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篇1

中国古代诗人喜欢饮酒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这本不奇怪,李白也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狂放的酒徒,比他更嗜酒者大有人在,如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像这样喝酒连命都不要的,刘伶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李白之所以与众不同,既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嗜酒如命,也不是因为他真有“一

日须倾三百杯”的超常海量,而是酒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为他的诗歌带来了灵动之气、飘逸之气、豪迈之气、狂傲之气,使他的诗歌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更使他由一位诗人变成了“诗仙”。

历代诗人之所以大多喜欢饮酒乃至纵酒,总是有某些特殊背景与原因的:或表达其花前月下之闲情逸致,或抒发其柳岸长亭之别绪离情,或感怀其爱情失意之内心痛苦,或排遣其仕途坎坷之胸中郁闷;发之于诗,则或恬淡悠闲,或凄婉惆怅,或忧伤哀怨,或痛苦迷惘。然而,能把饮酒诗写得荡气回肠,以至达到惊天地、泣鬼神之“豪境”的,古往今来,恐怕唯有李白一人而已。其中《将进酒》是李白饮酒诗最优秀的代表之作。本文拟结合李白的生平思想、仕途遭际与盛唐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形势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所以纵酒狂歌的深层社会原因。

据史料记载,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世于隋末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就出生在这里,直到五岁时才随其父内迁至四川绵州。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受到过良好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至其青年时代,“性倜傥,轻财好施,击剑为任侠”,还曾在峨嵋、青城山与道士、隐者颇有交往。这些,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他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此外,他还受战国任侠思想的影响,疾恶如仇,崇尚侠义,不能容忍邪恶与丑陋。不过相对来说,在三者之中,传统的儒家思想对青年时代的李白影响实际上更大

一些,他更想通过积极参与政治来实现其辅君济世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所以,他二十五岁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早期的许多作品中,李白往往以吕尚、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自比,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自己的才能颇为自负。天宝元年,李白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这时,他的心情非常得意,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他豪迈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此去长安便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然而,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他召请李白不过是想让他做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进而为自己博得个爱贤之名,并不是真的想让他做一个“辅弼之臣”,他给李白的供奉翰林一职实际上只是个闲职,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李白空怀一腔报国热情,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于是便将满怀的失望与愤懑皆倾注于酒杯之中,有时即使是玄宗皇帝召见,他也常借口酒醉而拒不奉诏,杜甫诗中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恐怕并非完全是艺术夸张,就李白的性格而言,以这样的方式藐视“天子”的权威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是他对皇帝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文学侍臣极度失望和不满的一种直白的表露。至于对朝中那些投机钻营、败坏朝政的权贵、宠臣,李白当然更加不屑一顾,显现出一种“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狂傲之气。当然,李白这种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必然会遭致政敌的忌恨与报复,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和诽谤很快便接踵而至,“谗惑英

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也清楚自己再留在朝廷已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便主动向皇帝辞请还山,而听信了谗言的玄宗皇帝早已不喜李白的傲慢自负、放诞不羁,也就顺水推舟,以李白“非廊庙器”为由批准了他的请求,免去其供奉翰林的职务,“赐金放还”。天宝三载,李白满怀悲愤、沉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其长达十二年的第二次漫游生涯。

可以说,长安的三年对于李白从政的理想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与刚入京时的得意自信不同,残酷的现实已使他对朝廷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的抱负已难以实现,然而在内心深处却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理想,庸庸碌碌地度此一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胸中压抑的激愤之情犹如灼热的岩浆在地下奔流涌动,无处发泄,他在天宝十一载(752)创作的《将进酒》,正是这种长期积聚的矛盾、痛苦与内心激情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大爆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开头的两个排 比长句凭空起势,写得大气磅礴。其实,这本是孔子当年的感慨,一千多年前那位老夫子曾站在河边说:“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化用其意,但气势却更加豪迈,当他注目奔腾咆哮的黄河之水从天际滚滚而来,又匆 匆而去,流

