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1

今年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积极实施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提升、万亩杂果经济林建设、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大工程”,推进项目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和社区“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农村消费、农民素质“五个提升”,深化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五项改革”,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一、以组织为保障,夯实责任。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迅速传达学习《意见》及会议精神,成立以县委书记黄启平任第一组长,县长任杰任组长,县委各常委任副组长的乾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和平兼任办公室主任。全县集中安排20天时间,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牵头,成立九个调研组,结合各自职能深入实际,充分调研,提出我县具体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由办公室综合汇总各方面的意见,经相关会议讨论审定后,出台了《中共乾县县委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由城建局牵头,国土、农业、果业、畜牧、林业、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扶贫、农发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配合,聘请市设计院有关专家,集中一月时间,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已于9月27日经召开讨论会完成了《乾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2030)》。《规划》统筹安排了县城、中心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防灾减灾、环保环卫、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作了规划,形成了县城、集镇、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框架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全域覆盖。规划预测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县域人口规模分别为: 61.3万人、63.7万人、68.0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5%、41%、52%。

三、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粮食生产。我们积极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3.43万吨。今年夏粮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07万吨,较上年增长3%,零

八、零九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果业。今年,我们重点整合750万元现代果业、1100万元农田水利渠系改造、3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1000万元杨凌生猪实训基地和200多万元农村沼气等五大项目,认真实施成龄园间伐改形示范;中幼园规范树型示范;新建园早中熟品种示范;渠井配套节水滴灌示范;生态养殖、沼液沼渣应用示范;病虫“灯、板、带”物理防治示范;保健果品富硒苹果示范;果园生草配套优质纸袋示范等八大示范工程,全力建设的209线20公里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2009年全县果园面积46万亩,较上年增加3万亩,果品产量40万吨。今年预计果品总产将达到50万吨,平均亩产1100公斤,高出全省平均亩产200公斤。今年我县建立果业协会组织151个,建立大型果库9座,果品贮存能力达到2万吨,海圣果汁等企业的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进一步夯实了我县获得全国苹果20强县第10位的基础。三是畜牧业。通过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狠抓良种繁育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了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重点依托广升牧业和杨凌生猪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初步形成10万头生猪养殖、9万吨浓缩饲料、1.5万吨肉品加工基地。全县大家畜存栏7.8万头,生猪存栏30万头,羊存栏4.6万只,笼养鸡存栏48万只。全县共建生猪养殖场79个,奶牛养殖小区31个,上半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四是蔬菜生产。建成了大杨、灵源、阳洪万亩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临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灵源300亩的设施阳光蔬菜基地正在建设,近期即可投入生产。2009年全县蔬菜总面积2.8万亩,总产9.2万吨,今年上半年蔬菜总面积2.85万亩,总产5.8万吨,产值8000万元;预计全年总产值1.5亿元。五是烤烟生产。以落实面积,调整布局为重点,狠抓了集约化育苗、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烟草标准化生产、烟叶基地设施建设等项工作。2009年烤烟面积5000亩,收购烤烟1.5万担,烟农总收入859万元。六是生态经济杂果林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绿色家园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项目,促进了全县生态经济林的发展。2009年,全县己建成核桃、红枣、柿子等杂果经济林面积2.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000亩,建设绿色家园23个,绿化乡村主干道路180公里。今年上半年,新增经济杂果林1.2万亩。七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内抓培训、外建基地、扶持创业、做好维权、强化服务,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常年在外务工11.5万人次,就地转移3.5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5万人次。

四、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三个集中”。一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旧村改造、移民新村、城镇开发”三种模式,今年,共建设示范新村20个,硬化村内街道63公里,建设沼气池1830口,实施卫生改厕1750座,拆除门前厕所3169个,清理垃圾5358方,栽植绿化树木17万棵,绿化街道32公里,建设花坛1320个,安装路灯630盏,建成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16个村配套建成了两委会阵地、村卫生室、农资超市,12个村建成文化健身广场,10个村的文化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6个村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涌现出了以大墙乡赵里村为代表的旧村的大村改造典型,以阳峪镇阳峪村为代表的移民新村典型,漠西乡吴村是集移民搬迁、旧村改造、山地坡改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旱腰带区经济杂果林建设五位一体的示范村典型。二是小城镇建设。临平镇和阳洪镇是省上确定的重点镇、“关中百镇”示范镇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镇。按照重点镇建设规划,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了行政服务设施建设、街道改造、电力电信改造、绿化亮化等程建设,在临平镇形成了以209线和南北大街十字为中心 “三横五纵一环”的城镇街区新格局。在阳洪镇,形成了“五纵三横”的街区新格局。阳洪镇对派出所、国土所、电管站、信用社、水管站、学校、医院等派出单位和镇政府进行了改造建设,乡镇服务中心被《咸阳日报》报道为全市第一家开放式乡镇政府。全县共修建镇区道路14.8公里,通村道路122公里,埋设供水管道143公里,修筑排水管渠6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37盏。三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靖庄路和朝阳北路油面铺设、绿化、给排水、天然气等工程。投资2200万元,完成长1290米,规划红线宽60米的新城大街东延道路工程。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高速引线两侧各25米的绿化景观长廊和靖庄路的绿化工程。储备土地1250亩。四是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全县新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3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新修基本口粮田1.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五、以统筹民生为根本,促进“五个提升”。一是教育事业。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2542名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87.8万元。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建设工程,首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491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22061平方米,所有工程现已全部竣工;二批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11623万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09155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即将全面竣工;全县享受“蛋奶工程”的学生人数为77433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的85%,各级政府承担的资金已全部划拨到位。二是卫生事业。2010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482033 人,(其中民政救助 590人,计生救助0—18周岁独生子女5759 人),参合率为93.1%。全年共筹集参合基金为7230.49万元。总投资7187万元,完成卫生项目建设共计27个,总建筑面积55975平方米。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6个,占规划建设的112%。2009年人均21.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省级已到位892万元,县财政落实500万元。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启动实施9项。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三支”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国发3号》文件) 为重庆改革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县域发展,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牵动性、全局性、方向性大事, 也是新形势下推动“三农”工作的重大历史课题。

