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动党员管理(通用8篇)
一、掌握去向,健全流动党员本人信息档案。流动党员是国家抓大放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分布面广、线大、点多的特点。由于流动原本就是动态的,今天与明天的联系电话、地址或许都会不一样,党员流动的去向难以掌握。因此,要实行有效管理服务的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取得联系方式,保持联系,及时地变更和建立起信息资料档案。
二、结对联系,加强流动党员日常沟通。在家党员要关心帮助流出党员,实行名额包干,采取结对联系的方式落实到在家党员的头上,保持与流出党员的日常联系,有效掌握流出党员的去向,联系电话的变更,工作单位的变动,使流出党员一直处于与支部保持联系的状态,及时地交流“双向”信息,以便于支部开展管理与服务。
三、整理流出党员流动证。要协同集团公司组织职能科室对已开出流动证的党员作一次清理,掌握流出党员与流入当地党组织是否正常的参加生活,交纳党费情况,对未能正常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的流出党员,要督促其正常融入、正常参加、正常缴纳,似游离在组织之外的要撤销其流动证,实行转回保持正常的党组织联络生活。
四、鼓励流出党员在外发挥党员作用。一是在外创业经商有较大贡献的流出党员,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二是在外打工获得所在单位先进的流出党员,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三是在外打工、创业、经商的流出党员,有见义勇为的,可以评为支部优秀党员,推荐给集团党委给予表彰。
五、利用流出党员返家机会,加强与流出党员的沟通。每逢春节,遇有较多流出党员返家,要适时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向流出党员道报集团公司建设情况,让他们及时准确了解集团公司新面貌,向他们征求科学发展的良策,引导他们回集团公司创业或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优势,为集团公司招商引资作贡献。
六、开展走访慰问流出党员活动。一是要对返家过年的流出党员,除了召开座谈会外,还要通过进家门,心连心与流出党员亲切交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外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二是要对流出党员较集中的地方,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走访慰问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在外的生产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流出党员管理服务的见解、认识、建议、方法,增进互信。三是要利用“元旦、春节、七
一、中秋”重大节日,发慰问短信、慰问卡片的方式,加强与流出党员的联络沟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流动党员真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一、企业概述
在进行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流动党员的工作进程中, 增强和推进党员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各大企业和公司应当重视流动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抓紧开展了“科学发展观活动”、“十八大学习活动”以及规范整顿干部作风等各个丰富多彩的党主题教育活动, 建设完善健康的党组织生活、制定党员干部定期的学习计划、党的民主生活会、党的民主评议党员以及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等各个制度, 不断的强化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管理, 并且充分的利用各种途径网络、空中教育、中国共产党宣传网等科技化现代信息化的方式推广党员的教育和学习, 要从本质上增进党员的培训教育制度的管理, 企业公司的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应当逐步的走上规范化、严格化的轨道, 同时也推动各个建筑施工公司的经济快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在建筑施工单位的一大主要特点就是流动性比较大, 这一特点造成了党员分布严重不均, 很难和党组织的大家一起共同开展组织生活会, 并且参加党组织活动。公司流动党员人数比较少, 正式员人数更少, 造成党组织机构严重不健全。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学习主要由书记通过电话和网络等等其他方式直接安排, 其他活动不是很容易开展。然后在建筑施工项目部的工作重点是经营生产, 由于不能都有效的集中所有党员进行学习, 导致导员学习缺乏监督, 个别不自觉的党员平时不能坚持按时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事政治的学习以及工作业务学习,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党员的素质会只是逐渐老化, 创新能力很低, 工作业务能力不能够熟练, 党员的先进性和领导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嘈杂的环境中, 有些不自觉的党员会过分看重自己的经济收入情况和为只实现自己价值, 却忘记了党的宗旨和责任, 遗忘了自己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参加党组织的生活, 没有履行党员的应该遵守的义务。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是要以共产党为中心, 服务于大众, 这以一思想是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长久以来要形成的一条工作经验, 同时也是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进行时必须要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如今我们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工作一定要围绕着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 创建美好和谐社会并且努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这个中心来学习、来制定, 一定切实的抓好并且落实, 在工作上务求取得新的成效。其次是一定要进一步的增进党的基础网络建设, 推进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树立新形势下的党员的学习教育的管理工作制度。要落实党组织的制度, 抓住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重大责任。这是新形势党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还要要把党员学习教育的重点工作列入到领导的责任制以及考评的目标当中, 并且把能否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党员学习教育工作作为衡量一个企业领导是不是具有坚实的政治立场、能否遵守我党的重要标准。抓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的机制。大局到党总, 小到党的小支队, 都一定要切实的担负起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并且要主抓责任, 还要改变依靠上级抓的状况, 而且把是否能够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列入到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重要考评。并且通过定期的思想讨论工作、还要定期召开党员的学习教育经验交流会, 大幅度的提高对基层的领导力度, 要做到党员将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四项合一, 逐渐的实现教育管理的系统化。还要着力的加强党员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的教育。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主义制度, 是所有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崇高政治信念, 同时也是新时代全面实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共产党员是否能够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 切实的关系到十八大报告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重大问题。并且同时应提倡反腐清廉, 并进行岗位监督工作。
结束语
首先要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 这是提胜党员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一定要做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 这需要我们用改革的伟大精神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求新制度, 并且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 发现新情况, 解决新矛盾, 我们要把党员培养成“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 还要认真的学习领悟并且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重点, 充分的发挥党组织战斗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摘要:在加强以及改进企业的流动党员的教育体质, 在新形势中应当加强党的基层的组织以及建设党员队伍, 是保持党员的领导性、提升党的先进领导能力的一项重大的目标。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流动党员在教育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怎样完善企业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成为基层的党建设的工作一项重要挑战。
