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精选14篇)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 篇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是一轮复习的目标任务。高考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始终是高考命题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扎实是高考失分的第一原因。一轮复习中要狠抓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主干知识、重点问题要深刻透彻熟练掌握,坚持记得牢、用得准;要全面阅读教材,细化课本知识,尤其是课本正文的文字都应充分注意;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的整体把握。总之,要通过关键知识强记,知识体系构建、易忘知识常想、遗忘知识快补等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时刻不放松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熟练运用

1、审题和解读材料信息的基本技能

仔细审题、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方向错了,即使答再多的内容也是枉然。有些题目高考失分或者根本不得分,不是基础知识没掌握,能力培养不到位,而是审题时草率马虎,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造成答非所问而使结果劳而无功。做题时要通过圈、划、草案等方式提高对设问、材料解读的规范、全面准确。近两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主观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考查考生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一些材料本身就隐含答案。要善于发现材料的有效性,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组织到答案中。

2、准确组织答案的基本技能

答案书写杜绝半成品、杜绝写意,平日练习时要尝试脱离课本写答案。答案要规范,组织答案时必须向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回归,尽量做到科学规范,简明扼要。要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提倡分点答题,答案要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注意卷面的整洁,字体隽秀整齐、粗细得当,字体不要太小,不要写得太轻,字间距、行间距要合理。

三、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提高综合应试能力

1、要重视课前预习。预习不是草草看完课本、做完学案即可,而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把80%的基本知识掌握、背熟,要标记自己在问题理解上的模糊点、易混易错点,以便课堂针对性听讲和理解。

2、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对知识掌握的透彻化、全面化、体系化。

3、要把平日的练习及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认真训练自己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各项答题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要善于积累好题和错题,养成自我反思揣摩领悟的良好习惯,从而摸清并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领会贯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做好限时训练,因为高考中常有考生因为答不完题而后悔。

四、关注热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 篇2

关键词:高考方案,模式,方法与策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精深的学习工程。要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好每节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也要影响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那么, 如何策划好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高考《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我们要重视对《考纲》的研读, 不只是读懂内容, 更重要的是思考教材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各种能力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通过仔细分析, 掌握基本考核的知识内容、能力, 考查的范围、方向等重要信息, 再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充分挖掘, 突出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知识, 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扎实,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理解,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 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许多学生都知道它们导电性的差别, 但常忽略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而出现错误。例如,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 N a Cl (2) 盐酸 (3) 硫酸 (4) 液氯 (5) N H3 (6) Fe (7) Cu O (8) 乙醇。许多学生答案为:电解质 (1) (2) (3) (6) (7) ;非电解质 (4) (5) (8) , 忽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这种情况。另外, 课本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相似。易混淆的概念,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对这些相似概念, 应采用举例比较复习的方法,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明确其共性, 认清其差异,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尽可能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嚼得通透。

二、讲练结合, 善于总结, 完善体系

化学知识丰富精深, 方法灵巧多变。不少学生认为, 化学难学, 不仅要做大量题, 要背的也很多, 而且知识点较分散, 易混淆。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么多的类型, 这么多的方程式, 不知从何记起, 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绪。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独特精髓, 许多问题的关键、原理就在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极为重要, 务必熟练掌握。其实要记好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关键在于怎样记, 化学学习讲究思路清晰, 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例如, 可先分清楚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是复分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阴阳离子 (或原子团) 相互交换,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若为氧化还原反应, 则应结合题意分析出哪种物质有氧化性, 哪种物质有还原性, 按化合价升降规律推导其可能的产物, 从而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 原电池和电解池相关问题, 两极的判断、两极反应以及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 离子浓度变化、PH值变化与计算等问题, 学生经常犯错, 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这是典型的思路不清晰, 对两池的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其实, 两池的特点和原理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有外加电源的装置为电解池, 无外加电源的装置为原电池;若出现多个池组合, 一般是含有活泼金属电极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都是在该电源 (即原电池) 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如果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 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为电解池。分清两池后, 确定好两极, 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移动情况;原电池中, 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正极;电解池:阴离子→阳极, 阳离子→阴极。最后, 书写电极方程式。原电池中, 负极通常是电极材料参与反应变成金属阳离子 (即M-ne-→M n+) , 正极通常是溶液中阳离子放电, 分析溶液中阳离子种类, 按阳离子放电顺序即可写出 (金属腐蚀时常为氧气放电即:O2+2H2O+4e-4O H-) 。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和两极反应情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非常清楚, 通过对两池的比较和训练以后,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

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学习中, 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觉得非常繁琐复杂。事实上, 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具有规律性, 只要熟悉好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理解好各官能团的衍变关系, 掌握规律, 类比类推, 就能触类旁通, 顺理成章。实践证明, 只有散乱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素材, 贴近生活, 拓宽视野

近些年高考中,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 物质的分离, 尾气处理, 副产物的回收, 废物利用, 社会热点, 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面非常广泛, 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性。

