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艺术性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的艺术性(通用8篇)

文学的艺术性 篇1

1。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罗斯福

2。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3。音乐是空气的诗歌。──保罗

4。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谚语

5。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6。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尼采

7。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8。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贝多芬

9。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福莱

10。话语尽,音乐始。──海涅

11。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爱迪生

12。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姆

13。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陀思妥耶夫斯基

14。艺术使自然更完美。──雷诺兹

15。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16。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塞·约翰逊

17。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罗斯金

18。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毛姆

19。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20。 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公式。──高尔基

21。 对文学工作的渴望基本上是个人的一种自然的、健康的愿望,他想用文字来表现和描绘人们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无穷尽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借此达到与人民群众的结合。──高尔基

22。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克罗齐

23。一个敏感的.人,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的因素。──阿尼克斯特

24。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瓦西列夫

25。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大自然的造物总是相辅相成,它给你美貌,你更能获得爱情。──希斯

26。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阿奎那

27。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28。 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叶圣陶

29。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林语堂

30。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宗白华

31。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白朗宁

32。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33。耳朵听到的旋律是美妙的,但是,听不到的旋律更美妙。──罗根

34。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冈察洛夫

35。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罗曼·罗兰

36。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歌德

37。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38。韵律有一种魔力,它甚至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怀有最崇高的感情。──歌德

39。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穆尔

40。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郁达夫

文学的艺术性 篇2

一电影与文学存在于各自不同的艺术领域

因为“电影是老式的机械技术和新兴的电力世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结合”,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迎合了人们的感官需求, 必然也备受人们的喜爱。电影被作为艺术的物化体现, 以镜头的捕捉为主, 通过镜头蒙太奇的组合, 色彩的设置, 取景的构思, 人物的造型, 道具的选择, 背景音乐的调配及演员的表演, 用画面的变换来表达导演和编剧想要展现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正是这种胶片的动态世界, 将众多艺术综合在了一起,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完成了其华美的创造。

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是通过白描、比喻、象征、暗示、隐喻、夸张、扭曲、变形等叙事抒情技巧来为读者构造一个思维空间, 把作者的思想世界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文字的产生是文学发展的基础, 文学发展的长时空给予了它不可撼动的艺术位置。文学是以具体的文字罗列展开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思想情感的表达、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 以形象、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填充读者的感知系统。作者以其所描绘的视角及各种修辞、描写手法的运用, 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和领悟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社会生活与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

二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思辨

艺术领域中没有完全独立发展的门类, 正如电影与文学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电影的拷贝形态和剧本形态, 都完完全全和书籍文化纠缠在一起。”电影的创作需要以剧本为创作基础, 而大部分优秀的剧本都来源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自己也曾承认, “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 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 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 如果拿掉这些小说, 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存在。”文学是电影的基础, 为优秀的电影作品提供肥沃的生长土壤。文学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 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主题烘托等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 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搬上了荧幕, 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学作品的加入, 使得不少电影作品在思想深度、文化内涵上添色不少。如早期由外国名著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法国中尉的女人》《巴黎圣母院》等, 再如国内的《祝福》《阿Q正传》等。这些电影作品都是依靠文学为主体创作出来的, 用活生生的画面来表现作家用文字勾勒出来的文学世界, 使单纯以文字为主体的文学也可以影像的现实形式活跃在人们视野中。

电影以文学为依托, 文学也同样要借助电影进一步传播, 实现其文学内在价值。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 让人们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 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悠闲地坐下来, 安安静静地读上一本书, 快速阅读让人们无暇去细细品味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 电影却能改变这样的窘况。正如, “电影有力量贮存和传递大量信息。它瞬息之间表现的由许多形体组成的风景, 需要几页散文才能描绘出来。再过一瞬间, 它又可以重现这一幅美景, 甚至反复重现这一美景。相反, 作家却没有办法用囫囵一团或完整体的形式, 将大量的细节奉献给读者。”电影创作取材于文学作品, 并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提炼、浓缩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画面中, 在有限的时间里, 充分地讲述一段文学作品。没有时间细细品读书本的人, 却可以在忙碌的工作过后, 抽取1~2个小时的时间去观看一部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可以比文学原著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所以, 文学在为电影提供创作素材的同时, 电影也在帮助文学的传播和推广。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是二者缺一不可, 但也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因为有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基础, 以文学为创作基础的电影作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艺术价值。也正是因为有了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文学作品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为更多的人所知。

三电影与文学的“合作之路”

“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 就在于文学艺术丰厚的人文底蕴给影视艺术以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正是由于电影与文学的这种相互补充的作用, 使得电影与文学开始走“合作之路”, 但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人为此付出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如今的电影艺术日益趋于商业化, 电影在许多情况下被演变为一种商品, 以赚取票房为宗旨, 以获取世界电影界至高奖项为目的, 而不是从艺术责任的角度出发, 单纯地按照文学性的要求来构思电影故事和情节, 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传达深层次的艺术意蕴, 因为他们不是单纯地创造一件艺术品, 而是制造一件商品。这就引起了许多文学作家的反感, 作家刘震云在经历过小说《手机》被改编成贺岁片的热闹之后, 也曾表示由于电影自己的小说主题实际上被误读了, 他说:“我对影视的介入, 只是作品的介入, 只是同意让我看得上的导演改编我的作品。到目前为止, 我没给任何一个导演写过电影剧本, 今后绝对也不会。”而苏童对小说与电影关系的批评更为无情:“张艺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我俩就像做生意的一样, 相互之间只有买卖关系, 一手交本子, 一手交钱, 别无其他。”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电影的时候, 确实存在文学主题被篡改的现象, 这就使得部分文学创作者对电影艺术并没有那样的期待。

