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集团案例分析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格力集团案例分析

格力电器财务报表案例分析

摘 要: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报表数据为依据,利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经济管理活动。本文根据格力电器201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先分别采用战略分析法和项目质量分析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再利用营收核心利润率以及核心利润获现率这两个创新的财务指标对格力电器进行财务分析。

关键词:格力电器;财务分析;项目质量分析

一、格力电器简介

格力电器是一家正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家用电器销售公司,主营各种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产品的销售。格力电器常年取得较高的营业收入,截止2018年,他已经连续17年位居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纳税排行榜第一名,并且连续9年登上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格力电器旗下的“格力”空调,是世界知名产品,其销售范围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基于战略分析法的格力电器财务分析

(一)格力电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成本的增加需要差异化战略对产品进行区分:格力电器空调的销量在最近几年连续上涨,但是生产空调所需原材料的进货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另外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再加上近些年空调新效能标准政策的出台,使得电器产品发生分化,此时只有实施差异化战略才能够将空调产品细化,以此来达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行业竞争的加剧需要差异化战略维持竞争优势:电器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很多新进入市场的公司会选择电器行业,而现存的家电公司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格力电器急需利用差异化战略来强化公司的地位,目前格力电器将空调分为精品、变频、节能等系列的技术创新产品,这样可以做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的放矢,迎合他们的不同需求。

(二)格力电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情况 在新产品功能策略上,格力更加注重客户的差异化的产品需求,将水氧加湿、数码影像等功能加入到了空调产品中,这种功能的加入使得现在的产品与以往的空调产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格力电器的产品;在新产品开发策略上,格力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极其注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品的开发,格力建立了专门的产品开发研究讨论部门,还成立了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发室,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有助于公司差异化战略的实现。在营销策略上,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女士亲自上阵为本公司做宣传,她的“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口号让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普遍都认识了格力这个品牌,这个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营销策略使得格力大大增加了知名度,效果非常好。

三、基于项目质量分析法的格力电器财务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

资产总额分析:格力电器2019年的资产总额从年初的2032.39亿元增加到年末2344.69 亿元,增长率达到5.9%,资产规模变大。资产结构分析:资产结构是指各项资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格力电器年末有1917.41亿元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81.78%;固定资产29.66亿元,占总资产的1.24%。这说明格力电器是以流动性资产为主的公司,且其经营性资产占比大。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居民的电器需求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家电行业的发展;从内部运营来看,格力电器采用的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其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维持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公司的资产结构是一个以流动性经营资产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

(二)利润表项目分析

净利润分析:格力电器2019年净利润较上年下降了近9亿元,营业收入下降了255亿元,虽然营业成本也在随着营业收入的下降而下降,但是营业成本仅仅下降了204亿元,其下降幅度远远低于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所以导致2019年的净利润较2018年大幅下降。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以及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水平都在下降。产品结构分析:根据格力电器2019年的年报可知,公司在空调上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93%,在空调上的销售利润占利润总额的 96%,总之,空调的销售是格力的核心业务,它在全部销售量中的占据了大部分。 (三)现金流量表项目分析

现金流入结构分析:2019年现金流入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1653.17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入量的83.69%,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117.83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入量的5.96%,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204.46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入量的10.35%。可以看出格力电器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活动,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于企业的现金流入量贡献很小。

现金流出结构分析:2019年现金流出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1375.29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出量的68.70%,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242.21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出量的12.10%,筹资活动现金流出量384.46亿元,占全部现金流出量的19.20%。可以看出格力电器现金流出中经营活动占比比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之和占用的流出现金比例还要高。 现金流入流出比例分析:格力电器2019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例为1.20,即表明其每1元的现金流出可以换回1.20元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比例为0.49,说明格力的投资支出大于投资收益,表明公司在扩大投资;筹资活动的流入流出比 为0.53,说明格力电器的筹资成本较高,其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可能多来源于长期借款。

四、格力电器创新的财务指标分析

(一)营收核心利润率分析

该指标代表企业的营业收入能产生多少的核心利润,核心利润是指去掉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公允價值变动损益后的营业利润数值,核心利润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的状况,因为它排除了一些与公司经营状况无关的项目的影响。根据格力电器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格力电器2019年的营收核心利润率为12.90%,2018年的营收核心利润率为11.33%,说明格力电器的经营状况较上年好,利用营业收入获取核心利润的能力加强了。

(二)核心利润获现率分析

该指标代表企业利用核心利润获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能力,通过格力电器财务报表的数据计算可得,2019年格力电器的核心利润获现率为158.14%,而2018年格力电器的核心利润获现率仅仅为74.30%,2019年上升的程度巨大,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激增。

参考文献:

[1]张友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XY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广东蚕业,2019,53(02):36-37.

[2]黄兰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案例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2):101-102.

[3]吴建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案例分析[J].科技资讯,2016,14(35):147-148.

[4]王其超.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方法及技巧——基于三一重工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5(08):77-80.

[5]李昉.乳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基于伊利、蒙牛、光明三家企业的案例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29):218-219.

作者简介:

张文(1996-),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市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司理财与管理会计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作者:张文

第2篇:华源集团并购危机案例分析

摘 要:华源重组案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身为全国第一例享有显赫央企身份、最后迫于沉重危机而不得不在国资委主持下“火线重组”的大型国有企业,它的失败应引以为鉴。介绍华源由盛转衰的过程,重点剖析集团内部风险管理的漏洞和内部控制的失败如何导致危机的发生,并引入风险管理相关概念,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华源并购失败的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华源集团;并购;风险管理

引言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它在十三年内经历过90余次的并购,先后因资金链趋紧而陷于整体危机,后又伴随多家债权银行起诉。华源集团的失败不仅仅是战略决策的失误,更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政府主导下企业的非市场行为等深层次弊病以及企业内部对并购风险没有进行有效控制的疏忽。

一、华源危机始末

(一)三次大的跨越

1992年,时任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兼纺织部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的周玉成带领国家纺织部十几位干部到上海,创建了中国华源集团,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

1.第一次跨越。华源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1992—1995年,华源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以国际贸易、高科技产业园区等轻型产业结构起步,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对外出口为重点,初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完成了发展历史的第一次大的跨越。

2.第二次跨越。从1995年以来,华源先后收购了包括常州化纤在内的六七家区域性龙头企业。1995—1998年,华源以“资产重组+上市”为主要途径,实现了中国华源的工业化,实现了由贸易型企业转变为科工贸结合,以工为主、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第二次跨越。

3.第三次跨越。1999年,华源提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第三次跨越。周玉成凭借华源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运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大规模的联合重组完成新的产业进入,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迅速抢占了行业的制高点。

(二)华源危机

华源集团经过90多次并购后,从一个资产仅为1.4亿元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一家资产高达572亿元的大集团,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但集团的利润并不客观,而且由于集团的资产极为分散,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其银行贷款一直居高不下——高达数十亿元。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价,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风险管理概念框架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根据COSO 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1.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企业风险管理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只有当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嵌入到企业的基本制度之中,并成为企业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时,才有可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2.企业风险管理受公司各个层级员工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建立并执行的。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对公司员工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在一个企业中,由于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经历和技能,也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对风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也就不一致。企业风险管理就是要提供一种机制来帮助员工从公司目标实现这一角度来理解风险,将员工的职责、权限与工作方式与公司目标之间建立一个明确的、紧密的关联。

3.企业风险管理应当运用于战略的制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使命、远景,以及相应的战略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战略来实现其战略目标。除战略目标外,企业还应有一些相关的、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源自企业的战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分部和流程之中。

4.企业风险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应用于企业的各种活动层面,包括公司层面的战略计划、资源配置;部门层面的市场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方面的生产与新客户信用的审视等。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可应用于一些特定的项目或新的举措。

5.企业风险管理仅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设计与运行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给管理层和董事会在企业目标的实现方面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之所以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是因为不确定性、风险与未来有关,谁也不能够准确地加以估计。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重要职责。管理者的责任之一就是有效地避免企业暴露于过高的风险之中,通过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来使企业的相对风险收益率最佳,达到公司的经营目标。

2.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收益波动。风险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公司收益与市值对外部的敏感性,使企业的收益比较稳定,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增长。

3.风险管理可以使股东价值最大化。除了收益波动外,风险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股东价值,提高股东的满意度,从而使股东增加投资,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风险管理促进职业和财产安全。风险管理填补了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使职业经理人违规操作的难度加大了,促进了企业财产的安全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安全。

三、案例点评

(一)战略性选择失误,经营风险高

首先,它过多地关注被收购公司的短期财务利益,盲目推进产业多元化,以获得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作为主要推动力。一个企业并购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以能够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华源在多领域并购的企业有很多并非是优质资产,这些企业没有为华源实现价值的上升,反而成为了华源的累赘。华源战略选择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其并购后经营风险的提高。其次,在产业的选择上,华源的决策也具有盲目性。它的多元化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在选择行业上,还选择了经营管理者不了解的行业。不了解,管理者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事后证明,正是由于华源长久以来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并购的收效甚微、控制力薄弱,才令多家债券银行心存忌惮,最终导致集体催款事件的发生。

基于此采取如下对策:首先,企业应该端正并购的动机,冷静地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并购实现强强联合,优化重组。如果要涉足不熟悉的领域,一定要做足准备,做好调研,切实了解被并购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购销模式、生产模式和内部管理方式等,寻求该领域专家的帮助。其次,企业也要选择适合该领域的管理人员来管理并购后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并购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华源在并购的支付方式上选择了以现金支付为主。伴随着一次次庞大的并购事件,华源的内源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华源集团常年维持超过50亿元的贷款规模,资产负债率高达80%,财务风险极大。更为重要的是,华源大部分的贷款是短期的,但是它的投资周期性确较长,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进一步加剧了财务风险。

基于此采取如下对策: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设定财务风险预警线,尤其要重点分析短期偿债风险指标和现金流动性指标,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发现负债过高,所投资的资产又没有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回报来弥补负债,就要适当放缓扩张的进程,同时清理掉一些非核心的劣质资产,以确保企业资金运转正常。同时要根据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一些长期借款。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高风险

华源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较为混乱,股权结构复杂,管理层次过多,集团母子公司管控几乎形同虚设;众多子公司没有与集团公司形成财务制度体系、会计核算系统、业绩考核体系等的融合,大多各自为政。缺乏这种统一的规划,就很容易使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出现漏洞,没有约束。

基于此采取如下对策: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章程的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整合,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用信息系统增强集团公司对旗下公司的监管,完善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案例总结

从德隆到三九再到华源,历史在一次次地重演,多元化扩张会成就“帝国”霸业,也会令其顷刻颠覆。赵新先和周玉成的失败,似乎都有银行的一份责任,国有企业借贷容易从某种程度上膨胀其扩张热情,同时也加剧了其自身的财务风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同样在扩张道路上驰骋的国企应该引以为鉴: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那么由应转衰的事情不会只发生在华源一家身上。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王宏.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娟.从华源危机看并购财务风险[J].商业会计,2006,(20).

