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资本市场规则日趋规范化的今天,上市公司如何防止来自资本市场上的敌意收购,通过严谨的法人治理结构反收购条款安排来预防被收购的风险,以确保原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是切实可行之举。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篇1: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

摘 要: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概念,认为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由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组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未来改革重点: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以此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以此优化外部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建设主体,以此优化政府投入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旨在理顺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理事会、馆长及其副职、图书馆工作者、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关系,以此建立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

Public Lib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alysis of Emphasis on China’s Public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Jiang Yongfu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80)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corporate governanc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China

CLC number:G258.2;G25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18-05

1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含义与构成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所谓的“治理结构”主要是指“法人治理结构” (Corporate Governance)。“法人治理结构”一词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国内通常译成“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图书馆治理结构的概念,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很有必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指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1 ]质言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这是所有法人治理结构的共性特征。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由公司股东组成,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

②董事会。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③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

④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是经营者、执行者。

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很好地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并能够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s),因而法人治理结构已被扩展应用于公益服务领域在内的非生产领域。一般情况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取董事会(Board)决策机制,而非生产领域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的是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在国内人们往往把“理事会”也译成“Trustee”或“Board”)决策机制。其实,这里的“董事会”和“理事会”只是称呼上不同,其角色职能大同小异,即它们都承担决策职能。由于本文谈论的是非生产领域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故将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决策主体称为“理事会”。

公立公共图书馆(本文所说的“公共图书馆”均指公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围绕公共图书馆事务而形成的权力分享机制。公共图书馆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图书馆所有者、图书馆设置者(政府)、图书馆管理者、图书馆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以及其他相关组织(企业法人、社团法人等)或个人。狭义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则指“协调一个特定图书馆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图书馆所有者及其代表和馆长之间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规则,由此各种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其主张,图书馆的所有者也因此(通过馆长)实现对图书馆的管辖和控制。”[2 ]

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又可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外部治理结构指图书馆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形成的权力协调机制,其核心是“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系统)”三者之间的权力协调机制。可见,图书馆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的是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问题。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指在一个特定的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中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力分享机制表现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又相协调的内部管理体制。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图书馆理事会处于决策层地位,即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执行层由馆长及其副职组成,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监督层由政府监督部门、社会监督部门和理事会内部监督部门构成,负责监督理事会决策行为和执行层的执行行为。无论是外部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治理结构,政府的角色都是政策制定者和经费提供者,也就是说,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应然角色是立法者、监督者和经费保障者。总之,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由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组合而成(见图1)。

注:①虚线箭头表示政府对图书馆行业协会和图书馆理事会不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但政府可以依据政策和法律对行业协会和理事会的行为进行适度监督;②虚线箭头表示图书馆行业协会与图书馆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但行业协会可以依据行业规范对图书馆的行为进行适度监督。

2 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关键策略

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看,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没有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因而未能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因而未能形成行业自律局面;建设主体设置不合理,因而未能保障经费投入,进而政府未能发挥主导作用,也未能兑现保障经费提供的责任。所以,本文认为,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是优化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关键策略。

2.1 图书馆理事会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

图书馆理事会(Library Trustee) 也叫“图书馆委员会”(Library Board)、“图书馆董事会”(Library Board of Directors)。图书馆理事会就是图书馆事务的集体管理主体,它的管理权限一般处于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之下、馆长之上。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指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力的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人们面对“图书馆事务的管理权力应该交给谁”的问题而有意识地设计和选择的产物。正如一位专家指出:“对于许多重要问题的决定权,应该托付给谁?比较起来,与其托付给个人不如托付给集体较佳。集体比任何个人都能擅于评价、判断舆论和储备公共资源。……这项政策比起行政局(课)首长个人思考的政策要稳定且较少动摇。它也难接受形形色色的邪恶的政治活动的影响。”[3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产生,意味着图书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意味着图书馆管理的专业化和“去行政化”。图书馆理事会制是一种开放、民主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是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一部分,相比较于由政府或机构主管领导,或者馆长直接管理图书馆的制度安排,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能够更有效地吸纳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管理并协调彼此的利益冲突,而且它还是图书馆自主管理和人民实践其在图书馆公共事务上的公民权利的重要形式。[4 ]