入浩瀚的大海时,不仅感到了时光的流逝,更感到了黄河的伟大和永恒,与之相比,人的生命实在是 太短暂、太渺小了,这怎么能不令诗人顿生感慨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多曾为此而感慨叹息、忧伤痛苦。然而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伤感一类,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内心同样也有矛盾和痛苦,但却并未因此而颓废消沉,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酒逢知己乃人生一大快事,自然应当纵情欢乐、尽醉方休;至于政治上的失意,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负、乐观、放达的人生态度已经超越了中国古代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怨天尤人、顾影自怜的世俗常态,充满了一种豪迈之气。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岑夫子,指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十一载,元丹丘曾写诗邀请李白与岑勋到自己的颍阳山居做客,李白有《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以记其事,《将进酒》所描写的正是这次聚会时的情景。然而,令人诧异的是诗中作为客人的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竟然忘记了自己客人的身份,反而像主人一样劝起酒来,并且还要为大家高歌助兴,这样的忘形之举恐怕也只有李

白方能为之。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所谓“钟鼓馔玉”,是说古时贵族豪门之家吃饭时,鸣钟奏乐,列鼎而食,山珍海错,美馔如玉,以此来显示其富贵和地位。可诗人却认为这都“不足贵”,他自信以自己的才华“取功名富贵如拾草芥”,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将他的抱负和理想击得粉碎,所以他希望“但愿长醉不复醒”,以摆脱政治失意的痛苦。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失意的人又岂只是李白,自古以来又有几位圣贤不是寂寞的呢?孔子为推行自己仁政的思想而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无人问津;屈原为改革楚国的政治而变法图强,却受谗被诬、两遭流放„„由此看来,还是纵情豪饮的酒徒更容易千载留名,当年才高八斗的陈王曹子建与李白同样怀才不遇,据说他于平乐观置酒宴客,一斗酒的价值就高达万钱,这似乎有些夸张,不过失意的人在排遣愁怀时又有谁会吝惜酒钱呢?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其中恐怕多半都花在了饮酒上,豪爽之气丝毫不亚于曹子建。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结尾这几句是全诗的高潮,此时的李白恐怕已有十分的酒意了,竟然责怪主人不舍得花钱沽酒,致使大家不能尽兴,要主人把孩子喊来,拿自己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去典当换酒,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之愁。这实在是太狂诞了,作为客人的李白居然喧宾夺主,对邀请自己来喝酒的主人大呼小叫、颐指气使。这种有悖常情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酒醉使诗人洒脱率真的天性展露无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李白与朋友元丹丘之间友情的亲密无间,若非不拘行迹、坦诚率直的知交,李白断不会如此。换言之,也只有在这样知己的挚友面前,大家才可以放浪形骸,袒露心扉,开怀畅饮,“同销万古愁”。这最后的一句融入了诗人无限的痛苦与激愤,也透出了他本性的狂放与孤傲,长久积郁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一下子喷发出来,虽也是借酒销愁,但却没有丝毫的忧郁与颓丧,而是充满一股豪壮之气,令人感到激情奔涌,荡气回肠!

