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为教师设计使用的(一般不向学生公开),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印发给学生),教案和学案的统一设计要体现两者的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总复习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三语文总复习策略
摘 要: 重视试卷讲评,把阅读和写作作为复习的重点,培养学生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是提高高三语文总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高三语文总复习 备考策略 研究性学习 教学管理和监控
高三语文该怎样进行备考,如何才能高效率地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我以为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度重视试卷讲评
高三语文总复习,一般说来要做大量的试卷。如何高效地发挥试卷(如省、市质检)的榜样甚至是导向的作用?我以为要特别重视试卷的讲评。试卷讲评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如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再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最后,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二、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
2005年以后,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剔除掉语基部分的单项选择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赋分比例,把作文提到70分。因此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我们首先必须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把这两块作为备考复习的重点。在阅读方面,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这里特别指出,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或规律。其次,从试题设计的侧重点,把握材料的核心。命题设计者总是根据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而确定测试重点,而这些测试重点常常是材料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这篇材料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懂得试题设计的这一性质,我们就可以从材料的本意内容出发,抓住全文的核心,然后一个一个地突破试题的重难点。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完善知识体系,充分认识自己,为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强化教学管理和监控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習心理的动态,实施监控,诱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催生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地“指导”,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在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作者:陈云兴
高中化学推断资料
1.颜色状态 状态 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 H2O、H2O
2、C6H
6、C2H6O 、Br
2、Hg、等
有色气体: NO2 (红棕色)、F2(浅 黄绿色)、Cl2(黄绿色);
无色刺激性气体: SO2 、 NH
3、 HX(F、 Cl、 Br 、 I)
无色无 味气体: H
2、 N
2、 O
2、CO
2、CO、 CH
4、 C2H
2、 NO。
溶液中的有色离子: Cu2 -(蓝色)、 Fe2+(浅绿色)、Fe3 +(黄色)、MnO42- (紫红色)。
Br2 在水中显黄(橙)色,在有机溶剂中显橙(红)色,I2 在水中显黄(褐)色,在有机溶剂中显紫(红)色。 有色固体:( 淡 ) 黄 ( 棕 ) 色 固 体 : Na2O2 、S 、FeS
2、FeCl3; 黑色固体: MnO
2、C、CuO、FeO、 Fe3O4 、 CuS CuS2 ;
紫(黑)色固体: KMnO
4、 I2 ; ( 紫 ) 红色固体: Cu Fe2O3Cu2O e(OH)3 Cu; 蓝 ( 绿 ) 色 固 体 : Cu(OH)2CuSO4· 5H2O。
有色沉淀: ①白色沉淀:H2SiO
3、AgCl、BaSO4(不溶于酸 ) 、BaSO3 、Mg(OH)2 、Fe(OH)2 、Al(OH)3 、BaCO3 、CaCO
3、 CaSO
3、 MgCO3 等;
② ( 浅 )黄色沉淀: AgBr、AgI、S; ③红褐 色沉淀:Fe(OH)3; ④蓝色沉淀: Cu(OH)2;
⑤黑 色沉淀:CuS、FeS(一般为S的化合物)。
2.物质的特征结构10电子微粒可能为18电子微粒可能为14电子微粒可能为常见的正四面体结构有 N3 、O2 、F 、OH 、NH2 、Ne、CH
4、NH
3、H2O、HF 特征结构10电子微粒:Na +、Mg2+ 、Al3+ 、NH4 -、H3O+
18电子微粒:K +、 Ca2 +、 Ar、 F
2、 SiH
4、 PH
3、 H2S、 HCl、 H2O
2、 N2H
4CH3CH3 CH3F CH3OH HS-
S2 -
Cl -
O2 等。 3. 四面体型有:甲烷、CCl
4、白磷、NH4 ;
4. 三角锥形有 NH3;
5. 直线型的多原子分子为 CO2 (注意CO2 结构式: O=C=O 电子式O::C::O)经常考,几率90%以上 6. H 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常见元素中半径最小的是 H。 7.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 的元素有H、Be、Al、Ge 等。
8.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或3倍的元素一定在第二周期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是 金刚石和晶体硅
9. 特殊的反应现象燃烧 H2+Cl2(苍白色火焰),C2H2(C6H6)+O2(明亮火焰,浓烈黑烟)。 Na (黄色)、K (紫色)。 淀粉遇 I2 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使品红溶液褪色(注意考证很多考这个,将几种具有漂白性质的结合起来考:HClO,SO2,H2O2 等)
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NO→NO2 NH3 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Fe3遇OH -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 SCN -显红色。 Fe2 遇 OH-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生成红褐色;Fe2 +遇 SCN -无明显变化,通入Cl2后溶液显红色(注意继续通入Cl2可能会使红色消失,原因是产生HClO--漂白)思考: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例如铝的三角转换量少生成沉淀,量多沉淀消失。
10. 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含 NH4+
11. 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可能含:CO32 -、HCO3- 、SO32 -、HSO3 -(S2- 、HS- )等
4.特征反应(中学) (1) 两 性 物 质 : 两 性 氧 化 物 如 Al2O3 , 两 性 氢 氧 化 物 如 Al(OH)
3、氨基酸等。
(2) 弱酸弱碱盐:(NH4)2CO
3、CH3COONH4 等。
(3) 弱酸的酸式盐:如 NaHCO
3、Ca(HCO3)
2、AaHSO3 等固体加热后不留残渣的物质常温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 I
2、NH4Cl、(NH4)2CO
3、NH4HCO3。 Na、K、F
2、Na2O
2、CaC2。
(4) H2O2 (MnO2催化剂) =H2O+O2↑ 有 MnO2 参与的化学反应 (5) 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 碱溶液反应的物质是:两性化合物 (6) MnO2+4HCl(浓) △= MnCl2+2H2O+Cl2↑
K2mnO4 △= K2MnO4+MnO2+O2↑ 2NaHCO3 △ =Na2CO3+H2O+CO2↑ Ca(HCO3)2 △= CaCO3+H2O+CO2↑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 NH4HCO3 △= NH3↑+H2O↑+CO2↑
(NH4)2CO3 △ =2NH3↑+H2O↑+CO2↑ 4HNO3 (加热或光照)△= H O+4NO2↑+O2↑
铵盐与碱反应,如 NH4Cl 与 Ca(OH)2 Cu、C 等与浓 H2SO4 或硝酸的反应 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 Na2CO