关键词:党员,企业,动态管理,培训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绍保.新时期党的基层工作实务系列丛书:党员管理工作[W].中国党史出版社, 2011.09.01.
[2]《党员管理工作务实》.基层党务工作科学化丛书:党员管理工作务实论[W].红旗出版社, 2012.01.
[3]郭德宏.党员管理工作培训教程[W].红旗出版社, 2013.01.01.
【关键词】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员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逐渐加大,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三十一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温暖送到流动党员心坎上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服务平台。许多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寻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缺乏信息,创业没有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要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大服务格局。在城市街道社区,要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整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广大流动党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以服务为平台,吸引、凝聚流动党员向党组织靠拢。
二要建立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流动党员维权、一对一联帮带、扶贫济困、表彰奖励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要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党员参加就业推荐;积极保障流动党员行使党员权利,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党员提供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这一系列“温暖计划”的深入实施,真正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使流动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流入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将原来的党组织“找”流动党员变为流动党员主动“找”党组织。
2.流出地党组织要努力提供各方面服务,做流动党员的坚强后盾。一要大力实施“四助”工程,加强服务管理。积极开展“高龄党员补助、困难党员救助、创业党员扶助、流动党员帮助”的主题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这些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二要生活上真情关怀,切实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对妻儿老小无人照顾的流动党员家庭,党组织通过确定专人定期走访或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帮助其解决春耕、看病、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婚育证明办理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离乡、放心创业。
三要积极开展“智力回流”活动,倡导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推进观念更新,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
五要出台优惠政策,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加强党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党建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党建工作必须网上与网下协同一致、互为促进。
1.要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有党支部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党支部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环节,进行网络转接的同时,党组织也要同步实行纸质化备案——网络备案便于网络查询、统计信息,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而纸质化备案则有助于保障党员组织关系的安全性。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2.要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党的基层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参考文献】
[1]戴长征.关于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8(01)
随着党员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党员离岗后又在外地自谋职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个难题,现就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措施:
一、对离岗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离岗党员不离党,随时随地不忘共产党员身份,始终保持遇到党组织的联系。
二、要求离岗党员坚持每月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及在外工作情况,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三、要求不能按时回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的离岗党员,定期写出思想汇报寄给支部同时,党组织把自身现状及时向他们通报,定期给他们寄去学习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党支部每半年举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以巩固学习成果。
四、建立离岗党员登记簿党支部按月填写离岗党员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党支部指定专人与离岗党员保持电话联系,主动关心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让他们仍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流动党员能够在流动中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党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二)坚持镇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三)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第二章组织关系的管理
第四条我系统具有党员发展审批权限的党委应当认真履行作为流
出地或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职责。
第五条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关心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有条件的党组织可派人员去看望流动党员本人,必要时可派员到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进行考察,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六条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返回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要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和组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三章权利保障
第七条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第八条要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九条没有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应提前通知外出党员参加,如外出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经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同意,可不计算为应到会人数,也可通过规定程序办理代理投票手续,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第十条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党组织,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要注意按照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
第四章作用发挥
第十一条 流动党员外出期间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做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第十二条 每个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地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可以采取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