本文中“三支”工作指的是“以城带乡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 (以下简称“三支”) , 即选派市、县 (自治县) 、乡镇 (街道) 三级的农业、教育、医疗卫生、林业、水利、建设、规划、交通、国土、园林、环保、质监、文广、民政等事业单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近三年拟申报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到乡镇 (街道) 、村社基层学校、医院、涉农机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协助受援单位实施科技项目, 培养专业技术骨干, 完善技术发展规划和工作管理制度。

笔者结合本街道“三支”工作实际, 从几个方面探析“三支”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1 基本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首先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开始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本质内容就是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被列为第一个统筹。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之后, 在“两个趋势”判断的基础上, 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要形成“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两大机制。所以统筹城乡的思路从两个趋势的判断到两个机制的建立基本出于一个体系。十七大对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此, 《国发3号》文件作了系统的阐述。

什么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笔者理解为,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状态,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体制机制, 包括4个方面: (1) 生产要素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 公共物品、公共资源能在城乡之间合理均衡地配置。 (3) 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能互动协调发展。 (4) 城乡空间形态不断优化。城乡关系最终由分割到协调再到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高境界应是城乡之间的融合, 包括身份的融合和居住的融合。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在人才。从“三支”工作计划安排来看, 目的是推动技术下乡, 助推城乡统筹。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服务, 将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技术推广,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补充基层学校师资力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 发展情况

2.1 东城街道概况

东城街道位于铜梁新城拓展区, 对全县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东城街道现辖塔山、袁家、晏渡、姜家岩、金龙、全兴6个社区和飞凤、梁山、花院、安全、水星、柿花、青羊7个村, 全街道总面积56.2 km2, 总人口5.6万人, 城市建成区面积22 km2, 街道城市人口2.9万人。

2.2 东城街道实施“三支”工作概况

东城街道的“三支”工作从2009年开始实施, 出动支教5名、支医1名、支农14名, 共20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13个村 (社区) 的农村工作;当年东城街道农业增加值完成7546万元, 同比增长30%, 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952元, 同比增长20%。2010年出动支教4名、支医1名、支农10名, 共15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7个村的农村工作;当年东城街道农业增加值完成9823万元, 同比增长35%, 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107元, 同比增长24%。可以认为, “三支”人员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 紧紧围绕本街道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 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工作, 是略有所成。

2.3 东城街道的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工作进展

2.3.1 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

两年来, 东城街道的统筹城乡工作取得如下一些进展。

(1) 多措并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新修村级公路9 km、机耕道23 km和人行便道54 km, 改变了“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原新兴场镇公路改道1 km, 改变了赶场天车与人拥挤的状况;巴渝新村点30户、农民新村点40户、5个村级服务中心和7个村级卫生室的建设, 改变了农村面貌。完成了水星村人饮后续工程, 完善了无塔供水设备, 解决了新兴场镇的饮水问题, 另解决了6社8户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 安装了“村村通”广播142个,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2) 狠下功夫, 保质保量完成林改和土地确权工作。坚持严格细致操作, 加班加点对本街道的林权和土地确权信息进行微机录入, 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8700户林改和6540户土地的确权工作。

(3) 健全体系, 助推森林工程得实效。定期开展补苗、除草、抚育、施肥等工作, 使辖区内的巨尾桉、撑绿竹保存率和米径树高都达到相关要求。截至目前, 本街道已完成森林工程及管护面积410 hm2, 使森林覆盖率比2009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发展林下经济大户37户。

(4) 破解难题, 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经过逐一破解选址、规划、质量、资金等多个难题, 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2011年以来, 完成危旧房改造18户, 巴渝新居建设30户。

(5) 积聚力量, 做好农村改厕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合理规划, 让农民群众切身体会到改厕带来的好处, 从而达到完成一户、带动一片的“乘法”效应。目前, 已完成水星村改厕450户和规划好花院村改厕1000户。

(6) 真抓实干,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顺利开展。以国土“二调”面积为依据, 对8704户农户的土地承包档案进行了清理, 对因征地拆迁27个社暂缓确权发证, 共发65个社6540户并落实到户和记录在册, 做到证、账、簿、地“四相符”, 全面完成了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

