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精选9篇)
流动党员是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中许多人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党员将越来越多。为了使党员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上级组织部的部署和要求,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实现的“五个一”目标,桥楼乡党委经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我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上新水平。特制订流动党员具体管理办法:
一、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1、在乡党委直属单位、村委会和居委会中确保做到“两有”;
2、在下岗职工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流动党员中健全完善党组织。对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乡党委要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和党员温暖的家”。
二、抓好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
1、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各单位组织要将外出或流入在册党员的姓名、年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入册登记,建立外出党员和流入在册党员登记卡。
2、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外出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外来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原所属党组织进行沟通联系汇报,党组织要定期向流动党员通报本单位本地区的形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3、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考核检查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考核证》,证随人走,年终凭证民主评议和考核。
三、加强分类管理,创新管理机制。
对下岗分流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离退休党员中的流动党员,以及关、停、破、转、并企业职工党员组织关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党组织专人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电脑网络化。
四、解决突出问题,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
针对我乡少数流动党员中组织观念淡薄,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发挥党员作用以及党组织关心不够,管理渠道不畅,关系不顺等突出问题,尤期是对“三不党员”(不办理组织关系,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原则,教育为主,处分为辅。经教育确实改正错误的流动党员,给他们一个争取做合格党员的机会;确属不合格党员,经教育仍不改变的,按照党的纪律进行处置,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结性。
第一, 要由重思想约束、轻制度建设向思想约束与制度建设并重转变。在流动党员数量大量增长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流动党员缺乏参加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 或者即便有一些党员意识到应该参加党组织活动, 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他们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这样, 只注重思想约束, 而忽视相关制度建设的状况, 就难以适应流动党员不断增多而产生的参与活动的现实需求。
第二, 要由重义务、轻权利向义务与权利并重转变。对于流动党员来说, 除了要求他们尽到党员的义务外, 更应该重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除了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党员的基本权利外, 还应注重保障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多方面的权利。在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重视流动党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统一, 特别是确保流动党员的基本权利, 有利于激励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也有利于树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第三, 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传统的对党员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对党员的组织管理, 对党员的服务却重视不够, 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加的条件下,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更渴望组织的关怀与帮助, 党组织要搞好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应该更注重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二、健全基层组织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 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 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 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针对流动党员以非公企业为主要就业领域的现状, 各级党组织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和宏观指导, 将非公企业党建纳入党建和精神文明一体化考核, 实施全面领导。
第二,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行业党组织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行业协会发展也较快, 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同时, 行业协会会员中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多, 流动党员在行业协会中也越来越集中, 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 各级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 加快改变行业协会党的建设工作薄弱的状况。要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协会适时建立行业协会党委, 完善党委组织构架, 理顺党委与所属行业协会党组织的挂靠关系, 并适时召开行业协会党建工作推进会;也可通过推行民间组织枢纽式管理, 逐步建立完善联合会党委与所属协会党组织之间自上而下的党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 关于涉及流动党员的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使这一部分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 确保他们不游离于党组织活动之外。要坚持社区党建工作的开放式理念, 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 在街道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在社区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和流动党员服务工作站, 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效应, 增进社区党建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管理方法
第一, 创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法。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 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 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 (村) 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 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
第二, 创新流动党员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要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情况, 对流动党员进行划分, 按类施教, 从而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和有序性。
第三, 创新流动党员权益保障方法。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要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要注意吸收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到领导班子中,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当前, 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国, 各地建立了不少流动党员服务机构, 积极开展创业讲座、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法律维权等活动。一些地方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通过设立党内互助金、建再就业的帮扶机制等, 初步形成了关爱党员的长效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 大量党员离开原工作地点或者居住地域, 使传统的封闭式的静态的党员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党员大量流动这一现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这对流动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现可持续的、科学的经营发展,增强风险预测、计量和调控能力,提高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防控水平,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和波动,科学、合理、有效平衡资产负债结构和水平,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切实增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风险。其中,由于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发生的问题,称为现金不足及现金不能清偿风险。由于企业资产不能确定性地转移为现金而发生的问题则称为变现力风险。
第三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合理的流动水平,科学配置资产负债结构和比例,保障公司经营的持续、稳健,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
第二章 管理原则和方法
第四条 为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
(一)总量均衡原则。通过负债和营运资金总量对资产总量的制约,保持负债、营运资金和资产的总量均衡;
(二)结构对称原则。即负债与资产要在期限、结构上保持对称关系。通过及时调整流动性缺口,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对称关系,建立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对称结构。
第五条 公司通过有效的资金调控管理机制对流动性风险进行
管理。主要有:
(一)总部业务部门、分部及各项目公司超过1亿元的大额资金投放和回收,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公司计划财务部通报。
(二)公司计划财务部统一管理、调度资金,通过测算和分析未来一定时期的资产及负债的现金流、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制定流动性补充计划,安排资金来源和运用。总部业务部门、分部及各项目公司需上报费用预算和资金计划申请使用资金。
(三)建立分层次流动性资产储备,动态管理、调整流动性储备的总量和结构。分层次流动性储备体系的设置标准如下:
1、第一层次:现金类资产。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同业定期存款等立即可以用于支付的资产。
2、第二层次:短期内到期或可变现的资产。包括:短期理财产品、短期内到期的投资产品和存货等。
3、第三层次:通过变卖或转让即可获得资金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该层次资产用于中长期流动性资产储备。
第三章 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要在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统一指导下进行。总经理办公会对有关流动性风险的重大事宜向公司董事会提出决策建议,监督、指导公司流动性运行状况。
第七条 公司内审法务部是公司全面风险的管理部门,公司计划财务部是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部门,公司总部其他部门和分部、各项目公司须执行和配合公司整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
第四章 监测管理
第八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测应关注如下指标的监控
(一)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比例衡量公司流动性风险总体水平,其限额不高于80%。
(二)流动性覆盖率
在确保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覆盖率 = 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未来30天内预计资金净流出量 ×100%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无论通过出售还是抵押融资的方式,仍能保持良好的产生流动性的能力的资产。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确保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减去预期现金流入总量。
第九条 流动性预测和日常管理。流动性预测是指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资金流入流出总量及其盈余(缺口)的预测,包括短期、中期、长期和特定期流动性预测,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和操作的依据。
(一)短期预测。指对未来3个月(含)以内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预测,包含未来7天(含)以内、1个月(含)以内、3个月(含)以内3个时间段。
(二)中期预测。指对未来3个月-1年(含)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预测。
(三)长期预测。指对未来1年以上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预测。
(四)特定时期预测。指对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以及季节性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时期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的预测。
第十条 为避免资产和负债过度集中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公司在管理过程中要关注资产负债结构,并关注以下方面:品种、币种、交易对手、市场、行业、期限、地域等。
依据市场宏观政策等因素,合理确定固定收益类投资和开发类投资的配比。
第五章 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 制定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目的。为了防范和处置流动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流动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效预防因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非预期性调整、市场出现不利于公司的信息等内外部原因所引发的流动性需求的流动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资金运营安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
工作原则:
(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稳定和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实行各项目公司领导责任制;
(三)科学决策,依法处置。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应科学果断决策,加强应急管理,依法规范处置,力求尽快控制事态、平息事件、减少危害、降低影响,保守公司商业机密,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第十三条 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实行在总经理办公会统一领导下,由公司内审法务部、计划财务部、其他部门和分部及各项目公司共同参与的监管、协调的联动协调机制。
第十四条 公司面临各项原因造成的流动性困难,应区别不同情况,启动如下措施:
(一)加大系统内资金调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在系统内调剂资金余缺;
(二)向金融机构借款,提高中长期融资比例;
(三)在法律和合同允许的前提下,减少或推迟项目投放等对外支付需求;
(四)变现存量可流通证券和存货;
(五)变现存量资产;
(六)请求股东支持。
第六章 流动性压力测试
第十五条 公司通过压力测试分析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考虑并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危机,提高在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履行支付义务的能力。
第十六条 压力情景的假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宏观政策收紧,导致对外融资来源变窄;金融市场动荡,对外融资困难或成本大幅提
高;投资项目大规模展期、债务人违约或破产,导致资金逾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产品销售产生压力;其他有可能导致公司资金运转困难的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起草《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监管当局有效监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尽管许多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但仍因丧失流动性而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未能有效实施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本次金融危机还反映了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迅速逆转,流动性萎缩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对于维护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下简称《稳健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计量标准》),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在我国,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后,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起草了《办法》。
2.起草《办法》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起草《办法》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起草《办法》的基本思路是:
(一)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办法》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指引》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计量标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包括一系列监测工具。
(二)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市场流动性状况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办法》将宏观审慎视角引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中,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
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3.《办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共4章64条,4个附件。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以及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机构实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总体要求。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基本要素用单独成节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规范。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第四章“附则”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实施时间及过渡期安排等。《办法》的四个附件具体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重点环节的技术细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流动性风险监测的参考指标以及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办法》力求建立一个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在进一步完善现金流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同时,还充实了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和融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并表和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项内容,提高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引导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在定量要求方面,《办法》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流动性风险新监管指标,并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
4.《办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时间如何?
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本区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北仑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北仑,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强化服务管理措施,促进流动人口在各个方面更好地融入本地建设和生活,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目标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职能作用,教育、服务、管理、维权等工作明显加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服务管理指标层层落实,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劳动纠纷案件明显减少,违法生育明显减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对北仑的认同感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的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体系