第八章组织领导
第十三条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注意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注意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课题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基层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重要内容。为此,课题组就柳江县流动党员管理的情况开展了深入地调研。
一、柳江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柳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实现全覆盖、增强有效性、促进组织化”的要求,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努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县有党员数16769人多人,其中流动党员1316人,占党员总数7.8%,其中流出党员数1239人,流入党员数77人。流动党员中持有《流动证》1273人,其中流出党员持《流动证》1203人,流入党员持《流动证》70人。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柳江县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公安、计生、民政、人社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难点和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基层党(工)委也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负责、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和领导体系。
(二)健全网络,完善制度,推动流动党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按照“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要求,在县
委组织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各基层党委(工委)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各基层党委(工委)下属支部均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构建了“中心—站—点”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网。目前,全县已建有党员服务中心(站、点)277个。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管理网络,积极开展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组建了党组织。此外,着眼于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流动党员规范、有序流动。要求党员外出时,必须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证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同时由村(社区)党组织指定一名党员与其建立帮扶关系,采取书信、电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和了解其在外出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传达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对外出党员的要求,征求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家中的实际困难。每年春节前,向每位外出流动党员邮寄一张新年贺卡、送一封县委致流动党员的信,让他们时刻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
(三)依托科技,台账管理,全面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依靠先进科技手段,如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对党员分布及结构进行摸底调查,对流动党员状况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做好建库的基础工作,全面及时的了解全县流动党员的情况。县乡两级建立了流动党员档案和信息库,实行微机化管理,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去向清、地址清、情况清,有准确的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使流动党员“打工不脱党”、“离乡不离党”。目前全县1316名流动党员已经全部纳入党员信息库,实现了台帐式管理,每个季度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每位流动员在外出务工前,各基层党支部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小读本》发到他们手中,要求其及时持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
(四)优化平台,加强教育,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学。利用网络、有线电视、手机短信等手段,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党员之家等信息平台,拓宽面向流动党员宣传政策、理论学习、开展活动、传递信息的空间,使广大流动党员随时可以了解党务知识,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找准共产党员的位臵,坚
定信念,始终保持先锋模范作用。县、镇、村三级专门设立了13个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并通过广播、公开栏等形式对外公布。县委组织部还专门设立“流动党员电子信箱”,流动党员对家乡党组织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流动党员信箱”,县委组织部确定专人及时将意见和建议打印成书面材料,及时转交给相关党组织。
(五)整合资源,强化帮扶,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整合城乡组织资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帮扶服务网络。依托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网,健全流动党员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咨询、党的知识传播、组织关系接转、活动证发放、党费收缴、用工信息、技能培训、法律维权、回乡创业等服务。通过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的活动和再就业援助行动,切切实实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业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协调组织、人社和农业等部门,依托乡镇党校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流动党员开展电脑、电工、建筑、厨师、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期,近两年来共举办培训4期,培训人员近1000人次,就业率达95%以上。县人社部门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和党员提供用工信息和就业岗位。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募集110多万元成立了党员关爱基金,全部用于困难党员帮扶,已帮扶党员199人次,其中帮扶流动党员60多人次。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流动党员发展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技术支持,全县共结成流动党员帮扶对子200余对,累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1000余件。定期开展流动党员家庭慰问活动,近两年来共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属120多人次,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合计48000多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柳江县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劳务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党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化、多样化,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和常流动”的特点,流动党员队伍中组织难、服务难、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1.思想认识不足,合力难形成。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大,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存在“流出地党组织管不住,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或“一头热,一头冷”等问题。由于党员流动地点不固定,工作变动频繁,流出地党组织很
难与流动党员保持长期联系和管理。有的地方的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好,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为软任务,进而导致在工作上缺乏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很难形成整体合力。
