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指导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指导幼儿折纸活动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培养,将对其性格的完善以及自我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折纸活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幼儿园日常活动之中,对幼儿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对指导幼儿折纸活动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幼儿;折纸活动;策略研究

幼儿园是幼儿开始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场所。许多幼儿在开始阶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适应性,不仅影响了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效果,对幼儿园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较为严峻的考验。幼儿园的折纸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幼儿在学习中的不适应性,在活动中,教师要更加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下,表达对美的体会,让幼儿拥有快乐、轻松的童年,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审美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下面,就指导幼儿折纸活动策略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激发幼儿折纸兴趣,营造美好活动环境

教师指导幼儿开展折纸活动时,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颜色以及折纸内容,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充分尊重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幼儿心情愉悦地参与到折纸活动之中,感受到折纸活动的乐趣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一种美好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对“美”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体验,身处于“美”的环境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指导幼儿进行主题性折纸活动,如小动物主题、蔬菜主题以及花朵主题等多种形式的折纸内容,让更多的幼儿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课堂参与度,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折纸创作,提升幼儿折纸兴趣。在幼儿完成折纸后,对其作品进行展览,营造充满美感的活动环境。让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力,让幼儿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通过展览活动还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折纸创作热情以及创作自信,对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

二、采取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热情

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年龄较小,普遍存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以及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的特点,预期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幼儿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依据陶行知教育理论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创造热情,让幼儿感受到创作的意义。在折纸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便是折纸所需使用的道具,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折纸活动与幼儿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通过给折纸内容赋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是通过多种形式对折纸活动进行一定的包装,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对创作进行一定的感知。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折纸活动中,可以将其所蕴含的故事进行讲解,通过故事来引出折纸活动,更增添了活动的新奇感,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之中。同时,还可以丰富折纸作品的表现形式,通过教师的辅助让整个折纸画面更加立体化,或是通过背景的设置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化,让儿童更好地感受到折纸的快乐所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三、选取幼儿喜爱的题材,激发幼儿折纸欲望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玩,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追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取幼儿喜爱的题材,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折纸欲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寻找折纸活动的主题,才能更好地贴近儿童需求,才能让儿童更加快乐地进行折纸活动。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喜好进行深入观察,在折纸活动的主题制定过程中,依据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题材的选取,以生活作为题材制定的基础性内容,更好地引导幼儿通过折纸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有效提升幼儿的生活观察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让幼儿自觉地激发起折纸欲望,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折纸活动的相关策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幼儿教育对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个解放思想,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之中。通过陶行知教育理论来指导幼儿进行折纸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折纸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让幼儿感受到专注于折纸的快乐,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下进行自我个性的解放,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沈辉.陶行知教育理論指导幼儿折纸活动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04):45.

[2]张艳萍.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游戏化的指导意义[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9(12):91.

[3]邢夏婕,聂红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233-234.

作者:丁文烨

第2篇:“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碧螺春》一课,细腻地描绘了碧螺春悠久的历史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溧阳处于江南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一壶春”、“沙河桂茗”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二、活动方案

主题: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溧阳茶叶的栽培、溧阳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

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茶艺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茶叶的对外贸易等。

名人与茶:了解诗人才子以茶会友、品茶赏茗的趣闻轶事。

溧阳茶叶调查小组:着重了解溧阳茶的栽培、溧阳的各类名茶(如沙河桂茗、苦丁等),有条件可利用假日到茶园看一看、问一问。

(三)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活动方案(以“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活动方案为例)。

活动主题:茶的历史与发展

活动目的:

1.了解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2.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活动过程: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合理的删减。

成果展示: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活动报告:以书面形式呈现。

(四)成果交流。

1.评选最佳手抄报。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版面布局合理,整体美观。

2.评选优秀调查报告。标准:调查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有具体的调查记录,内容真实,表达流畅。

3.进行品茶活动。

(1)请茶艺小组的成员向大家介绍茶的礼仪,讲解泡茶的要点,并当场向大家表演。

(2)学生进行品茶活动,并谈谈当时的感觉。(从茶的形、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描述)

