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培训简介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业培训简介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简介

摘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是作者建构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三论体系”(“导论”、“概论”、“通论”)中的一部。着眼于“古今贯通”、“中西会通”和“系统融通”,以“理论意识”为统领,以“问题意识”为动力,以“范式意识”为指引,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指向、战略导向、发展取向和协同推进策略进行积极探索,从根本上破解了价值观念、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这三个当前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向纵深发展的瓶颈问题。目标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前提的全面变革、本体问题的全新阐释和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建构中国特色“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体系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29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The GeneralTheory of University-Wid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一書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的最终成果。全书共41.1万字,聚焦三個方面,分为十二章,包含十二个重要问题,旨在建构中国特色“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本书从根本上破解了价值观念、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这三个当前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开创性地研究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本体思考、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等问题。

一、研究背景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务院和教育部层面三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均明确强调了“广谱式”价值取向。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了广谱教育的价值定位;2012年8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五条教学原则,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在高校普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提出了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明确强调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确立了广谱教育的政策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广谱式”有“广义”和“普及”两层含义,可以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本研究的“广谱式”(University-wide)特指在高等教育学段开展的,相对于只在商学院内部开展的“专业式”(Business School-Based)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的重要教育模式。“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深度契合,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既是当前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长期努力方向,更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度的重要途径,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有效地破解了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高校广泛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片面注重教育的覆盖面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要么更多关注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单纯的创业性教育”而忘记了多数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么将创业教育扩展为“塑造气质的教育”而忽略了少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毕业时就想进行创业的实际需求;要么只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而缺乏对毕业后新创企业的毕业生进行持续教育、咨询、服务的重视和关照。“全覆盖”与“个性化”、“多数”与“少数”、“广谱”与“专业”、“在校时”与“离校后”成为多数高校无法破解的矛盾。“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解决现存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分阶段、不分层次所导致的目标不清、方向不明,教育的性质、对象、途径、方法不正确的突出问题。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深刻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从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两极”到“中介”的转化,确立了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承继了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已有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有效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深度与实验广度;理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联动;贯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目标,阐述了二者“本质相同、特征相通、目标相合”的内在一致性,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迅速摆脱困境,实现深层次的拓展。

三、主要内容及观点

“创新创业教育”(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在近年才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学术概念,“广谱式”(University-wide)是相对于商学院内部开展的“专业式”(Business School-Based)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的重要模式之一。《“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中的“通论”有三层含义:一日“古今贯通”,着眼于“历史的兼容性”,着重从纵向上系统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发端和发展历程;二日“中西会通”,着眼于“时代的容涵性”,着重从横向上比较分析中国和西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教训;三日“系统融通”,着眼于“逻辑的展开性”,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范畴、原理的内在有机联系。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整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以“创新创业”为主体,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在这一价值取向的统领下,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又要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其实现创办企业并完成初期运营的目标。全书内容聚焦三个方面,包含12个重要问题。

1.第一方面是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本体思考

着眼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前提的全面变革、本体问题的全新阐释和研究范式的系统构建,通过深入研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反思”、“本体释义”、“逻辑支点”、“理论资源”和“范式建构”等基本问题,着力破解“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本体论困惑”。包括第1-5章。

(1)第一章對“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前提反思对于创业是否可教?创业者是否能够培养?创业教育是否是商学院的专利?“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可能?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前提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前提讯问”。

(2)第二章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本体释义首先系统考察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纵向梳理概念有助于其内涵的深刻理解。其次,探讨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理解,认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广义的创新’’和“广义的创业”两个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概念。再次,阐述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价值:确立了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深度与实验广度,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联动,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3)第三章研究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支点首先,论证了其“主动性”的科学本质,是要将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潜力和本能,培养人的“创业自觉”。其次,论证了“超越性”的教育目的,即包括对传统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两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再次,论证了“转化性”的终极价值,认为从教育过程来看,创业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转化過程,包括“转识成智”(知识转化为智慧)、“转知成资”(知识转化为资本)和“转意成行”(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为)三个方面。

