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推荐8篇)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1

[摘要]:小学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宏观指导作用,通过在学生自我确定主题、调查活动、整理资料、汇报成果、自我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指导。把时空留给学生,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究、成就精彩!

[关键词]: 自我发现归纳展示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来了解、关注、解决身边的问题。同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活动一样,中高年级提出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比较幼稚,没有多大意义,或许是他们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自己,关爱他人,关注世界,发展自己。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学习结果,应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关心主题活动进展如何。怎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呢?

一、主题确定,让学生自我发现

怎样选定活动主题,由谁来确定,是事关综合实践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大事。活动主题具有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只有符合学生认识实际,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才能可持续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但小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面对众多的题目,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结合有关中学及我校的有关经验,我认为,小学高段采用“师生互动模式”模式,筛选题目,择能做之而为之比较合适。

1、是否结合实际,有无操作性

我们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宇宙、生命的问题特别多,我们要不要做呢?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比如学生提出想知道宇宙中有多少的行星,不要说教师,就是常年搞科研的科学家至今都没有答案。这不是仅靠自主和热情、认真就能解决的。所以并不是“挖进筐里的就是菜”,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全盘考虑活动实施的实际性,针对一些在客观条件下无法实施的我们要发挥教师的“舵手”作用,予以制止。

2、合理使用教师的指导资源

我们要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我们如何加强自身知识,终究存在着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集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于一身。我们在尽全力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考虑主题的实施让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更合适。比如音乐方面的找音乐老师、自然科学的找科学老师等,让物尽其用,发挥各自的长处,可以避免花费很多徒劳的时间、精力。

3、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说学生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每一块泥土都是绿叶的根基,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选择符合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让这一块泥土先长出茁壮的树苗。这里的发展区的基点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和原有知识储备是实施主题的关键。如本学期我们发现学生对环境问题比较关注,特别是对自己家乡的水环境有一定的兴趣,于是我们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家乡水资源的现状与原因分析》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的可行性活动方案,活动效果也较理想。由此可见在自主的基础上,可以师生互动,但课题一定要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4、要充分结合本地特色,挖掘本地资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农村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学生对富有本地特色的、从自己身边来的课题,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我们选择《家乡的桥文化》、《盛泽的巨变》、《家乡的野菜》等课题进行研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二、活动调查,让学生自我决定

明确围绕主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后,便要进行初步的活动调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决定调查什么,这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对活动调查的自我决定主要体现在:自己决定和哪些同学组成一小组;小组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自己决定围绕小组活动,该调查什么,搜集哪些资料;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有利于调查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今后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尊重是多元的,还体现在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对同学之间友情的尊重。

让学生自己决定,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管,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调查方法,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了解调查研究法的实施过程和基本规范、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制定调查研究活动计划、设计简要而较规范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进行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从而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学生调查活动的有效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应该堂堂正正地摆在每一个综合实践教师的心中,让教师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调查研究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家乡水环境调查》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后写出本地三条河流的污染程度,有的学生不进行必要的调查就写了“严重”,而事实上有的河流经过几次的大清理,污染已不是很严重,有的人可以在河里洗菜了。

2.启迪学生的社会良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调查活动的主题往往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通过调查,关注社会现实,理解人间冷暖,走进社会不同的领域和社会活动。如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浪费粮食的习惯仍很严重,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周边国家越南、老挝发生的粮食危机,更让他们知道几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情况,让他们从本质上认识到浪费粮食的错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而,教师的指导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精心组织调查实施过程,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调查活动往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场所。因而,指导教师应注重调查过程的有效组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调查过程的活动效率,使学生在真实的调查场景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如我们在《家乡的丝绸》活动中的参观“华佳丝博园”这一环节中,针对以往活动外出参观中存在的目的不明确、参观犹如走马观花、扰乱参观秩序等不良行为而造成的参观效果不理想特向学生印发了《参观须知》,同时指导老师还就本次参观的主要目的向学生作了说明,后来事实表明,这次的参观效果明显提高。

三、资料整理,让学生自我归纳

初步调查之后,学生必然会搜集到很多的资料。问题是有了资料以后,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以为找到资料了,主题活动也就结束了,汇报的时候只要照着说就可以。这样一来,综合实践就成了资料的搜集,学生收获不大。实际上,当学生在通过各种方法获得这些资料时,一方面,他们有着某种想法,使他们去调查搜集这些而不是另外一些资料,至少,在他们看来,这些资料对他们的这个想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初的调查目的来对材料进行取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某一事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就这一点对材料进行归纳。甚至可以围绕自己的活动感受来进行材料的整理。从这一点来说,资料整理中的自我归纳是多元的,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活动的主题,还涵盖了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等认知、态度、情感方面。如果教师将一个小组的资料整理仅仅局限于将主题活动完成,必然是对综合实践的偏离。必要时,将收集的资料、图片、监控图表、家长建议书、教师评语以及研究成果等归入档案袋。

