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精选8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1——3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4——6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3)结合“学雷锋、学赖宁”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 篇2

学生阶段, 是人格品质方面形成的重要阶段。就更应该加强的道德教育, 其中要着重强化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教育,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品德的正确引导, 使得智力教育与人格品德教育出现了脱节, 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对于有恩于他们的父母、老师、亲人, 有助于他们的好心人, 他们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因此, 今天的学生有很多不懂得感恩, 变得自私、冷漠无情, 甚至心理极度不健康, 这是社会、学校、家庭感恩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要找回它们, 就得要从身边点滴感恩教育开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努力, 才能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

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发挥教师的教育感染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感染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提高教师德行, 用感恩的心态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恩之心的酝酿和产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不断在教学方法上创新, 寻求学生乐于接受并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生成的课程当中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方法也应由单向的道德灌输转为通过对话, 要求学生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通过言语指导和个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和行为的产生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 言语指导策略。

首先, 教师应该学会多用表扬、暗示的方法。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 应尽量的使用一些积极的言语来鼓励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谢恩和施恩的行为时, 教师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这样做让自己是愉快的, 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总之, 积极的言语鼓励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有惯性作用的。其次, 教师还应该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方式, 运用对话教学, 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和掌握感恩。例如教师可以选用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 加以讲解后提出各种与感恩有关的话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获得感恩认识。

(二) 个人体验策略。

情感在学生道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思维形象具体、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等特点, 特别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 学会感情共鸣、同情和分享。首先要关注生活事件, 渗透感恩知识。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 理应回归生活。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课堂上, 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 以生活为导向, 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 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其次是开展活动, 激发感恩情愫。感恩教育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是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感恩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通过自己的认识冲突获得感恩认知、体验, 形成感恩态度和习惯, 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和道德的发展。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 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 家长感谢的话语和关爱的行为让孩子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下, 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感恩与爱心。

首先, 作为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重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施恩不言谢”, 在他们看来养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 而孩子是否会赡养自己是孩子的良心问题, 因此他们不辞辛苦, 不要求孩子会有什么承诺和誓言, 更不要求孩子回报。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 家长为这些独生子女提供了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 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由此以来孩子们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 更无法懂得什么是感恩。因此, 家长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中对感恩的理解,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并使孩子明白爱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行为, 要让孩子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之伟大, 从而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行。

其次, 家长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景给孩子学会感恩的机会, 要让明白感恩是双向的, 不仅要会从语言上学会感恩, 更要从行动上教孩子践行感恩。作为父母要在孩子面前不吝惜感恩的言辞, 学会跟孩子们说“谢谢”, 并引导孩子用语言适时地学会表达感谢、表达爱。如在节假日时主动带着孩子回去看望老人, 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想念。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与艰辛, 要让孩子学会分担, 并感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总之, 作为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感恩氛围, 让孩子们在充满感恩和爱的环境里受到熏陶, 只有学会了感恩自己最亲近的人, 才能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三、重视教育合力———加强家庭学校合作促进感恩教育

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 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校要加强对感恩教育的宣传, 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建立起家庭、学校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

首先, 学校要广泛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相关知识, 例如感恩教育的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等等, 深入发掘家庭教育资源。其次, 通过节假日开展组织一系列亲子活动, 借机会组织感恩特色主题的活动。教师有意识的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到一些感恩主题活动当中, 从中共同体会感恩, 学会感恩。最后, 为了解感恩教育开展效果, 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进行家校联系。例如可以建立家校互动QQ群、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让家长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问题。聆听家长的呼声和意见后, 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然后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教育。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感恩月特色制定感恩教育月评价表, 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调整, 从实际出发制定反馈表。

总之,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 也关系到学校德育建设,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创建良好的感恩环境和氛围, 以促使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摘要:当前, 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 学生的感恩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其必要。因此, 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角度探讨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意识,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徐芳.推进感恩教育——和谐社会的德育改革[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健全人格;责任;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63-01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一种不忘他人恩情而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動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3、倾诉衷肠——报恩

从教材中,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上升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母亲节时,让学生写一些祝福的话语,或者写表现母爱的作文。