为加强指导、协调、检查、考核,建立北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任召集人,区府办、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宣传、公安、劳动、教育、卫生、计生、民政、人事、文广、工商、发改、经发、财政、税务、交通、司法、城管、规划、国土、安监、建设、民宗、信息中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街道(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府办,负责组织协调、检查考核全区流动人口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区府办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街道、乡镇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乡镇)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综治办、派出所、社会保障与救助站、社会事务科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综治办,由综治办副主任任主任,并配备相关人员。加强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原则上依托综治工作室(综治警务室)设立,实行室站合一,站长由村(社区)主任担任,由村(社区)干部、责任区民警、协管员等协同开展日常服务管理工作。所有用工单位和房屋出租方必须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在上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由区公安分局负责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协助各职能部门开展维护社会治安、房屋租赁管理、劳动保障监督、计划生育管理等工作。
三、提升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水平
(一)强化人口信息采集。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及时做好现居住地流动人口登记办证、基本情况的采集、统计工作,对流动人口中16周岁以下儿童纳入人口登记和管理系统,全面、动态、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方便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将暂住证申请受理工作延伸至村、社区、规模企业。建立健全全区流动人口信息库,整合现有公安、人事、劳动保障和人口计生等部门及街道(乡镇)的人口信息资源,形成集居住、就业、治安、计划生育、疾病预防控制等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行“一口采集,多口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的信息采集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动态维护,为开展流动人口综合信息预报,深化流动人口综合调控提供基础性资料,减少管理盲区。
(二)完善“以房管人”措施。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原则,全面推行出租房租赁合同登记、治安、计生等综合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出租屋暂住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落实出租中介和房主管理责任,切实改变出租屋业主只收租、不管理的状况。制定《北仑区房屋租赁管理实施办法》、《北仑区房屋租赁治安管理办法》、《出租私房税收征管办法》等规章制度,全面开展租赁房屋普查登记工作,摸清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底数,建立“以房找人”的数字化动态式管理模式。推行委托租赁管理方法,动员人户分离业主、无管理能力的业主房屋委托给村(居)、社区或中介组织进行管理。要建立定期上门检查核对制度,村(社区)、企业流动人口协管员及时对出租房居住人员登记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暂住人口、出租房变动的,及时向派出所反馈,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对违反出租房屋管理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三)落实用工单位责任制。制订出台用工单位招用外来务工人员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制度,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创建安全合格单位的重要内容,通过签订治安管理、计划生育责任书等形式,督促各用工单位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管理责任,及时为外来务工人员申报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
(四)完善管理防范体系。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严打高压态势,切实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真正落实“两查一管”的措施,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管控,有效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出租房屋、施工场地、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的管理控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对由流动人口引发治安问题而形成的重点地区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五)加强流动人口自我服务管理。选择在流动人口集聚的村(社区),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自我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建立村(社区)两委会领导下的流动人口自律自助组织,实行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加强流动人口中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聘请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来源地公安民警,协助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
(一)强化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北仑区劳动力供求变动情况,公布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工资标准,加强劳务信息的及时传播和管理。构建以区劳动力市场为枢纽,各类民办职业中介和劳务输入企业为主体,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社救站为基础的就业服务网络,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服务。积极与流动人口来源地政府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劳务基地,逐步实现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完善就业培训体系,鼓励流动人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用人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岗位培训责任。
(二)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将流动人口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共同接纳流动儿童少年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加强对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行校长公派模式,定期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办学机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上规模、上档次的民办流动子女学校。在抓好义务段教育的同时,加强幼儿学前教育,规划建设一批规范幼儿园,逐步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
(三)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将流动人口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加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落实重大传染病的属地管理措施,开展对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服务和监督管理,加大对经济困难的重点传染病病人的救济政策力度。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落实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做好外来儿童预防接种和居住三个月以上外来儿童建卡(建证)工作,并享受和当地儿童同等免疫预防待遇。
(四)进一步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行政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管理服务责任。免费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继续实行外来育龄妇女“四项手术”免费服务,健全外来育龄妇女住院分娩救助制度。加快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加强街道(乡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强化综合治理,堵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漏洞,有效控制流动人口违法生育。
(五)多渠道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把建设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作为建设“平安北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建设的路子。实行合理布局,统筹考虑,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居住点,通过三年努力使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推广流动人口集中居住新村(社区)和企业员工集中居住楼寓的模式,以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鼓励村、企业、民间资本等力量投资兴建集中居住区,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采取建造员工集中居住楼寓、村企结对等形式,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
(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引导。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增强流动人口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推动社区、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健康、文明的社区、企业文化活动,丰富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流动人口的文明程度。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健全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的保障机制
(一)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扩大流动人口政治参与,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参与选举制度,推荐优秀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奋发向上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认同感。招用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参加工会的权利,职工代表大会中要有一定比例的流动人口代表,保障流动人口行使对本单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讨论涉及流动人口切身利益问题时,所在单位工会组织要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流动人口的知情权。
