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通用9篇)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的认识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小学一级目标是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二级目标是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同时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在于学会说,而在于学习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内在的魅力,让学习者的知识、心智、情感得到综合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故事教学恰恰符合这一目标。

2.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简单的重复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而且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阶段,故事的形象性、情趣性、趣味性、重复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3.现行教材设计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英语教材均是围绕实用话题,强调话题的功能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完整性,人文性。在英语课堂上一节课就学习几句话或几个单词,但老师在反复的教授后,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只能造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累的局面。究其原因,教师在教授话题内容时,往往是反复操练重点句型,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内容单调,没有趣味性,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操练中早已没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者认为

国内许多地区的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对英语故事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常常是成功学习的动力源泉。若能让儿童从小大量的听或读故事,对题理解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增进、学习动机的提升、想象力的养成,绝对有深远的影响。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英语,从而爱上英语。而且老师也可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观察、了解及帮助儿童的语言发展。

在故事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表演故事、续编故事,不仅大量地输入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单词、句子、语法、日常的教学用语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通过灵活地运用故事内容,扩展了学习面,扩大了词汇量,句型量,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

2.国外研究者认为

近年来使用故事等文学素材开展英语教学的情形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儿童文学逐渐被视为语言阅读教学的最佳材料。语言专家们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文学经验的多寡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词汇的发展和文法概念的建立上。对于儿童,故事本身就有足够的、直接的吸引力。英国儿童英语教育专家Jayne Moon的研究表明,儿童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而看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包含丰富意义的情景,能使孩子随情境养成阅读意识并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同时在情境中习得与运用语言。学生对于喜爱的、感兴趣的故事,就会主动去读,会对所读内容积极思考,努力想读懂故事、理解故事。

通过故事教学,学生不单单是学习语言知识,从故事中获得语言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促进语言交流的欲望,打破学习语言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建立对多元文化的初步理解,进行情感的交流。在最终故事运用的过程中,讲述者和听者都能有所得。

三、理论基础与依据

1.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学习行为内部动机的强大动力。故事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认知形式。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把学生吸引入学习的情景。而且故事教学非常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通过故事的形式开展英语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符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论

教学是一种生命生成的过程,而故事教学法能有力地促进这种生成,使儿童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新的生命价值与生成新的生命内涵,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符合语言的整体教学理论

语言的学习不能是孤立的词或句,而应该是完整的语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学生在一个“自然、真实、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将能交际和意义理解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然后从语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由此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4.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论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故事教学”正是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题的概念界定

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教学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通常老师们说的对英语故事的教学,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所谓英语故事教学法,则是教师把英语课文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选择,以理解为前提,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听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学说英语,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故事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单词的重复都表现得非常自然,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语言方面的困难可以随之而迎刃而解。故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学生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故事的内容,又能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故事的情节的虚构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表现手法夸张,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而倍受欢迎。

把小学英语教学与故事相结合,能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生动直观的语言情景,能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变成简单有趣的英语故事,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故事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性、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利用故事教学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有效的运用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故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好的途径,而枯燥的阅读材料往往成为学生阅读的绊脚石,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而通过故事这种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适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训练小学生创造英语故事的能力

阅读故事是知识的输入,而创造故事就是知识的输出。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编写故事或者是续篇故事,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语言的运用目的。

3.培养小学生表演英语故事的能力。

表演故事的过程也是对故事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故事表演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写的难度是这四者中最高的,写的能力是最综合的,也是最能提高学生能力的。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编故事、表演故事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这一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故事教学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收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故事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故事教学的反响,了解学生的爱好,能让故事教学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该课题的研究更客观、更准确、也更有价值!

3.行动研究法

在故事教学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

针对性的研究。

4.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各种对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教学案例,并阶段性地做好相关教学评价与反馈工作。

5.经验反思法

课题研究的每一步都做好记录,并对我们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让我们课题研究与我们的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修正,让我们的研究最大化的服务与教学,让课题研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6.比较法

比较英语故事教学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有何变化并适时调整做法。可具体分为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三阶段,进行纵向比较;针对各对比班,进行横向比较。

八、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好实验班和对比班

2.进行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3.召开研讨会,设计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计划,组建课题组;课题组分工,进行开题论证,提出改进意见。

(二)实施阶段

1.开展课题实践研究,让故事教学走进课堂。2.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分析及展示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成效分析,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

(三)总结阶段

1.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编印“小学生英语故事创编集”。

2.评价学生对英语故事教学的理解掌握程度,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3.进行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可行性分析