李白一生共经历了唐王朝的七代皇帝,但他参与政治活动则主要是在玄宗和肃宗两朝,特别是玄宗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皇帝:一方面,在早期他曾平定韦氏之乱,粉碎太平公主的政变阴谋,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大唐王朝曾一度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另一方面,在他统治的后期,又追求声色,宠信奸臣,导致了“安史之乱”,使盛唐走向衰落,成了自己王朝的掘墓人。李白从政的年代正是玄宗朝的后期,大唐帝国虽然表面上国势强盛,但内部早已腐朽,唐玄宗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国家表面的繁荣,进取的雄心已渐渐泯灭,只图安逸享乐,将大权下放给嫉贤妒能的奸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从而导致了朝政的日益腐败。在这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篇2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篇3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文学研究;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文学的空间形态架构作为一种维系特定空间视角的独立关照,维系着城市与人、城市内部物质解构中各种因素的不同侧面的主客体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古代城市文学的生活形态,凸显古代城市潜在文学因素的物质欲望,并对城市个体的文学方式和文化意义赋予更多的深层次内涵。其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直至今天,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纵横比较,借鉴移植,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将全身的“穴位”打通,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蒋述卓,等.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云娜,1980年生,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篇4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家庭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学习的范围很广,既爱好诗文,又精通乐律。他幼年曾访过他父亲的好友通俗词曲家贾凫西,这位木皮散客临别时为他“讲《论语》数则,皆翻案语”(《木皮散客传》)。后来孔尚任《桃花扇》中柳敬亭讲《论语》,即借用贾凫西的《太师挚适齐》的鼓儿词,可知他所受的影响。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讲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还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表示他对清朝的感激涕零。但仅仅过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的创作。《小说枝谈·桃花扇》引《脞语》说:“孔东塘尚任随孙司空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辄邀映碧共赏。”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样的记载(注:孔尚任康熙二十六年(1687)所写《元夕前一日,……署中踏月观剧,即席口号》:“箫管吹开月倍明,灯桥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见桃花扇,引起杨扬州杜牧情。”)。同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回京以后,又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书,次年因文字祸罢官(注:他在《放歌赠刘雨峰》中曾说:“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可见他的罢官是由文字肇祸的。)。二年后,他怀着依恋和激愤的心情离京回乡。“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留别王阮亭先生》);“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便是他当时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几次出游,景况颇为萧条。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家和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小忽雷是唐代宫中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善弹小忽雷的唐宫女郑中丞因忤旨“赐”死,为宰相权德舆的旧吏梁厚本所救结为夫妇的传说。《小忽雷》传奇即以此为蓝本,并牵入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描写了文士和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群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那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是怎样看到明代三百年基业的覆亡的呢?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馀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原,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马士英、阮大铖对于调黄、刘三镇截防左兵的后果不是没有想到的。由于他们“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拜坛》),认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让步好,就悍然采取了这一着。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指明他的迷误:

你看国的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入道》出下场诗)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古轮台]

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另一类是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压迫受侮辰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里的黑暗势力保持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陵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年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治疗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以《骂筵》一出里,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杀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五供养]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玉交枝]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犹,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像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现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传奇《媚座》出总批(注:《荀学斋日记》说《桃花扇》评语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桃花扇本末》则说,“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然而批语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语气,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认为这些批语“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至少他是完全同意这些看法的。)说:“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里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原书有《考据》一篇,列举传奇中许多重要历史事实所根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然而作者又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这就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如《侦戏》中[双劝酒]:“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以独唱抒发阮大铖的牢骚,表现了他一副可怜相。“可恨身家念重,势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门,便入儿孙之列”一段白,似乎也不无反悔之意。但接着悄语:“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啊!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终于露出其奸邪、阴险的豺狼本相。这样唱词和宾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阮大铖的形象。《馀韵》中[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榻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跑。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

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昆曲衰落时期的传奇、杂剧作家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昆典里面,早就给贵族绅士的文人,填塞了一大堆一大堆牛屎似的‘饾饤’进去”(瞿秋白《乱弹代序》),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社会内容,不能通过戏曲冲突反映现实斗争,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在昆曲日益衰落的同时,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大大地兴盛了。

随着昆曲的衰落,文人传奇的创作也趋向低潮。这时他们的传奇绝大多数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或用以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冗长,专讲格律、填词,无视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各方面考查,已是传奇创作的尾声。

这时期比较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有唐英、蒋士铨等。唐英(1682-1755),字隽公,号蜗寄居士,官九江关监督。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种。他的大部分剧目是依照民间戏曲改编的,个别的保留了民间戏曲的优点,如《十字坡》、《面缸笑》等。但作为封建官僚,他更多地选择了地方戏中落后反动的东西来改编,又创作了一些宣扬忠孝节义和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如《三元报》、《佣中人》等。

