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精选11篇)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篇1

为切实落实南京市疾控中心的流动儿童管理有关精神,消除辖区内儿童免疫空白,按照《免疫规划服务规范》相关要求,计免科结合工作实际,将辖区流动儿童纳入了常规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为适龄的流动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1、第一季度结合糖丸查漏补服工作和江苏省3月份“查漏补种”月活动,计免科对辖区内适龄流动儿童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摸底。认真核查了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随后计免科按照计划,每月组织进行一次主动搜索的宣传工作,并及时登记主动搜索出来的流动儿童,造册留存,全年登记我辖区流动儿童 名,完成了 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证建帐率均为100%。

二、取得的成绩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1、通过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及积极宣传,辖区内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很是认可,能够做到按时带孩子前来接种疫苗。对预防接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主动询问接种疫苗的有关信息。

2、流动儿童聚集地形成的预防接种氛围能很好的影响着适龄儿童的家长,如东门菜场、红太阳大市场、花旗装饰城、桥北车站等,每位适龄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

(二)存在的问题

1、流动儿童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儿童预防接种意识极其淡薄,尤其是红太阳大市场、花旗装饰城,对预防接种的观念很是排斥,存在交流障碍。

2、桥北站、东门菜场等地的流动儿童居住地变动周期短,这给儿童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对红太阳大市场、花旗装饰城流动儿童的管理,利用大市场的广播及市场有利的宣传条件,开展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发动流动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2、针对桥北站、东门菜场等地的流动儿童居住地变动周期短的特点,增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让其知晓按时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无论居住在何地,都要带孩子接种疫苗,变动地点要及时与当地预防接种服务单位联系,以便于通知接种疫苗。

3、对预防接种完成好的家长给予积极的表扬,鼓励其动员周围对预防接种服务淡漠的同伴按时带孩子前来接种疫苗。

4、加强学习与培训。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流动儿童管理的质量与开展,计划将流动儿童管理纳入工作人员每月的业务学习中去。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篇2

1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定义

1.1 流动人口

目前, 在我国主要是指人们在未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 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员。

1.2 流动儿童

户籍不在本地, 但在本地居住大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

2 现阶段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特征有地域性分布特点: (1) 农村流出人口较多, 流入人口较少;城市流入人口较多, 并且流动较频繁。 (2) 文化程度较低, 以初中为主。 (3) 职业特点:主要从事的职业以商业、建筑等为主。 (4) 以青壮年为主, 学龄前儿童占有一定比例。 (5) 节假日农忙季节流动频繁。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 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 儿童流动的情况也各异。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来看总体有如下特点:居无定所;居住生活、学习的环境相对较集中;家庭收入较低;家长对疾病预防知识知之甚少。

造成儿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因父母到外地务工、经商, 儿童跟随到外地;父母不在家, 儿童托付其他人照管。

3 流动人口是目前传染病的多发高危人群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2009年葫芦岛地区麻疹发病157例, 其中流动的病例116例, 占73.88%, 百日咳报告1例病例, 也是流动人口。据有关文献报道, 深圳市对流动和常驻人口传染病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疟疾和霍乱两种疾病在外来人口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常驻人口[1]。

4 流动儿童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

4.1 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比常驻儿童低

流动儿童由于自身的流动特点, 受多种因素制约, 使其接种率明显低于常驻儿童, 影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根据葫芦岛市2008年0~7岁儿童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 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仅51.05%, 而本地常驻儿童建卡、建证率达98.12%, 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明显低于常驻儿童。疫苗接种率流动儿童分别为乙肝67.86%、卡介苗62.51%, 脊灰疫苗57.14%、麻疹疫苗48.21%, 明显低于本市常驻儿童。

4.2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较高

根据2004~2009年葫芦岛市流动人口与常驻人口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为4.52/10万, 常驻人口为1.05/10万。其中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甲肝、流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驻人口。

4.3 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

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下的原因: (1) 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 特别是农民工; (2)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得较少; (3) 预防接种单位对流动儿童管理意识、便民服务形式影响了预防接种率; (4) 相关部门如居委会 (村委会) 、公安、计划生育、工商等部门工作配合不到位。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在流动儿童中的开展, 造成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率低下。

5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对策

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由于各地流动儿童特点各不相同, 根据本地流动儿童的特点, 制定符合本地区流动儿童的管理办法和对策是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

5.1 摸清本地区流动儿童的特点

掌握儿童流动的规律, 针对居住相对集中性和节假日的流动性, 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小区、码头等地定期开展对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在农村利用农忙季节、节假日大批农民工返乡的时候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5.2 加强宣传教育

儿童家长是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觉参与到对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来。通过电视台、社区宣传板、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 提高广大公众的卫生知识水平。

5.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加强与居委会 (村委会) 、公安、计划生育、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 开展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 这也是一项非常见效的措施。