[3] 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4] 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3).

[5] 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应用指引》解读[J].财会学习,2010,(6).

[6] 倪蕾.国企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以华源并购案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王稳,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0,(4).

[8] 朱爱丽.基于财务视角的华源并购失败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7,(21).

作者:王鹤

第3篇:集团合并抵消报表分析

[摘 要]在新形式、新时代的影响下,国家经济始终趋于稳步化推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更是把握这一机遇,不断将自己的自身实力提高,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其中的主要形式就有通过扩张合并的策略,形成了以股权投资为纽带的多元化大型集团,不仅将企业优势实力更上一层楼,也更大化地取得了经济收益。在当前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注重集团内部报表的合并式运用,整体化研究企业的运行根本。在集团合并抵消报表过程中,重点以及难点部分则是抵消分录编制,需要编制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文章通过对集团合并抵消报表的分析,提出相关措施,从而使集团发展更加稳定长远。

[关键词]集团企业;合并抵消;合并报表;抵消分录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1.143

对于一个集团企业来说,合并报表是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主要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编制合并抵消报表对企业的投资人和管理者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让企业不断面向市场,走出国门,获得了明显的进步。集团管理为了扩张自身业务,将企业合并作为了主要业务多元化的方式。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是一个集团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考验财务人员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良好地做出反映,可以调整集团的生产结构,加强集团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从企业发展的源头出发,促进整体企业的发展运行趋于平稳化。

1 合并报表抵消分录的特点与重要性

(1)合并抵消报表主要是通过对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等的财务报表,以总公司与分公司的个别资金情况报表为基础,将总公司与分公司、众多分公司之间发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情况对总公司和分公司的个别资金情况有关资金项目的影响与合并资金报表相关资金项目的影响之间所存在的资金差异进行相互抵消。调整集团企业报表存在的误差,减小不正确的财务消息,以此来稳定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应熟知了解资金报表的企业项目目录和资金报表两者的用户名称通常分为两个方面,而在运行资金处理方面的业务编制时则需要资金分录方面都是借贷双方,因而要求需要相对应的人员账号资料。但财务编制下的合并抵消报表分录在运用时用的人员账号资料从根本上不可能保持一致的情况,而且在不一致情况下只能使用报表项目。

(2)集团内部合并抵消报表的主要目的是对集团资金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化探析,是对集团企业收入资金的反映和现金流动情况以及资金拥有者资金权益方面等情况的全面性表达。同时,企业内部在进行重大决策方面的确定时通常需要根据最终的影响因素进行确定。同时企业需要扩张投资或者合并经营时,通常借助各种融资方面的行业,不同性质下的融资情况又会对整体资金利率产生极大的利率影响。集团企业实质性为单位下的融资化企业,可以增加更多的信任度,可能得到更多的融资金额,利率也相对比较低,然而这都是通过集团的合并报表反映和依据,所以在集团获取其他方面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合并报表抵消处理分类

(1)在2006年时,我国的财政部门就当前集团企业的发展提出新型标准。在新标准下将集团合并式抵消报表划分记录为实际情况下的无条件抵消和实际情况下的有条件抵消两个方面。首先,实际情况下的无条件抵消是指编制集团在进行合并后报表时,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内部部门交易无论是以何种情况进行表现,都需要遵循业务编制方面的分录要求:一是将几个公司合并成一个分公司,长期股权方面的资金投入按照权益规定进行大幅度调整或进行抵消式处理;二是将资金拥有者的相关资金项目进行抵消式处理;三是将总公司对其他分公司的资金投入、资金分配后所得的利润和分公司自身的资金利润进行抵消式处理。这些抵消分录是在会计核算中最常见的分类,也是在编制抵消分录中考虑的主要方面,是财务相关问题的重要步骤。

(2)基于当前会计学的新型标准:有条件抵消,实际含义是关于企业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发生的内部资金交易,同时在抵消时要在重要准则的运用下进行抵消处理。即对企业性质比较重要的或者涉及的交易金额大的内部交易予以抵消,对性质不重要或者金额不大的内部交易可以选择不进行抵消分录处理。从普遍情况来讲,新型标准下注重总公司、分式公司之间的债权项目问题或者双方互相拥有的对方债券、借款等形式的利息处理支出、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资产项目有条件抵消。

3 编制合并报表抵消分录的分析处理

(1)集团企业在编制合并抵消报表分录方式的影响下,第一步要了解报表抵消方面的根本性含义,是基于通过调改整理合并抵消报表上的资金数据扣除其内部交易时总公司、分公司之间的资金差额部分,但总体的报表数据从未发生实质的改变,仍然作为财务计算的基础数据。因而,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实际合并抵消报表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方法,要了解集团内部参与状况和具有丰富的实际处理经验,而且要做到细致。财务的真实情况对整个集团具有很大的影响。

(2)集团企业合并抵消报表的实际生活的处理中,资金业务方面的融资能力是会计职业进行判断的必要因素之一。全面理解集团企业的整体运行活动,从源头出发,从而更好地落实合并抵消报表的运行方式。会计人员对相关的流程、财务、资金都有了了解之后,更有助于加强操作与判断。集团的实质主要在于对供应商的了解,关于价格问题、市场问题、物流运输等信息的了解融合,掌握企业业务行为出发点和活动能力。因此集团还应该加大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員的培训,从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编制合并报表抵消分录,全面化反映当前集团企业资金方面的运行发展情况。

(3)为合并抵消报表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既是集团企业资金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的本职责任,实际上也是企业对相关财务作出判断的主要制度体系。资金管理部门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明确性,因而会对合并抵消报表模式的运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明确会计职业、判断责任部门,通过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运用,负责带头进行判断工作,市场、销售和采购等部门也可以协助参与,大大提高了关于集团经济的真实选择,还能够在合并报表抵消处理过程中更多的了解编制,减少了工作的烦琐复杂性,提高效率,从而促进集团发展前进。

(4)合并报表抵消处理的常见分析。日常性的资金运行活动中,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资金问题通常是以两者各自不同的资金处理流程与相关运行机制进行实际化运行核算,当物品销售后,销售一方会将当日的收入及产生的资金成本等通过统计算入公司内部的资金情况报表与当期损益情况报告中,全面化记录数据,减少数据遗漏情况的发生。而购买物品一方的主要职责则是将已经购入的货物物品实际按照存货资源进行处理,之后记录在损益方面的报表中。因此在处理集团合并报表抵消过程中,通常需要操作人员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数据的整合。从集团企业的整体运行发展出发,多种数据的整合、完善,实时记录,落实集团企业的资金发展情况。

4 结论

综上所述,集团合并报表抵消分录作为财务处理中的一个难点,充分表现了它的重要性与地位,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判断。合并报表不是简单地将个体财务报表分析加以整合汇总,而是在不同的项目中、不同的准则处理中对各项具体经济业务实质进行整合与抵消处理,对集团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关系,影响着集团的长远发展与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林艳.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9(35).

[2] 顾月珍.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财富时代,2020(1).

[3] 高志明.浅谈企业合并报表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8(29).

作者:陈熹微

第4篇:西武集团-案例分析

日本西武集团

提起日本的西武集团,国内读者知道的可能不多。但在日本,它却是一家赫赫有名、势力庞大的企业,当家老板正是现年70岁的堤义明。西武集团旗下有170多家大型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经营的业务涉及铁路、运输、百货、地产、饮食、学校、研究所等各种行业。在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最富有的企业家排名中,堤义明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雄居世界第一。

堤义明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1935年,他出生在日本一个富有的“政商两通”之家。父亲堤康次郎创立了家族企业“西武集团”,在日本的政商两界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与长子和次子不和,堤康次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小儿子堤义明身上,悉心向其传授经营之道。

1965年,堤康次郎因病去世,未满30岁的堤义明继承父业成为西武集团的最高掌权者。1975年,堤义明在经过10年的蛰伏之后,开始购置大片土地,进行大规模地区性旅游观光综合开发。他的第一个试验地选择在作为交通枢纽的东京品川地区。在那里,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高轮王子饭店,还配套建设了溜冰场、滑雪场等各种娱乐设施。至今,这个高轮王子饭店仍是包括中国商务人员在内的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

接着,堤义明又相继在日本许多地方兴建休闲饭店和旅游度假胜地。其中,单在东京就开有7家王子饭店,其中赤坂王子饭店和东京王子饭店是国际知名的超级大酒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京池袋车站的西武百货公司规模有整条街那么大,曾经有人试图花10个小时去逛这家超大型百货公司,结果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堤义明与其他企业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做生意是大小“通吃”,大至日本国土重建计划,小至一间十几平米的雪糕店,他全都涉猎。这种无所不钻的经营方式,在日本没有第二人敢做。

在堤义明的领导下,西武集团迎来了大丰收:日本近六分之一的土地被其购置。为此,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称赞说:“堤义明是集创业与守业于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具有帝王素质。如果是在古代,他就是中国唐太宗那样的盛世明君,是中兴之祖!”