1.区名师工作室把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本课题组中的多名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在工作室活动中进行了故事教学的课堂展示,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

2.本课题组的课题去年成功立项区级课题,并进行实际的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教师们进行了理论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本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年轻的教师,对课堂的改革充满了激情和干劲,更期待通过课堂的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4.本校的学生英语学生的热情高,英语基础都非常的好,本校的学生多次参加学校、区、市级的英语能力比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学生们都渴望着能在英语学习上能有质的飞跃。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5.本课题组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注,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研究环境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本课题的研究没有了后顾之忧。

十、课题的成果形式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和典型课例教学设计集 3.优秀成果展示课例 4.小学生英语故事创编集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参考文献

(1)赵峰艺.浅论在小学进行英语“故事”教学[EB/OL].2009-1-4.(2)李静纯.学会正确分析与创造性使用新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8-09-05(5).(3)张宁 “小学英语新课改点滴谈”,《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第19期

(4)王电建,赖红玲 “小学英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晁霞.“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策略初探”,《 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年第6期

(6)朱纯 “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7)《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2

化学课题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 深入分析和总结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象, 从而深刻揭示其本质规律的过程。通过对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思考、积极探索, 使化学教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化学课题的研究涉及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

教学改革的深化呼唤多样化的新型课堂结构的建立,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地探究。例如, 化学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与体现途径的研究, 教学环节与课型的研究, 并进式实验的选定原则与实施方式的研究, 课堂练习的设置目的与组织形式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2. 学生的素质结构及施教策略的研究。

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怎样承担学生的素质培养, 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由什么组成和怎样实施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需要我们作出明确的回答。

科学方法论与科学世界观教育的研究, 形成良好严谨学风的研究, 都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 都是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中学化学的考前总复习几乎成了一些学校约定俗成的教学计划, 这就需要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及复习课的地位与作用;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心理与素质形成带来的危害, 也需要给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研究;令人生厌的“顺口溜”在化学教学中的滥用所起到的不良作用, 同样需要作客观的评析等。

3. 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

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完整地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规定, 课程标准中知识结构怎样在教学进程中形成网络等, 都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 国内出版了多套化学教材, 因为教材的多样化, 使教学设计的优化有了更多可以参照的依据。要把“优化”变成可能, 就得围绕课标要求, 融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 进行多维对比研究。

4.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因此,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有必要对怎样组织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怎样使实验课有序地进行, 怎样使实验课形成理想的科学气氛, 这种课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包括对实验内容的研究等。有些实验被很多人引用, 但它却未必十分正确。学贵有疑, 这是化学教师应有的素质。目前强调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有利的, 因此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是一个颇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5. 三维目标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化学教学主要应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 对这三个目标内容的研究, 三个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个目标结构的研究, 三个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 以及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状况的研究等, 都是当前化学教学研究中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往往对人的素质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作用。这个课题较大, 涉及多学科的协同, 但可以从具体的化学问题入手来逐步解决。

6. 成熟理论再创造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 国外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教育理论纷纷传入我国。例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等,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发表。对这些已成熟和基本成熟的理论,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引进到教学改革中来, 开展教学研究。

在做这类研究时, 不能机械地引用, 要使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以一种理论为中心, 可以考虑兼收并蓄, 吸收其他理论的优点, 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体系。还应注意, 对国外的理论不能无批判地接受。

7. 指导备考研究。

有考试就有备考, 用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准备中、高考, 这与应试教育是两回事。教育改革在深化, 中、高考改革也在深化。指导备考的研究可以包括:考试说明的研究, 题型的研究, 各种题型所承担的功能的研究, 能力结构与考查的研究, 实验考查的研究, 试卷结构的研究等。尤其是中、高考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向导向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至于那些猜题、押题、不负责地传播“中考信息”、“高考信息”, 并不属于对中、高考的研究之列, 只是备考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二、化学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进行课题研究, 首先必须选好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研究的价值, 引导着研究的方向, 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选题主要突出一个“新”字。要选择有别于他人又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观点, 还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化学教育教学现实中的问题或是在教育领域新出现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等。

2. 制订研究计划。

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及基本状况和在课题中的分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本课题当前在国内外的基本状况、课题研究进度安排、课题研究的基本手段、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状况及使用计划等。

3. 查阅文献。

从文献中了解其他人在有关本课题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就, 为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 也可吸取前人工作的经验以避免工作的重复和少走弯路。