党建课题调研实施方案 篇4

实施方案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计划外用工向党组织靠拢的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认真领悟实践科学发展观深远意义,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推动休养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云交直党„2011‟20号文件精神,结合休养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及省委省直属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目标,紧密围绕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突出现实问题,强化有关对策性、应用性的课题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将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计划外用工向党组织靠拢的问题,为休养院的发展打开瓶颈,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建设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云南交通事业做好坚强后盾。

二、计划外用工基本情况

休养院于1983年建院至今,在交通运输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全国交通系统内名列前茅的一家集疗养、休闲、度假、会议培训为一体的康体疗休养中心。

1、全院员工总数160人,其中计划外用工有131人,占总员工数的82%。

2、计划外用工中最大年龄59岁,最小的17岁,35至47岁的占多数,年龄结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水平偏低,他们都在一线服务工作,承担着很大的工作任务,休养院特殊的地理位臵,又使得我们不得不用周边村民。

3、有的已在单位工作多年,工作表现良好,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微笑员工”等,支部也尝试过让她们向党组织靠拢,但他们还是有很多顾虑,或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4、计划外用工中有两名已经的党员,但她们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单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我们的发展。

三、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休养院党组织建设与休养院的发展紧密相联,以党建工作促进我院发展。

四、工作方法及措施

(一)成立研究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党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本单位党建研究课题的工作责任机制。制定

工作规划,进行工作部署。

(二)指导检查。要加强对研究课题工作的具体指导,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要通过督促检查,推动我院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报送信息、简报、工作动态、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三)认真分析问剖析问题根源

目前计划外用工在对入党问题上普遍存在“三种心理”。第一,缺乏信心,认为入党无门。有些有上进心,也想加入党组织,但不愿表露,一是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写申请为时过早;二是怕别人讽刺,不敢写;三是认为自己水平低写不好,怕别人笑话;四是对支部有偏见,认为自己和支部领导没有关系,写也白搭。第二,没有上进心,认为入党无用。思想比较陈旧,对党组织缺乏认识,认为自己又不当官,入不入党无所谓,想发财,入不入党没影响。因此不想进步,思想观念向个人利益倾斜,满足于解决温饱,小富即安,政治上无所求。第三,存有担心,认为入党受约束。一部分怕入了党在计划生育、言谈举止等方面受约束;还有他们的户口管理都是在自己所在的村委会,递交“入党申请书”要向村委会递交,村委会不认可,工作是在休养院工作等等一些矛盾问题,让他们不愿向组织靠拢,所以给我们的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原因剖析:一是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冲击,诱发计划外

用工、农民、村民“外流”。当前,由于农田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加上社会上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影响,土地已被周边单位征用,他们也无所事事。二是思想教育失导,造成他们价值观念“偏向”。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致使不计划外用工理想信念缺乏,在政治上没有进取心,要求入党的往往是在村组干部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三是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导致农民工对党的认识“错位”。少数党组织不能正确处理党员义务与权利的关系,对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普通党员的权利意识逐步淡化,作用也仅仅局限于使广大青年农民产生错觉,认为入党只有吃亏的份,积极性降低。不少青年人、村民说:“过去觉得党员很光荣,事事有个早知道,心里有种自豪感,可现在党员啥都不顶,事事带头干,处处受约束,还不如不入党。”四是少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致使部分青年农民对党“失信”。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强,革命意志衰退,在实际工作中,或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致使一些群众一叶障目,对党失去了信仰。六是村委会和单位之间存在沟通难、协调难的问题。

对策思考: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

途并举,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常抓不懈。一是正确教育引导,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广大计划外用工对党的追求感。要充分利用舆论导向,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加大教育力度,特别是建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内先进典型教育等,积极引导他们增进对党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了解,培养对党的感情,扩大党的影响,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入党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党在他们心目中的光荣感和神圣感,让加入党组织真正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二是要强化自身建设,逐步加深广大农民对党的信任感,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臶”的总体目标,努力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使各支部真正做到“四不”,即:执行政策不走样,相互配合不拆台,务实创新不漂浮,亲民为民不唯利;使广大党员真正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发展市场经济,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完成各项任务。同时,要切实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扬正祛邪,重塑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不断巩固广大人民对党的依靠感。要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通过发展,增加员工收入,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促进发展。要让群众牢固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四