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目的是为了完善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而完善的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建立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图书馆理事会被视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组建理事会是图书馆实施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标志(如果不是由理事会来行使图书馆事务的决策权力而是由政府来直接控制图书馆事务,那就根本谈不上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因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运行要靠理事会来决策和推动,或者说是因为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实现“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目标主要取决于理事会的决策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旨意是实施理事会决策制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可见,建立健全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其核心是建立健全图书馆理事会制。

在我国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能够适应正在深化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向。众所周知,在我国,公立公共图书馆被视为事业单位(Public Service Unit),属于事业法人组织。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确立有一个基本方向——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所谓“政事分开”,就是根据“政策”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对“行政”与“事业”两大部门职责界限的明确划分,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安排)主体和实施主体相分离,并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所谓“管办分离”,即举办者(政府)和管理者分离,也就是政府作为举办者或出资者只依据法律抓宏观协调和监督事务而不行使直接管理事业单位的权力。一旦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得以实现,政府将从公共图书馆事务的决策者位置(直接管控图书馆的人、财、物以及其他重要事务)退却出来,这就需要组建图书馆理事会来接替政府行使决策权力。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措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部署,如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规定,“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力机构,负责确定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事业单位重大事项决策权”;理事会的基本职能是,“审议决定本单位和下属单位(如有)的章程和基本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绩效指标和服务标准,以及用人计划、激励考核机制、财务预算方案、薪酬分配方案、资产处置方案和年度报告等。”[5 ]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已被列入实施理事会制的事业单位名单中。

2.2 图书馆行业管理——优化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

从一般意义上说,行业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某一行业进行互补性的双重管理的一种体制安排。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双重管理并非“多头管理”,因为行业管理体制中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和传统的政府部门管理的区别之一就是“行业管理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政府和民间两种,而部门管理的组织形式则只有主管部门一种。”[6 ]

根据对上述行业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对图书馆行业管理作如下概念界定:图书馆行业管理是指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监督下,以图书馆行业协会(简称“图书馆协会”)为行业内部事务的管理主体,赋予图书馆协会以规划、协调、规范、监督、服务等职权,由图书馆行业进行自主管理的体制安排。图书馆协会既是图书馆行业的利益代表者,又是政府与图书馆行业之间的联系纽带。由图书馆协会来独立自主地管理图书馆行业内的事务,是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图书馆行业管理的主体决非只是图书馆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必须保持图书馆行业管理的主体之一的地位;第二,“由图书馆协会来独立自主地管理图书馆行业内的事务”决不意味着政府对图书馆事务“撒手不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部门和图书馆协会作为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双主体”,两者之间必须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见表1)。

表1 政府部门与图书馆协会之间分工关系

图书馆行业协会的职能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推进图书馆立法,促进图书馆法治化管理;

②制定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

③宣传图书馆核心价值,提高全民的图书馆认同度,维护图书馆行业权益;

④推动全民阅读,维护公民的求知与阅读权益;

⑤发展专业教育,培训从业人员,建立和实施图书馆员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⑥注重协调,整合各系统、各类图书馆的资源;

⑦保证行业自律,维护图书馆形象;

