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指导化学(共8篇)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
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
若为了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能否达到目的;
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⑤有无对环境污染;
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
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剥去假像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
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20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呢?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化学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化学视角, 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显然高考注重能力考查, 只有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才能充分发挥和表现他们的能力。
一、了解高考、学习“考纲”
最新高考化学命题指导思想是:“强调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强调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 对化学学科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选拔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有创新意识的考生。”试卷难易比例为:容易题占30%、中等难度题占60%、难题占10%。从中可看出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要学习考试说明和掌握“考纲”, 吃透精神, 掌握高考要求, 以免复习时走弯路。
二、立足双基, 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从对理科综合试卷的分析, 可以看出除了学科间知识渗透融合的新型题型外, 还保留了相当比例单一学科的题型, 所考查的知识点,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占相当的比例, 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各学科的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因此,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 要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 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梳理和归纳, 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然后做出适合自己理解的知识结构图。知识的系统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避免死记硬背,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应。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知识的内在的逻辑结构, 整体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工作, 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 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把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比较, 分析知识的特点和联系, 系统地概括知识的相关网络体系。例如,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抓住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具体物质的分析, 加以指导、归纳、总结。如卤族元素的代表氯元素, 通过对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复习, 带动对整个卤族元素的认识, 运用类比方法, 归纳出“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 进一步掌握同族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规律。
三、解题时要树立宏观意识, 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 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 别急于动手做, 先从宏观上看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题型, 因为不同章节都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例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这一章一般用“位、构、性”的关系解题, 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镁铝》这一章解计算题经常用终态分析法或原子守恒;《铁》这一章常考查反应前后的规律;《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解比较离子浓度大小的题时应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做速率的计算时, 别忘了单位的换算等。
另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 平时就应该寻找在解题方法上的规律, 树立宏观的意识。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 容易犯的错误等。譬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 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等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 最应该注意的是, 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 “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 给出的量不一样, 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 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有机反应信息题, 首先要读懂、理解题给的信息, 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 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题给信息 (多数是依样画葫芦) , 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节约能源”等几方面考虑。认识解题的规律性, 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四、加强规范化训练, 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每年高考阅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的多处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的情况, 十分可惜, 这都是因为平时规范化训练不够造成的, 或因为个人马虎所致, 因此在平时练习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所谓小事。如元素符号与名称, 电子式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构简式还是结构式, 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等, 又如单位的符号、换算, 醛基应写成-CHO, 不能简写成CHO, 方程式的配平、条件都必须完备, 等等, 否则都有可能因为忽略这些细节被扣分。