四、活动汇报,让学生自我展现

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闪光点。综合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表演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优点在同学面前展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汇报方式做出限制的话,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就是束缚,对某个学生适合的形式,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不一定适用。在《良好的饮食习惯活动成果展示与改进》活动汇报中,各个小组的汇报方式都不一样。有小品表演,有自编的绿色饮食歌曲,有自写的“保胃”散文,其中尤以小品表演居多,虽然道具都很简陋,但表演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

另外,让学生自我表现,不光是让汇报的学生来表现,教师应该通过一定形式让其他暂时不汇报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如答辩、辩论等,可以让学生质疑小组的汇报,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或提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疑问,由汇报小组解答或同学们帮助解答。这样的汇报可以说是思维、情感碰撞最激烈的时刻,学生完全是全身心的投入。可以说,让学生自我表现,使学生的个性有了生长的机会。

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全员参与,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舞出他们的风采,舞出他们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怎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雷金超

2、小学高段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王忠华

3、怎样确定活动主题 任威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2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在问题的生成与选择、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方案的设计与论证、活动实践与成果展示等阶段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困难, 如何根据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及时开展引导和帮助, 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思考的。剖析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特点, 设定相应层次的活动要求, 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实践和深度体验, 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获得个性化发展, 这样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策略的指导才是有效的。

一、在活动主题选择出现困难时, 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这可以看出, 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是学生的直接经验, 活动的现实环境是学生当下的生活, 活动目标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所以, 活动主题的来源和选择, 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 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生成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

主题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内容, 因此, 主题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问题,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教学活动中一个核心问题,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主题范围、深化主题层次的过程, 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的过程。选题阶段的问题有: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段, 问题的探究性过浅或过强;凭空想象的问题过度开放, 探究空间过于空泛, 探究手段无法聚焦;对选题处在困惑与不解中的学生产生不了真正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选题阶段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形成主题: (1)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涉及的领域产生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究这一主题的意愿; (2) 教师故意抛出某个话题, 吸引学生开展讨论, 并将话题转化成学生探究的主题; (3) 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话题入手, 激发学生参与该主题活动的兴趣; (4) 抓住某个热点话题、某种现象, 或学生普遍存在的某种困惑, 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形成活动主题; (5) 学科教学中激发出的学生探究意愿。

二、在收集资料和分析信息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

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对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究的过程, 为保证有效解决问题, 学生须通过各种途径在实践中收集相关信息, 并加以分析, 提取有用信息,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的、具体的目标之一”, [2]是学生解决问题所必须采用的一项基础且必要的工作。特别在研究性学习中, 社会调查、搜索资料、事件采访等成为学生获取活动信息材料的方式。但在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 假如每个学生都单兵作战, 搜肠刮肚、历尽艰辛获取的信息是不全的、片面的, 而合作与分享使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简单有效。我非常认同这样的一种说法:“用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各自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用一条信息交换一条信息彼此得到的是两条信息。”合作共享具有倍增原理, 信息的交换双方获多倍受益!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把提升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作为指导的重点,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并用于问题的解决。

但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不懂收集资料的更多途径。大多数学生过于依赖电脑, 把上网当做收集资料的唯一来源, 不知道资料来源的途径其实很多。 (2) 不会对资料进行筛选。很多时候, 学生面对信息的海洋, 无法准确判断需要收集哪些材料。 (3) 资料交流效益低。学生在交流所收集的资料时, 形式比较单一, 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有鉴于此, 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要做好: (1) 逐步指导, 学会收集。资料收集能否成功, 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的方法、途径, 让他们有目的、有技巧地去收集有效资料:给出范围, 指明途径;根据喜好, 提供方式;合理编组, 分工合作;教师示范, 典型引路。 (2) 关注交流, 提升质量。收集到的资料, 只有经过交流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而交流的效果如何, 首先取决于资料的筛选, 其次, 决定于学生如何汇报。因此, 我们要关注资料交流:围绕主题, 大胆取舍;合理选择, 形式多样;学会倾听, 鼓励质疑;捕捉生成, 促进互动。 (3) 寻求合力, 齐头并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三、在方案制订与论证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在方案制订与论证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兴趣相近”、“临近编组”、“特长辅助”、“规模适当”等原则对学生重新分组, 利用同伴智慧和社会资源开展论证, 讨论并二次修改小组制订的活动方案。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各小组合理分工、人尽其长、各司其职,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学会倾听他人说话, 学会形成自己思想, 学会清楚表达观点, 并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方案提出合理改进意见。“相互倾听应该灌注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没有相互的倾听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3]

同伴论证分三步:第一步是方案解读, 学生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解读, 各个活动小组之间开展交流;第二步是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在小组方案解读后, 大家以自己的视角对活动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 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第三步是方案修整, 学生整理好可行性论证中的师生建议, 批判吸收他人好的做法, 反思方案设计的不足, 进一步修整自己的活动方案。毫无疑问, 做好这三步的基础就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班级交流论证时, 学生要会倾听, 在校外请教他人时同样需要倾听。学生完成活动方案初稿后,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相关教师、社会人士等指导者交流方案内容, 虚心求教, 获取修改意见;主动和父母亲交流活动设想, 让他们出谋划策并参与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交流倾听, 一来可以让学生尝试进入社会去与人交往, 通过访问和交谈, 提高学生沟通、交往能力;二来可以让学生养成虚心请教的学习态度, 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活动方案的可操作性。