5.4 完善免疫管理

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体系, 负责对流动儿童管理;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制度, 将其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流动儿童接种卡转移、接收制度, 防止重复接种或漏种;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提高接种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知识;定期开展上门接种查漏补种, 为流动儿童增加接种机会。

摘要:目前, 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及儿童流动的原因和特点, 发现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有: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方面;接种单位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意识方面;各部门间互相配合方面。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是: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相互配合, 通力协作;制定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篇3

流动儿童是一个应当给予足够关注的边缘群体,一方面,他们规模庞大并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流动儿童却面临着成长环境的改变,这体现在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流动儿童实现自身社会化,以适应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还存在着不少的阻碍因素。可见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为此,不仅需要从正式的制度层面来消除对于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不公平,更需要从文化和社会层面消除社会排斥,这样就意味着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成为必要条件。而在其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担当重要角色。

2、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全面地分析杭州市下沙地区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被排斥现象,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情况,分析现有社会工作体系为流动儿童提供的服务及其不足,提出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流动儿童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选取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个案,描述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排斥现状。

2.沿着宏观层面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流动儿童遭受社会排斥的现象进行归因。

3.通过流动儿童自身对社会排斥的感受与表达,對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负面效应加以描述。

4.针对如何消除对杭州市流动儿童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来构建一个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模式,探讨适应流动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3、适应流动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

与其他机构和人员不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流动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能够采用各种专业性方法。在对流动儿童实际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不仅可以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特长,并且也会大大提高服务流动儿童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效果。

由于流动儿童有着多种不同的需要,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流动儿童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儿童的方式可以分为救助和增能两大类。“救助”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而直接满足流动儿童的各种需要,而“增能”则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来增强流动儿童自身的能力,以便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具体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有社会沟通、督促学习、社会支持网络建设、资源筹集等方面。

3.1社会沟通

建立良好的沟通是流动儿童融入杭州市生活的必要条件。社会工作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沟通,一方面可以采取人际沟通技术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在社区、学校等场所促进流动儿童与杭州市本地居民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与杭州市本地的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消除或者减弱他们杭州市生活时的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联谊、娱乐活动来促进流动儿童与杭州市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进而促进双方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使得流动儿童在杭州市所居住的社区真正成为他们的“熟人社区”。

3.2督促学习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对与学习辅导之类的具有很大的需求。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是众多农民工父母的心愿。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往往还处于自主学习动机不强的阶段,而这也将对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明显的影响。

首先,社会工作者应当做好流动儿童的工作,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从家长方面入手,帮助家长提高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尤其是那些工作忙碌、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家庭,促使他们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最后,社会工作者也要做好校方领导和教师的工作,促使在学校中形成公平平等对待流动儿童的良好环境,防止出现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至于打压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3.3权益维护

流动儿童跟随着他们的父母进城,在城市中也被贴上了“落后”、“愚昧”、“不卫生”等标签,处于乡下人、劳工、移民三重交叉的弱势群体地位。他们在城市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经常收到侵害,但由于法律只是缺乏,维权意识淡薄,通常只能吃“闷头亏”。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方面首先可以向流动儿童输送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政策知识,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

3.4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社会网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背井离乡的他们最缺乏的正是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在家庭、亲属、社区等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流动儿童来到完全陌生的杭州,其所能依靠的仅仅是其父母或者“老乡”,贫乏的资源显然不足以满足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的需求,包括信息获得、家庭纠纷的调解、娱乐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当帮助流动儿童建构一种“嵌入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一种流动儿童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社区活动来促进流动儿童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如此一来,可以使得流动儿童获得比单靠父母和老乡多得多的社会资源。在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多方求助,避免一系列的情绪紧张体验。

3.5资源筹集

资源筹集是这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为流动儿童争取懂啊各种烦社会资源,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扫除障碍,获得发展的空间。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篇4

1当前工作情况:2011年我们强化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我乡创建了专用登记簿、个案卡月调查、与计生部门月查月对、适时的查漏补种、月报制度、接种史转索等多种形式组成的管理结构模式。流动儿童有效管理率达80%以上。

2存在问题镇2011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弄清流动方向;

3是充分利用防保网络的网底作用,在村医生每月送接种通知单之时询问发现流动线索,并及时报告。

4是利用每月的接种率调查机会,在全乡镇范围内进行挨门逐户地调查走访,发现流动儿童及时记录流动情况及免疫状况;

5是利用每旬的未种原因调查,调查未种儿童是否因为流动而引起,从而及时找到流动儿童下落;

6是利用每年九月份新生凭证入托入学的机会,认真查验接种证,发现流动线索,把好流动儿童查漏补种的最后一关,工作计划《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7是对重点地区落实辖地管理单位每月主动走访、搜索