用人之道 要求员工绝对忠诚不能聪明

由于西武集团的迅速膨胀,堤义明在日本创造了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神话。当时,他给人们的印象是:默默无闻的世界首富、富豪中的智者、商人中的哲人。堤义明成为日本一代企业家的楷模,其与众不同的用人之道还被当作企业管理的典范,写进了许多企业管理的教科书。

据说,堤义明挑选员工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坚持不用聪明人,但要求员工绝对忠诚。在他看来,那些才华横溢、喜欢挑战、不安于现状的人是不适合在公司里干的,因为这些人野心太大,不会为职业尽责。他认为,员工忠实地顺从公司的旨意做事最重要,这些人容易在工作岗位上感到满足,能从职业中获得快乐。按照这个标准,在西武集团内,凡能言善辩、思路敏捷而又自命不凡的人,绝不会被安置在重要的岗位上。

此外,堤义明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看法,那就是公司职员一般从事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果不

干上20年,员工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专家。结果,西武旗下的旅馆和高尔夫球场的经理,多半在同一职位上待了10年,甚至15年。

与此同时,堤义明还要求员工不仅要对顾客怀有“感激和奉献”的情感,同时也应该对公司怀有同样的情感,要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不懈,奉献自己。于是,有的教科书把堤义明描绘成这样一个人:享受着孤独、坚持中国荀子式的忍让和俭朴、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动、没有任何绯闻、总是尽可能和家人在一起过简单的生活。而且又有才华、有胆识、有毅力,简直是个“完人”。

光环消失 造假丑闻毁了40年的辉煌

然而,就在堤义明即将踏入古稀之年的时候,笼罩在他头上将近40年的光环却突然消失了,一系列丑闻接踵而至:

去年3月1日,日本警方以涉嫌违反商业法为由,逮捕了堤义明的“西武铁道”6名干部,理由是该公司为了在股东大会上获得有利位置,对个别股东进行了贿赂;

去年9月,“西武铁道”股票问题又浮出水面。调查发现,“西武铁道”在上市公司财务决算报告中,伪造股东信息;

去年10月,“西武铁道”又曝出逃税丑闻。东京国税局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在3年内隐瞒了总额达1.4亿日元的收入。为此,“西武铁道”被处以5000万日元的罚款;

去年1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取消“西武铁道”的上市资格,理由是该公司长期弄虚作假,大大伤害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影响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西武铁道”就此成为日本20多年以来首家因披露不实的股东信息而退市的公司。

更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就在“西武铁道”上市资格被取消后不久,西武集团的一名总务部副部长的遗体在海边被人发现;而“西武铁道”一名前总裁在今年1月辞职后不久,就在东京的住所内自杀身亡。此人在自杀前曾经向地方检察厅承认,是堤义明指示自己在财政报告中作假。得知这个消息后,堤义明整整哭了一夜。据他身边的人说,他一下子老了很多,过去那种强者的形象不复存在。

今年3月3日,东京地方检察厅以涉嫌发布虚假财务信息和从事非法股票交易的罪名,正式将堤义明逮捕。

一片喊打 小泉等政界人士急忙与其划清界线

过去,堤义明财大气粗,日本政商两界几乎无人敢招惹他。而在他被捕后,立即成了众人喊打的落水狗,其隐私纷纷被抖落出来,着实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架势。

首先有媒体揭露,堤义明是个造假老手。例如,“西武铁道”是一家上市公司,可是他从不公布公司的亏损,完全靠私自打通银行管道来进行资金周转。在股票问题上,过去40年里,他至少借用过1200个人的名义购买了“西武铁道”的股票。直到去年丑闻爆发后,外界才知

道,“西武铁道”名义上是上市公司,实质上还是堤义明的囊中物。

媒体还披露说,西武集团实际上是堤义明的“王国”。在这里,堤义明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任何决策都不容有异议。一名曾在西武集团工作过的高级员工说:“他实行的是强权政治,只要不合他的意,任何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就可能被解雇。他不仅独裁,还事无巨细全要过问。这样的独裁性格,造成他无法接受别人意见,几乎就是一人支配全局。当企业走向错误之路时,也就越来越无法回头了。”

由于堤义明同政界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因此他被捕后,就有人怀疑他与政界有勾结行为。于是,这几天,许多与堤义明私交不错的政界人士纷纷向外界撇清同他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据媒体透露,小泉纯一郎与堤义明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经常一起吃饭。小泉自2001年4月上任以来,先后光顾西武集团旗下的赤坂王子饭店多达288次。结果,在堤义明被捕的当天,小泉就对记者说,他虽然和堤义明的关系不错,但两人之间没有政治瓜葛。

媒体爆料 堤义明好色成性是个伪君子

除了曝出堤义明专权、造假丑闻外,媒体还抖落出他的“下半身问题”,致使其过去那种洁身自好、独立深沉的高尚形象荡然无存。

首先跳出来控诉的是一名曾在世界赛事上获得过花样滑冰奖牌的运动员渡部绘美。这名现年45岁的妇女通过一本周刊杂志披露说,在她17岁时,堤义明曾多次对她进行猥亵,并且还将她骗至高轮王子饭店房间内企图对她非礼。经过拼命抵抗,她最终冲出了房间,但是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当时,堤义明威胁她说:“你是准备退出滑冰界还是想继续干下去?如果你做我的情人,我可以送你一两个滑冰训练场。”

另据日本媒体透露,在堤义明的身边,有一名令公司职员人人敬畏的女子,她给堤义明当了25年的情妇。多年来,这名女子仗着堤义明的宠信,在集团内为所欲为,飞扬跋扈。当堤义明因丑闻辞掉西武集团总裁职务后,她便跟着辞职了。

还有报道说,堤义明的情妇中有一位比较安分,她原是堤义明的秘书,长相酷似日本女星水野真纪。后来,她被堤义明包养起来,住在神奈川县的箱根将近10年,成了全职“二奶”。据说,在东京都杉并区的高级住宅里还有一名堤义明的情妇,她为堤义明生下了一个孩子,因此被称为“第二夫人”。

日本媒体还绘声绘色地报道说,堤义明的露水情人不胜枚举。有一次,堤义明请日本某位知名艺人为自己旗下的饭店当代言人。当时,曾有人目睹这位道貌岸然的“西武天皇”深夜站在这名代言人的门外,苦苦哀求放其进屋。

最奇怪的是,至今大家都不知道堤义明的原配夫人是谁,也许是大家没有兴趣去了解,也许是这位原配夫人早被自己的丈夫遗忘了。

不管怎么样,随着堤义明的被捕,一个延续了近40年的西武神话宣告破灭。据悉,堤义明

目前已承认了所犯罪行,即发布虚假财务信息和从事非法股票交易。一旦罪名成立,这两项指控的最高刑期分别为5年和3年。一代商界巨子沦为阶下囚,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震惊和感叹,更多的是反思:缺少诚信的企业家,注定事业走不了多远。

堤义明的哲学

最聪明的人,反而在普通人没有困难的地方无影无踪了。日本商业巨子堤义明,接掌西武集团40年,孤独决断,历经惊涛骇浪,躲过层层劫难,甚至那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未伤到他。可是2005年3月3日堤义明却因虚报母公司持股比例而被捕入狱。

没有人了解真实的堤义明。他没有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父亲“不交朋友”的遗训和中国先哲荀子“人性恶”的教义,把堤义明武装成一个商人中的哲人。他把人类最朴素的生活哲学活用于西武帝国带点灰色的商业实践中,形成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商业智慧。他的理论跟杰克·韦尔奇那种试图完成一种体系的努力不同,而与亨利·福特与山姆·沃尔顿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致力于把独特的体验格言化,像一道刺破混沌黑暗的光,常常能给有阅历的人警醒。

“不用聪明人”。一个新员工能很快上手工作,反应敏锐,举止得体,在一般公司可能会因此而快速提升。而堤义明固执地认为,少数“聪明人”头一年表现出色,第二年起就开始动脑筋偷懒,倒是起初成绩平平的人,一旦进入角色,便能坚持长久地埋头苦干。那些才华横溢、喜欢挑战、不安于现状的人是不适合在公司里干的。堤义明阅人无数,从不相信第一印象,而是相信时间的公断力。“看人看三年”,“企业需要马拉松运动员”等名句,早已经为众多公司所效法。

“感恩与奉献”。一般大公司都会热衷于在一流大学网络最优秀的人才,西武集团却不这样。在堤义明看来,毕业于名牌大学的职员,会认为获得提升是理所当然的,少有感恩之情。一旦当不上,则会牢骚满腹,迁怒于公司。而“出身较低”的人,被提拔后会由衷地高兴,会更加恪守职责。堤义明特别看重激发每一个西武人的“感恩与奉献”之心。在日本,受了某人的恩,就对某人负有了义务,“负恩”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做企业就是积累。一般大公司老板,怕关键位置上的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便于贯彻统一的意志,经常做岗位轮换。可是堤义明却坚持,做企业需要有形和无形多方面的积累,一项工作如果不做上20年,就不会成为真正的行家。西武系的酒店和高尔夫球场的经理,多半在同一职位上持续待了10年、15年。而一旦被调回总社,更不是飞黄腾达的迹象,身价反而下降。“做企业是积累”的概念近来更被推广到广泛的领域,许多著名公司花重金强化自己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意图凭借长期积累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做企业就是细节。一般公司会强调公司高管要抓大放小、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而堤义明坚信,高管只有对一线的细节分外在行并且乐意参与,才会有公司正常的秩序和效率。堤义明的这个理论,后来被杰克·韦尔奇发展为“深潜”理论。经营大师们,总能以自己的方式保持与一线员工的亲近与交流,这样不但能催生好多鲜活的创造,而且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中高层管理人员更多深入实际,涤荡官僚习气,从而保持团队的竞争力。

人性在家庭关系的细根末梢呈现。一般公司有建立家庭氛围的冲动,却不屑于花精力梳理员工的家庭关系。堤义明则善于在一个人家庭关系的细根末梢,发现那不容易闪现的人性。他认为一个不能让父母双亲、妻子儿女感到安心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承担企业的重托的。

哲学的根基不是柏拉图教诲的好奇,而是根深蒂固的绝望和苦痛。父亲“不交朋友”的遗训一直拘押着他。他认可这句话,因为其中有某种东西迷住了他。日本以名分为中心的耻感文化,无法上升到“仁爱”的“无我”。为了“名分”可以去做任何事,可以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不会有丝毫心理上的不安,更不知忏悔为何物。因此,他的哲学非但没有帮助他战胜“人性恶”的宿命,反而把他自己给击倒。在阴暗的囚室里,堤义明或许更能够领会这样的禅机:“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第5篇:世纪纵横案例、某大型综合集团的集团管控案例

项目背景:

客户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民营综合集团。公司在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实践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专业管理,形成了以房地产、新能源为核心,以持有型物业为重要方向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公司经营范围还涉及煤炭矿产开发等业务。

主要问题:

1.战略定位问题:集团的方向定位与核心业务定位?