四、在课题实施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记录活动和沟通合作

在主题活动开始实施后, 教师要根据活动性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活动记录。 (1) 指导学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感知和思考。伴随着活动实施过程, 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而随之生成的对事物的认知、感知和思考是极具价值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这些方面记录下来。 (2) 记录活动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在主题实践中,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合作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掌握、展示多种个性化的知识技能,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将活动体验、活动方式、问题解决方法、阶段成果记录下来。 (3) 记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 问题的解决和问题的产生是一路相随的, 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用记录本随时记录那些生成的问题, 将问题发现的过程、关注的缘由、产生的情景以及现场的体会记录下来。

在课题实施中, 学生娴熟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实践活动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在活动开始前, 学生积极寻求家长和老师协助, 了解并熟练掌握调查与采访活动的程序和要求, 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合作, 落实资料搜集、照相录音、采访稿预设、文字记录等活动任务;在准备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分工特性, 整理好自己工作所需用品, 对外出活动的路线, 行动方法、采访地点等尽可能要考虑充分, 确保活动的顺利和安全;在活动实践中, 教师要求学生忠实执行自己的分工, 灵活运用前期设计好的采访话题, 根据现场环境及时调整拍摄角度等, 认真记录活动流程, 并提醒各职能小组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教师资源, 聘请相关人士担任活动辅导员, 协助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强调事前准备考虑充分、活动实施灵活机动, 尽量设计好采访活动中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保证活动进行顺利安全, 并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特长进行分工, 扬长避短, 协作互助。

五、在成果汇报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分享和自信

成果汇报是活动总结交流阶段, 也是学生展示多种能力的阶段, 要求教师对这一阶段活动评价有一个合理、恰当的拿捏:重“活动过程”轻“活动结果”, 重“生成主题”轻“预设验收”, 重“个性体验”轻“一般参与”, 重“合作研究”轻“个体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认知下,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指导重心可以关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分享和自信, 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的成果汇报。 (1) 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在准备活动中, 教师启发学生列举小组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明确各自的活动特长去分工完成研究成果汇报, 讨论出在成果汇报时要关注的着眼点, 培养他们完成汇报的信心。 (2)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了解, 发现更多的特长, 鼓励他们运用绘画、小工艺、电脑等制作研究作品, 寻找合适的媒体制作研究报告, 发挥团队力量汇报研究成果等。 (3) 鼓励学生展示成果。在综合活动中, 学生分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绘画、摄影、电脑小报等在布告栏中展示。 (4) 合作分享完成报告。对于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的零碎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往往找不到头绪, 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缺乏耐心和方法, 教师此刻须及时介入, 建议小组合作找出有用信息, 鼓励每位学生试着写出自己的活动心得, 让学生试着用多种媒体制作小课题报告, 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网页、ppt、动画等方式在组内、组外进行展示。教师这样的指导方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合作分享和创新实践能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和展示中内化品质, 提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使自己更加自信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的学习必定是个性化的, 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生活基础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适时开展个性化指导, 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创造空间。唯有这样, 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素养、与人沟通、分享合作、信心意志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于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获得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罗宝玉.综合实践活动对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134.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55.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3

一、活动初期要灵活指导

在“奥运与我同行”活动开始时,我们列出了八个子课题,让每个小组任选出一个来进行研究。最后剩余两个子课题没有小组选,老师屡次引导仍然毫无进展,结果在这个问题上颇费周折,浪费了不少时间。

我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公是孩子,大可把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没人选择的课题就放弃,这样并不影响大局,教师也不必勉强。

二、活动中期要顺势引导

1.引导孩子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活动中,孩子们四处采访,遇到了不少困难:思念公司的保安不让进,可口可乐公司要求必须有老师带领才行,三全公司说采访需要提前预约……由此可见,我们得引导孩子学会与各单位打交道、寻求支持,从而顺利地利用各种资源,取得活动的成功。

2.学会保护自己,改变策略。在“别让电脑游戏冲击了你”活动中,一个小组的学生要去网吧调查玩游戏的群体及年龄段。孩子们为了记录调查情况,就在网吧里做了现场记录,结果被网吧的管理人员认为是和媒体调查有关,把他们赶了出来。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孩子一些建议,如先默记自己看到的情况,然后在管理人员的视线之外记录情况,这样就能轻松完成任务了。

3.改变方法,学会运用技巧完成任务。在“汽车与环境”活动中,孩子们深入社区调查后委屈地对老师说:“大人们不好说话,让他们填个调查表,他们都嫌烦。”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查找原因,并请调查和宣传进行得较顺利的小组谈经验,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明白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4.通过阶段性汇报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我从学生阶段性汇报的发言中了解到:有的同学一遇到阴雨天气就退缩,有的同学因与同伴意见不一致而擅自离开,有的同学因为采访中受到阻挠而赌气大闹情绪……于是我带领大家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一,组长应提前组织组员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如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目标,并给组员分好工。第二,大家一致约定,采访过程中遇到困难都不能退缩,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时先商议解决,必要时应少数服从多数。第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临时开会讨论,必要时给老师打电话寻求帮助。第四,及时向老师反馈自己小组的活动进程,并和别的组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交流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