四、把握梯度, 探究创新, 挖掘潜能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 坚持以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体现选拔功能。例如,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非选择题部分, 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与实验的能力, 预测今后这些能力探究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训练, 突出实践性极为必要。当然也要控制好所选题型的难度、信度和效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 又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扎实基础,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针对高中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精炼浓缩、联想迁移、升华放大, 利用比较、归纳、推理、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 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正视高考, 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精心策划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 篇3

1 阅读教材,以本为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平衡哲学思想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

2 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酸式盐和碱的反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钠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四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但对后面第四节学习"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3 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4 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模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9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规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受益。

5 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讲好了,学生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大可不必。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 篇4

第一轮复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表

内容时间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电化学》9.2——9.22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9.23——10.13

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14——11.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11.4——11.2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1.25——12.15

第九章《有机化合物》12.16——元.26

第十章《化学实验》寒假---开学初

备注:

(1)以上只为第一轮每章复习所用时间进行的初步日期估计时间安排,若有放假、月考等则需相应顺延。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重在梳理 篇5

高中生小吴问:我是高三学生,所有的课程都已学完,老师马上要安排我们进入复习阶段了,我的化学比较薄弱,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有计划地把化学赶上去?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的梳理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化学知识点多而且碎,而高考考查的也比较细致,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为提高能力打好基础。

把平时做题看成考试

高考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六个“不够”: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第一轮复习,就要养成好习惯。

1.要重视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书写、表达、审题等方面的错误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同急于求成、掉以轻心、考虑不周等不良思维品质有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是平时养成的,从现在开始,就应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规范的书写化学用语,准确完整的回答简答题,要落实在笔头上。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时,要学会抓关键词,不要忽视细节和词语的含义,也不可凭思维定势曲解题意。遇到新的情景问题不要急躁,要反复阅读,挖掘隐藏信息,寻找突破口。

2.要加强理解和记忆。基础不够扎实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概念不清,记忆不牢。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课堂,老师的启发、讲解是理解的最重要的途径。那些觉得复习课听不听无所谓而埋头做题的同学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情况比较典型。同时,要重视课本,将各章节的内容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融会贯通,很多化学的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得很熟练,能脱口而出,这才符合复习的要求。理解的越全面越深入,记忆的越准确越熟练,解题的正确率才会提高,速度才会加快,这样复习才有成效。

3.要善于思考总结方法。能力立意已经是化学高考试卷的主要体现。高考中很多同学的失分与思维定势有关,只记住练过的解题套路,而遇到新的情景就不能独立思考。在复习中要重视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总结规律方法、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思维方法要学会怎样去想,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是怎样去做。其核心是思维方法。例如要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会将新情况下的问题还原成已知的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学会对实验进行假设、操作、设计的实验方法,学会寻找化学计算常规思路的解题方法等。

4、重视化学实验。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其设计有的就是课本上的常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有些是由其发展、变形、派生出来的内容。而从高考实验题失分较多的现象可以看出,在平时的实验中只是照方抓药,未能理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要认真领悟实验三大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注重对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分析,对各种实验方案能明

确其优缺点,并能提出改进见解。这样才能拓宽实验思路,提高解决综合实验能力。

提高化学复习题的效率

1.习题要精选。精选一套化学复习资料(一般是教师指定)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2.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复习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听老师讲解效率最高。

3.做题要多思。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

4.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载,如错题本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篇6

一、精心备课

(1)作好试卷的统计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上好讲评课必须事先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首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试卷上所考查的知识及能力层次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些什么,充分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出错率高低进行统计,查明原因归类集中,以便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其次,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试卷的前提下,把试卷中普遍存在的缺漏和失误,作为讲评起点,照顾大多数同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受益。第三,对学生的进步要大张旗鼓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并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题,要注意因人而异,细心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试卷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产生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

(2)组织课前学生自纠或互纠。检测之后,在认真批改、分析统计后,及时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参考答案分发给学生本人或随机分发,让学生自查或互纠,熟悉答案,查找出错原因,对于一般知识性的错误就可得到解决。该步骤要在课前完成,避免在课堂上分析是非选择题时,学生因记答案而大量消耗时间,降低课堂容量。

(3)精心设计课后练习。坚持题海捞金、精选精练,防止题海战术。近些年来高考试题不断翻新,与此同时,各类模拟题也与日俱增,很多辅导资料打着新课标旗号,卖的仍是过渡教材的旧药。茫茫题海,如何捞金?我认为:习题训练的效果关键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每一个训练题都落到实处。为了节约学生的宝贵时间,我们提倡“剪刀加浆糊”的拿来主义,精心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高考试题或一轮复习中错误率较高的经典试题或与“题型示例”相近的习题(也可以对题型示例进行变式)进行深入地研究,评讲时可纵横展开,多方设问,也可改换方式,逆向思维。以练题来促进解题技能的提高,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准确性和速度,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防止以做题代替复习,不求对知识的理解,大量重复训练。重复训练、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负担,并不一定能提高高考成绩,因为高考试题的知识点都是落脚在课本上,关键是理解不理解,会不会应用,科学定位训练的难度和密度。

