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备考策略(精选8篇)
孝感实验高级中学王锋涛
高三化学第二轮备考复习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底,其复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各有利弊,但其主要任务是综合训练:包括知识点强化巩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目的。高中化学的本身特点是知识的细、零、散、杂,而新课改在教材编写时又把某些同一知识分散到教材不同的章节中,或者先给出一个浅显易懂但并不全面的知识,在以后的章节中再去完善,这就决定了第一轮复习完知识还比较零散。如何在仅有的一个半月来完成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我们最重要的是讲究复习效率。下面就我近年来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新课程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特点:
1、试题内容方面
注重以生产、科研实际为背景,关注现实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促进学生认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注重对实验及思维过程的考查,突出科学探究,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题型考查方面
(1)、近几年理综化学第Ⅰ卷选择题的共同点
①题干和选项简洁明了;②涉猎广泛,有效补充第Ⅱ卷;③有机选择题份额重;④难度较低。
(2)、近几年理综化学第Ⅱ卷必考题的共同点
①选取特定对象立题,题干简洁明了;②多侧面、逐层递进设问,突出过程与方法;③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④有机对象已经渗透到试题中,而且必将继续如此;⑤以图形、图像、图表等提供信息极为普遍;⑥难度大、区分度好。
(3)、近几年理综化学第Ⅱ卷选考题的共同点
①选修3试题难度逐年增大;②选修5试题难度逐年降低,框图结构简单;③有机对象可能渗透到36或37题;④命题者并不追求选考三道试题难度一致、结构一致;⑤难度低于第Ⅱ卷必考题难度、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3、能力考查方面
注重考查理解、整合和选择运用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自主建构、探究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当前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方面:
①已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②初步掌握化学学习方法;③具有一定的化学学习能力。
2、思维能力方面:
①辩证思维已基本形成;②创造性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善。
3、一轮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①双基不够扎实;②目标不够明确;③知识不够系统;④思维不够灵活;⑤解题不够规范;⑥、心
理不够成熟。
三、二轮复习策略
1、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⑪、处理好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课本、各类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⑫、在抓“双基”上狠下功夫,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重要知识点、热点、考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牢固,相关的知识类比化,同类的知识系统化。
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归纳与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⑭、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2、二轮复习基本要求
⑪、把握主干,突出重点,注重迁移,考点具体化。
⑫、专题指引,学练结合,注重细节,疑点漏洞扫盲化。
⑬、课本落实和基础训练的落实,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基本能力。⑭、坚持每课一练、每周一考,学科内综合限时训练和理科综合并重。
3、二轮复习主要做法
(1)、明确考点,把握方向
复习中,我们以《考试说明》和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分析每一章的考点,并给学生指明重点,应熟练掌握的难点以及高考的热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的疑点、漏洞,从而高效率的、有重点的复习。
(2)、专题复习,突破主干
在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及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抓住高考命题的特点,弄清高考热点问题,提炼出化学知识主干。例如: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与新科技、化学实验、有机物间的相互转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等。这些内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进行专题复习,力争重点突破。
如专题四:离子反应。课前习题热身,归纳常见考查方式,巩固要点,提升能力,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3)、整合知识,融会贯通
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复习中可以将FeCl3水解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合,将FeCl3水解原理、胶体的制备、胶体的净水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进行串联和联系;(2013理综化学天津卷T9无水 FeCl3的制备)
在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时,可以将水解问题进行由线到面的扩展。如将盐类、酯类、卤代烃、糖类等物质的水解进行对比和分析。【从水解原理、影响它们水解的因素(如浓度、酸碱性、温度、催化剂等)以弄清它们水解的本质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间的联系和重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提升能力】
(4)、注重教材,落实基础
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复习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大纲,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
(2)、力求改变按照复习资料线索组织教学复习。
(3)、活化基础,在复习过程中,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5)、精选例题,以题带点
好的习题必须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境,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解难。练习题的选择要做到:
①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能举一反三;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紧扣知识点和考点;③练习题的类型要多样,形式要灵活。
