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

探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的渠道

一、引言

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严重影响居民的劳动热情,进而关系到劳动者或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求国家重视居民劳动收入分配问题,从收入分配秩序角度入手,采用科学有效的对策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从而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所占比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现状

(一)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分析有关数据得知,我国居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51.4%下降为2018年的百分之41%,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20%,而企业内职工人员的工资年均增长已经达到了14.2%。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明显较低,工业化发展使居民劳动报酬偏低,雖然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变化,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中国国内职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变化不大,一直以来都低于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不断提高,但是相对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持续加大。分析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已经从2008年的6860元提升为2018年的19200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8%,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提升,从过去的2300元提升为5900元。虽然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在快速增长,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其生活水平与生活条件也会存在较大差距。

(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之间发展情况不同,其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显著,企业内职工的工资水平在全国GDP中波动幅度比较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经济体制发生变革,不同行业之间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变化明显,金融行业、电力行业以及保险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租赁行业与服务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却没有过多变化,增长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导致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四)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加大

国有企业单位与其他企业单位之间相比,职工的工资差异明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单位中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速度呈现出持续加大的趋势。2018年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内职工工资高达34000元以上,而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只达到20600元二者之间的差距超过13000元。可见不同企业中,居民劳动收入分配并不平衡。

三、劳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根据上文所述,探究居民劳动收入不平衡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造成居民劳动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具体如下:首先,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城市与乡村之间居民劳动收入差距过大是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点,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其差距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我国建国初期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生产,低价购置农业和刹那品,将其转化为农业剩余,最终形成了农产品的价格差。

其次,垄断行业改革滞后。为了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我国致力于垄断行业的有效改革,但是改革效果依然存在滞后性。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这与企业竞争力和人才资本密切相关,国有企业进行行业垄断,导致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再次,税收制度不够合理。这一问题与个人所得税制度密切相关,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导致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明显,人与人之间存在日渐显著的贫富差距。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广阔,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养老制度不够科学,针对低收入者群体的失业保险人数不达标。主动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人口不多,低收入者群体享受不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险带来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对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造成一定阻碍。

四、拓宽居民劳动收入的渠道分析

(一)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为了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尤为关键。建议按照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建立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秩序: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引导一部分人努力劳动,通过创新手段,投入资本与管理富裕起来,同时保证这部分人的合法收入,鼓励其他社会成员学习这部分人的创业精神,以积极的热情投身于经济建设活动。2.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防止居民劳动收入分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要求政府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城市支持农村,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完善国家的税收政策,让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带动其他落后地区发展经济,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3.兼顾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注重分配的公平性原则,防止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现象。

为了建立合理的居民劳动收入分配方式,可以按照以下几点策略进行:1.推动市场化改革,关注市场机制对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居民劳动报酬在居民劳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注居民劳动收入重低收入者的收入情况,了解其收入增长机制,从长效的角度出发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3.做好税收调节工作,针对高收入群体或行业,保证他们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平衡,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为了实现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需要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做可以营造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让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推动居民进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劳动群体来说,劳动者需要通过市场增加收入,政府也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当前市场现在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市场发展机制,为劳动群体营造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劳动者可以公平竞争。只有这样,劳动者的工资率才是科学合理,才能够有效反映出当前市场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稀缺情况,政府也能够从其中了解到劳动者资源价值。

保护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合法权益,政府需要做好劳动执法工作。目前,我国与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合同法》,要求执法者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保护人们在收入分配中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扩大优势地位,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明确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企业需要调整工资,吸引员工留在工作岗位,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需要建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一行为不能从劳动合同中实现效果,而是要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机构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以此保证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有效改革

1.准许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为了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建议从垄断企业的深入改革入手,将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效控制。建议政府准许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行业有铁路交通、电信以及电力行业,服务业有金融行业与出版行业,建议政府放松对这些行业的管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场竞争,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提高经营效率。现如今,越来越多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市场竞争的行列,这样做可以让国有企业意识到竞争环境下的危机意识,从而加快转变发展道路,有效缓解垄断企业中职工人员工资过高的现象。建议建立居民劳动收入收益分配原則,防止垄断因素导致的企业员工劳动报酬过高。

2.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审计与监督

现如今,依然存在着垄断企业内工作人员工资总额过高现象,为了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调控政策。加强对企业内高职级管理人员收入的有效监督,规范人们职权范围内的合理消费行为。法国在居民劳动收入分配方面,执行力公务员工资制度,企业内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不能超过普通公务员工资的三倍。建议国家合理控制垄断行业内部职工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调整其在社会居民劳动收入平均工资水平中的比例,保证垄断企业内劳动人员的工资不能超过普通劳动者工资的两倍。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内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在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中的比例也要调整,却报垄断企业内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不能超过普通员工的四倍。

