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实践,成长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施方案(共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本着“立足学校,源于生活、面向社会、体现特色”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A总目标:
构建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师,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新型人才。
B学校目标:
1.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能比较适应当今社会、当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参与、人人设计的有效运作机制。C教师目标:
1.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2.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中发扬创新精神、发展研究能力。3.以综合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人文精神。D学生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爱好,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培养更多的能“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创新”的优秀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2)举行开题会
(3)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
(4)建好校园网,构建初步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5)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分年级编写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6)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
(1)分年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3)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4)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5)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五大块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
成果总结;结题。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陈立新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领导和指导。
副组长:李冬青校长,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
2、根据研究内容规定的五大块,按年级段建立子课题组。
3、按教师个人特长,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
4、班主任组织班内综合实践活动分组管理和协调。
六、研究操作措施及做法
1、理论学习
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加强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计划内容,把活动搞“活”、搞好。一学期至少开展1-2次教研活动。
3、资料入网 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将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也将设立。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将各种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整理好,先存放于档案袋中,以后再整理入网。
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学习领域的时间。信息技术课: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节信息技术课,1-4年级其中1节为汉字输入技能训练;其中五、六年级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情况调剂使用,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整合到整个课题研究中去。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安排4次统一的主题活动,其中2次为自然考察,2次为社会考察;
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2次主题活动,尽可能做到自然和社会和自我发展研究平衡;
五、六年级每学期安排1次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
5、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
一、二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三、四年级学生能按照学习包所规定的范围和提示的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
五、六年级则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
一、二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初步感知;
三、四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并能参加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在实践中;
五、六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性。
6、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思想框架内,对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学习进行有分有合的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除了在活动中作为主要的载体之外,从一到六年级进行系列安排,规定服务和实践的总课时,保证每位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量。
7、除在课题实施之前对教师进行的一系列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之外,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具体的操作培训,保证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对研究过程的有效监控。
七、研究的成果表述:
今天的农村学校不缺乏活动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资源比城市更丰富。主题选择的话语权在学生, 但教师对主题活动实施的指导也不可或缺, 它能有效保证主题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中的指导策略。
一、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接地气, 让学生有事可做
“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乐趣, 他们有着比城里孩子更广阔的天地。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兴趣, 要能体现地方特色, 把握农村特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 要关注热点问题。”[3]因此, 选择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主题才是接地气的, 才会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才会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每个学期开始, 笔者都发动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说说觉得有意义的活动, 或者探讨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这学期的活动主题。比如, 膨化食品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而膨化食品吃得过多, 又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于是, 笔者在七年级设计了“膨化食品的调查研究”这个主题活动。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 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 分配活动小组;然后在第二节课组织学生到校外就近进行一些调查,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要求和目标, 分组活动, 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充实;然后在活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 自主活动, 准备汇报。因为主题贴近学生实际, 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兴趣很浓, 而且也很有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了, 而且还充分调用了一切可运用的资源:有的学生家长在超市工作, 就请家长一起做产品销售调查;有的学生家长在医院工作, 就去采访医生有关膨化食品的危害问题;有的学生用相机拍下了活动情况;有的学生收集了一些漂亮的包装。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在自行组织如何汇报的时候, 他们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二、主题活动的组织要关注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性特长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势必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没有交流与合作, 就无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4]小组协作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强调小组协作互助和个性发挥, 教师在组织分配小组时就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第一阶段是在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方案后, 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讨论, 对活动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和精心策划。接着, 在各小组充分考虑组员的特长发挥和方案的可行性后, 要求将小组活动计划在班级层面交流, 以获取一些合理的建议。此刻,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及师生交流活动, 展开充分的讨论, 帮助每个小组进一步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如组织“‘吊兰的种植’活动方案”讨论时, 学生先是在组内讨论、策划, 接着根据组员特长进行分工, 初步完成小组活动计划。期间, 教师应穿插于各小组之间提供一些辅导帮助。开始的时候, 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协助学生规范制订活动计划, 如谁负责种植、谁负责观察、谁负责浇水、谁负责施肥等。第二阶段是各小组初步制订活动方案, 并在班级层面交流汇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汇报员, 解读本组的活动策划, 积极与其他各组同学交流互动。分组汇报活动策划后, 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对各组活动方案展开讨论, 主要是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使活动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 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 同时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和经验, 使活动方案更具可行性。
三、主题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开放性, 让学生获得多元的知识技能与过程体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 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过程及评价诸方面均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 也包含了指导人员的开放和活动场所的开放。“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 碰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如开展“吊兰的种植”活动时, 笔者找到了一位爱好吊兰种植的家长, 请他来当课外辅导员, 阶段性地进行指导, 并组织学生走进他的吊兰种植基地参观考察。这样, 学生通过吊兰的种植, 了解了吊兰的生活习性, 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 对种植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兴趣。一个好的主题活动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收益。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充分动用各种能力。譬如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活动时, 利用农村天然的地域优势, 教师可建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 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有关春天的书籍、图片、文字资料;到公园、田野踏青, 放风筝;等等。在精心策划的活动中, 学生就会表现出对认识春天的莫大兴趣。
总之, 农村学校不缺乏鲜活的活动主题, 但主题的选择和实施都必须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活环境选择主题, 利用学校、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并在团队中彰显个性, 在过程中获得体验, 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艳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7) :19-20.
