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精选8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

经过近期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评审,针对目前报告编制和报告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问题和意见:

1、报告编写中各章节之间衔接不顺,预测评估和《开发利用方案》脱节,没有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预测和评估,要求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说明各煤层和各采区的接替情况,尤其是对五年适用期内的采掘范围要明确,对《开发利用方案》五年开采期内采区和工作面没细化的,要依据矿山开采设计明确。方案中要体现远粗近细的原则,对五年适用期内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土地、地形地貌景观要具体详细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措施,防止采动引发地质灾害。

2、针对调查内容明显不详实的情况,要细化调查内容。调查是预测的基础,预测要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类比分析,调查不仅是对地裂缝地面塌陷的调查,村庄工业广场周边可能受到采动影响的不稳定或欠稳定坡体也要调查,采动影响下坡体的稳定性将会对村庄造成破坏。

3、目前预测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模型不合理,计算参数不精确,计算点位不具代表性,反映不出地表的沉陷规律及实际状况。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没有真正应用在预测过程中,问题是计算归计算,分析归分析,没有真正体现出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要单独对五年期内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计算,对地表沉陷范围及沉陷量采用概率积分法最好使用专用软件进行计算,并绘制地表移动变形等值图,进而进行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根据目前的各编制单位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进行,对五年期内的计算分三部分,一为按移动角确定五年期的塌陷范围;二为对五年内采煤工作面上方具有代表性的地表点进行移动变形量计算;三为计算地表移动变形的稳沉期,为后续工程治理提供时间依据。

4、土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可根据五年期开采范围用地表下沉10mm等值线划定塌陷范围或采用开采沉陷移动角划定塌陷范围,根据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参照土地复垦规范(井工部分)中表B.3和表B.4确定破坏程度,统计其各破坏程度面积,以进行后续的工程量统计计算。

5、监测工程应具体化,明确监测目的,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进行监测,尤其是涉及人员安全的工业广场和村庄煤柱周边,建议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说明点位的布置,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精度指标。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考虑《开发利用方案》中留设的保护煤柱,一般情况村庄建筑、工业广场、铁路等已留设保护煤柱,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但考虑到采煤可能引起建筑物或工程设施附近边坡的移动,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可按留设煤柱条件下评估等级上划一级确定。

7、所布置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其目的性必须明确。地质灾害监测点一般布置在受保护对象(如村庄、高等级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的周围;含水层监测点主要针对居民饮水水源;地形地貌景观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各类保护区、公路可视范围或可能塌陷严重的地区,主要针对采矿过程中可能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情况监测,而不是恢复治理后管理构成监测。

8、各矿山企业将承诺书(见附件)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必备要件插入《方案》文本中,并按照承诺书要求立即开展2012的治理工程。

附件:承诺书

承 诺 书

根据国务院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和国土资源部部门规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部长令第4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采矿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晋办发[2010]66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我矿委托资质单位编制了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按照备案《治理方案》的要求,我矿立即启动201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会同资质单位如期按照《治理方案》要求,搞好单项工程的勘查、施工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治理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可以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列支。如不能完成治理的,我矿山企业自愿接受国土资源部门依据以上规定实施以下处罚: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采矿权人),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采矿权人承诺(盖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2

1) 任务来源。

根据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批复的精神, 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在建矿山需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

2) 工作的目的、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及野外调查, 查明矿区及附近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 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以及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然后进行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建议。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为:接受委托→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范围确定, 评估级别划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及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的编制。

4) 工作方法。

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 本次工作主要采用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踏勘相结合、室内分析计算综合进行的工作方法。

5) 方案的适用年限。

矿井的服务年限为18年, 矿井建设期按24个月考虑, 闭坑后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时限取2年, 由此确定本方案的适用年限为6年 (2年的工程建设期及4年的生产期) , 往后业主应每隔5年左右进行方案修编一次。

2 矿山工程基本情况

2.1 矿山基本概况

建设工程名称:油页岩开采及加工项目建设工程。建设规模:矿井60万t/年, 服务年限18年。建设地点:陕西省府谷县。建设性质:油页岩开采利用项目。

2.2 矿权设置

本项目位于陕北煤田三道沟井田, 矿区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 分为详查区、扩大区Ⅰ及扩大区Ⅱ, 面积13.069 6 km2。

2.3 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1) 油页岩层资源。2) 矿井工业场地地面建 (构) 筑物布设。3) 开拓方案。4) 顶底板管理。5) 安全岩柱留设。6)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4 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

依据开发利用方案, 该建设项目总资金19 142.44万元, 全部为矿山自筹。

3 地质环境背景

1) 自然地理。

本项目所处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北端的毛乌素沙漠南缘, 黄土丘陵沟壑交接处, 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区。