(二)加大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要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完善日常巡视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企业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损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行为,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健全流动人口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认真受理并及时调查处理流动人口举报投诉。积极探索和推广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对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基层调解组织,简化流动人口的申诉程序,加快案件审理。对涉及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的要优先审理,并视情免收、减收或缓收案件仲裁费用。积极探索遏制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报酬的有效机制,对有拖欠、克扣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报酬等不良记录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许可等方面进行制约。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和生活救助。健全法律援助网络,形成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重点,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补充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充分利用法律援助志愿者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财政投入,为流动人口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便民措施,方便流动人口寻求法律援助。加大流动人口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力度,对流动人口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要把解决拖欠流动人口工资、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赔偿等作为重点援助事项,积极给予办理。开展对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工作,加强对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提高救助保障水平。
(四)强化工会以及共青团、妇联组织在维护流动人口权益中的作用。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义务、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作用,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流动人口维权工作中的作用。各级共青团和妇联组织要结合各自特点,畅通青年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维权渠道,成为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
六、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主要工作职责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员单位要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本部门的职责任务,按全社会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制定工作意见,实行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一)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
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督办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做出的决定。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协调,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向联席会议报告。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指导全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的培训、教育和业务工作。
(二)区发展和改革局
负责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规划。
(三)区公安分局
负责对全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列管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群,对违法犯罪人员依法予以打击处理。
依法规范流动人口的证件管理,提高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做证率、私房出租登记率和流动人口人户一致率,依法开展对身份等证件的查验和审核。做好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工作,规范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负责对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区房屋租赁备案登记,规范房屋租赁行为,完善租赁房屋登记备案资料。
负责全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日常管理工作。
(四)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负责外地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工作,规范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用工行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管理服务,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行为,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处理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争议,建立企业欠薪预警制度,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区教育局
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本地义务教育体系,做好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
负责本区民工子女学校教学业务的指导和管理,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检查和督促。审核民工子女学校办学资格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制订全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年检、评估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区司法局
指导、协调和组织全区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全区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布臵阶段性宣传重点,并组织实施,提高流动人口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单位逐步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用工单位、建筑工地和聚集地建立流动人口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和调解组织,主动化解流动人口中的矛盾纠纷。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和保障外来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七)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负责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按照现居住地为主进行管理的原则,为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优生的宣传教育等服务。依法规范流动育龄妇女信息登记、发证验证、合同签订、技术服务等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减少违法生育,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八)区经济发展局
负责督促区属企业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范使用外来务工人员,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常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城市文明等教育。协调处理区属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督促有条件企业建造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楼寓。
(九)区建设局
负责对全区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指导企业、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劳动技能、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教育。依法规范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劳动用工行为,对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处罚。及时调解和处理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拖欠等问题,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名册和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负责房屋租赁登记备案。
(十)区地税局
负责全区流动人口经营活动的税款征收。负责房屋租赁的税款征收工作。
(十一)区工商分局
负责确认流动人口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资格,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登记,核发营业执照。负责流动人口经营的场所和集贸市场中外来个体户的日常监管。整治流动人口违法经营的场所,制销假冒伪劣产品的窝点。认真落实身份证、暂住证、婚育证明核查机制,积极维护流动人口务工经商秩序。
(十二)区财政局
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保障,确保流动人口各项管理措施推广和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补助政策的资金落实。
(十三)区民政局
负责流动人口中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工作,抓好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
(十四)区城市管理局
负责对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流动人口乱搭建的拆除和对乱设摊点等的整治工作,协调开展对流动人口聚居地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
(十五)区卫生局
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卫生防疫管理、传染病监测、疫情处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对流动人口的各项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指导,提高流动人口卫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外来儿童的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工作。
加强对用工单位、建筑工地经常性开展卫生防病工作的督促检查。对从事食堂和个体食品加工流动人口健康检查情况进行监督。对餐饮、娱乐行业流动人口健康检查情况进行督促。
(十六)区规划分局
根据北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做好流动人口集中点的规划。
(十七)区国土资源分局
负责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用地指标的审批和落实工作。
(十八)区民宗局
负责做好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十九)区委组织部
负责流动党员的党建管理工作。
(二十)区委宣传部
负责流动人口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开展优秀流动人口先进事迹宣传。
(二十一)区总工会
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的维权和保障工作;拓宽外来务工人员入会渠道,吸引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和各项技术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文明职工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爱岗敬业和主人翁意识。
(二十二)团区委 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做好外来务工青年团员的管理,吸收外来优秀青年入团,树立先进榜样,鼓励外来务工青年奋发向上。(二十三)区妇联