(4)第四章阐释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资源

本研究发现并具体阐述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即“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还梳理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中、西、马”三方面理论资源。“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西”是西方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马”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第五章探讨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式建构首先,研究了范式建构的价值取向,整合构建“双轨并行、相互助力”的运行机制。其次,研究了范式建构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教中学”与“做中学”科学适配。再次,搭建了范式建构的主体框架:“通识型”启蒙教育、“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型”的创业管理教育和“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四层架构。

2.第二方面是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纵贯古今、会通中西”的“鸟瞰式巡礼”

通过系统梳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进程”、“全球认同”、“中国实践”等发展历程,着重厘清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夯实“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论根基”。包括第6-8章。

(1)第六章系统梳理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世界进程本研究利用现有资料对创业教育的世界发端进行考述,对美国和欧盟创业教育兴起的具体细节进行研究,实现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演进的宏观把握和具体理解,作为中国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2)第七章探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助推作用

本研究在学术界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创业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又“向前拓展、向后延伸”了研究范围。“向前拓展”至1970年(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教育年”),“向后延伸”至2009年7月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创业教育的平稳过渡、蓬勃发展和公平推进。

(3)第八章研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试点与实验首先,考察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发端。认为中国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1988年由胡晓风提出的“创业教育”思想。其次,全面梳理了“六年研究”期间“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验,系统总结了“六年研究”积累的基本经验,对于不断拓深拓展“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价值。再次,以教育部确立的试点院校与实验区高校等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综合比较试点与实验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展望。研究认为“面向全体”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完善教育体系是推动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构建系统化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是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学科化、专业化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第三方面是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趋势展望

通过专题研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论争”、“以创带就”、“学科展望”与“生态系统”等新兴领域,着眼探索“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指向、战略导向、发展取向和协同推进策略,奠定“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论基础”。包括第9-12章。

(1)第九章探索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指向既要厘清“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關系,也要解析“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隔膜,平衡大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从这个高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是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第十章阐述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以创带就”的战略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国家层面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部署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兴起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关系,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础工程;创新创业教育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体动力;高校成为政府、企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助推力量。

(3)第十一章展望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向本研究总结概括了中国高校“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发展道路:缺少先在商学院充分发展然后走向“广谱式”的过程,缺乏厚实的专业化积累;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缺失,加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启蒙负担;政府和高校缺少上下互动,以高校为主体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4)第十二章研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为了实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体,国家、社会、企业多种“生态环境因子”协同参与,四者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動”的“生态系统”。

四、创新之处

适配。

1.理念的跨跃

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学术界对“创业”的理解紧密相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理念层面整合了“创业实体观”和“创业开创观”的矛盾与冲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间环节,向前延展至中小学,向后拓展到社会上的初创企业者,实现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一体化,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一体化,通识教育、嵌入教育、专业教育一体化,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态度转变一体化。

2.范式的构建

高等教育领域的创业教育范式最早形成于美国。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新兴的“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新建构,在“磁石模式”(本研究称为“专业型”)和“辐射模式”(本研究称为“嵌入型”)之外,开创性地建构了“通识型”和“职业型”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的类型,使其教育对象真正扩大为全体学生。同时对“专业型”、“嵌入型”、“通识型”和“职业型”四种“广谱式”创业教育类型进行具体展开式的细化研究。

3.教育的创新

教育是价值取向驱动的社会现象。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发现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中存在的理性主义同经验主义的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突出问题,通过科学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整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通过这种教育范式上的系统创新,使“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紧密结合、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密切衔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兼顾、“教中学”与“做中学”科学

五、成果价值及其影响

本书是笔者建构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三论体系”(“通论”、“导论”、“概论”)中的一部。“通论”重在“本体释义”,“导论”重在“体系建构”,“概论”重在“基本问题”研究。本书充分体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具体目标,引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向。本书对于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推动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这一研究项目为依托和牵引,已经基本摸清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立足于中美英日比较的视角,汇聚一流资源,拓展拓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连续三年发布了三部《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中三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同时前期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暨省社科联第五次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吉林省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长春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和“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特等奖”,表明本团队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王占仁