反思 综合性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同时也通过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各类有关茶文化的资料,使学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超越文本之外的实践。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的实践性在活动中也得到体现。学生自主策划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仅对策划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还制订了简单的研究计划,利用图书馆、网络、实地考查等渠道获取资料,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写研究报告,形成了能力。

作者:庄国华

第3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

摘要: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指导,提出了在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坚持科学发展的注意事项,并介绍了我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与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与方式方法的综合体现,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规格变化,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地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起,我校开始2007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07年7月修订完成。本文结合我们这次修订工作谈谈科学发展观对具体工作的指导作用。

2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意义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大幅增长,教育资源紧缺、培养方式滞后等一系列新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根据研究生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与方法,优化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创造更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条件、培养机制,对于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达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同步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生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证质量为目标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动力,修订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谋求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和耦合点。

3修订培养方案要遵循科学发展观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模式、学制、课程设置与学分、课程大纲、培养各环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应体现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无不要求以全新的思想进行全方位设计。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应紧紧围绕以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为主、实现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来开展。

4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它是一个普适性的理念,是一切社會历史活动的指导原则,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以人为本”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以人为本”更是一种教育目标。培养方案归根结底是为培养研究生服务的,因此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实际需要。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充分考虑研究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生源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体现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学习动机的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又要考虑到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即强烈的自主性、鲜明的研究性、经常的流动性、明显的阶段性和高度的选择性。

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空间,使研究生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有特色的安排,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5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研究生业务规格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与综合型等。修订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格研究生对业务发展的取向和需求,努力促进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有所得、术有所进、功有所成”。

换言之,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尽可能满足研究生业务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学术活动能力,既要体现“广”与“博”的要求,又要体现研究生业务发展“精”与“深”的目标,既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更要强调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与业务素质的有机结合,既要培养学习与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于动手实践能力,更要注意强化创新意识、融会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6确保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正确把握各学科、专业的内涵,充分考虑,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培养方案的前瞻性是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为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的一个必要手段。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1998]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及国家有关文件为依据,充分反映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体现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7几点具体做法

下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介绍几点具体做法:

(1) 培养目标中进一步突出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压缩学分,缩短学时,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留下充分的时间,体现以人为本。例如,博士研究生课程从原来的两学期500余学时20学分,调整为1学期200余学时12学分。考虑到研究生发展取向的多样性,加大了课程的可选择性。例如,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我们提供计算机科学数学、机器学习理论、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数据挖掘理论、软件体系结构、C3I系统中的数据融合技术供学生选择(至少选修1门)。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博士研究生课程结构

(3) 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加强了数理基础和综合实践环节,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角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着很大的共性,尤其数理基础。按一级学科培养的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 何理想.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76-79.

[2] 李阿利,卢向阳,贺建华,等. 试论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与内容[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67-69.

[3] 杨兆中,黄显德,何雁,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J]. 石油教育,2006,(2):39-41.

[4] 孙绪华,涂俊才,冉鸿昌.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30-33.

作者:刘海波 张国印 沈 晶 夏松竹

第4篇: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 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和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出发,针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和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教学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把广东建成教育强省作出贡献 ”。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 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 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 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 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 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课题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如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⑴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⑵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类。 ⑶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⑷ 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 ⑸ 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操作方法。其中第(5)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这里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有个课题《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要设定子课题。 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生个性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突出介绍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举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997.9——1998.3)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1998.3一1998.9)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1998.9——1999.12)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入“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2、要多学习,多借鉴。

3、创新。

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

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

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第5篇:第三小学识字写字指导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达旗第三小学 2013-4-10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石。识字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低、中年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识字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弱化,主要体现在:

1.强调识写的数量,忽视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

2.教学方法机械单一,作业设置过量抄写;学生兴趣低,主动性差。识字写字教学缺乏情趣,效率低下。

3.教师重视字音字形的识记,忽视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造成大量学生同音误用的别字现象。