⑧服务会员,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培育和建立图书馆行业协会,是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的必备条件。而我国尚未建立有全国性的图书馆行业协会,而只建立有“学会”系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图书馆行业学会与图书馆行业协会之间的职能区别。尽管中国图书馆学会近些年不断拓展职能,承担了一些“协会”的职能,但学会毕竟是学术性社团,不宜全面承担“协会”的职能。那么,在我国如何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呢?对此有人提出过两种方案:①把现有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彻底转型为图书馆协会,把现在学会下设的学术研究委员会抽出单独另组图书馆学会;②保持现有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学会性,另新建“中国图书馆协会”。[7 ]当然,培育我国图书馆行业协会的方案不只限于这两种,还可以有其他方案,限于篇幅,本文不予讨论。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是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的组织保障。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纵深推进和加入WTO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对各行各业实施行业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正如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所指出,“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众所周知,在国外,公共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大都实施有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英国图书馆协会(LA)、澳大利亚图书馆和情报协会(ALIA)、日本图书馆协会(JLA)等图书馆行业协会在各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图书馆行业协会能够起到联系政府与图书馆的纽带作用,是阻止政府权力直接渗透到图书馆的一道防线。同时,国外的实践证明,图书馆行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共性问题(如立法问题、职业准入问题、行业标准制定问题、行业权益保护问题、行业自律问题等)的解决可以由图书馆行业协会加以协调和推进。因此,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是图书馆行业自我管理、自律行事的前提,是优化图书馆外部治理环境的必然要求。

2.3 合理设置建设主体——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

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来说,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定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各种政策,同时保障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来说,政府的经费保障问题显得特别的重要。以往人们把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不足的原因归咎于“政府不重视”,其实这种归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未看到问题的深层原因。这一深层原因就是:政府保障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这种制度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制度不合理。对公立公共图书馆来说,建设主体(或叫设置主体),是指在一个图书馆治理单元中能够负责保障公共图书馆建设所需经费的政府。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是按照“每一级政府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的惯例设置的(尽管大部分乡镇、街道尚未设立图书馆)。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级别的地方政府都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而不论某一级别的地方政府是否具有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际能力。我们知道,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其履责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能力。如果某一级别的地方政府不具有这种经费支持能力,这一地方政府就成了缺乏能力的建设主体,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建设主体难免成为形同虚设的建设主体,无力提供覆盖全区域的、普遍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我国大部分基层政府(这里主要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及其以下地方政府)目前就处于这种“缺乏实际能力的建设主体”的状态,对此,国内已经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指出,县(市)级政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力独立承担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8 ]这就是我国目前城市边远居民以及广大城镇和农村居民无法普遍平等地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原因所在。

实践证明,“每一级政府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的惯例无法保障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经费需求,因而必须重新设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综合考虑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考虑我国地域辽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悬殊的国情,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设置模式。采取多元化模式的前提是首先划分出建设主体类别,然后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建设主体的类别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①县级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②地级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只覆盖本市区);

③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政府成为独立建设主体(覆盖本市辖区);①

④省、县两级政府成为联合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⑤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成为联合建设主体(覆盖全县区)。

在上述类别中,第二种类别在苏州市、嘉兴市等地已有各自的实践,第三种类别在上海市、杭州市、长春市、深圳市等地已有各自的实践,第四种类别在广东省以“流动图书馆”形式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未达到覆盖全县区的程度)。

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第二种类别和第三种类别有望成为现实(当然,其过程肯定是较长期而又艰巨的)。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县级政府“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力独立承担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我们认为,如何促成第四种和第五种建设主体类别是当务之急。而要实现这两种建设主体设置模式,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障碍,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②这两种联合建设主体模式在我国的实现并非完全不可能。等到我们的认识和制度安排达到可行之机,这一难题有可能得到解决。创新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模式,目的是为了建立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投入的政府责任兑现机制,这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过程中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所在。当然,建立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投入的政府责任兑现机制,不能缺少法律保障,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论述已多如牛毛,故本文不再赘述。

3 结论

(1)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概念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概念。无论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是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其本质内涵是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享机制。

(2)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有广义所指和狭义所指,也有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之分;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共同组成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其中,外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指意是“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系统)”三者之间的权力协调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的要义是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相分离又相协调的权力分享机制。

(3)对我国来说,实行图书馆理事会制,是优化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是建立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属于微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实施图书馆行业管理制度,是优化公共图书馆外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图书馆行业自律问题,属于中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合理设置建设主体,是优化政府投入结构的关键,它所要解决的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政府主导问题(政府责任兑现问题),属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这三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4)总而言之,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宗旨是理顺政府、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理事会、馆长及其副职、图书馆工作者、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关系,以此建立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因此,优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的问题属于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85.

