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方法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精选9篇)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 篇1

首先,复习课本中的知识点

基本知识扎实是答题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按照课本顺序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巩固习题册中的错题

期末考试涉及八章内容,对于前段时间学过的知识,大部分同学是有遗忘的。建议学生们将习题册从第一章开始翻阅、复查。

一方面可以梳理相应的考点,一方面可以确认原来有疑问的题目是否真的掌握。有不会的题目,一定要及时找老师或者同学帮忙,尽快解决,达到查缺不漏的目的。

再次,进行期末题型复习。

化学试卷一共9大题型:

◆选择题目、生活现象解释题目和基本实验比较基础,一般情况下,认真复习过基础知识的同学,均可拿到这部分的分值;

♦科普阅读理解和生产实际分析主要考察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需要孩子们带着问题认真分析整个工艺流程,结合所学知识,锁定答题范围,并练习历年考试题目,总结答题思路;

◆物质组成与分析考察物质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们总结物质的相关性质,例如碳三角、钙三角、氢氧三角等;总结物质的特征,例如颜色、元素组成、特殊实验现象等信息。

♦实验原理分析多以课本实验为基础,进行知识变式,考察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建议学生们多研究课本实验,掌握实验原理、现象及误差分析,明确压强实验、性质实验在此类题目中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是学生们需要做大量练习巩固完善的。

♦探究实验题目较难,建议大家在其他部分基本没有问题的时候多加练习。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题型,方程式的计算必须代入纯净物的质量、且以量少的物质为主进行计算,注重差值法、极值法的应用。建议大家以近两年期末试题为主干,逐一进行练习,答题时注重计算的准确性。

最后,选用历年期末试题模拟测试

考试前,建议大家选取至少两套历年期末试卷进行模拟练习,一方面可以检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可以感受答题节奏,及时调整状态,为期末考试奠定好的基础。

其实化学并不难,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方程式背过,及格是非常轻松的;多练习些题目,巩固错题,学会总结,达到85%的准确率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若是想考高分甚至满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化学实验,化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孩子们学习的老大难!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提升实验技能,掌握答题技巧,轻松应对期末化学考,爱智康精心推出期末备考系列专题课程——身边的化学物质、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专题课程,真正实现哪里不会学哪里!

专题名称

课次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

(阶段1)

空气、氧气、水

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金属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实验专题

(阶段Ⅱ 原理分析)

压强原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对比实验分析方法

反应体系成分分析方法

实验专题

(阶段Ⅲ 科学探究)

成分分析类

控制变量类

综合运用类

化学这五大学习方法

回归课本,回归生活学好一门学科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阅读课本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书中的正文、注释、实验都需要同学们通读。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学习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等选学内容。此外,学习初中化学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既能学习到化学知识,又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会听课做笔记大家一定知道课上做笔记的重要性,可是课前做笔记同样不容忽视。在我们预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把要学的新内容仔细读一遍,然后在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这样带着疑问和难点听课,我们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由于化学知识有较为零散的特性,老师在讲课时大家也要认真做笔记,这样也利于我们进行课后复习。

化学是需要背的理科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却同样具备文科的特性。比如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并且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可逆,不可逆)这些都需要注意,反应过程的现象也要背下来。切记,化学中的公式虽然要求背下来,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大家理解并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然就变成书呆子式的学习了。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 篇2

一、了解学情, 因材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才能因材施教。此时学生的特点: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 缺乏条理性, 系统性, 还未构成知识网络, 解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审题能力不强, 不能迅速地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时, 经常出现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考虑不全面;实验设计题这些情况表达力不强, 表达缺乏针对性, 科学性。导致解题速度偏慢, 得分偏低。因此,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尤其是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要记和背的知识太多,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类, 让知识的结构清晰明了, 以便记忆;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第三, 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

二、把握命题思路, 定准复习目标

《考试大纲》是复习教学的指挥棒, 一定要认真研究, 研究近5年的中考题目, 教师应重点思考:考了什么?要考什么?规范答题有什么要求?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不可撒大网, 要抓主干知识

中学化学课本有约200个知识点, 而中考只接触40多个, 所以要抓主要知识点。例如: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各种计算;酸和碱的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金属活动顺序的考查等等。