2.增长模式问题: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从而促进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3.核心能力问题:如何把集团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转化为能力,进而转化为商业价值?

4.公司治理问题:如何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专业化,以适应多元化的业务发展?

5.管控模式问题:集团过去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集权的发展模式如何向千亿规模的分权模式转变?

6.管理有效问题: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如何协调?

解决方案:

1.通过专家会商、项目组内部头脑风暴、和外部专家研讨会的形式,我们对该集团的业务状况进行了会诊,分析了外部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状况、市场竞争状况,并对集团内部资源和能力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团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5年的发展目标,并对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到了业务单元和主要产品上,并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行动计划

2.在清晰梳理企业发展战略,明确集团经营方向之后,咨询项目组与集团高层就集团总部的功能定位和核心职能进行了充分沟通,基于集团发展内外经营环境、战略目标的充分考虑,提出集团总部功能定位和核心职能的最终设计方案;并根据集团总部与各分子公司不同的功能定位,提出管控模式的设计方案。

3.治理结构设计:

为了强化委托与代理责任,建立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决策机制,更好地实现集团从百亿到千亿的宏伟目标,必须从过去的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走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之路,建立起完善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结合集团目前的存在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和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了治理结构的设计。

项目成果:

《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诊断报告》、《五年组织发展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方案》、《集团管控模式方案》等,项目组在方案提出后积极参与具体落地实施和培训服务,有效的改善了现有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客户评价:

世纪纵横给我们带来了集团管控的专业化认知,带来了他们众多集团管控咨询实践的总结,使我们眼前一亮。时至今日,全部的设计方案皆已得到有效落实,落实过程中咨询项目组成员定期现场跟踪指导,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不胜感谢!

第6篇:巨人集团案例分析

一、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1989年8月,在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的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借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并用手头仅有的4000元钱在《计算机世界》利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做了8400元的广告,将其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广告打出后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巨人事业由此起步。到9月下旬,史玉柱将收到的款项全部再次投入广告。4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8月,史玉柱投资80万元,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年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往珠海。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12月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一6401汉卡年销售量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年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由于国际电脑公司的进入,电脑业于1993年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重创。199

3、1994年,全国兴起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热,为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巨人集团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一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房地产。在1993年开始的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但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巨人集团毅然向房地产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发起了进军。欲想在房地产业中大展宏图的巨人集团一改初衷,拟建的巨人科技大厦设计一变再变,楼层节节拔高,从最初的18层一直涨到70层,投资也从2亿元涨到12亿元,1994年2月破土动工,气魄越来越大。对于当时仅有1亿资产规模的巨人集团来说,单凭巨人集团的实力,根本无法承受这项浩大的工程。对此,史玉柱的想这是:1/3靠卖楼花,1/3靠贷款,1/3靠自有资金。但令人惊奇的是,大厦从1994年2月破土动工到1996年7用巨人集团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1994年3月,巨人集团推行体制改革,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而史玉柱出征集团董事长。1994年8月,史上往突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提出“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其总目标是: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1995年2月,巨人集团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巨人脑黄金战役第一阶段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批“销售功臣”予以重奖。5月18日,巨人集团在全国发动促销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二大战役”。霎时间,巨人集团以集中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产品。巨人产品广告同时以整版篇幅跃然于全国各大报。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就从38个发展到228个,人员也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

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巨人集团自身的弊端一下于暴露无遗。1995年7月11日,史玉柱在提出第二次创业的一年后,不得不再次宣布进行整顿,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干部大换血。8月,集团向各大销售区派驻财务和监察审计总监,财务总路和监察审计总监直接对总部负责,同时,两者又各自独立,相互监控。但是,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1995年9月,巨人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步入低潮。伴随着10月发动的“秋季战役”的黯然落幕,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1996年初,史玉柱为挽回局面,将公司重点转向减肥食品“巨不肥”,3月份,“巨不肥”营销计划顺利展开,销售大幅上升,公司情况有所好转。可是,一种产品销售得不错并不代表公司整体状况好转,公司旧的制度弊端、管理缺陷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了。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其属下的全资子公司康元公司,由于公司财务管理混乱,集团公司也未派出财务总监对其进行监督,导致公司浪费严重,债台高筑。至1996年底,康元公司累计债务已达1亿元,且大量债务存在水分,相当一部分是由公司内部人员侵吞造成的,公司的资产流失严重。而此时更让史玉柱焦急的是预计投资问亿元的巨人大厦。他决定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大厦的建设,而不是停工。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巨人保健品的销量也急剧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元,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并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巨人集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二、启示

经验与教训一:资金短缺与协调困难的矛盾问题

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与其核心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并以培植公司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中心,从而有助于维持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巨人集团为追求资产的盈补性,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的规模投资于一个自己生疏而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使公司有限的财务资源被冻结,从而使公司的资金周转产生困难,并因此而形成了十分严峻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矛盾。生物工程因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而深受影响。

巨人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却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企业白白浪费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可能机会,而且也使企业因放弃举债而承担高额的资本成本。最后使企业在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相互矛盾中陷入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

经验与教训二:集团化管理与财务失控的矛盾问题

确保公司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随着多元化经营道路的发展,企业规模急速扩大,集团化管理成为必然。集团公司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集团公司的整合。没有整合的集团公司难于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充其量是一个大拼盘,各个属下各自为政,集团内部难于协调运作,财务失控也就在所难免。

巨人集团采用的是控股型组织结构形式,在使各厂属单位(子公司)保持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却又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从而使公司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步伐。 传媒披露巨人集团1位副总裁及7位分公司经理携巨款潜逃。 经验与教训三

公司集团化必须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集团公司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集团。而财务控制制度建设是集团公司整合的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

http://wenku.baidu.com/view/cd518837b90d6c85ec3ac642.html

第7篇:巨人集团内控案例分析

巨人集团内控控制案例分析——资金活动

1963年,史玉柱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父亲是县公安局干部,母亲是工人。 1980年9月,史玉柱进浙江大学数学系读书。

1984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开始编制软件。

1986年,史玉柱开发出统计系统软件包,在全国统计年全上向全国推广使用。 1987年9月,史主柱作为统计局第三梯队人选被派至深圳大学攻读硕士研究士,开始研制M6401。

1989年7月,史玉柱研究生毕业,辞去原工作,携4千元钱在深圳市开始他的创业生涯。与蔡玮共同承包天津大学深圳科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8月2日,付4,000元在《计算机世界报》上作一个8400元的广告(余额在15天内付清):“M—64O1,历史性的突破”。

8月15日,第一次收到三笔货款,共15820元。9月底,产品销售收入达10万元,再次全部投入广告宣传。

1990年1月M—6401为史玉柱的电脑部挣回第一个100万元。1—5月,史玉柱与伙伴自我封闭150天,在深圳大学学生公寓开发完成M—6402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但回到宝安大厦临时住处时,家具不翼而飞,妻子不辞而别。后到法院办理离婚手续。决心创办自己的公司,但在深圳未果。

1991年春,史玉柱创办的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他向朋友们宣布:“巨人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8月,新产品M—6403开发成功。10月,史玉柱突发奇想,以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提供往返路费为条件,邀请全国各地200多名电脑经销商,参加全国巨人汉卡连锁销售会议。会议总投入仅有的几十万元,结果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

1992年,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史玉柱持股90%,注册资本1.19亿元,下设8个分公司,是当时仅次于四通的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年销售M—6403汉卡2.8万套,产值1.6亿元,利润3500万元。

1993年,正值全国房地产热,史玉柱决定建18层的自用办公大楼,总投资2亿元。但此想法一闪而过,设计出来的方案是38层。当时巨人资产规模上亿元,巨人汉卡年利润可达4000—5000万元。下半年,一位领导到巨人集团参观,认为位置非常好,建议再高一些,由自用转向房地产开发,于是,巨人大厦设计方案从38层增加到54层,再增至64层。

同时,王安电脑公司的破产保护案对史玉柱触动很大,史认为:西方跨国电脑企业纷纷来中国拓展业务,巨人汉卡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巨人集团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产业支柱,从而决定进人生物工程领域。于是巨人集团投资3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康元公司,从事脑黄金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6月,史玉柱成为珠海市第二批获重奖的知识分于。

1994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年初,巨人集团发生两件事:(1)西北办事处主任贪污、挪用巨额资金;(2)参与M6405研发的人员,离职后把技术私下卖给另一家公司。史玉柱感到:巨人正向大企业迈进,管理必须上台阶。2月,史玉柱宣布:聘请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楼滨龙出任巨人集团总裁,并实行总裁负责制。对此,楼滨龙评价史:他的做法,在中国是没有的,非常了不起。同时,巨人大厦破士动工。香港售楼花实际回款6000万元,国内售楼花收款4000万元。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巨人集团,提出:中国人应站在

世界软件开发的前列。8月,史玉柱突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提出“第二次创业总体构想”;(1)剖析集团经营管理中的五大隐患;(2)二次创业总体目标是跳出电脑业,走向产业多元化;(3)产值目标是95年10亿,96年50亿,97年100亿。同时,巨人集团向全国市场推出脑黄金产品,一举成功,至年底,居全国同类产品销售第一。

1995年2月10日,史主柱下达“总动员令”:发动电脑、保健品、药品促销的“三大战役”;公司组织改为军队编制,并进人紧急“战备”状态。l~3月份,巨人脑黄金回款额高达1.9亿元。5月18日,史玉柱下达“总攻会”:巨人广告在全国50多家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推出,三大战役同时打响,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30多个产品。到10月份,子公司从38个发展到180个,人员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7月,史玉柱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中国大陆富豪第8位。7月11日,史在全体干部会议上宣布:进入二次创业的整顿阶段。 14—22日,全体干部竞争上岗。8月,集团总部向各大销售区派财务、监察审计双总监。26日,成立干部学院,780名干部在南京海军学院军训一周。9月,巨人产品销售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低潮。10月2日,史玉柱发动“秋季战役”,规模和声势大大减弱,销售状况有所回升,但没有昔日的高潮迭起。年底,产品销售形势严峻,财务状况吃紧,史玉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撤换一批省公司经理;成立法律事务部。