负责对全区的外来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宣传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外来妇女的就业、计划生育及法律咨询等工作。
(二十四)街道(乡镇)
负责本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将服务管理措施落实到行政村、社区和企业。
(二十五)其他有关部门
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七、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我区深入实施“五大突破”、建设“平安北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街道、乡镇、各部门要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臵,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通盘筹划,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切实落实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推进《北仑区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提高服务管理的整体效能。
(二)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开放、包容、平等”理念,营造关爱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和社会共建活动,加强情感沟通,增进互谅互信,实现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要坚持正面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流动人口在发展北仑、建设北仑、服务北仑中的积极贡献和重大作用,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加强对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促进企业守法经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投入,确保工作正常开展。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区政府负责落实区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组建、人员配备和经费。各街道、乡镇按规定要求配齐配强本地区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并承担所需经费。对因经费不足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不落实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 流动党员迅速增长。近些年来, 湘西民族地区流动党员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年轻化、知识化。2009年, 湘西自治州共有流动党员6120名, 占全州党员总数的5.7%。张家界市有流动党员3980名, 其中外出党员3855名。2010年, 怀化市的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党员7.9771万, 流动党员3450人, 占党员比例4.3%, 其中流出党员3417人, 占流动党员的比例达99%。据调查, 70%以上的流动党员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 多数为初、高中文化程度, 有的是大学生, 是农村里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生力军群体。
二是流向分散化。张家界市, 外出党员中农民3349名, 占84%, 流向外省的党员2373名, 占63%;省内流动的1420名, 占37%;流向国有企事业单位340名, 占9%;股份制企业409名, 占11%;私营企业1885名, 占51%;个体工商户555名, 占14.6%, 其它占5%。
三是非组织化。外出党员以自发流动为主, 组织程度低, 主要在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行业。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数量日益增多;建筑队伍活跃着一部分党员;自主创业、自我经营领域里有着流动党员的身影。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呈现的新情况与存在的新问题引起了我党的广泛关注。1994年1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组织要制定有效管理流动党员的措施”, 强调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94年12月19日, 中组部又下发了《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200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2009年7月制定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 加强党员动态管理, 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湘西地区各级党委也相继出台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体措施。但是随着农村流动党员越来越多, 流动的频率越来越高, 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给党员的党员意识、身份认同、作用发挥、活动开展、信誉威信等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党员身份淹没。外出务工党员奔波谋生, 往往居无定所, 很难参加党组织活动, 很难享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生存的第一需要掩盖了部分流动党员的神圣职责, 他们往往觉得生存是第一位的, 不管什么党员不党员, 党员身份意识不强, 党员职责意识不高, 缺乏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与责任感。
二是组织活动难开展。少数流动党员外出时不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时不请示、不登记、不汇报外出后的表现情况, 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了。到了流出地后, 不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 一些领取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也因种种原因, 无法正常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 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三是党员关系难接转。一些流动党员整天忙于务工经商, 加之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 转移组织关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为降低, 无形中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些务工所在地企业暂未建立党组织, 有的虽建立了党支部, 但对党员的组织管理仍处于松散状态, 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更未组织流动党员参加活动, 致使部分流动党员长期得不到党组织的接收, 成为“口袋党员”。
四是教育管理难到位。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流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等等, 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比较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利用党员返乡的高峰期对党员“突击”教育, 有的虽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 但由于流动党员的从业和工作地点变动频繁, 党组织与流出党员发生实质性联系的不多, 有的并未按要求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五是党员先进性难体现。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同时, 忙于生计,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少, 作用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六是基层组织生机活力不足。外出务工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知识、思维活跃的年轻人, 往往使得农村党员培养后继乏人, 从而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发挥。
总之, 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方面, 中央有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也很重视;另一方面, 还存在很多空白点。流动党员的关怀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流动党员的角色使命还待进一步激发, 流动党员的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城乡一体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选择
1、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办法。根据党员外出地域较固定等实际, 如建筑行业、集贸市场、工厂场坊等地方, 可以以乡镇或社区为单位成立商贸党支部或建筑工地临时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如通道县根据流动党员集中的特点, 在广东设置流动党员管理站, 增强了对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 确保流动党员先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建立党组织。本着有利于流动、管理、发挥作用的原则, 在流动党员较多的行业领域建立党组织, 把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行业管理、提供行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 又满足其需要政策引导、信息传递等支持与服务的愿望。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 在工商联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委, 逐渐形成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的非公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向非公有制企业下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员、特派员,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协助企业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四是在人才 (劳动) 服务中心设立党组织。对人事关系在人才交流中心或劳动服务中心的流动党员, 委托人才服务中心党支部或下岗职工再就业临时党支部管理。各街道 (社区) 党组织针对流入党员相对集中、行业相近的特点, 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有效组织设置形式。流出地党组织把流出党员按流入地、同城同行业等组成若干党小组 (党支部) , 搭建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服务互动平台。
2、改进教育管理方法。