蒋士铨(1725-1784),字心馀,号藏园,江西铅山人。善诗文,所作戏曲有《红雪楼十二种曲》等。《冬青树》叙述了南宋灭亡的历史故事,歌颂了文天祥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彰了谢枋得、唐珏等忠义之士,痛击了卖国投敌的汉奸留梦炎之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临川梦》演汤显祖故事,并以“四梦”中主要人物和为《还魂记》而死的娄江俞二娘为剧中人,是有意把这位戏曲家的生平搬上舞台的戏。蒋士铨创作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其一定的成就,而在语言风格上继承汤显祖的成就,并有所创造,在当时是个较有影响的作家。

此外,张坚的《玉燕堂四种曲》是庸俗的风情喜剧,夏纶的《新曲六种》是“褒忠、阐孝、表节、劝义、式好、补恨”的作品,或为统治者帮闲,或直接宣扬封建道德。董榕的《芝龛记》写明末历史,以考实称著,实际上是一部充满迷信思想、敌视农民起义的歪曲历史的作品。

有关白蛇与雷峰塔的传说,早见于南宋的《西湖三塔记》,到明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见《警世通言》),白蛇与许仙恋爱的故事情节已大致具备。但白娘子还是一个可怕的蛇精,动辄威胁许仙,“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此后,在民间说唱与戏曲的流传过程中,人民根据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不断加以丰富与提高,使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白娘子的形象越来越光辉。乾隆年间的戏曲艺人陈加言父女的《雷峰塔传奇》,就是这个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白娘子故事的舞台深出本。

《雷峰塔传奇》是有深刻现实内容的浪漫主义作品,剧本写白蛇青蛇化为美女,在杭州西湖遇见青年商人许仙。白娘子爱许仙的诚实勤劳,与他结为夫妇。后因法海和尚的阻挠,他们的爱情遇到种.种挫折。白娘子为挽救许仙,争取自己爱情的幸福,和法海和尚展开了一连串的斗争,虽然最后失败了,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但通过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场,集中表现了白娘子对敌狠对己和的优秀品质,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二百多年来,在舞台上一直演出不衰。

清中叶杂剧作家,以杨潮观(1712-1791)为最有名。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著杂剧三十二种,皆一折短剧,以其在邛州任所所建读书室《吟风阁》为总名。他很注意戏曲的讽谕劝惩作用,在自著《题词》中说:“百年事,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并仿照《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的作法在每剧前作一小序,说明创作的目的。他年少即以文名,后来又长期担任知县、知州一类的地方官,所以作品内容多数是写文人遭遇和前人政绩的。其中部分创作有一定的揭露现实的意义。如《汲长孺矫诏发仓》写灾区人民的苦痛和官差的凶狠很真切,同时表彰了汲长孺为了救民所作的权变。小序中说:“发仓,思可权也。为国家者,患莫甚乎弃民;大荒召乱,方其在难,君子饥不及餐,而日待救西江,不索我于枯鱼之肆乎?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汲长孺有焉。”《穷阮稽醉骂财神》通过阮稽的口,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慨。《寇莱公思亲罢宴》则表现了戒奢崇俭的思想,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作品。他对于一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如《发仓》中的贾天香、《罢宴》中的刘婆等也很成功。但杨潮观是个封建文人,又信佛教,这些思想局限影响了他创作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3 篇5

1.诗经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国风产生的时期是西周 2.屈原的作品写作最晚的作品是《怀沙》 3.贾谊的散文集是《新书》

4.《答客难》的作者是东方朔,内容是剖析士人在太平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状况 5.东汉最早的文人诗----班固《咏史》

6.上古神话资料保存最全面的作品是《山海经》 7.宋玉的作品有哪些?《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8.东汉《史传散文集》最有名的是《汉书》 9.东汉抒情小赋的名篇是张衡的《归田赋》 10.分别指出下列作品的特点,《庄子》:汪洋恣肆,《孟子》:雄辩正义凛然,赋体作品(大赋):歌功颂德,《史记》: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两汉乐府诗的特点