4. 确定控制因素。

一个客观事实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 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几个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 这样的因素称为控制因素。确定了研究课题的控制因素, 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例如, 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时, 思维层次是它的基本因素, 而思维层次与思维属性密切相关, 在思维属性中思维的创造性又是其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 在这个课题研究中, 可以把思维创造性的形成作为控制因素。

5. 运用因素, 开展研究。

在确定了有关因素和控制因素之后, 就要运用它们开展研究工作。一般的常规手段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性的教学实践, 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 用对比组的办法进行一个阶段的测试, 对所得数据作统计等。用初步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一个有关本课题结论的假说, 将这种假说应用于实践, 对假说加以修正, 得出课题结论。

6. 写出课题报告 (论文) 。

教学研究多数是以课题报告 (论文) 的形式来表达其成果的。论文的一般结构, 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结论与反思等。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 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

三、化学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重视过程。

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 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 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 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 要注重应用。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 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 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 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其次, 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一方面,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 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 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 要遵循原则。

课题研究要有科学性, 不要为研究而编造数据、凑材料。有一些教师将课题研究庸俗化,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一种见解写出来就当作科研成果, 不想搞调查、做研究,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有些学校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 却忽视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还很差, 硬要他搞课题研究, 又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 结果造成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泛滥。

作为化学教师, 应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来更新知识、确立理念、提升境界。向书本学习, 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向同行学习, 取长补短。现代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研究, 现代教师要学会研究, 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可以写教学日记, 进行资料信息的研究;可以写教学札记, 进行现状的研究;可以写案例分析, 进行个案的研究;也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 进行持续的归纳、提炼、总结, 直至形成研究成果。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上、考卷上、课堂中了解教学的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 改进教学。

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虽然在日常化学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但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3]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进.教师教育与教育领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解腊梅.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 .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習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4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自2009年2月至今,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我校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形成了校园处处见经典、师生人人诵诗文的生动局面。学生以学校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等校本教材为蓝本,每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15分钟的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是孩子们每天诵读的内容,毕业时都能熟记于心。学校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镶嵌有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孩子们在琅琅书声和耳濡目染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厚实了文化底蕴。

鉴于此,我校积极申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为进一步把国学教育推向深入,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立身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记忆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使学生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3、改善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化素质。

三、课题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内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课题旨在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本子课题与我校的主课题“以新国学教育促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研究”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实现主课题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2、课题的理论依据:

(1)早在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夏衍、启功、叶至善、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曹禺

等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长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1998年9月,老舍之子舒乙创办“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将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

(3)近十年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许多文化大师、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加入了这一工程的推广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仪式上作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的讲话,季羡林、南怀瑾等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国学大师热情积极地参与推动。季羡林先生说:“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是全盘西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回来,这将又是一次启蒙,这是对‘五四’启蒙的再启蒙,是对‘五四’启蒙的一种修正和补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前中后各个时期的实验对象进行科学调查,得出定性定量结论,使研究实践轨迹更为有效可控。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4.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及道德养成的研究方案不断提出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充实、修正,从而找到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手段、程度等理性认识。

5.实证研究法:

根据教育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测定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并科学解释时序效应。通过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决定实验手段的价值和取舍。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

1.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高年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节选,使之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并以此锻炼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质量。

3.将学生长期置于诵读经典的氛围之中,使之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学习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研究要点:

1.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的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对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原则

具体措施: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5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晨会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讲解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

4.每学期进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诵读比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5.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此活动可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抄录、绘画、歌咏、舞蹈、手抄报、故事会、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避免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经典诵读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3.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国学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七、成果评价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每周评价。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每月评价。采用课题组老师进班抽查评价法,在每月的月底课题组老师进入各班抽查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并做好评分与记录工作。抽查结束,将抽查情况及时反映到各班班主任处。

3.学期评价。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在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践行国学经典中得传统美德思想,定期评选出“礼仪之星”“诚信之星”“学习之星”等用以表彰和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统统美德。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粗浅地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针对低年级重点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及简单古诗开始。

第二阶段:了解做人的道理,通过经典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取向。中年级增加学习《《千字文》、《增广贤文》及古典诗词选读。

第三阶段:通过经典阅读学会辨别忠奸、善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道德取舍实践,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高年级计划进一步接触《论语》、《道德经》、《孟子》、《朱子家训》及诗词选读。

穿插在研究的各个阶段,计划分阶段开展美德故事大比拼活动。其中一、二年级讲《三字经》《弟子规》上的故事,三四年级讲古典读物上的优秀少年故事,五六年级讲古代伟人经典美德故事,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内化传统道德精神。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由郑国庆全面负责,学校教科室具体组织、指导; 课题组成员名单:

郝永军、潘国祥、张晴、孔俊霞、彭秋霞、史晓春、胡兰

河心小学“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组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5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1、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的“有效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鉴别教师提问有无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这与以往灌输式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2、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理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与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而师生互动主要是由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提问来引发与维持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常态课中,我感觉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具体表现为:提问随意性强,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不能做到激趣引思等等。所有这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把“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找到预设课堂提问和课上调控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通过研究,使全体课题组成员主动进行课堂反思,提高对课堂提问反思的自觉性;

3、通过课堂观察和反思,分析教师提问行为的不足和优点,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提问行为;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总结提炼出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并运用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小学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我校小学部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经验得失,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6

《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沾益县第三中学课题组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一个以数码、网络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滚滚而来。信息网络革命和生物基因革命将扮演着主导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角色,这两大革命将极大改变社会组织结构和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007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财富,谁就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因此,在数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2、研究现状

21世纪是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科技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各国把信息技术教育及其运用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现实情况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

我国政府同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实施了“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使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普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几乎都聚

第 1 页(共 6 页)

焦在教师培训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己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通过查阅资料、调研,目前还找不到通过中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模式。

我校改扩建刚结束硬件环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够,对理论课的研究还不到位。

3、选题的意义:

我校通过《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课题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从而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网,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积累实践基础和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教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订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生动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的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模式,朝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使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软硬件保障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及学校其他教师,在此之前已就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奖励和好评。2003年,二人在“多媒体课堂说课竞赛”中获省一等奖;一人在“曲靖市第一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 2005年,《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魅力》一文获省二等奖;《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设计》一文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分子和原子》《轴对称》多媒体课件获市二等奖;2006年,《隋唐文化——文学与艺术》课件制作与解说获云师大一等奖,“未来之星——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获云师大一等奖;《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在我校的发展》刊登在县级《远程教育论文集》中;2007年,一人在“云南省初中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中获省一等奖。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组组长为中学特级教师,是资深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平均年龄为38.06岁。1名中学特级教师、2名研究生、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县教科所兼职教研员、1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这10名课题组成员中,有6名中学高级教师。团队中多数教师为学校、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及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课题组两名成员曾主持、参加过两项省级研究课题。因此,我们有足够的人力和能力来保证本课题的实施。

3、完成课题的条件

⑴组织形式:本课题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牵头的课题组领导机构,由我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

⑵研究资料的来源:学校图书、档案资料,近年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网络教育研究成果。

⑶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我校是市级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培训实验学校,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入品牌电脑、多媒体演示系统等,现有教师机房1间,学生机房4间,多媒体教室2间,办公室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我校部分任课

老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

⑷技术保障:建立学校网站。我校已建立了具有独立域名的专门教育网站,成为一个面向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信息平台。

⑸人文环境: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科研意识强、教研水平高。本课题负责人李井昌校长是我县唯一的中学特级教师,曾多次被一些高校、中学邀请进行学术性专题讲座,并担任县教育局省级课题负责人。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教师观念比较新、教科研气氛浓厚。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共识,为我们成功的研究本课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研究的假设及创新之处

随着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要想赢得未来社会,就必须善于获取、处理、传递各种信息。因此,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学校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新型教师。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成了亟待研究并解决的新课题。同时,我们认识到,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且呈现不连续的跳跃性。因而在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上可采用未来教育所提倡的“任务驱动的探究式方式”完成培训工作,最终使本校、本地中学教师具有相当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这种假设是可能成立的。基于这种假设,我校提出这个新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需要并适合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校本培训方法、途径和模式。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认真分析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课题,旨在研究探索培养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特殊性、阶段性和规律性,营造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并取得相应理论

技术成果,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师,从而达到改进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初步构建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本课题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通过论证与查阅资料,探索一套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路子,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总结,完善校本培训方案。

2、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等组对照实验法,通过多渠道收据数据,进行F检验和T或Z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注:F检验:是用来检验两个正态分布的方差是否相等的检验;T检验:用来检验标准试样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Z检验是一般用于大样本(即样本容量大于30)平均值差异性检验的方法)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两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6月

主要工作:①召开相应教师会议,商讨课题研究事项。②查找相应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实验可行性。③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④通过形成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调研,初步形成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0年6月

主要工作:①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②开展阶段性的交流与研讨。③加强与其它学校的经验交流,每学期组织一次多媒体课堂大讲赛。④做好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并不断改进实施方案。⑤搜集整理好教师多媒体课件、网络里整合的资源、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数据。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主要工作:①整理CAI软件库,就此课题制作一套软件集。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③整理归类的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验收。