第2篇: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简介

摘 要 本文根据山东省气象远程培训平台系统建设情况,介绍了平台建|殳的原则、目标、任务以及教学没施、师资、教材、经费、局校合作、硬件系统建设情况,总结是平台建设的成绩和不足。

关键词 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建设

引言

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从2005年起开始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以及围绕气象部门人才强局战略、建立创新型部门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对人才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气象部门、面向气象行业和社会,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加快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努力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高层次气象培训在气象事业发展和人才强局战略中的关键性作用,构建了一个集视频、音频、课件点播、图文直播、系统管理和课件制作于一体的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培训中心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牵头指导作用,促进气象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建设原则、目标和任务

1.1 建设原则

“分级培训,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按需培训,逐步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不间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概括为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符合中国气象局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省级远程站项目建设要求,满足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需求。

1.2 省级远程培训系统的任务

省级(二级)站是整个系统气象远程培训网的骨干,负责接收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站)下传的教学节目、组织本地学员的学习、学习辅导、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等,并与主站共同组织交互式远程教学。其中,省级以远程教育培训为主,在国家级培训中心的指导下,承担本省远程网络教育培训的教学组织和考核管理1_=作,并积极开展全员基础业务和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地县气象局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学习点,是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建设目标

1.3.1 长远目标

建立界面清晰、重点突出、层次较高、灵活高效、协调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制,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需求,形成系列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优化;建设国内一流的省级气象教育培训基地,实现气象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学习型部门、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切实的人才支持与保障。

1.3.2 近期目标(3到5年内)  在培训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稳定的各种系列培训班型,稳步扩大培训规模,3至5年内,实现培训人数翻番,基本满足多轨道业务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紧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和不同类别气象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建设相应的系列教材,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山东特色的教材体系。重点完成气象基础知识培训、预报员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基层台站大气监测自动化和装备保障培训等教材的建设;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能适应气象业务培训的需要。改善省级培训环境条件,在学员教学培训、实习、食宿等方面达到同类培训机构的标准,满足现代干部培训需要。

2 建设情况

面对气象事业跨越发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对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强培训系统规划,分层分类组织培训,提高培训效益和培训的计划性,其次转变培训观念,以业务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增加培训的实习、案例教学等模拟环节,提高岗位的适应性。再有就是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的考核与效益评估,使培训学员的组织变被动为主动。整个气象远程培训平台系统分为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系统、远程点播系统等模块。

2.1 教学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室是气象远程教育系统平台的必备的硬件。为满足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培训基地需配备与气象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设备设施。经过前期的建设,现山东省气象局培训中心统一规划了电教设备设施,切实保证了省气象局培训中心与业务、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享。

2.2 师资建设

采用专职教学管理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由专人负责教学管理,聘请高级专家、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科研骨干为兼职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师资力量。安排兼职教师参加上级培训,了解前沿知识。对于气象事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与其它院校联合办学,或本部¨委培的方式进行培养。

2.3 教材建设  根据需要,成立由管理、业务、科研和教学部门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吸引社会、行业、部门的优秀人才参加,指导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研讨现代化电教手段建设和远距离、多媒体教学开发项目。

2.4 经费筹措

根据培训类型和培训内容,气象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经费由山东省气象局、设区市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解决;各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专项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山东省气象局每年核拨一定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岗位培训、成人教育。且在各所属单位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本单位教育培训工作。

2.5 市、县气象局学习点建设

各市、县气象局学习点是市、县气象局为远程教育培圳的学习点,是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汪正常接受远程教育培训,市、县气象局应提供必要的基础学习条件,设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必要的学习设备。