一是建立外出报告、定期汇报制度。各级党组织要普遍建立外出党员管理台帐, 指定专人对外出党员的去向、职业、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登记造册, 全面掌握流动党员情况。二是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指定专人分片分区域, 通过信函、电话、短信等方式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 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 定期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情况和党组织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 使他们“流动不离党, 人散心不散”。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的机会, 由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政策水平和就业能力。三是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各级党组织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外出党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就业引导上, 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对流动党员进行帮扶, 使流动党员感到一种归属感, 从而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在返乡建设家乡多做贡献。四是加强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工作互动交流信息平台。建党建网站, 设论坛、电子信箱等专栏, 加强互动交流。支持和鼓励镇 (街) 、村 (居) 建流动党员党建网站, 开辟网上支部、党员论坛等, 及时发布信息, 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是搭建服务激励平台。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 对流动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建立专门档案, 定人培养、定期考核, 跟踪培养、动态管理, 及时把党性强、有能力的流动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和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积极支持和鼓励流出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返乡创业, 外出时带产品、带人员务工经商, 以党员流动实现发展互动。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 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 (协会) 管理层, 组织评优, 树立先进典型。切实保障落实流动党员在党内的各项民主权利, 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 增强流动党员党性观念和组织凝聚力。六是创新党建活动形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形式, 教育和引导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湖南金石矿业集团的《金石报》开辟了“党员风采”栏目, 开展“党员先锋岗”, 极大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3、创新机制, 实现有效管理。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西山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一般应包括:
(一)短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外出地点不确定的党员;
(二)长期外出在六个月以上,无法转移正式组织关系 的党员;
(三)在集团公司内临时借调、短期工作,未与集团公 司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外来党员。
第三条 下列党员不属于流动党员,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管理。
(一)因公出差、学习、考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由原单位党组织管理;
(二)因公外派承担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党员达到3人的,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不到3人的,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则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开具党员证明信。
(三)自费出国留学的党员,在学成回国之前,其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保留;在其学成回国后,由本人提出恢复其组织生活的申请,经所在单位党委审查,如证明其在国外期间确无问题,可以恢复其党员组织生活。
第四条 流动党员的管理应遵循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管理的原则,区别情况、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集团公司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制定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
(二)研究部署和指导基层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第六条 基层党委的管理责任
(一)掌握本单位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有关台账、底薄;
(二)检查督导所属党(总)支部的工作落实情况。第七条 党(总)支部的管理责任
(一)党员外出前,与本人谈话,提出要求,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二)党员外出后,掌握其流动去向、联系方式、就业情况,通报党内重大事项,通知参加组织生活;
(三)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八条 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外出前,党员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及联系方式,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外出后,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
外出期间,党员要主动与原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就业地点、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原单位党组织报告。
返回后,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原单位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第九条 外出党员的管理制度
(一)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凭证。党员可持证在外出所在地(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统一编号,基层党委加盖印章,由党支部负责登记、填写、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年审(查验)栏由年审时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年审应结合党员民主评议进行,每年一次。
(二)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制度
基层党委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对外出党员的姓名、年龄、职业、时间、流向、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邮寄学习资料情况等进行登记,保证党员信息及时、可靠、完整。
(三)建立外出流动党员联系汇报制度
外出党员所在党支部要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形式,每年至少联系外出党员两到三次,并将有关学习资料及时传递到党员手中。
外出党员应定期以信件或电话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和参加当地党组织的活动情况,每年至少一次。
第十条 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权限
参加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交纳党费,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
参加民主评议,参加党内选举,以原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统计报表,仍在原单位党组织在册。
表彰和处理,主要由原单位党组织根据所掌握情况,作出决定。
第十一条 外出预备党员的管理
原单位党支部必须严肃认真地填写《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当预备党员外出流动时,党支部将《预备党员考察写实表》密封,加盖党委组织部公章,由本人带到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培养、教育、管理。
预备期满,预备党员本人要及时向原单位党支部写出书面转正申请。原单位党支部在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情况后,召开党员大会,决定预备党员是否转正。预备党员本人应回原单位参加党员大会。
第十二条 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外来党员在集团公司短期借调、临时工作期间,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到。所在单位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并将他们及时编入党支部及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二)外来党员参加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大会、党课、政治学习等活动,按规定交纳党费,但不参加党内选举、民主评议等活动,不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外来党员离开集团公司时,所在党支部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是预备党员的,所在党支部还应写出书面鉴定,邮寄至原单位党组织。
(四)外来当眼如不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及时予以批评教育。如经教育不改,应按管理权限,向原单位提出组织处理建议。
第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集团公司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设在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也要明确机构职责,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次抽查。
第十四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 组织关系接转
1、转进:凡人事档案委托建设人才场代理的人员,其组织关系按组织程序可转至用人单位或户口所在街道(乡镇)党组织,也可转至建筑人才党委。
省内的可由所在党组织(党委)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直接开至行头:建工集团总公司机关党委,下行:由中共xxxxx党委去党委。党员本人应持以上介绍信在有效期内到本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办理报到手续。(如下图)
省外的介绍信须先从原先所在的党组织开到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持介绍信到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换开一张转到我中心党委的介绍信(同上图的格式),然后到我中心党委办理接转手续。
*若是中共预备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离预备期满至少在一个月以上,若超过预备期的,应由原党组织出具“为何未按期转正的情况说明、现实表现及是否同意其延期转正意见”等材料。若预备期超过半年以上的,原则上由原组织办理转正手续后,方能办理接转手续。
2、转出:提供所要转入关系的党组织全称并确定对方组织同意接转,带身份证到党办来办理;如果本人委托他人办理,请写好委托书以及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并附上所要转入关系党组织全称交由被委托人并带上身份证原件到党办办理。☆ 预备党员转正
凡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满前一个月,应主动向建筑人才流动党员办公室提交:①预备党员转正申请报告②每季度的思想汇报③工作单位鉴定,需盖有单位公章(无工作单位的,由原居住地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具有关证明)等有关转正材料,经党组织审核后,由我中心党委或其所在支部通知其参加转正大会。☆《流动党员活动证》
《流动党员活动证》适用于工作单位远离并且不在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南平、龙岩、广东的同志可以申请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需交二寸相片一张。
1、党员若因在外地无法参加中心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时,应向建筑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服务办公室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然后凭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或工作就近地社区(村)支部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的组织生活。每半年需与本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电话联系一次,每年交思想汇报一篇。
2、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应及时将此证返回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查验,并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3、每年年底,需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于我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年检。☆ 出国(境)保留党籍