8突出重点环节,抓好查漏补种。平时在每旬接种期间,通过“流动儿童追踪、接种管理通知单”,与常住儿童的接种通知单一并发给乡村医生,进行随时追踪、通知,发现流动走后立即通知起补种。同时结合春节、农忙、“五一”、中秋等重大节日,适时开展大规模的查漏补种工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行动。此外,在糖丸强化免疫中,对发现的流动儿童,除查看糖丸是否漏种外,还查看计划免疫其它疫苗的接种情况,发现漏种的则给予登记造册和补种。把住新生凭证入托入学关。在每年入托入学时,认真查验接种证,发现漏种儿童再次进行补种。另外,还要实行流动儿童“接种有先、收费优惠、随时接种”的原则。

9继续使用流动儿童管理接种专用登记簿和个案卡。对发现的流动儿童,分流进与流出建立专门的管理接种登记簿,详细记录0~7岁流动儿童的流动情况及计划免疫状况,同时建立个案卡,实施追踪管理。

10继续实行“流动儿童管理接种月报表”制和免疫接种史转索制度。每月将流动儿童建卡情况、接种情况用“流动儿童管理接种月报表”上报县疾控中心。对原居住地确实的流动儿童,通过接种史转索卡,将接种史转索给儿童户口所在地卫生院。

2012年流动儿童管理工作计划 篇5

流动儿童管理工作计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辖区内流动人口日益增加,且具有流动性大、无固定住所的特点,流动儿童如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预防接种服务,势必会增加计免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为消除免疫空白,筑牢免疫屏障,使我辖区内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规范化,现制定流动儿童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工作对象:暂住3个月以上0-6周岁的流动儿童

2、工作目标:建帐率≥98%;建证率≥98%;单苗合格接种率≥90%。

二、工作要求:将辖区适龄的流动儿童纳入常规计划免疫管理:

1、及时为流动儿童建证,建帐。

2、完整记录流动儿童的相关基础信息,按时电话预约到期应种的流动儿童,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全程接种一类疫苗。

3、每月月底整理、更新流动儿童接种帐册。

三、具体措施:

1、调查时间:每季度开展一次辖区流动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以适时掌握流动儿童情况,主动发现未建帐的适龄儿童。时间定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下午。

2、调查重点是辖区内农贸市场、在园在校的外地儿童。

3、对发现的未建证、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流动儿童,当场发放接种证,给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告知单,告知家长接

种时间和地点和接种时携带接种。

4、定专人管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对到期未种的儿童及时电话询问原因,以适时掌握流动儿童情况,把疫苗接种率作为工作的重点。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及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的惠民政策,以增强流动儿童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

6、书写季度工作小结,查找工作的不足,总结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

流动儿童其特点是流动性大,生活习惯不一,难以管理。然而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工作质量关系到辖区免疫接种服务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要加大流动儿童管理力度,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去开展。这样才能将国家免疫规划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常村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篇6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繁荣,带来了流动儿童的大量增加,该部分儿童的预防接种成为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资料显示:调查中发现的漏卡儿童中大多数为外地流入儿童,且普遍无免疫接种史,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虽然已建卡,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加上他们居无定所,漏种、迟种较为普遍。这部分免疫空白儿童的存在,潜伏着发生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甚至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提高全县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状况,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的监测与管理办法,减少免疫空白点,按照《沅陵县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管理方案》的要求,现将全年流动儿童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流动儿童常规管理

县疾控中心安排全县23个乡镇于2008年6月底统一进行了一次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各乡镇报告本县户籍7岁以下儿童外出3136人,外来儿童614人,建卡614人,建卡率100%。

二、流动儿童接种率调查

按照《2008年沅陵县流动儿童接种率调查方案》,对沅陵镇、官庄镇、五强溪镇3个乡镇77名流动儿童进行了接种率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流动儿童调查建卡率:本次调查儿童77人,建卡64人,建卡

率83.12%;建证68人,建证率88.31%。

2、卡介苗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4人,接种率为96.10%。

3、脊灰疫苗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5人,接种率为97.40%。

4、百白破疫苗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5人,接种率为97.40%。

5、麻疹疫苗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4人,接种率为96.10%。

6、乙肝疫苗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6人,接种率为98.70%,首针及时接种71人,及时率为92.43%。

7、五苗全程接种率:应种77人,实种72人,接种率为93.51%。

三、流动儿童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流动儿童接种率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建卡建证存在不及时现象,建卡率不高,甚至有接种证的儿童未登记卡册,说明流动儿童管理不到位,摸底调查存在死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积极开展流动儿童的摸底登记及预防接种工作,城区采取登门入户的方式,挨家挨户进行调查。

2、积极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对调查发现漏种的流动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3、各乡镇要充分利用乡村医生和计生专干,及时掌握辖区内儿童的流入、流出情况,及时建卡建证,并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沅陵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

赛虹桥流动儿童情况调查 篇7

一、抗逆力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

抗逆力是关于个体改变过程和长期发展轨迹的理论, 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 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风险性因素的分析和对策, 也就是保护性因素的建立, 通过保护性因素的有效作用抵御风险性因素对个体的伤害。

二、流动儿童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性因素的有效分析对此次调查实践至关重要, 同时其也是抗逆力理论的基础性部分, 只有在风险性因素得到有效廓清的情况下, 才能根据风险性因素的类型构建和形成对策, 进而促进保护性因素的合理发展。