4.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公开课时干脆避开生字不讲,“识字写字”教学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长久以来造成学生识写兴趣低,能力差,书写习惯坏,书写错误多等令人担忧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相关研究综述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多姿多彩,其中识字改革尤其活跃,取得的成果也最为突出。1978年以来,我国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按照汉字字音、字形和字义的某些规律,创造出了注音识字、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法。据统计,目前有定称的识字教学方法三十多种。这些识字教学方法大多数取得了明显的识字效果,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编写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如这些方法大多重“识”轻“写”,与现行教材并不是完全同步。加上我们一线教师本身对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这些方法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病。比如有方法却不知,好方法不会用,方法用得不适当等等。

我们将借助于“新课程背景下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着眼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着眼于一线识字写字的课堂,着眼于一线教师,力求端正一线教师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将原有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吸收精华,探索出实际教学操作性更强的切实有效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培养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从识字写字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识字写字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依据为:

1.汉字的科学性: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表征以及汉字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构字方法,对于学生识记、书写和运用汉字有重要作用。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随堂练字提高练字效果。

3.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其成效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的影响。但教学的终极目标还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陶行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教师就势必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时给学生添柴加油,使学生学习的火焰保持永久的旺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识字写字的有效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写字的方法。

4.端正实验校教师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汉字识写规律的研究,提升教师个人教学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围绕“典型课例”评课议课,探讨核心问题。。

2.利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写字兴趣,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4.鼓励课外识字,生活中识字,并有积极展示自我的欲望。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段各有其教学侧重点。因此,我们精心组织联盟内各小学,组织备体备课议课,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活动,围绕典型课例探讨识字写字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正确书写的能力,如何教给学生仔细观察、巧妙识字的方法,如何保持学生浓厚的识写兴趣,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同时关注学生课外的自主识写情况。从中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和课题专家组。

2.对识字写字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5.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6.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著作,邀请课题专家组举办学习讲座,定期进行研讨。

2.定期开展识字写字课堂教学评比以及研讨课、公开课等活动,组织评议。

3.分阶段针对学生识字写字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分析。 4.举办案例反思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优秀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2.收集整理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3.收编《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指导策略论文集》

4.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5.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借鉴法

2.行动研究法(学习——实践——反思——实践)

3.案例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为达拉特旗一小、二小、三小、蒙小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人数很多。负责人韩晴校长、张霞副校长均为达拉特旗小学语文学科业务骨干,其他主要成员均为我旗各学校中的语文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其中有区级教坛新星,市级教学能手,还有市区级基本功大赛优秀选手,还有多年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家,经验丰富。他们的论文与教学设计多次获得过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励。大部分人担当学校主要教学教研工作,有课题研究工作经验。此外,我们吸纳中心备课组其他成员全员参加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广度;还准备邀请北京前门小学、烟台实验二小等名校教师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并诚邀达拉特旗教研室的苏兰老师、靳老师等担任我们的课题研究专家顾问,以确保研究方向和深度。

十、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逐步形成:

1.《优秀教学设计集》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识字写字教学案例反思集萃》

3.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课题教学光盘:《识字写字有效教学典型课例》 4.研究报告和论文:《识字写字有效教学方法论文集》5.学生成长记录集等多种形式的成果。

十一、课题成员组织分工

专家顾问组:达拉特旗教研所靳老师

达拉特旗教研所苏兰老师

课题组组长:达旗第三小学校长韩晴 课题组副组长:达旗第三小学副校长张霞 达旗第三小学教导主任任海燕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读得好,才能使他们写得好;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从而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为此,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指导语文三类课文(精读课文、自读课文、诵读欣赏)的阅读方法。

精读文本要引领学生“感知一理解一揣摩”,多角度阅读,要学会方法,形成能力;略读文本要浏览、粗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培养迁移能力;

诵读篇目则重在朗读、积累,获得体验,学点欣赏。

2、研究、指导不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方法

①初一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的方法,指导学生浏览性的泛读方法,侧重学生语文阅读感受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文学之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层面上下功夫。