四、强化实验, 培养能力

实验题和科学探究题是学生最头疼、最易失分的题目。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题目的答案往往是课本上的原理, 只是学生没有参透题目罢了。中考化学实验题非常灵活, 是把实验和相关的化学原理结合起来考查, 甚至和生物学结合, 例如;二氧化碳如何转变成氧气?学生们就圈定它的化学性质, 解不出来, 不能联想到光合作用。所以平时要练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牢固理解有关实验的基本原理, 以备应用。

五、重视课本, 回归教材

人们往往只欣赏远处迷人的风光, 却忽略了脚下的路。中考题目千变万化, 无处不在, 但最终要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中考来临之前, 静下心来, 细读课本, 不仅是心态的一种调节, 也是考好的必要条件, 重要知识的再现, 不但巩固了知识, 还增强了胜利的自信。只有把书读薄, 才能把书读透, 才能运用自如。

六、教师游题海, 学生荡轻舟

时间紧任务重, 要求训练题要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是让学生们做一题懂一题, 甚至会一类题, 切忌题海战术, 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一定要根除死角, 把问题解决在考场之外。学生的通病:一听就懂, 一放就忘, 一做就错, 一讲就会, 下次再做还错。这主要是纠错不彻底, 所以要让学生有一个改错本, 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 及时查漏补缺, 以杜绝类似错误发生。

七、实践模拟训练, 培养良好素质

考前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模拟演练及诊断性测试, 以便及时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演练中让学生有身临中考考场的感觉, 面对多变, 复杂的题目, 能严密审题, 搞清题设, 找出适用的原理, 在考场实战演习中提高自身驾驭知识的能力, 促进良好学习素质的形成。中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 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在模拟练习阶段, 必须注意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远大理想, 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 调整竞技状态, 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 这样才能在中考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六、针对中考,进行题型和专题总结

初三化学复习计划 篇4

袁集中学金永忠马树国钱兴勇

我校化学备课组为了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帮助学生在最后阶段能有所进步和突破,现拟订了下列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学习新课。用3周的时间,按单元顺序对每单元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铺开知识网,夯实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用3周的时间进行分块复习。采用分块复习及章节复习相结合,具体分为五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计算。在复习时应将课本中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知识精讲、分块练习并重。

第三阶段:用2周的时间进行综合试题及实战模拟。结合近年来的中考动向,进行信息题、能力探究题等专题复习。根据情况及时分析,及时补漏。其次,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命几套高质量的中考模拟试卷,并做好讲评,以便查漏补缺,进行答题指导。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为了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紧扣《考试说明》,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仔细阅读《考试说明》,熟悉“九年级化学测试评价标准语水平要求”,了解纸笔测试的卷式结构、题型示例等,不“超纲”复习,不随意加大复习的难度。

2、回归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

教科书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等厂用作编题的材料。分析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不少中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形、改造及综合,有的是类题,有的是变题。因此,回归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在系统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课本。

3、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和方法

中考的宗旨是考查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中考试题可以发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面考”。基本的化学用语、常见物

质的组成、构成、性质、用途和变化规律、初步的化学计算能力,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等构成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复习中,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体会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系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仔细阅读和信息迁移能力、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4、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基础和探究并存、操作和表达并重。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突出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看,几乎每一道题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这种命题的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中考复习要重视课本;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中考命题原则。但试题中也突显出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考生根据所掌握的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化学知识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但回答的内容基本来源与教材。在复习中应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

5、研究中考试题,寻求命题智慧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中考复习方向。命题应该还会坚持考查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化学思想方法的宗旨,坚持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并有所创新,稳步推出新增内容的试题。从而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稳中求进”的命题思想。

中考复习需要智慧,有了中考复习的智慧,中考复习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策略,能够对中考复习的课程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研究《课标》,研究《考试说明》,研究中考试题,不断反思复习过程,使中考复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袁集中学化学教研组金永忠 马树国 钱兴勇

初三化学复习上册化学知识点 篇5

2、怎样学习化学?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镊子;少量液体,滴管;一定量液体,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一般用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②物质的加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加酒不过肩,加热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嘴吹最最忌)。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遭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第二讲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中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初三辅导化学