二、课堂教学法要注意综合述评与重点讲评相结合

(1)归类评讲。对难度较大的试题采取归类评讲。把试题分成若干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专门强化重要知识点的,专门启发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专门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专门设计思维定式的。这样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讲评也不至于枯燥乏味。

(2)重点评讲。对难度适中的试题,并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试题,可重点讲。主要突出方法、技巧、规范和规律,严密性和科学性。

(3)学生评讲。对因思维定式和粗心大意造成错误的个别题目,可让学生自己来评讲,也可组织学生辩论和讨论,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4)不讲。不讲也是一种评讲方式,对于试题较简单的,由学生自己根据答案来更正、纠错,也可个别进行辅导。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讲评课中要求学生听出三个层次。第一是答案,对照标准答案查找出自己所答的差距,这也是最基本的讲评;其次是听出解题思路,对于某一类题应该如何去思考,基本的答题步骤是怎样;第三是评价命题思路。老师在最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道题的命题意图是什么,如何观察领悟,这是较高层次的试题讲解。学生如能注意到并做好这一点,考试时就能准确地把握题意,高效地答题。

(2)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难点“登记注册”。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将模拟考试中的错题集中分类,并与过去的错题加以比较,找出隐藏其后的知识难点、能力盲点“登记注册”,作为下一阶段临考复习的重点,并按计划逐一解决,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让重难点模拟题回归课本。主要搞清是书本哪些知识点的运用,是原来做过的哪些题的变式,从而减轻记忆的压力,提高应变的能力。另外可在重温课本或笔记中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使其产生一种升华的感觉。

四、善于指导学生过好心理关

经过模拟考试,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学生由于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导致情绪消沉,丧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失去参加高考勇气的情况;对于他人的进步则往往产生嫉妒心理;对于接下来的复习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下手,产生焦虑情绪。对于该阶段出现的种种心理弊病,我们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对症下药,给予其真诚的人文关怀。

(1)帮助学生认清考试目的。高考模拟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对自己问题的注意,使之对应试更有把握。对于考生而言,没有比发现问题更值得庆幸的事了,这可以使今后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解决问题的精力更易集中。考试中发现的不足,指出了我们接下来复习的重难点以及复习计划的方向,使我们更好地检测和把握自己。

(2)鼓励学生尽快找回自信。当模拟考试不理想时,指导学生不要总是追忆考试过程,也不要经常和同学谈论此次考试,更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先暂时把自己的目标定低一点,让他们听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或者和自己最要好的同学谈谈,或者及时咨询师长寻找解决办法,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平时做得最好的事情,使自己找回自信。

(3)要求学生重过程、轻结果。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结果,而是在努力的时候不能只专注于学习结果,只有做好了过程,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个过程,成功迟早是属于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我们每一天的努力,因为考试的结果并不是我们主观意志所能够控制的,还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只从我们的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我们自己能力的高低,往往会使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在问收获之前,先问耕耘。

总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例,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掘习题评讲题的功能,保证复习效果。

摘要:如何上好高三第一轮复习课?采用数学统计分析找到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精心备课,通过综合评述和重点讲评、学法指导、心理辅导、针对性练题等方法,查漏补缺、扫清知识障碍、突破能力形成的难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有感 篇7

第一轮复习实际上是单元复习,是高三复习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是:1先让学生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分别对本章几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课本,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1对课文正文的或历史概念做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异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2属历史常识性的小字部分,也要求学生掌握。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只做一般了解。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内容,而在考试中提出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的,也要适当补充。对课本的处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上明确了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写在黑板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澄清,要求学生对关键性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明确其异同点。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法上加强指导: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表述问题的正确方法、记忆年代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将得到迅速提高。

四、精心设计和选择练习题

练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讲解时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题目要概括性强、灵活性大,能一题多变,启迪思维。习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要注意克服练习的盲目性、片面性。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反复读题,在读题中弄清已知条件和所问的结果,明确所涉及的范围条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理清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五、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训练是实践,评是练的继续和补充,练要合理,评要点睛。对每套题,第一遍要学生独立完成,充分显示他们在基础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遍,教师点评。根据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审题、判断、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借题发挥,评出问题的最重要特征。对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如此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较快的升华,从而适应高考的要求。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篇8

高三数学课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迫,为科学有效地进行高三数学复习,结合2008年高考,我们决定采取如下措施:

一、夯实基础。

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五、复习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9月——10月集合简易逻辑、函数部分知识。10月——10底结束函数11月—11月底数列、不等式12月初——12中旬三角

12月中旬——12月底平面向量解析第一章从学生反馈来看,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难题没做好,而在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运算不准,基本方法不熟,解题过程不规范,结果“难题做不了,基础题又没做好”,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将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础运算、基本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课本的基础作用和考试说明的导向作用;2.加强主干知识的生成,重视知识的交汇点;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规范解题习惯;4.加强反思,完善复习方法。

