了解。《四库总目提要》称其“大昌所演,虽非仲舒本意,而名物典故,考证详明,实有资於小学。所引诸书,用李匡乂《资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书某卷。倘有讹舛,易於寻检,亦可为援据之法”。其中一些解释,不仅对文字学,对历史、文学亦有帮助,如“李白墓”条:“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布袍裹软脚幞头,不知其传真否也。白尝供奉翰林,终不曾得官,则所衣白袍是矣。范传正作白碑,曰白之孙女言曰:尝殡龙山之东麓,坟高三尺。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谕当涂令诸葛纵改葬于青山,则在旧瘗之东六里矣,其时元和十二年也。然则龙山、青山,两地皆著白坟,亦有实矣。至谓白以捉月自投于江,则传者误也。曾巩曰:范传正志白墓,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白之歌诗亦自云如此。或者因其豪逸,又尝草瘗江边,乃饰为此说耳。正史及范碑皆无捉月事,则可证矣。”又如“霓裳”条:“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略曰:“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附好筝,教得霓裳一曲成。前后只应三度案,闻道而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苏州,忽忆霓裳无处问。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元答云七州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惟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案,此乃乐天守杭日,自教官妓玲珑习为霓裳舞。至乐天镇苏时,习舞者已皆不存。元微之为越守,乐天求此舞人于越,而越中无之,但寄得《霓裳歌》以为之谱耳。元、白距明皇不远,此时此曲已自无传,况今日乎?”“霸陵折柳”条:“黄图曰:霸桥,跨霸水为桥也,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为别,故李白乐府曰:“年年柳色,霸桥伤别。”而王维亦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审求其地,则在渭北,盖汉分秦咸阳,置县名渭城也。若霸陵,则在渭南,不在渭北矣。维之所饯者,其人出戍阳关,而赋诗之地乃在渭北,仍援折柳为词,则仍用霸陵故事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篇7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 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 文学界开始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 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 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 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 1917年到1927年之间,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 “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 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 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 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 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 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 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 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 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 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 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 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 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 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 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 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 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 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 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 亦或是生活造就,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 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 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 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 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 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 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 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 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 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 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 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 返璞归真势在必行, 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 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 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 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 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 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 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 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 2015, 02 (01) :79-82.

22 .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 01 (02) :208-218.

33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06 (03) :131-136.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篇8

天文学和数学、农学、医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数据更是我国所独有。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随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除此以外,古代中国人还设计了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许多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在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也为我国天文学历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立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在天文理论方面,我国古代人民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无边无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曾为“宣夜说”专设一节,盛赞这种宇宙模型,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而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在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提出了大地与天相距80,000里;大地中央有高大的柱形物;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等9个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弄清楚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各种假说,每种假说都不乏支持者。从公元前100年开始直到唐代,人们为了探究宇宙奥秘,围绕这些假说进行了持续的争论,其中有不少我们所熟悉的古代科学家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著书立说。同时,人们还探讨了日食,月食,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等很多问题。如我们熟知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其中就表达了古代人对太阳与地球关系的思考。由于“浑天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月食的现象,所以历代很多天文学家都去努力思考,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猜想,其中以张衡在《灵宪》和朱熹在《朱子全书》中的猜想最具代表性。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当权者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天命如果有所改变,就会通过天象昭示天下。所以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天象的变化,尧帝“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帝“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舜典》)都被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在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经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世界独有的天文记录,但是在20世纪以前,对我国古代天文学资料的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进行,他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许多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期刊,使中国天文学资料的研究逐步专业化,并形成了天文史学这一新的研究学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文史学的研究终于走上正轨,出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天文史学家,他们著书立说,考证许多中国古人杰出的天文学贡献,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上一篇:半年工作报告下一篇:参观科技馆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