(7) 加快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截至目前, 规模流转10.33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0.25%;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大户24户, 其中20 hm2以上大户4户 (2户观光农业和2户苗圃基地) 。

2.3.2 社会事业再上台阶

(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7月, 三支人员深入到村社召开了“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和“中共铜梁县委十二届九次全委会”会议精神的宣讲会, 积极当好政策的“宣讲员”。8月参与在村社举行的“唱读讲传”送文化下乡活动, 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2) 计生工作卓有成效。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协会的宣传工作, 为本街道婚育文明做贡献。本街道的计生工作也受到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 水星村被评为国家级先进计划生育协会和国家级疾患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

(3) 民生工作大力深化。走访过程中老党员崇高的党性修养、穷困户的生活艰辛, 都深深印在了“三支”人员的脑海里。因此, “三支”人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 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为163名困难群众送去了过节费和月饼等慰问品, 让广大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

2.4 东城街道的“三支”工作提质上档

“三支”人员将全街道1509名党员的信息全部录入“12371”党建信息平台, 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在党员教育上, 充分利用本街道远程教育系统, 选择适当的教育短片并配以文字解说给大家上科技课, 为增收献计献策。加强农家书屋建设, 完善借阅程序, 方便了群众阅读。

3 存在问题

两年来, “三支”工作对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少数“三支”人员与受援单位实际所需人才有差距, 不能充分满足促进统筹城乡发展需要。 (2) 部分“三支”人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 与群众联系不深, 不能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出大力。 (3) 个别“三支”人员与派出单位工作“脱离”不彻底, 存在“两头忙”的现象, 不能做到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面全身心地投入。

4 发展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与“三支”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进一步做好“三支”工作, 建议在以下“五个字”上下功夫。

4.1“放”

在“放”字上下功夫, 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做足做好放开放活的文章。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毕竟有限, 少取已到极限, 放活才能创造无限。建议: (1) 下放经济管理权限, 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快、综合服务能力强的村, 经审核认定后应赋予部分乡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增强发展活力。 (2) 综合运用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万顷良田建设、宅基地置换等政策, 全力推进土地整理。 (3) 积极探索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和水面经营权的抵押, 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发展, 让人民成为有产权、有产业、有财产的经营者。 (4) 放宽金融,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 支持发展镇村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5) 进一步优化镇村联建, 通过合作建镇村, 推进镇村重建, 探索园区、镇村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整合发展要素, 提高行政效能。

4.2“调”

在“调”字上下功夫, 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村域发展层次水平。“调”就是要调布局、调结构、调政策。要大力调整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 提高农业集聚度、集约化程度。要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契机, 进一步调整镇区布局、园区布局, 包括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服务业园区、旅游园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 形成“开发区 (专业园区) —产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

4.3“投”

在“投”字上下功夫, 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增强村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广开财路, 扩大多元投资。调整公共财政投入对村域投向, 重点向重大基础设施倾斜、向重大项目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向村域生态环境倾斜, 激活其内在活力, 走内生型增长之路。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等综合产权交易的要素平台, 实现城乡要素均等化交易和流通,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更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农业开发以及社会事业建设等。

4.4“改”

在“改”字上下功夫, 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 (2)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改变财政分配体制、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特别是要加快村级能力建设, 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实力。 (3)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完善集体用地、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建立街道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招拍挂流转, 努力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市同价”。 (4) 户籍制度配套改革。要改变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户籍制度, 进一步降低副城、新城落户门槛,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逐步转为市民。

4.5“保”

在“保”字上下功夫, 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社会保障逐步衔接。要加强面向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 有条件的逐步过渡到城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使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多地享受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重庆市作为统筹城乡示范区, 统筹城乡工作任重道远, 选派“三支”人员到基层, 是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重大决策, 在今后的合作共建中, 应加强“三农”工作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致力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共同开创合作新局面, 共同谱写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篇章。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3

一、创新审计项目管理方式,满足城乡统筹发展大局

“十二五”时期,城乡统筹工作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基層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城乡统筹项目动态化管理的审计新机制,将城乡统筹项目纳入每年必审的重点项目。审计部门要根据当地党政府城乡统筹工作安排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城乡统筹工作审计总体方案,每年将围绕党委政府城乡统筹过程各阶段的工作重心,有选择性、针对性确定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努力做到审计重点和审计内容动态化,全程关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中政策确定、政策落实、资金统筹、资金安排、资金拨付、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

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益,降低经济风险

由于城乡统筹工作涉及的面广、资金量大且资金安排渠道多,同时,由于资金安排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资金拨付的途径各异,审计部门要全面掌握资金的来源情况,仅从某乡镇或某村的账簿上很难得到完整反映,为此,一改以往微观审计的方法,从宏观入手,即对县级各部门下达到各乡镇、村的城乡统筹资金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计算机手段,将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透视表的形式对历年来部门下达到乡镇、村的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等相关信息进行完整反映,在审计前对资金的构成进行了全面的掌握,以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统筹安排审计力量,保证审计覆盖量