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 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 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电影艺术同样是这样, 当导演选定以某个文学为基础来改编电影的时候, 不自觉地就会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念的解答, 同时也加之经济利益的因素, 当原本很优秀的文学作品真正地被搬到荧屏时, 似乎很难让观众品味出它原生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比如,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 虽然在当年的票房上破亿, 但其真正的艺术价值似乎没有可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部电影作品改编自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 其票房的胜出, 靠的是大牌影星的加盟和恢宏华丽的场面制作。究其艺术内涵似乎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同样的故事情节只是换了一个时代背景, 换了一副人物身份, 换了一身华美服饰, 换了一群大牌影星, 除此之外, 似乎还不如原本的话剧更有欣赏价值。

创作物本身也是依照艺术有机体的基本法则而构建的。所以作为文学改编的总指挥——导演应该重视自己肩上的艺术责任。现在的一些观众甚至是一些影视艺术的评审者只看重电影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演员的场面阵容、消遣娱乐性, 丝毫不在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无极》曾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下大奖, 但给国内的观众放映后, 大多数观众只看到了电影导演和编剧通过苍白可怜、单调僵硬的虚幻故事构造, 屡传绯闻的香港影星, 电影画面的极致美轮美奂, 宏大的视听效果, 再看不出其他艺术意蕴与文化内涵。

总之, 艺术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让电影与文学走上了“合作之路”, 但掌握着作品驶向的改编者却不能因为市场经济的运作, 而放弃自身所承担的艺术责任。文学作者可以不懂电影, 但电影的主要制作者——导演必须要懂文学。不能把风格的追求停留在票房的衡量上, 而用重金打造出一些除了视听效果的冲击外可圈可点之处寥寥无几的商业运作片。编剧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的形式, 导演应尊重原著的主题思想意识, 通过自己的艺术智慧, 用清晰明了的画面表现出来, 而不是电影投资者的摇钱树, 文学作品的殖民者。

摘要:当今社会, 视觉文化之一电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表现形式, 占据了人们的视觉领域, 而传统的文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电影与文学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 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使它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密不可分, 甚至相互交融。本文通过分析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简单论述当前它们所共同承担的艺术责任。

关键词:艺术责任,电影,文学

参考文献

[1]魏毅东.“视觉殖民”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艺术百家, 2010 (4) :205~207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5

[3]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4]潘先伟.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J].电影文学, 2008 (8)

[5]艾珉.萨特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杨凯 文学青年的艺术生意 篇3

从文学到艺术

上世纪70年代,杨凯出生在四川,从小随着外公外婆生活在农村中,但是他离掏鸟窝、偷西瓜、斗蟋蟀等典型农村孩子的生活很远。不论周围的小朋友玩得如何兴高采烈,他始终保持早晚看书的习惯。

杨凯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在阁楼上放着一个常年累月都锁着的黑色柜子。在好奇心驱使下,杨凯找来工具撬开锁。谁知打开后尽是各种书籍,《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对杨凯来说,这是比糖果更大的诱惑,「一不小心,就把它们都看了。」慢慢地,杨凯有了自己的偶像,鲁迅,巴尔扎克这些批判现实的大文豪成为他心中的标杆,而成为受人尊重的作家,拿下诺贝尔奖,成为少年杨凯心中的梦。

中专考试失败后,按照家人的安排,16岁的杨凯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先后办过养鸡场,承包过照相馆、餐馆,甚至在街上卖过根雕。但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看书写诗上面,所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学青年。「那时候谁叫我商人我和谁急,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经商。」杨凯笑着说。

真正改变杨凯的,是他已过而立之年后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因为专注写作无心生意,他投资失利,妻子最终离他而去。看着年幼的女儿,他猛然发觉,自己除了个人理想,还有家人需要照顾。「商人要有商人的样子」,这是朋友对杨凯的劝告。他接受了现实,开始转变,学经营,学管理。正是此时,他接受了他的恩师——《四川日报》美术编辑张湮的建议,开起了画廊。这间「西部民间工艺店」面积共300平方米,销售绘画、工艺品和紫砂壶等。这是杨凯与艺术结缘的开始。

工艺店代销的牦牛头让杨凯赚取了第一桶金。1997年,杨凯放下画廊,跑到深圳卖字画。这一趟开拓之旅虽然在经济上没什么收获,但是让杨凯真正进入了艺术市场,并对艺术品投资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回到成都重拾画廊生意,也更加如鱼得水。

2003年,一个互联网销售经理对杨凯说:「你给我5000元,我帮你做一个网站,可以让你的产品资讯传遍全世界。」不懂搜索规则,不懂网络营销,只是听着觉得不错,杨凯就走进了互联网领域。回想起来,他称这真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决定。网站上线一年时间成交额几十万元,初尝甜头的杨凯冒出了一个念头:「一个画廊就有如此大的成交额,如果能集中100家画廊进驻网站,收益岂不更大?」抱着这样的想法,「中国西部艺术网」正式成立,这也是99艺术网的前身。

从传统到当代

2004年,杨凯在业界已小有名气,并认识了周春芽、何多苓、郭伟等成都非常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他惊喜地发现,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和他一直追寻的后现代文学梦的价值观一脉相通。

此前,杨凯的画廊主要是经营传统艺术,尤其是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画。传统艺术是无法复制的,需要慢慢寻找、鉴定真伪,繁琐的事情耗费了杨凯大量精力。而且国画市场不严谨,价值、价格混乱,复制、仿制成风,作品鱼龙混杂,杨凯经常会遭到别人的误解,这是他很难接受的。在他看来,经营传统艺术只是一种无聊的赚钱方法。

对于当代中国画,杨凯认为其中也有好的作品,但是数量太少,国画家们太注重传统的传承,还停留在笔墨之间玩味,缺乏国际性视野。中国现在已经面向全球,应该看到传统艺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艺术,希腊、埃及、印度、意大利等国家也有非常优秀的古代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去吸收全世界优秀艺术的养分,创造出个性化的新艺术,这就是「当代」的真正含义。