三、活动后期要查漏补缺

1.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善于思考。学生在收集资料时,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整合能力,汇报就是堆积资料。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小组的劳动成果,是活动后期摆在孩子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在此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如在“锦绣河南”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把重要的资料变成自己的语言,或者用其他有趣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于是,孩子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小组用快板的形式介绍名吃,有的用表演展示少林武术,有的小组编了儿歌,有的制作了幻灯片,还有的小组请教了英语老师,用英语向世界各国的来宾介绍自己的家乡……他们在亲身经历后,学会了思考与合作,这就是成长。

2.关注差异,全员参与。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课堂上经常出现你争我抢、闹而无序的状况,这种参与是低效的。仔细观察与分析后,我发现有的学生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更不善于自信地表达自己。于是,我先把孩子们第一次汇报的场面录制了下来,放给他们看,和他们探讨为什么这次汇报拖了一个半小时,然后以春晚为例让他们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再次上课时,他们主动改变汇报方式,人员重新分工,并规定每组汇报的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由于时间的限制,孩子们不得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大家把资料放在一起,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结果汇报进行得异彩纷呈、生动有趣。

四、注重评价多元化

在“锦绣河南”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和几位小组长协商后决定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评价表,选出最佳表现奖、最佳贡献奖、最佳组织奖、最佳配合奖等。有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汇报课的气氛活而有序,那些不善于表现自我但在活动中默默奉献的同学也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样的评价方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宝贵经验。这些收获,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篇4

【摘要】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来进行亲历性的实践,并随着活动过程开展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但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课程,小学生年的龄、知识结构、认识阅历等方面的特点,决定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到活动方式的设计等等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的一门必修的新型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开题、主题生成,到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最后总结、成果汇报。这是一个比较繁细的过程,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刚接触综合实践的老师,也会有千头万绪理还乱的感觉。我们都清楚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只有“能做”、“会做”才谈得上自主。特别是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细致的指导下,才能逐步培养相应的自主能力。在实施课程时,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放任自流,指导缺失,成为活动的旁观者,定会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指导要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换句话说,综合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小学生年龄还小、无论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认识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对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说,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从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到活动方式的设计等等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但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表现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所以老师的指导并不是越细越好,更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度和必要的条件,为学生开辟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空间。

如在“珍惜资源,拒绝浪费”的主题生成课上,我发现垃圾桶里有同学们弃置的饮料罐,于是随手拿起两个,我的举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我进一步发问:“同学们是否觉得奇怪,老师捡这饮料罐干什么呢?这可是垃圾呀!”我观察到有的同学们似 1

乎洞察我的用意,于是继续说:“但同学们可曾想起这是可回收垃圾,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这么一提醒同学们纷纷发言。我是先从学生身边事物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同学们自由地议论,我又适当的时候问:“除了塑料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重复使用?”以此诱导学生们列举其他可回收垃圾,继而转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浪费现象,我乘机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并归纳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珍惜资源,拒绝浪费”。教师利用身边大家熟悉的事物、现象带出问题,继而放手让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适当之时点拨引导其向有价值的主体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活动主体。通过这样适度收放的导,使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获得了真实的体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自我表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提问题或探讨方向的阶段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每个问题都可作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水平、能力范围内的可行性的、有价值的作为活动主题。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满目性和随意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适度,我觉得还针对不同年级上。对于初接触的年级或较低年级,由于他们年龄还小、无论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认识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固然要指导的细些;通过一两年的实践,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所了解,甚至有的学生颇有心得,实践起来兴致勃勃,教师就尽量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创造。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要紧密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的形态看,主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它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是开发的,从课堂到社会、大自然都是他们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要从熟悉的课室、学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大自然搜集信息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加强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采访、观察、参观等加以有效指导,进行宏观调控。而这些必须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如准备阶段的确定主题,各小组的活动计划等;活动实施中采访、调查、参观等方法指导课,使每个学生对这次活动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实施的方向和方法。在具体实施中,也要针对学生活动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如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时,我是先在班里进行方法指导课。课堂上我首先给每小组准备一份问卷范例,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应有哪些项目组成?读一读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想一想可以知道些什么?通过阅读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对调查问卷有个直观的认识,知道一份调查问卷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体会每个部分特别是问题与答案部分的作用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撰写要求。接着让小组合作根据本小组的活动内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虽然明确了调查问卷的要素,但真正让他们自己设计根据各组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时,还是遇到不少困难的。所以在小组合作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针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我还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评价问卷,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了能力。