城乡统筹发展资金量大与审计力量薄弱,是今后长期存在的矛盾,所以有必要充分发挥在现在审计力量的效益,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来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

一是各类审计项目有机结合。审计部门除了专门开展城乡统筹资金专项审计外,在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增加审计内容,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资金的筹集、拨付和使用情况也同步纳入其范围。同时延伸审计部分重点资金所涉及到的项目村,全面掌握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发现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

二是整合审计力量。除了国家审计外,还要求对城乡统筹项目进行公示,并由村监会签字通过,保证事前的项目控制,同时由于国家审计人员少,针对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涉及面广的问题,为了加大日常监督的力度,还需要充分发挥各乡镇、部门内部审计的作用。由基层审计机关通过编制《城乡统筹工作内部监督指导性意见》,指导内审人员如何去关注内控制度的执行、资金拨付的合规性等方面问题,并要求对所属区域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的管理和监督。

四、开展跟踪审计,在发挥审计作用中体现时效性、针对性

城乡统筹工作资金量大、工作重心是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项目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复杂、程序繁锁,但是由于项目建设大多集中在农村,相对来讲工程专业管理人员缺少,对此审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政策,采取分时段、分内空、分类别进行跟踪审计。在此监督体系下,保证对重点项目纳入到审计机关直接审计的范围,对其他项目由审计机关组织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关注决策、勘察、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等环节,紧紧抓住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老百姓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着力从完善制度和创新管理体制上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通过审计力促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完善了相关制度,保证城乡统筹专项资金安全、完整。去年以来,淳安县相继出台了《村级主体城乡统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试行)》、《淳安县新农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试行)》等多个管理制度。

二是力推城乡统筹工作管理体制,逐步降低经济风险。比如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掌握专项资金分配权存在多部门、多渠道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部分专项资金用途重复和交叉、项目申报多头化等现象,提出了加强城乡统筹资金集中管理的建议,出台《淳安县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以项目大整合带动资金大整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实现项目管理“一本账”、资金管理“一个口子”的目标。

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促使内审工作完善制度落到实处。比如针对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提出建议。目前,相关部门在调研基础上,着手完善包括村级招待费、村级工程项目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制度,为淳安城乡统筹工作的有序推进夯实了基础。

林业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4

产业”,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力统筹城乡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去年及今年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步伐。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林业局注重与贯彻中央、省、市县精神相结合,与推动各项工作相结合,与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相结合,与真抓、实干相结合,做到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从3月初至到8月底结束,历时6个月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参学率达100%,共召开动员会9场(次),参加人数达450人次;组织专题集中学习5天,累计参加2360人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246篇;开展调研课题11个,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1个;编印信息简报28期;共征求意见建议104条。林业局还无偿提供绿化苗木200余万株,与煤炭局“互联共创”合力打造“绿色矿区”成效显著。

(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稳定促进步、改革谋发展,林业局本着“还权于民、还山于民、还利于民”原则,明晰集体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使农民成为森林的主人,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保护森林、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至今,全县集体林地面积161.1万亩已确权154.69万亩,确权率96.02%;完成731个村民小组70907户确权工作(涉及林改人数31.74万人),确权宗地66183宗;发放林权证26349本,发证面积113.45万亩,发证宗地51327宗,宗地发证率77.55%,面积发证率73.34%。集体林均山到户面积137.72万亩,均山到户率85.5%;集体商品林均山到户面积82.07万亩,均山到户率80.2%,集体统一经营的公益林签定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到户面积55.31万亩。共排查纠纷564起,涉及面积6.77万亩,调处548起,调处面积6.59万亩,起数调处率达97.2%,面积调处率97.3%。接待林业来信来访37件,处理36件。

(三)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城乡绿化工程、中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及农村能源建设工程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加大生态公益林、速生商品林、核桃、油茶、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建设力度,推动了林业全面的发展,森林资源状况呈现出总量持续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县林业系统育苗580亩,出圃苗木2350万株(川滇桤木1000万株、核桃100万株、油茶100万株、杉木600万株、南酸枣200万株、红椿50万株、喜树200万株、其他树种100万株);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16.5万亩(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1.5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的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12万亩(杉木5万亩、桉树3万亩、川滇桤木2万亩、马尾松1万亩、其它1万亩);核桃基地建设10.77万亩(12月底前完成);油茶基地建设0.11万亩,建沼气池257口,合格率100%,节能改灶1600眼;义务植树143.7万株,占计划100万株的140%,成活率94.9%。

(四)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1、林业经济良性循环,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9全县林业经济运行平稳,森林资源培育稳步推进、林产工业迅速崛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林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呈现质量、效益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年预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0.5亿元,第三产业1.3亿元;产业结构比为41.9:16.2:41.9。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5

(2008年10月29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前期所作的主要工作

2007年7月,我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来,全市把试点工作作为省委、省政府交给自贡的最大政治任务,作为自贡发展最大的历史机遇,作为对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从统揽各项工作全局的高度迅速启动试点工作。