3、NaHCO
3、Na2SO
3、NaHSO3 等与强酸反应。 电解饱和 NaCl 溶液、CuSO4 溶液、AgNO3 溶液等。 Cl2 与 NaOH/Ca(OH)2反应 5.置换反应的类型
1.金属→金属 + 如 Fe +Cu2 +=Fe2 ++Cu, 2Al+Fe2O3高温=Al2O3+2Fe(铝热反应的方程式,我不好编辑)实验室铝热反应的条件:镁条点燃加热或先撒碳粉再滴浓硫酸(产生巨大热量) 3Fe+4H2O(g) △ =Fe3O4+4H2
2Mg+CO2点燃=2MgO+C(还有可能生成CO,具体方程式自己写出来吧) 3.非金属→非金属(1)固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 如:(1) 2C+SiO2高温=Si+2CO↑
(2) 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C+ H2O(g)高温=CO+ H2
(3)气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 如:Cl2+2KI =2KCl+I2, Cl2+H2S =2HCl+S↓
O2+4HI =2I2+ H2O (4) 气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 如:2F2+2H2O =4HF+O2 (5)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 如:Cl2+2HBr =2HCl+Br2 8.化合价变化 变价元素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是推断题的命题角度之一,常考到的元素有:Cl、S、N、C、Fe 等。
9.物质组成的特殊配比 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 2:1 或 1:1 的特殊化合物有:Na2O、Na2O2 类,H2O、H2O2 类,CaC
2、C2H
4、 C2H
2、C6H6 类。
*10.物质间的一些特殊转化关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精髓, 熟记一般的转化网络如 “铝三角” 、 “铁三角”
11.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主要反应 工业制漂白粉 工业合成氨 氨的催化氧化 电解饱和食盐水 电解制镁、铝 工业制玻璃 (将工业制取与实验室制取区分开来) 2Cl2+2Ca(OH)2 N2+3H2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 =电解CaCl2+Ca(ClO)2+2H2O+2NH3↑ 4NO+6H2O 电解=4NH3+5O2
2NaOH+H2↑+Cl2↑电解=2NaCl+2H2O MgCl2 高温 =Mg+Cl2↑; 2Al2O3高温=4Al+3O2↑
Na2CO3+SiO2 CaCO3+SiO2高温=Na2SiO3+2CO2↑+ CaSiO3 工业制硫酸
4FeS2+11O2 +2SO2点燃=2Fe2O3+10SO2(或 2S+3O2 =2SO3) SO3+H2O=H2SO4 工业制粗硅
SiO2+2C催化剂 △= 高温Si+2CO↑
二、常见的突破口: 抓住题目的突破口,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关键。题目中的突破口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突破口通常是 指物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一些特征的反应现象;而隐性的突破口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或者物质 之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状态 液态单质:Br
2、Hg;
2、液态化合物:H2O、H2O
2、H2SO
4、HNO3 等;
3、 气态单质:H
2、N
2、O
2、F
2、Cl2 等;
4、气态化合物:氧化物:CO CO2 NO NO
2SO2
5、氢化物:C2H2 NH3 H2S HX (并从特殊颜色﹑气味﹑相互反应等方面总结)
2、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火焰颜色:苍白色:H2 在 Cl2 中燃烧;
(淡)蓝色:H
2、CH
4、CO 等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Na 在 Cl2 或空气中燃烧;
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 或 Fe 在 Cl2 中燃烧;
白烟:Na 在 Cl2 或 P 在空气中燃烧;
白雾:有 HX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 白色烟雾:P 在 Cl2 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 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AgOH→Ag2O。 (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 (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 (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 (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
(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 (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 SCN 变红色、OH 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2)遇 Ag 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 、Br 、I 。 (13)可溶于 NaOH 的白色沉淀:Al(OH)
3、H2SiO3;金属氧化物:Al2O3; (14)可溶于 HF 的酸性氧化物:SiO2;
(15)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 ;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
2、SO
2、H2S; 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CO32 -、HCO3- ;SO32- 、HSO3- ;S2- 、HS- ;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 (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2O
3、Al(OH)
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 (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2O
2、CaC2 及 Mg3N
2、Al2S3 等; (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
2、Ca(OH)2 与 NH4HCO
3、(NH4)2SO4 等 (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2+CO
2、AgNO3 氨水、Al3 +OH 、AlO2 +OH 、Ba(OH)2+H3PO4 等; (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
3、AgCl、AgBr、AgI;
(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 一.金属部分: [题眼归纳] 1.特征现象: (1)焰色反应:Na (黄色) 、K (紫色)
(2)浅黄色固体:S 或 Na2O2 或 AgBr
(3)有色溶液:Fe (浅绿色) 、Fe (黄色) 、Cu (蓝色) 、MnO4 (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
2、CaCO
3、BaSO
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 、NO2(红棕色) (4) 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 [Fe(OH ) 2 ] 遇空气 变成 红褐色 [Fe(OH ) 3 ]
(5)既产生淡黄色沉淀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2O3 +2H =S↓+SO2↑+H2O (Na2S2O3 + H2SO4) (6)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并产生淡黄色沉淀: 2FeCl3+H2S=2FeCl2+S↓+2HCl
通 CO2 变白色浑浊:石灰水(过量变清) 、Na2SiO
3、饱和 Na2CO
3、浓苯酚钠、NaAlO2 2.基本反应: 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①单质:Al、Si
②化合物:Al2O
3、Al(OH)