(1) 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指的是, 环境因素或缺乏家庭照顾导致儿童受到伤害, 生病甚至死亡的因素。在赛虹桥的调查事件中, 发现赛虹桥地区由于群在城中村格局, 主要发现的对流动儿童的风险存在于卫生, 建筑, 河流, 交通方面。

(2) 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指的是对流动儿童的身体和生命产生危险的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在本次赛虹桥的社会实践中, 调查员发现, 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路边自由玩耍, 旁边家长确实没有伴随左右, 这种情况对拐卖孩子的人贩子来说, 是比较容易下手的。

(3) 学习风险

学习风险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儿童相比在主客观方面在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教育方式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机率。在此次实践中, 社区对该方面加强应对, 积极协调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并且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学校生活, 组织夏令营活动, 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使得流动儿童早日融入城市群体, 获得心理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4) 人格风险

人格风险是指由于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关爱缺失和成长环境的恶劣造成人格结构的缺陷, 脱离正常生活和行为模式, 表现出偏离常规的心理和行为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表现为性格不合群, 心理素质差, 更有甚者参与到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在此次实践中, 社区积极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暑假夏令营的活动中, 但具体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障碍, 很多父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

(5) 社交风险

社会交往风险是指流动无法建立积极的社会群体关系, 无法和周围人形成正常的交际互动结构, 受到本地群体的排斥和伤害。在流动儿童中, 他们由于生活水平无法和城市儿童相提并论, 因而很难和城市儿童建立身后的友谊, 并且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一分子。

三、保护性因素分析 (1) 健康保护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医保如何实现异地对接是给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健康保护的关键步骤。

如何在充分解决全民医保以及异地就医入医保的情况下, 保证医保基金健康成长实现全民获益是一个更加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契机。当下的问题主要解决的突破口在于实现流动人口在异地可以具有和本地人一样的参加当地医保的暂住程序和许可接口。只要实现局部或者部分时期入保既是实现了很关键的一步。

(2) 安全保护

配合南京市建设文明南京的政策, 赛虹桥地区正在进行棚户区建设改善, 相关不合格建筑正在接受改建, 住户的住房安全正在获得进一步保障。另外配合改建, 社区服务以及安全保障, 社区警卫等力量都会上一个台阶。从安全保护的内容来看, 住房安全、人身安全、流动儿童放拐骗等等方面, 赛虹桥社区以及取得了积极成效。

(3) 学习保护

从融入学校方面来看, 流动儿童子女需要城市儿童更多的接纳和包容。赛虹桥社区为此举办多届暑期夏令营, 活动中, 流动儿童子女和城市子女互相交流、促进感情, 使得双方好的形成次级群体。从防止学校暴力来看, 他们注重宣传, 奖罚分明。积极引导青少年远离校园暴力, 和青少年团体, 以及黄色暴力文化影视作品。

(4) 人格保护以及社交保护

在综合前述的保护性因素以后,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人格保护和社交保护系统。在流动儿童健康需求、学习需求、安全需求充分保障的情况之下, 一个健康人格的成长环境以及对社会交往的保障都得到了满足。顺势而发, 流动儿童的人格和社交都获得了相应的保障, 只有通过系统的顾及到家庭、学校、次级群体等几个维度之后, 保护性因素得到全面建立, 使得流动子女抵御风险性因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也使得流动家庭在相关方面的抵御能力也到了拓展。

摘要:运用抗逆力理论, 结合赛虹桥人口流动情况的实际状态, 分析赛虹桥人口流动状态下, 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从抗逆力理论视角, 分析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并从最小风险和最大保护的原则着手, 讨论如何改善当前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 通过实地调查, 总结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抗逆力,风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流动儿童

参考文献

流动儿童上学难缓解 篇8

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一直备受关注。家庭、心理、受教育问题等,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其中,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也被视作“社会不公平”的重要体现。2014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在教育事业建设方面要强调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那么,多年来倍受重视的流动儿童上学的问题将如何得到解决呢?

办齐“五证”就能上学

近年,北京、广州、上海等流动儿童集中的省市也将教育政策进一步向流动儿童倾斜:只要办齐相关证件、通过申请流程,流动儿童也可以在当地就学。现年12岁的靳晓雪就是这一政策万千受益者中的一员。

户籍所在地为山东省的靳晓雪一直在北京市朝阳区望欣园小学就读,没有借读费、没有对异地学生的偏见,靳晓雪对自己的就学环境十分满意:“我们老师特别好,特别严格,而且对我们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我是外地的就有什么不同。”她告诉《经济》记者学校的招生原则,“只要通过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