1996年元旦,史玉柱召开营销会议;将营销战略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突破,发动“巨不肥”会战;将大打广告战转变为“大赠送”促销活动。5月,在子公司上缴集团总部毛利2,570万元,史玉柱将其中850万元投人巨人大厦。7月,集团监事会主席周良正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集团内部出现各类违规、违约、违法案件,截留、坐支、挪用公款,虚假广告、冲货的人屡见不鲜。史玉柱组织各省总公司和总部中层以上干部参观广东省高明市重刑犯监狱。下半年,巨人大厦急需资金。史玉柱决定,抽调生物工程项目的流动资金,投入巨人大厦建设中。自94年2月至96年7月巨人大厦建设从未申请过一分钱银行贷款。但史玉柱此时想从银行贷款建楼时,宏观调控政策正在深入执行,却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9月11日,巨人大厦完成地下室工程,浮出地面。11月,巨人大厦首层大堂(相当于三层楼高)完工。

1997年1月12日,巨人危机爆发,直接导火索是巨人大厦,依售楼合同,大楼应于96年底交付使用。但此时大厦建设严重拖期,10多名国内购楼人士登门讨预付款,某些媒介广为传播。后香港媒介宣称;巨人破产啦!2月15日,史玉柱将中层以上干部全部集中到上海某空军学院,坦诚相告:集团出现危机。3月底,史玉柱返回珠海,进人总部大厦四楼他自己300多平方米办公室,自我封闭多日。

案例分析

一、 内部环境

董事会被架空:巨人集团也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史玉柱手下的几位副总都没有股份,在集团讨论重大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无权干预史玉柱的错误决策。因此,在巨人集团的高层没有一种权力制约,巨人集团实行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另一方面,权利都集中在史玉柱一人手中,因此,监事会实质上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部的管理变得浮躁而混乱。同时,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

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产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流失了,”,最终酿成了资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二、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经济变化)和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系统处理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等。

做企业就要进行投资,国外企业往往花总投资的百分之几进行可行性分析,而巨人集团的投资却过于草率,最终因资金周转不灵而进入停滞状态。

企业积极管理和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评估风险、量化风险,针对风险根源和计量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盲目涉足多元化经营,而导致现金流缺乏,同时缺乏危机意识,最终未能控制好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史玉柱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的优势资源支持了其在电脑行业的创业,奠定了巨人集团的发展;然而,由于史玉柱的目标转型——向保健品和房地产行业多元化发展,使巨人集团走向衰败。巨人集团向保健品和房地产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与巨人集团的管理能力、资金能力和技术能力产生错位,企业管理、资金、人员素质不能与设定的目标相匹配,企业战略风险增大。

另一方面,巨人集团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分散资金风险,放弃举债而承担高额的资金成本。房地产业必须有坚实的金融资本作后盾。但令人瞠目的是,巨人大厦从1994年2月动工到1996年7月,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的钱支持。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巨人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 000万~5 000万元。以如此高额的营业额和流动额,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但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为傲。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成了巨人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伤。到1996年下半年,资金紧张时,由于缺乏与银行的信贷联系,加上正赶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巨人陷入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巨人将银行搁置一旁的理由是以为可以依靠生物工程方面源源不断的销售回款来支持大厦的建设资金,认为“帐上的钱花都花不完”。1996年下半年,巨人大厦急需资金。史玉柱作出了抽调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去支撑巨人大厦建设资金的决定,把生产和广告促销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大厦,结果生物工程一度停产。从资金运作角度,史玉柱犯了大忌。

三、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巨人集团采用的是控股型组织结构形式,在使各厂属单位(子公司)保持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却又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从而使公司违规、违纪、挪用

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步伐。巨人集团没有充分估计自己的资金实力,在设计建造巨人大厦过程中不断加成,不断增加资金预算,使巨人集团的资金严重不足。

因为巨人大厦几次加高,费用跟着大量增加。当卖楼花的钱用完以后,史玉柱就从生物工程方面抽调资金,但是抽调过度,导致新兴的生物工程出现萎缩,提供的资金越来越少,几近枯竭。巨人大厦工程资金缺口尚有三四个亿。对于巨人集团,38层的方案是完全能够承担的,但改为70层,预算增加到12亿元,大约6年才能完工。虽然实际上只需要7个亿资金,但大厦动工后,总共筹集了2亿元资金。其中巨人集团自己投入6000万元。银行方面没贷1分钱,很大一部分是靠卖楼花。这种形势下,集团负责人错误认为,即使不向银行贷款,只用自有资金盖楼,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企业,应该确保公司有限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从而在资金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公司集团化必须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集团公司能否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集团。而财务控制制度建设是集团公司整合的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 。

四、 信息与沟通

1995年2月,巨人以集束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新品,其中主打的保健品一下就推出12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保健概念。但保健品是一种以功效诉求为主的消费品,广告只能起诱发购买的作用,要让消费者持续购买,必须依赖产品的效果。由于没弄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虽然广告的知名度和关注度都有,但效果不佳。

在巨人的保健品中,有一种儿童开胃的“巨人吃饭香”,与当时畅销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类似。在一份广为散发的宣传册子中,巨人称“据说娃哈哈有激素,造成儿童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病。”娃哈哈就此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1996年10月,巨人答应庭外调解,向娃哈哈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1997年1月,在娃哈哈的一再坚持下,巨人不得不在杭州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公开向娃哈哈道歉。正是史玉柱缺乏沟通的个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在关键时刻最终葬送了巨人。在这一事件中,巨人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认真、知心的对话,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于是种种流言迅速在媒体上被放大曝光,巨人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

五、 内部监督

该要素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巨人集团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是史玉柱苦思冥想出来的。尽管点子多、思路好,但个人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史玉柱决策失误多,执行难度大、风险大。巨人集团曾试图通过不断重造组织结构,构建内部控制,来改变史玉柱一人决策的局面;但是,当现实无法符合设想时,史玉柱又被动地改变设想,最终也没能成功地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内部控制监督也没得到有效的设计和实施。

1996年,7月,集团监事会主席周良正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集团内部出现各类违规、违约、违法案件,截留、坐支、挪用公款,虚假广告、冲货的人屡见不鲜。而此时巨人集团已经离破产不远了,连挽救都变得无能为力了。

巨人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失控,坐交货款、资金流失严重。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其全资子公司康元公司,至1996年年底累计债务就已达1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公司内部人员侵吞造成的。1996年,脑黄金销售额为5.6亿元,但坏账就高达3亿多元。资金在各个环节被无情地吞噬,成为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

要知道没有监督与制衡的权利是危险的,是可怕的!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且实施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再控制,即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因为,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完备,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考核,没有对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施以恰当的监督,则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任何一项控制措施都必须从上述五项要素进行考虑,首先基于企业现有的内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包括公司层面的风险和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并针对风险评估确定的风险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和沟通机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及时反馈至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各方,并同时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以提高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巨人集团正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对财务没有健康地控制,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和沟通方面未能及时合理地表达,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百出,最终成为其资金不足,走向破产的根本原因。

第8篇:海尔集团创业案例分析

1.海尔集团创始人简介

……………………………4

1.1创始人简介及管理成就 ………………………4

1.1.1张瑞敏管理思想 ……………………………4

1.1.2张瑞敏语录

………………………………5

1.2海尔集团简介 …………………………………5

1.2.1海尔文化

………………………………5

1.2.2海尔理念

………………………………5

1.3公益事业

……………………………………6

1.4近两年所获荣誉

…………………………7 2.海尔集团创业历程

………………………………7

2.1海尔集团创业历程……………………………9

2.2海尔公司的国际化历程………………………10

2.3海尔的国际行销活动…………………………14 3.海尔集团成功经验…………………………………14

3.1在不断创新中转变增长方式…………………14

3.2创新无止境……………………………………15

3.3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 …………………………17

3.4只有功劳 没有苦劳 …………………………17

3.5源头喷涌大河满………………………………18

3.6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18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山东莱州人,高级经济师,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十

六、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1创始人简介及管理成就

1949年1月5日张瑞敏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

1984年就任青岛冰箱总厂厂长。该厂冰箱1988年9月首次获得“国优金奖”,1990年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被消费者投票选为“中国十大品牌”之一。

1995年,他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荣获亚洲周刊“1997企业家大奖”,1998年3月应哈佛大学邀请在商学院授课,1999年12月入选英国《金融时报》“30位世界最受尊敬商界领导人”,2000年5月就任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CEO),2001年8月6日美国《福布斯》封面刊登张瑞敏头像,2001年9月中国国家质量管理奖励工作委员会授予其“全国质量最优秀奖”。

1.1.1张瑞敏管理思想

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

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

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 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

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思想贯穿海尔发展历程,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海尔都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战略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尔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实施名牌战略,通过“砸冰箱”事件砸醒员工质量意识,创出冰箱名牌;九十年代,海尔抓住兼并重组的机遇,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OEC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输出,创造“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经典案例,从一个冰箱名牌拓展至家电领域的名牌群;进入二十一世纪,海尔抓住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机遇,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依赖国内低成本的优势单纯出口创汇,而是到海外设厂本土化发展,建立“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三位一体的体系创造海外用户的需求,创出海尔的国际化名牌;互联网时代,海尔抓住网络时代需求个性化、营销碎片化的机遇,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和商业模式的两个转型,即从卖产品到服务、从传统发展模式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转型,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 海尔持续创新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张瑞敏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张瑞敏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创新赢得全球管理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发达国家商学院均把海尔管理案例写进教材,海尔的管理探索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财富。在互联网时代,张瑞敏的管理思维再次突破传统西方管理的桎梏,提出并在海尔实践网络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践“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理念,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西方管理理论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张瑞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破给予高度认可。沃顿商学院、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机构的学者和实践者甚至亲自参与到海尔的管理探索中。

2 在带领海尔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张瑞敏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积极投身教育、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真情回馈社会,致力于环境友好,谋求可持续发展。张瑞敏以其创造全球化海尔品牌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卓著成就赢得世界性的广泛赞誉。