(一)抓观念更新,营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是开展大宣传。全市各类新闻媒体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作为宣传重点,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自贡”专栏和专题,组织开展了以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典型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做到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一年多来各类媒体共刊播报道1000余篇、专版24个、专题节目30余个、系列评论28篇。同时,各级各部门也采取组织宣传车巡回宣传、广场文艺演出以及书写墙标、岩标、办板报、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乡镇、社区共张贴宣传标语5000余幅,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4万多份。

二是实施大培训。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成都科分院陈国阶教授、西南大学张明举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邓玲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国家千县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子昂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乡镇(街道)负责人进行了轮训。市级各部门、单位和区县也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干部职工和乡镇、村两委会成员进行了培训。与省社科院成功主办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论坛会”、参加了北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国际研讨会”。一年多来,市、区县共举办专题报告会近150场,市统筹办编印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文集3册3000余份,区县及市级相关部门编印培训资料20000多份,全市第一批培训对象培训面达到95%以上。

三是组织大讨论。拟定了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为主题的50个理论与实践研讨题目,提供给全市理论、社科工作者及干部群众进行研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撰写各类研讨文章、心得体会文章350余篇,编印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文章专辑》。市、区、县及市级部门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题研讨会20多场(次)。

四是发动大献策。在媒体、互联网和党政网上开展了“我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献计献策”活动,问计于民。活动共收到来自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离退休干部、学生、外地打工人员等的各种建议意见500多条,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辟专栏进行了选登选播,并对优秀建议意见进行了整理汇集,采纳到改革试点方案中。

(二)抓调研论证,科学制定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方案 一是学习考察,借鉴先进经验。2007年5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县党政一把手、市级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赴南京、苏州、嘉兴、昆山、成都和重庆等地学习考察。此后,又先后组织干部到德阳、广元、双流、重庆、黔江、永川、宜宾等地参观考察,汇编了部分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各区县、各部门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考察学习活动。

二是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市情。市、区县领导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把自贡置于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分析比较,分五个专题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对策进行深入研讨,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自贡的发展定位。2008年7月,市统筹办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联合抽调130多人对四区两县的14个乡镇、14个村民小组的815户农民进行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项问卷调查,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了“土地使用和管理、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户籍管理、行政管理”四大重点领域改革突破的专项调研,形成了5个调研报告和相关改革意见讨论稿。

三是反复研讨,制定试点方案。在考察学习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自贡作为丘陵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的基本特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主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这一关键,组织专门的起草班子,迅速完成了改革试点方案初稿的起草。同时,坚持开放式制定《总体方案》,多次组织区县和市级部门对《总体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与市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进行了专题协商,并先后五次赴北京、成都等地征求国家有关部委、省级相关部门以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

四是借智借脑,开展战略合作。与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的部分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邀请了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西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重庆大学、财政部科研所等科研院校专家来我市指导,聘请了国家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国务院千县工程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子昂、光明基金会执行会长车夫等7位专家学者为市政府统筹城乡顾问。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展《自贡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此外,区县也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专题规划,如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富顺与成都科分院合作、荣县与西南大学合作、沿滩区与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合作、自流井区与西南交大合作、贡井区与省社科院和农科院合作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通过这些措施,为我市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目前,各区县的试点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复实施,市级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已完成内审工作,将陆续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抓推进机制,形成上下左右齐抓试点的合力

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区县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部门抽调13名干部脱产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面上的改革试点工作。各区县、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抽调100多名干部专门从事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还实行了市级四大班子领导联系区县、重点部门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

二是构建了市、区县、乡镇三级工作责任体系。把改革试点工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及目标管理、专项督查制度,将涉及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的45项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任务,以及重点区域改革突破的具体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区县和部门,再由区县、部门分解到相关乡镇和科室,对任务完成情况按照“倒扣分”的办法进行考核,确保了任务落实。三是建立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把推进改革试点作为自身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在规划和政策制定、重点突破口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群团组织都围绕改革试点积极工作,各尽其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专题听取改革试点方案汇报,并组织市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研,对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

四是实行了干部下沉助推制度。按照“抽硬人、硬抽人,下得去、蹲得住,干实事、见实效”的原则,在2007年上半年已经从市级机关下派260名干部到基层帮扶的基础上,下半年又从市级机关抽调65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组成7个“助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组”,帮助区县、乡镇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五是实行了市级部门与区县共推制度。在干部助推的基础上,由助推组干部所在市级部门与助推区县签订协议,变“个人助推”为“单位助推”,并形成制度。目前,各区县已与助推的65个市级单位签定了“共推协议”,合力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四)抓重点突破,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在总体改革方案报省批复阶段,全市不等不靠,既从面上广泛宣传发动,更着力从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一是抓重点领域的突破。在规划方面,以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不减少为前提,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的规划修编办法。在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加快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体系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大安、富顺两个区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市初步建立。在公共服务方面,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自流井区为代表,形成了以社会救助、就业培训、医疗卫生、治安防治、计划生育等为重点的“以城带乡”服务体系;完成了部分市属学校管理权限下放工作,启动了贡井区艾叶镇、长土镇和大安区大山铺镇将城市社区卫生向农村延伸的试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及合村并组工作。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施了农业保险试点,启动了建立县乡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组建自贡市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的前期工作。此外,还在城乡户籍、房屋一体化管理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