靳晓雪的妈妈是一位花店个体户,爸爸在一家国营企业当技工。靳晓雪的妈妈告诉记者,“我的丈夫有社保,所以办齐‘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这‘五证’很容易。而且我大女儿也是在这里读的小学,我们认识里面的老师,小女儿上学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北京市教委宣教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在对流动儿童招生坚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2010年-2013年累计投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18.01亿元,对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和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予以扶持。通过扩大总量、优化存量的方式,不断扩大公办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就读的能力。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约52.9万人,其中40.07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约占总数的75.8%。据悉,相关部门在探索通过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两种方式满足部分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问题。

“上好学校”没那么简单

不如靳晓雪幸运,来自湖北的黄阿姨和她的儿子儿媳最近因为小孙女上小学的事费了不少劲,黄阿姨一家都想让小孙女能够去北京朝阳区某个口碑不错的小学读书,这个学校属于周边地带一流的小学。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黄阿姨的小孙女得到了今年9月入读该小学的资格。黄阿姨略带“神秘”地告诉记者:“关键得有人,借读费也花了一些,刚开始交3万元,以后每年交5000元。你要是直接去问的话,他肯定不会说可以上,交借读费估计也不行。”

而据记者致电北京市的一些小学询问招生原则时,每个学校的回答都不一样,丰台区东铁营二小表示可以招收外籍户口,北京小学表示现在招生不经过学校,直接由北京市委统一、就近分配,崇文门小学的相关人员则直接告诉记者该学校不招收异地户籍学生

一位“奥运宝宝”的妈妈林女士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外籍户口上学不是难事,只是大家都想去好学校,就连本地人也为此“挤破了头”。林女士还小声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由于今年入学人数变多,有学校甚至不招收超过6岁的适龄儿童入学。

对此,北京市教委回应称,当前北京市教育资源的确遇到“供不应求”的难题。首先,学龄人口增加:从人口周期高峰来说,几年前出生的“金猪”、“银鼠”、“奥运宝宝”逐步到了入园、入学年龄;从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来说,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约47.8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另外在供给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城市改造和建设,有些中小学校面临拆迁,教育用地面积面临减少的危机。

据悉,早在2012年市教委就开始部署应对措施。2012年,北京市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其目标就是满足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常住适龄人口入学需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新建、改建、扩建200所中小学校,增加16万个学位。2013年开工建设30个项目,支持23所小区配套学校二次改造,支持城乡接合部、新城等地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

农民工子女依然“边缘化”

办齐“五证”就可以上学,但是办“五证”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们当中大多工作不固定、居住地点不固定,“五证”中的“务工就业证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大难题。另外,办齐“五证”也不能上学的农民工子弟大有人在。

2012年春天,从河南来的农民工周小献的儿子刚满6周岁,为办齐能让儿子在北京上学的证件,周小献的丈夫坐火车往返老家两次,托亲戚、求朋友,好不容易办成,却因为学校简单的一句“名额满了”被拒之门外。周小献认为学校的理由让人无法信服:“我们来回跑,耽误工夫、少赚钱,我们也都认了,但最后耽误了小孩上学,这可是大事啊。”孩子上学不能再拖,周小献只得让儿子进了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明园学校,就读一年级,“我们还是想让他转到公办学校去,先在这边上边想办法吧。”

据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王春华透露,很多农民工家长反映,公办学校根本进不去,而所谓的“办齐五证便可就学”也不是那么简单,有的学校交借读费也是明面上的事。对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回应说,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借读费”。

今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明园小学的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都收到了旧宫镇教委办发出的“致明园学校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告知学生家长明园学校即将拆迁,请家长早做准备。一时间,家长、小孩纷纷乱了阵脚:学校拆了,我们去哪?

nlc202309011525

就读明园小学四年级的王京鑫说:“妈妈说学校拆了我们就回家了。我也想回家看看,我从来都没回过老家。但是我不想回家读书,家里的老师说话我都听不懂,上的课也不一样。”谈起学校要拆,王京鑫的同学们都“炸开了锅”:“大家都不想回去,但是爸爸妈妈说没办法,他们工作的市场也要被拆了,只能回家去了。”

但是,农民工子弟想返回户籍所在地上学也没有那么容易。

自2013年9月起,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

明园学校作为北京市已经通过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其学生在转出、转入时却遇到了问题。明园学校校长张哥真告诉《经济》记者:“这个问题现在非常急迫,有许多家长为了这事已经跟我急了。而我们学校早在去年就已经录入学籍了,可是在转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被外地接收,我们这才得知我们的学生编码没有全国联网。”全国统一编码并与身份证号码关联,终身使用,这就意味着没有统一编码的农民工子弟在上学时成了“黑户”。

王春华致力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多年,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问题,她也深感担忧,“那些获得审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信息录入了当地的教育机构系统,却没有正式联网,目前他们也没有享受到与公立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比如统一学籍学生可以享受的公交优惠等。”

“异地高考”放开或解后顾之忧

王春华认为城市在建设发展时应当考虑到流动人群的需求。当前大城市在考虑转移人口时也不应该从小孩“下手”,“如果流动儿童不能在城市上学,他们就会在老家变成留守儿童,最终会转变成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另外,王春华还表示当前除了保障这些孩子有学上之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流动儿童升学,“不能像本地小孩一样考试、升学让流动人口在异地始终没有归属感。”

