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精选8篇)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
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时间等问题,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的算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还会超过20%,切不可讲得比练的难、练得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提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2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理综化学试题共11题(其中7个选择题、4个主观性试题),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具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杂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4、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试卷,对试卷中学生出错多的题要找出原因(是知识点不清,方法不明,还是粗心所致),接着在课堂上认真讲评纠错,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失分统计表,定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重视做题和考后的纠错。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种是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第二种方式是专门备一本错题笔记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第三种方式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优化考试心理,消除失分隐患。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关键词:高考方案,模式,方法与策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精深的学习工程。要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好每节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也要影响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那么, 如何策划好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高考《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我们要重视对《考纲》的研读, 不只是读懂内容, 更重要的是思考教材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各种能力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通过仔细分析, 掌握基本考核的知识内容、能力, 考查的范围、方向等重要信息, 再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充分挖掘, 突出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知识, 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扎实,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理解,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 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许多学生都知道它们导电性的差别, 但常忽略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而出现错误。例如,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 N a Cl (2) 盐酸 (3) 硫酸 (4) 液氯 (5) N H3 (6) Fe (7) Cu O (8) 乙醇。许多学生答案为:电解质 (1) (2) (3) (6) (7) ;非电解质 (4) (5) (8) , 忽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这种情况。另外, 课本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相似。易混淆的概念,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对这些相似概念, 应采用举例比较复习的方法,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明确其共性, 认清其差异,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尽可能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嚼得通透。
二、讲练结合, 善于总结, 完善体系
化学知识丰富精深, 方法灵巧多变。不少学生认为, 化学难学, 不仅要做大量题, 要背的也很多, 而且知识点较分散, 易混淆。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么多的类型, 这么多的方程式, 不知从何记起, 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绪。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独特精髓, 许多问题的关键、原理就在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极为重要, 务必熟练掌握。其实要记好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关键在于怎样记, 化学学习讲究思路清晰, 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例如, 可先分清楚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是复分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阴阳离子 (或原子团) 相互交换,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若为氧化还原反应, 则应结合题意分析出哪种物质有氧化性, 哪种物质有还原性, 按化合价升降规律推导其可能的产物, 从而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 原电池和电解池相关问题, 两极的判断、两极反应以及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 离子浓度变化、PH值变化与计算等问题, 学生经常犯错, 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这是典型的思路不清晰, 对两池的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其实, 两池的特点和原理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有外加电源的装置为电解池, 无外加电源的装置为原电池;若出现多个池组合, 一般是含有活泼金属电极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都是在该电源 (即原电池) 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如果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 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为电解池。分清两池后, 确定好两极, 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移动情况;原电池中, 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正极;电解池:阴离子→阳极, 阳离子→阴极。最后, 书写电极方程式。原电池中, 负极通常是电极材料参与反应变成金属阳离子 (即M-ne-→M n+) , 正极通常是溶液中阳离子放电, 分析溶液中阳离子种类, 按阳离子放电顺序即可写出 (金属腐蚀时常为氧气放电即:O2+2H2O+4e-4O H-) 。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和两极反应情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非常清楚, 通过对两池的比较和训练以后,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
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学习中, 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觉得非常繁琐复杂。事实上, 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具有规律性, 只要熟悉好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理解好各官能团的衍变关系, 掌握规律, 类比类推, 就能触类旁通, 顺理成章。实践证明, 只有散乱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素材, 贴近生活, 拓宽视野
近些年高考中,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 物质的分离, 尾气处理, 副产物的回收, 废物利用, 社会热点, 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面非常广泛, 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性。
