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精选9篇)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背景分析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而且还大大地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从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只有当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所学的地理是真正有用的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1、温馨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地理。

地理在初中阶段,一直是人们所谓的“副课”,不受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的重视,因而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我认为,不管别人重视与否,地理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要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及家长,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我们学习地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2、激活生活情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3、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4、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面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5、走出课堂,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地理。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讨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地理学科更应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让学生的心不要封闭在狭小的教室中。当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们周游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图片让学生“图行天下”,通过多媒体及网络信息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知晓天下。

三、课题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这一阶段是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了解相关相近课题研究情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确定研究内容与计划等。

(二)第二阶段为课题实施阶段。从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实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三)第三阶段为实验深化推广阶段。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该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上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实施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实施计划,对如何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好新课程,摸索出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做好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四)第四阶段为结题阶段。从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主要工作回顾总结近两年多来的学习研究过程,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上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成果,撰写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完成结题的准备工作。

四、研究对象 全体初一学生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篇2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因而,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活动, 找到初中有效教学的共同原则, 使之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难点,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本校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提高本组老师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有效备课”———加强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优势

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受益很多:它能集众家之长, 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备课的另一优势, 还在于它有利于教师集中不同层面的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备课。

1.课前备课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 以一人主讲, 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 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 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 制作课件,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老师的教学风格较为活跃,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能力、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较为擅长语法课的教学, 知识点、语言点讲解清晰。在吸取大家的优点后, 每位老师依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各自的教案, 使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更有效, 从而带动整个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后备课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 (1) “学”效。即学生“学”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验。 (2) “师”效。即教师“教”的效果。反思的方面有: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的要求是否明白, 是不是达到了本课程的要求;教的方法是否妥当。 (3) “理”效。即对教材处理的效果。

(2) 通过反思, 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 改进教案。 (1) 改“法”。即教学方法。改进一些做法, 使之更完善, 更完美。 (2) 改“骤”。即教学步骤。在上完课后, 根据学生的反馈, 教师可以适当调节教学环节的侧重点, 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 有效听课、评课

听课时,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 (2) 新课如何导入。 (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6)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 巩固哪些知识, 补充哪些知识。 (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 (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9)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听课时应该关注: (1)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听课后, 听课老师一定要加强个人的思考和整理, 评课不要面面俱到, 要有侧重点, 不要只说优点, 不提缺点。通过以上环节, 教师在评课时自然就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尽量采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 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四)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新颖性

教师应通过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形式, 使知识、趣味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的兴趣。如, 唱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英语歌, 朗诵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诗歌、顺口溜等,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营造出一种师生融洽、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不知不觉参与了学习活动,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五) 有效进行反馈

1.课堂反馈

课上可留几分钟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课型设置不同的题型。如阅读课设置Close Test, 语法课则设置单选题或定格填空等。

2.试卷反馈

典型的错误在各种测试中,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掌握、巩固的目的, 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实施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活动教学 建议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

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它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来说的。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培养,活动教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课本增设了“活动内容”,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后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建议,这些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操作性,这无疑是新课改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经验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和家长也往往只在语数外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地理课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开放性的考试科目。对于老师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其重要程度当然比不过语数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们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地理学习知识,很多老师也不会再地理课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们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初中地理采取活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活动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地理课本中,但凡要求实施活动教学的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往往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要么过于简单,对于理解课堂知识来说未免显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让课堂的教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水资源、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天气、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課堂实质上就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所在的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做一个调查,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联系。在学习方向与风级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的红旗和小树飘动的方向,以此来教授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小树摇动的情况,来判断风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教学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地理只是不仅包含着比较容易理解的风土民情、水文景观等等,而且还有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这些知识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大脑想象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些还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以课本中讲述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块橡皮作为太阳,另一个学生拿起一支笔作为地球,这位同学在转动笔的同时,还要绕着那块橡皮进行旋转,如此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这一超出我们视觉范围的自然现象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学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丰富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中采取活动教学应该因地制宜,而不应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观察观测型的活动,可以连续观测也可以不连续。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那些三维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动手开展制作型的活动,将立体的东西转化为平面的东西,或者是制作立体的模型,将书本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语言类的活动也很有意义,辩论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围绕着论题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区好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好”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双方的辩论中,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便不知不觉的被记住在脑海里。

结语:活动教学是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宜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时新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把活动教学应用到实处,在课堂上积极联系生活,使课堂“活”起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丰富课堂的活动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纪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2(11)