[2]黄颖,徐引篪.图书馆治理:概念及其涵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24-26.

[3](美)A.雷登逊.杨华译.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经营[J].河北图苑,1992,(4):49-59.

[4]黄颖.图书馆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56.

[5]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10-06-07].http://www.law-lib.com/law

/law_view.asp?id=246627.

[6]张朝尊等.社会主义中观经济学[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329.

[7]顾烨青.图书馆学会与图书馆协会之辨及其思考[J].图书馆,2009,(6):1-6,10.

[8]邱冠华等.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16-23,45.

作者简介:蒋永福(1961- ),男,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蒋永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篇2:

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在反收购中的重要性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资本市场规则日趋规范化的今天,上市公司如何防止来自资本市场上的敌意收购,通过严谨的法人治理结构反收购条款安排来预防被收购的风险,以确保原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是切实可行之举。本文结合万科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分析万科两次控制权之争案例,探讨万科公司在反收购中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提出上市公司防止反收购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保护相关方的权益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研究并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为前提,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等相关者利益,确保公司正常运转的一种制度,主要由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部分组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上市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日趋提高,效益管控的重点逐步集中在内部控制管理上,而公司治理结构将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公司能否存续和运转流畅。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84年5月,1991年成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之一。万科公司主要以中国大陆市场为目标,将住宅房地产产业作为核心业务,此外还涉及投资、进出口贸易及工业制造等业务,其地产投资主要区域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君万之战”与“宝万之争”

1994年,以君安证券为首组成的联盟欲夺得万科控制权,并想通过“告股东万言书”来赢得中小股东支持,从而达到改组万科董事会目的并影响万科公司经营来获取自身的战略意图。但万科有惊无险地通过瓦解君安证券发起的联盟,并最终在证监会的调解下与君安证券达成和解。

在渡过了“君安之战”后,万科自2015年开始又再一次遇到“野蛮人”-“宝能系”入侵。从2015年1月起,“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开始买入万科,到7月10日持股比例达5%,开始举牌;7月24日,宝能系持股比例增至10%;8月26日,“宝能系”第三次举牌,持股比例达到15.04%,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12月4日,“宝能系”第四次举牌,持股比例增至20.01%,再次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12月16日,根据港交所信息展示,“宝能系”在12月10日及11日买入万科,持股比例增至22.45%。如今“宝能系”持股比例跃居第一,但与万科公司股东中的华润集团总公司、个人股东刘元生及万科董事会成员所组成的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相差不大。

万科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安排。万科公司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一套治理机制,对照公司章程指引,其主要安排有:

万科公司严格执行中国法律法规要求,并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其中单独制定了适合自身的会计事务所选聘制度,且在公司实行内部审计制度,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持续提高内部控制的专业化和透明度。

万科公司章程中单独对“控股股东”进行约定,其中公司章程第57条提到,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之一方可成为万科公司控股股东: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可以选出半数以上的董事;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可以行使公司30%以上(含30%)的表决权或者可以控制公司的30%以上(含30%)表决权的行使;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持有公司发行在外30%以上(含30%)的股份;单独或者与他人一致行动时,以其他方式在事实上控制公司。因为万科公司的股权极其分散,在“宝能系”入侵之前最大股东华润集团总公司的持股比例仅为15.23%,故30%的持股比例将是个极限。

万科公司章程中约定“控股股东与公司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并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即万科公司始终与华润集团总公司实行“五分开制度”,这样就确保了万科公司独立自主经营能力。

万科公司章程中约定“股东大会在选举董事、监事时,实行累积投票制”。累积投票制可以调节大股东表决权优势,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并增加其话语权分量。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分析

万科公司的股权分散出现漏洞。在万科发展历程中,其股权相对比较分散,华润集团总公司作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5%,甚至中小股东持股比例达51%。而随着“野蛮人”宝能系的入侵,其旗下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持有万科股权达到22.45%,成为万科公司第一大股东。

万科公司创始人没有为自己保留公司的控制权。根据万科公司章程第十五条和第四十七条约定,万科公司的所有股东是同股同权,若创始人没有一票否决权,等于拱手将公司的控制权交付给资本市场。