四、把握梯度, 探究创新, 挖掘潜能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 坚持以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体现选拔功能。例如,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非选择题部分, 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与实验的能力, 预测今后这些能力探究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训练, 突出实践性极为必要。当然也要控制好所选题型的难度、信度和效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 又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扎实基础,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针对高中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精炼浓缩、联想迁移、升华放大, 利用比较、归纳、推理、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 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正视高考, 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精心策划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高三的化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二轮,专项复习阶段;第三轮,综合能力提高阶段。高三化学第一轮基础知识阶段的复习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为整个高三化学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校在第一轮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研究《考试大纲》、吃透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方向。我们通过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对化学基本理论部分的具体要求及其题型示例,就会知道高考考什么,高考怎么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我们就会对对“了解”“理解”等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熟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我们对近五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分类进行汇总,明确化学基本理论对主干知识的考察永远是高考考察的热点。我们通过对高考化学基本理论试题“旧”题新做,充分研究高考考试导向,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了无用功,避免了走弯路,切实提高了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回归课本,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来源,离开教材的复习必然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每一轮的复习之中,我们都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和重视。
首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注重理解。在复习当中一定不要沉溺于复习资料,而忽略了教材。在复习中要以教材作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梳理一遍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寻找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学习的遗漏部分和疑惑点,对基本知识多理解、少死记硬背,弄清楚教材中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使教材知识内容结构化和系统化。
其次,我们要整合知识,构建网络。高一、高二所学知识难免有联系不畅、零散的感觉,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除了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复习,以建立其平面网络以外,还可以在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板块复习中,有意识地用基本理论指导该部分内容的复习,以建立立体网络,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
三、重视规范解题、以期达到灵活运用
为了强化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高考化学试题及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解题能力也只能通过解一定数量的题,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使能力提高。对于规范解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审清题意。根据要求回答,审题时必须理解题意,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一道化学题包含完整的内容,是一个整体。有的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前后呼应,相互衬垫。所以必须总观全题,全面领会题意。答题时必须按题目要求来回答,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强化书写规范训练。不能写错别字和不乱写符号,为了减少失误,平时必须认真理解课文内容,过好文字关和符号关。我们教师自身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不出现不完整、不规范的化学用语的书写;要有意创设情境,将化学方程式书写置于情境中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感受化学用语的价值,感悟规范化学用语的重要性。
3.注意文字表达。答题过程中的文字表达是否规范、严谨以及合理同样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与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改进复习方法,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四、加强师生协作、共同搞好复习
复习的过程中目的性很强,任务多,困难大,师生都有很大压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做到多交流,做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特别是教师要营造一个有效且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不要因为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而轻易责备学生,相反,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进步,陪他们一同成长。实际上,高三复习中,许多学生由于成绩提高缓慢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比教师更着急。另外,学生要理解教师,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肯定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任务重时一定要坚持住,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总之,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三轮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是整个高三总复习的基础。只有关注每个细节,做好每个细节,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为整个高三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一、复习进度
1、新课结束时间:
集训班已经进入了第一轮的复习。
C2班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进入第一轮的复习。
其他快班和重点班将予2009年7月底完成高三化学教材内容。
2、2009年8月----2009年11月第一轮综合复习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七章内容,并完成复习资料《导与练》的相应练习题,每一单元训练一套单元练习题。
3、2009年12月----2010年3月底前完成第一轮综合复习高二化学第一章----第八章内容,并完成复习资料《导与练》的相应练习题,每一单元训练一套单元练习题。
二、基本策略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主要根据近几年来江西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江西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变化。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5.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
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6.注重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7.回归课本,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8、关注苗子生的成长。
一、整合教材、科学安排
复习时要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并按概念和理论与技能的主线形成单元,进行复习。并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在整合教材组成单元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高考要求的化学主干知识有: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分子结构、晶体类型,热化学方程式,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原理,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同分异构,烃及其衍生物,糖类、蛋白质、油脂,有机合成材料,物质的量及计算,化学式和结构式计算,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操作,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化学,实验设计。
高考化学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往往决定高考的成败。为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要训练和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并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运算准确,表达规范。
三、训练思维,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和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复习中可以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按照要求答题,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一、二、三、四)、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那么如何提高化学成绩呢?