1、向建筑人才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提出要求保留党籍的书面申请及有关因私出境的有效证件和复印件;
2、填写《党员因私事出国(境)审批表》;
3、收缴党费至出国之月,境外期间党员暂不交纳党费,待回国后办理恢复党籍时补交党费;回国时应交在境外的情况书面汇报,并提交恢复党籍的书面申请。
3、建筑人才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将党员出国相关书面材料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编入支部
凡组织关系我中心的流动党员,由我中心统一编排到各支部,并在建筑人才网的流动党员之家平台上公布您所在的支部,也会由您所在支部的支部负责人通知您。
☆ 党费收缴
根据党章第九条规定,党员连续6个月不缴纳党费就被视为自行脱党。为方便党员缴纳党费,我中心党费缴交方式有:①直接到中心党委办公室缴交②通过建设银行转账的方式将党费转入中心党委党费专用账户。户名:中共委员会,账号:3500-1896-3070-5250-3879(此账号为对公,只能通过银行内部柜台或网络银行转账)。在您转账之后请及时与中心流动党员服务办公室联系,以便于我们日后向银行查询。考虑到大家平时工作较忙,党费可按季度缴纳。
☆流动党员之家
为方便流动党员学习和交流,中心设立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流动党员之家(网址,登录方式为本人身份证号码,密码是。如不能登录请联系-☆联系方式
地址:流动党员办公室,邮编: 电话:-传真:-
附:
1、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地址:东大路36号省直机关东湖大院五楼政治部.(可乘公交11路、27路、604路、68路、118路、9路、78路至八方大厦站点下)
一、当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路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就业形式多元化。当前, 外商投资企业、港台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而该类单位大多没有专门的党组织, 同时, 高校大学生发展党员的步伐也在逐年加快, 这些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其组织关系除了少部分直接转接到设有党组织并愿意接收的就业单位之外, 其他大多通过多种途径转至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人才 (劳动) 服务机构或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 (村委会) 等部门党组织, 从而成为了流动党员【2】。由于高校毕业生党员学历层次高、社会阅历浅、流动性强、思想活跃等特点, 带来了管理上的特殊性, 加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使得这些部门再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 “口袋党员”现象有增加趋势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不清楚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程序, 不能在组织关系介绍信有效期内办理接转组织关系。有的党员待组织介绍信过期后才到党组织关系接收地办理手续;有的党员直至找到新的接收部门要办理转出组织关系时, 才发现其组织关系接转介绍信还放在口袋内未及时转入;有的党员则误认为, 人事档案及党组织材料转入到接收地后组织关系即随之转入, 而不需办理相关转入手续。种种情况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口袋党员”的现象有明显增加。
(二) 预备党员未按期转正的情况日显突出
流动党员中预备党员比例较大, 由于一些高校在发展党员时, 过于集中在大四阶段, 致使毕业生流动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预备党员面临预备期满转正问题, 而这些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可能分散在全国各地, 各流动党员管理部门对其预备期的情况难以完全掌握, 加上党员之间相互了解不够, 进行支部表决有一定难度。同时, 很多预备党员对预备期概念模糊, 不能按期按规定递交转正申请, 导致出现大批延期转正问题。有的预备党员还自认为预备期内不需要交纳党费, 长期不尽按期交纳党费的义务。另外, 部分党员所在单位未成立党组织, 预备期表现鉴定由单位行政负责人出具, 导致党表内出现单位行政签章。因此, 对于预备党员预备期内规范管理工作及转正手续办理难度较大。【3】
(三) 党员组织关系“空挂”情况仍很严重
部分毕业生党员认为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到所去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就行了, 接不接受党组织管理、教育、监督, 参不参加组织活动都与自己无关, 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与组织失去联系, 出现“空挂”情况。相当一部分党员不按期交纳党费, 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汇报思想, 联系方式变更后不及时与党组织联系, 预备党员到了转正期不按规定递交预备党员转正申请, 有了新的接收地也不主动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 甚至有因怕接转组织关系麻烦, 而申请退党的情况。
(四) 毕业生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不规范
部分高校对组织关系接转工作不重视, 组织关系介绍信填写不规范。有的未标明是正式还是预备党员, 有的未标明有效期, 有的不留或留下错误的党组织或党员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 有的仍在使用旧式组织关系介绍信和盖有“党员组织关系接转专用章”的介绍信。个别高校党组织不熟悉组织关系接转流程, 跨省区直接开往基层党支部, 致使开具的介绍信作废, 影响组织关系正常接转。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探究
(一) 学生党员发展过多, 教育管理工作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加强, 青年大学生对党认识不断加深, 要求入党人数逐年增加, 入党人数逐年增大, 毕业生党员也随之增多。同时, 由于现今毕业生就业市场遵循双选原则, 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为了能够为自己增加找工作时的就业砝码, 增强就业竞争力, 以求获得更多的机会、应聘上更好的岗位,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要求入党, 却只是从形式上入党, 而不是在思想上真正入党, 因此对于党的章程、党的思想、党员义务、组织程序等的学习都很不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基本党务教育普遍欠缺, 学习形式比较单一, 学习考核也不够严格, 尤其是对党员义务和组织程序不能让每个党员清楚知晓, 熟练掌握。
(二) 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意识淡薄, 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部分学校对新党员基本党务知识和组织观念的教育欠缺, 加之流动党员毕业后直接处于市场经济第一线,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使一些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导致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比较淡薄, 个别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念有所动摇。同时,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大多在小微型企业、非公企业就业, 此类单位大多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 对党员不是非常重视, 更没有专门的党的思想等日常教育引导, 致使毕业生党员逐渐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忽视了党员义务, 不参加组织生活、长期不交纳党费、不按期提交转正申请等, 更是难以在工作中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 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集中难等特殊性
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日渐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不畅, 大部分党员在组织关系转入流动党员接收部门后, 便很难再“流”出去。形成这一状况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如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 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而这类单位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 不具备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接收的条件, 也有街道社区不愿意接收管理辖区内的流动党员, 直接影响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如大多数毕业生流动党员从事的工作, 稳定性差, 压力大, 待遇低, 毕业生流动党员在不同单位间的流动日趋平常, 部分党员视党组织关系为累赘, 不愿意转出组织关系, 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流动党员数量大, 涉及单位多, 覆盖区域广, 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又千差万别, 因此, 难以集中管理。
(四)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流动党员活动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 许多基层党组织, 根据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措施, 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但从实际情况看, 相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尚处在尝试探索阶段, 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还不够。加之《流动党员活动证》 (以下简称“活动证”) 在使用上难以真正落实, 部分党员外出后怕受组织纪律约束, 即使持证也很少使用, 有的有意不暴露党员身份, 造成流动党员的去向难以掌握。《活动证》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我们在对部分收回的《活动证》进行检查后发现其中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一栏, 空白的占多数, 有的也只是在此盖个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公章, 致使党组织无法了解外出党员的表现情况, 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毕业生党员具有学历层次高、社会阅历浅、流动性强、思想活跃等特点, 做好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难度大、任务重、富有挑战性。就全国而言,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借鉴。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 诸如联系交流难、组织活动难、学习教育难、规范管理难等问题还客观存在, 需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做到开展工作有新思路, 组织活动有新载体, 提供服务有新举措, 教育管理有新成效, 不断推出实践成果, 努力形成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一) 严把“入口关”, 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择优选拔
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的规定, 党员发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 规定动作不能少, 时间长度不能短, 自选动作不能缺, 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 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端正入党动机。各高等院校应严把“入口关”, 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按照组织程序, 择优把大学生中思想进步、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 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