1.1.2张瑞敏语录

-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管理无小事。

-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用人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用人的艺术性。

-斜坡球体定律(海尔发展定律):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海尔在斜坡(市场)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

-买一个品牌行吗?买一个品牌前提取决于买的是死的资产,而品牌是活的文化,你要得到文化,必须有更强势的文化。所以说品牌必须靠自己创造,世界不会恩赐给你,只有靠自己创造。怎么创造呢?有两点,一个是速度,一个是差异化。托夫勒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过去的法则叫时间就是金钱,今天的法则叫下一时刻比上一时刻更值钱。你能不能和用户需求同步,能不能创造用户下一刻的需求,能不能站到时代的前列?所以速度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是差异化,有技术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创新的差异化,但更重要是管理创新的差异化。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我们学的都是从国外进来的。

1.2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学,制作了212集儿童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创业28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1年营业额1509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 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1.2.1海尔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3 1.2.2海尔理念

1、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海尔企业文化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

3、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 授权与监督相结合 人材、人才、人财 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 TVM:海尔的“全员增值管理”

4、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吃“休克鱼” 三个方向的转移,东方亮了再亮西方,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5.海尔模式:人单合一

6、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海尔的日清日高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 斜坡球体论 什么叫做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6S 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九个控制要素:5W3H1S

7、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海尔的市场链

市场链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三个阶段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五要五不要”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三主”原则 “SST”机制 拆掉企业内外两堵墙 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速度、创新、SBU

8、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砸冰箱的故事 国门之内无名牌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9、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观

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浮船法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 创造感动 用户永远是对的 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 紧盯市场创美誉 绝不对市场说“不” 用户的抱怨是最好的礼物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对内“一票到底”,对外“一站到位” 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的超常能力 我是海尔我微笑

10、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

先难后易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 三个三分之一 三位一体 三融一创 三个国际化 五个全球化 竞合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11、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海尔的管理之道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解决问题三步法 管理就是借力 80/20原则 10/10原则 海尔格言

12、真诚到永远——海尔的形象

集团形象用语 产品形象用语 海尔中英文标准字体 海尔旗 海尔吉祥物 海尔市场链同步流程模型

1.3公益事业

海尔是海。创业28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海尔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 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1998年海尔投资建成海尔科技馆,现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2年开始赞助“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海尔之星—我是奥运小主人”等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2002年9月6日,世界性慈善组织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向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授予“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两项大奖。

2004 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海尔集团国内企业唯一一块“希望工程特殊贡献

4 奖”牌匾。2005年1月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当选“爱心中国”――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人物。2006年6月16日,在由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主办的“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功勋人物”评选活动中,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获“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功勋人物”称号,海尔集团荣获“中国公益事业十大贡献集体”称号,是唯一一个荣获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海尔集团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的捐款、捐物等共计5亿多元。二十八年来,海尔向社会奉献了真诚。海尔向全球的用户提供了数亿台的产品,创造了很多用户的需求,使海尔成为用户喜爱的产品。海尔累计上缴约198亿税金, 2006年上缴约22亿税金,平均每天上交602万元税金;海尔自己的职工发展到53996人,社会上直接为海尔服务的人员达到18万人。近日,希望工程爱心助学行动暨海尔希望小学签约仪式在青岛举行,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再次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600万元,用于20所希望小学的援建。海尔此举不仅体现了全球化品牌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将推动更多的企业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1.4近两年所获荣誉

2012年02月14日 海尔集团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2年01月29日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2011年12月28日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获2011中国十大自主创新人物

2011年12月28日 海尔集团荣获2011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

2011年12月15日 欧睿国际公布:海尔集团连续三年蝉联大型家电全球第一

2011年11月07日 海尔集团连续十年蝉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排行榜榜首

2011年11月05日 海尔集团获得“20年创新领航奖”

2011年11月02日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获上海白玉兰质量贡献奖

2011年10月31日 海尔集团获得全球化市场运营奖

2011年10月21日 海尔集团蝉联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十强排行榜

2011年09月29日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入选“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2011年09月13日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1亚太地区最佳上市公司50强

2011年09月09日 海尔连续十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首

2011年09月03日 “2011中国企业500强”海尔居家电行业首位

2011年08月21日 青岛海尔入选“央视财经50·十佳成长公司”

2011年08月12日 海尔入选《财富》中文版 2011“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榜

2011年08月09日 海尔荣获“2011品牌中国华谱奖”,

2011年07月27日 海尔荣获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2011年07月14日 海尔名列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企业名单榜首

2011年07月09日 青岛海尔荣获“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

2011年07月07日 海尔荣获“影响世界的全球消费电子领袖品牌”称号

2011年07月06日 英国销售杂志《Campaign》发布亚太最有价值品牌千强 海尔居中国大陆品牌首位

2011年06月17日 张瑞敏荣获“全球睿智领袖精英奖”——中国第一个荣获该奖的企业家

2011年06月09日 海尔入选全球最具声誉公司榜

2011年06月02日 2011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揭晓海尔名列家电行业第一

2011年05月19日 海尔荣获“节能中国十大贡献单位”大奖及“节能中国优秀技术示范单位”称号

2.海尔集团创业历程

5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于1984年,28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前身是位于青岛市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家工厂当时已经亏损人民币一百四十七万元,濒临破产的命运,当时的厂长,也就是现任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第一次走进工厂,触目所及竟然是满工厂臭气薰人的大小便,工人四处闲晃、无所事事,还有三五成群的工人拆下窗框烧火取暖。张瑞敏上任后 第一道命令就是「不准在工厂内大小便」,自这道命令开始,张瑞敏展开打造中国最大家电企业的漫长道路。1984年以前,青岛电冰箱总厂主要生产单缸洗衣机,那时候是按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对分类的。原因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品缺乏造成市场非常好,只要产品还能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送出厂门,而且绝对有市场,绝对卖得掉。就是连等外品都能够销售得出去。实在卖不了的产品,就分配给一些员工自用,或者送货上门半价卖掉。1984年末张瑞敏和杨绵绵到厂以后,他们班上班后反复给大家上质量课,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知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应该说,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员工往往容易学会,但是,大家质量意识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因为,在员工的头脑里整天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的,固有的产品质量观念很难改变。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为此,恼火的张瑞敏很找到检查部问道,你们看看这批冰箱怎么处理?他们说既然已经这样,就内部处理了算了。因为以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这么办的,加之当时大多员工家里边都没有冰箱,即使有一些质量上的问题也不是不能用呀。张瑞敏说,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说还允许以后再生产这样的不合格冰箱。就这么办吧,你们检查部门搞一个劣质工作、劣质产品展览会。于是,他们就搞了两个大展室,在展室里面摆放上那些劣质零部件和劣质的76台冰箱,通知全厂职工都来参观。员工们参观完以后,张瑞敏把生产这些冰箱的责任者和中层领导留下,就问他们,你们看怎么办?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都是说最后处理了算了。

但是,张瑞敏却坚持说:这些冰箱必须就地销毁。他顺手拿了一把大锤,照着一只冰箱,咣咣就砸了过去,把这台冰箱砸的稀吧烂,然后把大锤交给了责任者,转眼之间,把76台 6 冰箱全都销毁了。

当时,在场的人一个一个的都眼里流泪了。虽然一台冰箱当时才800多元钱,但是,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钱,一台冰箱是他们两年的工资呀。

张瑞敏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确立质量方面的一种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以后我们的产品不能再

一、

二、三等品、等外品的分类了。我们的产品就分合格品、非合格产品。市场只有合格品,非合格品就不能进入市场,要再进入市场,就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他还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以后谁再生产了这样的冰箱,责任由自己负。

由此,大家开始明白,海尔的前途与有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一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冰箱总厂的老职工胡秀英说:“忘不了那沉重的铁锤,高高举起又狠狠落下,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顷刻间成了一堆废铁。它砸碎的是我们陈旧的质量意识,唤醒了我们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有了质量,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在这个事件中,张瑞敏带头扣掉了自己当月的工资,以做警戒。这一事件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镜头,也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应该说砸冰箱这件事,给海尔全体员工思想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员工的质量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的确,海尔的这一锤也告诫全体海尔员工:谁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谁就是不合格的员工。一旦树立这种观念,员工们的生产责任心迅速增强,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敢马虎了,精心操作,“精细化,零缺陷”变成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心愿和行动,从而使企业奠定了扎实的质量管理基础。

又经过4年的时间,也就是1988年12月的时候,海尔就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市场的第一枚国内金牌,把冰箱做到了全国第一。

2.1海尔集团创业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

海尔"走出去"靠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才 7 开始推进国际化。所以在这阶段,海尔先在国内市场以创新产品的方式建立海尔的品牌形象。

张瑞敏到四川考察当地市场,有用户向他反应海尔的洗衣机不好用,时常会堵塞。原来四川很多农人用洗衣机来洗地瓜,所以常导致泥沙、根须等堵塞了洗衣机出水口。 张瑞敏将这个问题带回海尔总部,但是大家把这事当笑话,张瑞敏却严肃地说,「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海尔研发部门因此发明一种专门用来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这种分众订制的行动,让客户对海尔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开海尔订制电器的行销新纪元 。

*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

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为了说服挑剔的德国人以打进德国市场,将撕去商标的海尔冰箱和德国名牌冰箱放在一起,让德国经销商自行去挑选。经过严格检查及试用后,结果经销商选中海尔冰箱,因此海尔获得2万台冰箱的订单,开启海尔走向国际之路。拉开了海尔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序幕。经过九年努力,海尔的营销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共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在海外销售过程中,主要依赖外国专营经销商设立营销网点,并建立国际物流中心,保证对海外经销商的产品供应,赢得了国际信誉。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

自1996年起,海尔首次投资海外,菲律宾海尔CD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还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先后投资设厂。

*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

1999年4月,海尔集团在美国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设计中心在洛杉机、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立足当地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海尔"走出去"的成功,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长期把开发国际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战略组成部分,跟踪国际技术和产品资讯变化,坚持高质量,以创造世界名牌为导向,根据各国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致力于推行本土化战略,等等。