万科公司创始人丧失了对大部分公司董事的提名权。根据《万科公司章程》第九十七条和一百二十一条。万科董事由股东提名。股东可以随时更换董事,无论是否任期届满。万科创始人若无法掌握公司董事会,就丧失了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万科公司无法执行毒丸计划。在公司法中约定,如上市公司董事会执行定向增发方案,必须通过股东大会进行表决,且通过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同意。目前宝能系持股超过两成,如果万科管理层想实施定向增发方案须通过临时股东大会,这样就绕不开宝能系的干预。故定向增发仅是为阻止恶意收购的话,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容易促使中小投资者倒向“宝能系”,并阻止定向增发方案的通过。

总之,“宝万之争”属于利用资本市场规则进行的一场收购行为,宝能系主要通过运用杠杆资金来谋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正是由于中国现行法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机构监督等信息不对称,才导致了一幕“蛇吞象”的资本操控剧本。尽管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多次敌意收购,但“宝万之争”的规模及操作技术是如此的新奇、激烈和复杂,并且影响深远。不管收购战的最终结果如何,但“宝万之争”将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安排在反收购中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反收购安排建议及措施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并购行为将越来越多,不仅仅是优秀的上市公司被收购,甚至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因其具有壳资源价值也可能会成为被收购的对象。因此,对于股权相对分散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上市公司而言,被收购的风险将一直存在。严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是反收购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优化和改善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以下本文将就股权控制、公司章程约定、投资者选择及外部机构监督等方面的反收购安排建议进行简述。

股权控制

目前企业并购中最直接的做法是控制目标公司股权。而在反收购中,适度增加部分股份以确保控股股东及其相对或绝对的控制权属于常见的反收购防御措施。主要防御措施包括:

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上市公司创始人如果想对上市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以通过自己单独或与控制的企业间接拥有51%以上的股权,并且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拥有半数以上的董事提名和选举权,通过股权的控制和半数以上董事的选举达到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这一反收购安排特别是在上市国企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在防止敌意收购方面特别重要,对一些平时重经营、轻法人治理结构安排的上市公司在防止敌意收购尤其值得借鉴。

执行“毒丸”计划。所谓毒丸计划是指被收购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其董事会可在公司章程授权的权限内作出决议,向普通股股东发行限制性的购股权,当收购方恶意收购的股份达到10%以上,则会触发毒丸计划限制条件,所有普通股东都有机会以廉价购买新股,即使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合并,普通股东也可以同样的低价购买合并后的公司股份。但这对收购人极为不利,不仅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而且使收购代价变高,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假如一个被收购公司已发行股份为500万股,而收购人通过各种方式收购150万股,持股比例为30%,此时普通股东依靠触发限制性条件的购股权可廉价购入200万股,这样收购人的持股比例则由30%下降为21.42%。因此被收购公司董事会将收购人收购值得行为及收购股份作为触发要点,使得收购人要么不收购,要么收购就得承受这不利的后果,吃下这颗不利的毒丸。

“讹诈赎金”。这种措施是指被收购公司可采取回购公司股票的方式,减少市场上在外流通的股本数量,进而抬高股价,增加收购人的增持成本。但是由于回购股份涉及公司注册资本的减少,需要经过股东大会特别决议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实施。对于紧迫的反收购而言,其时效性较差,而且很容易被认定为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而遇到法律障碍。

“白衣骑士”。白衣骑士是指当被收购公司遇到恶意收购时,公司董事会可寻求一家友好公司作为“白衣骑士”,并与之达成协议,授予白衣骑士可在特定的情况下购买公司章程内约定的已授权发行但尚未发行股份的权利。如果白衣骑士行权且得到公司管理层大力支持,将足以与敌意收购人抗衡,能阻止敌意收购方顺利控制被收购公司。但这种股份期权的前提是公司章程中必须约定执行授权资本制且必须存在大量的已授权但未发行的股份,否则白衣骑士只能持有少量的股份而无法与敌意收购人对抗,因此,被收购公司在公司章程中必须设计合理的授权资本数额和结构。