[2]石迎春, 马丙云.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11:4-5.
[3]王正祥.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刍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3) :8-9.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主题式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农村现实生活及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确定活动主题
1.选题原则。选择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活动主题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在选题过程中,一方面,应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发生的重要事件来进行,体现活动的生活性;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选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身心特点选择便于学生行动、观察、研究的内容,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现活动的可操作性。
2.主题含义。所谓主题,就是研究的课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某一事实、活动或现象的领域。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面对城市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惊叹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惊叹的同时,我们用实践证明,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乡土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教育,成为农村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的主要依据。
3.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因此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和不确定的,这为主题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本着“立足于农村生活气息、着眼于农村文化底蕴,从身边找起、从小处入手”的立题原则,引导学生在各自熟悉的生活、自然世界中寻找感兴趣的话题,放眼周边的生活领域,开展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充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的要素。《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自然资源的开发。农村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引导组织学生关注周围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农村大自然,作为学校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课堂。
2.社会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践”是核心要义,只有将“实践”真正放置到社会生活中,“实践”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利用社会资源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激发学习的动机。
三、实施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评价的多元性。首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同时,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的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即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组评、班评、家长评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即通过“学术交流会”“成果展”“辩论会”“才艺大展示”“报告文集”等多种形式,充分引导学生展示自我,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展示舞台。
3.评价的反思性。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的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2]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元祥.走向课程领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活动主题产生的背景:
综合实践要关心社会问题。当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建立“节俭型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节俭资源的意识,在行动中杜绝浪费现象。小学生做为社会的一员,祖国的未来,更应当从小树立节俭资源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杜绝浪费,争做节俭资源的社会小主人,所以开展一次以“调查学校内浪费现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经过此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本事;第二方面经过调查学校内学生的浪费现象,以小见大,唤起学生节俭资源意识,并化为自觉行动。
二、活动预期目标:
认知目标:经过观察、记录、访谈、拍摄、录像等手段调查学校内浪费现象,并为创立节俭型学校献计献策。
本事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本事,以及合作、交往的本事、搜集、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到浪费现象的严重,认识到个人浪费对国家的影响,感悟到节俭迫在眉捷,必须节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职责心。
三、活动年级:四年级
四、活动时间:5周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指导课)
一、引入活动主题
1、播放国家目前资源状况的VCD片,使学生产生联想,让学生感受到节俭资源的重要性。
2、师:世界上各类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节俭资源的重要性,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我们学校中浪费的现象也很多存在,你看到了吗?
3、说说在我们学校你以往都看到哪些浪费现象?(水、电、粮食、学习用品)
4、揭示主题:“学校里的浪费现象”,让我们用自我的眼睛去发现,用自我的大脑去思考,为学校的节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成立调查小组
成立对水、电、学习用品、粮食浪费现象的调查小组。另外,可再设一个综合组,对学校里浪费现象作综合的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时要分工明确。(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但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情景适当进行干预)
活动分工指导:记录、采访、摄像、资料收集、汇总
三、制定活动方案,提出要求。
活动要求:
1、对于观察到的浪费现象可采用文字、拍摄照片、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还可用采访、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调查。最终整理成材料写一份“对学校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力求使材料真实可信。
2、教师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时的安全教育。
3、提出采访时的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阶段):
学生分组行动,用文字、采访、拍照、录像等方法记录学校内的浪费现象。
第三阶段:阶段性指导
1、了解情景
召集同一课题组的同学开会,了解他们的课题进展情景,并要求:一,整理自我小组前阶段的研究资料,到时候进行汇报交流。二、想想自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到时候提出来教师和同学们一齐帮忙解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课题进展情景和获得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1)了解5个课题小组的课题目标、研究步骤等,对他们阶段调查的成果进行摸底,了解他们的调查材料,指导他们对材料进行整合。
2)预测课堂环节以及在汇报过程中可能生成的新问题,精心设计好导语等,力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展开讨论,学到有效的知识。
3)预测他们可能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
2、经验共享,问题探讨
(1)各个课题组互相了解调查研究开展的情景,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2)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生成新问题,对下一步研究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3)交流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经过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
(4)总结收获,确定下一步的研究目标,继续进行活动。
第四阶段(结题暨成果展示课)
一、情境导入
二、汇报交流
(一)在小组汇报时,教师有个小小的请求,出示温馨提示:
1、在汇报时资料要简明、语言要清楚流利,所有的同学都要争做“礼貌的小听众”,认真倾听,然后想一想,从他的汇报中你学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提议
2、同一研究小组的小朋友如果对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有补充的,敬请发言。
(二)各组汇报交流
1、小组一:学习用品浪费的调查
(1)学生汇报。
(2)教师评价。
2、小组二:水的浪费的调查
(1)学生汇报。
(2)实验模拟演示
同学们,你们明白像这样一个滴流的水龙头一个小时能集到多少水吗?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结果集到这样的4瓶水,也就是2千克水(实物出示)。在那里请同学们算一笔账,请看屏幕算一算(出示课件)。答案:一天就能集到48千克水;一个星期能集到336千克水;一个月能集到1440千克水;一年能集到17520千克水。
(3)教师评价
3、小组三:电的浪费的调查
(1)学生汇报
(2)教师评价
4、小组四:粮食浪费的调查
(1)学生汇报
①在我们的调查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同学采访了很多同学。我们组的很多同学都亲眼目睹了教师和同学们剩菜剩饭的现象。(汇报现象)
②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③是呀,食堂中的浪费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为此我们还采访了食堂的阿姨并且写了篇采访记呢!