一、研究考纲和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也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纲领,它明确地传达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前,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向,明确复习要点,熟悉考查范围,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
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总体来看,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的考点均出自必修1、必修2和选修4,而且考点分布比较稳定,试题也比较常规,考生大都比较熟悉,并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选做题。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仔细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专题复习。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要提高复习效益,就要把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上。而学科素养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因此,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科素养和各种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考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夯实基础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以考点为线索,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从而使中学所学化学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有序地存储;同时将以往未能理解的、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比,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最终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学生会疲于应付而不求甚解,结果会导致复习效果不佳。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习题要精选。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其次,习题要精析。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审题的能力,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避免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类比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相似问题;分解法——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子问题;探究法——根据对给定问题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设,设法通过收集事实或理论推断,确定问题的答案;等效转换法——将陌生或复杂的化学问题根据一定的关系转换成另外一个等效的化学问题等。
四、落实反思、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并优化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所以,高三复习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其次,要严格纠错。对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差错,要求及时反思、及时纠正,找出错误的根源。对错题要求做好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从而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自我完善和提高。
总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高考复习时,应首先认真研究考纲和考题,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要通过及时的反思和纠错来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 “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 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一)经过第一轮的复习,总结学生对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
1、知识基础底子薄弱,各知识点掌握不透彻。
2、第一轮复习进度太慢,非常被动,所以让学生训练的时间很少,每周不能保证一次大训练,只保证一节课的小训练,结果每次大考中学生做题的速度太慢,包括优秀学生都不能完整地做完一份试卷。
3、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太快,复习到的知识点做题就得心应手,但隔一段时间再做相应的题目,学生又会感到陌生。
(二)了解考试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情况
1、书面表达不规范,不够端正
2、粗心大意,读错题(常把分子式看成是结构式,把元素符号看成是元素名称,把离子方程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该写单位的漏写单位等等)
3、考试心理里恐惧、胆怯
4、时间紧迫,抄写答案出错
二、确立尖子生的培养名单
确定冲重点的学生5人(果红阳、王怀乐、王雅静、苗慧、张旭冉、潘非、段宏媛、谭佳、曹学强、左松宸)建立学生档案,进行成绩跟踪,定时、定点培优,争取本学科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最后三个多月的工作思路
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中,根据考试题型,加强题型的专题训练,突破考点。各类型专题训练思路如下:
1、选择题训练思路(在每周综合测试中完成)
每周在综合测试中加强考点训练,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考多的,就多练;考少的,就少练;不考的,就不练。不可平均用力。重中之重是化学概念和理论部分。包括: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物质的量、速率与平衡、电解质、胶体、电化学、反应热等。努力克服困难,全部内容一一过关。认真研读教材的亮点,关注物质的俗名、用途,关注生活、生产、环境、科技、能源、资源、材料与试题的联系。
选择题训练把准确率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好习惯,好节奏(限时完成)。做题不要快,审题要细致,四个选项一一弄懂,争取少失分。平时训练少用排除法,少猜答案。在训练中加强读题训练,总结自身的弱点,一一设法改进。选择题得满分是每一位同学的唯一目标,不管你现在的水平是高是低。
2、实验题训练思路(在三月份完成)
资料用的是自编的探究试题汇编。实验题训练注重基础,注重细节,注重答题材的规范性及书写的准确性。注重知识点比较分析,注重归纳构建成网。强化实验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步骤、现象、结论等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注重实验评价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设计数据处理表格的能力以及画工作曲线,并从工作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或得出结论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设计装置图,设计方案(重视绿色化学在实验中的应用,确保实验成功的安全性。
3、无机化工题训练思路(在四月份中完成)
无机化工题训练支教会学生看流程图,总结规律。整理一些典型材料给学生研读,特别是图表的阅读(有关函数图、反应的过程图)并会从图表中寻找化学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应用化学原理、化学平衡原理、水解理论、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晶体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介绍必要的化工术语和常识。简介水的处理、煤、石油的加工、新材料的制备、金属冶炼、绿色工艺等有关知识。