(四)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想要切实可行的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就要从税收制度入手,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缩短贫富差距。建议使用综合征收制税收管理制度,按照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实情,将我国劳动者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有效改进,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收征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税收方式。该模式下,人们将不同来源的税收进行划分,最终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劳动报酬所得税。这部分税收适合用在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中,例如劳动者的工资或者报酬,应税项目需要采取综合征收税务制度。2.其他收入的税收制度。例如利息或者股息,需要按照分类的原则征收个人所得税。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抵御风险能力的就会越强,社会保险的积极作用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建议完善城镇职工人员的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制度,针对低收入者群体制定失业保险制度,将符合这一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内,进一步确定参保的标准。建议将社会中弱势群体纳入社保范围,将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关注的对象,从政策上给予关照,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服务,也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指导。进一步完善偏远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居民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其与家庭养老制度结合,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劳动者参与社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民经济发展态势愈加良好,为了缩短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要求国家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拉近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拓宽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建立税收制度,减小贫富差距,从而有效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维护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秩序。(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本文系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tlxydxs018 ,项目名称:探究拓宽居民劳动收入的渠道。

作者:沈小驭

第2篇:我国城乡居民各渠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城乡居民各渠道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作者:南 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各主要渠道收入对整个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影响的原因,并对此进行了简要阐述以及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消费;各渠道收入;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13.4

[文献标识码]A

第3篇:城乡居民收入调查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2011.02.2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每到过年,大家都会把过去一年的生活盘点一下,那么2010年全国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国家也做了盘点,国家统计局随机抽选6.8万个农村住户和6.5万个城镇住户,直接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那么对于收入的变化普通人有什么亲身感受呢?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家庭消费逐渐多样化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胡同里,住着傅民一家。傅民是小学老师,丈夫王盛辉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他们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自从2008年,傅民家被国家统计局抽中做住户调查后,傅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对家里的收支做详细的记录。大到工资收入,小到买的零食都在记账之列。在傅民的账本上,记录了她这几年工资的变化:2008年12月的工资2700多元,到了2009年12月份是2900多元,2010年12月份3400多元。

傅民告诉记者,2010年9月,北京市给她补发了一笔11700元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按照政策,从09年1月开始给教师职工发放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这是傅民以前没有的一块收入。

傅民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夫妻二人的工资,妻子傅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而且增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那么在企业工作的丈夫王盛辉呢?王盛辉说,2009年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10年月收入提高到5000元,今年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加,也会有20%左右的提高。

记收入也要记消费支出,只有计算了消费支出,才知道自己收入的增长有没有跑过消费的增长?那么支出又如何能做到笔笔不落呢?傅民说,比方去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就照着购物小票一项一项来记,像去市场买菜等花销,回家后都会及时记上。

像这样的收支账本,傅民家每月都有一本。调查员每月20号来收账本。以09和10两年为例,09年傅民全家可支配收入是89568元,10年是104824元,增长了17%。他们一家的收入是增长了,那么消费支出呢?据了解,傅民家09年总支出57062元,10年是68688元,增加了11626元。王盛辉告诉记者,这多支出的1万多块钱主要用于小孩儿利用假期去韩国、云南大理旅游。他认为,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跟家庭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同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杨谦家,也是被随机抽中的调查户。家里只有杨谦和老伴儿罗小芳两个人,他们都是企业退休员工。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妻子退休后被返聘的工资和房屋的租金。2009年,剔除集中提取住房公积金75000元的影响,杨家正常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104626元,2010年是126504元,同比增长20.9%,也就是增加了2万多元的收入。

杨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是国家对离退休金的调整,这也是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杨家消费性支出从09年的6万多涨到了10年7万多,增长了11.1%。这和收入增长的20.9%相比,杨谦感到很满意。他说,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在体育健身和其它娱乐活动方面进行消费了。

杨谦家和傅民家增收的主要原因,分别来源于养老金、离退休金等转移性收入的上涨和

工资性收入的上涨。他们两家消费支出的增长具有共同点,都花在了健身、旅游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方面。这两户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缩影,那么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整体状况如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工作人员杨守国介绍,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低收入群体增幅要快于平均水平。统计图表显示,低收入群体2010年的可支配收入是13692元,比09年增了13.2%,这个增幅比平均水平要高出4.5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比较大,不仅是北京市,也是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特点。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