②初二年级侧重指导学生探求性的速读方法,指导学生编提纲、作批注、写好读书随感,做好简要评点,侧重学生阅读体悟的指导。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体悟和发现。

③初三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品味性精读的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指导学生写体会、再创作。教师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评价机会,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质疑、赏析、创新层面上做文章,指导学生写写美文赏析,做做名著荐评。

3、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结合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应有侧重。要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特点,对各种文体进行阅读指导。

用心爱心专心 1

现代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4、研究、指导各个学习环节中的语文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测试等环节中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如预习采用“读标抄想”,听课要求“听记思问”,复习运用“结查练评”,注重解题技巧的指导。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综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二、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本课题由孟津双语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孙英平和教科研处主任丁喜照老师担任组长,由语文教研组长、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组成课题组核心成员。他们都是教育一线富有教育经验、工作钻研精神的教育教学能手,在教育与教学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语文教研组曾被评为孟津县 “优秀教研组”。孙校长,获得省级 “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骨干教师”。丁主任 是“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教育教研经验,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的成果:《利用导语激发兴趣》、《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朗读教学的魅力》、《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成长的催化剂——赞美、鼓励》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论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语文教研组长王留晓老师,是“省级骨干教师”,“省学术技术大头人”“市教改能手”,在语文教学、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语文教师:我们还缺少什么》、《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论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

三、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

(1)确立研究专题,成立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收集学习研究的有关资料,提高思想认识。

(2)学习有关语文阅读方法指导的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调查我校学生语文自学学习的状况。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指导研究语文阅读方法的管理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1月至2010年6月)

(1)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在初

一、初

二、初三语文备课组中开展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自学能力的研究与指导。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进行中期汇报,检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情况,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探索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方法能力的途径。

用心爱心专心

23、总结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

(1)积累汇总研究资料,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研究报告、教案、小论文、个案材料、作品、获奖论文等。

(2)做好结题、成果鉴定的各项准备工作。

具体措施及预期成果:

具体措施方面,从时间、指导、活动、课堂等四要素开展阅读教学。通过优化课内阅读、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增设阅览课程、抓好兴趣小组、组织专项比赛,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创意生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体验、交流活动中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养成读书习惯。阅读活动中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激活学生持久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读书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力求整理、总结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途径;力求摸索出语文阅读的四种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力求总结出指导学生阅读解题技巧的方法。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论文、专刊、课程实施方案、辅导读物、多媒体课件、教案、上课实录、学生作业、学生作文、学生试卷等等。

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科教学整体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等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教科室主任、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和语文备课组长组成。他们都曾参加了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二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围绕本课题我们还做了许多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并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统一思想,制定方案。

前期准备:

1.学习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的精神,了解有关的要求与规定。

2.组织发动以备课组、教研组、教师个人为单位进行校本研究,再确立我校的教育研究课题。

3.挑选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科研能力,分工负责,落实各自的工作内容与职责。

4.学习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调查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方法的情况与做法,调查我校学生语文阅读状况。

5.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6.健全学习制度,学习有关文选,举办有关本课题的公开课和理论讲座。

在指导学生语文阅读方法研究方面,语文组很多老师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洪英老师能有计划、有措施指导学生自学,注重从使用工具书、善听勤思、多读多写、系统整理知识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她注重学法指导,提出预习要做到“读标抄想”,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习惯”,语文组顾红蓓老师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即让学生“自主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7篇:“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研究”方案设计指导

活动背景和设想:

每天早晨上学高峰时间,校门口马路边停放着送孩子上学的各种机动车辆,同时夹杂着非机动车及人群,造成了交通的不畅,每当这个时候,大小机动车车辆都要被迫从人群中挤出去,直接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下午放学时,围在校门口的私家汽车、接学生的营运车、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再加上蜂拥而出的学生流,把门口的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这样相似的一幕幕在我们学校门口上演着,校门口交通苦不堪言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次活动,为期两个星期10个工作日学生在自行自主进行实践活动.就整个“关于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历时时间至少一个月,学生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选题与初步方案设定——自然观察,调查研究等一次活动——方案制定(本课为这一段的指导,主要是方法指导)——二次活动,以及成果撰写——活动交流与评价,本节课为方案设计指导课,通过活动,设计一份相对科学的活动方案,课后再请学生开展正式开展课题研究类实践活动。活动旨在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掌握调查、观察、随机和定人采访等一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并积极努力去改进它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活动目标:1.学生通过自行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了解校门口的交通存在问题,本节课请学生将自行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现象以归纳的形式表达与交流。

2.通过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抽样问卷调查、定点定时观察、随机和定人采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更有效的开展此类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3.本课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不良现象的责任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看待并解决问题;更强调:通过合理的方法指导,锻炼学生成功开展科学研究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1.教师课件制作

2.学生初步运用调查、观察、采访等方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校门口交通状况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我的发言台”

各小队介绍自己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校门口交通拥堵照片,学生观察后思考:校门口这条马路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甲、乙、丙„„

2.揭示课题:我们在思考——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研究指导

校门口为啥这样堵呢?

二.学生课前活动汇报,教师方法指导

(一)1.小队一:采用“观察记录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汇报

2.教师指导:“观察法”

在自然状态下想要了解一些真实的情况,采用“观察法”是一种很正确的方法。观察法在运用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作为观察内容的标题;

2)对被观察者的情况记录可以设计一张观察表,注明观察的时间、地点、观察者;

3)观察表中的栏目由“观察的具体时间”和“被观察者的实际情况记录”两部分组成;

4)观察表的下面还可以添加这样一个栏目“我们的分析与思考”,用于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对观察到的内容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等。

(二)1.小队二:运用“问卷调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2.教师指导“问卷调查法”:

1)问卷调查一般由“写在前面的话(导语)”和“调查问题”两部分组成

2)导语要简明扼要,交待清楚此次调查的目的要求,并要向接受调查问卷的人表示感谢;问题表述要明确有针对性

(三)1.小队三:在校门马路上随机采访情况汇报

2.小队四:小队成员定人采访情况汇报。

3.教师指导“采访法”

1)萧山日报小记者现场采访指导同学

2)高棋奇指导同学写“采访方案”

3)采访方案示例出示

三.运用方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队一:运用“观察法”设计活动方案

小队二:运用“调查法”设计活动方案

小队三:运用“采访法”设计随机采访计划

小队四:运用“采访法”设计定人采访计划

四.各小队讲解活动方案设计思路

五.教师小结

第8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河东区第三幼儿园

沈 萍

内容提要: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和表现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领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提升教师对音乐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师幼的发展。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1.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这一理论的阐述把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置于了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之上。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个人投入并沉迷于音乐展示过程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性影响。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

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课题的界定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是指欣赏者将倾听到的声音形象,通过想象与联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也就是说,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既是对音乐作品种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两者均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心理愉悦的源泉。

音乐欣赏的方法从欣赏者的角度可分为:用音乐知识去感受欣赏、用生活经验去感受欣赏、用意境想象去感受欣赏、用感情悟性去感受欣赏等四类。从引导着的角度可以分为:表演法、讨论法、想象联想法等欣赏方法。

指导策略是指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有效的形式、方法。

3.研究设计 3.1理论依据

3.1.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幼儿期正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的阶段,喜欢新异刺激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的范围较小、稳定性差、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转移。幼儿期是以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为主,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3-4岁幼儿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只能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4-5岁幼儿爱玩会玩,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形象或表象影响或支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5-6岁幼儿好学好问,抽象概括的能力开始发展,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逐渐理解事物的某些相对关系和辩证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简单的概括和分类。

另外,情感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催化剂,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通过作用于音乐作品的多种感官通道、多种艺术形式来帮助不同差异、不同爱好的幼儿积极地参与音乐,建构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把握的教育策略。

因此,要在研究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让幼儿在体验音乐情感、表达音乐情感中积极参与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3.1.2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处。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