4、有机题训练思路(在四月份下旬至五月份上旬完成)
有机题训练加强基础训练,减少推断题技巧训练。重视官能团性质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特别重视归纳细微的差别。重视有机方程式书写的训练,练到绝不出错。重视训练学生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正确方法。重视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重视有机合成及有机实验的训练,特别重视新课程新的内容有机官能团的确认。
除了突破各专题之外,还要结合兄弟学校一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让学生重视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争取在100多天内有新的突破。
5、回归课本,查漏补缺,调节学生应试心理(五月份下旬完成)
回归课本只要让学生重温基础知识,以填空的试题形式让学生默写。争取在高考前基础知识再次过关。特别强化新课程的新内容。查漏补缺是针对3、4月份学生常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是冷点盲点知识进行总结,还要关注20xx年新考纲与20xx年考纲的分析对比,新变化的内容要进行加工处理。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中学刘云山(723000)
纵观13年全国各地的理综试题(化学部分),不难得出———立足基础、重视能力、稳中有变,仍是高考命题的方向。怎样搞好2014年高考化学备考,本人就此谈一下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标化学试卷命题特点与分析
新课程标准卷化学试卷,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命题思想,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013年新课程试卷特点分析如下:今年化学试题与去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从整体上看,增加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更加贴近课改精神。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为本,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运用,突出了主干知识,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突出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试题的客观题中规中矩,充分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题略有变化和创新,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重了对能力的考查,具有创新之处。全国课标卷考点分析(近五年)
目前学生的状况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体,使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不断完善 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平时容易忽视的一些地方更应着重理解,同时加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的反复记忆,以便高考时能快速、准确的提取基础知识进行应用。复习要针对理综高考化学科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以无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代表和反映有机烃与烃的衍生物官能团衍变关系的推断题,训练学生用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提高推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做到:
1.复习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所侧重 第一轮复习既可依教材分章节进行,也可划块,按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顺序进行复习。复习时应不留死角,面面俱到,做到对基本概念的讲解要“准确”,对基础理论知识要“理解”,对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要强调“识记和联想”,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而严密的知识网络。在进行深化基础,全面整合的同时,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譬如必要的重复强调、板书演练、讲授时的音量、明显的放慢语速等,甚至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以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课本内容的复习,要求他们来时不仅要带上教材,更应该认真归纳巩固教材内容,遇到不懂的东西应及时阅读教材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五年来的高考题。
2.对主干知识的讲解要细,要全面,更应重点明确
例如,在《碱金属》一章的复习中,应突出Na的化学性质,Na2O2的结构和性质,NaOH、Na2CO3、NaHCO3、NaCl(氯碱工业)等内容;有机物在复习时应注意抓结构、抓代表物、抓规律、抓特征、抓同系物,在过好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关、有机化学中“五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关的基础上,突出“四位一体”,即抓“纲”——抓官能团,找“线”——掌握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链,记“点”——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的重要代表物,带“面”——即在熟练掌握各主要代表物官能团和主要反应的基础上,能结合同系物的原理加以应用,类推到含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的性质推断上,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讲解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宜太深太难。
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及电解质溶液等理论部分的复习,要选好练习题,大胆删去偏、繁、难的内容。高考化学的命题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范围,而能力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因此,教师不要随意拓宽知识范围。
(二)、重视习惯,严格要求。
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要进一步
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一定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等现象。
(三)、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化梳理,要通过比较、归纳来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网络化、系统化。课本中有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和实验,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
--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如对“四同”的比较;等电子体(2e、10e、-18e)的归纳;各种置换反应;浓硫酸在各种反应中的作用等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果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知识网络化、结构化、系统化,并启发学生依据“由线引点,由点接网,由网成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可用很少时间就可以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四)、及时反思, 查漏补缺。