初中

辅导

梳理知识点

掌握学习方法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本质区别:宏观,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A+B+……=C

分解反应:D=A+B+……

第三讲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化学方程式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水有硬水、软水之分。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洗衣服不净、变硬,锅炉浪费燃料、损坏过热爆炸。

④硬水可软化。蒸馏,煮沸。

3、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4、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物质组成。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2)物质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第四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以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电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第五讲 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定量实验分析法。

2、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如:4P+5O2 点燃 2P2O5 其质的方面的信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量的方面信息: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审题仔细,格式规范,计算准确。设、写、找、列、解、答。

第六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它们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由于碳的不同单质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是相同的碳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4、从分子结构的不同来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注意: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即确定反应原理。②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即检验气体。

(2)氧气、二氧化硫制法的比较:

6、温室效应是一大环境问题,它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它会带来哪些危害?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你力所能及地可做些什么?

7、掌握物质间的转化。

第七讲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空气或氧气;③达到着火点。

初三寒假化学复习计划 篇6

初三学生制定好寒假复习计划:化学遵照12字要求西城教研中心原化学教研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委员会研究员、北京化学学会理事娄志武强调,巩固成绩就是胜利。在寒假里,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期末考试试卷总结自己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然后不断熟悉这些知识。这样能防止中考时发生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的遗憾。而且,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复习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效果更好,从中还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起自信心。

接下来才是查漏补缺。查漏补缺也要有针对性,主要看那些当时不会做,出考场后跟同学一对答案或经老师讲解马上就能醒悟的题目。马上能醒悟说明同学们可以掌握这些题目里的知识,具备相应解题能力,只要再加把劲就能攻克。对于那些特别难的题,老师讲了也不懂,或听讲后会做了,换一种题型又不会做了,建议同学们还是舍弃掉。这种题多做无益,还容易打击学习积极性,使信心受挫。而在精神压抑的情况下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同学们复习时一定要抓基础。具体做法是把过去所学知识按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滤液及相关计算等基本概念,进行总结。这些概念老师在课堂上已讲过,需要同学们自己再提炼一遍。对此,娄志武老师提出了12字要求:“认识清晰、理解深刻、注意运用”。“认识清晰”指对概念的把握要准确。“理解深刻”主要是要培养自己的应用、思考意识,看看原理在实验中、化学问题是如何运用的。“注意运用”指对概念要活学活用。由于零散知识不能形成能力体系,同学们还要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体系化,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复习需要做典型例题。不要为了会做而做,而要通过做题掌握、巩固所学知识。题不求多,但一定要精,具备基础性、综合性、新颖性、挑战性、可行性等特点。具体选择哪些题目,可以请教老师。

初三语文的有效复习方法 篇7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四年初三语文教学中, 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复习方法。下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要提前做好合理的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复习开始, 我们就要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制定计划时要瞄准考点, 以类型题复习为主, 分门别类, 拟好复习要点, 作系统的布局。这样, 也好让学生知道要复习什么, 在复习当中做到心中有数, 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中考题型, 我把复习内容分为文言文板块、古诗文积累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写作板块。

二. 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复习重点, 加强方法指导

(一) 重视文言文的复习

依据:历年语文考纲中的文言文阅读比分占到16分左右, 比重较大。

具体做法:采用把握中心, 理清层次, 层层铺开的复习方法。下面以《桃花源记》为例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步, 掌握文学常识, 了解作者。如《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 我们学过的诗有《饮酒》。

第二步, 明确文体。复习时, 要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 如说理、描物、记事、写人等, 做到心中有数。如《桃花源记》是一篇传记文章。

第三步, 把握主旨。在《桃花源记》一文中, 作者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 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 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四步, 理清思路。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桃花林美景、桃花源环境以及桃花源纯朴的风尚。而理清层次的目的在于理解中心, 促进背诵。

第五步, 落实字词、句式。字词可分为四大类:一词多义字;通假字;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性活用的字。如“要, 妻子、绝境”这些在其他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都应掌握理解, 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句式本文主要出现的是省略句, 如“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强调学生要在翻译时把句式特点反映出来, 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第六步, 拓展延伸, 巩固落实。为了让学生落实基本的字词, 举一反三, 具有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应给学生配备相应的课外练习。如复习《桃花源记》后, 让学生做《狄梁公治病救人》。

(二) 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落实与训练

(1) 加强语言题的训练

从考纲例卷来看, 积累与运用占到26分的比重, 除去6分左右的背诵, 运用题有20分。而这一板块里的内容包罗万象, 有拼音, 有标点符号, 有修改病句等等。怎样复习好?