多重因素影响下,杨凯痛下决心,关闭了年收入几百万元的西部画廊,转向当代艺术。2005年,他成立了专营当代艺术的K空间画廊。

杨凯的魄力也非同一般,当时他手上有流动资金200万元,他花了90多万元购买了多件周春芽作品,随着周春芽画价飙升,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谈到当初的独到眼光,他表示:「首先我很喜欢春芽的作品,然后通过和他聊天,了解到他的格局、线索、对艺术的热爱程度,我判断他是个好艺术家,将来一定会在美术史上有自己的位置。」杨凯不但自己收藏周春芽作品,还动员朋友们买。「但是好多朋友都不下手,他们现在都后悔了,都在买。」杨凯笑着说,「他们现在买我也很高兴,这是对于好的艺术品的价值认同。」

当代艺术的投资和收藏让杨凯很有成就感,他认为,唐宋元明清大家的作品,谁有机会能买到是机会而已,这是经济实力和鉴赏力的问题。但是对未来,不光需要资本、经验、鉴赏力,还需要文化修养、综合素质、胆量、文化判断力。没有很高的艺术判断眼光是不会收藏未来的。

而能够亲自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中,更是令杨凯的理想主义情怀找到了出口。「传统已经成为过去,尘埃落定。但中国未来的艺术可以发展到什么样?这是充满想象空间的。当代艺术更具有挑战性,我希望参与其中,创造中国艺术的新历史。其实我觉得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但你要想,你的生命值不值得与这件事共谋。」杨凯说道。

2006年,随着网站的发展,杨凯觉得「中国西部艺术网」这个名字太长,不便于搜索,所以想改个简单的名字。想了很久,都没想到合适的。杨凯觉得当时网站的内容还是太宽泛,他想:「我们应该以专业、专注为目标,就只做当代艺术。」他干脆给网站改名「99艺术网」,寓意「九九归一」。

从成都到北京

如果99艺术网一直在成都,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转战北京是杨凯投身当代艺术有意识地尝试,对于杨凯来说,这是个有点艰难的抉择。他舍不得成都的悠闲生活,其次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权力集中的地方还是有所畏惧。

nlc202309032011

而促使他做下决定的,是他遇到了事业上的重要合作伙伴龚宇——奇艺网(2011年更名「爱奇艺」)总裁和董事长。两人第一次见面5分钟就达成投资协议,龚宇投资了100万元,成为99艺术网的股东,占股23%。杨凯又投资了150万元,占股75%。就这样,2008年,网站终于在北京798艺术区安家。

「来了之后发现北京还是挺包容的。在北京生活肯定不如成都,但北京是个做事业的好地方。」杨凯笑言。他也很感激北京艺术圈的朋友给予他的支持,「到北京来以后,方力钧、张晓刚、曾梵志等好朋友都很支持我,还有批评家鲁虹、俞可等人也给过我很多帮助。」

那时,北京的艺术网站不在少数,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等一系列和艺术挂钩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99艺术网的到来似乎并未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它做的当代艺术只是艺术中的一个分支。

「那时当代艺术相对小众,但是如果其主流精神文化得不到传播就很可惜。」杨凯说。那时中国还没有一家客观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精神面貌的门户网站,而这件事正是他想做的。

99艺术网成立以来,杨凯共砸进了几千万元,而他的造血库就是K空间画廊。杨凯感慨地说:「经营画廊和做艺术网站太不一样了,网站想做得大、做得专业,真的要耗费很多心血。要考虑团队、执行力、价值判断、呈现方式、产品技术、客户服务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做画廊复杂多了。做画廊很容易赚钱,而一个艺术媒体其实是很难赚钱的。做艺术网站还是出于我理想主义的情结。」

2012年,杨凯为了给「景象2012——中国新艺术展」提供资金支持,卖出了自己收藏的周春芽最好的作品《绿狗》。在圈内,大家都清楚,做这类型的艺术展,能赚钱的寥寥无几。让杨凯如此坚持,不惜金钱人力物力去成全此事,都不过是信念使然,为了推动中国新艺术的可能性。

在杨凯看来,线下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表达99艺术网对行业的认知和判断,比线上的形式更加立体。比如每年的「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是为了引领艺术品市场规范性,抵制恶意的炒作,希望整个行业的人都能回归到艺术史的标准,关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价格。而举办「民营美术馆论坛」,是因为现在很多收藏家收藏了艺术品,希望以建立美术馆的方式回馈社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目前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转变的时期。杨凯希望通过搭建论坛这个平台,邀请国际国内专业人士进行对话,发表真知灼见,再通过媒体传播给大众,让已经建立民营美术馆和准备建立民营美术馆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杨凯表示:「99艺术网不管是做展览还是做论坛,都是希望我们的价值观能够真的对这个行业有所影响。这些线下活动都是不盈利的,如果说对99艺术网自身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对我们自身品牌的塑造。」的确,一系列品牌活动以及多次成功举办重要展览,打响了99艺术网的知名度,也奠定了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从摸索到引领

2011年,杨凯扩大了自己的事业版图,进军上海。从此,北京为99艺术网研发和运营总部,成都为信息采集中心,上海则是拓展中心和艺术品的电商平台。99艺术网成为专业而完整的艺术媒体平台。

杨凯始终坚持着他的理想主义。99艺术网是一个内容提供商,尽管网站生产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杨凯始终不放松要求。他举例说:「一件作品在拍卖市场拍出了高价,99艺术网会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解析这件作品的真实价值,推动拍卖市场良性发展。而不是一窝蜂地抬高这件作品,或哗众取宠地质疑这件作品。这样的态度才有利于艺术生态的保护。收藏家、企业家回馈社会,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民营美术馆建设中来,社会应该给予支持和保护,有些人有仇富心态,这是不对的。」

99艺术网的内容团队都是美术史、绘画等专业出身,或是多年从事艺术媒体工作的资深人士,同时网站也邀请了大量海内外艺术领域的专家作为专栏作者。在网上搜索艺术资讯,会发现很多其他网站的资讯来源都是99艺术网。99艺术网的专业态度树立了公信力,这种公信力又进一步加强了网站的影响力。