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 如: Al3+ ③Al(OH)3 AlO2- 二.非金属部分: 2H2S+SO2=3S+2H2O 4N2+6H2O催化剂= 4NH3+6NO ?? ①Cl2+H2O=HCl+HClO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③ 还原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 Cl2+H2O 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氯水中的 HClO 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 化(如萃取) ,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 、还原法(如 Mg、SO2 等) 、加成法(加不饱和的 有机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 Br2 与 Fe 或 KI 反应。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 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 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 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命题以选择何种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后呈何现象、上下层如何分离等形式出现。解题关键是抓住适宜萃 取剂的条件、液体是否分层及分层后上下层位置的决定因素。分液操作时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 的顺序。 为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一定要打开上部塞子或使瓶塞与瓶颈处的小孔或小槽对齐, 与大气相通。
【易错指津】 1.CO2 通入 NaOH 溶液的判别错误。 CO2 通入 NaOH 溶液的反应与 CO2 气体通入量有关。当 CO2 通入少量时生成 Na2CO3,当 CO2 通入 过量时生成 NaHCO3,CO2 通入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Na2CO3 又有 NaHCO3。因此推断产物时一定要 注意 CO2 与 NaOH 间量的关系。
2.Na2CO3 溶液中滴加盐酸过程不清楚。 在 Na2CO3 溶液中滴加 HCl,CO32-先转化为 HCO3-,再滴加盐酸 HCO3-转化为 H2CO3,不稳定分解 为 CO2。
3.CO2 通入 CaCl2 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的分析错误。 可用反证法:如能产生沉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Cl2+H2O=CaCO3↓+2HCl。因 CaCO3 溶于盐酸,故反应不能发生。因为 CO2 只有通入中性或碱性溶液才能产生 CO32-,并同时产生部分 H+, 若原溶液无法消耗这部分 H+,则不利于 CO2 转化为 CO32-,也就无法与 Ca2+形成沉淀。若要使 CaCl2 与 CO2 反应生成沉淀,就必须加入部分碱溶液中和 CO2 与 H2O 反应而产生的 H+。同理,该思维方式适 用于 CO
2、SO2 通入 CaCl2 或 BaCl2 溶液。 (前面提到的物质的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
4.不要把 Na2CO3+SiO2 ?? ?? Na2SiO3+CO2↑与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相混。前者是工业制玻璃的反应式之一,是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而后者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若交换条件,两者均不发生反应。
硝化反应:C6H6 ①与金属反应:Cu 酯化反应:C3H5(OH)3 ②与非金属反应:C、S ③Fe、Al 在冷、浓 HNO3 钝化 ④ Pt 、 Au 能 溶 解 于 王 水 ( 浓 HNO3: 浓 HCl=1:3) ⑤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Fe2+、SO
2、H2S、 HI 1.氨水显弱碱性的理解: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少部分电离出 OH-、NH4+,所以氨水具有弱碱性(涉及可逆反应)。 注意以下两点:(1)氨水遇 Al3+、Fe3+、Mg2+分别可以生成 Al(OH)
3、Fe(OH)
3、Mg(OH)2 沉淀,但氨水中滴加 Ag+ 溶液开始出现沉淀 AgOH,继续滴加沉淀即溶解生成银氨溶液; (2)氨水遇酸、酸性氧化物可以成盐, 又根据氨水与酸的量关系分别得到正盐和酸式盐。如: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 NH3•H2O+SO2=NH4++HSO3-是错误的。 2.NO、O2 被水吸收的分析错误。 NO、O2 被水吸收实质上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3NO2+2H2O=2HNO3+NO。生成 NO 还可以继续氧化,生成 NO2 再溶于水,这是一个循环反应。如无任何气体剩余,最终产物应为 HNO3,恰好 反应的量的关系:4NO+3O2+2H2O=4HNO3,实际反应中可以有 NO 或 O2 剩余,但不能两者兼有之。 3.氮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O2 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 NO2 不是硝酸的酸酐。掌握酸酐的判 断方法。NO2 与溴蒸气不能用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检验。 4.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性强弱表NO3-,ClO4-....等等,自己翻资料)可以将 Fe2+氧化为 Fe3+、SO32-氧化为 SO42-,将 I-、Br-、S2-氧化为 I
2、Br
2、S。 5.检验 NH4+离子,可加入烧碱溶液后,必须加热 ,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NH3,否则不一定有 NH3 放出。
四、 硫和硫的化合物 【知识网络】 H2S=S+H2
2H2S+3O2( 过量)=2H2O+2SO2 ①2H2S+O2=2H2O+2S↓ 强还原 性
②H2S+I2=2HI+S↓ ③H2S+2Fe3+=2Fe2++2H++S↓ ④ H2S+H2SO4( 浓 )=S ↓ +SO2+2H2O 氧化性
⑤ 3H2S+2HNO3=3S ↓ +2NO ↑ H2+S=H 2S +4H2O
S+O2=SO
2Fe+S=FeS 2Cu+S=Cu2S S+2H2SO4=3SO2 ↑+2H2O
3S+6KOH=2K2S+K2SO3+3H2O ①SiO32-+SO2+H2O=H2SiO3↓+SO32酸
②CO32-+ SO2=CO2+ SO32③HCO3-+SO2=CO2+HSO3-④SO32-+ SO2+H2O=2HSO3①2SO2+O2=2SO3 SO2+Cl2+2H2O=H2SO4+2HCl 使 KMnO4 溶液褪色 3Mg+SO2=MgS+2MgO ②2H2S+SO2=3S+ 2H2O ↓ 氧化性与还原 性 弱氧化 性 特性
③ 2S2-+3SO2=3S 漂白性: 使品红溶液褪色 浓硫酸:脱水性
HCOOH (酯化反应)
强氧化性
Fe、Al 钝化
催化剂 + 脱水剂
与 Ca3(PO4)2 制 H3PO
4、 过磷酸钙作干燥剂 C2H5OH浓 H2SO4 170℃ =C2H4 ↑ + H2O 【易错指津】 1.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组成、用途. 本章中出现的物质俗名比较多,有些名称之间又特别容易混淆,如冰晶石和重晶石、芒硝和硝石、 大苏打和苏打或小苏打等,还有名目繁多的矾盐。这些虽属识记性的知识,但也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记忆,注意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记忆其化学组成有帮助。同时要及时归纳和比较,以便清楚地区 别它们。 2.熟悉有关各种价态的硫元素性质及转化,以作推断题(主要是框图型) 。 牢固掌握各种代表物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网络和反应原理,就可避免死搬硬套。对于框图型等推 断题,也要善于找“题眼” ,挖掘题中隐含的提示,注意对题设条件的充分应用,尽量缩小范围。推断 时不仅要关注网络的结构,还要注意题干提供的不起眼的信息,如颜色、状态、式量、用途等都可能成 为突破的切入口。 3.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 SO2 和 Cl2 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特点。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 酸的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而 SO2 是由于它溶于水 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 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如:通入 SO2品 红 溶 液褪 色加热至沸腾又变红色
Cl2褪色加热至沸腾不显红色(不恢复)
紫色石蕊通入Cl2很快变成红色 继续通入变为无色(生成次氯酸)
4、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 A + 化合物 B → 单质 C + 化合物 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 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常是 H2 或 C) ,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 质之间的置换或 F2 置换出 O