教师的讲解要结合试题,抓住问题实质和方法规律,注重题型分类、类型归法,在解题中强化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从而提供效率。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6)、有效讲评,注重实效
(1)讲评前批改、讲评要及时。
(2)习题整合,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讲评中归类、变式、迁移,重点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纠正。
(3)习题创编、力求知识的拓展性和矫正性。
试题升华,做好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讲评后给学生时间整理,消化,给学生信心。习题上的“放”,知识上的“收”。
(7)、消除盲点,做好究错
如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进行专题复习时,对历年高考题归纳发现“陷阱”的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特归纳如下:
①特殊物质的状态,错用“22.4L/mol”;
水、氟化氢、SO3、溴、CHCl3、CCl4、、溴乙烷、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或除甲醛的含氧衍生物、硝基苯、溴苯等在标况下为非气体物质。
②温度和压强不是“标准状况下”,错用“22.4L/mol”;
③一定量物质中含有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质子)数目;
(注意同位素原子及其形成的分子等)(注意胶体粒子不为微观粒子)。
④混合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等某些共性(如NO2、N2O4;O2、O3;C2H2、C6H6等);
18⑤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D2O、T2O、O2或其分子中所含中子数;
⑥摩尔质量相等的几种情况:Na2O2、Al(OH)
3、苯、Na2S均为78 g/mol;NaHCO3、MgCO3均为84 g/mol;
KHCO3、CaCO3均为100 g/mol等;
⑦涉及化学反应原理:可逆反应、水解反应、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等(注意它们的可逆性;水解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程度微弱等);
⑧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注意歧化反应:Na2O2与水或CO2、氯气与水或NaOH溶液反应、可逆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等);
⑨涉及特殊物质中的微观粒子数(如稀有气体原子数;Cl2、N2、O2、O3、P4等的分子数或原子数等); ⑩涉及特殊物质中化学键的计算(如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二氧化碳、乙烯、苯等); ⑴某些离子化合物离子数目的计算(Na2O2、熔融状态或溶液中或晶体状态的NaHSO4、固态或溶液中的NaHCO3等;
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⒈ 关注绿色化学思想。
⒉关注新课标教材内容及习题的示范作用。
⒊关注新型化学实验信息和方法的应用。
⒋关注热点知识和常考知识点。
⑪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
⑫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
⑬关于离子的考查(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⑭关于溶液pH考点的考查及简单计算。
⑮关于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考查。
⑯关于电极反应的考查及简单计算。
⑰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应用和计算。
⑱关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包括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电子稳定结构、化学键的考查及电子式、核外电子排布、晶体结构方面知识的考查)。
⑲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考查。
⑳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考查。
⑴关于实验技能与技巧一些必考点(包括试剂的保存、试剂的使用、仪器的使用、加入顺序方面等)的考查。
⑵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与混合物的简单计算。
(8)、联系实际,重视STSE
高考化学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
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不但注重了对考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要求,而且突出了思维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考查。因此,社会、科学、技术、环境(STSE)的情境题成为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STSE试题命题点
①.社会生活;②.科技前沿;③.环境保护;④.化工生产;⑤.医药安全 ;⑥.新型能源 ;⑦.人类健康 ;⑧.时事新闻。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化学无处不在,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0.银制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l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9)、规范答题,重在积累
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慎、表达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严格训练。
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要注意:
第一,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
第二,强化对电子式、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有机物结构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等的训练; 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
第四,针对解题错误、习惯性错误查找原因,及时改正。
(10)、心理辅导,稳步提升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效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益。笔者在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化学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 试题平稳过渡, 继续强化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突出重点
近几年全国理综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仅为20%~35%, 命题时尽量增大主干知识的考查, 以往的一些热点主干知识继续受到重视, 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化学平衡、盐类水解、电化学等。