2.研究探索不深,管理难落实。一些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工作点子办法不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无策对应。一些党组织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包括一些先进的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还未普及,也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流动地点不固定、流动地域广、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当困难。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临行前叮嘱式“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也只能一个阶段联系一次,很难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个别党员工作单位和通讯工具变化后,不主动与组织联系,造成党组织难与其联系沟通,教育管理工作也就无法落实。
3.组织设臵不合理,工作覆盖难。一方面,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或行政隶属、地域条块设臵,随着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流动,党组织结构设臵已不适宜形势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多分布于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别是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一些流动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无法转移组织关系,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实践看,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规范设臵、覆盖到位是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4.体制不够规范,活动难开展。由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缺位,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一些流动党员到外地后,用人单位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够重视或没有党组织,致使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无法落实。一些流动党员不主动亮身份,不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使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些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工作和居住地经常变换,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均无法对其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也无法进行。
5.帮扶措施不健全,服务难到位。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大多数人缺发展资金、缺创业技术、缺经营信息、缺致富门路。还有的法律意识差,维权能力弱,遇事茫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
身利益。工作中,有的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对流动党员缺乏关心关怀和帮助,使他们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
6.活动载体不丰富,作用难发挥。近年来,尽管各级党组织围绕促进流动党员作用发挥积极探索,形成了党员服务站、党员公开服务承诺、设岗定责等工作载体,但总的看还不够丰富和健全,不能与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工作环境及服务愿望完全适应。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不愿发挥党员作用。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对自己放松要求,长时间脱离组织,放任自流,甚至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党建工作,拓宽工作领域,把党建工作向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延伸,通过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建网络,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一)统一思想共识,建立健全机制,构建流出和流入地齐抓共管格局。中组部早已明确,流动党员持《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当地党组织不得拒绝接收。各级党组织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抛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共同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构建流出和流入地一体化共管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一是建立县内外党组织互相接受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党员外出时及时向村(社区)党组织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证参加流入地党支部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确保每个持证的流动党员无论到哪个地方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都能被顺利接收。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机制。由流出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与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双向反馈协议书,由流出地党委组织部门与流入地党委组织部门组织流动党员进行对接,由流入地党组织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党支部,进行教育管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共同履行做好流动党员工作的责任。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为流动党员
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教材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及时向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择业、创业等资讯,为流动党员子女就学提供便捷服务。三是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县级以上组织部门互通信息制度。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畅通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渠道,并对接受信息实行监督管理。如有条件,每年可召开一次双向管理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和探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办法,及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公安、民政、人社、计生、司法、团委等流动党员管理成员单位职责,签订共管协议,形成齐抓共管流动党员工作的合力。
(二)积极探索创新,改进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对流动的教育管理。结合新时期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创新管理的新机制,规范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对流动党员严格颁证验证,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录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要敢于动真格,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二要注重同完善党内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党员工作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登记联系制度、活动日制度、联络员制度以及定期汇报制度等各项党内制度。对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流动党员要与所在地党支部、党小组取得联系,又要与所在党支部取得联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要结合当前流动党员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制度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制度管理党员的新路子。坚持制度创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研究制定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和提高。三要建立完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结合新时期流动党员新特点,健全完善各项相关的管理机制,真正从机制上解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设臵难健全等实际问题,逐步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动态管理机制、目标考评机制、跟踪联系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四要强化激励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培植典型,每