复习时考生需要注意:一是注重反思,对以前自己做过的题应重新拿过来看一看,“题不错二”。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命题考的知识点,答题方法和思路,错的原因等。二是注重细节,在审题方面很多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丢分很可惜,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就要注意答题规范化,如离子方程式,化学式等的书写规范。考生在研究大纲时,要注意“了解”、“理解”、“熟记”这样的要求。这对考生掌握高考方向很有帮助。比如,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高考命题具有必然性与随机性,要注意命题组的潜意识里有一个3——5年的命题周期。由此若对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必能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将会大大增强指导复习的针对性,大幅度提高应考复习的效率。
(五)、用好“两纲”及“说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化学高考复习有据可依。《教学大纲》、教材,特别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已经明确地向考生传出了“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我们的复习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引导学生高考总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应依赖于课本。在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考纲,对照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找出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认真研究“两纲”及“说明”,教师应抓重点、抓规律,抓知识的归纳小结,抓知识点和考点的联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合理把握时间
1. 时间分配建议分Ⅰ, Ⅱ两卷, 第Ⅰ卷控制在40—50分钟, 第Ⅱ卷用50—60分钟, 余10—20分钟用于检查。
第Ⅰ卷相对难度低, 分值高 (83分) , 力求准而快拿足基本分 (70分左右) ;第Ⅱ卷思维要求高, 要留足时间去深思熟虑, 力争拿到优势分, 体现出个人的实力。
2. 做题顺序建议编制一般先易后难, 但不排除呈波浪形布局。
因而建议考生一般先浏览全卷, 应从上到下, 先易后难完成。遇难不乱, 遇新不慌, 沉着应战。若有卡壳, 尽快放手, 说不准放一放, 又突来灵感或唤起记忆。但切勿做着这一题, 想着那一题, 一心多用, 否则难以保证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影响常规题的正常发挥。同时也要有冲击难题的勇气, 不轻易放弃每个得分机会。
二、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选择题是化学高考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题型。它具有构思新颖、灵活巧妙、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考试的客观性强、答题简单、评分容易、客观准确等优点。选择题不但能用来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能用来考查考生的思维敏捷性。总之, 这类习题可衡量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来解答问题, 对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起一定作用。
1. 选择题失分的一般特征
(1) 第1—5题得分率不佳。
(2) 第6—17题的漏选率高。
(3) 结合计算的选择题正确率低。
2. 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 前5题是基本题, 学生易麻痹, 考虑不周、知识面不广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因而平时就要注意各种概念的引入、扩展和应用, 尤其是抓住一般中的特殊, 同时注重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中知识的应用。
(2) 多选题漏选的原因之一是知识或能力的缺陷, 但更主要的是考生选定一个答案后, 注意力放松, 思维力下降。因而要始终如一地对待每一个选项, 同时要了解多选题的命题特征, 遇到下列内容要考虑多项设置的可能性。
(1) 因不同反应物的过量引起混合物组成的不同或产物量的不同。
(2) 用不同的量或表达式来表示某一物质的消耗或生成量或变化量。
(3) 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符合用极值法确定的合理范围。
(5) 不相干的拼盘式选择。
三、答好简答题
1. 简答题的考核功能
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 以及创造性和文字的表达力均可通过简答题很好地体现, 这是选择或填空等客观题无法考核的内容。
2. 失分的主要情形
(1) 答非所问, 踩不到“点”上。
(2) 考虑不周, 表述不当。
3. 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
单纯识记性的简答很少, 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属于理解应用、逻辑推理、加工等, 以考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常见类型及解答要点分述如下。
(1) 设计实验类。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要领。 (1) 目的:根据提供的一定条件和要求, 运用有关的原理和实验技能, 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进行规划和设想, 提出可行方案。 (2) 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 (3) 步骤:说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 写出对应的方程式;选择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注明装置的连接顺序或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他操作要领;描述有关实验现象, 得出正确结论。
(2) 原因分析类。提供某些现象、实验事实、工业生产、生活实际等具体问题, 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为什么”。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是:
(1) 寻找并亮出理论依据:如原理、方程式, 常用到的原理有勒沙特列原理、阿伏加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理 (或其他守恒原理) 、元素周期律。
(2) 寻找事实与理论“结合点”, 扣住要点, 阐明理由, 得出结论。
(3) 表述时准确, 逻辑性强, 能切中要害, 分清主次。若实在难以把握或取舍, 可把相关的要点同时列出, 一般阅卷者都是寻找几个得分点, 多的无关者往往“视而不见”。
四、处理给予题
1. 特点新、量大、隐蔽性强, 一般提供的内容有:
(1) 汇总、概括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 (2) 展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 (3) 叙述某些讨论对象的合成路线、制取、发展史料、应用前景等。
2. 功能
考查考生的理解力、思维想像力、判断推理力、知识迁移力、分析计算能力和表达归纳等能力。它公正、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能力。
3. 对策大多解题所需的一般均隐含于其中, 关键看你会不会摘取、重组和加工。
由于所给材料冗长、材料陌生, 若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则不仅费时耗力, 主次不分, 而且常常云里雾里, 前看后忘。
(1) 先看问题后读正文。做到问题心中有数, 相关随手画出。每一个不一定都有用, 有时是虚设的, 要学会取舍, 评价。
(2) 针对问题全力寻找突破口。学生遇题应看是否能直接解题, 若不能, 要思索, 建立已有知识和解题所需知识间的衔接桥梁。
(3) 由点到面, 扩大成果。每个给予题一般会提出若干个问题, 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行的, 或许是连环式的。一时间要将题快速做出不容易, 但一题也不会做也是不可能的, 学生要弄清题与题间的关系, 逐步攻克。
(4) 复检结果和题意之间有无矛盾, 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一般规范。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考生把离子方程式误写成方程式、摩尔质量写成相对分子质量等, 使来之不易的成果又化为泡影, 这一点考生尤应注意。