二、解决好课内课外关系。

课内:(1)例题讲解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讲解中,让学生陈述不同解题思路,对于解题过程中的闪光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褒扬或纠正;讲解后,对解法进行总结。对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领会不同方法的优劣,一题多用的题目让学生领会知识间的联系。(2)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指出错误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寻根问底,使学生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3)每节课留5-10分钟让学生疏理本节知识,理解本节内容。

课外:(1)每天布置适量作业。(2)加强重点生中的缺腿生的辅导工作。(3)指出知识的疏漏,学法的不正。

三、强化学生“参与”“合作”。

1.让学生自我小结,每一章复习完后,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包括典型题目、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易错易做之题;2.每次考试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①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试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在哪里;④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是知识、心理因素造成,哪些是属于思路上的。3.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效益,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要给一定的课时让学生看书自学。4.晚自习老师讲课不得超过二节课。

四、精选习题。

1.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增强题目针对性,所选题目以小题、中档题为主,且应突出知识重点,体现思想方法、兼顾学生易错之处。2.减少题目数量,加强质量。题目数量过大,学生易疲惫生厌,没有思考消化时间,删减偏难怪,技巧过于单

一、计算过于繁杂的题目。

1月解析第二章及立体几何2月初——2月中旬排列组合、概率3月——4月统计、极限、导数、复数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篇9

所谓知识系统化,就是能够将学过的知识按照一个主线或者线索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主线或主干。也就是基本上按照课堂学习的顺序,或者板块的顺序,或内在的逻辑联系的顺序等分类、排列,将知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整体或框架。按顺序,按内部逻辑或内在本质联系有机地串联起来为境界,实在不行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这是下策,无奈之举,却不可或缺。起码要能够将学过的所有公式和规律、概念按顺序默写(或默想)出来。

我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和我讲,模拟等考试中选择题总是错答三、四道题(北京的物理高考和模拟题中往往只有8道选择题)。究其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根本就没有系统的掌握,先避开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不谈,单就整个课本或者高考的知识内容就没有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和理解,也就是说,根本就不能把所学的或者高考要考察的知识内容按一定的顺序罗列起来,也就是头脑中没有一个“浓缩的课本”。将知识全面的罗列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啊。再就是虽然能够把知识按顺序罗列起来,但是理解的不够,只强调和停留在了表面记忆,只理解了公式和规律的形式,而没有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重视深入理解,不能把知识和相应的物理环境、情景、过程和物理现象等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知识脱离了知识具体存在的,赖以生存的实际环境和应用环境。就如同我们为了认识汽车发动机中的活塞,而将其从发动机上拆解下来进行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他的形状,构造,功能,原理,材质等等,但是我们却不能(或者不会)把它再放回到发动机上的气缸中去,使之与周边的“环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起作用了。系统化,就是将所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也就是一个有内在本质联系的知识体系或序列,就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等形成的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中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了。

掌握知识的境界,就是将诸多知识内容按内在的逻辑和内部本质联系,按顺序有机地连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理解知识概念与规律所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

知识系统化,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坐标系的主线,这个主线类似于一条公路,路边的风景就是各知识点。你可以一路走下去、看下去,而后“一路罗列”起来有序地欣赏、记忆和理解周边的各个风景、建筑物以及它们之间遥相呼应的(关联)关系等。

二、知识形象化:

知识形象化,就是要对掌握的物理知识加以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物理情节联系起来。通过知识概念和规律联想起与之对应的物理环境条件,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等。使知识变得羽翼丰满,“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呆板的架子和无用的说教。知识形象化,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知识规律等有序地镶嵌在对应的知识板块和物理情景中。

知识形象化,就是将知识“回归自然”,将知识放回到他赖以生存和产生的物理环境中去,使之成为与物理情景相互呼应、相互交融和联系的知识。否则,知识便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同北京的航天桥,如果我们双眼只是紧盯着航天桥本身,那它只是一个建筑,一块不具什么作用和美感的水泥混凝土;如果我们看不到周边的公路和情景,我们就永远不知道它的作用,不知道它和周边的“风景”有什么联系等。而当我们把它与周边的公路(三环路和阜成路)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便成了一座美丽的、“四通八达”的、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功能的、“能够沿它走向未来”的桥梁了;和周边的各种建筑、景物联系起来,联想到周边的各个单位和部门,各个公司等等,我们就更清楚了他的位置和作用了。我们第一次走到公主坟桥下的时候,会感觉立交桥建筑得很乱,让人感到迷茫,感到陌生,不知道往哪里走能够到达哪里,而当我们多去几趟,熟习了之后却感觉他是那么的清晰,我们就知道了它和周边的各种联系了。所谓形象,就是将知识与知识的来源,与知识所解释的,所解决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联系起来,将这一知识内容和周边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摆正各知识概念间的位置,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

三、知识联想化:

知识的联想化,就是由知识能够联想到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习题等;就是反过来能由物理过程和习题联想到它们所涉及到的、与之对应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就是由一个知识板块联想到另一个知识板块,或者由一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联想到另一部分。看到习题、试题,能够联想到习题包含的物理过程和状态,而由过程和状态能够联想到过程和状态所遵从的规律或公式。看到试题最后的求解问题或物理量,就能够联想到这个物理量有几种求解方法,这个物理量都和哪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有所联系等等。要清楚,任何一个物理量基本上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求解方法:本义法(也叫定义法),就是从定义式或者决定式本身去求解;旁义法,就是从与该物理量有联系的所有的物理量或者所有的物理过程中去求解。旁义法更具有普遍而又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例如,求解电功率,我们就要想象出各个与电功、电功率相联系的公式来,想象出这些公式中哪些是定义式,哪些是导出式,哪些是适合于纯电阻电路的,哪些是适合于所有电路的等等,想象出电功、电功率的来源,电功与其它功和能的联系等等。

浅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方法 篇10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虽然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是,第一轮复习是考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和复习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明年高考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做好第一轮复习,是打赢2011年高考的关键一战。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全面复习的开始,这时考生必须养成一系列良好的复习习惯,为以后的复习、应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高三是繁忙的,为避免顾此失彼,我们应该认真的对自己的学情进行分析,找到长处和缺陷部分,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当然还有作文,一定要找到學生最擅长的写作文体,然后对此文体进行强化训练。一旦选定了写作的文体,就一定不能再改变,要保证钟情不渝,至少在高三这年要从一而终,绝不变心。然后按照学生的学情,制定详细复习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天均有一定量的语文复习时间。

2.教会学生使用好恰当的工具书和语文课本

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查找工具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还可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字词来历,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应该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在日常复习中,要到勤查工具书,有效的利用好工具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都是经典作品,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故,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做为写作的素材,因此,要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

3.书写工整规范

书写可谓是语文高考的“硬伤”,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重视书写,认为只要把试卷答完即可,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学平时语文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却很不理想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现在实行的是电脑阅卷,如果字体潦草,字迹模糊,是很影响阅卷老师的阅读,甚至还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那么一份字体潦草的试卷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差的印象,会影响得分的。有人说,高考语文就是考书法,这当然失之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写规范的重要性。可以说,书写规范、美观,是考生成功的一半。

4.大量积累生动活泼的信息

高三语文备考不仅仅是做字词句篇章的训练,更重要的要做好大量知识、大量信息的积累。因此,在高三复习时一再对学生强调要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生活、面向名著、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面向名著,了解名人的鲜活;面向社会,知道时事的变迁。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了解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名著的,要想取得高考语文的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

5.勤于练笔

“业精于勤荒于嬉”。在高三复习阶段,好多学生忙于埋首于大量的试题中,却不喜欢写作,疏于练笔,这是很错误的复习方法。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让学生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摘抄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阔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语文成绩实现较大的飞跃。

6.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语文学科同一切学科一样,均有自身的知识系统。理清这个系统,有利于复习时明确目标,有利于复习时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答题时寻找解答依据。因此,建立语文知识系统,是第一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的重点。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 篇11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在复习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1.教师要学习教改理论,转 变 教 学 观 念,有 新 的 教学理念和效率理念。

2.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纲 考点,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同时比较考试大纲和教材有什么不同。对教材没有而考纲有的内容,就要准备资料来补充,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师要认真、反复地研究高考 试题,特别是近 几年的高考试题。备课 时做到“五 个有”,即脑中有 “纲”(考试大纲),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情”(情境),手中有“法”(方法)。在明确和落实考纲要求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双边互动,指导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感性知识与抽象知识、原理观点与素材案例的关系,注意重视分析知识的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复习课中要有意识地帮助或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政治主体知识的脉络,建立政治学科知识框架体系。

5.教师需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升教育 教学能力,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我。

二、提高第一轮备考复习效率的策略

1.进入第一轮复习之初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时间安排:明确第一轮复习所需要的时间。

(2)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3)目标:夯实基础知识,以本为本,牢固掌握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能运用理 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初步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2.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前3分钟读书,回归课堂。每节 高三政治 课课前3分钟,让政治科代表带领学生读政治课本,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回到政治课堂上来。

(2)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取一至两道有关易错易混知识点的选择题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方式。

(3)导入环节。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来激活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复习的标题,并简单复述这个标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回归课本。如在复习政党的第一个知识点时,笔者播放了一首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歌曲,让学生回顾党成立九十几年来做的事情,思考为什么党这么做等,引导学生回归到党的宗旨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4)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这个环节紧跟着上个环节,大概就一两分钟,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复习什么内容,需要掌握考纲的哪些知识点,以及达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5)传授方法让学生自主复习、夯实基础。这 个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课本内容的复习,完成教辅书中的知识填空题,检查自己的知识是否有缺漏,了解高考对于这些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让学生“主动复习”,在“合作探究中复习”,提高其灵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指导学生选题,让学生做好限时自测,检查自己的知识储备及自主复习的达标情况。