3.1.3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他强调儿童的地认知发展是在不断的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直接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他还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各占若干比例或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受当前环境和物质的影响,而可能是受其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3.1.4关于“系列层次活动”。“系列层次活动”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教材的的若干教学要求,或是对某种能力的若干发展要求,按照比较合乎儿童实际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前后相互连贯的活动。楼必生、屠美如教授提出的“系列层次活动”的这种学习方法特别强调儿童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统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同一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提倡教师以音乐要素为纲,有系统、有顺序的组织音乐活动,使儿童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3.1.5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充分进行表达。奥尔夫提出:原始的音乐是最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习和体验的,并适合于儿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

3.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

《纲要》提出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纲要》还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注重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使其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自由表达与体验,提高其表现力、创造力,最终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3.2预期目标

3.2.1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2.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3.2.3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总结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的目标、内容、指导策略。 3.3研究内容

3.3.1挖掘幼儿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基本元素。 3.3.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选择、指导策略等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3.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大胆表达与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 3.4研究对象、方法

3.4.1研究对象:本园小、中、大班幼儿 3.4.2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4.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4.1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前提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4.2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

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从民间音乐欣赏到西方音乐欣赏、从单一器乐独奏的乐曲到多种乐器的合奏曲等。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摇篮曲》、《我是公社小社员》等作品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来欣赏。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民族风格的《担鲜藕》柔美、活泼很是适合中班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国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金蛇狂舞》、《逛花灯》、外国名曲《钟表店》、《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会让大班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3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下雨啦》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各种音响的“不安宁”的世界,清脆的雨声、悦耳的鸟声、哗哗的落叶声、呜呜的风声„„就是我们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的丰富源泉。一场雨看似一般,可是对于教师们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就利用这一载体,巧妙的进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期铺垫——听声音。

小班教师带领幼儿到凉棚下欣赏雨景。教师请小朋友看、听、说下雨的景象、小雨的声音、落到的地方、雨落下的样子„„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尽情的表达表述出来。

中班教师则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向幼儿抛出问题:“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它都落在什么地方了?”、“落在不同地方时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细心的观察、仔细的倾听,大胆的表达。孩子们一边观察、倾听,一边将自己发现的秘密与伙伴分享:“小雨哗啦啦、哗啦啦下着。”、“小雨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落在房顶上、落在小水坑里、落在台阶上„”、“嗒、嗒、嗒”、“滴答、滴答、滴答”、“嗒嗒嗒、嗒嗒嗒”„„

大班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远、近、强、弱、长、短、响亮、轻柔„„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悲伤、安静、忧郁„„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

“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

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春天》

音乐作品《春天》选自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种子旅行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第一步,在初步倾听、熟悉整首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扮演成一粒小种子开始“旅行”。第二步,倾听A段乐曲,引导幼儿结合乐曲来想象种子在泥土里积蓄力量、破土钻出、准备生长的情境,并用“躺、坐、蹲”等动作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与形象,同时引导幼儿寻找“种子睡醒的时间”(由A段音乐到B段的最后一乐句的高音点和停顿、跳跃的地方)。第三步,倾听B段音乐,在分清每一乐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用头、手、脚等不同的身体部位表现种子破土而出、释放力量、获得生命的情境,体验B乐段的激昂、跳跃的音乐形象。第四步,倾听第三段音乐(A段旋律的重复),和教师一起游戏,有的扮演给小树苗浇水的人,有的扮演小树苗,有的浇水、有的喝水,小树苗喝水后会高兴的摇头、摆动身体,表示长大的样子„„让幼儿体验到第三段乐曲所表现的在春天里,一切事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来想象与表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状态之中,孩子们通过各种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创造力,同时对音乐欣赏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取得了实效。

在这个活动中,也使教师体验到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是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的教育策略。