「现在内容方面已经不需要我亲自过问,因为99艺术网已经有了稳定的价值观,就是‘客观,公正,专业,包容’。」杨凯颇为骄傲地说。

经过多年运营,99艺术网已积累了海量的当代艺术数据信息,如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主页信息、艺术品图片、艺术拍卖展览信息,这些信息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当代艺术数据库,而且随着网站的运营,这些信息每年还在增加。这都具有极高的价值,99艺术网将与高校、艺术机构合作搭建当代艺术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梳理分析,厘清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研究探索行业发展趋势。

杨凯不喜欢用金钱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他讲了个小故事:「一幅作品,10年前有人买下的时候可能只花了500块钱,现在市场上能卖500万。但这10年中,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媒体、画廊、美术馆、拍卖公司等无数人的工作和积淀,使其创作者成了艺术界很知名的艺术家,共同成就了该艺术家的影响力及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但大家可得到的价值分配回报方式却是不一样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得到的回报是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画廊得到的回报是品牌和将来的市场份额;拍卖公司得到的回报是佣金和品牌;收藏家得到的回报是作品二次流通后的巨大利润。所以,在利润的分配中,并不是哪个环节必须分配多少利益,而是各自获得了社会意义上的自己想要的东西。」

「艺术生活,贵在品质」,这是杨凯提出的理念。传播艺术精英的思想,普及中国网民和艺术爱好者的艺术知识和艺术修养,让中国民众学会欣赏和消费艺术是一种品质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这是杨凯推崇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和文学创作一样,同样具有独立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远离形而下,在艺术面前,我们更不应该抛却的是内在品质。

从生意到使命

作为当代艺术的推动者,艺术在杨凯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没有统计过自己有多少藏品,但估计「两百件应该是有的」。99艺术网最近参与举办了艺术家张大力的展览,杨凯又买了一件张大力的雕塑作品。

杨凯不仅仅会购买艺术品,也爱听音乐会、看戏剧、逛博物馆。他觉得消费艺术品和财力雄厚之间没有特别的关系。艺术品作为高端的文化消费品,主要是有文化情结的人去消费。有钱人并不等于有艺术修行、有文化、有文化情结和文化使命的人,所以有钱人不消费艺术品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杨凯希望99艺术网可以推动更多人学会消费艺术和欣赏艺术品,去美术馆和画廊看艺术展览,培养情操;买画册,买艺术衍生品,甚至是艺术印刷品。因为消费艺术是一种高贵的文化自觉。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杨凯认为当代艺术品仍然是非常好的投资品,但是他也提醒新藏家,不要去消费伪艺术。他所说的伪艺术一方面包括复制品、仿冒品,另一方面也包括模仿别人的风格的作品。他建议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当代艺术,一定要有好的心态,要先大量阅读艺术书籍资讯,也可以请专业的经纪人帮助自己把关,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现在的杨凯就像一只候鸟,不停地在北京、上海、成都乃至其他地方参加艺术活动,在艺术媒体的掌门人中,显得格外活跃。感觉累的时候,杨凯也想过放弃,毕竟这些年积累的财富足以让他和家人过无忧无虑的小日子。对于女儿,对于家人,杨凯始终抱着一份歉疚:「我经常会想到自己的女儿没有受到好的照顾,我没有尽到好父亲的责任。母亲和从小把我养大的外婆生病的时候,我也不能陪在她们身边……我有时候真想放弃了。」杨凯的声音有些颤抖。

但是那个深埋于心的信念又驱使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他说:「我希望99艺术网可以聚集全世界艺术精英的思想,让中国所有喜欢艺术的人能够有所收获,不管是对于鉴定、鉴赏,还是投资、收藏。」

热爱一件事,就会愿意为它付出。不过99艺术网的团队越来越年轻和富有朝气,杨凯相信以后他的事情会越来越少,年轻人去冲锋陷阵,而他就担任一个搭平台的后勤兵,为年轻人服务。

在杨凯的博客和微博中,有他不少仗义执言的文章和有感而发的诗歌。他会感谢员工付出的努力;会向股东坦承自己的不足;会告诫男人成为真爷们儿要注意的细节……杨凯让自己很真实地生活。如果还能拥有最后一个梦想,他希望自己能像少年时代期望的那样,安静地读书写作。

「文学梦永远都会有。如果有一天有能人来接替我的工作,我就会退休去写作。」说这话的时候,杨凯的眼神充满了期待。

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反思 篇4

以往遇到有关文学啊艺术啊科学啊思想啊等内容的课文,我往往合并同类项,即几课并成一课,将所谓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考点划一下。这一两年突然想有所改变,于是找资料,备课,着实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课的感觉还蛮好的,学生听得象那么回事,较认真,两眼盯着我,不时地回应着我的问题。上课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就是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关注度吗?所以我自我感觉良好,尤其在上《文学艺术的大师》一课时。瞧,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丑陋内心伟大的崇拜,对用生命作画的凡·高坎坷而悲惨的一生的同情,对贝多芬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不屈地笑对生活并取得重大音乐成就的钦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节课啊,这是我的一个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懒惰,突破自身教学的空白,突破一贯思维的狭隘,我太开心了。

然而,随着第一遍教学的开始,我的心情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不再简单满足于学生单纯的听我讲这些大师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师的故事,则越觉得课堂的严重不足,我的历史课堂似乎成了故事课,又似乎成了我的独角戏的舞台,有情感有生动,却偏偏缺乏历史的深度和内涵!历史课不应该是这样的肤浅,历史课的历史元素应该无处不在。那么,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该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该提供给学生怎样的历史素材和历史观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我应该读些这些大师的著作,更深入地了解大师所生活的历史大时代,学会剖析历史时代对这些大师成长的影响、作品的影响,更能归纳出大师们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的成长历史,以及他们成长为大师的相通哲理。简言之,我这所以原来这样处理该课的内容,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为对他们了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处理教材处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