2) 地形地貌。

该油页岩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 地形破碎, 沟壑纵横, 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一般标高在1 200 m~1 250 m之间。按形态和成因分类, 区内地貌可分为三大类:黄土梁峁区、沟谷区及半固定沙丘区, 其中以黄土梁峁区为主。

3)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a.地质构造。本项目地处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的陕北侏罗纪煤田神 (木) 府 (谷) 区东北部, 总体上是一个平缓的大单斜构造, 地层倾向西至西北。b.地震。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矿区地震烈度为6度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

4) 地层岩性。

矿区内绝大部分被新生界松散~半固结沉积物所覆盖, 基岩仅在较大的沟谷两侧出露, 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5)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一带水系主要为沙梁川及其支流红石墕沟。沙梁川为长流水河, 红石墕沟水流量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大, 偶有断流现象。矿区内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与区域相似。

6)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可将矿区岩土体分为四大类七大岩组 (松散沙层组、土层组、烧变岩组、风化岩组、煤岩组、粉砂岩泥岩及互层岩组、砂岩组) 。

7) 矿区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评估区人为因素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小煤窑采矿、工业厂区建设现状、修筑矿区道路切削坡及区内村庄村民建设 (本次评估野外调查时矿区内住户) 等活动。对改变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有不利影响。

总之, 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弱。

4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4.1 评估范围和级别

1) 评估范围。

本评估项目为油页岩开采及加工项目建设工程, 其矿区面积为13.069 6 km2。评估面积为14.793 1 km2, 调查面积为15.96 km2。

2) 评估级别。

矿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 建设项目生产建设规模属中型矿山,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本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属二级。

4.2 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 根据野外调查,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发现3处黄土滑坡, 11处崩塌 (其中包括4处黄土崩塌) 、6处崩塌隐患, 主要受气候、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现状评估有两处危险程度较严重, 其余的危险程度一般。2) 本油页岩矿为新建项目, 未形成采空区, 对含水层及地表水体的影响程度较轻。3) 矿区内主要土地类型为荒地等。根据现状调查, 对土地的破坏主要为现有工业场地 (本项目前期整平场地) 、道路占地等, 占用和破坏形式为占压, 占压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4) 府谷县油页岩开采及加工项目矿区目前无煤矿生产活动, 目前采空区地面无明显变形迹象, 未改变区域地貌类型。矿区范围内没有地质遗迹、人文景观。

4.3 预测评估

1)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矿区内位于工业广场西侧的BT9崩塌稳定性较差, 有继续发生崩塌的可能, 对下方已有的油页岩开采井口施工及正常使用造成很大威胁, 严重影响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 危险性大, 影响程度严重。2) 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3) 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a.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b.建设工程可能遭受采空引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c.建设工程本身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d.建设用地场地适宜性评估。4) 采矿活动对水环境的预测评估。5) 对地形地貌、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的预测评估。6)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植被的预测评估。

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本油页岩开采项目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A) 、次重点防治区 (B) 、一般防治区 (C) 三个区, 共7个区块。

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及工作部署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

矿区地质环境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矿业, 造福子孙后代”“因地制宜, 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同时业主还必须做到“合理开采、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以达到保护地质环境, 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为目的。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根据本方案的服务年限和矿产资源开发顺序、采区布置、油页岩层的开采边界等因素,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总体部署划分为2个防治区域。三个防治阶段:第一防治阶段 (近期) 为矿井施工至Ⅱ号油页岩层一盘区开采结束 (2010年~2014年) ;第二防治阶段 (中期) 为Ⅱ号油页岩层二盘区开采至矿井服务年限结束 (2015年~2030年) ;第三防治阶段 (远期) 为Ⅱ号油页岩层二盘区开采结束滞后2年 (2031年~2032年) 。

3) 年度实施计划。

油页岩开采及加工项目建设工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共计划分2个防治区域进行实施, 第一防治区域位于首采区, 其开采服务年限2012年~2014年, 2017年~2022年, 防治时间安排于2013年~2024年。第二防治区域位于预留区 (一) 、预留区 (二) 及矿井投产前的相关建设工程地带, 其开采服务年限2015年~2016年, 2023年~2026年, 防治时间安排于2017年~2032年。

4) 第一阶段 (近期)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治理部署。

第一阶段 (近期前5年) 即矿井施工至Ⅱ号油页岩层一盘区开采结束 (至2014年) 。第一阶段 (近期)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总体部署划分为3个防治区域。

7 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在确定监测内容、方法和检测时段的基础上, 本方案布设了15个地质环境监测点。

8 经费估 (概) 算

本油页岩开采及加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总投资为8 864 265.1元, 计划在15年内 (即至2024年) 提取完毕, 平均每年提取590 951.01元。

9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9.1 保障措施

1) 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2) 技术保证措施。3) 资金来源与管理使用。

9.2 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实现年均上交税金726万元, 年均税后利润863万元, 所以直接增加了府谷县的财政收入, 增加就业人数, 拉动当地经济繁荣, 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0 结语

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方案的重点难点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估、恢复治理工作部署、恢复治理费用等方面。

对于上述重点与难点, 由于本区所处位置、油页岩开采及加工的特殊性, 本项目组技术人员通过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踏勘、调查相结合、室内分析计算综合进行的工作方法、咨询多位专家及查阅大量资料等途径最终提出可行的方案, 得出详细而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陕北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Z].2010.