年评先表彰中流动党员要占一定比例。树立“组织不分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发挥典型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创实绩,永远保持着党员的先进性。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依托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即时联系和教育管理服务。依靠先进科技手段,如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加快与广大党员的信息沟通,及时做好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工作的有效办法。一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互动平台。与移动通讯公司合作,建立外出流动党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短信息群发和接收,加强各级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让流动党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了解党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安排,向党组织汇报自已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进而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二是要建立统筹城乡的教育资源互享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城乡党员服务中心、街道、乡镇、村、居在设施、设备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为流动党员提供就近、便利的党员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管理资源从条块分割向整合共享转变,积极打造上下贯通、互惠互利、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党员教育管理新平台。三是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的软、硬件资源,专门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加强基层党建信息化工程平台功能的开发和完善,逐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贯通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党委的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络,实现流动党员的信息化管理。
(四)健全机构设臵,理顺组织关系,形成属地和行业双向组织覆盖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关键是健全党建管理网络,要不断构建完整严密的党建组织网络,把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使党员无论如何流动都始终臵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下。一是合理设臵流动党员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建立一个“家”。凡是流动党员相对集中、有3名以上持正式组织关系的党员、条件成熟的,都应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党组织管理,专门负责管理那些没有固定单位或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确保流动党员能够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统一管理。二是根据流入党员的分布状况,考虑在街道(城镇)、社区以及行业和系统成立党组织。如:对分布在街道社区的流动党员,要以街道党员服务站和社区党员服务分站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分布在各行业、各系统的流动党员,要在各行业和系统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三是拓宽工作领域,把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对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要按照“哪里有党员,就把党组织建到哪里”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带动一批”的原则,通过“下派指导、灵活组建、加强服务”的办法,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方式,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同时,要理顺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和行业、系统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形成双向组织覆盖网络。
(五)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关怀帮扶,建立流动党员社会化管理模式。流动党员离开了原工作单位,有的生活上失去依托,精神上失去支柱,迫切需要党组织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中,使管理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旧模式,做到“小管理、大服务”。二要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权利。深入研究保障和维护流动党员正当权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切实保障党员的各种权利特别是民主权利,保障流动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和监督权等。三要全力搞好帮扶,切实解决好流动党员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逐步建立为流动党员服务的网络体系,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多关心流动党员,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利用县、乡和社区流动党员服务机构,为流动党员提供参加党的生活、发挥党员作用、开辟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等优质服务。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利用党员关爱基金,加强对困难流动党员的帮扶,真正解决好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存在的实际问题。
(六)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工作实效,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流动党员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一要引导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起带头模范作用。要根据流动党员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号召力的特点,引导流动党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诚实守信,按
1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指大学生毕业前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党组织关系未随学生转移, 仍然保留在学校的学生党员。主要有三类:一是顶岗实习、就业实训、单位试工的学生党员。很多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班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活着学年参加顶岗实习、就业实训、单位试工, 其中含有大部分学生党员。这类学生并没有正式毕业, 其党组织关系仍在学校;二是待就业的学生党员。部分学生党员毕业后不能及时落实就业单位, 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规定, 两年内保留其派遣毕业生资格, 可以在学校办理留档留户, 党组织关系也就随着档案留在了学校;三是已就业但组织关系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部分学生党员毕业时选择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者灵活就业, 虽然已经就业, 但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不健全, 甚至没有党组织, 或者学生就业单位不稳定, 从而导致毕业生党员无法转接组织关系。这些毕业生党员往往选择把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党组织。明确大学生流动党员的范畴, 是把握控制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2 当前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能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在基层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保持与学生流动党员的联系, 指定专人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学生流动党员信息, 至少掌握一条最稳定的信息, 如父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邮箱等, 并建立信息库, 有变化时及时调整。但是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2.1尽管有专人管理, 但是实际上存在着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难掌握等现实问题。毕业生流动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流动比较频繁, 工作不够稳定, 生活缺乏保障, 生存压力较大, 要按时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 难度较大, 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的尴尬局面。这在客观上使得高职院校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题。