1、找到学不好、成绩差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点记不住,还是不能理解,还是其他原因,先分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找到原因后,修改学习方法,想要提高化学成绩,就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化学虽然是理科科目,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背的,如: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等。所以,高三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不能全靠做题,也要花时间去背。
3、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习什么课程,首先要感兴趣才能够学好,不感兴趣而是被逼的去学习,终究是学不好的。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化学这一学科,而是学习高三其他科目也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才是你提高化学成绩的前提。
5、要重视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的过程、原理、结果和实验器材的用法等等,都要掌握。
高三化学考试备考指导
1.初步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对不少考生来说,高三化学知识量大、琐碎,记忆负担重,试题综合性强、变化多且新颖,复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的重点就在于对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有了知识体系结构的支撑,才能进入第二阶段解决综合问题。
建构知识框架要自下而上进行,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层面与方法层面的内容要有所区分,要用方法性内容统领知识层面的内容。
2.联系实际,将知识网络化、情境化
以元素化合物复习为例,考生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元素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原理。二是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从分类的角度对转化关系进行二维图的记忆。三是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例如,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微粒探究;浓硝酸与木炭加热过程中的反应分析等。
3.重在落实,充分运用每道练习题
高三化学基础知识正误判断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划“×”
1.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溶于水;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同位素间的转化,核裂变等不属于化学变化。()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或一种分子)组成,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白磷和红磷组成的混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5.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6.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要注意:原子的连接方式不能错位(如醛基、羧基的原子顺序不能颠倒,书写硝基、氨基时应注意N原子要连接在C原子上),碳碳双键等官能团不能过于简化等。()
7、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氯化钠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8、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和颜色变化,但有发光、放热或颜色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焰色反应、NaOH溶于水放热、活性炭吸附作用使物质褪色等是物理变化。()
9、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核裂变或核聚变会产生新原子,但这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0、有气泡产生或沉淀析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气泡产生或沉淀生成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也可通过改变溶解度实现。()
11、涉及气体的体积问题时,要注意外界条件是“标准状况”还是“常温常压”,但气体的物质的量、微粒个数、质量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12、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只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mol-1。()
13.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1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15.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储存溶液;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所配溶液的体积一定要与容量瓶的容积相等。()
16.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17.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没有必然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18.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将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符号,其余的物质均用其化学式表示。()
19.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其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20.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SO2和浓H2SO4不反应,但Na2SO3和稀H2SO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键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
21.只含共价键的物质有①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②不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22、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12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Na2O2、CaC2、NH4Cl、NaOH、Na2SO4等)()
24、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如氩气、氦气等。()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25、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判断,凡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26、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大多数碱性氧化物、强碱和盐都属于离子化合物;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27、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来判断,熔点、沸点较低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如NaCl)不导电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如HCl)()
28、化学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大、熔点高,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能量。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故熔点也较高。()
29、化学键对化学性质的影响,N2分子中有很强的共价键,故在通常状况下,N2很稳定,H2S、HI等分子中的共价键较弱,故它们受热时易分解。()8电子结构的判断