[2]DZ/T 223-200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修订版) [S].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土改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各地应加强露天开采小型建材矿山损毁土地的复垦,先易后难,积极推进其他矿区土地复垦,2010年前开展对天池井田、岳家山矿区2个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较大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1.61平方公里。2015年前开展马槽滩磷矿河西矿段、绵竹市天池井田、清平乡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的土地复垦工作、八角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龙林矿业有限公司(磷矿)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7.863平方公里。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4

【发布文号】湘国土资发〔2007〕15号 【发布日期】2007-04-23 【生效日期】2007-04-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

(湘国土资发〔2007〕15号)

各市州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湘政发〔2004〕21号)的要求,现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试行)》和《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

目 录

前 言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

4.总则

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要求

7.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验收标准

8.矿山土地资源与土石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9.矿山水资源、水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10.矿山植被重建验收标准

附录A(规划性附录)矿山植被恢复适应条件和判断标准(略)附录B(规划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与地质灾害和危险性分级(略)

前 言

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与治理的达标程度进行验收提供技术依据,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龙服忠、李贵仁、王群、杨顺泉、周志权、李成秋、赵龙辉

本标准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治理与验收对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要求,应解决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分类验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域内固体矿产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煤层气、地热及矿泉水等水气矿产矿山验收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T0239―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B);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一1995);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B3372―200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3.术语定义

3.1 矿山地质环境

指矿山矿业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破坏等问题。如水、土壤、岩石环境的污染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坑突水突泥、岩爆、瓦斯等。

3.3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矿业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井突水等灾害性的地质事件。

3.4 矿山土地复垦

对矿业活动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与污染等所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3.5 矿山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矿山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3.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为消除矿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地质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枯竭、水、土石环境污染与破坏)和地质灾害而进行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再造过程。

4.总 则

4.1 本标准是用以衡量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程度的技术依据。

4.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原则

4.2.1 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以消除已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和不再产生新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为主要任务。

4.2.2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矿山采、选、冶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采矿权人承担恢复治理责任。

4.2.3 无害化原则。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矿山有害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2.4 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则。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生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4.2.5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相吻合。

4.2.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恢复与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适用。

4.2.7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治理验收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4.3 治理与验收对象

4.3.1 矿业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和被破坏的水资源、水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岩土环境等地质环境的恢复,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点内容和验收对象。

4.3.2 矿山突水、突泥、冒顶、片帮、瓦斯灾害,煤尘爆炸、煤层自燃以及热害、岩爆等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严格执行矿山采矿安全规程、规范。

4.3.3 矿山废水、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的防治,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规定中的技术标准。

4.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及验收的范围,不仅限于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划定的矿区范围,还应包括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周边地区。

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5.1 露天开采矿区应解决地质环境问题

5.1.1 露天采矿形成的露采坑或边坡、植被破坏、土地破坏和景观影响;

5.1.2 露天开采砂矿床造成的田土破坏、河道堵塞。

5.1.3 露采坑(场)、固体废物堆场破坏的土地,引发的泥石流和导致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5.1.4 露天采矿与选矿过程中形成的有毒废水、废液和废矿石堆淋滤水。

5.1.5 露采导致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裂缝。

5.1.6 凹陷坑露天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井泉干涸。

5.2 地下开采矿区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5.2.1 地下采矿引起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地下水均衡破坏,直接导致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或严重缺水。

5.2.2 地下采矿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突水等地质灾害或隐患,对人居环境、铁路、公路、水库、地下管道、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造成影响或破坏。

5.2.3 废石、废渣堆场和尾砂库压占土地或者形成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以及地下卤水开采区形成的盐渍化土壤与溶腔地面塌陷。

5.2.4 地下采矿产生的有毒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砂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导致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土石环境的污染。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要求

6.1 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得到治理,受损土地得到恢复,不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基础设施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

6.2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已因地制宜进行了综合治理,堆场已达稳定状态,被占用、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了复垦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3 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已采取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已恢复或者优于矿山开采前的水平。