诸如其他设计小组方案、采访、交流等,在课堂上作集体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会在实践中遇到困难,会在说说 笑笑中浪费时间,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吵架,使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在分开小组讨论或活动时,指导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随时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指导,使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课程以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背景来展开,所以其学习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就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集体上,而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活动中各小组从小组的分工到制定小组方案再到实际活动最后的总结评价,可能都会遇到种种困难。老师应该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动态以便作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小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针对个别的情况进行指导。如在“家乡的今天,我知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就跟随了解家乡的农业这一小组下田进行观察实践。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观察法,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但到了田间进行观察时仍然错落百出。如无目的,无顺序,不够仔细,做笔记不规范等等甚至有游玩的倾向。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观察,从中指导他们如何科学观察,在观察时要注意发现问题······有了适当的指导,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和心得体会都写得很具体真切。如此比较多的一些小组和个人的实践活动都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利用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参与性积极性也更高,避免活动过程流于形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要贯穿始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一系列课内和课外活动构成的综合性课程。不管什么内容的综合实际活动,主题活动都应该具有完整性,都应该经历“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这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是有机的结合,同时它们又并不是事先完全设计好了的。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等等不断生成的东西。要解决各种问题使活动有序进行,都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的帮助有效指导。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主题是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诱导得当,确保学生逐渐由随意走向规范,并且走好以后的路。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搜集材料;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实践去实践、体会和感悟。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兴致比较高,参与积极。但随着活动深入开展,学生会因为自控能力差或

者兴趣的转移,又或者遇到困难,而出现退缩、消极的情绪,使活动半途而废。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最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好,会极大打击他的活动积极性,使活动难以开展下去,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在“追寻家乡的历史”的调查活动过程中,家乡名人组的成员虽然多方向村中长辈了解家乡名人的情况,但无奈搜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这种情况我和学生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法,我知道那时村正在开展编写村志,于是我们设法与负责人取得联系取得了一些资料。后来得知曾经当过《羊城晚报》记者的一位老长辈从广州回家乡参与纂写村志工作,我又带着学生们拜访他,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家乡多个名人的故事。学生们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了解到家乡如此珍贵的历史,参与积极性更高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经验、环境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导致每个人的收获也是不同的。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指导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定期把学生归拢到教室进行问题反馈,了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困难;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实践中学习是我们共同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的开设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指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活动主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程理论出发,综合性学习强调不同学科和内容的联系与综合。从具体方法层面出发,它强调学生自身学习经验的整合,可以说是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运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今后所面对的社会不是一个以学校的学科划分的社会,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某些学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性的探究和创造的态度;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体性的判断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他人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性和创新性,而应变性和创新性是由多种能力所支持和保证的,这多种能力的组合最终将体现在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之中,也就是要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所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显然,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有关某个课题的基本知识,也不是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和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当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各个学科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目标,培养综合性能力的有效性不高。另外,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使其内化并融入学生的行动之中。但是,在学校里,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却十分有限。因此,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义务活动和健康等横断的、综合的课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学习内容还包括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总结方法、报告方法和发表讨论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合科学习、课题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包揽学生的工作。”但若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要真正有效地指导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仅仅靠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能胜任的,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资历和经验和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担任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1、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能力;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了解人和环境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

2、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能力;确认和发现信息源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高价值的创造能力;善于认识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探讨结果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的能力。

4、具有职业特点的临床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资历和经验:

一、专业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

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的案例知识,即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 策略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规则的知识。作为专业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如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一)专业技巧。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包括:导入、强化、提问、沟通、表达、个别辅导、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二)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是维持教师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特殊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技巧的运用等)、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教学、教研科研、反思。

1、教学设计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但如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把上述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设计,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的。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课题为基础展开的,而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课题又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扩展空间十分

广阔,信息量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繁多,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度也高于普通的分科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设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困难的。对于这种教学设计能力,有两个主要观点值得注意:

(1)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

美国学者毛拉姆对熟练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运用逐语记录的方式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怎样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过去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科和教学工作的信念、学习资源和信息知识、学生的背景、长期的目标、课程的指导原则、学校的周边环境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例如,有时尽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2)现代教学设计在方法论方面与过去的系统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杨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划分为各种类型的子目标,按照各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并按照目标进行评价。但是熟练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课题或问题出发,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理想的课题应该包括多种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应该依据课题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以行为主义作基础,这种线性的教学设计思想模式过于僵化和呆板。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弹性、动态和互动,应该由“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必须是真实化和互动式的,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真实体验的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的程序,而不是把设计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性目标等环节上。传统的教学设计将原本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分解为一

个一个的独立单元,相对而言,在这种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是彼此分离的,是部分性的知识而非整体性的知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则是由强调个别化、单元性、分割式的知识获得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设计能够掌握、应用和加工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活动。

如何具体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呢?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基于学校和地区课程的性质,应该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以下程序来描述。

①设定共同主题,制定具体的课题和这些课题的关联图。

②明确学习资源,包括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媒体等。③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④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⑤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

⑥准备进行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记录在案的公文包式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制作能够探索学生长期学习轨迹的评价工具。

一般来说,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年度教学计划,但是对于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而言,则应该按照学生自己的课题意识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和设定。此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经验的个别差异,例如,教师应该出示多个学习主题,学生从这些主题中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可以设定个别学生独立的研究主题。