(2)教师评价
5、综合组
(1)教师:综合组的小朋友对学校里的浪费现象进行了综合调查,设计并发放了问卷,并采访了一些同学和有关教师。他们问卷的结果怎样?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汇报吧!
(2)学生汇报
①调查问卷分析报告②说说采访中发生的故事
(3)教师小结:从刚才五个调查研究小组的汇报中,我们听到了一串串的数字,又看到了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学校里浪费现象的普遍性。作为你们,亲自体验了这个过程,你们的心境是怎样的?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大家说什么?(行动起来,拒绝浪费)
三、行动起来,拒绝浪费
1、师:是呀,身为学校的小主人,应对学校中的种种浪费现象,我们真的不能坐视不理。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都有节俭意识,行动上杜绝浪费呢?此刻我们各小组也已经想出了拒绝浪费的招儿,请看看他们的汇报吧!
2、各小组汇报
(1)制作节俭小书签
(2)有关节水、节电、节俭粮食的漫画
(3)节俭小报,在学校宣传窗里加以展出
(4)制作节俭告示牌
(5)三句半说唱方式:勤俭节俭三句半
(6)勤俭节俭拍手歌
(7)征集节俭金点子
(8)发倡议书(倡议每组派几个代表在倡议书上签名)。
3、教师小结:刚才各个小组的汇报真是精彩,他们运用自我的智慧想到了那么多的拒绝浪费,力行节俭的点子,真的很了不起。前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采访了我们的校长,让我们一齐来听听他对学校中的浪费现象及对创立节俭型学校的想法吧!
四、教师总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记住校长的话,也让我们记住“节俭是美德,节俭是品质,节俭是职责。”让我们同心协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做勤俭节俭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在美丽的学校里蔚然成风,用实际行动为创立节俭型学校,节俭型国家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吧!
六、案例研究(活动的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我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异常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本事。
这次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表现出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我觉得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收获:
1、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本事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总结交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进取主动的参与。由于我们的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和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看着他们认真地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热烈地讨论,严谨地总结,我真实地感觉到了学生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本事。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
本次教学案例中,兴趣是调动学生一切进取性的起源。孩子们经过观察,采访调查同学、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等途径感受到了学校中浪费现象的严重性,实现了认知目标;自我动手制作有关调查到的浪费现象的幻灯片,制作节俭告示牌、节俭小书签,自编自演小品等,培养了动手本事、学习本事和创新本事;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具体的分工又配合默契、互相合作,不一样研究小组间的互相交流,经验共享等方面,都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所经历,有所“成就”,探究活动成了他们一种独特的情感享受。经过学生的调查、研究、搜集、分析,能够得出自我的结论——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应当拒绝浪费。这一结论并不要求完全科学化,只要学生能有逻辑地、清楚地表达自我的看法,就予以肯定,满足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求,也为他们志趣的构成奠定了必须的内在基础。
3、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悟
浪费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浪费已成为我国目前一大社会公害。国家领导人也发出要建设节俭型社会的号召。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衣食无忧,所以“节俭”意识十分淡薄,能源危机感、社会职责感不强。所以,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职责感。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所强调的是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中去调查,去研究,去体验,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或成功,或失败,或欣喜,或沮丧的亲身体验,都是成长过程中一笔不可小看的财富,这种酸甜苦辣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4、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
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找出学校中的浪费现象,寻找控制浪费的有效途径,学生自我合理分工,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中,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回答,每一个精美的小制作(节俭告示牌、节俭小书签),一张张很有创意的节俭小报、节俭漫画等,学生们无不为多日来奔波、观察、学习所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而骄傲。当他们“沾沾自喜”的同时,正是他们体会到团结、合作、分享的重要性。
然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如何真正当好促进者和引导者,如何关注到全部同学,我想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一、活动主题
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
二、近年来,环境宛然日益严重,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提出“白色污染的调查。
三、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到“白色污染”(到处乱扔食品袋、食品盒、瓜果皮等垃圾)的危害,使学生抱有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活动计划
在网上搜寻关于白色污染的一些案例,从而认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
⑵分组分生进行白色污染的调查,包括污染状况源头。⑶通过调查分工合作进行交流进一步抱有环保意识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个祭扫先人的日子,又是一个踏青的季节。我校开展“走进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实践活动和诵读一首清明诗词等。
活动第一阶段,我先带领学生查找关于清明节的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并且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关于寒食的传说,讲到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救重耳时,都非常感动,并为他的死而惋惜。
在活动第二环节实践活动中,我们整合家长资源,学生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等等,据家长们的反馈信息,对活动非常满意。
一、由浅入深, 合作意识的渗透