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怎么样呢?记者走访了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黑龙江省。张亚文家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前进村的普通农户,一家三口还有位90岁的老母亲。她告诉记者,2009年她的家庭总收入是27260元,2010年45560元,增长了6成多。其中粮食收入增加了近2000元,增加原因是产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牛具费增加了近5000元,增加原因是家里马匹出租率的提高;另外就是她和丈夫赵海农闲时打短工的收入也增加了2000多,增加原因是打工工资的提高。

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后,张亚文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是7934.76元,比09年上涨46.7%。

同村的沈继辉家以种粮和养殖蛋鸡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253.6元,比09年上涨42.7%。

除了调查户之外,为了看看农户们的普遍生活水平,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几家农户。发现不少家都有电脑、大屏幕液晶电视和汽车,有的甚至一家就有三台车。相比之下,两个调查户的收入在这个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

村民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不花钱,政府还给补贴钱。另外现在还有医疗保险,这跟收入都有直接关系。这几年农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说,总的来看10年城乡居民收入是稳定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其中一个特点是农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这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认为,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缩小这样一个迹象。特别在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超过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出现一个缩小这样一个现象。城市内部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同样的现象。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低收入人群能够分享到一个增长的成果。

2010年,不少地区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在农村,国家的各种补贴和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农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政策的调控使得百姓整体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在未来的日子里,国家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都是同一个目标:让大家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体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新成果。

第4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 (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 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 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 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 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第5篇: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

“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难度更大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

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城

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3.2:1。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专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文件。文件科学分析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收入,强化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方面制定了更加有力的政策。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些重要论断为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继续清理各种针对外出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公平环境在降低农民外出就业门槛,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最近两年政策力度很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了一个保障外出就业农民权益的政

策文件。今年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里出台了废止收容遣返制度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我们的调查表明,已经制定的这些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些针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歧视性的政策需要解决。

尽快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健康证等不合理的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坚决纠正各种变相收费。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暂行规定》,根据这项规定,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制度。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从实际情况看,这种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就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大多演变成以管理之名,行收费之实。这种证卡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种做法损害了进城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有序流动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农民办理各种证卡时,收费过多、过滥。虽然中央出台了清理对进城农民务工乱收费的政策,但有的地区继续变相向民工收费。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在国务院已明令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不合理的收费之后,某个大城市在民工办理就业证和健康证时,又变相乱收费。农民办一个就业证,要交50—60元的“培训费”,办一个健康证,办证费、体检费和培训费加在一起要收114元

。实际上,办证单位并没有向民工提

供真正的培训服务,完全是“搭车”乱收费,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再如,南方某个城市,过去办理暂住证340多万个,每年收费金额约10亿元。

2002年中央要求取消对进城农民务工不

合理收费的政策后,为解决承担外来人口管理功能的户管员的工资来源问题,又决定对出租

屋开征治安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的征收,很可能会转嫁为外来工的打工成本。最近几年,要求取消就业证和健康证的呼声很高,建议:2004年下决心取消这些不合理的证卡;严厉查处强迫农民接受培训,以培训之名,向农民乱收费的行为;明确要求输入地政府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绝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

抓紧研究取消暂住证的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以提高流动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从这些年实际执行的情况看,目前实行的以暂住证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已经在暂住地扎下根来,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权利。现在,有的城市(如沈阳等)提出要对外来人口实行“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

并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

暂住证制度对外出就业农民来讲,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从某种程度讲,甚至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新的居民身份证管理条例已经颁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精神,建议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实行暂住申报制度。

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言,人们对开发自然和生态资源,对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等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见得都认识到位了。据了解,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

进城务工的农民中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农村大部分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就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9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才能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央的角度讲,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越来越重视。今年国务院六个部委专门制定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国务

院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今后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对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要把握四个政策要点:一是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二是

把满足市场需求和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根本出发点,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等等。特别是要防止以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三是建议推广“劳务培训券”制度;四是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由于经费短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萎缩,人员大量流失。建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可以通过高职在农村扩招,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万—400万农村青年,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生活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是城乡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基础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的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较少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基本上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应该看到,过去随着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在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基础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求教师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

2002年4月中央又强调指出,农村义务

教育要实现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两个重大转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的确立,对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由县级政府负责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应看到,由于过去欠账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如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大量危房问题。据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状况不是改善了,而是进一步恶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即使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也应该清楚,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初的水平、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教育投入中,投入小学

的社会收益率是最高的。而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将钱投在补贴学生的学费和课本费上,效果会更好。1907年日本就实行了6年的强制免费义务教育,1947年又实行了9年强制免费义务教育。最近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文件提出争取2007年农村困难家庭享受“两免一补”。