首先,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 重视考纲里提到的知识点。在这点上我颇有经验教训。2007年中考复习时我虽然注意到“变换句式”这一条, 可没有引起重视, 那年中考恰恰考到短句与长句的转换, 学生失分较多;去年复习时我们反复研读考纲, 注意到容易被忽视的“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这一块, 除了专题讲解外, 还配备了相应的练习, 当学生考到编后语时应该是不陌生的。

其次, 以考促教。复习时怎样做到化繁为简, 条目清楚?我的做法是以考促教。每份综合卷在语言版块上每次突出一个主题, 然后再通过专项复习、专项训练巩固落实。比如这张试卷出到对联的练习, 然后以之为契机, 专项复习对联并配备对联专项训练。

(2) 重视古诗文的背诵

依据:考纲要求默写必背50首古诗文的名言佳句, 从例卷看背诵占到6分的分值。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 强调学生要领悟其含义, 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 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 要求学生用红笔圈点出来, 以激起有意注意, 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 要求学生边背诵, 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 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添减笔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时将复习的知识来一个“验收”, 有时我们会进行“知识竞赛”之类的语文活动, 通过竞赛等形式, 变出花样, 如以小组为单位, 给每组既定分数, 设必答题、抢答题, 答对加分, 答错扣分, 最后计算得分, 对优胜的进行表扬奖励。这样, 学生乐此不疲, 老师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 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1、阅读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1) 在复习当中, 应当注意传授给学生答题的技巧, 力求让学生在考试时碰到类型题时大脑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给学生以答题的方法。那样就更能体现复习的系统性了。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作用, 插叙的作用, 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议论文寻找论点的突破口要先找准论题, 再追踪对此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的文字信息;还有, 在对比中加以领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科学, 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

(2)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 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3) 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 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 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 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 试题要有思维含量, 不要追求做得多。

2、写作

(1) 学生要学会积累。平时作文时, 我经常把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挑出来, 面批之后让学生再作修改并打印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又为他的中考做了必要的储备。

(2) 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学龄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看经典名篇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又能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3) 还需要在作文结构上进行训练, 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训练, 因为在60分钟的作文时间里, 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存在着难度, 所以首先要做到规范, 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4) 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 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5) 提供学生写作的时间。学生课外时间基本被大量的作业挤占, 即使有时间作文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所以, 写作最好放在课内完成。我基本上是一周一篇, 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类型来训练, 做到循序渐进。

三. 要加强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知识, 只有在行为方面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 能使他激动, 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 并能振作的情况, 才能转化为信息。”因此,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 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种子才会萌发出幼芽来。

特别是学生到了初三第二学期, 随着中考的临近, 他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更需要任课老师加强情感沟通, 疏导学生的情绪, 树立信心,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卡耐基说过:“太阳能比风更快的脱下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沟通情感有一种方法很简单, 就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不做让学生反感的事。比如不拖课、不抢课特别是抢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音美课。

沟通情感最有效的方法是赞赏教学, 无论是古诗文的背诵还是写作训练等等,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 及时捕捉到学生身上的亮点给予诚挚的肯定。比如:学生今天的背诵比昨天流利了, 作文中出现了好句都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觉老师时时在关注他,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主动性也有了, 成绩就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这对差生尤其有效。

初三化学复习方法 篇8

关键词:问题链;复习课;初三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复习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学科知识的归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复习课的开放度较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新课有具体的教材作载体,而复习课没有具体的教材,完全靠教师自己去思考和挖掘。在当前的复习课中,教师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忽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等问题较为普遍。如何上好复习课是困扰着每位初三化学教师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问题链”教学引起了教师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学者对“问题链”教学的内涵进行了探讨[1~2],有的研究者则对基于“问题链”的教学模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多种教学原则[3~6]。但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设计“问题链”,如何实施“问题链”的教学,在已有研究中未作明确的说明。而且不同的课型及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本文阐述了“问题链”教学的内涵,在复习课中实施的意义及其设计原则,并将以“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这一节复习课为例,探讨了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施过程,以期对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有所启示。