2、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 S,另外 C 可以置换出 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 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 C 和 H2) 。
(2)A 的化合物 + A 的化合物 → A 的单质 + 化合物 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 S、Cl
2、N2。
(3)单质 A + 强碱 →两种含 A 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 A 通常是 X2 或 S;
(4)单质 A + 单质 B → 化合物 C ;C + 单质 A → 化合物 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 A、B 两种元素可以形成 C、D 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 元素是金属,则必为 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 C、N、S 或 O 等,故以上 C、D 分别是 NO、NO2 或 CO、CO
2、或 SO
2、SO3 或 Na2O、Na2O2 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 KMnO
4、NaHCO
3、NH4HCO
3、(NH4)2CO
3、NH4I、Cu2(OH)2CO3 等的分解。
(6)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 NaCl 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 NH4Cl 溶液。
三、思维方法 可以是正向思维,即从前向后推导,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即根据特征先确定后面的物质;还可以从 中间开始向前向后推导, 究竟按哪一种思维方式, 应根据题干信息和框图信息找出的突破口的位置确定。 具体归纳有如下几种 1.寻找特征反应和特殊现象法 能表现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物质,往往具有特征反应,或在反应中产生特殊现象。例如,焰色 反应呈黄色是钠元素的特性;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铜;遇碘显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现象也常用于判断 NaOH 盐酸 置空气中 碘的存在);固体单质 溶液 白色沉淀 先灰绿色后变为红褐色, 是铁及其化合物所特有 的现象;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是 SO2;NO 遇到氧气变红棕色;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等等。这些都是特殊的信息,都可以作为解推断题的突破口。 2.利用转化关系尝试法 由于某些推断题的结论只有较少的可能性, 因此可将每种可能的结论代入题内尝试, 即可找出正确 答案。或记住一些重要的转化关系,答题时,将试题框图形式与记住的转化关系对比,寻找相似关系, 常使复杂的推断变得轻而易举。 3 . 利用层层推进法 根据题目的明显条件(突破口),先推出第一层的结论,利用所得结论和其他已知条件,逐一推导, 将较深层的结论一一推导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推断题。
4.小结: 无论推断题属于哪种物质形式,均遵循这样的推理思路: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寻找突 破口、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或逆推)、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依物质的特 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 ,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借助推断题的形式表示如下)。 结构特征 推 断 题
抓关键 隐蔽条件 (突破口) 明显条件
反应特征 现象特征 其他特征 推断 结论 检验
无机推断题经常人为制造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走入“思考的误区” ,应对“陷阱”的良策一般是: ①做完题后一定要代入验证;②给“陷阱”假设后,推不下去时及时回头,切忌“一头撞死” 。另外, 答非所问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 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 而要求写元素符号 又答成元素名称或分子式; 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而错答为原 子结构示意图;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克” ;把物质的量、摩尔浓度、 气体体积、质量、溶解度、密度、压强等的单位漏掉;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配平;热化学方程式 不注明物质的状态等。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 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的更为扎实、系统,应用起来更为灵活,解起题来也才能够有根有据,条理清楚。我们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研究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复习方向
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首先要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悟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虽然高考形式有多种版本(如3+
2、3+理综、3+文理综合+1等),但只要根据当年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近3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2.关注新旧教材和新旧大纲的对比变化。与以往教材、大纲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大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2004年化学试题大家认为比2003年简单了一些, 2005年化学试题人们普遍认为比2004年又简单了一些,但从结构、题型上大体相同,体现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同时在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上每年都是有变化的。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模仿上一年的高考题,倒是前几年的高考题中耐考的题型及可变化的题型值得研究。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进一步阅读,不断地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高考试题将超脱课本,但不会超过考纲。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大纲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教师应拥有大量资料、获取各种信息,给予学生的应是简练和有效的,以免错误信息干扰学生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课本与课外资料的关系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的同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必须提醒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应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 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教师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编写一些练习题,使复习过程更加完善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比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同时要把对基本概念的复习变化为习题,否则,学生会对这部分內容感到枯糙无味。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 ,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硬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5.考前两星期一般不发练习和讲义,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但我们认为最后一段时间学生不能光做题或者光看书,化学知识的特点是经常琢磨、经常看会记忆很深刻,经常做题手会快,一旦放三五天就会感到生疏,缺少竞技状态,所以要建议学生每天做半小时的试题,并且告诉学生在做题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切不可盲目。如果选择题平时得分率比较高,那就可以多做判断题、有机题,若选择题每次都有丢分,一定要尽快总结失分之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再找类似的试题多做几道,找相应的薄弱环节试题加强训练,但不必要每天都面面俱到。