在活动任务布置、活动开展时必须讲团队, 还必须强调团队成员的“共性”与“共进”,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合作意识的渗透。因此, 合作意识的渗透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思想指南和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去完成任务, 这个团队就犹如一艘龙船, 每一位队友就是一个舵手。我们要求每一舵手都要齐心协力, 都要具备充分的合作意识, 才能达到“共进”的目标。一旦这种意识有所松懈, 一味地、纯粹地追求“个进”, 那么龙船就有翻船的危险。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在活动中给学生由浅入深地渗透合作意识, 让合作意识真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1.在思想中的认识。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发号施令”,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即使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分为小组去完成任务, 但学生在活动时依然各玩各的, 草草了事。而作为一个有合作意识的团队, 首先你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所在的是一个团队, 你和其他学生都是团队中的一员, 你们是一个合作的状态, 你是合作活动中的参与者。其次,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团结一心, 充分发挥每一位队员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2.在活动中形成。在“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水的形成”开展之前, 我在每个小队中确立了队长, 要求队长根据分配的内容, 通过队员之间的讨论, 确立每个团队的实验目标、每个队员的任务及每个任务之间的前后关系。学生在讨论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的任务必须有我才能完成。而且每个队员之间并不是各归各, 他们之间有配合, 有协商, 有交流, 有谦让, 这就是合作。在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体现出了价值, 在与别人的分享中, 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二、由点到面, 合作策略的改变
1.注重与学科教师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光光是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的责任, 各科任教老师都有教育和指导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水的形成”活动的开展就离不开科学老师的指导。因此, 我在活动开始之前, 将整个活动的过程、目的及活动中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知识与科学老师进行探讨, 首先做到“师与师”的合作。还特别向各科老师表明了: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要求各科老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解决学生的疑问, 也要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 从而使我的教育理念与其他老师的任教理念相一致, 使合作能力的培养更加深入人心。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 我还特意提醒要求每一个团队, 寻找一两位知识比较广博的教师作为活动指导老师, 通过采访、询问、一起试验等方式, 积极联络起校内可以共同合作之人, 使得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不只是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 而是全校都参与的实践活动, 让活动中的合作层次更高化、更全面化。
2.引导团队的合作。
(1) 成立团队。如我在组织“水主题”之“水的形成”这一活动中,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之后, 就面临着如何分团队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 为了保证组建团队的科学性, 每个团队人数在5人左右, 尽可能使成员在学业成绩、动手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这既有利于队员间的取长补短, 又便于每个团队之间的公平竞争。之后, 我并没有急于展开活动, 而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团队起名、选择队花、创编口号等,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每个队员的积极性, 增强了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本队的分课题、要求达到的目的及活动计划。在接下来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合作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 再也不是一盘散沙了。
(2) 分工明确。如在“水的形成”的活动中, 我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 指导学生负责适合的任务。在负责实验的团队中, 操作能力较强的负责动手操作, 而操作能力稍差的可以担任准备、记录、分析的工作;在观察小组中, 要充分调动摄像班的几个队员, 让他们把观察到的景象记录下来, 其他比较细心的孩子可以担任信息收集的工作, 书写清晰的可以作为记录员。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都有一种个人成就感和团体的归属感。每个队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时, 还要注意与其他队员的沟通和协调, 这样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3.鼓励与家长的长期合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资源, 与家长共同制订目标, 共同教育, 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在“水活动”伊始, 通过学生、电话、校信通等形式, 和家长一起探讨本次活动的奋斗目标, 并记录在家校联系本上。每个团队在制订计划时, 邀请一到两位家长作为课外辅导员指导团队活动。其次, 公开发表博客, 让活动的进展做到透明化。通过这样的长期合作,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也看到了每一位家长身上的亮点, 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更加发现了合作精神力量之大。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宗旨, 让学生在亲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合作的快乐, 进而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切实得到培养。
摘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 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探讨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也允许个人“单兵作战”。因此,老师在让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题目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老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成立以后,学生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老师,也可以选聘校外社会人士担任老师。
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计划由他们自己来制定,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
3.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主动探究。如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自己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防治近视?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教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分头到附近各校对各个年龄段学生近视情况进行了问卷、采访调查,还到市人民医院采访了眼科专家,摸清了近视的原因及防治的办法。同时对城区内八九家眼镜店进行定点观察,以确凿的数据对眼镜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疑问,最后建议对城区的眼镜店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眼镜质量和合格率;呼吁同学们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人人应该时时注意用眼卫生,加强锻炼,预防近视。
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进了社会、自然界这个“大课堂”,学生在亲历探究中施展才华、磨炼意志,去体味、领悟、发展和创新。