2.2海尔公司的国际化历程

8 拟定三个1/3"国际化战略

从决定要往外走的战略构想成型之后,海尔一开始的改革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将海尔的最终定位目标就是创造出国际化海尔。而中国的海尔是国际化海尔的一小区块,而国际化海尔将会包括了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东南亚海尔等各大版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提出了"三个1/3"战略",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出口;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海外建厂海外销售。而实施这项国际化战略的三个原则:坚持出口创牌为导向;出口创牌,首先是质量;先难后易,先打入已开发国家,再打入开发中国家。

在实施这项战略的过程中,辛苦是一定的,而海尔将以这项战略创出一条独特的路径,在产品往国际走的同时,海尔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第一台产品是引进,学习外有的而自己没有的优点;第二台产品是国产,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提高品质;第三台则是出口,将产量扩大标准化,出口外销到各地;第四台在国外当地生产,减低成本。

在品牌上他们也分为三步在进行,第一步叫走出去,进到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叫做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成为真正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

出口创牌的播种阶段

海尔初步创出了国际市场知名度,海尔迈入国际化战略的扎根阶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牢固扎根海外市场。

美国是当今世界家电制造业的顶级国家,也是家电消费的大国之一,要成为世界级家电著名的名牌,就要在美国扎根。于是,在走出去的前期,海尔在洛杉机、矽谷等先建立设计中心,并在纽约建立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先创造出海尔的知名度。

"三位一体":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

在1999年4月,在家电业里已富有知名度的海尔更在美国南卡州设厂,这对中国或是美国都代表了巨大影响的轰动。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海尔用运用当地资源、人力,这样特殊的手法很难让其余公司认同和跟进。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了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里。美国AHAM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239-280升容积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已经成功占领35%的美国市场份额,这对海尔来说是不是成功,只是必经之路。

9 海尔在美国设厂后,海尔贸易公司总经理迈克在专程参观南卡工厂后,说出海尔品牌在美国已经创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国为基础的。南卡工厂的投资产,对进一步提高海尔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将会是有质的促进。有了南卡工厂的依托,市场拓展将更加有力,因为美国消费者会认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

的确,南卡的设厂,如预期的一样,美国几乎认为海尔就是自己的家电品牌,信任的程度都反应在销售表上。

在海外投资建厂

海尔在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后,为了将国际化战略实行的更彻底,便增添了三个中心。

1、信息中心。美国有规定,在当地投资建立工厂后,可以加入当地协会,如美国的AHAM、CEA协会,这就表示公司已具备了参与制定当地行业标准的资格,并可了解当地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信息。同时因为美国制造而具备与当地知名品牌公平竞争资格。

2、设计中心。海尔在海外的经营思路都是根据当地消费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透过当地设计,当地化生产,以第一速度把用户的需求转化成用户满意的商品。在美国,海尔以优先方式推出达到2001年能耗之星标准的品牌之一,以环保为诉求的标准下,带动了海尔品牌美誉度,同时也带动其他地区的出口及国内市场的市场发展。

3、资源中心。通过当地工厂掌握当地优势分供方资源,有助于海尔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现在为海尔提供零件支持国际大东司就有四十多家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跨国并购突破欧洲阵地

欧洲是世界家电王国,世界上许多著名家电厂商都在欧洲,以精致、高品质闻名,因此突破欧洲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第二个阵地。 2001年7月,海尔集团跨国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厂

异于美国设厂的手法,海尔在意大利合并了一间制造冰箱的工厂,并设立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将海尔品牌植入欧洲市场,并且合用当地文化原有的工厂,将原本不良的家电全部换成海尔所生产的家电,塑造与欧美著名品牌的平等的高级。这是海尔继美国之后在发达国家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又一个重大壮举,是海尔实施国际化名牌的又一成功标志和新的里程碑。此间工厂在当月运营投产,产品质量、产量等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0 采取并购的模式更让海尔如虎添翼,同时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三大优势。其一,迅速进入当地市场。2001年,海尔冰箱在欧洲销售量超过60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土化制造中心尤为必要,而实施兼并策略,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其二,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当地化资源。顺利地掌握了原材料,设备的采购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外部公共关系资源,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很快搭建起来。其三,消除了贸易技术壁垒。欧洲各个国家为亚洲产品设置了产品认证,关税等贸易技术壁垒,当地化生产完全突破了这些限制,海尔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已经毫无阻碍。

"三融一创"巩固阵地

在海外逐步播种、发芽、成长起来之后,海尔进一步推行"三融一创"理念,全面巩固海外市场阵地。

"三融一创",即通过融资、融智、融文化,

创本土化名牌,这也是国际化海尔的最终体现。惟有如此,才能做到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美誉度。

实施本土化战略,文化融合非常重要。两种文化的融合比较困难,但本质上创新的理念都是可以融合的。海尔通过共同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逐步实现了海尔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美国工厂,到处都能看到像中国海尔一样的管理理念,但方式灵活多样,更富于美国文化色彩。班前会制度,6S优质典型讲评,评选优秀海尔员工活动等等,让美国海尔员工感到既有新奇又有活力,这种有激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美国海尔员工比学赶超的氛围,员工积极进取的状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当前,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集团现有工业园15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8个,营销网点58800个。

永远的世界自主品牌

事实证明,海尔的收获并不是来自于工厂本身,而是来自其成功的本土化品牌运作。海尔集团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而得到更多的用户资源,海尔的订单增加了很多,有了订单,海尔海外的发展就不用再完全靠自己投资在全球设厂,再也不用经过海尔工厂的手,靠品牌代言就可以使海尔公司进入五百强企业,卖永恒的产品。在去年,海尔就停止了投资设厂,

11 将代工交由海尔国际合作工厂去做,海尔现在已经不卖产品,卖的是世界级品牌。

只有创新与突破

国际化的成功,已为海尔带出了知名度和产品保证,现阶段的海尔已遇到了瓶颈,他们清楚知道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领先对手一步,才能够保持自己领先的、不可替代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海尔现在的国际化领土已经走到一定的程度,接下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才能达到海尔的顶点。

2.3海尔的国际行销活动

2006年开始,海尔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球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

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营运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海尔的持续发展。

由这一连串的创新战略发展到现在,也意味著海尔其实在实行国际化战略时,就已经将企业带进了国际化的领域里了!为了进一步向大家解释海尔集团的国际行销活动,我们决定以课文中第五节所提到的「价值链」以及「整合回应架构」来阐述与分析有关海尔集团的国际行销活动。

3.海尔集团成功经验

3.1在不断创新中转变增长方式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个跨越大展拳脚

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起了占地44.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2000年3月建成投产,设计年产能力为50万台,在美国冰箱企业中排名第六。

目前,美国海尔工厂生产的对开门大冰箱就是美国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些500升以上的大冰箱在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满足美国高端用户需求的同时,为美国工厂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美国是全世界对开门冰箱最大的市场,也只有美国聚集着生产制造对开门大冰箱的专家。海尔走进了美国。美国海尔工厂把美国用户的需求和美国冰箱制造业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从制造产品到制造需求的第一个跨越。

“海尔在美国大展拳脚!”美国人惊呼。而海尔走进美国是在“走出去”后实现的。1998年、1999年,海尔经过科学测算,在美国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28万台,当年海尔出口到美国的冰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依此,海尔拍板走进美国。

到2004年,海尔已拥有30个海外制造基地,其中有20个是国际合作工厂,实现了海尔的第三个跨越:从投资建厂到国际合作工厂。国际合作工厂没有海尔的投资,它们都是当

12 地已有的家电工厂,海尔利用参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形成的品牌优势可以拿到更多的定单,然后交给国际合作工厂贴牌生产,以提高成本竞争力。

去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突破10亿美元,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突破10亿美元。

“‘走上去’是我们的最后目标。”张瑞敏信心十足。世界名牌不是抽象的,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都要成为名牌,这就是海尔的目标。

进入流通是手段,扩大流通量是目的――大流通提升竞争力

去年7月1日,美国海尔贸易公司和位居美国第四的塔吉特家电连锁店联手,经过对售前宣传、销售地点、销售时间、售中服务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创造了7小时销售7000台空调的新纪录,在当地造成很大的轰动。这是在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都市、在全世界最大的百货商店――美国纽约梅西百货附近的广场上演的一幕;

如今,在美国,海尔产品全面进入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欧洲,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五个主要国家前五位的大连锁店及专业电器连锁店;在日本,海尔产品进入包括山田电机、小岛电机、佳世客在内的10大连锁渠道„„

大流通为海尔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海尔流动资金贷款为零、总资产周转速度为3次/年,原材料库存从30天下降到7天。目前,海尔产品已达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企业一旦站在优势的浪头,维持的方法只有持续创新。”这是张瑞敏欣赏的两句话。站在1000亿元的新起点上,海尔开始新的征程。

3.2创新无止境

主动创新给企业以丰厚的回报。业务流程的创新激发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活力,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企业的成本更低、质量更好、产量更多。

流通体制的创新使海尔提高了运营的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主动,为自己赢得新的优势。

市场营销的创新使海尔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取得了更大的利润,获得更多顾客的青睐。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创新,海尔具备了国际一流企业的实力,并且拥有着美好的未来。

海尔这种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特别值得称道。企业的外部环境总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也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不论今天境况如何、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是否感受到压力,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创新,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创新是每一个企业不断提升的动力,也是创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从容应对、领先一步。

一、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

(1)、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的要明确。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海尔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500强,海尔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化的跨国大公司。随着中国“入世”,非关税贸易壁垒将会增加,一些国家将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早日适应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打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2)、合理采用市场进入战略。

在开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海尔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略,即所谓的“先难后易”,即先

13 进入国外最挑剔、最讲究的是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成功地进入了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为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海尔在美国的发展路线来看,海尔采取的战略实际上是“先易后难”战略。这主要表现在经营方式上,海尔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出口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即建立自己的工厂。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增强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

(3)、实施当地化战略,即所谓“国际化的思维,当地化的行动”。 当地化重视的是当地特殊的消费需求,因此强调针对当地市场特点设计和营销产品。这种战略的最大优势是提供的产品考虑了不同地方的需求差异。对于家电行业,当地化尤为重要。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组成的合资企业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的和开拓能力的人来管理。美国管理人员得到了很大的自主权,有他们来推销品牌,并争取新的客户。生产、销售、人才当地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同时减少消费者对“海尔”这一外来品牌的排斥。