三、多思考,勤总结,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全面性是指对中学 ( 初、高中 ) 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重点性是指集中力量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 (人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如同分异构体的本质是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 ,向内有组
成元素量的关系相同,向外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判断等。精确性是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联系性是指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还可以进行变形等。
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把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
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教师要多学会反思
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
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保持良好心态,培养整体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要正确指导学生对待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
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从而每次考试都计较考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考试。这种观念必须予以改变,换一种方式思考,使学生真正明白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对考分低的学生应更加关心,多加以指导,他们是提高平均分的最有效的力量。高分不是自己教出来的,平均分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很好说明。
2. 教师创设良好的复习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上课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课堂上要使得学生围绕着教师,教师是学生复习的领路人,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教师要愉快地接纳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明确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创造良好的教学合作气氛。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复习方法,正确处理好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练习题、模拟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学生对知识再加工的能力。认真分析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考点、知识点、热点及变化趋势,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清华学子谈:如何进行高三化学总复习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题,总的讲覆盖面大,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的测验题较少,单一识记题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通过复习使自己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具体复习方法如下:
一、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如在阅读摩尔、反应热一章时,可列表如下 有了上述网络和基本概念的有效储存,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纳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
1 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但对后面第四节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三、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12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受益。
五、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六、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大可不必。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
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坚信,只要每个同学都注重基础,抓住重点,方法得当,坚定信心,努力拼搏,高考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三化学备课组成员由我和金晓佩、王良之等老师组成。高三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三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三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一次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汪萍琪、朱国英老师的示范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 3 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三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三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三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一)、教研组工作的计划性
为使教研组工作具有实效性、前瞻性。化学组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省市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安排,制定了五年为期限的远期工作计划。着力培养和打造名师、名人,以名师为先导带动组内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教研工作。每学年,制定好相对微观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每学期结束,都要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总结计划的完成情况。
(二)、备课组工作的特色性和有效性
随着学校的发展,教研组不断有新教师加入,每周2课时的教研备课活动,既有多样的形式,更有务实的内容。
1、提前一周确定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做到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教学反思。具体的备课内容有:①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课时内容;②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手段;③完成所用资料或试卷,提出试题中的精讲题、易错题;④一人发言,其他老师参与,作有益补充,完善“四备”。
2、备课组工作的特色
①长期以来,化学组教师发挥团队优势,备课时畅所欲言,欣赏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了团队教学优势。教师外出参加省市教学比赛,均获得佳绩; ②重视新课程的研究性备课,用新课程教材的高一高二备课组互相备课,借鉴经验。重视新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案,有选择地使用当前市面教辅资料,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③备课组内的互助交流。在高三年级的教学中,不同备课组的名师,教师都会对高三年级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料,教学建议,经验教训等。