有关课题调研计划方案 篇5

1、“微型课题”可由教师个人申报并独立承担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人单独承担还是小组合作研究的,课题批准立项以后,均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研究计划方案(申请表)和微型课题研究月度计划。

2、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人,课题组长负责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并组织成员按计划分阶段实施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各自的职责,做到围绕目标、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3、课题承担者必须按计划组织实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写好研究活动情况纪录,撰写阶段性小结或反思,装入课题档案袋。平时要主动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推进实施情况,适时邀请学校领导和校内外老师参加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课、学术研讨、论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课题研究时间过半时,应及时撰写课题中期总结。

4、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时,应系统整理、准备好各种资料,向学校教科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过程管理材料、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表”等材料,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5、课题承担者要详细记录研究活动过程,并注意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每个课题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袋,课题结题时各种研究资料要随袋递交教导处,由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档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长为首,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等骨干组成的微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学校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情况。

组长:杨国民

副组长:

学校将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学期和两周工作安排的范畴,在多方面为微型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资助,协助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召开“微型课题”研讨会,开展“微型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等活动,并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在学期期末按学校制定的《虞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工作考核表》(见附表)对各承担人和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专项评估,课题结题时间协助承担者成果鉴定及资料收集等工作。

7、学校对按照计划正常开展活动、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课题承担人和课题组给予嘉奖:凡通过市局审核鉴定取得结题证书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显著的微型课题,学校给予课题组一定金额的奖励。

8、学校把微型课题研究列为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职称晋级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主要内容之一。

附:微型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档案管理

①微型课题的资料统一使用A4纸,按立项申请表、月度计划、分月记载、研究报告、论文,过程资料等装入微型课题档案袋,在档案袋封面按以上顺序列出清单。

②微型课题的资料由个人提交,教科室统一收集和归档管理。

③微型课题的资料应具备真实性和实效性,反对网络下载或抄袭。

三点希望:一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如何研究,学会研究。三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问题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大课题调研方案 篇1

一、调研目的

为落实省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为课程体系改革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调研和收集目前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与生存现状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最佳期望和形势走向,为学校今后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指导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本次调研的重点是了解用人单位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双向现实满意度等。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基地为我们联系的三个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企业,分别是湖南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威盛电子有限公司、长沙软件园有限公司、湖南三辰卡通有限公司、湖南新浪潮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以及对祁阳县职业中专、长沙市城建职业中专、长沙财经学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这四个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进行回访。

三、调研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研分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两大部分。其中实地调研分:相关企业机构调查、企业领导员工访谈和员工问卷调查。具体操作方式采用了典型调查与普遍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与个别调查相结合、抽样调查、随机调查等调查方法;网上调研包括网上获取相关可靠的数据和向已毕业学生发送电子文档反馈信息表。

四、实地调研:

时间:

1、20__年7月13号下午拟定调研提纲,设计相关调研表格

2、20__年7月14号上午到湖南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威盛电子有限公司调研,下午到长沙软件园有限公司、湖南三辰卡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3、20__年7月15号上午到湖南新浪潮技术有限公司调研,下午到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调研

步骤:

1、拟好要调查提纲和调查的问题;

2、到企业分别与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座谈;

3、到工作区实地观摩员工的工作情况,了解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需要掌握的技能;

4、发放调查问卷(见附表1、2、3、4),以数据的形式进行调研,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图表,做好调查记录;

5、根据收集的信息,绘制数据表格、图片等;

6、分析结果,撰写调研报告。

五、网络调研:

1、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整体情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篇6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XX年9月--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XX年10月—XX年年8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XX年年9月--2010年6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10年6月--2010年12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 篇7

一位农民工母亲说:“盛夏的一天中午, 我刚从建筑工地下班就急急忙忙跑回家, 手忙脚乱地做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正在就读高一的儿子放午学归来, 一瞧饭菜不顺眼, 便气势凶凶地说:‘给钱, 我要到外面去吃’, 我和蔼地说:‘儿子, 饭菜都做好了, 何必到外面吃破费呢, 下顿饭, 妈给你煮好吃的’。儿子愤怒地说:‘给不给钱, 不给我走了’我再三哀求, 儿子不由分说, 便撤腿往外跑了”。

一位一线教师说:“我喉咙嘶哑了, 输液打针、吃药, 坚持上课一周多, 未换得学生一句慰问的话。”

……

细细想来, 到底是谁的错?