6.4 因矿业活动影响受损的地面建(构)筑物和重大基础设施已经治理。对论证难于恢复治理的,受威胁居(村)民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6.5 矿山保存有实施工程验收等相关的备案技术依据。

7.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验收标准

7.1 崩塌、滑坡治理。

7.1.1 因矿业活动导致地面斜坡失稳或露采边坡失稳而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农耕区、环境景观等造成危害或潜在危险性较重与严重的崩塌、滑坡进行了正规治理,对影响较轻的崩塌、滑坡已作一般性治理。

7.1.2 对采矿引起的不稳定边坡或滑坡、崩塌已采用与其类型、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相适应的防治措施,边坡得到加固,滑坡、崩塌得到治理,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7.1.3 地表地下防、排水工程、支拦(挡)工程、锚固、抗滑桩与注浆工程、护坡工程、减压与压脚工程等防治工程的选用条件和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荷载强度以及防治工程的稳定性系数、施工工程质量等符合DZ/T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7.1.4 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重点工程,实行了工程可行性论证、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程序。

7.1.5 经工程治理后的地面与斜坡或露采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工程设计有效期内,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7.1.6 因滑坡、崩塌受损的建(构)筑物已修复,受损土地已进行恢复,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已恢复,景观视觉影响已消除,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1.7 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经论证不宜治理的,已采取迁避安置措施,并已在隐患区设置警示牌、围栏等安全与监测预警措施。7.1.8 采矿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耕地、基础设施无影响,对景观环境影响较轻,已进行种草植树和疏导地表水流的一般性治理。

7.2 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治理

7.2.1 矿业活动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等,对人居环境、地面基础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已进行有效治理。

7.2.2 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或禁采区,其确定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矿山闭坑或停产、转产,其矿井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应保存完好。

7.2.3 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的采空区已进行充填或崩落处理,开采沉陷得到监控,地表基本稳定;地表塌陷坑、地裂缝等已回填、夯实,地面变形已得到有效治理。

7.2.4 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经回填与土地复垦,已达到新的土地利用标准,经治理后沉陷区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2.5 采矿沉陷影响区内的房屋、基础设施受损的,已根据受损程度进行修复,使其能继续使用,若受损严重不能修复的,已采取迁避措施。

7.2.6 对地表沉陷规模大,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

7.3 矿山岩溶地面塌陷治理

7.3.1 采矿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已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7.3.2 矿井、矿坑与溶洞直接连通的导水溶隙、岩溶管道已充填密闭或注浆封堵,溶洞水泄放已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渗漏已得到有效防治。

7.3.3 岩溶塌陷导致耕地受损的,已进行复垦恢复。

7.3.4 岩溶塌陷规模大,经论证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好范围,设立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确保不危及人畜生命安全。

7.3.5 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经论证难于治理的,已采取迁避安置措施;对影响铁路、公路安全的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能保障交通安全。

7.4 矿山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废矿渣流、尾砂流)治理。

7.4.1 矿山固体废物(包括废土、废石、煤矸石、废矿渣、尾矿砂),在水流作用下已失稳或可能失稳形成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矿渣流、尾矿砂流)灾害或灾害隐患的已进行治理。

7.4.2 在建生产矿山固体废物堆,边坡已进行了护坡或分层碾压密实等加固措施,堆放处于稳定状态。

7.4.3 矿山固体废物堆场下缘有居民点或耕地、重要基础设施的已修建有拦挡工程或排导工程,能有效防止堆场垮塌形成泥石流灾害。

7.4.4 矿山已因地制宜地修建有疏排水系统,在固体废物堆场上缘及旁侧修建有截、排水沟,能有效疏导地表水流和防止暴雨山洪冲刷废渣弃土。

7.4.5 农田、地表景观被矿山泥石流污损或破坏的,已进行恢复治理,因泥石流灾害受损的当地人居环境或重要设施,已予以修复或迁避。

7.4.6 对矿山废石、尾砂堵塞、淤积的河道,已进行疏浚,河溪水流畅通,生态环境完全恢复。

7.4.7 对尾矿库(坝)的保护和对病库、危库、险库的治理监督,参照执行国家安全监督总局2006年第6号令《尾砂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与《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的要求。

7.4.8 矿山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作程序、防护工程类别的选用、设计、技术标准、施工、验收等,参照执行DZ/T02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8.矿山土地资源与土石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8.1 矿业活动过程中因地表挖损、地下采矿与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和矿山采、选、冶排放固体废物而破坏、压占、污染的土地,均已进行土地复垦,综合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重新利用的状态。

8.2 矿山土地复垦应因地制宜进行适于农、林、牧、渔以及建设用地用途的土地综合整治,使之达到新用途的土地质量标准。

矿山土地复垦整治,应符合《土地复垦规定》和《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8.3 恢复治理成耕地的质量标准

