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与作者互动研究综述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定义与内涵

1.1 媒体 (Media)

媒体是英特网和手机普及后, 尤其是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后的时代。什么是媒体呢?媒体就是传播信息的介质。也就是宣传的载体, 或者称为平台, 是能为信息的传播服务的。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报纸刊物是第一媒体, 广播是第二媒体, 电视是第三媒体, 互联网是第四媒体, 而现代出现的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1.2 新媒体 (New Media)

什么是新媒体呢?新媒体是时间上相对的、不断更新的概念。在大众传播历史上,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无线电广播、40年代出现的电视媒介, 相对于当时的报纸媒介等而言, 就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介”。到了20世纪80年代, 人们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电子传播手段赋予“新媒介”的称谓, 而将广播、电视等称为传统媒介。如今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和电视等, 其中, 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短信、腾讯QQ、社交网站等都是信息交互手段, 是人们青睐的网络工具, 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新媒体化了。新媒体对于当代人来说, 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而是一种崭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新媒体除了它基本的特点外 (转编码性、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转编码性) , 还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和虚拟性的特点。本文在编辑与作者互动研究上关注是这些特点。新媒体中, 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传播载体, 用户就是消息源, 门户对消息的控制被大大削弱。新媒体在传播关系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特定的传播关系。

1.3 编辑 (Editor)

编辑古义是指收集编连简策。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它是一种工作类别, 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 中文被称为编辑。本文所指的编辑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所有人员, 包括文字编辑、责任编辑、美术编辑、英文编辑和网络编辑等。新媒体下编辑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 包括信息收集与利用能力;是否富有创新意识能力;是否熟悉出版业务和懂经济核算能力;是否有了解消费者的能力, 是否能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的能力;是否具有语言文字能力, 包括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写作能力等。是否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1.4 作者 (Author)

作者一般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 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 或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苏联、法国、联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版权法中, 作者指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与方法, 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 并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 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歌词作家、记者、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工艺品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摄影家、翻译家、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等。美、日等国的版权法也承认法人为作者。本文所指作者是文章的撰写者, 艺术品的创造者。

1.5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 是平等的关系, 是朋友的关系。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就像车之双轮, 鸟之双翼, 互相依托, 互相制约。编辑和作者要实现精诚合作, 良性互动, 相互依存, 期刊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才能赢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学报编辑面临诸多新问题, 在编辑和作者之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的关系, 才能使作者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不断壮大, 并保持学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期刊才能真正成长并壮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威廉斯 (Alan D.Williams) 在《编辑都在做些什么?》中, 认为编辑具有三个功能:1) 编辑在寻找、发现理想的作者和书稿——寻找自己编辑理想实现的载体时, 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搜猎者;2) 在与作者的互动中, 扮演的应该是“絮聒不休的治疗师或化平凡为神奇的魔术师”;3) 当书稿进入出版发行阶段时, 编辑的第三个角色就是扮演和书稿、作者打交道, 又要面对出版商和方方面面的事务[1]。格罗斯在书中他邀请了39位在各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顶级编辑, 分别介绍他们最擅长的某一方面的编辑工作和编辑技巧。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编辑的角色”侧重编辑理念, 对编辑在美国出版业中扮演的角色, 什么人适合做编辑, 以及编辑应遵守的伦理准则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第二部分“编辑工作现场”, 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 乃至编辑助理在出版流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详细讲解了编辑这条流水作业线上的每一个工序是如何运转, 相互之间又是如何衔接的。第三部分“类型出版面面观”, 由十几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编辑谈他们在各自专业范围内的编辑心得[2]。