[2]陈代洁.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2(27)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篇4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

白城三中纪静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认识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课堂45分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具有一定优势。但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两者缺一都是不完整的,如何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其主体性的学习及创造实践能力?从地理学科当前的教育形态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语言、教材、图像、课件等虚拟出情境供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尽管有许多优点,但缺乏实践性。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地理学科中如何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本课题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探索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加深对自我能动性的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3、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二、课题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新课程改革面向素质教育,它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课题研究力求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谐理论上,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的合理性,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各类问题”罗杰斯认为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

中学的,布鲁纳教育学理论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努力去发现,才能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所得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式调查研究的作风,这种作风对他可能遇到的任何工作都有用处。

三、研究的内容要点

1、探索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加深对自我能动性的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习运用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研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我国台湾省推行的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课程所确定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课程体系则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五、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六、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起始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3、结题推广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七、研究成员:纪静波、田春艳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篇5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3——4)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篇6

长子五中

孔志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从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是,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加之部分班级人数过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制定目标上课,长期下来势必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等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学校数学组打算摸索一套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数学分层教学,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

(2)课题的现实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鉴于此,我校决定探索分层教学模式,由数学组牵头开始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为全面铺开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比较实施分层后的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具体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分从教学策略,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使之在农村初中教育这块亟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通过合理分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

2、形成的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法和步骤,即从组建小组、人员分工等方面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形式。

3、从分层内容研究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学习中,选择适合学生分层学习的内容。

4、从分层时机的把握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研究分层学习安排在什么教学时段最有效;分层学习安排多少时间最有效;初中数学课堂是否都要安排分层学习才有效。

5、从过程评价中研究分层学习的有效策略。即在分层学习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价,探求分层学习有效评价策略。

四、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我校数学分层课题组成员在收集和学习了国内外分层教学的方法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制定出我课题组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我校数学分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估。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

学生分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是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成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①按课型确定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B层、C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是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层学生能听懂吃透。对A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学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②按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感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地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③提问分层,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的回答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④练习、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选做B组作业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练习、作业可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A层学生全做。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练习和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作业。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⑤辅导分层,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学习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和综合题,其中基础题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择性的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完成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估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①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及时做出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

②以分层测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测试成绩多做纵向比较,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③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心理辅导,解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④教师针对阶段教学效果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主要是在分层施教这一环节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使“教”适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⑤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与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五、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明确研究目标,责任到人。

实验阶段:设计具体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全面进行实验研究;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参观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随时对数学子课题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

总结阶段:在总结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实验中期评估研讨。对照研究方案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形成实验报告,进行课题总结;参加经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六、研究思路

本课题有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调查筛选:调查了解各个实验班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形成统计表格,给学生分层。

课题论证:学习国内外有关开展分层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有效的做法。

制定方案:开展宣传发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开展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实践研究:通过开展实验课、研讨会、反思、案例等进行分层教学探索。

交流总结:探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分层教学模式。

申请结题:在总结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分层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报告,参加经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进行课题总结。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全校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订改进计划,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法。通过电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3、经验总结法。总结我校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经验,为课题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4、调查研究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5、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分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6、比较研究法:比较实施分层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适时总结和改进课堂教学分层方案。

八、研究预期成果

1、形成学生分层方案,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

2.、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汇编成册;

3.、通过课题研究,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主持人:苏敏

初中地理情感性教学法的实施 篇7

一、情感性教学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想法, 是感情流露而反映出来的一种情绪。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基本可以概括人们的所有情绪。人之所以是一种高级动物, 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沟通、交流中把人的欲望——求生欲、舒适欲、爱恨欲、优越欲、求知欲、表达欲——用情绪所表达出来, 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需要即是一种情感, 人只有被需要或者满足需要时才能获得愉快的情感。

而本文提到的教学中的情感, 是指教师在正常教学中利用情感艺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转化成为一种欲——求知欲, 而这种欲可以激发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把学习这种“任务”转化为“爱好”, 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形成自己的选择和鉴赏能力, 才能寓学于乐,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初中地理情感性教学法的原则

(一) 潜移默化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应试教育, 照本宣科, 不管学生是否能听懂, 都不断灌输知识, 就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阻碍教学任务的实施, 从而事倍功半。因此, 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注意情感的潜移默化原则, 在教学中, 采用联系的方法, 把知识通过有趣的案例串联起来, 由兴趣到理论, 把理论转化为兴趣, 慢慢启发学生的兴趣, 而这是循序渐进的, 切不可一蹴而就, 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认识。