2.6 局校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队伍、学科优势和实验室等条件,充分发挥山东省气象局比较健全的业务监测网站、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和比较现代化的气象业务系统等优势,积极开展山东省气象局与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本着平等协商、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山东省气象局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院校联合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围绕气象部门拓展业务、服务领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合作,如举办生态、气候热点问题培训班等;联合编写有关教材或讲义,联合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培训l系统业务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委托培养高层次人才。

2.7 平台系统建设

2.7.1 数字化多媒体教室  数字化多媒体包括授课用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屏、数字化实物展台、手写屏、书写白板、媒体播放器和有线电视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授课系统开展多媒体教学。

2.7.2 课件制作系统  提供包括从课件的录制、编辑、制作到刻制成光盘的整套制作系统。能提供分章节的,视频、音频与PPT同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7.3 远程点播系统

系统基于互联网资源和浏览器技术,依托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异步远程教育平台,构建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用于学员在线网上学习(点播)、课件下载、教学管理和培训信息发布等。以学员为中心,营造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平台系统建设加强了教材建设,加强了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教育培训保障能力。通过平台实现了气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了网络互联与共享、形成了综合性、专业化数字信息库。平台将极大提高对气象业务、科研、培训及其它公共信息服务的支撑保障能力和水平。

3 结语

1)平台建设进一步调整了定位,明确职责和重点培训任务, “紧密围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大局,完善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培训资源与数字化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共享”。  2)强化了利用国家级培训中心气象教育培训体系中的资源和优势,加强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建立健全与各级培训机构有效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关系。  3)加强了培训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4)远程网上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培训形式,开设网上课堂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第一步。气象远程教育参培人员年龄差异、接受教育程度和网上学习理解能力差异都很大。需要进一步摸索一套适应气象部门的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5)目前,对学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要逐渐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况。由于远程教育有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性,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需要探讨建立完善制度的保障。

作者:孟 静

第3篇:社区青年创业培训基地简介

社区青年创业培训基地位于胜利街道办事处东200米,由A、B、C、D四个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可为百余家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为有为青年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平台,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青年创业培训基地以青年创业园为依托,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前提,以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四类青年群体提供岗位培训及见习的机会为目的,为他们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创造条件。

加大调查了解力度,切实掌握就业技能情况。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深、做细,基地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开展了就业创业情况大调查,针对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目前状态、就业、创业意向、求职渠道、掌握的就业技能等方面,走家串户,深入调查,了解和掌握闲散青少年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同时,深入到用工企业,了解企业用工动向,企业急需工种及选择员工的原则标准,了解企业在用工稳定性差,流失率高等方面的顾虑。

认清形势,开拓创新,建立供需双方对接平台。为了适应形势,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免费发布招工信息,并对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就业信息储备各种服务功能。积极筹

措用工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供需双方搭建一个面对面、零距离的对接平台,使求职者与招聘单位积极沟通,了解企业的岗位信息和相关要求。对招工不足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和相关服务,帮助企业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合理制定用工计划和岗位培训计划,引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尽早实现有效对接。

全面落实政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并结合企业用工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培训与定向培训,主要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组织进企业观摩、邀请企业工程师传授经验、职业素养培训,自主创业等,保障所有课程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提供实习岗位,就业援助和创业扶持,为青年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搭建有效载体,努力使 “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被工作需要的人”。

第4篇:创业孵化园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园是由我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的旨在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以校园需求为导向,学校助推、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为模式的创业孵化基地。

园区位于研究生一栋和研究生三栋楼下,建筑总面积700余平方米,能同时容纳30个项目团队,150余人同时办公.基地配有办公桌椅、网络接口等基本办公设施, 2013年9月,第一批14个项目入驻,揭开了创业孵化实体工作的序幕,前期试营业阶段已实现营业额40余万。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批项目已于2014年4月成功入驻.截止目前,全校已培育学生创业项目近30个。这些创业项目紧密依托我校专业优势,涉及高新科技、文化传媒、创意礼品、体育休闲、室内装修以及电脑维修等方面。