七、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

2、《人的教育》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创造教育概论》王松山、胡之德,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5、《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刘以林、张文珍、冯克减,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2版。

6、《最佳教育模式丛书》冯克减、田晓娜,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7、《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第4版。

8、《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编辑部。

9、《wps office电子表格教程》主编 求柏君

10、《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朱德全、宋乃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6月第4版。

沾益县第三中学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7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一起构成了小学生阅读。因为有了教师课堂上的组织引导, 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由于阅读的时间、空间以及阅读的兴趣指向等诸多因素的缘故, 课外阅读的行为就很难受到监控, 效果自然就很难有保证, 因此也就形成了小学生阅读的软肋了。所以, 要想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了解学生阅读的得与失并进而调整学生的阅读方向, 起到很好的评价、导向的作用。2012年来, 做为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编号为22012044) 的研究成员之一, 笔者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的实践探究, 对于如何正确操作,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有效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下面谨就如何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进行具体操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自评

有的学者主张一个人的读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要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 与之产生共鸣, 要能够把握作者的脉搏。在书读完的时候又要能做到自身思想的独立, 不受书中观点的左右, 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读书的时候能够做到“进得去”, 而书读完的时候要“出得来”就不容易了。这一点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更是如此。而要求学生自评其实就是类似于要求他们读完书了要“出得来”。但是能不能因为此项工作完成起来有难度就放弃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只有读完书了“出得来”才算是真正地把书读透。所以, 在进行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时, 小学语文老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自我评价的项目, 适当降低自我评价的难度, 引导他们把阅读引向深入, 加深他们的反思。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 老师也做同步阅读, 老师阅读完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自我评价项目, 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的项目可以是故事情节, 可以是主人公以及与主人公有关的一些具体事件, 可以是具体事件表现主人公的什么思想品质,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事实证明, 有了这些参照的评价项目, 学生们自我评价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

二、小组互评

把有着共同阅读目标的同学以四至六人组合成一个阅读兴趣小组, 让他们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课外阅读评价办法。从操作的顺序来看, 小组互评应该是放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做为学生自评的有效补充。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 这种评价方式其实是为了避免“当局者迷”而充分发挥“旁观者清”的效用。从目的意义来看, 虽说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但是, 有许多思想认识的问题是需要相互切磋、探讨的。也正是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有了思维深度、广度的拓展。所以说,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的时候, 要注意小组间过多的相互吹捧、歌功颂德是没有意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互评时要善于“煽风点火”, 要引导学生们把对问题的不同意见大胆地亮出来。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的时候, 我就经常充当“裁判员”的角色, 在遇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 急切希望老师的支持的时候, 我总是不轻易发表倾向性的意见, 而是做一些适当的提醒或是补充。结果呢, 往往是同学们辩着辩着, 不经意间就形成统一的意见了。

三、家长评价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校, 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说, 要求家长对子女的阅读做出多么深刻、精辟的评价是不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讲, 从最初考虑家长参与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 我们更多地是希望获得社会性的支持。然而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 我们惊喜的发现, 许多家长再也不是以前的只能是子女课外阅读的资金支持者和勉强及格的“听众”。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 我们的家长再也不像以往闲了就做些串门、看电视、喝酒等无聊的事情, 而是会变身学生课外阅读的“义务监督员”, 有一大部分家长甚至会捧起久违的书, 和孩子们一起认真地看起来。从同学们交上来的家长评价来看, 家长的阅读能力也是随着孩子一起进步的。我曾经在班级内部组织过一次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专题家长会, 在会上, 我点名表扬了部分的阅读水平高的家长。没想到, 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一次表扬, 竟然形成了令人难于置信的正能量, 点燃了班上家长们的阅读热情。

四、教师评价

与家长评价不同的是, 教师评价更倾向于一种结论性的评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从专家的角度对学生阅读的得与失做个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提出对学生接下来阅读的期望。所以说, 每一次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 老师都要认真撰写针对性强的评语, 有很多时候甚至是要布置学生对某个章节进行重复阅读。当然了, 小学语文老师要完成这些工作是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的, 但是, 考虑到学生们能够在我们的指导下大幅度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那么, 即使是苦点累点也觉得值得了。

参考文献

[1]金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对性评价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肖钰明.阅读教学的检测评价指向与操作实践[J].湖北教育, 2008, (12) .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故事教学;辅助;英语;认读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31