4 本学期高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体计划是:完成化学第三册教学内容,进行高考第一轮复习,本学期计划完成除有机知识外的所有知识点,以迎接08年一月底的厦门市第一次统考。第一轮复习的总体思路是:落实并夯实双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重视后进生的个别辅导,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此具体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1) 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学习研究有关教材和考纲,了解考试动向,指导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供备课组共用。
(2)每周二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一方面落实前期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教法调整和学法指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3)加强组员间的听课,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加强校际间的教研,积极参加市(区)其他学校听课、教研、交流活动。
(4) 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及时化解学生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5) 坚持了两周一次的化学限时训练,每次训练有出卷人、审卷人,有答案 、有讲评,试题围饶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落实。每复习完一个专题进行一次大考,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分析,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自主复习与思考】
1.阅读《必修1》课本或教参,自己整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计算网络关系。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与27g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中共价键数目为19NA
C.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NA个分子,其中的氧原子数为2NA
D.1L浓度为1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NA个CO32-
根据2018年江苏考试说明,化学计算的分值约占总分的12%。因此,值得重视。有些同学 【考纲点拨】
由于水平和时间关系,往往放弃计算,其实不是明智之举。近年来,计算考查难度下降,步骤简单,或许计算的数值有点繁琐,但计算的思维确实简单。
考查热点:
Ⅰ以NA为载体的计算;
Ⅱ守恒计算,如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Ⅲ多步计算寻找首尾关系,多见于氧化还原滴定;
Ⅳ反应热和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和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Ksp等。
【自主研究例题】
工业上以海水为原料可获得金属镁及其多种化合物。其中Mg(OH)2是制备镁盐、耐火材料和阻燃剂等的重要原料。已知:①25℃时,Mg(OH)2的溶度积Ksp=5.610-12;
②Mg(OH)2(s)=MgO(s)+H2O(g) △H= +81.5kJmol-1。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从海水中获得Mg(OH)2工业上选择 NaOH作沉淀剂
B.Mg(OH)2能用作阻燃剂主要因为分解吸热且生成MgO覆盖可燃物
C.工业上由Mg(OH)2制金属镁的流程如下:
(2)已知酸碱指示剂百里酚蓝变色的pH范围如下:
pH 8.0 8.0~9.6 9.6
颜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25℃时,Mg(OH)2的饱和溶液中滴加2滴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所呈现的颜色为 。 (3)达喜是中和胃酸的常用药物,其有效成分是铝和镁的碱式碳酸盐。现进行如下实验确定化学式:
实验一:取该碱式盐3.01 g充分灼烧至恒重,测得固体质量减少了1.30 g;
实验二:再取该碱式盐3.01 g使其溶于足量的盐酸中,产生CO2的体积为112 mL(标准状况);
实验三:向实验二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1.74 g白色沉淀。
①达喜中Mg2+与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②计算达喜的化学式。
【高考链接】
【例1】(2018江苏高考第5题)设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L1molL-1的 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 B.1mol羟基中电子数为10
C.在 反应中,每生成3mol 转移的电子数为6
D.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 键数为4
【例2】(2018江苏小高考第23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某几种:Cl-、SO42-、CO32-、NH4+、Na+、K+。为确认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2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沉淀4.30 g,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2.33 g沉淀不溶。(2)向(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促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1.12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原溶液组成的正确结论是
A.一定存在SO42-、CO32-、NH4+,可能存在Cl-、Na+、K+
B.一定存在SO42-、CO32-、NH4+、Cl-,一定不存在Na+、K+
C.c(CO32-)=0.01 molL-1,c(NH4+)c(SO42-)
D.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则c(Cl-)c(SO42-)
【例3】(江苏2009高考第20题)联氨(N2H4)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火箭燃料,N2H4与N2O4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
⑴已知:2NO2(g)= N2O4(g) △H= 52.70KJmol1。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N2O4(g)达到平衡。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能提高NO2转化率的是 (填字母)。A.减小NO2的浓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NO2的浓度 D.升高温度
⑵25℃时,1.00g N2H4(l)与足量N2O4(l)完全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19.14KJ的热量。则反应2 N2H4(l)+ N2O4(l)= 3N2(g+ 4H2O(l)的△H= KJmol1。
⑶17℃、1.01105Pa,密闭容器中N2O4 和NO2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c(NO2)=0.0300
molL-
1、c(N2O4)=0.0120 molL-1。计算反应2NO2(g) N2O4(g)的平衡常数K。 ⑷现用一定量的铜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制得1.00L已达到平衡的N2O4 和NO2的混合气体(17℃、1.01105Pa),理论上至少消耗Cu多少克?
【例4】(江苏2018高考第20题)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 2SO3(正反应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了21.28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吸收O2,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 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欲提高SO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向装置中再充入N2 b.向装置中再充入O2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d.升高温度
(3)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用百分数表示)。
(4)若将平衡混合气体的5%通入过量的BaCl2溶液,生成沉淀多少克?