1 “问题链”教学的内涵及在复习课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链”是由一组或多组问题组成的问题系统。“问题链”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通过一连串有序列、有联系、有中心、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7]。

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师生问答的互动形式,在讨论中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得出结论。但是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学生处于较被动的状态,思维的深度不够,问题的设计缺乏连续性、系统性。“问题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问题”教学,“问题链”教学提倡的是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用“链”的形式把问题引向深入。在“问题链”的教学中,“问题”是载体,“链”是纽带,“学”是核心[8]。

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1)是将新课中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便于他们进行问题解决。(2)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曾经出现的认知困惑,围绕某一专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学习能力。“问题链”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综合化,更注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以及提升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复习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以“问题链”形式开展初三化学的专题复习教学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复习课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问题链”的设计有如下原则:

2.1 师生共振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点构建问题。在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问题的预设者,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教学的经验预设问题;而学生是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课前摸底测试、学生作业、学生练习、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等。问题的设计还应该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2 适切性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难,新旧知识无法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如果问题过易,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逐渐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经常给学生设置适当的障碍,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适度的思维难度,引导学生经过努力去获得知识,产生成功感。

2.3 层次性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根据“五何”问题设计原则,即“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的思维层次展开,也可以采用“低起点、分层次、高落点”的策略。要充分了解学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围绕教学核心,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与教学目标之间,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

2.4 生成性原则

“问题链”的形成既有预设问题又有生成问题。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在教学之前就存在的问题。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还要解决学生在课中新生成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生成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问题教学策略。

3 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施过程

结合复习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为例,介绍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的“问题链”教学实施过程。“问题链”的复习课教学过程通常包括:“问题链”教学的准备→“问题链”的形成→“问题链”教学的实施及评价三个部分。本课中,用熟石灰成分的检验作为课前测试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知识准备情况,同时又作为课后的测试题,对“问题链”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

3.1 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准备

在问题链教学的准备阶段应做好解读课标、分析学情这两项工作。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在问题链的预设阶段首先应参照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了解需要达成的教学要求。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是问题的预设者,但学生是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学生。通常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练习和试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也可以通过课前检测,了解学生与物质的检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案例1 “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的课前检测

①请写出检验熟石灰是否变质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②如何检验熟石灰在空气中是否完全变质?

课前检测题1的学生情况统计显示,只有57.70%的学生完全正确,11.50%的学生部分正确,30.80%的学生不正确。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熟石灰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知道的,但是他们对于检验熟石灰是否变质的方法并不完全清楚。课前检测题2的统计显示,只有50%的学生完全正确,3.80%的学生部分正确,46.20%的学生不正确。说明只有一半的学生对于如何检验熟石灰是否完全变质是清楚的,还有一半学生不太清楚。

通过课前检测题1和2发现,学生对物质的成分检验还存在一些困难,对混合物的成分检验还缺乏认识。根据学生出现的困惑点有层次地设计问题链,为复习课教学做好问题准备。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明确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整体理解和基本掌握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分层掌握的。“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一课的教学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推测、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定性及定量检验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3.2 复习课教学中“问题链”的形成

复习课的“问题链”设计通常既要考虑知识点,又要从学生思维水平的角度出发,知识掌握是显性的,思维发展是隐性的,问题链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的媒介。

复习课的“问题链”一般由多模块的问题组成,问题和问题之间、模块和模块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如将“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一课设计成“白色固体成分的探究”及“样品中究竟有多少氢氧化钠?”两个模块。“问题链”中问题可按照布鲁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法,由“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到“评价”逐级提升问题的难度。问题的层次性主要按照“五何”问题设计原则,即设计“由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等问题,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链逐级达到知识掌握及思维水平发展的教学目标。问题可按封闭性、半开放性、全开放性等形式,设计一系列多样性的问题。

案例2 “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的问题链形成

从课前准备中发现,学生对于检验物质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的问题存在困难,对混合物的成分检验缺乏认识。为此设计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样品可能部分变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思维冲突和交流互动,总结混合物成分的检验方法。同时,提出更高的思维要求“如何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质量进行深度的挖掘,并总结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思路。