一、目前低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状况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单词只是停留在片面的了解上,看到一个单词只要直接的读出这个单词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从字母的单个组成来看一个英语单词的整体。看到一个句子也不用去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只要能够将一个句子的大体意思理解就可以。在没有示意图或者是情景图片的条件下,直接将单词写出来,很多的学生并不能将单词的意思说出来,对于很多的形似的单词不能很好的区别。例如:hear和 head,遇到这样的单词就有一些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辨别。甚至有些同学在书上能够认识这个单词,但是将这个单词放在作业本上的某个句子中就不认识了。这就说明孩子对怎样认读英语还没有做到完全的理解。

二、在英语认读的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分析

有很多原因引起低年级的学生认读能力的不足。一、单词和词汇的掌握量不足,对英语的认识还不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基础。二、在教育问题上,小学的教师对孩子的听说能力更加的注重,对于认读能力强调的不够。三、孩子的坚持性不强,在新的语言面前,拥有好奇心,但是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因此,我们用故事教学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低年级学生的认读能力。

故事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自然而丰富的语言输入,将故事反复的讲给他们听能够让他们加深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同时,在他们接受语言的输入时,他们也可通过口语的方式进行语言的输出,那么就很好的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所以故事教学不单只是在小学生的听力上有帮助,在他们的口语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故事教学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在其中,这里面能够体现出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够体现出故事人物的心里特征,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人物之间的不同情感,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情感。

三、故事教学的实践

(一)鼓励学生参与故事教学

故事教学是把学生为中心点,体现出了英语的新课标的理念。在课堂时间内,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够引导学习英语,并鼓励孩子开口说,让他们能够形成语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课堂上的气氛要浓厚,要提高效率,要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采用故事教学时候,要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选择的形式,让小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参与活动;故事教学就是用小孩子爱听故事的这一特征,将英语的词汇、句子、会话等教学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将词汇放入句子,将句子融入段落,将段落组成文章,将文章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表达,最后灵活的将英语知识学会。

(二)让词语变得鲜活起来

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阶段,光光依靠死记硬背是不能让孩子把词语的牢牢的记住。通过故事来讲述词语的意思,让孩子在快乐中记单词。在人教版的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学校里的一些设施,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记不住词语的意思,所以我们利用GOGO上学的故事进行一个展示。Jack和Jerry一起上学,Jerry就问Jack你们学校有什么样的设施呢,Jack就会回答:“这里有一个礼堂、一个音乐教室、一个美术室、还有教室办公室。Jerry又问你有教室吗?Jack回答当然有,我们这有很多的教室。Jerry又问了你们有午餐室吗? Jack回答;不,这里没有午餐室。就通过问句的方式将所有的单词穿起来,这样就要有意思得多。

通过先前的故事对话,让学生了解到了单词和句子,接着就是让学生又将故事在熟悉一下,通过故事的朗诵来加深他们的记忆了。对刚才的学生迟到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两两的进行演示来提高孩子的表演兴致,同时就让孩子自然的熟悉了故事中的单词和句子。在故事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背诵故事。对于语言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模仿开始,然后背诵,通过对故事的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那么记忆单词和句子的能力就不断地提高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三)将实际生活融入故事

在很多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故事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里特点。下面我们在小学低年级的英语课堂上进行的一些故事教学的尝试。例如believestorytruelatecome in 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词串联成一个故事情节。老师问:whyareyoulate?学生回答在上学路上出现了交通事故,老师说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可以进来了。像这样将生活中常见的情况,用故事的情节讲述出来,这样既生动又形象,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对于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情感丰富的故事。用故事教学的方法能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在认读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而且保证了教学的效果,帮助他们培养了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以后孩子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故事的应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各自的胆量和对文化的认知,进一步的提高了孩子的英语能力,综上所述:用故事教学辅助小学低年级英语认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将这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月娥.用故事教学辅助小学低年级英语认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0:38.

[2]丁宁.用故事教学辅助小学低年级英语认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1:142-143.

[3]薛莲花.小学英语故事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张青,王佳琪.让故事教学成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小學英语低年级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112-113.