【例5】(江苏2018高考第14题)某有机样品3.1g完全燃烧,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得到10g沉淀。该有机样品可能是( )
A.乙二醇 B.乙醇 C.乙醛 D.甲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
【例6】(江苏2018高考第13题)研究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类似数轴的方法可以收到的直观形象的效果。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A.密闭容器中CuO和C高温反应的气体产物:
B.Fe在Cl2中的燃烧产物:
C.AlCl3溶液中滴加NaOH后铝的存在形式:
D.氨水与SO2反应后溶液中的铵盐:
【例7】(江苏2018高考第20题) 以水氯镁石(主要成分为 )为原料生产碱式碳酸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l)预氨化过程中有Mg(OH)2沉淀生成,已知常温下Mg(OH)2的 ,若溶液中 ,则溶液中 = 。
(2)上述流程中的滤液浓缩结晶,所得主要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 。
(3)高温煅烧碱式碳酸镁得到 。取碱式碳酸镁4.66g,高温煅烧至恒重,得到固体2.00g和标准状况下 0.896L,通过计算确定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
(4)若热水解不完全,所得碱式碳酸镁中将混有 ,则产品中镁的质量分数 ▲ (填 升高、降低或不变)。
【自我检测】
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g CO2中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NA
B.11.2L乙烯、乙炔的混合物中C原子数为NA
C.1 L1 molL-1Na2CO3溶液中含CO32 -离子数为NA
D.1mol乙醇和1mol乙酸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为NA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6g碳与3.36LO2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分子数一定为0.3 NA
B.6.9g钠与足量的CO2和H2O(g)混合气体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0.3NA C.25℃时, 0.15mol/L的Na2CO3溶液中,Na+数目为0.3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氯仿中含有C-Cl数目为0.3NA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L 0.1molL-1的FeCl3溶液中有0.1NA个Fe3+
B.Na2O2与H2O反应生成11.2LO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约为2NA
C.60g二氧化硅中SiO键个数为2NA
D.在标准状况下,Cl2和H2的混合气22.4升,光照后原子总数为2NA个
4.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
① 2.3 g Na和足量的O2完全反应,在常温和燃烧时,转移电子数均为0 .1NA ② 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为0.1 NA
③ 标准状况下,2.24L Cl2通入足量H2O或NaOH溶液中转移的电子数均为0.1NA。
④ 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⑤ 10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含阳离子数大于0.1NA
⑥ 含有NA个NO
2、N2O4分子的混合气体,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小于NA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5.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
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K+一定存在 B 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 Cl-可能存在 D 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NA
B.1mol CnH2n含有的共同电子对数为(3n+1)NA
C.1mol CO2与1mol Na2O2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D.1mol/L的FeCl3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小于NA 7.一定条件下用甲烷可以消除氮氧化物(NOx)的污染。已知:
① CH4 ( g )+4NO2( g )=4NO( g ) +CO2( g )+2H2O( g ) △H=一574 kJmol-1
② CH4 ( g )+4NO( g )=2N2( g )+CO2( g )+2H2O( g ) △H=一1 160 kJmol一1。
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
A.CH4 ( g )+2NO2 ( g )= N2( g )+CO2 ( g )+2H2O ( l) △H=一867 kJmol-1
B.CH4催化还原NOx为N2的过程中,若x=1.6,则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2 mol
C.若0.2 mol CH4还原NO2至N2,在上述条件下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
D.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4 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3.2 mol 8.在密闭容器中,将1.0 mol CO与1.0 mol H2O混合加热到800℃,发生下列反应:
CO(g)+H2O(g) CO2(g)+H2(g)。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0℃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5
B.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则该反应的△H0
C.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的CO(g),则平衡时CO物质的量分数为33.3%
D.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的H2O(g),则平衡时CO转化率为66.7%
9.氯化铁是常见的水处理剂,无水FeCl3的熔点为555K、沸点为588K。工业上制备无水FeCl3的一种工艺如下:
(1)试写出吸收塔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已知六水合氯化铁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50 80 100
溶解度(g/100gH20) 74.4 81.9 91.8 106.8 315.1 525.8 535.7
从FeCl3溶液中获得FeCl36H2O的方法是: 。
(3)捕集器中温度超过673K,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25的物质,该物质的分子式为: 。
(4)室温时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当溶液pH为2.7时,Fe3+开始沉淀;当溶液pH为4时,c(Fe3+) = mol/L(已知:Ksp[Fe(OH)3]= 1.110-36)。
(5)FeCl3的质量分数通常可用碘量法测定:称取m克无水氯化铁样品,溶于稀盐酸,再转移到100mL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取出10mL,加入稍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某一指示剂并用c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用去V mL。
(已知:I2+2S2O32-=2I- +S4O62-)
①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样品中氯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
10.工业上生产硫酸时,利用催化氧化反应将SO2转化为SO3是一个关键步骤。
(1)SO2转化为SO3是在接触室(如右图)里进行的,中部是一个热交换器,它是由导热性能良好的管状材料(如铜管)制成。温度低的气体A从管外流过,上层催化剂反应后的热气体从管内流过,通过导热材料进行气体与气体的热交换。实验室里有很多实验也需要进行热交换(除直接加热外),如在进行气体和气体热交换时,通常使用玻璃导管,气体和液体热交换时,通常使用 (填仪器名称),请你举一例有液体与液体热交换的化学实验 (填实验名称)。
(2)某温度下,2SO2(g)+ O2(g) 2SO3(g) △H=196 kJmol-1。开始时在100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0molSO2(g)和10.0molO2(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共放出热量196kJ。此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 ,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___________; (3)一定温度下,向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g)和1molO2(g),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为a。若保持温度不变,以下列量作为起始量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SO2体积分数仍为a的是 (填字母)。
A.向体积为1L的容器中充入2molSO3
B.向体积为1L的容器中充入4molSO2和2molO2
C.向体积为1L的容器中充入1.8molSO
2、0.9mol O2 、 0.2mol SO3
D.向体积为0.5L的容器中充入1molSO2和0.5molO2
E.向体积为0.5L的容器中充入2molSO3和1molN2
(4)某学生设想以右图所示装置的电化学原理生产硫酸,写出通入O2一极的电极反应式 。
(5)若通入SO2的速率为2.24Lmin-1 (标准状况),为稳定持续生产,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应维持50%,则左侧水的流入速率应为 mLmin-1。
11.硫酸钙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产品。
(1)已知25℃时,Ksp(CaSO4)=7.1010-5 。在1L0.1molL-1CaCl2溶液中加入1L0.2molL-1的Na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假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中Ca2+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molL-1。
(2)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已部分脱水的生石膏的组成(xCaSO4yH2O),做如下实验:将固体放在坩埚中加热,经测量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则x:y=_________。t2~t3时间段固体的化学式为 。t5~t6时间段固体质量减轻的原因是产生了两种气体,其中一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该时间段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工厂生产印刷电路板后所得废液进行探究(生产原理:2Fe3++Cu=2Fe2++Cu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
从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得到FeCl3溶液。
[资料获悉]
①3Fe2++NO3-+4H+==3Fe3++NO+2H2O
②有关金属离子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
Fe3+:2.7~3.7 Cu2+:5.2~6.4 Fe3+:7.6~9.6
[探究思路]
(1)先确定废液的组成及各金属离子的浓度;
(2)选择合适试剂回收铜,并重新得到FeCl3溶液。
[实验探究]
取几滴废液于试管中,加水稀释后,滴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可知废液中除含有
Fe2+、Cu2+外,还含有Fe3+。
甲同学取10 mL废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8.61 g ;乙同学另取10 mL废液,加入某试剂将pH调至4.0,使其中Fe3+转化为Fe(OH)3沉淀,而Fe2+、Cu2+仍留在废液中,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冷却后称重得0.32 g 。通过计算可知废液中c(Fe3+)= mol/L,c(Fe2+)= mol/L,c(Cu2+)= mol/L。
[交流讨论]
如何回收1 L废液中含有的铜,并重新得到FeCl3溶液?