8.3.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50cm以上,其中耕作层厚度不得少于30cm;场地平整,用作水田时,坡度一般不超过2~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当地平均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一般耕地土壤的酸碱度PH值6~8之间,种植水稻的PH值可适当放宽,耕层含盐量不得超过当地轻盐化土壤含盐量标准,土壤质地为砂壤至壤土。

8.3.2 排保灌率:水田应在85%以上,一般旱地不小于70%。

8.4 恢复治理成园地的质量标准

8.4.1 土层厚度:一般园地,岩石或者其它基质层上的土体自然沉实厚度在60cm以上,表层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土地坡度小于20°;土地酸碱度PH在6~8之间,根据树种生理特点和地区差异可适当放宽,如茶园PH值可放宽到4.0~5.0;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8.4.2 建设有排灌设施,一般园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标准要达到一年一遇的涝旱水平。

8.5 恢复治理成林地的质量标准

8.5.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一般速生林应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层厚度可以放宽;种植一般林木的坡度在35°以下;已适合相应树种的生长。

8.5.2 复垦林地造林成活率当年应大于造林株数的40%,3年后达到70%以上。

8.6 恢复治理成牧草地的质量标准

8.6.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在50cm以上,其场地平整程度小于20°。

8.6.2 复垦牧草地应适于种植当地中等品质以上的牧草,且单位平均产量达到当地草地平均产草量以上。

8.6.3 用作护坡、防治水土流失或景观环境绿化的一般草地的复垦整治,应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

8.7 恢复治理成水域(包括养殖水域、景观水域、娱乐水域、水库及山塘水域等)的质量标准。

8.7.1 适于水域开发的露采坑与地面塌陷区已进行防渗漏工程处理,确保蓄水不渗漏。

8.7.2 开发水域场区相应用途的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水质标准。其中用作养殖水面的要达到当地水面养殖的基本条件,其水质达到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

8.7.3 蓄水场区应修建有规范的防洪设施,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会产生水害危及周边环境。

8.7.4 多用途水域开发应符合当地城镇或乡镇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8.8 矿山露采坑场、采矿地面塌陷区、固体废物堆场等开发整理为建设用地的,其土地条件达到GBl37―1990《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GB50188一1993《村镇规划标准》。

8.9 矿山废土石、废矿渣堆场(区)与尾矿(砂、泥)库(区)的重金属、氰化物、酸碱或放射性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土地恢复整治用作耕地、园地、牧草地、多用途水域以及建设用地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设置防污染隔离层或清除污染源。其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尚须符合国家放射性防护的相关要求。

9.矿山水资源、水环境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9.1 因矿山采矿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对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进行水资源的恢复治理。

9.1.1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导致地表水体漏失或地下水位下降的地段,已采取了防渗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9.1.2 因采空区沉陷变形受损严重的矿山河床,已进行修复或改道,不影响正常功能。

9.1.3 矿业活动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的,经采取工程措施后,难以恢复的,已修建管网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确保了当地生活、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9.1.4 所修建的各项供水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9.2 矿坑水、选矿废水以及选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淋滤水对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岩土环境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治理。

9.3 矿山已采取有效措施对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进行治理。对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石堆,已按国家要求进行了治理。

9.4 矿山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坝等修建有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等工程,能有效防止污水、废液对岩土环境与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9.5 没有用渗井、废坑、废矿井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对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已设置有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

9.6 对干涸的尾砂库沉积滩和固体废物堆场进行了土地复垦,风蚀扬尘已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

9.7 矿区内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已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10.矿山植被重建验收标准

10.1 矿山露采坑(场)、露采边坡以及矿业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的植被以及矿山废土石、废渣堆、尾矿库等压占所导致的植被破坏已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

10.2 矿山植被恢复所选择的目标植物和群落类型应与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石环境相匹配,确保植被重建的成效和与当地景观相协调。

10.3 矿山植被恢复方法选择恰当。斜坡或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符合相关要求。

10.4 矿山植被恢复验收按木本群落类型与草地型进行。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5

(新疆哈密三塘湖能源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矿山地质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露天开采作业都是在地表进行,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6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管理办法》(内政发[2013]23号),我公司认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工作,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依法缴存保证金,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列入矿山企业生产计划,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人、财、物等保障措施,制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实施边开发、边恢复治理的责任。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采矿权人;矿山名称;采矿许可证号;矿区位置;矿区面积;首次设立矿权时间;现保有储量;剩余服务年限;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

哪年委托哪个公司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于哪年那月在哪备案,核定保证金?哪年按照规定缴存保证金?《方案》中规定矿山近期治理任务?截止目前,我公司已完成多少?治理面积多少?工程量多少?投入多少资金、人力?分期治理方案编制情况。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计划

2015年,我公司计划治理哪?将投入多少资金?怎么治理?采取什么措施?