(7)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刚才自己的复习与测试状态、结果、疑惑进行讨论合作复习,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查漏补缺、自主完善。

(8)引导学生在复习讨论中进行升华领悟。在上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参与小组讨论等,收集课堂复习反馈信息,对学生自主复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等。

(9)教师精讲。精讲时关注延伸点与知 识的联系,关注命题背景与课本知识的结合,通过题型训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走出知识误区与审题误区,总结题型答法,提升能力。

(10)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复习的小结,使学生巩固复习的内容,加深记忆。课后同桌之间可以结合时政资料相互抽查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这些环节可以灵活运用,有时部分 选用,有时调整顺序。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造和谐的课堂

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 新型师生 关系的建 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推动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教学实效性直接影响到新课 程的推广,是教学的生命。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政治学科备考复习的实效性。

摘要:高三的政治课复习不能漫无目的,也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要提高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 篇12

我省首次使用新课标高考生物试题,试题严格遵循生物新课标考试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没有偏题、怪题,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鉴于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

(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个知识点、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

(3)把心智技能的培养和动作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优化理论课与实验探究课的教学。

(4)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

(5)给学生提供课内外自主发展的空间。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复习目标

根据第一轮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应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事实、方法和原理。

2、用各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3、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

4、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还能够用相关的理化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即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生物个体、环境、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5、选用恰当的方法探究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

6、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7、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法和应试能力,力求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考分数。

通过高考备战,提升考试成绩,确保高考,及各次月考生物学科能完成工作目标,不影响考生理综及高考总分。

三、复习内容

(一)生物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和高中《生物》选修三。

(二)复习资料使用:

我校高三使用的是生物《创新设计》第一轮复习资料及即时训练,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次梳理各知识点,通过学科周考和月考,找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第一轮复习中一般不进行跨章节复习,但针对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局部知识点的整合。

(三)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生物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等。

(2)思维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变式题训练和一题多解训练。

高三政治科第一轮复习计划 篇13

备课组长:任雅民

为高效的指导高三政治高考复习,根据新课标教材及2013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的内容和特点,并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年级组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抓实课本,夯牢基础,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主体知识体系;注重讲练结合,突出能力培养,落实教学环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二、复习内容

必修1《经济生活》 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 必修4《生活与哲学》

(注:关于选修内容等2014年考试说明公布后再定)

三、复习时间及课时安排(2013年8月——2014年1月)具体如下:

时 间 内容 课 时

2013年8月2日—— 2013年9月14日 必修1《经济生活》 30课时

2013年9月16日—— 2013年10月26日 必修2《政治生活》 30课时

2013年10月27日——2013年11月30日 必修3《文化生活》 25课时

2013年12月2日—— 2014年2月底 必修4《生活与哲学》 30课时

(注:一轮复习期间因涉及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部分假日等,故本计划将根据实际时间与教学需要而适当调整。应届班和复习班的进度也稍有不同)

四、复习事项

1、目标:着重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学会辩证的思维方法。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观察、分析简单的生活实例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2、总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单、节或每课知识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五、具体要求

1、知识复习要求:

(1)按高考考点复习。弄清每一考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或原理,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

(2)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或从新的角度整合知识体系等。

(3)把握重点知识,包括高考重考点、易错点知识。

(4)增添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知识的变化。

2、知识训练要求:

(1)加强双基训练,做到每节一练,每课一检测一练习,每单元一检测。

(2)加强评讲,做到讲分析思路,讲做题方法,讲学生错误原因(知识错误,思路错误,方法错误)。

3、能力提高要求:

(1)提高学生整合知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弄清材料的主体(国家、政府、政党、企业、国际组织、社会组织、群体的人、单个的人等)。

②弄清主体活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做,做了什么,做的目的或意义等。

(3)提高学生解读问题的能力。

①弄清问题的角度。即:问题是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还是哲学类;是为什么类,是什么类,还是怎样做类。

②弄清问题的内容,包括主体、活动内容等。

(4)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①弄清每一知识运用的角度或切入点。②弄清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的要求。

六、复习策略

1、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统一认识,克服重复习资料、忽视教科书的现象。

从宏观上将高三复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清楚,使学生在复习中更好的配合老师。明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正确认识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辨证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2、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1)备课: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

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要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即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作业、练习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每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1)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2)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课堂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3)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类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式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讲评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讲评要强化政治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的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讲评要引导学生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外辅导要灵活。多种方式,多种时间,多种场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辅导。关注学习困难学生,重视补缺补差。对语数外成绩优秀但政治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

5、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三年的我省考试试题。每位老师都要对近三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篇14

关键词:氯水;溴化钠;研学问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高中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6–005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往往采用“知识梳理、考题选讲、练习强化”等步骤进行教学,重复使用易让学生厌倦,复习效果下降。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就是将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确立为研学问题,以研学问题为载体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糅合其中,以讨论、实验、问题解决等为主要课堂活动形式的复习课。