丙同学认为应该先向废液中加入w g铁粉[w =c(Cu2+)1 L 56 gmol-1],使之充分反应置换出铜,过滤,得金属铜。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将Fe2+全部氧化为Fe3+,并进行尾气处理,即可达实验目的。有些同学认为丙同学的方案不可行,请你评价丙同学的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不一定填满)
该小组同学根据讨论得到的合理方案进行操作,最终达到了预期目的。(方案内容略)
[拓展延伸]
请画出1 L废液中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与废液中铜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曲线,并利用图像计算,当铜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少一半时,加入铁粉的质量是 g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目标: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目标: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
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复习目标: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目标: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
8、
18、
28、
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
4、OH、NO
3、NH
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
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
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
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复习目标: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目标: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目标: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
2、CH
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目标: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 、 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
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目标: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
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
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C浓% = M稀 *C稀% 或 M浓 *C浓% = (M浓 + M水 )*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复习目标: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 、H
2、CO2 、CO 、NH3 、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 、H
2、CO2 、CO 、NH3 、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复习目标:
一、了解NaCl、 NaCO3 、NaHCO3 、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 、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复习目标: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 Fe、 Zn、 I 、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 Fe、 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电化学基础
【考纲展示】
1.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3.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合适的电解质溶液构成条件(3)形成闭合回路失去e—,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原电池反应原理 氧化反应—2+ Zn—2e=Zn不断溶解负极电解质溶液析氢腐蚀 还原反应正极2H++2e—=H2阳离子移向化学腐蚀 类型电化学金属腐蚀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保护方法:(1)改变金属内部结构(2)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3)电化学保护定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发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装置特点: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电解池(1)与电源相连的两电极构成条件(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原理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应用:氯碱工业、电解精炼、电镀 要点扫描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确定的方法
电化学中电极的确定是电池反应式正确书写的前提,判断的方法有: 1.根据反应本质速判电极
不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阳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阴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若能找出电极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则可迅速确定电极。
2.根据电子、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电极
不论是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电子总是从阳极(负极)流向外电路;电解液中总是阳离子移向阴极(正极),阴离子移向阳极(负极)。
3.根据溶液pH变化或电极现象判断电极 无论是在原电池还是在电解池中,只要是有H2生成的电极,该电极区溶液的pH就增大,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该电极为正极;只要是有O2生成的电极,该电极区pH就减小,该电极发生氧化反应,该电极为负极(阳极)。
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列物质标得失看环境配守恒两式加验总式判断电极反应产物,找出得失电子总数电极产物在电解质溶液中应稳定存在,如碱性介质中生成的H应让其结合OH—生成水。电极反应式要依据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加以配平两电极反应式相加,与总反应式对照+
(2)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复杂电极反应式 = 总反应式 — 较简单一极电极反应式
2.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首先分析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找全离子并分为阴、阳两组;然后分别对阴阳离子排出放电顺序,写出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最后合并两个电极反应式得出电解总方程式。
注意事项:(1)书写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时,要以实际参加放电的离子表示,但书写总方程式时,弱电解质要写成分子式;(2)要确保两极电子转移数目相等,且注明条件“电解”。
三、电解计算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用于串联电路、阴、阳两极产物、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其依据是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根据总反应式计算:凡是总反应式反映出的物质的量关系都可以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关系计算:由得失电子守恒定律关系建立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桥梁,建立计算的关系式,如
+——物质:H2~O2~Cl2~Cu~Ag~H~OH~e mol 2 1 2 2 4 4 4 4 【热点透视】
热点题型
【典例1】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由a区向b —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 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
-
2+
2+
-
-
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如何复习10-31
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05-31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方法07-23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10-09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07-23
高三理综化学复习计划09-19
高三化学离子反应教案09-16
高三化学归纳10-04
初中化学总复习必06-03
初中化学总复习计划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