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 篇9

总结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一个民族、国家对海洋开发、利用的程度,对海洋权益争取和维护的力度,直接影响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之魂。海洋观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海洋观教育是充满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我校以海洋文化教育实验研究为依托,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信念,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我校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作为青岛市帆船运动俱乐部学校,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现代科技教育研究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2008年荣获“千帆竞发青岛市帆船运动与奥运同行活动先进集体”。

一、转变观念,让海洋文化教育成为共识

我校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滨临大海,学生生活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不仅拥有厚重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蕴涵着历史积淀的浓厚多彩的海洋文化和渔文化的意象特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渔文化历史积淀,为我校彰显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作为离大海最近的农村学校,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分析学校加强海洋教育的优势条件,确立将学校打造成“海洋文化”特色学校——让大海的孩子真正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激情像大海一样奔涌,体魄像大海一样健壮!认准发展目标,我们就全面着手规划设计,把连廊下的宣传栏设计为海洋文化的宣传阵地,开展“做一个具有海洋品质的人”、“创建海洋文化特色学校” 主题活动;举办“沙滩体育节”、“小浪花艺术节”、“深蓝科技节”和“安徒生书香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楼的走廊分别确定“台风知识主题”、“海洋文化文学作品赏析”等,让学生从中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加强了海洋文化教育。

二、政策保障,优先发展海洋文化教育

学校设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海洋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有关中层干部、学科教研组长、海洋文化辅导员为成员的海洋文化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实施。规定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兴趣的时间,学生自由分布到各兴趣小组开展活动,训练小组严格考勤,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学校对所有兴趣小组训练进行整体规划,辅导教师制定出科学详尽的训练计划及每天训练活动方案,教导处统一检查,保证每一次辅导的有效性;为调动师生训练、比赛的积极性,除给兴趣小组提供优越的学习训练环境外,学校还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每年组织辅导教师到外地培训学习,每年都请有关海洋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专家来学校作报告,让教师更进一步、更直接的了解当前海洋文化和发展发展的趋势、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发达地区海洋文化教育的现状,让教师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指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政策的保障,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日渐鲜明。

在工作中,学校建立了“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海洋文化育人的大科技体系,构建了四条主线的海洋文化教育网络:教科室——教研组——课堂教学渗透系列;辅导员——兴趣小组,海洋文化活动课系列;政教处——级部——班级,海洋主题活动系列;团委——海洋文化教育阵地——班级,隐性浸润系列,使课堂教学、选修课强化、活动课实践有机形成海洋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建设方面,构建我校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开发新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实践方面,在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普及海洋基础知识的同时,以系列性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海洋文化教育活动。

三、开展多种海洋教育活动,拓展海洋教育特色

为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形成积极、科学的海洋意识,学校除开展研究型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外,还采取了多种模式的的海洋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海洋,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素质。

1、建立蓝色小卫士,增强环保意识和21世纪主人翁意识教育。

为发挥广大学生在环保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由学校团委组织挑选各班环保积极分子成立蓝色小卫士环保小组,每星期组织活动,有环保知识讲座、环境卫生实践调查、沙滩卫生清理等活动。

2、利用各种节假日或主题教育日,带出去学习、走出去宣传,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传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开展以认识海洋、探究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海洋知识讲解员,利用现有橱窗传播海洋文化知识,通过广播站、班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为师生系统地讲解海洋文化知识,使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意识深入人心。

3、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形成学校传统文化活动项目。

因地制宜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探索与研究。拓展学校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活动。结合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闯海、野餐、观海等活动。开发学校传统活动项目与“海洋文化”特色相结合,构筑适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活动。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参与性强,成为学校活动的亮点。

4、打造蓝色校园,营造海洋文化氛围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鲜明海洋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能凸现学校的海洋教育特色,更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因此,我校抓住创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契机,着力构筑蓝色校园,使整个校园呈现出高品位的海洋文化与审美格调。为多角度展现洋特色,学校还精心设计,教学楼的走廊、宣传栏更是变成了海洋文化的景观,各种海洋主题的图画宣传,共同构筑了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向学生展示着丰富的海洋动植物及航海知识,使校园充满了海洋气息和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5、借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蓝色海洋教育系列活动

社会为学校,自然是吾师。特别是我们的家乡青岛,拥有许多海洋教育基地、海洋科技馆、海洋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校在认真组织教研活动,集智打造有效课堂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蓝色海洋教育活动。

6、多彩海洋节活动

学校拟定每年7-9月为海洋节活动时间,为期三个月。节日期间,学校多个社团依据学生兴趣,分年级分层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蓝色社团活动,均有佳绩。如高年级多彩绘轩社团有“海韵剪影”“海底总动员”“蓝色T台秀”等亮点;中年级有“炫彩圆盘”“蓝色书法 蓝色情怀”等创意;低年级有“亲海行动”“童心大海”的行动;校级苔花文学社有“蓝色畅想征文大赛”;学校合唱团、舞蹈队等社团有蓝色诗卷文化汇报表演;校级活动还有蓝色畅想倡议书、蓝色作品征集周、“校园小画家”等。海洋节活动均创意非凡,深受学生关注、喜爱,这些活动既是对蓝色课堂的一种拓展延伸,更引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积极进行蓝色创造的百倍热情。