实例: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捉迷藏„„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牧歌》之前,向幼儿介绍草原生活、放牧的情景。在欣赏《小哨兵》歌曲之前可以通过故事、录像片等向幼儿介绍战士的生活。 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在幼儿舞述乐曲《春天》时说:“听了音乐,好像看到第一颗小嫩芽在柳枝上长大,第一滴小雨点从天空落下,它是黄色的——因为迎春花开了„„”如果没有散文诗《春雨的色彩》、诗歌《春天来了》等文学作品语言的铺垫,幼儿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的。

5.研究结论:

5.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5.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5.4通过专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住幼儿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不断挑战幼儿音乐欣赏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使欣赏教学的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地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6.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多样性,自然、社会是以“整个的”的形象方式呈现在幼儿的面前的。而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如何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并有机的与其他领域相融合、相渗透,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促进幼儿积极人生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 7.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许鸿 陈容辉.幼儿艺术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95 1997

第9篇: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伴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学习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再也不能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学习将不随走出校园而结束。靠什么支撑现代人的“终身学习”的需要呢?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会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学理念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我们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想,但同时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不少迷惘。不少老师提出:《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放开学生手脚的同时,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在学习方法上该做怎样的指导„„怎样澄清这些问题的认识,成了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的心声。而实践表明,本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的是语文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不知道如何预习;课后,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不知如何复习;拿到一篇文章,不知从何着手阅读;学习文言文,只知抄录课文译文„„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我们教师作好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法指导。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的教师走出自主性学习教学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这对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步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2、国内外研究探索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所主张的以培养学生自学为中心的因材施教原则和举一反三教学方法,散见于《学记》之中。“君子之教,喻也”、“长其善而救其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都体现了孔子注意学生个性差异,重视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学生主体教学的理论也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论基础,(1)在国外有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他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发现,主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有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他对学习原则论述的一个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学习,并提出了10种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方法。(2)国内有黎世法教授的“先学后讲,自学为主”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魏书生关于培养自学能力的探索的“六步教学法”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课题的界定、研究目的和假说

1、课题的界定:所谓“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主要是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

2、研究目的:

⑴通过课题实验,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自主阅读文学作品,自由写作,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感情。

⑵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及改进教学行为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3、假说:如果实施了语文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自主阅读文学作品,自由写作,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感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有较大程度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关于主体教学的观念: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自主权、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面创造良好条件。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教改经验。钱梦龙“学导式”教学,颜振遥自学辅导教学,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等。

3、教育学“学会学习”的学习观。教育学理论表明,学习能力是一种技能,不是靠他人教会的,而是自主习得的。

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他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出发,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是促进他们学习。把学生放在居中的地位,把学生的“自我学习”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强调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和教师的“促进”作用。强调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这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内驱力,是学生实现理想的最大动力。

5、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重组。相应的教学观: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思考策略,以便他们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四、具体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一:课前预习指导 、课后复习指导 子课题二:自主性听说指导、自主性阅读方法指导、文言文自学方法指导

子课题三:无命题自由写作指导

五、研究对象、方法、效果检测、基本步骤

1、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非毕业班。以七年级4个班207人(3班50人男25女25 4班52人男29女23 7班55人男29女26 8班50人男27女23)和八年级4个班205人(7班54人男28女26 8班54人男30女24 10班47人男24女23 11班50人男30女20)做实验,其中七年级

3、4班主要做子课题一的研究,七年级

7、8班主要做子课题二的研究,八年级4个班主要做子课题三的研究和文言文自学方法指导实验。

2、研究方法

资料文献法、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3、效果检测

⑴ 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个实验班级选取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建立研究档案,记录他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和发生的典型事件。

⑵ 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⑶ 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并在全校铺开。

4、基本步骤:

课题实验时间两年:2006年7月-2008年7月。

⑴ 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0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学习讨论,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确定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⑵ 调查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现状,包括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认识与观念、现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析对现状对研究的影响。初步研究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⑶ 实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2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研究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语文自主性学习在阅读、说话、作文、测评、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研究语文“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⑷ 结题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分析、反馈、总结提高,编写经验论文和学生作品集,并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上一篇:纪委会议精神贯彻情况下一篇:季羡林黄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