教育的缺憾, 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 学校教育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有报恩之心的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人, 开展与生活德育密切结合的感恩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它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践行和雅德育的重要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恩”, 体会“恩”, 记住所受之“恩”, 并施“恩”于需要之人, 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 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营造温馨的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感恩教育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 培养遵守伦理规范的公民, 它的重要性会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和雅德育的深入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途径是什么呢?开展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 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 我们要感恩的是生活中自己周围的人, 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 包含对父母、家庭的感恩, 对其他亲人的感恩, 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 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 对大自然的感恩等。其具体实施途径可以从以下五点着手:

1、改善教育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氛围。

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 学生生活于其间, 也“浸润”于其间, 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

2、通过课堂道德教育, 了解自身定位, 形成“知恩”的道德共识。

首先,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 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 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要让他们知道, 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 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或者教师传授他们智慧, 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将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融入其中, 并将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

3、在学生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中进行辩析式教育。

首先是通过正面引导了解道德素质是人才的必要条件, 了解感恩是生活中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 便会将它化作行动, 实践于生活中, 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其次, 通过讲座、开展社会调查、讨论等形式, 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的道德意识,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足。再次, 要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 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 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的活动中, 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 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 知恩图报, 学会回馈社会。

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 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 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 这包括通过语言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 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 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 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 生活就如读一本书, 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 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 就会知道报恩了。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 并非报答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 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 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这样的爱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

5、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

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 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 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发现自身的价值, 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 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一颗感恩的心, 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 是践行和雅德育的重要途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开展感恩教育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实施感恩教育 构建德育特色 篇8

一、以争章活动为主渠道

活动载体:雏鹰争章册。这是结合校本课程,与之配套的一本以实践为主体的感恩教育活动册,主要由学校的导行(知获章要求)、在家和在校的实践(争章足迹)、写争章体验及多环节的考章记录四部分组成。为充分利用好“雏鹰争章册”这个载体,学校少先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每学期不同的感恩主题,设计了四本争章册,内容分别为“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祖国”。以“感恩父母”篇为例:2006年下半年,学校少先队实施感恩教育的主题是“感恩父母”,为此设计了争章册《感恩行动——“感恩父母”篇》,设置“孝心章”一枚,每月争一颗爱心,争章活动连续开展三个月,如若连续得到三颗爱心,即可获得“孝心章”一枚。活动从课堂明理开始,指导学生在校、在家的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各班设计出既能体现感恩主题,又有班级特色的争章图表,张贴在教室里。争章表中贴上学生的照片,每月根据其得章情况,贴上红心。得满三颗心的,为其贴上“孝心章”。

争章内容:根据“感恩”教育实施要求以及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对低、中、高年段提出不同的争章要求。以“感恩父母”篇为例,高段目标为了解父母、礼貌对待、承担家务、学会沟通、关心健康。其获章要求分为三个星级层次。一星级:①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诉说父母之爱,会制定感恩计划。②学会孝敬父母的基本礼节和礼貌用语。③知道父母的生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帮父母分担家务,体会父母的辛苦。④学会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二星级:①学会感谢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爱。②学会关心,理解父母,体会父母辛劳。③学会和父母沟通,耐心听父母批评,多陪父母说话,努力学做家务,不撒谎。学会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④学会唱一首感恩父母的歌曲,学会写一句亲情格言。三星级:①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学会每周做一天值日家长。②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父母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③能够和父母多沟通,向父母打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心思和想法。④学会讲两个关于孝敬父母或体现母爱的小故事。会背诵两首关于母爱的古诗。