完善公司章程约定

在公司章程中增加创始人一票否决权。创始人否决权则是加大核心创始人的股权控制力度,尤其是在碰到恶意收购的情况下。创始人否决权指的是对于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清算、合并、出售部分股权及重大内外并购等)必须得到核心创始人的同意或赞成表决方可通过并实施。

对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可以设置双重股权结构。所谓双重股权结构是指创始股东或高级管理者具有一股多投票权的模式。因公司的不断扩大,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创始人及早期投资者的股权也将被不断稀释,很难一直保持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如果实行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创始人及其早期投资者将拥有不同于普通股权的投票权,可有效避免因敌意收购而无法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但双重股权结构也有一个缺陷。容易致使投资者丧失和放弃对公司未来经营的发言权。

多数条款约定。超级多数条款是指某些特殊事项在上市公司章程单独约定超级多数通过条款,增加收购人通过表决权的难度,阻止收购人达到实际控制被收购公司的目的。目前公司法中已经约定了部分事项必须通过出席代表的2/3表决权同意,其中有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合并与分立等。因此公司章程可以除上述公司法规定的事项之外再作出更多多数决议条款,甚至约定可在2/3以上更高的表决权。

实行公平价格。实行公平价格就是指在公司章程中约定收购方应对所有股东支付相同的价格,即不允许先用高价收购股票,待股份足够后再用低价收购其他股票。

增加并购后优先偿还债务条款。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如果公司遇到敌意收购,可考虑优先支付对外债务,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立即偿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收购公司的债务压力,可有效减弱并购方的收购决心。

选择合适投资者

有选择性的鼓励机构投资者入市。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较低(如保险公司和证券基金)。而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一般能够合理判断上市公司信息且持股比例较高,不会大幅度买卖股票,使公司股价趋于平稳,可防止投资行为。

鼓励银行成为上市公司股东。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新颖的融资手段,主要还是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如果企业离开了银行就会难以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企业对证券市场依赖度较低,可以让银行通过信托、基金等持股方式控制公司,如果企业被银行牢牢控制在手上,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并购很难完成。尽管中国的银行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如德国、日本银行在企业中那么高的地位,但是我国银行对企业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关联公司相互持股。主要是指关联公司之间彼此持有双方股权,当一方公司遇恶意收购时,另一方关联公司股东也可以参与收购,并与敌意收购方形成竞争,使当前的收购成本与风险增加,让收购者不敢轻易采取并购行动。这样可以促使相互持股的关联公司间形成稳定可靠的交易关系,进而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合作模式。但如果相互持股被蓄意利用,可作为人为操控股价的工具,将会严重影响关联公司的正常运营。

鼓励内部职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反收购。若想在反收购中打赢胜仗,除了合理约定公司章程之外,还得充分调动了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敌意收购可能影响企业职工和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甚至导致职工失业。因此被收购公司可以广泛利用媒体等社交工具,扩大敌意收购事件影响力,加大企业职工的归属感,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心。

完善外部机构监督制度,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加大法治管理监控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可降低内幕交易,提升公司股权结构变化和财务管理透明度。

总之。上市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体。其治理结构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完善的资本市场规则下的并购行为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将有助于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发现功能和促进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达到国外市场调控水平,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应该关注自身的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而政府监管部门更应该关注外部监控和约束机制,以防止在中国股市中出现因逃避监管、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敌意收购行为,损害上市公司创始人、少数股东、经营管理层等相关方的利益,进而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作者:廖书佳 孙帮伟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论文 篇3:

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研究

[摘 要]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资产结构是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结构的调整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板块,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类型的资产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和整个制度安排。研究两者的关系,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公司的有效经营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对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公司治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司资产结构是不是合理有效,对公司的效益和更进一步的发展极为重要。文章通过对资产结构与公司效益关系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诸多改进措施,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概述

上市公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必须经过国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监管部门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资产结构是指公司所有权在同一公司的不同持股人的分布状况,包括股东的类型、持股比例,股票的集中度、高层管理者的持股大小等。公司规模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