11.汉书的作者----班固 《潜夫论》的作者----王符 《楚辞》的作者----刘向 《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 《春秋繁露》的作者----董仲舒

12.《哀郢》的作者----屈原 《五蠹》----韩非子 《西京赋》----张衡 《二京赋》----张衡 《三都赋》----左思(西晋)《两都赋》----班固 《鵬鸟赋》----贾谊 《谏逐客书》----李斯 《硕人》----《诗经·卫风》 13.《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初年的赵晔,《洞箫赋》的作者是王褒。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东汉的史传散文集,最有名的是赵晔《吴越春秋》 10.两汉时期第一批写京都赋的是杨雄的《蜀都赋》 11.荀子的五篇赋:《荀子·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个小赋 12.东汉政论文散文集有名的是王充《论衡》 13.“叙事之最”是对哪本书的评价:《左传》 14.韩愈“诘屈聱牙”是对《尚书》的评价 15.“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是对哪部作品的评价:《古诗十九首》

二.名词解释

屈宋----文学史上“屈宋”并称。因为:1.尽管宋玉在抗争黑暗现实上,难以与屈原相提并论,但是他对现实不满,身遭迫害,怀才不遇,确与屈原有相似之处;2.《离骚》《九辩》这两篇代表作,艺术上各有千秋。

辞赋----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因此,辞赋是新体赋和骚体赋的总称。

扬雄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风,是指十五国风;骚,是指《离骚》。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是中国诗歌的两种形态。

七体----《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专门单设一类体裁“七”,号称“七体”。

扬马----“扬马”是指扬雄和司马相如。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马”并称,说明二人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秦汉文学的概要----A.汉赋成为主流,在帝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产生了歌功颂德、铺张扬厉、凝重板滞的大赋,成就不大。B.诗歌领域出现了杂言、五言、七言新体诗,特别是汉代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清新有致,给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七发》所说的七件事----“七发”就是以七件事启发太子。七件事分别是: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妙道。文章的重点在妙道,写得精彩的是观涛。

三、简答题

1.《诗经·邶风·新台》的诗旨是什么?

讥刺卫宣公,揭露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生活的腐朽

2.先秦散文的特点 《春秋》:叙事之祖,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 《尚书》:佶屈聱牙 《左传》:叙事之最 《国语》:记言为主,说辞谨严有致,步步为营 《战国策》:长于辞令,语言“辩丽横肆” 《论语》:语录体 《老子》:韵文体,富于哲理的短句韵语,词约义丰,流畅顿挫 《庄子》:汪洋恣肆,寓言多,且艺术性强,大胆奇特的想象,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寓言说理的手段,“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荀子》:议论文论旨明确严谨,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韩非子》:峻峭,锋芒毕露 《孟子》:长于论辩,雄辩正义凛然,气势浩然,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秉笔直书

3.司马迁《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堪比王侯的原因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4.先秦文学概要(包括内容,发生,成熟等的过程,文学地位)

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3.在散文领域文史哲不分,在诗歌领域诗乐舞结合。

5.屈原的美政理想(神末规章制度,削贵族,联齐抗秦)

1.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3.修明法度,使国 2 政清明,国家富强.6.新体赋(大赋的特点)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新体赋篇幅比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请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在内容上以实物为主, 歌功颂德,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词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7.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a.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

b.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c.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四,论述题:

1.庄子,韩非子都以寓言说理,请举例分别说明。(《庖丁解牛》《滥竽充数》)

庄子:

1、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征文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时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史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已,神出鬼没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寓言数量多,这些审议表现出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常常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 韩非子》的审议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的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话神奇的审议故事相比,风格截然不同。

2、韩非审议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活动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

3、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审议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审议思想深度的反映;

4、题材平实,但寓言在艺术上绝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以婚恋作品为例,说明汉乐府诗与诗经十五国风中婚恋诗的变化(表现,感情,形式上说明)1.从内容上看,汉乐府主要表现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反抗意识,而诗经国风中大多是表现婚姻破裂后的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