2014年异地高考政策将得到调整。2月2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年底30个省份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而北京市也包含在其中,将从2014年逐步放开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

北京市教委宣教处回应称,按照《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从2014年起,随迁子女可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目前,北京市教委各部门也在积极稳妥、千方百计地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的工作。

靳晓雪的妈妈得到消息说如果北京市届时全面放开异地高考,靳晓雪正好赶上。对此,靳晓雪兴奋不已,“当年我姐姐就是因为不能在北京高考,才在初中的时候又回家读书了。现在我终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妇女儿童保健上半年工作小结 篇9

为落实《祝站镇2011年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实施方案》,控制和减少孕妇儿童死亡率,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我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结合我镇2011年工作实际情况,现总结如下:

一、妇女保健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1-6月全镇在孕妇女230人,高危孕产妇 58人,1-6月产妇166人,建立孕妇保健手册396人份,建卡人数396人,建卡率达到95%以上,开展产前检查160人次,产后访视165人。2011年1-6月增补叶酸共计152人554盒。

二、儿童保健工作完成情况:

全镇0-6岁儿童2257人,3岁以下儿童1201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1201人,新生儿访视903人,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860人,2011年1-6月预防接种4012针次。

二、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网络和

服务体系虽已建立,但还存在基层知识水平、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但整个网络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流动人口和计划内怀孕妇女保健工作存在缺陷,对农村

计划外怀孕妇女的保健管理一直是妇女保健工作的薄弱环节,对这部分,不易掌握怀孕人员名单,从而不能动员其参加孕期保健,这不仅仅影响我镇整体保健水平,同时也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又一个隐患。也加大了对产后访视和婴幼儿保健工作的难度。

三、今后妇幼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

1.根据妇女儿童健康与发展的需求,政府对妇幼健康事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强化激励机制,稳定妇幼保健队伍,2.增加投入,加强产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妇幼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健康服务队伍质量,3.拓展服务领域,实施三级预防,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4.进一步落实国家新医改相关政策,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总之,妇女儿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各乡村医生配合和支持下,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妇幼卫生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效果,在加强妇幼保健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婴幼儿的系统管理。将妇幼保健指导思想融入妇幼卫生日常工作之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的和谐氛围,切实保障全镇妇女儿童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贡献力量。

祝站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流动儿童工作小结 篇10

2011年度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小结 今年我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辖区内居住的所有0-6岁儿童及孕产妇免服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全院职工和所有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院的工作做法向在座的领导和同仁汇报: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2011年我镇0-6岁儿童3132人,系统管理2811人,其中2005年管理391人、2006年管理417人、2007年管理423人、2008年管理395人、2009年管理444人、2010年管理431人、2011年管理310人,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今年查出0-6岁儿童中度以上营养不良18人,中度以上贫血1人,其中有11人恢复正常。贫血儿童给予补铁治疗,目前血红蛋白已正常。

二、主要做法:

我院每月28号召开全镇村医生例会,开会时妇幼医生反复培训和讲解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让村医生熟悉服务内容后,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凡出生一名儿童,妇幼医生首先打电话核实该儿童家庭常住地址,然后通知该村医生进行家庭随访和健儿保手册,严格按照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我院今年出刊“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儿童营养不良知识”宣传专栏各一期,医院儿保门诊、接种室及各村卫生站室都

张贴有0-6岁儿童免费体检月龄和免费化验月龄温馨提示一览表,让广大村民知晓,自觉接受保健服务。妇幼医生在开具出生医学证明的同时,向每一位儿童家长宣传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提醒儿童家长按时带孩子参加体检和预防接种,村医生每月上旬按时发放适龄儿童体检通知单。我镇每月13-17号集中进行0-6岁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村医和公卫科人员共同参与体检工作,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体检时各村有一个儿童体检专用登记本,用于记录该村儿童检查结果,检查结束后马上告知儿童家长体检结果和下次体检月龄,适龄儿童化验血红蛋白同步进行。14号和17号分别到月波、文星接种点,进行儿童体检和预防接种,为方便广大群众,化验血红蛋白也同步进行。每月下旬妇幼医生登记全镇所有的化验单,并分村统计儿童体检人数和化验人数,并及时将体检数据填在儿保手册上,将化验单附上。适龄儿童当月未参加体检的,乡村医生将继续通知该儿童家长带儿童下月参加体检。对查出的未达标儿童和贫血儿童,及时通知村医生和儿童家长。轻度贫血的儿童进行喂养指导,多吃含铁高的食品,如动物肝脏、蛋黄、配方奶粉、蔬菜等。对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和中度以上贫血等体弱儿进行专案管理,增加体检次数,贫血儿童要复查血红蛋白,体弱儿必要时转到上级医院检查和治疗。公卫科妇幼医生和村医生对体弱儿进行跟踪随访和管理,如体弱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正常后纳入正常儿童管理。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重度贫血等发育异常儿童分析原因,及时转诊,并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