2.2 国内研究现状

陈宏宇探讨了大众传媒在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中的意义, 概述国内外科技期刊利用大众传媒出版的现状与大众传媒的合作实践, 认为大众传媒已经逐步成为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的新模式, 而这种模式对于大众、科技期刊及作者、大众媒体等多方都是共赢的[3]。陈晓红在科技期刊都面临着发行量下降、广告难做、办刊经费不足的困难, 怎样将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纳入良性循环, 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是所有编辑部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 在实践中探索科技期刊的体制创新与生存发展战略, 显得尤为重要[4]。魏杰, 陈红展阐述了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 科技期刊传统的剪刀加浆糊的编辑模式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加鼠标的数字化办公模式。这种模式下, 编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科技期刊也逐渐由传统的纸质出版逐渐向数字化出版转变[5]。霍克介绍了在新时代下, 媒介日趋激烈竞争, 电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而过剩的信息压力、媒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及读图时代的消费需求, 都为编辑从业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 电视编辑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6]。杨国兰阐述了编辑与作者是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对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针对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试图构建一种互动模式[7]。金春平的文章中提到,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新闻编辑生产, 由于植根于web2.0网络应用技术基础上的微博信息交互平台, 微博新闻在发现模式方面的转型, 集中体现在渠道公众化、题材日常化和共享同步化等方面;在选择标准模式转型方面, 日益突出话题的公益化、内容的隐秘化、辐射的纵深化;在编辑报道模式转型方面, 体现了主题的导引化、报道的驱动化、结构的未完成化等特点。微博新闻的编辑生产模式,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弊端, 但也存在难以逾越的新闻类型局限[8]。秦小建通过对比传统的广播新闻编辑模式, 阐述传统文稿系统的不足, 来突显全媒体新闻系统的优越之处, 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全新闻、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播新闻编辑模式新的特点, 浅要分析广播新闻编辑模式今后的发展趋向[9]。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信息化时代, 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报纸编辑在新的信息化时代, 应该明确角色定位, 发挥最大功能, 适应社会发展, 才能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进行结合, 促进现代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报纸编辑功能与现代新闻媒体特征入手, 对新时期的角色定位进行描述分析[10]。邹岚萍从出版界一句行话“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入手, 批判性地进行解读, 剖析了编辑与作者关系的深层含意:契约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并存, 并结合实际工作中对作者的认知, 提出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模式:情感互动的诤友、思想契合的同道和互利双赢的伙伴[11]。韩云涛认为办报刊、出精品, 作者和编辑都责无旁贷, 而且, 作者和编辑多一些沟通, 各自增加一点编辑意识或作者意识大有必要[12], 冯长根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9 800多种期刊中, 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比重最高, 超过期刊总数的50%。如此数量庞大的期刊类型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在10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13]。沈芸随着学术期刊的发展, 作者和编辑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互依存度有所提高。老一代编辑家关于编辑与作者关系的理念, 对今天的编辑依然有深刻启示。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面临诸多新问题, 在编辑和作者之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 才能使作者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不断壮大, 并保持期刊的创造力和生命力[14]。石颖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 和谐共进,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 表现在对人的关怀上, 密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其显著作用是扩大了作者群, 增加了刊用稿的选择性, 提高了期刊质量。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协作精神, 是对和谐这一终极理念的追求[15]。宫福满分析科技期刊出版系统中编辑对作者及作者对编辑的作用特点。认为构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良性互动应具备两个基础:一是作者教育;二是编辑示范。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本文在分析这种互动的基础上, 阐述如何在科技期刊出版实践中构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16]。

3 总结

综上所述, 专家们对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及编辑在新媒体下应有的素质做了研究与详细的阐述。但对于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与作者互动建构的研究不多, 目前涉及到此问题的文章也只是仅限于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如何处理好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做好期刊等。没有对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与作者之间, 在新媒体下如何互动, 没有一定的构建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模式的构建, 对期刊的发展壮大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新时代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学报如何发展才能满足读者需求, 适应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期刊专家们的研究成果, 得出不仅学报应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 而且学报编辑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编辑与作者之间应建立新的互动的关系, 才能满足读者需求, 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作者,综述

参考文献

[1] 威廉斯 (Alan D.Williams) .编辑都在做些什么?[M].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3.

[2] 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3] 陈宏宇.大众传媒: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的新模式[C]//第11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科技期刊立体化出版模式论坛论文集, 2011.

[4] 陈晓红.期刊社与企业合作共创双赢的办刊新模式[R]//第五届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暨2008'上海科技期刊国际研讨会, 2008.

[5] 魏杰, 陈红展.浅析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模式的变化[J].今传媒, 2012 (4) .

[6] 霍克.新时代下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卷宗, 2013 (5) .

[7] 杨国兰.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机制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 (10) .

[8] 金春平.自媒体时代微博新闻编辑模式分析:基于新闻生产市场学视角[J].编辑之友, 2015 (1) .

[9] 秦小建.全媒体时代下关于广播新闻编辑模式的分析[EB/OL].

[10] 安杰艺.试论基于新闻媒体时代的报纸编辑角色定位[EB/OL].http://www.docin.com/p-938348488.html.

[11] 邹岚萍.构建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模式:从出版业一句行话谈起[J].编辑学刊, 2014 (03) .

[12] 韩云涛, 等.作者的编辑意识与编辑的作者意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4 (7) .

[13] 冯长根.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幅快质量差距不小[OL]. (2015-01-12) .http://www.hbrc.com.

[14] 沈芸.构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和谐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15] 石颖.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互动的实践和作用[J].电大理工, 2008 (3) .

[16] 宫福满.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编辑学报, 2005 (5) .

上一篇:明代早期院体花鸟画研究下一篇:石油产品水分的测定方法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