关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定义 篇5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分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依法保护。阿帕德·鲍格胥说,“人类聪明才智是一切艺术成果和发明成果的源泉,这些成果是美好生活的保证,国家的职责就是坚持不懈地保护艺术和发明”。精神财富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与此相关形成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相当复杂。着作权法是其中之一部分。其他还有专利法和商标法等等。但是专利法和商标法的适用范围很小,针对性强,为了全面维护精神财富,对着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应当作扩大解释,即作品的领域或范围不限于着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着作权法规定作品的领域或范围只是列举性质的。凡是专利法和商标法难以保护的精神财富,都要纳入着作权法的适用范围。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精神财富游离于知识产权法律论文发表体系之外。从“广告是否为作品,是否被着作权法保护”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对着作权法的适用范围应当作扩大解释的重要性。广告是工商企业发布传播商品信息,树立企业形象的手段。

作为一种手段,广告无着作权可言。但是有的广告的内容,包括文字、画面、音乐具备独创性,因而是作品,应受着作权法保护。但如果不对着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作扩大解释,则很难将有独创性的广告这种工商业活动的产物进行法律保护,很难维护其作者的合法利益。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廷。我国着作权法中列举了大量的作品的种类(形式),但是没有完全囊括作品的种类,即没有完全揭示作品概念的外延。之所以没有完全揭示作品的外延,是因为作品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因此完全揭示作品的外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作品的形式,即着作权法规定的“下列形式”应作广义理解。“下列形式”只是列举性质的。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艺术作品一语,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而不问其表现形式或表现方式如何。”同时,该公约列举了大量的作品的种类。Ⅲ该公约对作品范围界定是开放式的,特别指明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表现方式不受任何限制。o搞清作品概念的内涵则相对来说是可能的,而且是关键的。因为把握住作品概念的内涵,不仅可以从本质上界定作品的外延,更主要是解答了作品与非作品的界限问题,解决了某一事物能否进入着作权法的保护范围的根本标准的问题。我国着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定义中使用了“独创性”、“创作”等文字表述方式,来说明作品的本质特征。“独创性”与“创作”,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只要作品是自己创作的,就具备独创性。(a)人的智力活动可以分为创造性和非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只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即“创作活动”才能产生作品。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或独创性在法律上有其特定含义。

创造性或独创性和“进步性、价值性、艺术性、美感”不同。在着作权法上创造性或独创性主要不是对智力活动进行社会价值的评定,而是为了确定和区分作品,进而依据不同的作品确定相关作者的权利。不同领域和种类的作品有不同的创造性或独创性标准,但是从原则上是共同的。从智力活动的成果上看,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不同于他人已有的作品。从智力活动的过程讲,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不是抄袭他人的作品的过程,而是作者独立进行的智力活动的过程。④任何一部作品,只要是本人独立构思和独立创作而不是抄袭别人的,不论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是否与已经发表的作品相同,均可拥有着作权。⑧在作者、创作、作品之间,创作是作品产生的前提,作品是创作的结果。@创作是直接产生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当然,“独立”的含义不是指作者的智力活动不能与他人已有的作品有任何关系,而是指作者在使用已有作品的同时,在智力活动中产生不同于已有作品的东西。我国着作权法之所以规定演绎t乍品(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也是作品,是因为演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活动本身具有创造性,而非仅仅使用已有作品。严格地说,作为作品传播活动的表演,也是一种演绎创作,表演通常是对别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解释和传播的行为。由于这种解释和传播也需要特殊的技能和技巧,在解释中体现着表演者个人的艺术体验和个性,表现了表演者的选择、设计和安排,故属于派生创作。

同样,其他作品传播者即出版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电台、电视台的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也是作品。<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改编、乐曲的改写,以及用其他方式改变了原作而形成的作品,在不损害原作版权的情况下,同原作一样受到保护。”

“文学艺术作品的汇编,诸如百科全书、文选,由于其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而构成知识创作,在其本身不损害构成它的各个作品的版权的情况下,同样受到保护。”㈤当然,某种智力活动是否具备创造性或独创性,需要用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来判断,需要相关行业的专家的参与。此外,在法律上将“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排除在作品范围之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应当尽可能为人们所了解和掌握,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而非不具有创造性或独创性,也不是对它们进行否定性评价。

文学的艺术性 篇6

反思一:隋唐的文学艺术>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反思二:隋唐的文学艺术教学反思

1.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隋唐的文学艺术对我们今天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很强。

2.知识点与知识点过渡非常自然巧妙,整节课浑然一体。

3.板书设计独特、新颖,重、难点。

反思三:隋唐的文学艺术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复习提问法、启发式、读书法、讨论法相结合,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指导学生读书,分析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使学生学会读书,理解能力的增强,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置了一些讨论题目,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利用视频、音频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对《步辇图》的介绍,采用录象,学生就比较感兴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的网站,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同时利用网页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信息量。

本节课我还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查落实,通过开火车式提问,效果不错,基本上每个学生均参与了课堂。

反思四:隋唐的文学艺术教学反思

1.本课主要学习四个方面内容:诗歌、书法和绘画、石窟艺术、音乐和舞蹈。他们属于艺术类的内容,学习此类内容,除了掌握历史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艺术鉴赏 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勒特”,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时应大胆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并给予正确的 指引。

2.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在讲授新课时对于简单问题应设有小问题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看书激发求知欲,这样教师在讲授时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做出标记,慢慢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学习每一节课,对涉及易错难写字词多加强调引起学生注意。以避免出现错别字现象。在讲授完新课后要适当配有习题加深学生印象。争取当堂知识学完当堂吸收消化。

4.在有些问题处理方面觉得不是很有条理内容不够充实,今后我要多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多听课慢慢积累经验,让自己尽快成长。

探析寓言文学的寓示艺术手法 篇7

“寓示”是由国内当代寓言文学研究者薛贤荣首先提出来的[1]。笔者曾在《寓言寓示类型论》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寓示”的内涵。简而言之, “寓示”是“沟通寓言故事与寓意的桥梁, 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2], 是寓言区别于其他叙述性文体和哲理谏言的特质所在, 是叙述故事、揭示寓意的策略, 是能把人们的思维从故事引向寓意, 能简捷地“呈纲示领”, 使故事迅速、准确、有效地指向寓意的重要手段。