1 研学问题的确立

研学问题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或概念而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教学问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不但是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是知识系统化与结构化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科素养、提升学科能力、统合学科基本观念的过程。确立高三一轮化学复习课的研学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真实性、价值性、统合性、可操作性四个方面。

1.1 研学问题的真实性

不管问题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都应该是学习过程中可能真实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实验是人教版必修2实验1-1,书中所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是2NaBr+Cl2=2NaCl+Br2[1],明确指出是氯水中的Cl2氧化了NaBr溶液中的Br-。2013年广东高考化学卷第33题第(1)小题,“设计实验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答案是“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振荡后滴加CCl4溶液,下层呈红棕色”[2]。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次氯酸的氧化性比Cl2强,ClO-的氧化性也比Cl2强,怎么不是HClO或ClO-氧化Br-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回答“是”,学生就认为与书本或高考答案是矛盾的;回答“不是”,学生说的理由也很难反驳。以往笔者的回答总是氯水中HClO或ClO-含量远远小于Cl2,所以体现的是Cl2的氧化性。仔细想想,之前的回答过于草率,不能让学生信服。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或实验结果才能让学生信服,这就产生了真实的研学问题。

1.2 研学问题的价值性

研学问题的价值性在于有助于完善学科的核心观念,提升学科能力。氯水与NaBr溶液的反应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这个问题价值很小,但深入到微粒层面的分析与讨论就发现诸多学科核心观念与能力的要素蕴含其中。分析氯水中是谁氧化了NaBr中的Br-的前提是分析清楚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析微粒又必须分析氯水中存在哪些平衡或反应,如何有序书写相关粒子才能不遗漏不增多,这就有助于学生微粒观的完善与平衡观的应用。要知道何种组分氧化Br-就得先知道哪些粒子具有氧化性?它们氧化性的强弱如何?氧化还原观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完整的假说与探究过程对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并且通过对课本与高考答案的反思性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1.3 研学问题的统合性

高三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高一、高二看似孤立的知识统合起来。尽管这是一节氯水的复习课,但不是简单将高一相关知识简单再现,也不是简单做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而已。对氯水与NaBr溶液反应的研学,包含了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与氯的性质、必修2元素周期律知识、选修4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以及贯穿高中教学整个过程的科学探究能力。

1.4 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

研学问题的可操作性是指完成相应研学过程具备时间、教学条件、学生能力等客观条件的许可。高三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选择的研学问题该是在1~2个课时内能够完成的。氯水与NaBr溶液的反应过程简单,反应速率快,相关理论分析并不复杂,仅仅需要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所需教学设备常规,实验器材简单,在相关准备的基础上,能在一个课时内顺利完成所有过程,因而“氯水中何种组分氧化了溴化钠溶液中的Br-”作为研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实施

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教学脱胎于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说-论证假说-实验探究-形成结论[3]。

2.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研学课堂的第一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生成问题,缺乏相应准备,偶然性强。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预设的问题或者学生早先生成的问题,研学过程比较完整与系统。高三一轮复习中的研学问题的提出倾向于后者。在教学过程中,先将氯水与溴化钠溶液反应实验再现,让学生观察,并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在给出课本答案2NaBr+Cl2=2NaCl+Br2后,进行评价。没有思考的学生认为课本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有部分学生根据教师的眼神判断有怀疑,有的学生就提出氯水中次氯酸明明氧化性比氯分子强,为什么不是次氯酸呢?基于此,就向学生抛出课堂研学问题“氯水中何种组分氧化了NaBr溶液中的Br-?”。

2.2 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就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寻找素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假设做准备。收集材料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推理分析的方法。在课堂中做文献研究不太现实,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常用的方法。

要解决氯水中谁氧化了溴离子这个问题,前提是要明确氯水中具有哪些微观粒子?哪些微观粒子具有氧化性?因而需要收集这两方面的材料。

氧化性的粒子所含有的某个元素具有较高价态。在氯水中除Cl-外其他粒子都含有较高价态的元素,因此有五种粒子可能氧化Br-。但氧化Br-所得的产物Br2氧化性较强,因而需要较强氧化性的粒子才能氧化溴离子。哪些粒子具有较强氧化性呢?根据王磊教授的观点,强氧化性的粒子核心元素价态高于常见价态[4]。在氯水的几种粒子中,核心元素是氯元素,氯元素的常见价态是-1,所以Cl2(0)、ClO-(+1)、HClO(+1)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3 提出假说

根据所提供材料与相关推理,提出合理假说是重要的科学素养。根据氯水中溶液粒子种类分析和氧化还原性分析,提出氧化Br-的粒子可能存在三种假说:

假说1:氧化Br-的是H+、H2O;

假说2:氧化Br-的是Cl2;

假说3:氧化Br-的是ClO-或HClO。

2.4 论证假说

提出假说尽管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没有经过严密的推敲可能导致荒谬的结果。论证假说的方法往往是反证法,假设假说成立,应该是什么结果,应该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一致表明假说成立,否则不成立。在高三复习的教学中,论证假说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假说书写化学方程式,锻炼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