2.汉乐府中表现出来的爱与恨中始终受到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而诗经的爱情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

3.从艺术特点来看,汉乐府有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侧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性格。诗经善用“赋。比。兴”

4.从句式上看,汉乐府受《离骚》的影响,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还有后来歌谣中的五言。而诗经的句式是以四言为主。

3.举例说明古诗十九首是怎样表现思妇之情的。

《古诗十九首》所展示的思妇心态也是复杂多样的.盼望游子早归,这在《古诗十九首》众多的思妇诗友中没有一首命名.然而,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又如《行行重行行》中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殷切怀念,诗以反复低回的咏叹调,倾吐别易会难、长久相忆的缠绵思绪,笔触重叠回环,层层推进,最后结以无可奈何的深情宽慰。思妇觉察到“游子不顾反”的苗头,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通篇“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4.结合《左传》,分析描写战争方面的不同手法(战争结果,方式)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2.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3.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4.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5.分析诗经与乐府诗艺术形式的不同(五言诗,长短句)从句式上说,《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汉乐府则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诗已不和见,但一般是杂言,杂言乐府诗句法自由多样,整散不拘,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发展到唐代则形成了自由奔放的“歌行本”。五言诗虽比四言仅多一个节拍,但却能够把单音词和双音词有机地搭配起来,寓变化于整齐之中,适应了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增强了表现力。乐府民歌开五言诗先河,扩大了到整个诗坛。

6.东汉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成就。

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巨制。《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选用典型的事、物、景,委屈婉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专写梦境、幻境、孤独境,造成朦胧凄清之境;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质朴语句写出细腻之情,达到“一字千金”之效。

7.古诗十九首后人是怎么评论的?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五.判断

1.汉代大赋中有一类作品是九章成篇,名目相似被称为九体(错)(大赋由三大部分组成,面目相似)

(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2.张衡抒情诗(错)张衡----抒情小赋

3.先秦孟子散文的文格特点(X)(气势恢宏、词锋犀利、善用类比)4.司马迁将孔子世家列入····(X)

5.张衡的《四愁诗》是东汉诗歌成熟的标志。(X)

《四愁诗》在体制上,通篇用七字句,是古代较早的一首七言诗诗作,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新精神。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六.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吕氏春秋》: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尝鼎里一片肉的味道,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要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就要在老百姓当中,采取把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

张衡《鹦鹉赋》(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

心怀回归的愿望却难达目的,只能躲在角落里怨恨哭泣。

七.背诵

《楚辞·九章·哀郢》----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粤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百尺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枚乘《七发》----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骆驿。颙颙卬卬,椐椐彊彊,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初发乎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赵壹《刺世疾邪赋》----伊

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鲁生闻此辞,系而作歌日: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

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常识2 篇6

一、填空题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朝代,与汉代一起并称“”。

2.促成唐代文学繁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__三家思想对杜甫、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3.李白,号,伟大的诗人,诗歌风格,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本课选讲了。

4.杜甫,又称,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为,他本人被尊为。诗风,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5.白居易,晚年号,是唐代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6.元稹和白居易齐名,人称。除了诗作之外,还写过传奇,为后世名剧《西厢记》的源头。

7.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是。8.我国最早的民间词集是《____________ 》、第一个以写词而成为词家的是________。

9.唐代三大爱姻传奇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0.宋代豪放词集大成者是。

11.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12.号“青莲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稼轩"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历来受到推崇,也是咏物诗大家,最杰出的的是以为中心的爱情诗。

14.中唐以后,、发起的古文运动将散文发展推向高峰,也得到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代表作家有、、等人。

15.元杂剧是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16.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有、、、、等。

17.舞低杨柳楼心月。18.枝上柳绵吹又少。19.落花人独立。

20.,二水中分白鹭洲。2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22.,千载谁堪伯仲间。

23.已诉征求贫到骨。

24.落花人独立。当时明月在。轻胜马,谁怕?任平生。26.,不思量,自难忘。27.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28.,五十弦翻塞外声。29.荒村雨露宜眠早。