这种学习活动应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应该与社会人员共同协作。因此,向社会汇报学习成果,寻求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实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就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成果。

2、教学预测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新型的综合学习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为

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更关心学习结果的个性化。此外,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和爱好学习,往往不能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只是将学习结束于肤浅的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较深层次的学习结果呢?我们认为教师的预测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题目时应该对学习发展阶段性有所预测,这样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背景资料。这些知识除了应该包括各个相关领域的内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收集信息、从怎样的子问题开始等方法性知识。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周期比较长,常常是教师一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一边学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这与设计能力相关,可以在频繁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进行预测。

3、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四大内容之一。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一般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重要,信息间的关系,怎样整理加工信息等内容。如果需要深入地研究某一个问题,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不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只停留在表层的体验上,教师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容,通过信息的应用,可以变换为知识,这种变换的能力也是一种应用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第三,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第四,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的特征的理解及相关操作的能力。

4、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能力

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是不同的,只掌握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当把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内容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能忽视对内容的学习。对言语交流策略的研究表明,假如言语知识丰富,即使交流策略贫乏,也能比较顺利地交流信息;相反,即使言语知识贫乏,如果具有有效的交流策略,同样能够实现信息意义的交流。由此可见,内容与使用内容的策略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重点。

5、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四大内容之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无论是设计理念、策略、程序、模式都应该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进行设计,在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至于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还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条件、环境等。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说、制定规划、制定计划、制定方案、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访问、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撰写论文、制作产品、评价评估、拓展延伸等。

6、组织合作教学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方法与同学、教师、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时空的合作。作为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会合作,那么,就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合作。

美国教研学家卡瓦里尔和克莱因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比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结果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即当确定目标之后、在研究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方面,合作学习比个别学习更为有效。这里所说的目标和问题分别对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和内容,因为如何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以理解知识为主的学科学习相比,在教学基本思想上是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人类的问题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美国教育协会曾在1944年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把生活问题分为六个主要范畴,即公民责任和能力、经济理解力、家庭关系、智力活动、鉴赏美、语言能力。社会问题是指源于社会生活困扰人们的关键性且有争论的问题,包括贫困、饥荒、人口控制、能源保护、环境保护、通货膨胀、种族问题、战争和平、妇女地位、失业等等。如此广泛的人类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对问题、方法、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准备,由于主题内容具有复杂性,有的教师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教师之间必要的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时解决的一个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教师必须其他人进行合作解决。

7、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统一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统一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如读、写、算、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差异化教育”是指尽量使每个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的教育,可以产生不同学习结果的教育。具体可分为两种课程,一种是国家以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校规定的共同课程;另一种是每个学校自己独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属于这种课程。这种课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多

元智能的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在建构主义教学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就能有效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建构主义的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类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解决以后,整个教学内容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是事件的探索者或问题的解决者,并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情境教学要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情境教学的组成环节:

①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立问题——在上述情况下,选出与学习者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解决。

③自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负责向学习者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⑤效果评价——由于情境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专门测试。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情境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第二个特征是“情境中心”,现实世界的活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的意义建构的“平台”;第三个特征是“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亦即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2)随机访问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对同样的知识也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采用随机访问教学。因为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一般都能达到对该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随机访问教学的主要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景——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景。②随机进入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征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和做出一定的反映。

⑤学习效果评价——是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景中,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以便获得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是一种旨在获得高级知识和培养认知弹性的教学。(3)支架式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项目”(DGX3)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育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五个方面:

①架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景——引导学习者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③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提示。这样,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④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探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表现评价和学习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在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8、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向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学习的评价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应该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课题、在何处产生了新的想法、如何得出结论、建立了什么假说、体会到了什么、习得了什么以及这个课题以后如何继续进行等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报告书、作品等结果进行评价。一般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三、专业态度

(1)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理念。(2)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包括理智的情操,即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道德情操,即对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和专业自主权利。专业自觉意识意味着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专业自主权利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四、资历和经验

作为一名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其资历来讲,应该具备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学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至少3年以上,是学校骨干教师,职称中级以上。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经验方面的要求是,该教师应该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组织大型学生活动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等。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6

为落实长研训发[2008]9号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年”活动,把省级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做出成效,推动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合理设岗、健全队伍

1、学校要在从教多年有丰富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确立学科牵头人。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相对集中,避免与某一学学段科教师雷同,学校要充分发挥历届专家组成员的作用。学科牵头人、综合实践(含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学科研修小组。

2、综合实践学科组可以作为独立研修组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学科共同组成研修组进行校本研修活动。研修组应积极配合学校调整研修时间,以保证兼职教师,特别是兼任多门学科教师的研修时间。研修组的成员要积极为学生小组活动担任指导老师。

3、学校要培养自己的校内名师,在外出培训、学习上给予支持。积极代表学校参加各级组织的竞赛、评比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自己最成功的活动案例,要有代表作品。

二、规范课型,强化流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的,要把握好活动前准备、活动中指导、活动后评价三个阶段,同时强化四类课型:即主题生成课、分组活动课、中期报馈课、成果展示课。根据目前全县各校课时开设不均等实际情况,活动时间一般以四至六周时间为一个活动时间为宜,室内课和室外活动相结合,每学期完成3~5个活动。