中外经典寓言寓示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经典的寓言作品, 如中国的孟子、庄子、韩非子, 古希腊的伊索, 法国的拉·封丹, 德国的莱辛, 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大师的寓言, 最常见的寓示艺术手法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情节夸张寓示法

所谓“夸张”, 就是言过其实。故事情节的夸张, 指的是有意识地对情节的发展进行言过其实的描写, 从而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有力地表现作者对人或事物的鲜明态度, 引起读者的共鸣, 获得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楚王好细腰》:

从前, 楚灵王喜欢细腰的男子。因此, 灵王的臣子们, 都节制饮食, 每天只吃一顿饭, 在屏气之后赶紧扎住腰带, 这样要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过了一年, 朝廷里的人都饿得又黑又瘦。[3]

楚灵王喜欢细腰的男子。这样一来, 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为了赢得楚灵王的欢心和宠信, 便千方百计地实行减肥, 拼命使自己的腰围变小。故事情节夸张离奇, 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夸张手法在寓言文学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但是庄子寓言对夸张的运用最为频繁、最为娴熟, 给读者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如《运斤成风》: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 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 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 他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挥动斧子, 只听见一阵风响, 手起斧落, 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 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 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 就把工匠石叫了来, 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

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 但是, 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4]

工匠石的绝技奇则奇矣, 但那个鼻尖抹粉的郢人能够纹丝不动, 面不变色, 则更加奇绝。倘若没有他的密切配合, 这出好戏肯定是表演不成的。《运斤成风》寓意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 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 要把本领发挥出来是很难的。

另外如《鲲鹏与斥鴳》《庖丁解牛》《触蛮之战》都是其中的精品之作。“背脊像泰山, 翅膀像云彩”的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 穿越云层, 背负青天, 不远万里, 准备飞向南海;庖丁解牛,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触蛮只不过是蜗牛触角上的两个微型小国, 他们却争强好战, 连年征战, 生灵涂炭。庄子用一种煞有介事的语气讲述, 绘声绘色绘形, 其夸张的形象及情节给读者感官强有力的冲击, 令人嘘唏不止时感悟到寓意之所在。

二、人物言行对比寓示法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在变化中鲜明、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特征, 从而达到揭示寓意的目的。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名篇、汉代刘向编入《新序》的《叶公好龙》, 通过对叶公前后爱龙和怕龙的强烈对比, 揭示了叶公爱龙是假、怕龙是真的虚伪面孔, 有力地讽刺了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两面派。再比如明代冯梦龙的《不禽不兽》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法。《不禽不兽》又名《蝙蝠》, 故事讲的是兼有鸟兽生理特征的蝙蝠在鸟王凤凰面前称自己是兽, 在兽王麒麟面前又称自己是禽。通过前后蝙蝠语言的对比, 塑造了一个投机专营、见风使舵、骑墙观望的两面派人物, 并给予辛辣的讽刺。冯梦龙的《不禽不兽》与《伊索寓言》中的《鸟、兽和蝙蝠》有同工之妙。《吕氏春秋》的《亡斧疑邻》通过丢斧者前后两种不同心态的对比, 生动揭示了“主观臆断”对客观实际的影响, 等等。二是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不同态度、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来揭示寓意。例如选自《孟子》的《二人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通过对两人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对比, 说明学习任何一种技艺或学问, 都必须一心一意、刻苦努力, 否则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庄子的《不龟手之药》中有宋人和客人对不龟手之药不同处置方法和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使用方法与效果的关系;《鹓鶵与鸱》中的鹓鶵和鸱对腐鼠的态度对比, 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者的讽刺和鄙视。

三、潜在矛盾逆转寓示法

国内著名的儿童文学编辑、研究者孙建江认为:矛盾是寓言作品的内核。孙建江所指的“矛盾”主要指寓意所涉及的概念范畴, 例如《愚公移山》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对立、《掩耳盗铃》的意识与存在矛盾对立。他的观点不无道理, 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故事无不如此。

“潜在矛盾逆转寓示法”所指不仅仅是寓言世界是矛盾统一的, 它是寓言故事呈现寓意的一种重要手法———寓言故事蕴含着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 随故事的推进, 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最终在一个点上碰撞交汇。在这个点上, 矛盾冲突达到了极点, 潜在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它们的对立关系, 并且使矛盾双线发展方向发生突变———逆转。 (看似对的, 成了错的;看似占上风的, 成了失败者;看似值得同情或称道, 却是可笑或可鄙……)

“潜在矛盾逆转”可以表现在寓言情节的发展上。寓言故事情节按一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同时, 在这个故事的底层潜在着一个与它同步的、向相反方向发展的线索, 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最终要统一在一个点上。如《狼和小羊》:

有一次, 狼和小羊碰巧同在一条小溪旁喝水。狼想要吃掉小羊, 但如此面面相对, 它想还是找个借口来吃。

于是狼试图挑起争执, 就假装生气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到我的小溪来把水弄脏, 使我不能喝水?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羊被吓坏了, 轻轻地说:“我真不明白, 我怎么能把水弄脏。你站在小溪的上游, 水是从你那边流到我这边来的, 而不是从我这边流到你那边去的。”

狼说:“即使如此, 反正你是个坏蛋, 我听说你去年在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叫起来:“咩, 亲爱的狼先生, 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狼看见再说什么也没有用, 就呼叫着露出它的牙齿, 一边逼近小羊一边说:“你这小坏蛋, 如果不是你, 那就是你的爸爸, 反正没有区别。”说着就扑向小羊, 把小羊吃掉了。

这个故事是说, 恶人要做坏事, 想要找借口还不容易吗?[5]