据有关资料,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约1500万人,如果按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减免学杂费、课本费300元计算,每年需要45亿元。就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力来讲,应该有能力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些。

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既要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更要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用不同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主要形式。

农民讲,过去基层政府是吃“肚皮”(指计划生育罚款),现在是吃“地皮”(指低价征地、宅基地乱收费等)。在征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上要把握好五点:一是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二是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地转为非农用地计划的控制下,应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合理流转。这方面广东省正在进行探索。三是对各地竞相压低土地出让价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四是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五是抓紧制定规范征地行为的法律法规。“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6篇: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和影响

根据假期调查发现,城县与乡村的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不利于全国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会导致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3.23:1,2005年约为3.22:1.这不仅仅是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仅从我们所居住的城乡而言,这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二)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

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

(三) 从城乡居民人就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

入差距的扩大。

(四)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

我县附近的居民收入现状总体也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县发展缓慢。

那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第7篇:浅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也充分的反映出了这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基尼系数在改革初期为0.32,20世纪9o年代以后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0.397,接近0.4,2000年达到0.417,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之间。当前,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缩

一、中国收入差距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均促进了收入格局的多样化,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重新分配和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所有制、地区、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一)行业收入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不大,高工资行业多为采矿、地质勘探、建筑等高危险且条件艰苦的行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传统的工资格局产生了很大变化,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1978年至2010年32年间各行业中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相比,改革开放之后行业间的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过程,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先从1978年的1.81降至1988年的1.57倍,但1988年后行业差距迅速扩大从1.57倍增至1994年的2.38倍;随后两年收入差距比下降,1996年比例降至2.08,接下来又迅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达到4.63倍,并逐渐扩大2005的4.88,2010年收入比又略有下降,降为4.65倍。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加实物分配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垄断性经营行业(如金融、邮电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助减少,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较充分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增长较快。其他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普通高校、商业经纪与代理业等行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都派在前列。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

(二)所有制收入差距

1.所有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高于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1978年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644元,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为506元。二者的绝对差距为138元,相对差距为1.27:1。而到了2010年,非私营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7147元,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0759元,绝对差距已经扩大到16388元,相对差距也扩大到了1.78:1。从1978年到201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56.68倍,年均增长率为13.44%;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0.02倍,年均增长了12.22%。可见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也低于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率。

2.所有制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工业领域,集体企业则大多数集中在轻工业、商业、服务业领域。建国初期,我国致力于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制定工资政策时,重工业的工资定得比轻工业工资高,这是造成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比集体企业平均工资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率普遍高于集体企业。这样国有企业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的收益回报率相对也比较高,也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工资高于集体企业平均工资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4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私营单位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使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是涉及到民生等行业的单位仍是非私营单位,而且其垄断的行业利润等原因致使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公司仍高于私营单位。

(三)地区收入差距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也就不可避免。

造成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差异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完备,科技水平较发达。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也比较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而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地处边区交通信息闭塞。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国家政策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鼓励人员向西部流动,西部城镇人口的收入要高于东部地区。80年代,政策开始向东部倾斜,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开始持续大幅度快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

第三,经济一体化影响

东部地区出口产业比重较高,贸易自由化对东部地区更有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浪潮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受经济一体化影响较小。东北地区由于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重工业基地,并未受到经济一体化多少影响。

(四)城乡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上升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即相对收入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年到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得到迅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3年1.82倍,为历史最低点。而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进一步拉大,1994年达到了又一个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升为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此后几年持续创出新高,2002年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直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28:1。正如有关部门曾经提到的,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各种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到6:1。

2.生活水平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差距。2006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10359元,而农民消费水平只有2848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民消费水平的3.64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19:1成为了历史最低点,1995年扩大到3.76:1,之后有所下降,到1997年降到阶段性最低点3.38:1,接着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到2006年已经达到3.64的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并没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行业、地区、所有制、城乡均有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出现。而尤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下面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农村方面,农村收入起点低,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增加幅度不大,其发展程度不能与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进程相协调,造成现在农民收入持续在低位徘徊的尴尬处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这个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必须对农村收入过低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国家财政中支农的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及农村教育的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机制,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第三,解除劳动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保障,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

第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城镇方面,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因此现阶段城市应尽力去帮助农村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创造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具体建议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贡献,城市也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总之,只有不断的对城乡二元制度进行一元化改革和调整,以及国家对农业进行持续和足够力度的投资的基础上,才能在根本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由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和谐中国早日实现。

上一篇:创业培训简介下一篇:如何做一名优秀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