四、下一步整改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7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矿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与日增长。对于矿上企业而言,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矿上地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是永恒主题, 同时这两大主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矿山企业的重点和焦点[1,2,3]。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矿山企业的研究重点都是如何在不破坏矿山地质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4]。本文就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以实现确保矿山地质环境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 从工程治理和监测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

1 矿山概况及地质环境背景

1.1 矿山概况

哈西亚图多金属矿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乌图美仁乡哈西亚图地区, 是一以磁铁矿为主, 伴生闪锌矿、金矿、铜矿的多金属矿床[5]。矿区距离格尔木市150km, 格茫公路114km处向南沿哈西亚图沟有便道可通往矿区, 交通条件较好。矿区属沙漠地带, 无固定居民, 无任何自然保护区, 无文物古迹及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该矿山为待建矿山, 矿区内除以往进行过相关地质勘查外, 无开采史, 划定的矿区范围内基本保持着原始地貌形态。矿界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 面积2.0155km2, 开采标高+3321m~+2465m, 探明矿石储量 (332+333+334) 为4269.89万t, 设计生产能力144万t·a-1, 设计生产服务年限30年。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主、副井+斜坡道开拓。

1.2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①地形地貌:矿区在区域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 昆仑山北坡, 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 平均海拔3200m, 最高海拔3620m, 高差400m左右。由于矿区处于盆地边缘, 地形切割一般, 山体地势较平缓, 但地貌差异较大, 可划分为侵蚀构造低高山和山前倾斜平原。

②土壤、植被:矿区山地区土壤类型为高山荒漠土, 母质多为残坡积物。山间及平原区为沙土碎石类土, 母质为风积沙及洪积物。有机质贫乏, 富含盐分。山体基岩裸露, 无植被。山间沟谷及平原区零星可见稀疏的骆驼草及蒿类植被, 盖度<5%, 属荒漠化景观。

③地层岩性: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下岩组 (Pt1J) 和第四系 (Q) 。金水口岩群下岩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南侧、西侧, 东部出露面积较大, 为中深变质的杂岩岩系, 主要岩性有: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石榴透辉石矽卡岩。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 由第四系上更新统 (Q3al-pl) 冲洪积砂砾石层和第四系全新统 (Q4eol) 粉砂组成。

④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 主构造方向为北西向。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 倾向南, 区内构造简单, 主要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据详查报告资料, 矿区内共发育断裂构造10条, 而影响到矿层的断裂为F1、F8、F9, 总体走向北东东向。

⑤气象水文条件:矿区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 降水稀少, 日照充足, 蒸发强烈, 终年降雨较少, 年平均气温4.77℃, 多年平均降水量43.37mm。区内水系不发育, 距矿区较近的河流主要有灶火河 (距矿区西约18km) 和哈西亚图河 (距矿区东约3.5km) 。两河属内陆季节性河流, 因距矿区较远, 对矿区开采无影响。大气降水入渗是主要的地下水补给,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位受季节性影响年变幅较大, 并且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地下水流向不受控制。

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 评估级别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 比如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区重要程度等。

评估区重要程度的确定因素以及指标以《规范》[6]附录B表B.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为标准。该区属沙漠地带, 荒无人烟, 远离重要交通要道和建筑设施, 无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远离水源地, 无可利用耕地。依据《规范》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

拟建矿山为井巷开采, 主要矿体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矿坑进水边界条件简单, 矿坑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差, 补给条件差, 地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 老窑水威胁大, 矿坑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地下开采和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小;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厚层状结构为主, 蚀变作用中等, 局部有软弱岩层, 岩溶裂隙带不发育, 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0-100m, 矿层顶底板和围岩稳固性中等, 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定性中等;地貌类型有侵蚀构造低高山、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较单一, 山体坡度多在35°以上, 平原区地形坡降10-154‰。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多为斜交。根据《规范》[6]附录E.1所述条件分析, 矿区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拟建矿山开采规模为144万t/a, 以铁矿体为主, 地下开采。依据《规范》[6]确定拟建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大型。

综上所述, 评估区为一般区、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矿山为大型矿山, 根据《规范》[6]附录A表A.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见表1。

2.2 现状评估

本矿山为拟建矿山,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现状条件下, 人类工程活动除矿产勘查工作外, 对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无影响, 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处于原始状态, 土地资源未受破坏, 评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综合确定将评估区内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较轻区。