4.适时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验证研究目标,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对策建议、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管理小课题研究,更加从理性上懂得了科学探究的内涵,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即便有评价,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对待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1.评价过程全面。评价要贯穿于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其中重点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以评价提自信、以评价促发展。
2.评价项目多元。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些、完整些,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以我校为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通了“小课题研究热线”,每周轮流介绍各班进展情况并帮助学生征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各班还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调整、扩充小课题,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3.评价形式多样。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等形式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最后由研究评定小组进行总评,得出科学鉴定,并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命名,如“调查能手”、 “探究之星”等,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21世纪的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许多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观察发现:在家庭习惯中,学生存在着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的欠缺,有的学生饭前便后不洗手,不会整理自己的用品,不按时作息等;在学校习惯中,学生存在着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集体劳动不积极,学习习惯养成不够,有的还经常不完成作业,不会合理利用时间,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社会习惯方面,有的学生破坏公物,在公路上乱窜,不讲公共秩序,甚至连坐车碰到老人也不让座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将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让学生能找出自己的不良习惯、找出好习惯所带来的成功典范,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主题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综合实践课,使使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其改掉坏习惯的积极性,使其从点滴做起,让好习惯绽放生命的精彩,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文明学生。
2、通过调查、采访、上网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让学生走进社会,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
(三)活动方案设计
总体设计: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得不好,我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个应聘者不注意细节所带来的影响的故事,引发大家的思考:好习惯到底有多重要?进而对“好习惯伴我成长”这个主题进行调查研究。指导者是班主任老师,参与者是本班全体同学。整个活动历时15周。
二、活动开展
1、确立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想。
师:故事是这样的:北京市某外资企业招工,工资待遇丰厚但要求严格,一群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十分钟。”总经理走后,这群年轻人围住了老板的办公桌,你翻这个,我看那个,没一个闲着。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惊大惑:“面试还没有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用随便翻看领导文件的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样的细节,更不用说养成习惯了。
师: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人不应该乱翻别人的东西。
生: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
师:老师说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题是《好习惯伴我成长》。
设计小组活动专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的研究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觉得诚实守信最可贵。我觉得文明礼仪很重要。
我觉得学习习惯不可缺。
我觉得团结友爱不可少。
„„
最后,老师根据同学的意见,决定把本次活动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第一个小专题是“坏习惯大家找”,目的是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不良行为举止;第二个小专题是“好习惯我养成”,目的是让学生通收集资料,找出好习惯所带来的成功典范,从而提高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第三个小专题是“好习惯我体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
或亲身体验好习惯所带来的种种快乐。
根据三个小专题,同学们以自愿为原则,组成活动小组。各小组选出组长,进行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明确调查内容,选择调查对象、调查手段等,以表格形式打印成文,成为以后活动的指南。
2、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这一单元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向社会去实践和体验,去实施和完善小组的计划,并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本单元主要运用了“方法指导课”、“问题讨论课”等课型。【实践过程记录】
第一小组实施过程:
1、查找不良习惯的图片
同学们对草地的垃圾视而不见。瞧!我的坐姿多“优雅”啊!同学们在破坏学校公物。
3、小故事大道理
很久以前,有个小和尚,想学会理发来帮寺庙的和尚剃发。于是他就开始用冬瓜练习,只是每次打水洗冬瓜时总要顺手把剃刀插到冬瓜上。没多久就学会了如何剃发,当他第一次帮人剃发,去打水洗头时,“顺手”把剃刀插了上去。结果可想而知,小和尚成了杀人犯。究竟是什么给小和尚的一片好心带来害人害已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就
是因为他用冬瓜作练习时养成了把剃刀插向冬瓜的习惯,尽管为自己的师兄剃发时心里想着这是人不是冬瓜,但手却不听使唤,习惯性地把刀插了上去,因此,是那个小小的坏习惯害了他。
4、小记者采访老师
(1)错误的读写习惯。老师常常强调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沿一拳远)。但是,无论老师怎样提醒,同学们始终做不到。
(2)不良的卫生习惯。关老师说每接一个新班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爱整洁,总是把自己的桌面、抽屉以及座位底下弄得像个垃圾堆。这些同学,喜欢随手乱扔垃圾,往往也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就是找不到文具。(3)需要有人监督才能养成学习的习惯。
老师提到每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习很被动的孩子只要离开老师的眼睛,同学们就会东张西望或者是做小动作,课后作业也很难按时完成。
5、小组自演小品《课间十分钟》
主持人:好习惯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而坏习惯就像我们的坏朋友,最喜欢拉扯我们沾染不好的行为让我们退步。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小品《课间十分钟》
人物胡亚玲A
温论明B
周文俊C
申超D A、B正在教室前的走廊做游戏
C、D追跑过来猛地把A撞倒在地上
A扑在地上大哭起来
B连忙扶起C发现鼻子流血了哎呀流血了你„„你们„„
C我们怎么了谁让你们在路上挡着的
A没挡着我在旁呜„„
B生气地走我们告诉老师去 第二小组实施过程
1、手抄报创作
2、养成良好习惯的名人故事