30.,,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二、选择题(一)单选题

1.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

A王勃B卢照邻C王昌龄D骆宾王 2.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是()

A高适B王维C王之涣D李白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A杜甫B苏轼C李商隐D陆游

4.唐传奇《柳毅传》的作者是()

A杜光庭B 李朝威C 白行简D 蒋防

既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又有大量创作实践的诗人是()。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

6.《漱玉词》的作者是()

A秦观B陆游C柳永D李清照

初唐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振起一代诗风的诗人是()王勃B.杜审言C.陈子昂D.张九龄

8.辛弃疾在词中较多地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

A 表现自己学识的渊博B托古喻今C 使词艰深晦涩D扩大词的内容

下列诗句出于王昌龄诗句的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下列诗句不是出于杜甫诗中的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下列词人属于婉约派的词人有()

范仲淹B李清照C辛弃疾D苏轼下列不属于宋代的诗歌流派有()

A西昆体B台阁体C江西诗派D四灵诗派

5..A7.A.9.A.C.10.AA12.答案

一、填空 1.汉唐盛世 2.儒道佛

3.青莲居士浪漫主义雄奇豪放诗仙《登金陵凤凰台》 4.杜工部现实主义诗史诗圣沉郁顿挫 5.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6.元白 《莺莺传》 7.王维

8.花间集温庭筠

9.《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 10.辛弃疾 11.王昌龄

12.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3.咏史诗无题

14.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15.歌曲宾白舞蹈表演

16.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17.歌尽桃花扇底风

18.天涯何处无芳草 19.微雨燕双飞 20.三山半落青天外 21.至今犹忆李将军 22.出师一表真名世 23.正思戎马泪盈巾

24.微雨燕双飞曾照彩云归 25.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26.十年生死两茫茫 27.金戈铁马 28.八百里分麾下炙 29.野店风霜要起迟

3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

二、选择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什么 篇7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 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 文学界开始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 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 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 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 1917年到1927年之间,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 “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 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 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 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 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 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 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 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 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 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 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 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 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 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 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 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 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 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 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 亦或是生活造就,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 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 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 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 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 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 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 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 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 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 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 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 返璞归真势在必行, 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 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 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 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 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 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 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 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 2015, 02 (01) :79-82.

22 .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 01 (02) :208-218.

33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06 (03) :131-136.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篇8

天文学和数学、农学、医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数据更是我国所独有。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随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除此以外,古代中国人还设计了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许多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在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也为我国天文学历法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立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在天文理论方面,我国古代人民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两汉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无边无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曾为“宣夜说”专设一节,盛赞这种宇宙模型,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而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在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这种模型提出了大地与天相距80,000里;大地中央有高大的柱形物;日月星辰在天上环绕北极作平面圆周运动等9个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弄清楚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各种假说,每种假说都不乏支持者。从公元前100年开始直到唐代,人们为了探究宇宙奥秘,围绕这些假说进行了持续的争论,其中有不少我们所熟悉的古代科学家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著书立说。同时,人们还探讨了日食,月食,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等很多问题。如我们熟知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其中就表达了古代人对太阳与地球关系的思考。由于“浑天说”不能很好地解释月食的现象,所以历代很多天文学家都去努力思考,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猜想,其中以张衡在《灵宪》和朱熹在《朱子全书》中的猜想最具代表性。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当权者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天命如果有所改变,就会通过天象昭示天下。所以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天象的变化,尧帝“历象日月,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帝“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舜典》)都被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在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在20世纪四十年代初,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经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世界独有的天文记录,但是在20世纪以前,对我国古代天文学资料的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中国古代天文资料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进行,他们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创办了许多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期刊,使中国天文学资料的研究逐步专业化,并形成了天文史学这一新的研究学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文史学的研究终于走上正轨,出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天文史学家,他们著书立说,考证许多中国古人杰出的天文学贡献,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如此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上一篇:现代管理学论文精下一篇:小学优秀作文仿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