2 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分析

2.1 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公司股票的分割对资产结构不会产生影响。资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董事会的人选,在控制权可竞争的资产结构模式中,股东大会决定的董事会能够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资产结构模式中,可以通过垄断董事会人选的决定权来获取董事会的决定权,中小股东利益将得不到保障。

公司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各项规章制度都十分合理,可资产结构畸形严重,一切都是徒劳,所以很难确定内外机制谁是因谁是果。打个比方,外部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法规制度,可是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内外部机制效用无处施展。

2.2 不同资产结构下公司的治理效率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造成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问题,不同类型的资产结构模式下,切身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所以所有者和代理人实施监督的积极性和力度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经营效率和不同的企业行为。

在高度集中型资产结构下,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对公司拥有不可动摇的控制地位。控股股东控制着公司日常经营管理、重大人事安排以及重大决策的决定权。若该股东寻求代理人管理公司,仅对代理人实施日常的考核、监督。这种监督,一般而言是有效的。

在相对集中型资产结构下,一定数量的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但由于该相对控股股东所占的资产比例比较小,若某种经营活动为其带来的收获大于资产分红等收入,该股东就会罔顾公司利益,以权谋私,谋求个人福利。

3 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的问题分析

3.1 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现状

资产结构的形成,是基于该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受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因素的影响,譬如政治体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资产结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股权结构畸形,国有资产占据主导地位,对产权和行政都有超强的控制。第二,在资产结构中,流通股票占比小,集中度低,分散度高;非流通股票占比大,分散度低,集中度高,国有股仍然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机构投资者发展缓慢,数量稀少,作用小。第三,融资结构不合理。

3.2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完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领域,其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提高经营效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董事会运作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机构中,核心部门董事会欠缺规范的运作,不能够起到中枢作用。在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缺少合格的独立董事,监事会也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第二,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大股东在掌握股东大会的实际控制权之后,股东大会就早已名存实亡,流于形式。第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一些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欺瞒诈骗,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破坏市场的良性竞争,也使得投资者丧失信心。

4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改善公司治理效率的建议及对策

当今社会,如何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寻求一种合理有效的资产结构和治理对策是应对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1 优化资产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的设计思路

上市公司资产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为了股东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所以使公司在经营者的治理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理效率是十分关键的。

文章思路是:以资产结构的多元化为着手点,以国有股减持为有力支撑,积极有序地进行资产结构的优化,同时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解决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的优化措施

第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非流通股不能流通的局面,加强市场流通性建设,提高股票的流通性,让广大投资主体真正享受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第二,破除一股独大,调整资产结构。第三,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在政策和税收方面适当倾斜,充分调动和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和形成投资主体一主多辅的有利局面,引导其他投资主体发展。第四,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企业之间互动机制,鼓励引导企业之间互相持股,以此优化资产结构,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4.3 公司治理的优化

资产结构的完善与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亦步亦趋, 以下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公司治理进行阐述。

(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内部优化。第一,強化公司内部管控。上市公司对于内控、内审要求严格,落到实处。例如,建立定期披露机制,汇报内审内控工作,做到奖惩透明。第二,监事会建设和赋权并举。把监事会作为公司重要管理部门建设,赋予其权利的同时,确保其在公司的特殊地位。第三,将董事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绝对核心。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一是追求建立包括经营者、员工、股东、贷款者等在内的多元化董事会。二是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三是设立专门的委员会对董事会的行为作出评价。

(2)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外部优化。第一,严格把控,确保公司产品市场秩序化。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使各个国家和各个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不正当的竞争泛滥,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公众对企业以及经营者加以监督,大力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市场经营。第二,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合理规范的职业经理人机制,促使市场优胜劣汰,配置人才资源。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康而有序的运行保驾护航。第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机构和自律组织的外部约束作用,大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和透明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叶.公司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艳.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成都:两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余奥.民营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4]李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及其优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赵建凤.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6]万立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及其动态调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作者:贠蓬

上一篇:青年后备干部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侦查科科长岗位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