孵化园预期的多赢目标:于社会而言,服务地方经济;于学校而言,形成良好的创业舆论和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于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5篇:创业实践部简介。

创业实践部是一个给予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平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除了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创业成为了实践最好的方式。

创业其实首先就是创新。我们要有一个真正创新的点。这个创新的点,并不是你随便想出来的一个小窍门或是比较有意思的想法,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当你有了创新点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你的能力或是企业的能力与创新相结合。

我部每年举办的创业大赛为每一位想要创业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发挥自己的创意施展自己的能力。

辛苦,不怕! 汗水,不怕! 失败,不怕!

如果你不怕,和我们一起走!

创业,梦想,激情,实践,奋斗,努力,青春,改变,让这些词语成为你大学生活的关键词吧!

第6篇:创业计划书简介

创业计划 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 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

创业计划竞赛 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完整的创业计划应该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 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创业计划竞赛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

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自1983年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最著名的MIT“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多年历史,每年都有

5、6家新的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影响深远。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就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和创业团队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

第7篇:创业环保公司简介

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3 年6 月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天津市和平区贵州路45 号,办公地址为中国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76 号创业环保大厦。天津市政投资有限公司为本公司的控股公司。

经营范围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设计、管理、经营、技术咨询及配套服务;天津市中环线东南半环城市道路、天津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收费站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设计、收费、养护、管理、经营、技术咨询及配套服务;环保科技及环保产品的开发经营。

战略发展

创业环保的长期发展目标是以水环保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为核心,积极向产业相关环节或领域延伸,同心多样化发展工程设计、设施运营服务、水工业物业管理以及水工业设备制造等业务,最终形成集主体运营业(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水工程建设业、水工业制造业、水工业的科研、设计、开发、服务于一体的水工业企业集团。

创业环保项目

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规模为28万立方米/日,扩建后总规模为54万立方米/日,厂外配套管线约9.9公里, 建设标准为二级生化处理,污水处理采用A/O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浓缩一一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处理工艺。工程于2005年1月10日通水试运行。

目前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工程正在进行老厂改造,主要包括一沉池、二沉池、浓缩池、鼓风机房、消化池、污泥控制室、

脱水机房的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预计2005年7月底全面竣工。届时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老厂改造工程将以全新面貌投入生产运行,为天津市"创模"达标做贡献。

在建项目

日贷项目包括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工程、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东南郊一带排水工程,1999年6月获得国家计委对该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项目总投资为22.54亿元人民币。亚贷项目为北仓污水处理厂项目,2000年5月,获得国家计委对该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项目总投资为3.7亿元人民币。

第8篇: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简介

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是由科技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创业融资服务活动。面向科技型企业、创业者(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持有者)以提高科技企业融资能力,促进科技与资本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宗旨。通过培训辅导、企业考察、评审答辩、表彰奖励、宣传推荐等活动形式凝聚优秀科技项目特别是高新区、孵化器内的科技项目资源,吸引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人等社会资本的关注与参与,进而以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

大赛始于2002年,在各主协办方、投资机构、高新区、孵化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共有来自国内30多个省市的科技企业及创业者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人员共计上万个创业项目参赛。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三百多个项目融资或成功创业,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10年来,大赛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得到了海内外有志于科技创业人士的鼎立支持和欢迎。2011年,中国科技计划大赛由原来的科技部火炬中心、风险中心、宁波市政府联合主办提升为科技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科技部火炬中心、风险中心、宁波市科技局、宁波高新区共同承办。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之一,除了起到大赛宗旨要求的作用外还对促进地方引资,提升孵化能力,活跃地方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及文化氛围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已成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领域的一种新模式。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项目投融资服务需求,大赛于2009年正式启动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网站,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网站是科技项目投融资服务的工作平台,期望各高新区、孵化器、投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科技企业及创业者、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媒体等组织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让我们共同建设、共享成果。

上一篇:金色花优秀说课稿下一篇: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