实施评价:①活动时间:每周一次的班队会进行常规化的宣传教育、明理导行。还结合每周一的“学生谈话”时间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训练。②争章程序:月初明理;月中有实践、体验,有主题队会展示;月末考彰、颁章(红心奖章)。另外,少先队大队部在学期末开展表彰大会,表彰“孝心队员”若干,表彰“孝心中队”若干。争章过程注重实践。③管理评价:通过自评、小组评、家长评、辅导员评、总评几个栏目和步骤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检验、考评,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行为。为使争章活动客观公正,提高透明度,增强学生在争章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学校下发学生人手一份《争章册》,每一个章目评价过程均设有上述五项评价形式,使之既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又成为找差距的过程。另一方面,章目评比后,每班均举行颁章仪式并张榜公布,营造学生间相互激励、鞭策的行为养成氛围。

二、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

节日、纪念日活动。少先队紧紧围绕感恩教育,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类大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通过活动践行感恩教育。例如,“三八”妇女节,通过开展“心意卡”设计比赛,引导学生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学雷锋纪念日和全国助残日,开展做好事和爱心捐款活动等,引导学生感恩社会;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送给老师一份满意的成绩单”等活动,引导学生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庆节来临之即,举行“感恩祖国,传承长征精神”主题班会,畅谈如何报效祖国的培养之情。

传统活动月活动。结合学校的传统活动月,扎实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如4月读书月:结合感恩教育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写读后感进行评比,并将优秀文章编成册子,作为本镇感恩文化材料。5月讲演月:组织学生讲 “让我感动的故事”。6月艺术月:紧紧围绕感恩主题,开展如“感恩书画大赛”“感恩之心唱出来”合唱比赛、“感恩之心课本剧表演赛”等系列活动。10月电脑绘画赛:结合感恩教育组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电脑绘画比赛。12月歌曲演唱月:开展学唱“感恩歌曲”活动。同时,少先队大队部号召队员每月唱响一首感恩歌曲,如10月手语歌曲《感恩心》、11月的《红星歌》、12月的《让爱住我家》等。

主题班队会活动。学校非常注重主题班队会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基本的活动流程,即队会设计评比——各中队实施——优秀队会展示观摩。这一基本的活动流程的形成,一方面使中队辅导员对于感恩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班主任对主题队会活动的设计能力。

与此同时,少先队会根据每学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各类指导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要求,尽量把它们整合到感恩教育活动中来。例如,结合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06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感恩祖国,传承长征精神”五个一活动: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写出读后感;看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影片,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结合音乐课学唱一首歌唱红军精神的歌;看望走访一位健在的老红军或革命老前辈;做一件弘扬长征精神的小事等。又如,结合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孝敬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会感恩,快乐成长”五个一活动。

三、以校外体验为延伸

通过社区少先队活动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设施,发挥各种阵地优势,引导队员在社区中实践、体验,丰富、充实自己。同时把这种感恩的氛围辐射、延伸到社区、社会。如:开展“孝心敬老美德扬”假日宣传活动;“千名学生进村落”活动,联合3个行政村,以“感恩社会”为主题,开展一次广播宣传、进行一次图片展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文章、举办一次书画比赛、组织一次乡村文艺演出、举行一次体育比赛等“七个一”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给谈桥中心小学带来了和谐共生的喜人局面,通过教育,同学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感恩即是懂得做人,进而积极参与“感恩行动”争章,形成了浓厚的争章氛围。通过调查发现,感恩教育改变了孩子们在家的精神面貌,懂得了关心孝顺父母,学会了为父母分忧。家长们对这项活动反映非常好,纷纷表示实施感恩父母教育以来,孩子更懂事了,更勤劳了,更懂得孝敬父母了。在一年级家长座谈会上,有家长说:“我下班回到家,儿子守在门口对我说:‘妈妈,辛苦了!’还为我捏腿、捶背。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因为孩子从来没有对我这么说过。”还有多位家长写来感谢信,表示学校的这项教育活动很实在。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在活动和施教中,道德情弦不断受到拨动,对感恩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据此写出了大量相关课题论文,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

上一篇:全国文明家庭事迹材料下一篇:【必备】学期英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