2. 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从近年全国各省高考试卷来看, 命题关注STSE, 将STSE问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世界”的新理念, 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 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关注化学最新科技成果、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相关问题、医药合成问题等。
3. 强化实验考查, 体现化学的基础
纵观近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 不难发现, 实验试题的形式及解答方式均出现了新的变化, 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 注重对教材中萃取、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以及容量瓶、滴定管等基本仪器使用的考查;注重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数由课本实验拓展改编而来, 命题形式大致为:制备实验、物质性质检验等。
4. 加强有机试题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理综有机试题, 不难看出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如下。
(1) 不偏不怪, 保持稳定
有机试题分布趋于稳定, 试题的分数值约占20%, 一般为两道题:其中第I卷设一道选择题, 第二卷设一道有机综合题, 通常是考查官能团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合成与推断,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
(2) 立足基础, 考查主干
有机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 有机物分子组成, 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体书写, 各类有机物结构与性质, 有机框图推断等, 但由于综合卷容量有限, 因此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3) 重视基础和突出能力相结合
近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加大了对有机框图推断的考查, 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二、优化高三复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复习要做到高效, 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化复习策略, 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1. 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指导高中化学复习教学的指南, 一定要准确把握, 吃透其精神, 关注其新变化。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例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难易比例。所以认真研读新高考的《考试说明》,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是把握命题趋势, 提高备考效率的最佳途径。
对比新旧《考试说明》, 关注《考试说明》中新增内容, 这些新增内容可能在高考中有所体现, 应加强针对性训练;关注《考试说明》中删减部分, 减轻学生复习负担。
2. 潜心研究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非常重要, 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 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 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归纳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冷点, 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精选和精练习题
(1) 高考化学客观题主要以考查双基知识与技能为主
复习中应研究经典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 重视往届高考题。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客观题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或“往届高考题”的改编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 教师应根据当年考试大纲要求, 适当在原高考题基础上进行重组、变形和改编。
(2) 精心选编训练题,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在高考复习试题的选编中, 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归纳, 做到精编精选, 认真设计题型, 精讲精练, 提高复习和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精选习题是关键。要紧扣《考试大纲》, 不选或不编超纲及偏难怪题, 基础题、中等题题目要多选, 增加小综合性题目, 化学习题与试题的选编需要原创与改编试题相结合, 要继承传统的经典试题对知识与能力考查。
(3) 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复习效益,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教学策略, 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复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讲重点, 讲难点, 讲疑点, 讲考点。精练是指练典型题, 练技巧题, 练多错题。
4. 注重专题训练, 强化能力提升
高考试题起点高, 落点低, 开放性强, 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师复习要强化主干知识, 突出重点, 重视热点, 专题训练要有针对性, 要一题多变。
5. 重视构建学生的有机知识网络
按照有机化合物分类的顺序, 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 以官能团转化为主线, 包括烃, 卤代烃, 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 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知识点 (如各类物质的命名、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制备、应用等) 再串联起来, 通过比较、整理、归纳, 形成网络。
6. 主干延伸, 知识成网
化学复习教学一定要十分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琐碎的化学知识联结成网络, 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如在复习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时, 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 (氢化物) —酸—盐”为线索, 抓住物质的结构及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7. 强化热点问题复习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以现实问题立意是高考化学试题命制的走向。高考试题涉及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及共存、物质结构与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内容, 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 即主干知识,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针对以上高考热点的训练。