3.3 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本课包括两个模块,其中第二个模块中又包括两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是以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形式展开,在师生充分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1)交流研讨: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设了问题链,师生围绕着这些预设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不一定按照教师的设想走下去,常常产生新的问题,即“问题链”教学过程中还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复习课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练,从学生的回答、讨论中发现新问题。因此,“问题链”教学过程中既有当前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又有让学生自己回味、值得思考的问题,非常想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2)归纳总结:复习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复习课不是做几道习题就行了,而是通过复习课教学使学生对知识重新排列组合,使学生明白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力图概括解决此类化学问题的思路规律。

以下将以“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一课为例,选择第二个探究活动“氢氧化钠样品中究竟有多少氢氧化钠?”,说明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实施“问题链”教学。

案例3 “氢氧化钠样品的成分探究”问题链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探究二、氢氧化钠样品中究竟有多少氢氧化钠?

方案2 测定气体计算碳酸钠的质量

学生从图1中选择仪器设计实验装置。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如下两个(如图2和图3)。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教师:为什么选用稀硫酸不用稀盐酸?稀硫酸的量要加多少?

学生:用稀盐酸会产生氯化氢气体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稀硫酸要足量,加到不再有气体产生使得碳酸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如何测定二氧化碳质量?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加氢氧化钠固体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1:浓硫酸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干扰实验结果。

学生2:第一个氢氧化钠装置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后氢氧化钠比反应前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吸收的二氧化碳质量。

学生3: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也会干扰二氧化碳的准确测量,最后再增加一个氢氧化钠固体的干燥装置,吸收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干扰测定。

学生改进方案,设计方案三(如图4):

继续分析讨论:

教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二氧化碳的准确测定?如何使反应容器里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

学生1:反应容器里的二氧化碳难以全部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可以用氮气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用处理过的空气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3:装置中空气也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测定。还要将装置中空气赶完后再进行实验。

学生改进方案,设计方案四(见图5):

教师:是不是这样进行实验就可以了?我们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还要多次实验,减少偶然误差。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关注细节,细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其他测定方法。

归纳梳理:定量测定要求准确可靠,在测定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测定时,所加的试剂要足量。

②测定的物质要纯净,不含其他物质。

“氢氧化钠样品成分的探究”这节课在教学形式上与以往的课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围绕“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教学目标被一个个突破。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测量。课前教师设计两个测试题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且教师未对课前测试题进行讲解分析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再次完成这两道测试题。课前课后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如图6、图7所示。可以看出,复习课后学生对物质检验和样品中物质质量分数的测定方法有了较好的认识,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节课以白色固体样品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样品中是否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如何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这两个模块展开探究,设计了系列问题对实验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讨论。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与突破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品质等都得到了提高。当然“问题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有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链,并将预设的问题与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有机融合起来,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7]王后雄. “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54.

[2]吴学录.以“问题串”为载体,实施化学有效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4):12~14.

[3]鄢红春.问题链教学模式[J].物理通报,2012,(9):9~11.

[4]蒋天林.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4):7~9.

[5]赵玉玲.“问题链”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2012,(5~6):88~89.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篇9

一、夯实基础,让学生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让学生掌握做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三、让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学习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要掌握如下几方面: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3.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四、做好初三中考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并穿插进行小专题复习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第三轮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同时,穿插进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一)、小专题的特性

1、专一性:“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如今中考化学命题的一个趋势不在于题目包含的知识点多,而在于对所考查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当然,化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专题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赋予相关内容浓缩而成,但重心不能变。

2、针对性:开设小专题,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见效,提高复习效率。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来选择专题,否则,专题就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功效。

(二)、小专题的来源

1、从中专的热点找专题: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题型几乎年年都考。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

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

2、从教材的重点、难点找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

3、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在总复习的测试中,常会出现一类部分学生答对率差,某类能力题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实验设计、实验评价、新信息题等,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并且对相应的专题进行归纳分析、思考总结、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三)、专题开设的注意点

1、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2、专题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小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忌讲法单调。

总之,小专题复习可对四大知识块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五、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上一篇: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市一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