(二) 督促高校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性教育是加强对学生党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督高校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教育, 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党员意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毕业生党员牢记宗旨, 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 立足岗位,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党员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育学习, 知晓党员的权利义务、党组织关系的接转手续、预备党员转正要求等。同时教育党员增强自身组织观念, 主动与党组织联系, 一旦自身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及时告知党组织, 确保不会因失去个人联系方式而成为死档,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同时, 针对预备党员这部分特殊群体, 建议高校尽量防止和避免在大四阶段集中发展党员, 对离校时预备期即将到期的预备党员, 建议组织关系暂留学校, 由了解情况的学校相关党组织办理转正手续。对保留党籍期间的流动党员, 若组织关系需要随户档迁转, 与转入地党组织进行积极协商, 为转入地党组织提供党员的基本情况, 为党员办理转出手续。对于已达成就业意向, 单位暂没有为其办理接收手续的毕业生党员, 毕业之后组织关系建议应继续在各高校留存一段时间, 以半年时间为宜, 这样可以省去短期内转入转出的繁琐手续。在校暂时挂靠期间, 也不能放松管理, 应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电子函件、网络平台等途径, 加强校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 做到教育不脱节, 管理不断线。
(三) 加强制度建设, 给予制度保障
要结合新形势、新情况,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 不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党组织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 物质上帮扶, 切实解决党员在就业创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工作机制, 摸清流动党员的真实情况, 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4】二是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目前中央组织部颁布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明确了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责任, 以及对党员的临时管理办法, 并对流动党员行为规范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相关党组织应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切实履行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职责, 流动党员持证外出前必须把外出时间、外出地点等基本情况告之党组织并进行登记备案。持证外出的党员, 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使自己能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三是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互动机制。出地和入地党组织本着对党组织和党员本人负责的态度, 互通有无, 信息共享, 不推诿不扯皮, 相互协作, 共同负责, 建立健全双方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互动教育管理机制, 实现“两地管、双落实”。【5】
(四) 组织丰富有益的活动, 加强人文关怀, 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
目前存在的流动党员缺乏归属感, 党员的责任意识不够强, 发挥作用不明显, 要遵循“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原则, 抓好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工作;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 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 关心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服务中加强教育与管理, 增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从而激发他们亮明身份,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党员的主体性作用。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要强化学习培训, 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 促进党员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 提高工作本领。内容上实现政治理论和知识技能相结合, 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 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做到“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形式上做到现场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融合, 确保学习培训不受时空限制, 取得实际效果。二是制定流动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要从根据党的十八提出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部署和要求, 结合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 研究和制定流动党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具体要求。让广大流动党员找准差距, 明确目标, 整改有力, 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三是持久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针对流动党员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在活动中加强管理, 从服务入手, 把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与帮助、支持、维护党员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文体活动为载体, 加强组织与党员个人、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 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分类管理, 合理进行分流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各部门流动党组织中流动党员人数增长过快的问题。着力开展“分流”。安排专人通过网络发布信息, 采用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与党员联系, 按党员实际情况, 分类通知其转出组织关系。应根据中组部 (2004) 10号文规定, 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有相对固定工作 (学习) 地点6个月以上的党员且该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 应将其组织关系转至工作 (学习) 单位的党组织。二是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 将其组织关系转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的街道党组织。三是对于工作流动性较强, 且无固定住所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 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党组织 (基层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 接转临时组织关系, 就近参加组织生活, 交纳党费, 并接收该组织的教育管理。
(六) 采取信息化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根据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难集中、流动快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 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全天候、全方位、远程化管理。一是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为流动党员建立电子档案, 强化跟踪管理, 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 提供党员个人信息查询及联系方式更新功能, 努力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经常性管理之中, 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建立党员专门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为流动党员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开辟总支公告、党员必读、学习园地、支部生活、党员交流、就业指导、网上课堂等板块, 定期发布并及时更新信息, 丰富党员活动载体, 方便流动党员在网上进行学习。三是建立网上党支部。组织流动党员定期进入网络平台交流探讨学习和工作的体悟, 在线参加支部生活等各项活动。同时还可以设立党组织领导信箱, 对党员的有关问题进行及时回复, 体现党组织的关怀及辐射作用。四是努力提高党内统计分析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党内统计信息库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统计、咨询和监督作用, 加大信息库服务于流动人员党组织工作重点、日常党务管理及党内统计工作的力度, 树立主动服务、及时服务和充分服务的观念, 及时提醒流动党员办理交纳党费、递交转正申请、保留党籍、接转组织关系等各项手续。同时运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研究并发现统计数据反映出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提供有预见性、有价值的信息, 用于指导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做好新时期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 在理念、机制、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着重解决他们的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问题, 健全规章制度, 做到了既严格管理, 又人性便捷, 既形式多样, 又不降低要求, 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虚拟支部和实体支部互为补充, 建立健全广覆盖、全过程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推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菲.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5) :199-200.
[2]陈驰.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探讨[J].黑河学刊, 2011 (4) :57-77.
[3]林冶, 郭成桥, 肖莉, 汪成红.高职毕业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刍议[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7 (4) :45-46.
【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推荐阅读: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06-14
流动党员管理材料10-12
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10-01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09-07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07-16
党员承诺书(流动党员)11-15
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10-27
流动银行管理办法07-02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05-24
流动人口管理研究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