2.3 预测评估

2.3.1 矿业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内未来矿业活动在地表引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井巷开拓过程中对采空区如不进行及时充填和支护, 沿不稳定结构面和采空区容易发生崩落、塌陷等灾害发生, 危险性中等;排土场、尾矿库具备泥石流发生的物源, 在遭受多年不遇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危险性性中等;排土场、尾矿库堆积的砂土碎石容易引发边坡失稳致灾, 危险性中等;采矿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区等设施地基开挖引发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地下开采易使地表出现非连续性地表移动和变形, 易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塌陷坑。井巷开采引发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2.30m, 塌陷盆地的最大塌陷深度为29.35m, 地表变形的最大水平移动值为6.02m, 地表塌陷面积为0.85km2, 对采矿工程活动人员、设备等有威胁, 危险性大。

综上所述, 未来矿山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2.3.2 矿业活动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矿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边坡不稳定等原生地质灾害, 未来采矿为井下开采, 矿业主要活动区在山前倾斜平原地带, 矿业活动加剧或遭受原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2.3.3 矿业活动对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

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对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影响幅度小;矿区东侧哈西雅图河属季节性河流, 仅在丰水期有短暂性的流水, 矿山开采不影响对地表水体的漏失, 不影响矿区周边生产生活供水。预测矿业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轻。

2.3.4 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

拟建矿山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未来采矿工业场地、选矿工业场地、炸药库、排土场、尾矿库等设施等对原始地貌景观有一定的影响, 但影响程度较轻;地下开采, 会造成地面塌陷, 预测塌陷面积达0.85km2。预测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影响严重。

2.3.5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估

矿区内无林地和草山, 未来矿山开发排土场压占荒山面积约16.00 hm2, 尾矿库压占荒山面积约82.00 hm2, 共计压占荒山面积约98.00 hm2, 虽矿山属沙漠未利用荒地, 利用价值低, 但面积大于20hm2。预测矿山开采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严重。

2.4 预测评估分区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 得出各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级别,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上进行分区, 可将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轻两个区。

2.4.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

该区分布面积约1.83km2, 为未来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崩落塌陷、地面塌陷、泥石流及边坡失稳的地质灾害, 含水层破坏, 原生地貌景观改变, 破坏土地资源等。

2.4.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

主要分布在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以外的矿区道路、采 (选) 矿区、生活办公区等, 面积约5.64km2。该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矿业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较轻。

3 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分区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 结合该分析结果, 以《规范》附录F表F.1 (表2) 为标准, 利用叠加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法, 将评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1处和一般防治区1处。

3.1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点防治区

该区主要包括排土场、尾矿库、地表塌陷区, 面积约1.83 km2。主要问题井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易产生崩落塌陷、地面塌陷;排土场、尾矿库大量堆积物, 形成泥石流的物源, 遭遇强降雨会产生泥石流;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影响严重;地表塌陷改变了原生地貌景观, 破坏土地资源。

3.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一般防治区

该区为评估区范围内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以外区域, 分布面积约5.64km2。该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貌形态基本保持了原有状态, 土地功能恢复治理以拆除部分临时建筑就地整平为主, 对含水层影响程度较轻。

4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①采用填充法开采, 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的发生。具体方案如下:

在副井口附件建立充填站, 采矿结束后, 将由全尾砂、胶结材料和水混合搅拌而成的充填料浆从充填钻孔或副井进入, 沿充填管路输送至井下充填。

②在崩塌、塌陷隐患区域采矿, 要消除隐患或采取避让措施;发生塌陷的区域则必须在塌陷区周围及各道路交通口有可能有人活动的地带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③在排土场坡脚下侧的缓坡地段或沟谷收缩处布置小型拦挡工程, 防止滚石及泥石流的发生, 并在排土场周边及底部设置截水沟和排水盲沟, 将排土场上游汇水和渗透至排土场底部的雨水引出场外;在挖方和填方地段修筑护坡及挡土墙工程, 防止滑坡和塌方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④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 应采取止水措施, 防治地下水串层污染;采矿废水应循环利用, 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达标后作为绿化使用, 避免矿区及周围水环境受到影响;矿区内的工业垃圾要进行集中堆放, 及时拉走处理, 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⑤矿山服务年限届满以后, 对开采区内采 (选) 矿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区及炸药库的基建设施进行就地拆除平整;对排土场进行削高补低的压实整平;对主 (副) 井、回填站、东回风井、西回风井等井巷进行回填关闭。

4.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 对矿山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采区塌陷范围、陷落深度以及影响深度;地面塌陷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及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土地占用变化情况, 是否存在越界占用情况;已有地质灾害变化情况、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其危害;尾矿库周边山体稳定性;地下水水位高程、埋深, 矿坑涌水量, 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降落漏斗及疏干范围等情况。

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的监测可采用遥感、GPS、全站仪、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方法;对含水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地下水位观测、水质取样分析、自动监测仪测量等方法;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可采用现场测量、人工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

5 结论

①根据《规范》和技术要求分析, 确定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②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 预测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危险性严重, 对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影响严重。并根据预测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轻区两个区。

③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现状和预测评估分区结果, 利用叠加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④在该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和监测措施, 对以后矿山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长洪, 任涛, 蔡美峰, 等.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中国矿业, 2005, 14 (1) :29-33.