二是狠抓重点区域突破和示范点建设。在各区县选定了18个重点乡镇、20个重点村和3个工业园区作为改革试点的突破口和示范点,积极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力求在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对全市面上工作的开展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高新区以“安居、社保、就业”为突破口,在建设手续、模式、品位上实现突破,开工建设了16万平方米,1200余套安居房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启动了1万名农民变市民工作,对11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的1.8万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行了认定。同时,初步制定了征地农民的社保办法,对4600多人次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实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免费推荐就业、免费服务跟踪“四免”政策;大安区以“一乡三村”(凤凰乡、新民镇董家村、团结镇土柱村、大山铺镇江姐村)为突破口,着力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三大”突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4个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序流转土地20000余亩,为155名农民股东发放了土地股权证;自流井区把“一城一镇一山一带动”(城区、舒坪镇、农团山、城市带动农村)作为突破口,发挥“大城区带小农村”的优势,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了城市学校与边远农村学校结对办学模式,该区仲权镇全胜村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贡井区抓住“三镇一村”(成佳镇、龙潭镇、五宝镇、长土镇元坝村)重点,按照“错位发展、融入互动、点状开发、梯次推进”思路,在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上寻求突破,加快推进城郊工业卫星城镇成佳镇、特色农业产业城镇龙潭镇、新, , 型商贸城镇五, 宝镇等中心城镇建设,全力打造农村新型社区元坝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沿滩区围绕“两湖两镇”(卧龙湖、金银湖、仙市镇、邓关镇)实施突破,15000平方米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入住,“新型农民工孵化园”开始筹建,“古镇风韵、盐运古道、仙女长廊”的仙市古镇4A景区开始启动。荣县以“三镇两带一城”(双石镇、长山镇、新桥镇、果畜、菜禽产业带、荣县新城)为重点,在“减少农户散居、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创业业主”四项工程上实现突破,实施“回引工程”和“强人治村”战略,25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业主回村当上了“村官”,大力开展了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富顺县以“一城一园三镇一基地”(富顺新城、晨光工业园、赵化镇、代寺镇、板桥镇、劳务开发基地)为突破口,抓住“扩权强县”试点契机,通过推动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着力实施“归雁经济”,在重庆、昆明成功举办了统筹城乡发展项目推介会,回引注册企业114户,资金7.3亿元;代寺镇出台实施了关于推进户籍制度、土地流转、行政管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四个文件。同时,根据我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正着手对统筹城乡的盐、龙、灯、佛、学五大项目进行策划,开展了我市统筹城乡生物产业的调研和规划工作,努力为改革试点提供产业支撑。

二、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统筹理念逐步确立,推进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

一年多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干部培训,形成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其突出效果,就是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共识基本形成,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正逐步破除,统筹理念和改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工作的统领和总揽,把改革试点作为重大发展机遇,正在围绕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一个“热议城乡统筹、研究城乡统筹、宣传城乡统筹、探索城乡统筹”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二)试点方案获省批准,推进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8月22日省政府以川府函〔2008〕239号文正式批复我市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对改革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作了进一步明确。在试点改革实践中,全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市情紧密结合,总体思路更加明晰。一是改革目标切实可行。针对自贡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以城带乡”特点明显的实际,试点方案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提出了“三个率先”的发展改革目标,就是要通过10年的努力,使自贡在全省丘陵地区中率先建立起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全面振兴。二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清晰。空间布局上以“一圈一带两片区”(即城市经济圈、板仓-沿滩-邓关-晨光工业产业带和荣县、富顺县两个片区)为载体;推进方式上实施“圈层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以大城市、大产业、大环境、大互动“四大工程”为抓手,努力形成“一圈”带“两片”、城区带郊区的统筹发展新格局。三是发展改革的任务明确。就是要强力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投融资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产业发展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八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创业就业、农村金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八大体系”,形成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整个改革试点思路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取向,既符合自贡实际,又有所创新。

同时,各区县、各部门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切合自身实际的试点方案,使试点工作上下联动,有步骤地协调推进。

(三)区域领域强力突破,推进改革的示范效应明显

在区县和基层狠抓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市里以召开现场会为抓手,相继召开了“高新区区局共推”、“大安土柱村农村土地流转”、“贡井区成佳中心城镇建设和管理”、“自流井全胜村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16个重点乡镇改革经验交流会”、“富顺产业互动、城乡相融”等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了一批改革试点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统筹城乡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引进统筹城乡招商引资项目228个,预计投资67.57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区域实施的项目131个,资金11.69亿元。

虽然一年来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加之受方案审批过程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重要领域和环节的配套措施尚未跟上,全市改革试点工作仍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够、大胆探索不够等问题。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体会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必须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统揽全市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统一认识,强力推进;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省委关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精神与自贡作为丘区老工业城市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形成科学可行的试点方案,引领试点工作的实践;必须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总体取向,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改革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举全市之力,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部门互动,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当前,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在另外两个试点市德阳和广元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市更有责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经验。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面实施《总体方案》,掀起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的新高潮。