2、主题生成课要展现出学生提出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主要是把大的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研究的问题。比如“滑轮的研究”、“香烟的研究”、“茶叶的研究”等这类围绕实物展开的活动一般可以从“起源、分类、功用、实现意义”等方面提从不同的研究问题;再如“走进春天”就可以从“植物、动物、人物”等方面比研究;再如“清江河”、“丹水河”、“老资丘”就可以从“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方面去探访;再如“土家菜”这样不好细分的,就不

如确定几个感兴趣的作平行研究,然后在组内以“菜的得名、有关故事、做一做尝一尝、商业推广”等细化研究过程。

这个环节一是要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成可以研究的小问题;二是合理分组,按问题分解要小组,以便拟定活动计划。分组可以是个人选择研究问题,以研究问题划分小组,也可以先分成自然组,由小组共同确定想研究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小问题比较少或难于分解的可以采用小组平行式研究同样的问题。

3、分组活动课。本环节既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确保活动实施,要细化小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表格,聘请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必要和时间充裕时可以交流计划,在室内课上优化。分组是为合作和研究服务的,一定要体现分工和合作的关系,避免个人任务的简单组合。

本环节要着力发展指导老师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基地、家长和本地名人等资源,以课内活动和放学时间等多种形式完成小组研究任务。

4、活动反馈课和成果展示课。这类课主要在室内课堂进行,不同之处一个是中期一个是尾期,基本都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也可采用闯关、竞赛、答记者问、辩论会等多彩形式。中期反馈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有室内课时进行,交流活动计划、交流活动进程和计划执行情况、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小组的基本做法,这个过程中对不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整,对新的发现进行补充规划到下一轮的分组活动中,还可以交流将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你的成果。成果展示课在分组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时举行,主要是作品、实物、标本、制作、图片、声像等最终的小组成果展示与评比,同时也可以交流心得与体会,感悟与收获。

这两个环节中交流汇报的过程一定要让全班参与,要通过参与交流让各研究小组形成一个活动的整体,避免一人发言全班听式的汇报,必须重视中心发言人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观众以赞许、置疑、意见建议等形式参与其他组的活动,各小组在应用别人的建议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说明。活动结束,还必须对组员的活动态度、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三、优化资源,合理利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有纲可依的,2008年秋全国项目组对纲要进行了一次修改,要认真再学习,以纲要为依据作为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新纲要下载地址:

http:///jxzy/zhsj/1236931839.doc2、目前综合实践活动3-9年级学生活动资源包有两种版本,一是郭元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是刘芳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前者设计有“活动参考主题”后者设计有研究性调查表格,建议教师参考使用。

配发教材《劳动技术》一书中,能够使用的资源建议用一个主题活动4-6周的时间完成全册,例如《编织》这一本书,可以设计一个以编织相关的综合活动,研究编织的起源、材料、分类、技法、商业价值等,既让学生能动手实践又让学生能综合性地研究某一事物,避免一节一上的单纯手工课。无法使用的可以自主开发本地资源包或者选用上述两种资源包中某个资源展开活动。

新版综合实践之《信息技术》已经以活动的形式重新安排了教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要向综合方向发展,以分组活动、小组研究、任务驱动和成果展演的形式展开课程,必要时可以考虑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支点的活动资源包,例如小学四年级幻灯片的制作就换作了《我们的服装》,可以安排学生先分组准备相关的图片,小组研究用幻灯片的形式来对其分类,最后用电子展播的形式展示出作品。这样用多节课和课余时间来整合一个小型活动,突出活动的研究性和自主性。

3、学校开发和选用资源要根据纲要全面照顾,其来源可以在两种资源包中选取、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新编教材、可以使用部分劳技教材、可以在全国教师继教网下载成功的案例、可以利用本校周边资源自主开发、还可以参考历次竞赛课获奖资源„„总之活动要做精而不要做多,三个活动既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全面延伸又要考虑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四大领域综合应用,不可以偏概全。

四、课题研究及校本研修

1、课题点学校要健全课题研究组织网络,制定并认真落实课题研究方案,每学期课题研究要有新的进展和收获,每学期有阶段性总结报告,课题组成员要有反思文章、案例、资源包等成果集。把课题开展的情况纳入考查范围,研修组要以学期为单位整理好课题研究成果。

2、学科组要充分利用综合研修时间和课题研究时间,提高研修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要从过去纯理论性的学习转化到应用上来,以实例的形式展开研修。同时各校要在校内开展听评课活动。

3、转岗教师、一人多头教师是本门课程研修人员的难点,要协调好研修时间,避免未培训就上岗的现象。

4、各学校须征订一套经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供教师参考。已征订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录光盘的学校,要组织综合实践教师和综合实践指导教师学习,掌握活动全程和四类课型近几年出现的新变化。