[2]武强, 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35 (5) :81-85.

[3]任军旗, 郑群有, 方茜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9 (3) :160-162.

[4]韩淑朋, 许少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某露天石灰岩矿山为例[J].矿产勘查, 2012, 3 (1) :111-116.

[5]孔逊, 龙庆.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区矿坑涌水量预测[J].现代矿业, 2015, 1 (1) :122-123, 16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 篇8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管理,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规范和有序开展,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指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行政管理措施等对已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的专项工程。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利用国家财政或省级财政资金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利用其它资金开展的地质环境项目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鼓励和支持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本着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第五条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国家财政、省级财政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并会同省财政厅负责项目的申报工作。各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辖区内项目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实施。

甘肃省财政厅负责国家财政、省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各市(州)财政局负责辖区内项目的资金监督管理,并督促辖区内自筹配套资金的落实。

第六条 项目实施推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和工程效果责任追究制。

第七条 建立项目评审评标专家库,省级、市(州)级专家库分别由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市(州)级专家库应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八条

国家财政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优先考虑上项目完成和自筹配套资金到位好的市(州);未按期完成国家财政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或自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项目所在市(州)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九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矿产资源等收益要用于其它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滚动发展。

第十条 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含省级以下财政)投资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勘查、监理、施工必须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章 立项申报与审查

第十一条 项目的申报条件

符合下述条件的可申报国家或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一)符合国家和甘肃省有关政策和重点支持方向,并符合《甘肃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中的治理工程部署和安排。

(二)历史上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老矿业基地,目前还在生产的国有老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责任主体因历史原因灭失或不明的废弃矿山、闭坑矿山或因政策原因关闭的无主小矿山群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三)其它因采矿活动造成的植被和景观破坏、地面开裂、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以及土地废弃、地下水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确需治理的。

第十二条 项目的申报程序

申请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应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申报到所在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由其汇总排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

申请省级财政(含省级以下财政)支持的项目,应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申报到所在市(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十三条 项目的申报材料

(一)申报国家、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新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如下内容:项目的目的意义,实施方案和期限,技术路线和方法,投资概算,申请财政资金数额及使用方向,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实施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等。

2、续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交上项目实施情况报告。

(二)申报项目时,由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联合形成书面上报材料,并做出配套资金的情况说明。

第十四条 项目的审查

申报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论证,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后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获得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批准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委托有地质灾害防治设计资 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及预算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项目计划,省财政厅按计划下达资金。

申报省级财政(含省级以下财政)支持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州)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的立项、设计进行审查,对项目实施进行检查与验收,并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登记。

第三章 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国家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应依法对各级财政支持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或协议委托。

第十六条 项目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和相关合同,代表项目承担单位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前应在项目区设立明显标志牌进行项目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项目公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工程位置、工程总规模、环境治理内容、项目总投资、建设工期、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施工单位、项目工程监理单位、项目设计单位等。

第十八条 实行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对工程进展、主要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工程质量等,以年报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项目设计、投资预算一经批准,原则上不作调整,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并报原设计批准机关核准。

在施工过程中,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及预算。确需变更设计的,按以下情形处理:(一)不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总面积规模和项目支出预算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研究解决;

(二)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总面积规模或项目支出预算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报原设计批准机关审查核准。

第四章 项目的验收

第二十条 项目应在规定的实施期限内完成。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做好验收准备工作,提交验收申请,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验收规定》组织验收。

第二十一条 项目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通过竣工验收并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完成备案登记的工程方可交付使用。

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开展的项目,工程完工并经过项目承担单位自验合格后,应申请由项目所在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进行初步验收,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进行竣工验收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使用省级财政资金开展的项目,工程完工并经过项目承担单位自验合格后,应申请由项目所在县(区)国土资源组织进行初步验收,由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进行竣工验收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验收质量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由验收组评定。

第五章 项目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国家财政、省级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在项目计划下达后逐级一次性拨付给项目所在县(区),项目所在县财政部门应及时全额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第二十四条

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第二十五条 项目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所在县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检查,追踪问效,实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项目审计制度,在项目实施中期和竣工时,项目承担单位应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和上级部门委托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跟踪审计。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完工后,工程设施维护和植被养护等由项目所在县(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负责或县(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以保证治理工程发挥长效作用。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上一篇:项目运营专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村卫生站2011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