当前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充分运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资源,围绕《总体方案》的实施,以“圈层梯次推进、城乡双向互动”为路径,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推进土地、户籍、社保和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重点区域示范点建设,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为下一阶段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一)明确试点工作要求,狠抓《总体方案》分解落实 1.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对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前一阶段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抓紧完善《总体方案》,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保证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2.抓好方案宣传。通过刊登方案解读、专题采访、典型报道、宣讲报告、好新闻评奖等形式,再次掀起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高潮,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深刻把握我市改革试点的目标和重点,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

3,分解落实责任。根据省政府对我市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八项改革”、“八大体系”任务,提出我市《关于落实<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意见》,将方案的内容,以及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的市级主管部门和区县。

4.制定分年行动计划。根据《总体方案》提出的发展改革主要任务,按照2年一次的方式,滚动编制改革试点行动计划。当前重点是编制好“自贡市改革试点2008-2009年行动计划框架”。同时,指导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根据《总体方案》和专项规划,提出近两年改革试点的工作任务,汇总后报省统筹办备案。

5.编制专项改革方案。在已经批准区县改革试点方案基础上,尽快完成对市级部门专项规划和意见的审批。在专项规划基础上,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八项改革内容,进一步深化改革步骤和政策研究,形成专项改革方案,逐项报省统筹办备案。

(二)推进重点领域和区域改革,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

1.以四个领域为重点,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一是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推进城乡房屋管理一体化,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重点探索适度延长经营权流转期限,适度扩大流转土地的使用范围,允许承包经营权继承、转让、抵押和上市交易。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在坚持有利于人口自由迁徙和科学有序管理基础上,探索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人口流动限制,为公民自由迁徙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探索对农民工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农民工社保体系,健全农民工社保转移接续机制。在被征地农民社保方面,探索完善已被征地农民社保方案,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启动新征地农民社保方案。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办法。四是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职能,强化各级政府服务能力;撤乡并镇,增强中心小城镇带动力;简政放权,完善乡镇整体服务功能;探索市政管理向农村延伸。年内要完成4大领域改革方案的制定,报省统筹办备案。

2.围绕区域突破口,加快示范点打造。一是科学选择好区域突破口。继续抓好现有的18个重点乡镇、20改革示范村和3个工业园区突破口的试点工作,并在实施中逐步补充调整。二是因地制宜抓好试点内容。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分别在资源开发、产业互动发展、集体土地流转、农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管理、劳务输出和转移、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民变市民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三是整合资源支持示范点打造。在项目安排、资金补助和扶持政策,优先考虑突破口乡镇的需要,集中全市之力支持突破口建设。

(三)把握发展与改革的关系,突出抓好“三个结合” 1.把改革试点工作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相结合。在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中,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全力建设板仓—沿滩—邓关—晨光100平方公里产业带,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发展方式,培育板仓、晨光等工业集中区,力争10年之内“一带”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成为区域重要增长极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战场。合理布局一批适合中心城镇发展需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区,积极承接城市工业产能扩散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增强工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把改革试点工作与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强对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的基本路径研究,通过改革农村土地、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形成鼓励、吸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变的系统政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壮大城市人口规模。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强化现代商务、文化旅游、信息、金融等核心服务业功能,加快完善城市各项配套服务设施。适应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和“一圈一带两片区”布局需要,加快推进对外骨干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市域交通干线网络。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需要,着力抓好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3.把改革试点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丘陵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果畜产业带、菜畜产业带、乡村旅游产业带等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引进技术和资金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着力建设以香料、鲜花、果蔬和特种植物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策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的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 高农, 村文化、教育、卫, 生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农村居住示范社区。按照“区域梯次推进”路径,逐步将城镇供水、供电、供气和环保设施向农村集中居住区延伸。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保障改革试点顺利实施

1.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一是实行“双向目标考核”。根据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汇总提出改革试点的工作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区县和市级部门,实行综合目标和专项目标“双向考核”。二是强化市、区县、乡镇三级工作责任体系,落实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把改革试点工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进度检查,促进目标任务按进度推进。

2.完善“四方联动”方式,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市级部门和区县联动推进。实行部门与区县共推制度,所有区县都与市级相关部门签订共推协议;完善市机关干部下沉助推制度,加强市助推工作组与区县统筹办的协调配合;实行市级部门对口支援区县制度,将市级部门掌握的政策和资金,整合安排重点乡镇的发展。二是市统筹办与区县联动推进。坚持市统筹办牵头召开的区县现场交流会议制度,在已召开5个基础上,近期再准备召开3个;坚持市统筹办与区县统筹办的工作交流制度,适时组织各区县统筹办进行交流和学习考察。三是市统筹办与部门联动推进。定期召开市统筹办与市助推工作组之间的会议交流;探索建立市级部门联系交流会议工作机制。四是省和市联动推进。利用省级试点市的牌子,积极研究试点中的问题和需要省上支持的事项,加强与省上有关部门的汇报和衔接,争取省上有关部门与我市签订共推协议,创新省和市联动推进新机制。