2.2容易忽视顶岗实习、就业实训、单位试工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 实施“2+1”、“2.5+0.5”等人才培养模式, 三年级学生党员基本上全部成为流动党员群体, 数量大, 实习单位分散。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尽管基层党组织安排有专人负责, 但是专人往往非专职, 责任常常定在辅导员身上, 而辅导员工作繁忙烦琐, 常常责任难于落实到位, 使得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管理到位, 又是甚至出现了“真空地带”。
2.3避免麻烦, 整齐划一, 迁出所有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据调查, 自2005年以来,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避免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教育管理上所带来的麻烦, 对毕业生党员采取了强制迁出组织关系的做法, 要求毕业的学生党员一律将组织关系迁出。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 组织关系迁往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或暂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 组织关系迁到父母单位、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党组织。强制要求毕业生党员迁出组织关系, 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 会形成新的流动关系。这种做法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工作负担, 但是却将责任推给了别的党组织。更有甚者, 毕业生党员不能按照组织关系接转的时限到组织关系转入地接转组织关系, 而是怀揣介绍信到处游荡, 久而久之, 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袋党员”。
3 当前高职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归因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分析不乏以下三大原因:
3.1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 在观念、体制和手段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学生流动党员是近年来党建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部分基层党组织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毕业生已经毕业离校, 已不是学校的人, 从而没有及时研究,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 由于学生流动党员具有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 这使得部分党务工作者在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 缺乏信心。
3.2部分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的组织观念淡薄, 党员意识不强。由于学生流动党员年纪轻、党龄短, 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较短, 党性意识比较薄弱。部分流动党员在离校后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淡薄了组织观念, 逐渐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 完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有些流动党员步人社会以后, 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而频繁更换工作, 不及时通知学校党组织, 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 不参加党组织生活。
3.3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薄弱。党的十五大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 都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建设远远不相适应。而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缺失, 加之非公企业与所在地的基层党组织对于接收大学生流动党员缺乏积极有效的通, 使得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难以推动的局面。
4 加强高职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对高职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既要抓好教育, 也要抓好管理,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在教育中强化管理, 在管理中加强教育。
4.1基层党组织要充分重视, 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机构。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充分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 保证工作有序开展;要增强基层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意识, 层层落实责任;探索建立学生流动党员联系人制度, 由同一支部的在校学生和教师党员“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 落实责任到人, 全方位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动向;要完善机构人员设置, 实现专人管理, 保障经费, 为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2严把“质量关”, 提高党员的发展质量。实践证明, 如果发展的学生党员在校时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 他们成为流动党员后, 都会比较积极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党员的意识较强。学生离校前夕, 除要对其加强组织关系有关管理制度的教育外, 还应根据这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分类指导, 对学生流动党员存在的疑问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同时, 要重视收集整理流动党员的个人相关信息, 建立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 掌握学生流动党员详细情况。
4.3对于已就业的大学生流动党员, 学校基层党组织的责任人要积极协调流入地企业和当地基层党组织, 使其能够参加流入地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活动, 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待时机成熟, 学校适时将其组织关系转人流人地党组织。
4.4对于待就业的学生流动党员, 由于其居无定所, 游移不定, 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主要依托“党建综合信息平台”来完成, 有条件的待就业流动党员也可以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 实现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4.5对于顶岗实习、就业实训、单位试工大学生流动党员, 分为两种情形来运作:一是集中型。可成立临时党支部, 按时开展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 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临时党支部要经常浏览“党建综合信息平台”, 完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类事项, 同时, 也要与学校责任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二是分散型。此种情形也分为两类情况, 即单位有党组织和无党组织。单位有党组织的, 要求流动党员参加单位党组织的各类活动;单位无党组织的, 要求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
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既是贯彻执行“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方针, 也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应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狠抓落实, 改革创新, 让学生流动党员离校不离党, 永葆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Z].2006 (10) .