5、本综合实践活动研修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以探访清江河为例说说活动的流程”、“以研究轮滑谈谈如何拟定分组活动的小问题”、“两种分方法、确定小组长和分配研究主题的比较”、“汇报课的形式举例与分析”、“劳技教材、信息技术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资源包的比较和利用”、“利用同一个资源在新三课中如何体现不同的课程要求”、“利用节例日参加综合实例活动有效性的研究”等。

6、继续贯彻落实《3-9年级综合实践资源包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各校要力争在2010年底建成有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集,按照一个年级每期三个,初中段建立18个,小学段24个资源包。已形成规模的学校,应在广度和深度,覆盖面上对照纲要下功夫,不断动态调整资源集。

五、本期相关工作

1、综合实践课程优质课评比及优秀活动资源包评比:活动时间暂订于2010年10月底到大堰乡报到,活动两天时间。内容为现场课竞赛和媒体课展示,要求各乡镇各推一节课程参赛。活动同时将本校成功的活动资源包装订成册送交评审,单位不限,每位任课教师限交一本。

2、加强网络研修,提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建立个人学科博客,欢迎各位教师加入QQ研修群:7727242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问题,对策

一、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 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当前,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 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则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获取多种直接经验,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 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 但指导教师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 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 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 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 需要有一套良好的指导策略。因此, 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 需要明确好活动的指导策略, 进而组织教学的开展。这样, 建立在良好指导策略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地达到其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开发不仅涉及许多理论问题, 更涉及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指导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活动的主题不够明确。

在活动过程中, 由于组织过于仓促, 忽视活动主题的考虑, 使学生对活动的内容比较的盲目。

(2) 活动的方案比较模糊。

制定一套好的活动实施方案, 既能对活动起到主导的作用, 又能使活动收到预定的效果, 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必要合理的实施方案。制定方案时, 由于考虑不周, 行事草率, 往往流于空洞、虚幻, 华而不实, 似有实无, 因而增大了实际活动过程中发生随意性的可能, 教师或者无所适从, 或者无所作为, 或者任意作为, 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情而不能有效的处置。

(3) 缺乏实质性的指导。

在我国, 班级授课制占主体。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数量过多, 教师在指导中, 不能面面俱到, 缺乏师生实质性的交流。教师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景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 招致最终活动指导无的放矢, 效果不明, 使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4) 活动指导方式不正确。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开展。而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 在活动课程中, 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牵引”式的跟着老师学, 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5) 活动课程缺乏有效性的讨论、交流。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的能力。在实际的综合活动课程中, 教师忽视学生在综合活动课程中的观察与发现, 学生的发现与理解不能及时的得到认可、指正,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活动课程的兴趣。

三、确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 以其全新的理念, 独有的形式, 全方位的要求, 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针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技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开展活动, 为当代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 更新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适应课改的保障体系。同时,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具备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 更好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确定活动的中心主题。

一个主题的好坏可以体现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程的中心主题。活动中心主题的确定, 可以有效的便于活动的开展。活动的一切章节和内容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展开的。例如, 教师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 教师首先就得明确这一活动的中心主题, 然后依据活动的中心主题, 对活动各个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 从而使得活动有序地进行。

2.制定活动的方案。

活动的方案是活动有序开展的纲领。教师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 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 在活动方案的拟定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式的设计, 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之中, 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例如, 学生在对关于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进行方案制定时, 可以根据党在今年将会有什么重大的活动和会议, 活动方案就可以依据这些来很好的制定。同时, 学生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 在活动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 以便活动开展得更加地顺利。

3.活动的有效策划。

活动有效策划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和方案, 进行活动策划, 通过学生的独立和交流, 进行多元化的策划,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性、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 以便了解学生规划能力和指导活动课题的能力。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策划, 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进而找出一套学生最需求的活动策划方案。

4.活动的有效实施。

活动的有效实施, 是活动进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 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的对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的记录下来, 活动结束之后, 把学生们的活动成果一一的收上来, 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为学生们良好的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

5.开展有效的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 要进行认真总结, 把学生实践互动课程中的观察、发现、结果, 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 形成全面、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 以便学生在后期的活动中, 更加地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效率。

6.活动上的方法指导。

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巩固和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发现解决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采用正确方法指导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讨论小组, 利用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等方法, 指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 存在诸如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的问题, 这些都是综合活动课程在指导性上的问题。有效地教学指导策略可以极大地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实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

[2]刘文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J].科技信息, 2007, (06) .

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有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对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粗浅认识。

一、做好活动之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如“学校浪费现象之调查”“学校课桌椅的调查与设计”等课题,都源自学生的生活。各学科学习中当堂没有解决的问题,或产生思维碰撞的地方,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周边白色污染的调查”“废电池对鱼类的影响”等。社会上的某些热点问题,如“农牧区垃圾回收现状的调查”,都值得学生关注。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督促学生除准备好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外,还要准备好录音设备、记录设备、实验材料等工具。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创设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人生、了解社会。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书等途径,有目的、多渠道地搜集活动资料,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指导学生有效整理、分析活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概括,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最后,指导学生真实记录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升华个体情感,唤醒群体经验和感受,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为以后的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三、认真进行活动总结

上一篇:村委会父子关系证明范文下一篇:起重机发展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