(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加强试点成果总结提炼 1.加强引智借脑工作。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聘请一批全国知名专家作我市的统筹城乡顾问,为我市的试点工作提供政策和理论指导。紧密跟踪成都和重庆国家级试验区的工作进展情况,学习东部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研究和借鉴这些地区最新改革成果,并运用到我市试点当中。

2.狠抓重点课题调研。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调研,在已经完成4个重点领域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批指导性意见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3.及时总结推广实践经验。目前全市在土地流转、小城镇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业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已初步形成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挖掘题材,进行总结提炼,明年开始在全市推广。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6

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常委会作了汇报,市委常委会还就统筹城乡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去年以来,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将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开展了试点工作,年初党代会年会期间,我们专门就这项工作召开了专题党内民主恳谈。根据省委文件精神,我市提出争取在2011年前基本形成城乡党建一体化工作格局,重点在“四个一体化”上下功夫。

一、创新设置模式,推进城乡党组织架构一体化

根据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一是推进“城乡联合型”党组织建设。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经费保障、人才聚集、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总结前期结对共建经验基础上,推行每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都与村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对条件具备的镇(街道)机关党支部,设立机关、村联合党总支、党委,帮助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在城乡结合部,完善“村居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统一领导村(社区)的工作,实现资源共享、1

优势互补。针对一些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特点,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思路,加大“村村联建”党组织建设模式,使村级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对村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调控。如XX镇整合9个村分别成立XX社区党委和XX社区党委,通过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村庄面貌发生了显著改观。二是推进“村企融合型”党组织建设。按照以企带村、村企整合、工农互助的思路,在企业较多、村与工业园区共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龙头的村、企、居融合型党组织,推动农民向市民、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如XX联合党总支成立后,积极协调村企关系,实现了共建双赢。三是推进“产业纽带型”党组织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等发展趋势,以产业链为纽带,对就近几个行政村从事同一产业的党员,采取“同业组建”党组织模式,灵活党组织设臵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加强互动交流,推进城乡干部人才配备一体化

落实“一线工作法”,致力于优秀干部人才向基层倾斜,促进干部人才资源尤其是党务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臵。一是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继续选派市直或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年轻优秀党员干部到重点村、难点村任职,担任村党

组织副书记,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完善推广了“指导员工作室”的做法,更好地发挥指导员的特长和优势。二是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文书等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明确他们的职责,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是大规模培训村级干部。把村干部的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分级负责做好村干部培训工作。市级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村级主要干部集中培训,其他村干部至少参加一次镇(街道)集中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确保45岁以下的村级主要干部都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目前,我市在读的村干部人数达到342人。四是畅通优秀村干部的培养使用渠道。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干部,适当提高物质奖励水平。

三、实行动态管理,推进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

积极应对城乡党员流动性加剧、就业多样化等趋势,依托信息技术,更新管理手段,实现党员全程动态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是构建全覆盖的党组织网络。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双重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了流

动党员管理工作。全面建立了异地商会党组织,依托商会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施外来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在镇(街道)以外来党员流出地为单位建立党的组织,目前已在XX街道建立江西籍、安徽籍、湖北籍、湖南籍等四个外来党员临时党支部。二是全面推行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了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在全市全面推行,将全市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系统,实现了流动党员的网络化管理,实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情况,增强了党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统筹做好城乡发展党员工作。全面推行了入党积极分子积分管理、发展党员全程票决公示等制度,规范了发展党员程序,提高了发展党员质量。实行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在任期内不开展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宜担任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职务。四是优化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按照“以用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管理、深化学用。同时,依托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基层党校等平台,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教育培训。抽调专家、优秀村干部、乡土人才组成讲师团,赴镇、村巡回培训广大党员干部。五是拓展城乡党员作用发挥新途径。进一步创新方法,拓宽渠道,切实提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水平。根据党员的特长,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立了16支镇级党员志愿者队伍,积极创建“党员先锋号”、“党员先锋岗”,激发党员参与事务、联系群众的热情。规范了“党代表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联系基层、收集民意、反映民生的作用,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四、实施互助共享,推进城乡党内关爱一体化

强化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大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建立村级干部待遇保障机制。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认真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精神,切实解决村级主要干部的基本报酬。健全离任村级主要干部补助制度。二是完善党员服务中心作用发挥机制。在建立市镇两级党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村(居)、社区、非公企业党员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开发党员服务中心触摸屏查询系统,进一步方便党员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党员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化、运行高效化、服务正常化。三是建立完善党内互帮互助机制。采取镇(街道)财政拨付一点、市级党费补助一点、村居企业赞助一点以及广大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建立壮大“党内关爱发展基金”,目前,市镇两级基金总额达400余万元,不少镇(街道)都将党员交一笔关爱资金作为今年“七一”的一项活动内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7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 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 迎难而上, 顽强拼搏, 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5308亿千克, 再创历史新高, 连续6年增产, 首次实现连续3年超5000亿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实际增幅6%以上。

会议提出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 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 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 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 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 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支持农村住房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 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 推动草原生态建设, 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

五、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从古到今的名言摘抄下一篇:给男孩情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