(二) 亲身体会原则

任何事物即使被别人说得再好, 自己没有亲身体会过也根本无法理解那种乐趣。所以说体会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自我实践, 并且是一种体味、摸索、学习、理解的过程。只有掌握亲身体会性原则, 学生才能基本认识、了解知识客体, 经过自己的领悟、反复推敲, 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 学生根本没有参与, 这样就不是学生在学, 只是教师在教, 但教学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亲身参与, 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理解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地理情感性教学法的实施

(一) 灵活使用多类型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学习情趣

俗话说适可而止, 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什么方法都要适度, 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我们要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教学, 根据不同的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避免审美疲劳。我们采取情感艺术运用到教学中不是指完全否定以前的教学方法, 因为那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把心思用到学习当中, 只有传统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 才能扬长避短。例如在气候地理这块,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学生自述, 举一反三、互相交流、归纳汇总这种模式,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当地的地形气候, 然后再让学生自述一下平时的气候情况, 再根据相同情况推断出气候情况, 同学之间再根据自己的一些观察相互交流, 最后教师归纳汇总重点和典型气候情况, 这样学生从身边的具体观察运用到学习中, 则更有参与性, 更能进入学习的状态。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世界板块”这章内容时, 可以应用如下教学:把班上同学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五组, 每一组对自己所在的洲进行调查研究、知识点概括, 然后五个组的同学轮流演讲, 最后由各组选出一个评委进行综合点评, 教师充当裁判, 给予优胜者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相互监督, 在竞争中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效果也会空前提高。

(二) 体现地理情感性教学法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初衷, 在平时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 不断学习。学无止境, 只有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知识, 才能更好地传播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 才能在情感教学中有更多的案例, 以更有趣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看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天文地理侃侃而谈的样子, 折服于教师渊博的知识, 心生仰慕之情, 其学习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 合理使用信息教学模式, 直观表述学习内容

初中地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有的知识相对具有趣味性, 例如各地的自然景观, 但是有的就相对枯燥, 深奥难懂, 例如经纬度、南半球、北半球这些毕竟离我们很远, 只可想象不可触摸, 即使教师拥有再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 也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掌握。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便利, 运用Flash把地球做成动态的球形, 再利用3D动画的效果, 把地球拆开做成一个平面图的样子, 使经纬度可以以直线的方式平铺在平面上, 通过幻灯片投影音像结合的效果, 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动态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感观更加立体, 有了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 学习变得不是那么复杂难懂起来, 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四) 重视情理交融的配合方法, 培养学生情感

学生要想学习知识必须得先理解知识。例如, 要想学生明白“科教兴国”, 他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教兴国”, 以及“科教”和“兴国”之间的关系, 不然的话, 学生根本不理解“科教兴国”, 反而觉得“科教”对自己而言是一种痛苦, 还没“兴国”却苦了自己。此时教师应放弃传统的教学, 加入情感的艺术, 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 如神五、神六的飞天是中华民族同胞的骄傲, 而这些又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分不开的,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才能“科教兴国”。在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以爱国的情感震撼,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不同的高度, 先晓知以情, 再动之以理。

四、结语

总体而言, 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情感教学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情感教学又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唯一方式,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我们在探索教学之道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教学这个无止尽的课题, 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李雪艳.地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1) .

[2]田永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转变[J].教育科研, 2008 (12) .

[3]陈佼.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郭然.浅谈对初中地理情感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快乐阅读, 2013 (11) .

[5]王玉江.课堂实战话情境——浅谈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J].科学教育, 2008 (10) .

[6]王艺.浅谈情感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 (8) .

[7]姚前进.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情感教学[J].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 2014 (8) .

[8]杨正春.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科教新时代, 2014 (7) .