30、判断分子中各原子是否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凡符合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皆为8电子结构。()
31、判断某化合物中的某元素最外层是否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应从其结构式或电子式结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判断,如:①H2O,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H2O中每个O原子又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所以H2O中的O原子最外层有6+2=8个电子,但H2O中的H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②N2,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与N之间形成三个共价键,所以N2中的N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32常见的混合物有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如氧气、臭氧)。()
3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3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35、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36、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37、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即: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38、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39、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单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40、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41、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化学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2、不同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相同的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同素异形体)。()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
首先要有明确目的性。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甚至冷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从而更具有实用的本领,能独立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使学生做到:一轮复习全面抓基础,章节的知识规律化,散杂的知识系统化。
其次是复习要求实效性。为什么说复习“未必做细,但要做实?”那是因为我们再也没有补课和周末的时间来补充复习时间的紧张,每周选修科目排几节课时是固定的,没有可以占有的其他时间,而再求面面俱到的复习已经绝不可能,当然也不能让学生冒着复习不完课程的风险去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每年试题的载体、情境在变,考查的知识范围始终没有变。
“做实”就是要根据大纲精确进行第一轮复习,按照课本的章次顺序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考试说明和高考导向,将每一章的考点一一给学生列出,并给学生指明重点和方法,应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和考点以及高考的热点,学生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章的重要内容,最终能以一当十,举一反三。
1 背学生,及时摸底了解学生
我们是提前在高二结束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结束新课后就让学生做了高考模拟试卷进行摸底,及时的批改总结。从试卷分析来看,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基础不牢,概念模糊。如“钝化现象”,学生总是认为这是铁铝和浓氧化性酸不反应的事实,也就不能正确描述钝化的实质;问“SO2的漂白性中,SO2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学生有的认为没有,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理解:SO2的漂白性是与有机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的性质。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化合反应,也从侧面说明未必熟悉氯气的漂白性的氧化还原实质。
(2)实验能力弱,学科能力差。2009高考题非选择题突出了与生活和化工的联系,涉及操作的考察、评价和分析,试题做下来就清晰的展现了什么是弱点和学科瓶颈,2010和2011年延续了这个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化学没有从基础开始。我们的一轮复习是否能挖掘每个章节的基础实验,从实验出发,把相关的知识和重难点贯穿其中?这是我们在生源基础薄弱、课时不足情况下,为了提高推进力和效率正在摸索和实践的复习策略之一。
(3)计算能力差,注重好习惯的培养。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中的化学计算在命题立意、情景创设、设问角度及表达方式上基本保持科学、规范、简洁、灵活的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创新。II卷综合题的特点是:(1)选题背景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2)把物质性质、实验操作与化学计算有机融合,突出了化学计算的本质;(3)体现了化学学科对化学计算的要求,首先是化学问题,其次才是考计算能力,不是为计算而计算;(4)降低了计算难度,减少了繁琐运算,突出对思维品质和化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2 加强针对性,精心备课
学校对本届高三老师要求必须先有案再上课,上好每一节课,理科课上板书步骤清楚,不跳步骤,课后必须有适量作业,作业必须及时批改,每课须有教学后记;对学生要求要听好每一课,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作业要有详细过程,不跳步骤,及时完成,及时订正,对易忘的知识点和考前应掌握的知识点归纳在小本上,随时拿出看,时刻强化。要求学生做到:
2.1 想好考点
(1)钠与溶液的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2页)碳和水的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酸式盐以及有机物水解中的应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转换、性质、制备及应用;ⅠA元素相似性和递变性等。(2)镁的性质;ⅡA元素相似性和递变性等。(3)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铝三角的现象、产物、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及他们相互转换的途径等。(4)铁的性质;铁三角间转化的条件、反应、现象、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以及他们相互转换的途径等。
2.2 找好角度
就是找好考察的角度。碱金属部分有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的实验题、推断题和计算;镁铝部分有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的计算、现象分析与方程式书写,相关离子或物质的分离提纯,相关推断题;与铁的变价相关的现象与推断题,与原电池相关的实验题,与高价铁的氧化性与低价铁的还原性相关的反应方程式等。
2.3 避免失误
2009-2011年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表明,无论金属还是非金属相关的方程式书写不能准确的标明反应的条件失分,不能准确判断产物的存在形式失分(如2011江苏的20题2Mg2Cu+3H2=Mg Cu2+Mg H2就有同学混淆了反应物Mg2Cu和产物Mg Cu2;2009高考的Cu+H2O2+2H+=Cu2++2H2O书写,许多同学写出了Cu O或者Cu(OH)2做产物),铁参加原电池反应生成高价铁的电极反应失分等。
2.4 看好方向,用好方法
我们要能把握住元素化合物的考察角度,常见的氧化还原角度、离子反应角度和微观粒子角度来引领金属乃至非金属知识的学习,并加强特别的现象、特别的反应、特别的条件、特别的性质的特别记忆和应用,关注金属的性能,也关注它们与环境的友好程度。