8. 复习要抓住核心知识点
复习要针对学生实际, 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 把教师中的核心知识以主线形式进行复习。如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主线、元素化合物主线、有机合成主线、基本实验主线、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主线等。
9. 要科学训练、关注细节, 抓好规范
高三总复习中, 要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 审题要仔细, 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 名词术语表达要准确, 答题要简洁清晰。
一、引入新官能团
(一)引入碳碳双建或碳碳三键
卤代烃与强碱的乙醇溶液共热,卤代烃中的C—X键及卤素原子邻位碳上C--H断裂,
例如:环己烷 1,3环己二烯
取代 消去 加成 消去
合成路线:环己烷 一氯环己烷 环己烯 1,2—二氯环己烷 1,3—环己二烯
(二)引入羟基
卤代烃在强碱的水溶液里共热,卤代烃的C—X键断裂,引入羟基官能团,例如由
取代 水解
1,2,3-三氯丙烷经取代反应制取丙三醇,再如由苯制取苯酚,思路是苯 氯苯 苯酚。
(3)引入醛基、羧基
一般情况下,两个羟基连在同一个碳上不稳定,容易自动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碳氧双键结构, 例如CH3CHCl2 CH3CHO; 再如:CH3CCl3 CH3COOH
二、改变官能团的位置 加成 消去
(一)改变双键的位置,例如:1—戊烯制备2-戊烯,思路是1-戊烯 2-氯戊烷 2-戊烯。
(二)改变卤素原子的位置, 消去 加成
例如:1-氯丁烷制备2-氯丁烷,思路是1-氯丁烷 1-丁烯 2-氯丁烷
(三)在指定位置上引入卤素原子,进而引入其它官能团
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时,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如下式中—R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条件不同,H和Br所主要加成的位置不同。如
例如: HBr,加成 CH3CHBrCH3
CH3CH=CH2
HBr,加成 CH3CH2CH2Br
H2O2
三、改变碳骨架的结构
(一)增长碳链
1.格氏试剂法 例如:CH3CH=CHCH2Cl+CH3CH2MgCl CH3CH=CHCH2CH2CH3+MgCl2
2.碱金属法R1Br+2Na+ R1Br→R1-R2+2NaBr;
3.烷氧基取代法 例如:CH3CH2Br+CH30Na CH3CH2OCH3+NaBr
4.氰基取代法 例如:CH3CH2Br+NaCN CH3CH2CN+NaCN
(二)形成碳環
例如:由乙烯制备1,4-环氧乙烷的合成路线
加成 取代 消去
CH2=CH2 CH2BrCH2Br CH2OHCH2OH 1,4-环氧乙烷
高三化学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高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绿色通道》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4.一周一测,半月阶段测试,全批全改,个别的做到面批面改。这是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来源,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能就是调整教学尺度,面批面改师生之间交流更直接,有助于学生迅速提升解题能力。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时间不足,我们这届学生两年没有上晚八点,高一的课时也没有其他年租给的多,这是需要直面的问题,要向效率要效益。
2、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老师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3、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1、三年整体规划,明确奋斗目标。
在我看来,每一届高考成绩的好坏,实际上不完全取决于高三这一年或者说一模后的这几个月,而是高中三年整体的规划加上高三的阶段性部署。我校把高考备考策略整体规划为高一求“严”,高二求“放”,高三求“紧”,做到突出重点,环环相扣;三年一贯,一以贯之。高三求“紧”,就是要求“紧中有严、紧中有放、紧中有序”,既要让学生紧起来、静下心来,又要让学生动起来、放开手脚。当然前提是要求老师们先紧起来、动起来、静下心来。针对我们三类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今年把高三升学目标定位为“立足本科,冲击重点,不放弃专科”。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两头,带中间,促整体”。支撑这一目标和思路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研究高考动向,制定复习计划。
一是组织各备课组认真研读《浙江省2010普通高考考试说明》,重视对样卷和高考卷的研究,把握高考命题的要求和高考命题方向。同时,加强高考信息的采集,如《考试》《教学月刊》《高中数理化》等杂志和杭嘉湖一些学校模拟试卷的收集。组织高三老师与与高三年级学生一道参加温州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让老师真切地感受高考试题趋势,更好掌握学情,准确反思教学得失。除了参加市直十校联盟外,上学期组织高三老师赴龙港开展校际高三联谊活动,交流
高三复习备考计划。下周将组织高三部分老师赴杭州参加2010新课程高考备考信息报告会,了解高考信息,探讨复习对策,掌握高考动向。
二是认真研究制订高三备考复习计划。高三各备课组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高三复习工作作出详细、合理的安排。学校对高三备考复习计划明确提出总体要求,一轮复习到上学期末结束,强调扎实,要求细分知识点和章节,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轮复习从一模开始到二模结束,强调系统,要求专题突破,建构知识体系,基础、能力、方法、训练并重;三轮复习从二模之后到高考前夕,强调提高,要求注重查漏补缺,强化应试技巧,加强综合训练和模拟训练。
3、着眼教学常规,聚焦常态课堂。
高三要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认为关键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我们学校特别强调教学常规的落实,把教学常规的规范作为教师专业基本功来改进,把有效备课作为有效教学的前提,把常态化有效课堂置于教学管理的核心地位。通过抓有效备课、有效作业、有效考试、有效辅导和有效课堂,整体建构有效教学链条,提高高三复习的质量和效率。为此,主要开展五项活动、明确五项要求。
五项活动(1)开展全员开课、全员听课活动。营造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的氛围,促进常态课的有效和高效。(2)开展课堂调研活动。组织行政和骨干教师对高三课堂教学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帮助教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活动。加强对备课、课堂、作业等环节的过程监控。(4)开展教学质量分析活动。重视考试管理,考前抓命题,考中抓监考,考后抓诊断性分析,诊断教和学的情况,重视学生学业的个案分析、跟踪对比分析。下周我们将举行一模质量分析会。(5)开展学期教学工作考核。按照“从起点看提高,从基础看发展,从过程看变化”的思