初中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篇8

一、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实施存在诸多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落后。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为: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地理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自然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问题,让学生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然而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者及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及其功能,认为地理只不过就是记忆、了解一些国家、地区、城市、山河、道路、物产等知识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升学并没有很大帮助,也不能用于土地种植、发家致富。他们将地理学科当做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进而导致地理学科在农村教育中地位低下。因此,想要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顺利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地认识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二、立足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很多农村地理教师认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在城市可以通过少年宫、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途径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农村并没有什么值得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城市和农村都具备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地理教学的内容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农村的黄土高坡、一草一木、丘陵山冈都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农村自然的乡土地理环境,深入地挖掘、探讨有关的地理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农产品——土豆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土豆,把它切成几片厚度相等的土豆片。教师指导学生将每片土豆片的轮廓描绘在纸片上,再向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生通过模拟等高线的画法,就可以自己摸索等高线的意义,在动手实践中习得知识。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究

农村的学生相比城市的学生而言,从小便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吃苦耐劳、坚强的性格,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每天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中神奇的奥秘必然使他们产生浓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中,学生的脑海中其实已经描绘出了一幅比较抽象的地理环境图,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教材中“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当地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作为很好的活教材,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的区域实况。让学生自己在现场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说说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质灾害对人们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显得尤为必要。广大农村地理教师应正确认识地理教学的价值,充分利用农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实施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琦.昭通市农村中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调查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谢红仔,高伟红,钟炳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背景、旨归及理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3]励兰英.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篇9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经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因此我们组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题的涵义及研究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水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宾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原有分班体系不打乱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作业和分层辅导,实施分层后的教学班级与不实施分层班的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比较。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学生分层

本年级共有十个教学班,初一入学时有五个英语特色班和五个普通班。特色班的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等较普通班的学生好些,因此我们在原有班级的体系不打乱的情况下,将10个班级分为两层——一类班、二类班(各五个)。选择(1)(4)(5)(6)(9)做为实验班,其他五个班级作为对比班。并把实验班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竞赛组),B组(提高组),C组(基础组)。教师的分组要根据半年多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合理分。各组里的人员可根据每次大考情况滚动,以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三组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对A组的同学必须有适当的提高题和补充内容。这部分内容由朱永生老师负责提出,并交由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对于C组同学至少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由孙月芹老师提出并提交关彦华、周雪祥三人共同讨论确定。

3、分层授课

两类班级在授课时要有所区别,一类班的授课可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更多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速度也可稍快些,每节课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可长些。二类班授课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度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练,另外对于同一个实验班级,如何对A、B、C组的同学授课,实现备课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感觉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在授课时按备课中的要求先达到以C组的目标(A、B当然要达到了)。然后让C组同学练习巩固,再让B组同学达到B组目标(A组当然达到了)。然后让B组同学练习巩固。最后再对A组同学提出更高的目标。

4、分层作业

对三个组同学的作业要有所不同。C组侧重必须的基础题,让他们做熟。

B组除了必须完成C组的外,侧重中等难度题,有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A组同学C组题可少做或不做,侧重中等题加一、二道综合知识运用题,注重做考察能力题,尤其在新课结束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5、分层辅导

对学生的辅导是学生掌握、巩固所学课堂内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后的辅导方面我们准备采取两条路:一是将全年级的尖子生(40人左右)组成竞赛组,由专人,专时集中每星期辅导两次;第二条路是在各实验班级,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具体做法是,分在A层的同学有老师辅导。B层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具体辅导,每人辅导2-3个同学。B层中较好的同学再辅导1个C层的同学。尽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实验班辅导网络图

C组

B组若干

C组

四、课题研究步骤

由于本课题在2003年4月开始启动,本届学生初一年级即将过去,因此研究过程结果主要放在初

二、初三阶段,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2003.4-2003.5 开题准备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吴中区下发的十五滚动课题,讨论根据当前教改形式和我校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课题。

2003.5-2003.6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学习讨论,我组同志认为目标教学——分层教学是当前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多,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做为一个城区学校,在上级不允许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该课题,并制定了研究方案。

2003.9-2004.1实施研究第一阶段 各实验玉篆开始实施分层教学 2004.1写出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2004.3-2004.7实施第二阶段研究

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适当修正,补充研究方法,2004。7写出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2004.9-2005.1实施第三阶段研究 进一步调整、修改前一阶段的研究方法,2005.1写出第三阶段研究报告。2005.3-2005.6实施最后一阶段的研究,并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关彦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

朱永生——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时,A类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应补充、拓展哪些内容,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孙月芹——主要负责协调分层备课,分层作业中C类学生应掌握到何种程度,作业应补充哪些基本题,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周雪祥——负责收集一些实验数据,并负责阶段性论文的撰写。

袁一鸣——负责收集一些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并且组织大家及时学习,把本班实验情况及时向上汇总。

上一篇:又是一年开学季美文下一篇:乡宣传思想工作总结及2012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