[2]王皓发.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工作调查与分析.广东高校党建研究 (2009) [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 .
[3]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组.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
[4]祖勤.浅议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12-01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体制机制的发展变革,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有所增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当今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在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1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
1.1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教学体制改革学科的属性决定的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交通工程四个专业已全部进入卓越培养计划,根据纲要要求,学生要在企业学习一年;另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参加校际交流项目到海外学习等,期限一般为半年,个别的还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而延长;大四的学生第二学期要到企业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等,为期一学期。
1.2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临时性的工作安排造成的
除了教学科研,其他工作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导致其流动。有的是常规化的临时性安排,如本科生军训,由于新生没有独立的年级党支部,就使得党支部不能整建制地移植到军训之中。有的是影响面较大的重大活动,如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安排了300多名学生服务于多个相关场所,其中有60多名学生党员,历时半年左右,尽管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因为学生志愿者分布在不同场馆、不同业务口、不同区域,学生党支部也不可能整建制地移植。
1.3 流动党员组织管理的一般办法有时不太适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规定了流动党员界定及管理的一般办法。但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如果由地方或驻外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甚至有些将学生组织关系转入实习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明确其党组织。三是流动党员的时限界定。所以,对流动大学生党员管理的责任往往仍在高校的党支部。
2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2.1 加强源头与质量控制,提升党员素质及党员意识
大学生因实习等原因外出后对党组织的关心度下降,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党支部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管理不严,制度不全,进出无登记,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有的学生党员不愿受约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个别大学生党员情绪低落,会逐渐疏远党组织,使学生党员处在游离状态。
2.2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创先争优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保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教学科研学习等各项工作中,外地实习、参加临时性的大型活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
2.3 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途径和办法
为了应对新的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趋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全员覆盖、有效覆盖,在保证党组织可以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同时,也保证了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对大学生流动党员从严界定、对其管理教育从严要求的出发点之一,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3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3.1 注重流动党支部建设,完善流动党支部管理机制
(1)根据毕业生党员在企业中实习的人数成立党小组,落实党小组组长人选。(2)做好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联系工作。(3)做好毕业生党员在外实习、培训的权益保障工作。(4)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带队,支部书记等实地考察慰问。
3.2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
(1)利用QQ群、E班、短信推行“网上”教育。(2)实行党组织生活“遥控”教育。并把学习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
3.3 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应对新形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全员覆盖,保证党组织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保证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建立制度,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3.4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特色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1月主办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研讨会”,与苏州地铁、郑州地铁、杭州地铁、南京地铁等开展了学科、科研、就业、产学教育等上的合作,加强了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并组织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职前辅导主题活动、9号线大学生自管线、穿越2号线绿色出行”等多项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与杭州地铁、西安地铁公司签订了《大学生党员实习管理办法》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党组织生活,使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校内校外党员教育的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孙明.对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2-33.
[2]郭文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44-245.
[3]张学茹.浅议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载体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82.
[4]李艳.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4-95.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推荐阅读:
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10-27
浅谈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3
流动党员管理材料10-12
流动党员的管理11-20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09-07
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10-01
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05-26
江源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07-16
党员承诺书(流动党员)11-15
流动党员思想汇报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