(4)、业务领域发展多元化。

企业战略可由经营地域和经营领域两个方面来描述,经营地域可分为国内经营、跨国经营,经营领域可分为专业化、多元化经营,由此可构成“企业战略地图”。

(5)、际化之路要有风险防范策略,即“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中国的企业和外国大型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深刻了解,以至无法根据这一点来确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尔在进行国际化战略时,深深体会了这一点。为了最大限度的回避市场风险,提出了“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原则。这样的理念,海尔要在海外设厂,首先要开发当地的市场,使品牌出口达到最低的盈亏平衡点。即市场竞争力是海外建厂的前提。

(6)、国际化过程中,重视国际化品牌创建。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国际化品牌,最终只能沦为他人的加工工厂。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现在海尔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声誉和消费号召力,这种声誉和号召力也成为海尔国际化过程中的宝贵资源。

(7)、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国际化管理,促进多文化背景员工的融合交流、对企业理念的认同。海尔人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这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深层的是海尔的精神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国际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能否为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价值观的人所接受。

(8)、永不满足,加速创新。 海尔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更体现在制度和理念,“国际化的思维,当地化的行动”、“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等理念,“三化原则”——流程再造化、结构网络化、竞争全球化等国际化原则的提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超过竞争对手的高速变革、创新,才有可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二、海尔集团成为国际企业的基本历程和经验

1、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

2、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1998年):从单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尔名牌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

14 (2)强化管理,巩固名牌。 (3)联合舰队,延伸名牌。 (4)技术创新,创立品牌地位。

3、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2005年):争取国际名牌 (1)先难后易,打开国际市场。

(2)构建海外专营网咯,实现全球市场竞争。 (3)“三个三分之一”。

(4)国际化的信息、技术开发网络。

4、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 (1)设计全球化。 (2)制造全球化。 (3)营销全球化。 (4)采购全球化。 (5)资本运作全球化。

3.3用人要疑 疑人要用

古人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愈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却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

海尔CEO张瑞敏就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时指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反动理论,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

通过赛马赛出了人才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必有的监督、制约制度对于干部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越是有成材苗头的干部,越是贡献突出的干部,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越要加强监督。总之,只要他们手中有权,有钱,就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海尔的系列赛马规则其中之一是在位监控,海尔集团提出两个内容: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作为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

海尔集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任何在职人员都接受三种监督,即自检(自我约束和监督)、互检(所在团队或班组内互相约束和监督)、专检(业绩考核部门的监督)。

在这种严格的监控机制下,海尔的员工无时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可能受不了这种约束。

3.4只有功劳 没有苦劳

传统观念认为“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这是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当员工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而不被肯定时,这句话就会变成员工潜意识的怨言,从传统观念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常说“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对待别人是不是应该承认苦劳呢?

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只认效率,顾客只认功劳,消费者有选择你的权利,但没有选择你的义务。假如你的产品质量不好,不可能说你的产品虽然质量不好,但也是通过你们员工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顾客就将就买去吧,你们真的很辛苦。我看这样消费者是绝对不会购买你的产品。海尔集团OEC管理法总结起来起来可以用五话概括:总帐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事、管事凭效率、管人凭考核。管事凭效率体现了只认功劳,不认苦劳,

15 更不能认疲劳。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的观点是错误的。

承认苦劳是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承认苦劳就承认低效率,迁就懒汉。海尔要求全体员工每天必须进步一点点。在行业竞争策略上要求一定要比对方快一步,如不能快一步快半步也行,员工每天必须有进步。只有承认功劳才会有进步,承认苦劳后果只能是退步。

3.5源头喷涌大河满

计划经济时期有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是“大锅饭”的真实写照,突出强调了大河的作用,没讲小河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改为“源头喷涌大河满”。海尔认为“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条大河,每个员工就不是小河,而应当是这条大河的源头,员工的积极性应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而不是靠压或者抽出来。小河是市场、用户。源头喷涌,大河就有水,员工对企业就有了忠诚读度,企业就有了活力,与别的企业比就有竞争力。员工有了活力,必然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用户必然愿意买企业的产品,涓涓小河必然汇入大河,这条河才能保证永不枯竭、永不干涸。”这就是海尔的“源头论”。

3.6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海尔的OEC管理法像泰勒制一样分解操作员的动作,对任务的量化是下达指标、考核工作质量并实行奖惩,从而奠定了海尔的管理风格:严、细、实、恒。严,即严格要求,“日日清”工作法要求所有的体系,所有的员工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逐日进行清理。

对工作中的成绩与缺陷严格奖惩。细和实,即分工细、责任实。“日日清工作法”在对所有的物和事进行分解中,强调三个“一”,即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项工作,都清楚地标明责任人与监督人,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恒,即持之以恒。海尔认为企业和每个员工可以做好一天的工作,而每天都做得好,就是一件难事,“日日清工作法”就是要通过每天的清理和总结,持之以恒地做好企业每天的各项工作,实现天天好的理想目标。

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海尔,细节的重要在决策人的头脑里简单就是关键因素,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张瑞敏在1996年海尔正在快速发展时还一再强调:“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层干部目标订得很大,但工作不细,只在面上号召一下,浮浮夸夸,马马虎虎,失败了不知错在何处,成功了不知胜在何处,欲速则不达。”他的行动风格时,凡欲成就一件大事,事先都要做艰苦、周密的策划工作,对过程还要进行严密的监控。这与那种表面上气势很大,看似敢于拍板,实际缺乏周密策划而导致失败的公司领导人正好形成强烈反差。

海尔要求把生产经营的每一瞬间管住。从生产到管理、服务,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方法尽管不同,却都透出了一丝不苟的严谨,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疏而不漏。海尔的精细化管理与国际时接轨的,国际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流程要求每一个工艺环节、甚至每一个工位都能得到控制。

海尔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每天对每人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

“OEC”

O—Overall 全方位

E—Everyone 每人

Everyday 每天

Everything 每件事

C—Control 控制

Clear 清理

OEC管理法的主要目的是: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要每天完成,每一天要比前一天提高1%。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事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三个基本原则:

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由PDCA循环原则,而且要螺旋上升。

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

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该,提高全系统水平。

PDCA P—PLAN 计划

D—DO 实施

C—CHECK 检查

A—ACTION 总结

P阶段:根据用户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

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

以上为参观海尔集团的情况介绍,以及对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方面的点滴观点介绍。海尔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希望以上观点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9篇:关于三鹿集团案例的分析

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居于全国第三名,是国家重点的龙头企业,曾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两百余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

一、年销售额达一百亿元的大企业,被查出奶粉中含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并以隐瞒、拖延等方式继续生产,以至于事件曝光之后,企业资不抵债,在2009年2月12日,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对于三鹿集团的破产,不是突如其来没有原因的,通过对三鹿集团的分析,我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纵观三鹿集团的发展历程,横观三鹿集团的规模,以及从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三鹿产品的支持,可以看出,三鹿集团是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品牌价值达上百亿、深受消费者信赖的大企业,三鹿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面对如此多的支持与信赖,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更加落到实处,深入企业内部上下。市场经济使物质利益成为经营行为的驱动机制,三鹿集团事件是由于高层管理者利益熏心,诚信与道德观念的缺失。从一开始检测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管理阶层为了不使品牌价值受损,保住企业自身的利益,选择的不是及时召回产品,而是隐瞒不报,拖延时间,甚至妄图通过慢慢调换问题产品达到瞒天过海,可以说,管理层的这一举动,很大部分的导致了三鹿企业的破产。

二、那么,企业管理层为什么有如此大权力?从企业治理结构来看,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三鹿乳业公司,享有56%的控股权。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其余1%的零散股份由小股东持有。但大股东三鹿乳业公司推行的是员工持股,并且由经营者持大股,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其余股份由石家庄国资委持有。因此,三鹿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或者说股权相当分散。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演变成内部人控制,因此,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对企业的存亡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合法合规性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底线,对于问题奶源含有三聚氰胺,危机婴幼儿生命健康,是极其严重的违法现象,因此,企业的破产在所难免。在确定为奶粉质量问题时,三鹿高层会议决定隐瞒问题,一方面用悄悄替换的方式代替产品召回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将问题奶源交由液态奶生产部门继续生产销售。且不说问题奶对成人的健康会有威胁,单是产品悄悄替换过程的这一时间段中,会有更多婴儿的生命健康被危及,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怎么可以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如此道德丧失?一个企业一旦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四、从三鹿集团的经营策略来看,三鹿集团采用的是“牌子+奶源”的经营策略,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大肆进行贴牌生产,但急速扩张的三鹿集团,面临的问题是旗下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大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资金投入、机器设备及内部管理跟不上,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割裂,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不断累积。

三鹿集团的破产,其自身的原因起主要作用,但“三鹿现象”的出现,应从国家、企业等各个方面来分析。从国家来说,我国的免检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免检门槛低:按照规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就可确定为免检产品。第二是免检产品的质量保证完全靠企业自觉:在免检有效期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不得对获准免检的产品组织任何形式的监督检查。事实证明,企业在趋利思想的支配下,自觉往往是最靠不住的。第三是处罚软弱: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了质量事故,也只是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很明显,这些处罚措施,与免检产品所享受的特权相比,简直微不足道。食品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国家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应加强监督力度。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生产经营者和广大群众的守法诚信教育,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强化对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守法经营教育,强化对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和公民义务的教育,使广大生产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真正得到警示、受到教育,形成守法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建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诚信档案”,切实把监管关口前移,把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诚信状况时刻置于监督之下。

“三聚氰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但让国人为之震动,也影响到了整个国际社会。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业及至整个食品行业都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是一次新生的机遇。我们要吸取这次事件的惨痛教训,将其转化为搞好食品安全的巨大力量和勇气,用实际行动重拾信誉、重塑形象,努力搞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检查整顿,采取最严格、最有效的措施,彻底查处整治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和隐患;二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特别是对各部门工作相互交叉的地方,要加以明确和协调,确保平时工作有人做,出了问题有人负责,严防出现监管盲区和空白;三要加快推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四是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高二英语改错练习下一篇:电力公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