路,修订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并与学期考核挂钩,使之成为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五项要求(1)课堂教学上要求建立讲练常规,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以练为主线,让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努力摒弃“满堂灌”现象。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努力做到起点低、容量大、气氛活、达成度高,保持一定的紧张度。(2)在作业和试卷方面,我们倡导“让教师跳进题海,让学生走出题海”,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都要做一遍。要求教师案头多几本教学参考书,教案绝不允许照搬原有备课笔记,强调筛选、重整试卷和讲稿,精选例题和学生作业,作业和试卷必做、必收、必改、必反馈。(3)重视对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突出预习、精讲、测试、讲评、再练等环节,杜绝发试卷、对答案,抄冷饭、满堂灌的简单模式,向预习要底数,向讲课要效率,向选题要质量,向讲评要水平,向再练要进步。(4)高三教师实行坐班制,加强对学生的作业面批和个别辅导以及答疑活动。各学科每周安排专门时间,强化综合训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应试水平。(5)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讽刺、打击、变相体罚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绪体验,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
4、注重精神鼓励,激发学习斗志。
其实,在我看来,检验我们高三工作的成效重要指标是看学生精神状况和学习投入情况。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层面,加强各种指导和鼓劲工作,营造紧而活、紧而放的浓厚学习氛围,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向上的动力。
(1)帮助学生认清目标、准确定位。根据学生阶段性检测的情况,不定期划定并公布高考“预上线”和“预踩线”学生名单。同时,举行高考誓师大会、学生表彰奖励大会和高三家长会议。接下来还要开展学生高考冲刺动员会、学生表彰奖励大会,给尖子生鼓劲,给后进生加油,给学生以信心、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2)加强学业帮扶和行规管理工作。学校重视“扶优辅差”工作,加强对“预上线”学生、“预踩线”学生的帮扶以及学科“短腿”学生的辅导工作,加强数学、英语等薄弱学科的辅导力度。为尖子生开设自选模块课程,鼓励向更高层次努力。重视行规管理,强调课堂的抬头率和自修课的埋头率、午休静校的到位率。(3)关注学生的压力和精神状态。注重教室、走廊等环境布置,张贴激励性标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10分钟晨读活动,以提振学生的精神状态。开设自学整理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重视考前心理辅导,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开展午间静校,开足体育课程,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确保学生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
1、文言文材料回归传记,所选的文言文是一篇浅显的人物传记《贺兰祥传》,文字平实。第4-7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难度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未单独考查虚词而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诗歌鉴赏选材不回避学生熟知的名家作品,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亮点。诗词鉴赏一改以往的词,选材是杜甫的诗《岁暮》,在近3年回避名家后再次“复古”,虽有些出乎意料,也算在情理之中吧,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杜甫都应该是重点作家。后面设置的两个题目,仍从内容了解和形式(手法技巧)两方面考查。我们认为这一题可以算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的亮点,因为考试不是要把学生考倒,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只要能体现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各类诗歌的特点、各种表达技巧以及一些大作家的诗歌风格等方面的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今年的诗歌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也是一个指挥棒,对学生更是一个福音。
3、诗文默写依旧。仍然沿用08、09年省高考“8选5”的题型,内容都在范围内,题型设置属于名句默写中最简单的一种。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且今年的默写内容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2篇,均是诗;高中6篇,3篇诗,3篇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考小说,但探究题有突破。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素材,选用了我省著名作家许辉的一篇小说,小说的视角是平凡人的寻常事,但小说的内在意蕴丰富而深刻。命题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四道题--从形象分析、环境分析到对小说要素的全面考量,再到对小说内在意蕴的深刻认识;试题关涉语境由局部到整体,思维要求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些考题是对考生的由表面现象到本质,由直观语言到深层寓意方面的思辨能力的考查、锻炼和提高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4小题探究题的设计:“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本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要求考生对题目提供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联系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见解,这对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蕴含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予以思考,跳出以往谈启示的老路。考题内容既涉及传统文化研究中重大命题的探索,又与现代议论文阅读中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有意无意地形成潜在对照,并和全卷其他试题相应,共同体现出本试卷深入浅出而厚重大气的思考性命题特色。(四)语言运用题稍有变化,但在新颖度上稍嫌不足。语用题15、16题考查字形、成语,没变;17题考查语句衔接,18题考查病句修改,题型改为主观题。这道题是变化较大的一题。在连续若干年的试卷中一直是把17题作为病句选择题的,而把病句修改和语句衔接都放在18、19、20几题的范围内的,发言稿《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不过今年的变化这也只是形式上的,实质是没变的;而且这两个题型也是考纲规定范围内的,平时也都反复训练了。平时复习中也反复给学生强调,语用题是高考试卷上的“试验田”,是最容易出现一些创新题的地方。但今年没有出现是一大遗憾。(五)作文题型稳中求变,且审题难度较大。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连续了去年的材料作文的类型,但是材料的展现方式由原来的现代文变为古诗词。与去年的“弯道超越”相比,审题难度加大,考生先要看懂古诗,然后立意出题,稍有不慎可能就离题跑题,丢失半壁江山。所以网上评安徽省高考作文是今年所有高考作文题中最难的。今年的作文有几个让考生难以把握的地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第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但是却对考生是有一定诗歌鉴赏能力要求的。所以这是今年作文的第一难点。