故事1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城门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奇人新事特别多。毛泽东端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刚开始的时候,看了一会儿毛泽东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先一天多看10分钟。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了。由于他专心读书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小伙伴们都叫他“万事通”长大以后毛泽东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故事2小时侯的鲁迅也很贪玩,常常迟到。有一次,鲁迅又迟到了。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教育他们:没有早到校的好习惯,没有勤奋的好习惯,是永远也没有出息的。鲁迅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难过。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课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早”字。从此鲁迅读书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此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后来成了一代伟大的文学家。
3、收集关于良好习惯的名言警句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国作家萨克雷
(3)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乌申斯基
第三小组实施过程
1、表演体验
2、制定表格自我监督
一周内习惯行为记录表
学校
班级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按时作息
饮食方面
体育锻炼
家务劳动
文明礼貌
讲卫生
小计
“饮食方面”是指是否做到不调食、不偏食、按规律吃饭。
3、“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倡议书
(1)在社会争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每个同学要热爱祖国、了解家乡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对人热情不说脏话、假话诚实、守法有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自觉遵守国家法令、学习纪律、学校校规。
(2)在学校争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正常交往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年幼体弱同学别人有困难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支持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得到提高。
(3)在社区和公共场所争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每个同学要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遵守公共秩序对违犯社会公德行为要认真劝阻。
(4)在家庭争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每个同学要学会体贴父母辛苦尊敬长辈、关心兄弟姐妹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能够经 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生活俭朴、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三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活动开展到一定程度我要求同学们在可堂上汇报自己的情况包括分工任务的进展情况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成功的经验还有记录的资料等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分享成功的经验。我觉得交流评价的过程往往比去取得的考察成果更又价值更能体现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本单元采用的课型有“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等。
【课堂实录】
晓彤我们小组的组员去采访老师关于同学的习惯问题时我们也不够大方设计的问
题也不够全面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才顺利完成的。
张弋我建议每个组员出一份好习惯的手抄报大家都很积极配合而且做的效果还不
错我们都偿到了合作的甜果。
黎梓榆我们在设计小品时大家都给了很多的建议泽城还请了他妈妈到校为组员们
乔装打扮在表演过程中我们都体验到好习惯的重要性。
„„
四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阶段结束后我们又回到课堂开展第四单元的活动让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可以是活动的记录、设计的表格、拍摄的照片、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形式自定如播放录像、幻灯片、小品表演、展板等均可。形式虽然多样但我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最真实的状态中展示成果、分享喜悦。活动使大家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借鉴。本阶段采用的课型有“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等。
1、成果展示课
第一小组开展“实地拍照”让同学找出坏习惯。
第二小组开展“好习惯手抄报”创作。等方式养成好习惯。
第三小组以“表演小品”等方式体验好习惯。
2、结题报告课老师跟第一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我班同学不良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的年轻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以至同学们在学校里常常不讲卫生、不知礼让、不敬长辈、不爱劳动、不懂节约原因何在呢为此我们通过调查本班同学不良习气的具体表征分析其产生的根源研究对策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调查时间 年
月——
年
月。
三、调查范围某某村。
四、调查方法个别家访、开展集体活动。
五、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我们抽样调查的同学中有的家庭生活环境好也有的生活环境一般的有独生子女也非独生子女有城居民的也有农村的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有学习成绩一般的。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班同学的不良行为习惯普遍存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为重娇气任性。我们小组去百福园小区采访了李某妈妈知道了李某是父母、爷爷奶奶的“小公主”。由于她从小娇气任性不管做错什么事爷爷奶奶都事事维护形成她蛮横无理、自私自利的个性。他有时上课大喊大叫从不顾及同学听课和老师讲课她随意嘲笑别人认为自己开心就行。一次他妈妈给老师打过电话因为他妈妈不答应他的要求他洗头洗了一半就不肯洗了还把作业都撕了。看到妈妈生气他也无动于衷。对于这情况又可止她一个呢
二挑吃偏食。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而现在有些孩子挑吃偏食哪样好吃就多吃不合味口凭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伤透脑筋也照样不吃。受调查的一些学生每餐饭父母劝了半天一碗还剩下大半。而零食呢吃了一种又一种。零食就成了孩子的主食。于是乎大吃特吃的成了小胖子厌食的又成了“瘦猴子”。
三懒惰、劳动观念差。现在许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的要求没有别的了只是要求孩子一心书认为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据调查我班的陈某平时洗澡放热水早上穿衣、穿鞋也要父母代劳。这样孩子的劳动观念渐渐地薄弱了养成了做事懒散不负责任。
四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现在的孩子从小得到的宠爱较多遇到的挫折较少这使得他们缺乏吃苦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不少学生怕吃苦懒动脑而另外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以前了心理承受不了。例如我班张某因为从一至二年级都是有妈妈陪着做作业依赖性很重不会的就由他爸爸教。读三年级了他妈妈就不陪了于是养成了拖拉作业的习惯上课又不听。要想考得好成绩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从小娇惯坏了的他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去下苦功夫认真学习从而导致他的学习一直都无法进步。