五、做好最后的迎考准备
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综合性的竞争。最后, 临考前要调整心态、积蓄体能, 适当降低强度。如果学生至今仍陷于题海, 那临场发挥肯定是不会好的。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坚定信心, 沉着应试;
缜密审题, 扣题作答;
先易后难, 从容解答;
【关键词】研究 ; 策略 ; 考试大纲 ; 真题 ; 课堂教学 ; 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88-01
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取得好的效果是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每位家长关心的问题,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如何齐心协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就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谈一点自己简单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有着把握方向,制定计划,设计方法等不可替代的导学、导趣、导思的作用,要让教师的作用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给予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五方面的研究:
1.明确目标,研究策略。高中的教学以及高考都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编排和设计的,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研究课程目标明确高中三年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有怎样的要求,在高三复习中如何落实进行系统规划、通盘思考,分段落实、逐层推进地培养,把课堂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机结合起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以单元推进,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从考点入手落实基础,争取让全体学生能够拿稳基础题的分。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以专题推进,注重知识点的综合,从典型题型入手,突破中等难度的题,提高中等学生的成绩。
2.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核目标把握高考趋势。每年的考试大纲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对比近三年的考试大纲从中找到共性,这些共性应该就是每年高考中都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这样的知识点和考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大纲中发生变化的部分,依据变化调整教学,对于增加的部分或要求提高的部分应加强教学,对取消的部分或要求降低的部分,不能依靠习惯延续以往的教学加大学生的复习负担。
3.研究高考真题,明确备考重点,掌握方法。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研究高考真题进行考点统计、比较、分析,掌握备考的重点、热点、轮考点、高频考点,找重点,抓动态;对比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找趋势;对比相同考点试题,找规律,找变化。培养学生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学科素养);讨论、评价、设计问题(创新能力)。
4.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落实各项指标。高三复习的课堂教学不同与新课的教学,如果只是盲目的将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复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很快进入学习的疲劳期。由于缺乏对知识点的应用就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倒”的无效学习,最后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在课前教师要思考,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什么;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貫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加强备考的针对性。学生是主体,教师做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知识,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落实目标。研究学生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前导学的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以及课堂学生反应情况。我们的教学部仅仅我要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非智力因素,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备考心态。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他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强烈的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挫折,解决问题。而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备考心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有的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受另一方面因素影响是智力因素,即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应试能力、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每科需要做的工作的计划安排,在制定计划中要立足实现夯实基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试过程中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成绩越有可能提高,在进行一轮复习时,课前学生要进行自主复习,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有基本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并落实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要“熟”,没有掌握的要“会”。最后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中,为提高解题能力,要善于在平时积累错题好题。很多学生都在订正错题,但不是所有学生能够在订正错题中收获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甚至连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都不能够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这个题为什么会错,因而在错题订正时最重要的是要分析错解的原因,俗话说“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傻瓜”我们的学生会在一个问题上多次犯错,不是学生“傻”,而是学生不知道“石头”在哪以及“石头”是什么才会多次犯错。
【高考复习指导化学】推荐阅读: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备考06-10
高考化学复习学案11-03
山东高考复习资料化学09-07
浅析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07-08
高考化学复习的电解方程式总结10-22
2024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007-14
2024届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111-15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