这则寓言故事叙述的是一场狼和小羊的斗争, 潜在矛盾双方分别是:一个方面是法律上的口角, 在这方面, 斗争总是越来越有利于小羊。小羊显然占上风, 它使狼的每一个新的指控都归于失败。最后, 当小羊正义凛然, 而狼理屈词穷的时候, 狼便在争论中吃了败仗, 小羊则获得全胜。但与此同时, 故事又始终不断地在向另一方面进行着:狼想吃小羊, 狼的这些指控不过是找碴儿。于是, 狼每提出一个新的论据, 就是向小羊逼近一步;小羊每作出一个新的回答, 越说明自己有理, 也就越使自己接近灭亡。这两条线索的发展是相逆、相反的。在狼理屈词穷达到极点“扑向小羊”的一刻, 故事的两条线便相汇在一起并且发生“逆转”———占上风的一方被撕毁吞噬, 而占下风的一方成为胜利者。

小羊自我辩护的节节胜利是故事向前发展的一条线, 而狼向小羊的步步进逼是寓言故事潜在的与前者同步的却是向相反方向发展的另一条线。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相汇在一个点上, 这个点就是矛盾冲突达到的极点, 它使潜在的一对矛盾最大限度地暴露了它们的对立关系。维戈茨基称这个极点为“寓言的逆转”或“point”。根据他的论述, “逆转”或说“point”实际上相当于戏剧文学中矛盾冲突的高潮。在寓言故事中, 体现“逆转”的通常是一个短句, 如《狼和小羊》中“说着就扑向小羊, 把小羊吃掉了”一句, 标志着故事相向发展的两条线冲突的尖锐性和突然性, 这种对抗越激烈, 寓意越能鲜明地透射出来。[6]

潜在矛盾逆转也可以表现在寓言故事所激起的情感、态度上。

潜在矛盾展开及“逆转”时能够激起一种比较强烈的情感体验。例如《狼和小羊》, 寓言在叙述的过程中匆匆地走向结局, 但又利用小羊的辩护放慢它的脚步。维戈茨基认为《狼和小羊》两条线相通在一起时, “一方胜利的时刻就是另一方失败的时刻”, 寓言“有节奏地展开的要素系统, 其中一个要素所引起的感情始终不同于另一个要素所引起的感情。寓言似乎老在戏弄我们的感情, 小羊每提出一个新的论据, 我们便觉得延缓了小羊灭亡的时刻, 而事实上却是拉近了小羊灭亡的时刻。我们意识到这两点, 同时对这两点产生着感情, 寓言加工的全部机制还是包含在这种矛盾的感情中。”[7]

在经典寓言中, 采用这种寓示法的例子非常丰富。如中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国外经典寓言故事如印度《五卷书》的《国王好猴子》, 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和狐狸》《蚱蜢和猫头鹰》, 俄国19世纪的寓言家克雷洛夫的《狼和小羊》《乌鸦与狐狸》《青蛙和犍牛》, 中国当代寓言家金江先生的《狐狸和猴子》《三只老鼠》《乌鸦兄弟》等作品, 都是成功运用潜在矛盾逆转寓示法的例子。

不过, 《国王好猴子》、伊索的《乌鸦和狐狸》、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情节展开得比较充分, 矛盾双方面两条线索因此表现得更为清晰。中国古代的寓言常常只有三言两语, 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没有一波三折, 语言极其简洁。因此, 潜在矛盾双方的较量给读者留下的补白空间更为宽广。尽管如此, 中国古代寓言“逆转”带来的情感体验并没有受到削弱, 这就是中国古代许多寓言的绝妙之处了。如《揠苗助长》, 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8]全文仅有41个字, 故事情节开端是“悯其苗之不长”, 发展是“揠之”, 高潮、结局是“苗则槁矣”。潜在矛盾一方是宋人“揠苗”帮助禾苗快速生长, 另一方是宋人“揠苗”越快、越多、越高, 就促使禾苗枯死得越加迅速, “逆转”发生在“苗则槁矣”。

潜在矛盾逆转寓示法是维戈茨基最为推崇的寓意表现手法。虽然他没有给这类寓示方法命名, 但在分析伊索、克雷洛夫寓言时, 他从寓言对心理激发作用的角度对作品的矛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寓言赏析中, 如果对寓言叙述策略重视得不够, 必将难以发掘这一经典寓言使用最普遍、也是最精彩的寓示艺术手法了。

四、逻辑推理寓示法

通过人物的逻辑判断展示寓意的手法是指:寓言不是依赖故事情节发展而主要是依靠某个人物运用的逻辑推理, 最终得出一个比较荒谬的结论, 它是寓言说服或讽刺的一种手段。例如战国韩非子的《自相矛盾》、明代刘元卿的《猫号》。《自相矛盾》故事中的商人的语言前后产生了逻辑矛盾。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 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命题;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 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个命题。这样, 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 因而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这个故事太经典了, 逻辑学上就把违反矛盾律的错误称为“自相矛盾”。《猫号》的故事非常俏皮:“齐奄先生把自家的猫看得很了不起, 对人家说他的猫叫‘虎猫’。一些客人逢迎他, 不断地有人给这只猫取出显得本领更胜一筹的名称:龙比虎神奇, 为此给猫取名为‘龙猫’;龙升天需要云, 云应该比龙高一筹, 为此该叫‘云猫’;只要有风, 云即被吹散, 云比不上风, 为此该叫‘风猫’;墙能挡风, 为此叫‘墙猫’更好;墙再牢固, 有老鼠在下面打洞, 墙便会倾塌, 可见墙赶不上老鼠, 因此叫‘鼠猫’最恰当!”这则寓言巧妙地运用逻辑中的归谬法, 说明一切追求虚名、浮夸巧饰、装腔作势的言行都是违背事物本来面目的表现, 把虚夸者的可笑暴露无遗。

以上四种寓言故事传达寓意的艺术手法并不是孤立的, 例如《楚王好细腰》《鲲鹏与斥鴳》同时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既运用了故事情节的潜在矛盾揭示寓意的手法, 又使用了角色间的对比手法。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一篇寓言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 若是在叙述的策略———寓示上出现失误, 这带给寓言品质的伤害是可以使其致命的。