六、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的不良行为在这些受调查采访的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对造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我大致归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摆脱了贫困走上富裕的爸爸妈妈对自己儿时所经历的苦难还记忆犹新。他们对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特别呵护又把这种呵护全部贯注到孩子们身上。一位家长说“我苦了二十年现在生活好了怎能还让那些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呢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这种思想为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二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在很多农村的农田被征用农民彻底洗脚上田加入了强大的打工潮许多年轻的父母进厂打工。父母不在家看家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就特别关爱了孩子的娇气也无形中产生。也有的老人年纪大了对任性的孙儿无可奈何。
三再次现在的家长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经历过中等教育有的甚至经历过高等教育这部分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处处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各方面高人一等。在学习上严加管束给孩子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使孩子不能很好的面对失败。出于一种补偿效应生活上对孩子关心溺爱吃穿用有求必应。
七、调查体会。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肩负着未来农村建设的重任。所以针对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采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项教育。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发挥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长们也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提倡新型教子之风把握宽严的尺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大力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3、收获与体会
好习惯伴我成长(蒋晓琳)
在活动期间我和父母在家中互相监督养成了家庭好习惯下面我来总结一下
我们一家人养成的好习惯是“节约用电”。前些日子我们国家的一部分的地方应为雪灾使电力资源缺乏。在广州还有比较充足的电力可是我们却不好好利用随意浪费。所以我们全家决定要为节约电能作出一份小小的贡献。平时我们家中常常开空调出门时会忘记关灯电视整天开着。所以我下决心也要与父母改掉这些坏习惯。不要常常开空调如果实在冷得不行就冲个热水袋如果要开就把室内温度调低几度。出门时如果谁忘记关灯大家都会互相提醒。不要多看电视无聊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天看看书看看报。结果月底电费单子下来比往常便宜了不少我们向为国家尽小小的一份力想不到这个好习惯也受益于我们。
小手牵大手(吴楚怡)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一个国家的文明又在于每一个人的美德我们从小就要懂得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这个活动期间我表现得很好。在爸爸妈妈回家之前我将房间整理的井井有条,煮好了饭,烧好了水,等待父母的回家。妈妈买着菜回来了她一回来我就接过她手中的菜洗好了然后倒了一盆热水给她洗脚。在她洗脚的时候我在一旁为她敲背捏腿。看着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时我开心极了。
妈妈说“你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孝顺我会和你比赛看我们谁孝顺。”听了这话我可开心了。这时爸爸回来了我为他泡了一杯茶端给他喝在他享受茶香的时候为他按摩爸爸看到我这么孝顺很受教育。
他以后会去敬老院看一些老人们为他们带来快乐
四、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
高密市东关小学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从小就应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以来,从茫然摸索到逐步成熟,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促进了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从三方面汇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一、辐射带动,研训结合。
(一)、请进来,走出去,辐射带动,共同提高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每学期都要进行预约式教研,请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来给我们上课,共同交流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我们还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听课学习,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并运用学到的经验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讲授观摩课,达到“骨干培训、专业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将继续通过外出学习、比赛等渠道,让教师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并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帮助全体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
(二)、抓落实,促长效
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我校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纳入了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来,其成绩纳入教师的考核。同时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两周一次同步研讨。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主题报告、观看视频等活动,解决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的相关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课程实施中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热情高涨,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究的氛围愈见浓郁。
二、选择主题,开发内容。
1.关注学生兴趣,促目标有效达成
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课程领域,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较受学生欢迎。比如,我们有的年级选择了《水果的学问》、《服装的调查》、《生活中的纸》、《走进生活,了解蔬菜》等活动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每天都要吃水果蔬菜,都在写作业,都要穿衣服,学生对这些并不陌生,但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由此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通过汇报,使我们感到学生收获很多,不仅了解了一些知识,如纸张的发明、分类、用途,服装的历史,水果蔬菜的营养价值等;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如学会了纸艺制作,了解了穿衣服的学问,懂得水果蔬菜的正确搭配,能做一两样简单的菜肴等;还受到情感的熏陶,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每张纸,不挑食等等。这些选题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仅能可望而且可及,因此收到较好的效果。
2、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打造学生实践高地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很多学科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实践与探究的内容。如:
我们的数学课也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如在教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2页第四单元综合应用《变化的影子》时,老师就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老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如图课件)每组均在课前合作选择自己小组的测量地点,确定测量时刻,测量物体,制定测量计划,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表格。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活动,首先是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总结提升
再如六年级数学中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回家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家中的苹果、萝卜或胡萝卜切成圆柱形,然后把制好的圆柱体底面的直径或半径平均切成若干份,再重新拼一拼,试一试还能拼成什么体?思考一下根据转化的思想可以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样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别展示,并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活动操作,很容易的把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活动中总结出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还进行了科学与综合实践、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探索。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我喜欢的节日》,作为语文课,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在教师指导下,中外节日的不同、传统节日的弘扬等有许多可以探究的问题。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很容易整合成为一次主题活动。如学习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又衍生出了不同的主题,如《家乡的树》,我们设计了观察树木、收集树叶等系列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观察大自然,了解家乡的树种,体会人与树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爱树、护树的良好习惯,又能采用探讨、研究与贴画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把科学、语文、美术、劳技这些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3.结合德育工作,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比如我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平时表现的不良行为,选择了《文明礼仪交际教育》,内容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一些服务性强的单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现代人礼仪交际,学习礼仪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举行、感恩语言描绘、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社会生活,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有的班级针对现在的学生只知向父母索取,享受爱不知回报爱的现象选择了《我的爸爸妈妈》,有的班级针对学生乱花钱确立了《零花钱该怎样花》,以及浪费现象严重《我与环保》等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及季节性的变化;收集、交流有关水的资料,开展家庭、学校节水活动;开展校园、家庭垃圾产生、分布、处理情况调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文明三弯腰”等活动。4.回归生活,服务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行学校、社区的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绿化养护等活动,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小报,进行环保社区宣传活动,参与学校、社区的规划,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还有的班级选择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优美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家乡人民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对家乡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5.课内与课外完美结合,架知行统一之桥
我们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学校统一布置的“三六”生活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可以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三·八”妇女节,布置同学们回家当一天家,体验母亲的辛劳,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妇女节的由来。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进一步激起同学们对妇女,对母亲的尊重、敬爱。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可以“话中秋”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与中秋节有关的活动,如:了解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查找中秋节的由来,调查月饼的种类、规格、产地等,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等。
6、丰盈的社团活动,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生活技能、调查交往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与学校艺术学科相结合中,学校充分挖掘教师特长,结合教师的业余爱好、兴趣倾向、知识领域,将特长突出的教师纳入社团辅导当中来,成立了机器人社团、书法社团、国画社团、排球社团、古筝社团和竹竿舞社团等,在学校第24届艺术节汇报演出中学生们的竹竿舞令人耳目一新,得到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成立了剪纸、小主持人、葫芦丝和武术等社团,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最优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一批在机器人操作上有潜力的学生,并组织他们参加省、市等各级各类的机器人大赛,连年多人次获得省赛一等奖,其中任多同学在今年的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辅导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许多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所写的案例在市征文中获奖。
三、加强管理,多元评价。
学校对课程进行常规管理,加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采取听随堂课和教学评比相结合的办法管理课堂教学,真正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进行主题活动、自选课题活动、生成性活动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研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等活动,反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总结改进工作的经验。
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学校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入档案袋,如:学习环保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可以搜集图片或拍照。二是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主题实践,成长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方案07-02
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方案11-14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好书伴我成长11-04
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06-22
“三知、四有”主题实践活动方案09-21
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11-20
争创最美服务窗口主题实践活动方案07-19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