加强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2012年狠抓妇幼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明确服务范围,认真做好本辖区内流动孕产妇筛查和儿童摸底建档工作,及时了解流动育龄妇女孕情,做好高危筛查,为她们提供与本地孕产妇相同的保健服务,掌握本村儿童流动情况,儿童外出返乡后及时管理。少数偏远村儿童系统管理不到位,希加强儿保知识宣传,与家长多沟通,叫家长按时带孩子参加体检。努力做好本辖区的妇幼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家庭幸福贡献我们的力量。

泥溪镇中心卫生院

不让一个流动儿童在城市辍学 篇11

关键词教育政策,外来人员子女教育;辍学;张家港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09-04

随着张家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外来人员子女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在读外来人员子女1.6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0.5%;2004年激增为2.70万人,比2003年递增58.9%;2005年以后依然以每年15.0%的速度增长。2009年,外来人员子女总数为4.32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强,所需教育资源相当于35所1200人的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3.32万人,小学阶段的学生人数最多。

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员子女数量,给张家港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张家港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让一个流动儿童在张家港辍学。

一、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人人“有学上”

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试行)》(张政办[2004]88号)等文件,提出合理划分施教区,安排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确保有入学需求的外来人员子女能够全部入学的要求。目前,全市108所公办学校全部可以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部分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已经占学生总数的40.0%以上。在这108所学校中,有4所专门接收外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如塘桥镇青龙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占97.3%,泗港小学杨东分校的学生则全部是外来人员子女。全市所有的小学、初中都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

目前,外来人口子女中的学龄儿童,有近70.0%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数量上去了,教师的配置和相应的经费也必须增加。对此,张家港市政府按照学校接受外来人员子女的数量增配教师;同时,在下拨公用经费时,把外来学生纳入拨款基数给予足额拨付,保证了外来学生在公办学校享受平等的教育。

在尽可能扩大公办学校吸纳量的同时,市教育局强调“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扶持办好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标准》,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区域位置、外来人员数量、生源情况,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科学布点。到2008年,每所民办学校都按标准建成六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综合活动教室、团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三房(计算机房、办公用房、厨房)、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所(水冲式厕所),师生比达到1:21,生机比为12:1,全部达到张家港市的要求,全部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总投入达1.2亿元。

为激励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我市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奖励制度》,对2006年~2008年8月期间通过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的民办学校,实行一次性奖励。达到示范级标准的按投入总额的20.0%予以奖励,达到合格标准的按投入总额的15.0%予以奖励,共兑现奖励经费617万元。在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各镇通过公有民办、民办公助、低价租赁房屋土地、捐资捐物捐设施等形式给予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校在建设中吸纳了54.0%以上的公有资源。目前,有1.29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约占总数的30%。

二、把工作做细,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人人“不失学”

2006年,张家港市出台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暂行规定》(张政发[2006]55号),对持有“义务教育证”或者能够提供相关证明(包括学籍材料、监护人的暂住证、父【母】的劳动合同或者证明、符合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有关证明)的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到2009年,全市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外来人员子女为2.35万人,占外来人员子女总数的70.0%,居苏州市各县市之首。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收取的费用一般是每名学生每学期550元以内,有“四证”享受免费的学生由政府财政将免费部分返还给家长。从2007年春季起,所有外来人员子女都享受到了教科书免费政策。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人员子女,由学校补助其生活费,并成立爱心基金,发动师生捐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

在学校层面,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学校从招生环节起,就贯彻教育服务的宗旨,把各项衔接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到细处。各小学对外来人口子女的招生宣传工作基本在每年的6月份就开始进行,除了在幼儿园发放宣传单外,还在镇和街道设立登记站,向家长发放宣传单,告知家长入学需要准备的资料。家长领取并填写“入学申请表”,提前登记。考虑到流动儿童生活的复杂性和临时性,一份“入学登记表”实际上是一个流动家庭的完整档案,包括父母情况、学生原籍就读情况、入学所需证明的准备情况,等等。完备的信息采集,为儿童将来的升学和转学带来了方便。

针对外来人员子女常常出现的假期转学且不告知学校的情况,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在报名结束后,尽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联系不上的,教师还要根据家庭档案走访询问。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不让儿童失学,另一方面是希望儿童转学时能够转移学籍档案,为他继续就学提供方便。这种细致的做法,大大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但教师们都能够尽职尽责。

为了解决学生小学升初中的衔接问题,教育局按照居住地统一安排,保证学生到最近的初中入学。为保证外来人员子女初中不辍学,张家港市各级政府把本地应对学生初中升学高峰期而留下的资源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充,最大限度地接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公办初中。目前,近80.0%的外来人员子女在公办初中就读。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教育局要求各初中学校重点研究如何加强青春期教育,鼓励通过分层次教学,不让学生厌学;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召开外来人员子女教育专题家长会,提高外来人员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家庭教育能力。同时,重点加强对初中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情况的跟踪与督察,确保初中段外来人员子女不在本地辍学。