2、对诗歌蕴涵的哲理的准确提炼。这一步较之第一步的对诗歌表层内容的初步疏通,在难度上有了质的提高,要求考生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要有一定的哲学或理论基础。
3、“这首诗蕴涵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对这句话的理解易产生误解。把这句话的主语的中心语提出来,就好理解了--“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因此,考生要不写走题或偏题,那么就一定要做好至少两个步骤:首先,要对诗歌蕴涵的哲理做准确的提炼;第二步,以这首诗歌中蕴涵的哲理为前提,写哲理带给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一、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 而是使用新材料, 营造新情境, 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 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 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 不能麻痹大意, 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正确解析读图题,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要正确解答读图题,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扣准图名和图例, 不放过图中任何信息 (如经纬度、箭头、注记等) 。坐标图注意纵坐标、横坐标, 最高点、最低点, 转折点、交叉点, 并通过描点来理解其地理含义, 多轴坐标图要准确寻找与变化曲线相对应的横、纵轴;等值线图从形态、疏密、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入手;区域图、地形剖面图要根据经纬度、海拔高度、参照物、比例尺等判断地理位置;无图考图题, 先将文字转换成图形;若是区域图, 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 要弄清楚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 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第三, 图文转换, 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思维能力的反映, 也就是学生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 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 即答题过程。应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 在自己的大脑内多罗列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对练习题精心取舍, 不搞题海战术
我们平时做的地理试题, 充斥着大量的怪题、旧题、偏题和难题, 对同学们“毒害”很深, 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师。我们要擦亮眼睛, 看清这些地理试题的真面目, 对学生进行“双基”培养, 做到精讲精练。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做到讲解少而精, 有重点、有难点, 各个击破, 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练习题处理要有的放矢, 不搞题海战术。要有选择地征订复习资料, 精选习题。针对地理既文又理的特点, 同学们一定要在理性思维分析上下工夫, 突破文科学生的薄弱环节, 诸如在地图的延伸和经纬网地图与区域的全面结合、等值线系列图整体训练、文字材料中的隐含条件上挖掘等, 并在试题的精选上巧安排, 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进而开拓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 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巩固积累地理知识,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 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规范答题训练,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 地理学科考试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序性等要求。科学性要求对问题的回答要正确, 达到准确无误, 不能进行错误判断或错误定位。全面性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 不能有要点的缺漏。针对性指在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 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因为,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 考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 如果抓不住重点, 将不相干的答案写得过多, 就会影响整个试卷的完成速度与质量。有序性要求考生要对答案内容进行梳理, 使其规范、整洁、清晰。同时, 还要注意减少错别字。“眼到、心到、手到”,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形成过程, 概括基本原理, 提高理解能力和文字说明能力, 紧扣课本,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否则在答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或“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