初步论证H2O不能氧化Br-,否则怎么会有溴化钠的水溶液呢?根据假说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2.5 实验探究

假说成立与否还需要实验支撑。根据假说进行实验探究,根据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判断假说是否成立。H+难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估计H+不能氧化Br-,所以用较浓的盐酸与NaBr溶液反应。分离氯水中的Cl2与HClO和ClO-借鉴萃取原理,Cl2在CCl4溶解度比在水中大,而HClO和ClO-难溶于CCl4,所以用CCl4分离出氯水中的Cl2。

2.6 形成结论

根据对假说的探究与实验形成结论,科学探究才算基本结束。经过氯水相关成分与NaBr溶液的反应,得出结论是:氯水中的Cl2、ClO-或HClO都能氧化Br-。课本和高考题对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均只提出了Cl2与Br-的作用,尽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但从元素周期律的角度分析并没有科学性错误,因为实验证实氯水中含有的Cl2的确能氧化溴化钠溶液中的Br-。只是实验中没有排除ClO-或HClO的干扰,在实验设计方面有所欠缺。

3 讨论与反思

3.1 课前讨论

这是一堂全区公开课,也是第一次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尝试,因而我们备课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3.1.1 这个问题是小题大做吗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可选择的切入点很多,可发散的方向也挺多,在有限时间内需要精心取舍。当把氯水与NaBr反应作为一堂课的研学问题时,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开始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一个几分钟的小实验,就算不做实验,学生也知道怎么回事,仅仅当作知识回顾就可以了。但是,把知识问题转化为一个能力问题,在学科素养层面展开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个研学问题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价值,不再单单是氯水的性质问题,还包含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实验、学科素养培养等问题。

3.1.2 各环节的教学意图是什么

第一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人无疑处有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的思考与探究是这节课的中心思想。第二个环节把有序分析氯水中粒子种类作为重点,落实分析溶液粒子种类的方法,为后续分析溶液粒子浓度关系打基础。分析哪些粒子具有氧化性,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氧化还原理论,指导其他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第三环节是为了完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第四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这一符号表征具体的反应,为后续陌生情景下方程式的书写打基础。第五环节在于落实实验操作表达,为实验部分复习伏笔。第六环节的目的是首尾呼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探究,完成对课本和权威的一次质疑。

3.2 课后研讨与反思

在评课环节各抒己见,主要就下面三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些溢美之词,但更多的是对课堂的思考,思维的碰撞。

3.2.1 这样的课堂如何落实基础

不少老师认为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就是落实基础,把基础知识不留死角的过一遍。在一个小小的氯水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上大做文章,势必时间不够,无法完成一轮复习的任务,只能是一节做秀课。笔者的意见是落实基础不是简单再现,学生毕竟不是头脑空白地进入高三复习,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但相对零散,需要用相关原理或理论将知识整合起来。此外,在高考中知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低,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知识复习本身不是目的,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才是目的。因而笔者认为课堂需要落实的不是记忆性的知识基础,而是能力基础,当然不是每节课都有这么整合性强的研学问题,但这是一种方向。

3.2.2 基于研学问题复习难以全面推开

大多数的高三复习是常规复习,采取知识回顾、考题再现、训练讲评等步骤,学生容易厌倦。基于研学问题的课堂学生练题少了,思考多了,能激发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有较大提升。但并非所有点都适合用研学问题的方式复习,在知识上难免有重复或遗漏,所以难以全面推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备课时间不够,难以设计出有价值的研学问题。需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不断发现问题并做深入思考,还要精心准备,备课耗时往往不是一天两天。但好的研学问题可以把大多数的知识与能力整合进来,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精心设计研学问题,做适当的取舍,适度推开还是可以的。如“如何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作为气体制备的研学问题,其他气体制备就可以略去或略讲了。又如将“水的温度升高,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为一个研学问题,成为弱电解质复习载体。

3.3.3 能彻底分离氯水中的Cl2和HClO吗

有教师提出实验不严谨,当取下层溶液滴入NaBr溶液时,NaBr溶液中含有水,Cl2从CCl4出来难免与水接触,会反应生成HClO。另外,上层溶液尽管用CCl4萃取过,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没有Cl2,只是Cl2浓度小罢了。改进实验,消除NaBr溶液中水的干扰,在非水体系中进行这个反应,将用氯水的CCl4的萃取液与NaBr固体反应,结果无色液体变红棕色,证明氯水中的Cl2氧化了Br-。要消除上层溶液残留的Cl2,取萃取后的上层液体,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加入NaBr溶液和CCl4振荡,无色溶液变黄,证明氯水中的ClO-氧化了Br-。看来实验结论是没有问题的,但过程不严谨,第二天的课堂又以此为素材产生新的研学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2][3]周小凡.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78.

上一篇:中央企业班组长下一篇:蝙蝠和雷达课堂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