三、应对新形势,解决外

来人员子女初中后继续就读问题

近年来,外来人员子女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幼儿的数量明显增加,二是外来人员子女对在张家港继续读高中有着强烈的需求。2007年,我市正式实施“向高中延伸”的政策: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对外省籍户口学生的规定,外来学生与本地孩子一样,达到分数线,即可以升入我市任何一所普高就读。对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教育局要求各学校一定要向家长说明国家有关高中生需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要求他们或者在高中三年内将子女户籍转到张家港,或者尽早做好回原籍报名考试的准备。职业教育全部对外来人员子女开放,基本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部分中职学校与一些高职联合办学,实行“五年连读”,合格的学生获得大专文凭,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通道。目前,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已经有4000多人。

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中学生的“继续就读率”大大提高。“继续就读率”是教育局考核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一个指标,目的是鼓励外来人员子女从初三直接进入职高就读。以张家港初中部规模最大的民办旭东学校为例,“继续就读率”由2007年9月的21.0%,上升到2008年的33.4%,到2009年7月,猛增到75.0%。旭东学校除了开家长会进行宣传外,还请本校毕业就读职高的学生回校做演讲。随之,很多初二学生也不愿意回乡就读了。2007年,学校只有30名学生留下来读初三,而2009年,刚进入7月,就已有120名初二学生预交了下学期的费用。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家长对本市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可,也表明教育局和学校几年来的工作产生了实际效果。让这些学生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大大降低了他们盲目流向社会的可能性,也为培养未来的张家港新市民提供了教育准备。

四、努力让外来人员子女人人“上好学”

近两年来,我市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已经从“有学上”的阶段,进入到巩固和提高的阶段,一方面要巩固好“有学上”的现有成果,另一方面努力让他们“上好学”。目前我市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安全措施,化解安全风险。我市坚持把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安全管理作为中心工作,除进行学校环境整治、查找安全隐患外,政府还出台重大举措,化解校车安全风险。从2006年春季开学始,凡家校距离3公里以上的学生(含外来人员子女)上学均由公交专线车接送,学生乘车每人每学期的成本费为448元,市财政每生每学期补贴228元,全年车辆运转成本总额超过600万元。现在,全市乘坐公交专线车的学生有12000多名,其中外来人员子女有6700名,占56.0%。

第二,开展立体帮扶,提升师资水平。一是下派。2005年以来,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每年都选派市区、镇区中小学校干部和优秀教师赴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开展支教工作。目前,所有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均由公派的业务校长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市里还向所有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公派相当于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总数25.0%的支教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还要起到业务带动的作用;每位支教教师服务期为两年以上,工资、奖金等待遇全部由财政负担,在原学校领取。二是上挂。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进行上岗培训、跟班锻炼。所有校长都必须持证上岗,规范办学。从2006年始,每年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进行集中专题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横向交流。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每一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都与中心小学或市镇小学结对,开展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师生交流等活动。四是实现四个一体。就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师资进行一体规划,对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评先评优与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实行一体管理,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一体组织,让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一体参与张家港市的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第三,突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主要表现在“三个规范”上一是规范办学行为。除年检外,统一协调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必须按规定的施教区、规定的规模、规定的班容量进行招生。二是规范收费行为。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察等途径,督促学校严格执行物价局审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接受收费许可管理,严禁乱收费或变相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引导各镇加强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财务审计,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定期检查制度。三是规范教育管理。做好六个统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入学年龄、教材使用、学制设定、学籍管理、作息时间、课程计划与公办学校统一,开齐、上足所有课程。

为提高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局先后制定了《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标准》、《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常规管理检查细则》,并据此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经常性的常规管理、检查。2007年暑期,我们首次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有8所学校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2009年,有5所学校获得全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

第四,着眼长远发展,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外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张家港,做未来的合格公民,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从做好操、写好字、说好话、读好书、扫好地等基础习惯抓起;尤其重视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强化外来人员子女心理教育研究;要求各校切实做好外来学生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断探索外来人员子女家长教育方式,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等多种途径,改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整体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活动。2007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同是港城娃”系列活动,首次评选了11位“感动港城”外来人员子女,并进行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港城。2009年,市教育局与市总工会建立了张家港市“十佳百星”外来人员子女奖励基金,对品质优秀或有突出特长的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奖励。

第五,加强考核评估,推动良性发展。为形成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部署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们建立健全了管理网络,明确管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目标。2009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子女就学,切实提高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水平的实施意见》(张政办[2009]53号),明确提出,将各镇(区)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财务工作,作为市政府对各镇(区)进行教育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将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教育质量和对民办学校的帮扶工作成效,作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考核确定了专门的内容和办法,市镇两级财政建立奖励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他们端正办学态度,成为外来人员子女“上好学”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一篇:暑假的一天日记下一篇:风花雪月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