2.5 做好常考题型的演练
如对金属通性的考察;对金属相关计算的考察;对金属相关实验的考察等。
3 勤于学习,走近学生,演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学习者只有抓好课堂才能事半功倍。而课堂贵在真实有效,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有效的备课条件下能否演好课,就是“有效教学”这个主题了。真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教师只能引领课堂,不能占领课堂,真正的教学改革是把师本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有效性要在细节中落实,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都不代劳。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对又一轮教学改革潮下的新高三学生尤为珍贵。
4 及时批改作业,老师做好错题集
学生作业老师批改天经地义,学生做错题集也由来已久,但是学生做错题集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效率低下,而怎样指导学生做好错题集,苏南兴起的老师代做部分错题集以提高高三学习的效率有很现实的意义。
5 强化前后联系整合,温故知新,提高能力
不仅知识点和知识体系需要加强前后联系,梳理整合,构建网络,并在练习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将知识不断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错题集不断补充,不断反馈再练,就像硝酸工艺中的一氧化氮弃之可惜,循环再用大有好处,不断循环的错题练习让错题集发挥了实效,而不是错题收集袋。
关键词: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有效;教材;练习;因材施教
学生在进入高三后,时间变得十分紧张,学习任务也十分重。因此,他们必须掌握科学的复习策略,才能收获好的成果。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原本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在高三或者是高考突然成为一匹“黑马”,轻轻松松地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一些原本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可能会在高考中落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高三阶段的复习技巧以及心态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要指导高三学生做好第一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使其能够从容应对高考。下面,笔者从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加强练习以及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讨论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教学。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历代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技巧的时候,几乎都会说“读教材,学教材,吃透教材”。化学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老师在设计题目时的主要来源。任何的化学题目都是以化学教材为基础,并由其延伸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必要的时候可以打乱教材的编写顺序,指导学生能够从整体角度来学习化学知识。如,在鲁教版的化学教材设计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出现在必修一以及选修五等教材中。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关于有机化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具体知识,掌握制取甲烷等气体的实验技能,并重点复习有机化学的氢谱图、质谱图等。
二、加强练习
虽然素质教育不赞成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但练习依然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做题时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练习中训练高三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首先,教师应该加强题型训练,即将教材与高考要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完成历年来高考真题的练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理综综合性的模拟训练,消除学生对高考理综试卷的陌生感。再次,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答题情况。很多学生在高三的复习中,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他们认为只有多做题,尤其是多做难题才能提高其化学成绩,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无法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者漏写化学实验的具体反应条件等失分。最后,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答题速度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答题质量。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要确保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及相关答题技巧,切忌追求大量训练使得学生苦不堪言。
三、因材施教
复习教学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前者重重点,后者重基础与全面。高中生经过前期的化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然而,他们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同的。因此,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消除每位学生的“盲点”。在每次考试以及练习结束之后,学生都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找出原因,真正做好纠错。在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因材施教,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比如,在面对实验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时,笔者会增加他们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化学反应条件。
总之,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后面复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这个复习阶段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轻松备战高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加强训练,让学生亲自体验高考理综试卷设计形式以及命题思路,尽最大可能消除他们对高考化学的紧张感;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问题,及时反思,做好纠错。
参考文献:
[1]蔡昌慧.高三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计划】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计划指导07-23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方法07-23
高三理综化学复习计划09-19
高三化学如何复习10-31
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计划07-13
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05-31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一轮指导09-30
2022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计划06-27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讲义06-19
高三第一轮复习总结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