7、特殊的暑期作业

作为海洋节的一部分,也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传统特色,我校充分利用“特殊的寒暑假作业”这一载体,每逢暑期或节假日,都发出“我和大海有个约定”“拥抱大海”等蓝色行动倡议。呼吁学生走进社会,拥抱自然,同时养成爱护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和大海的亲密接触,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课件,可以是拍照附文说明,也可以是日记、作文和自拍微电影等等,返校后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或Free taik时间自主汇报,培养学生热爱、亲近与探索海洋、情系海洋的意识。

作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在为本校师生发展提供平台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辐射效能,提高社区居民乃至当地学校学生的海洋意识。为此,学校不仅开放海洋科普资源,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前来参观学习,而且将定期组织“海洋科普日”,组织学生志愿者将搜集、研究的海洋知识编制成宣讲材料和宣传栏进社区进行宣讲,邀请社区居民观看校艺术团排演的海洋教育文艺演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居民宣传海洋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了解的海洋知识告诉家人,带动他们共同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通过向家长、社区、其他学校的辐射,提高社会公众爱护海洋、参与海洋开发利用和海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进而认同海洋科普教育的价值目标,为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海洋文化教育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学校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青少年海洋教育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我们将牢固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大海洋教育研究力度,大力开展海洋教育,强化海洋文化特色教育,打造海洋文化教育品牌学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做好下列工作:

一、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学校 结合几年来的海洋教育,我校将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为人生奠基,让生命精彩”的办学宗旨,坚持“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质量创声誉,以和谐带队伍,以特色求发展”的强校之路,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师生的和谐发展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海洋教育为突出特色办学之路,创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二、创设文化氛围,让海洋教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让校园充满海洋的气息

我校进一步精心设计校园,设立“海浪花”、“海底世界”、“海贝园地”等栏目,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海洋味,整个校园弥漫着浓郁海洋的气息。

2、让基地成为海洋教育的支撑点

教育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独特作用是其它教育资源无法替代的。学校从濒临黄海的地缘优势这一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建立校内海洋文化陈列室,由海生动植物标本展览、船模陈列、学生海洋作品展览几个版块,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构成了学生理解、体会家乡海洋文化的核心阵地。我们将有计划的组织参观校外科技基地,如青岛奥帆基地,青岛海洋世界、青岛海军博物馆、胶南海水淡化厂、青岛青少年实践基地等为主的校外海洋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学生体验海洋的渠道。

3、让海洋教育文化深入到每个班级

学校、班级要认真制定相应的海洋教育目标,力求培养正确的集体海洋舆论,尤其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每学期,我们将安排如《海洋环境保护》、《珍惜海洋资源》等国旗下讲话;每班每学期开设一次“海娃风采”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形式宣传海洋知识、开展海洋教育;组建“海娃之声”广播,每周播放一次关于“海洋军事”、“海洋生物”等节目;学校宣传窗将不定期刊登学生的海洋画报、海洋文章,以此积极推进校园海洋气氛的形成。

三、不断丰富校本活动,内化海洋意识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学校每年将举办全校性的“海洋月”活动,让学生参加海洋科技信息、海洋文学、海洋美术和涵盖海洋生活技能、渔家生产技能、海洋艺术作品的海洋技能大赛,检验学习的成效,展示学校海洋教育的成果。

校本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它还包含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周游家乡海岛、访问渔老大;组织或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渔民文化节、金沙滩文化节,让学生置身于海洋文化气息中更深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

四、纳入课程管理,形成教育常规

1、学校对海洋教育内容、课时、课程形式和结构综合安排,每个年级每周将开设2节海洋教育校本课,其中1节为涵盖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环保、海洋文学等内容的海洋意识教育,另1节为包括海洋开发、渔业生产、生活技能等内容的技能教育,使海洋教育系统、规范地进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大力加强海洋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尝试开展海洋英语、海洋音乐、海洋画廊和以渔民画为主的海洋美术教学,适应“面向未来”的要求。

2、为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层次,学校将聘请专家、组织骨干教师开发《海洋教育》系列校本教材,注重多学科联系,力求内容丰富、活动设计实用,成为教师进行海洋内容教学、学生课外进行海洋探究活动的指导性材料。

上一篇:我对小学教育的认识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交通秩序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