六、聚焦地理重点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以及国内、国际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 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人民日报》等报刊, 注意收看新闻, 同时随时查阅地图, 弄清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 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联系, 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 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对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 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采取不回避、不喧宾夺主的态度, 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 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解释地理时事。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 又可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如:能源问题与能源问题安全,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人口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 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宇宙探测和极地考察, 等等。注意宏观把握, 微观切入, 从不同层次、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又要注意与政史等学科进行横向联系, 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考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2
细节一:通读教材
历史一轮复习历时6个月之久,这一过程如何复习、怎样展开,各学校在大方向的把握上是大体一致的,所以笔者不再多加赘述。但是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中,“通读教材”这一细节工作尤为重要。所以“通读教材”就成为我们历史组一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其具体实施办法是这样的:通读范围是3本必修加选修二,按次序通读。通读时间是每天早自习5分钟阅读加上每节晚自习的10分钟阅读,每周总计50分钟的阅读时间。早自习由班主任监督,晚自习由任课教师监督。阅读方式是学生大声齐读。阅读细节是通篇阅读,从教材正文到书下注释,从知识链接到历史回顾,只要是有字的地方通通阅读。整个一轮复习中,通读教材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教材的所有细节点,虽然会有遗忘,但是通过做题也能勾起对相关知识的回忆点,觉得很有效果。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通读教材这一细节工作的决心。
细节二:我们的小考制度
狠抓基础早已经成为所有学校历史备考中的共识。狠抓基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这也是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我们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如果不考、不批、不罚,就几乎没有学生背,这样一来,想抓牢基础那都是空话。为了能把抓基础的工作做实做牢做出效果,我们历史组从进入高三以来,无论是一轮复习还是现在的二轮复习,或者是剩下的64天,都在坚持小考制度。具体实施办法是这样的:每班绘制当月小考满分一览表并张贴在墙上,每名学生准备一个小考本。教师在讲正课前利用3到5分钟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小考,一般都是5到10道小题,要求学生闭答在小考本上,一次一页,考完即收,收完课下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并利用当天的自习课给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每次得满分的学生记在满分一览表上,不得满分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罚写处罚,考得特别不好的学生课后单独到办公室背。这样一个月下来,统计满分前10名,计入班级的整体考核。为了得到满分,学生已经习惯在课前把知识点背好。半年下来,学生用完的小考本已经有5本之多,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细节三:我们的错题反思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做过的题可以说浩如烟海,做错的题也是数不胜数。但有一些学生做同一道题做错了,再做还错。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有效的错题反思,这也是我们所有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我们的错题反思是这样进行的: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反思本。一本分成5部分,分别是时间错题、关键字错题、问法错题、纯材料错题、大题。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分类记入错题本,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上对该题的解析。教师每周收一次错题本,以监督学生对错题进行及时总结。每月要求学生翻看自己的错题本,并统计自己错的题哪种类型错得多。这样学生就能发现自己在哪类题型上是薄弱的,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相关的题,也可以在以后的做题中注意同类题的做法,吸取教训,减少错误率。同时每个月我们会把学生集中错的题重新组卷,再让学生做,这样保证做过的题不易再错,也就保证了多做题的意义。
细节四:攻克历史时间
近年高考历史时间题在选择题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换句话说,有些时间记不下来,这道题就没法做对。所以攻克历史时间是备考中关键的一环。备考中3本必修加选修二需要学生记住的历史时间有223个。在一轮复习完成以后,笔者在学生没有提前复习时间点的情况下,在所任课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时间点的100道题测试,每题1分,共100分。最高分93分,实验班平均分72分,平行班平均分45分。这个结果确实惨不忍睹。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把历史备考中必背的时间整理并绘制了一张表,分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每天从头开始背5个时间,1周30个时间,以周为单位,一周一考。这样坚持下来,情形明显好转。笔者最近又进行了一次时间100题测试,最高分满分100分,实验班平均分97分,平行班平均分90分。这个结果可以证明历史时间这个难题算是攻克了。但是时间不背还是会忘的,所以现在教师仍在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记忆5个时间点,将一直坚持到高考结束。希望遇到时间的类型题,学生能迎刃而解。
以上就通钢一中高三历史备考中特别注重的4个细节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可以说这些方法操作相对容易,收效也比较明显,但是贵在坚持。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高考备考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以求真经,赢高考!
【高三化学备考策略】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01-26
高三化学备考集体备课11-23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06-25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策略全解11-15
高三化学归纳10-04
高三化学如何复习10-31
高三化学书写教案03-01
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05-31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方法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