摘要:本文通过“寓示”类型的梳理, 呈现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存在的艺术联系, 探索寓言文学来自叙述策略上的智慧, 以期为寓言文学的阅读接受、创作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寓示,寓示的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薛贤荣.寓言学概论[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第12页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120页

[3]墨翟.楚王好细腰[OL].中国寓言文学网, 2009年8月25日

[4]庄子.匠石运斧[OL].中国寓言文学网, 2009年8月25日

[5] (古希腊) 伊索, 白山译.狼和小羊[OL].中国寓言网, 2009年8月25日

[6][7] (前苏联)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著, 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第191, 157-158页

[8]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6页参考文献:

[1]薛贤荣.寓言学概论[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2] (前苏联)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著, 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篇8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公法保护;私法保护

在全球经济化的时代,由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对交易自由、公平的要求日益增大,对利益的追求日益膨胀。正值此际,一些发展中国家率先提出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于是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纷纷立法增加了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这也不失为另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做法。在我国,学者对此的讨论亦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一、民间文学艺术概述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

目前尚未有法律法规规定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综合各学者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在特定区域内由不特定的人创作,并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包括有形载体固定下来或以言语为传播方式的民间故事、传说、歌曲等,民间舞蹈、曲艺等民俗活动,以及雕塑、绘画等。比如龙门石窟、敦煌壁画、说唱道情等皆在此类。因此,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就是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

(二)民间文学艺术与相关概念

在众多著述中,常见的有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三个概念。后两者通常是用来表述民间文学艺术的,但是在我国已经视为相同概念。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它是指已经通过有形物质或者动作、言语加以固定而形成的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相比,它的变异性减弱。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范围不仅包括固化的作品,更多的是未加固定,经人们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因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在伯尔尼公约及一些国际条约中所用的都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这一概念,我国也应与国际接轨,采纳最先进的做法,区分“表达”与“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方式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保护方式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由不特定的人创作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世人传承,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和变更,因此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存在已久,很难追根溯源确定其作者,无法表明作品作者身份。另外,要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益就必须确定保护期限,著作权法中通常规定作品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或者作品发表后多少年,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存在的时间可能就比规定的保护期长,因此其保护期确定为多少年合适或者无期限限制也是学者讨论热点。官方发布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中规定的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无时间限制。笔者同意这一规定,给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期限限制是符合作品本身传承性的特点的。

但是,究竟如何规定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仍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特别立法来保护。一方面,要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就必须要有确定的受益人,这要求创设一种新的确定作者的方法,而这种作者又往往不是真正创作作品的人,这无疑与著作权法的作品权益归属最初创作作品的人这一基本原则相违背。另一方面,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主体、特征、保护期限等都有较大不同,如果放在同一部法律中以同样方式规定,则忽视了个性,事实上是不利于保护集体利益的。因此,通过特殊立法来细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这并非脱离著作权法,这种特殊立法仍要符合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与逻辑体系。通过一般与特殊分别规定通常意义上的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让著作权保护体系更加完整,有利于鼓励创作与创新。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在著作权法中专章作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相关规定。将普通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放在同一部法律中并不意味着保护方式完全一样,两者的不同理应具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但这可以通过适当修改总则的规定再在专章中作出特别规定来解决,将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外延适当扩大,不仅指作者确定的作品,也包括无法确定作者的作品。在专章中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作者确定方式、财产权益、保护期限、法律责任等,与普通作品并无不同,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允许一定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法律,对属于同类但有差异的作品作出不同的规定,是实质公平的体现。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那么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确定作者了,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源广泛、传承时间久远、变异性大的环境下,具体认定真正的作者无疑十分困难。这需要创立新的确定作者的方式,而此方式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但不能说是违背了著作权法的逻辑体系,可以类比职务作品的方式,作者也可以属于未创作的单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可以为传承人、记录人、整理人等,在具体案件中作具体认定。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方式

民间文学艺术除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外还有很多存在形式,它代表的是传统民族文化。那么民间文学艺术以诸如著作权法之类的私法保护是否合理呢?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品的一种,以著作权加以保护毋庸置疑,但更大范围的民间文学艺术仍以私法保护,笔者持否认态度。

首先,需明确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传承和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市场经济秩序下倡导的是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这往往使优秀的作品在商业化过程中遭到破坏而失去了作品最初想传达的精神意义。可见,私法主张的意思自治、公平竞争等原则有利于市场竞争,却并不一定能对弘扬民族文化这种更强调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起到保护和规制的作用。目前在民间文学艺术方面的诉讼案件十分少见,众所周知的大概仅有北京市法院审理的赫哲族有关人士状告郭颂一案,而在未来案件数量是否会增多更多依赖于国家立法上对此的规定。因此,确定适当合理的保护方式很重要。

其次,需明确私法保护是否可以确实充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意义在于发展民族文化,保持其多样性,强调的是社会本位。而私法强调的平等自由、个人主义意味着不应有过多的行政干预,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运用公法进行救济,通过上下级的监督管理关系可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与民间文学艺术集体主体、时间跨度大等特点相适应,是更加合理的保护方式。采用著作权法等私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目的更多是保护作者的财产权益,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更在于保存,它不以商业利益为主,促进民族文化的纵向延续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横向融合才是本质。既然公法相较于私法更能够达到保存与延续民族文化的目的,立法者就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最后,立足现实,已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国务院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各地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皆是以公法配置公共资源、促进文化发展的,且已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说明公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那么再看看官方发布的草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是否合理?很明显这是从私法领域出发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的只是一部分,且限定在著作权范围。笔者认为,确立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更为合适,不仅契合了立法者以前订立法律的名称的规律,并且从公法领域更大范围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此行政法规的其中一章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规定,而其余章则规定其他的民间文学艺术具体类型及相关规定。其并不是《著作权法》的特别法或下位法,而是与《著作权法》有交叉但性质不同的法规,能够避免民间文学艺术与著作权体系不符的弊处,更为合理。

三、结语

上一篇:在七夕风情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学校师德师风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