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题结题报告(通用6篇)
结题报告
xxx小学:xxx 完成时间:2016.6.28
一、本课题选题背景
现在有很多农村孩子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平时也没有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无论老师怎样苦口婆心的给学生讲,做事认真的、平时按时完成作业的都是那几个学生,学生们有着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晨来到学校,有很多学生没有目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跳跳玩玩,不会自主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打扫清洁卫生,或是抓紧时间读书学习,早早来到学校,就白白浪费这样的美好时光,甚是可惜。
2、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课,也不专心听讲,从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看出,老师把作业已经布置了,讲清楚了,马上就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做哪些作业?”老师有耐心地讲了,又有学生问;还有就是老师要求了作业的格式,却又学生三番五次的问你。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庭作业完成的效果也不好。有很多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完成了也不认真,更有甚者,开学了几个星期,老师给他布置的家庭作业一次也没完成,任凭老师多次教育,第二天检查的时候,不仅没有作业,还一双眼睛傻傻的看着你,你问他为什么没做,他不开口,真让老师拿他没有办法。
4、学生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你叫他打扫卫生,有的学生能记住,有的学生往往会忘记;你教育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他们中大部分学生都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总之,学生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良的习惯,都需要纠正,都学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使其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就“如何激发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力初探”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价值。
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离开老师能自己教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日后不教育。如果说学科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那么,我认为德育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的最高教境界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呼吁自我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能力是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能力是内在的,习惯是能力的外显。
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在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道德行为习惯(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为了完全实现德育的目标,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着手,把道德行为提高到习惯的高度。学生主体渴望自我教育与发展。通过班级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能有自我调控,进行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希望来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他们不喜欢停留在管制的层面,可往往有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不必一味的条纲条纹的一一训导,剥夺学生的自我权利,把教育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自己不断的反思,对照,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体验中逐渐体察,感悟生成,进行自我教育。我们知道,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的大部分教育教学活动都在班级中进行。在班级建设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要求、自我计划、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过程,让学生在集体教育中完善和发展个人,最终转换为学生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 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他竭力反对传统教育中压制学生,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弊端,主张把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学生方面来,使学生成为中心,成为教育的主宰。
(二)课题的界定:
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活动,是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发展为突破口,以端正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以育人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健全人格,发展自学、自强、自治能力为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品德上自检、行为上自控、管理上自治、心理上自调、学习上自主、身体上自健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小学学生自主管理,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在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培养小学生主体性、合作性等个体心理素质的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应有的行为规范的观念和习惯,实现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究,发现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
(3)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自主养成相关能力、从而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将小学生自我管理分为个人自我管理和集体自我管理来进行研究。
个人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及自我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班风学风,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来管理自己。
2、制定好本班的班级公约,让学生明确自己到校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3、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管理和学习习惯的管理。
集体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责任、民主与合作。无论是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树立,或是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外在强加的,必须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各种集体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2、班级卫生的管理与安排,体现学生自主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转变学生观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的转变,形成良好的自强,自律,自尊的自我意识。
2、让学生体会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学校里和在工作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就要引导他们懂得要适应社会,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素质的人才。
3、倡导“自主化”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因此,学期初,我都会由全体学生商讨制定班级公约,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为同学服务、锻炼自己的机会。
4、走近学生,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5、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八、课题设施步骤。
从2015.7月开始酝酿至12月31日结题历时半年。
1、课题申报阶段(2015.9-10月)
拟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分析学生平时没有养成一个自我管理的成因,老师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收集资料,学习相关教育理论论文,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实事求是,论证课题,申报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加强理论学习,按照方案具体设施研究;每天查看学生的自我管理情况,并做好相应记载;积累资料收集,完成报告,形成论文集。
3、课题开展
我获得学校的批准后,就着手开展此课题。在班上给学生拟定好班风:自信、诚信、勤奋、健康;学风:多学、多问、多思、多想。为学生写好学习目标:态度决定成败,理想铸就辉煌。同时为学生切实写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为便于鼓励学生和今后的工作完善,我拟写了标题为《 班级管理中巧用“五星”和“五心”教育,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内容概述:班级管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德育两方面进行教育,其中学习教育采取了“五星”来激励学生,即:红星、进步星、童星、银星和金星,并分别用星星图、、、、给这“五星”进行了标志;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引用了“五心”的含义,巧妙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领会“五心”的教育意义,也分别用星星图、、、、给这“五心”进行了标志,让学生从小就把立德、树人作为健康成长的首要前提。
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为管理一个班级付出了许许多多心血和汗水,让学生们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和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梦想。我有幸也成为班主任老师们中的一员,能身肩培育学生的重担,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心里就已经开始描绘今后班主任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要想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什的健全人格,我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即“五星”和“五心”教育。
第一个“五星”的教育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五星”分别是红星、进步星、童星、银星和金星,为让“五星”更加形象生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我用了星星图案进行标识,即 不同的寓意。
其中红星表示每一个学生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即学习、书写、养成教育等都必须依据班规,做到遵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的,就可以获得荣誉红星一颗。例如:家庭作业认真、上课纪律好、勤于思考和勇于发言、在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只要经老师评价良好一次就可以,如果学生的红星累计积累了20颗就能晋级“五星”中的第一个等级“红星少年”,他的照片就可以贴在“红星”等级里。如果学生继续积极进取,再一次挣得40颗红星,就可以晋级“进步星”。
进步星表示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有了收获,这些收获应该得到老师的客观评价和展示,用“进步星”这枚奖章让学生以荣耀,以自信。下一个晋级为童星、银星、金星,这三颗星的命名也有不同的含义,在班会课上谈到了的学习,我们就要向祖国的奥运健儿一样顽强比拼,一次次让五项红旗在奥运上空绽放光彩;一次次让国歌声在奥运赛场上豪情歌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我就引用奥运铜牌、银牌和金牌的寓意,定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晋级的目标:童星、银星和金星。通过这三星,是要向学生渗透奥运思想,学习奥运精神,亲身感受奥运健儿为祖国争光,赢取奥运奖牌来之不易。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做到滴水能把石穿,用行动来证明,用红星来展示,只要学生再能挣得60、80、100颗红星,就可依次晋级这三颗荣誉星。
这“五星”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就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国现代文学家巴金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
自从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了“五星”评价以后,学生们大有转变,除了学生书写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和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以外,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有他们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到,课余生活活泼开朗,课上学习态度神情专注,所有这些表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老师所设置的“学习陷阱”中,以一种乐学、好学的阳关心态步入理想学习的殿堂。
在班级管理中,只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在十八大就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中就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在抓“五星”教育的同时,把立德、树人也纳入了学生重要的评价标准中。以“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评价标准,把这“五心”有机结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里。
唐代诗人李白就成用诗句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处,所以我们要、、、、。他们分别代表着
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给学生以信心,教育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心存信心,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和动力,就会取得成功,所以要把信心留给自己。学生要晋级的下一颗“星”为“信心”,我把信心留给自己中的“留”取其谐音为“六”,让学生领会“信心留给自己”的含义。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学生拥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班级管理工作也好管理得多。孩子是父母的宝贝儿,也是家庭的未来,不抓好孩子们养成教育和学习教育,事关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祖国的强盛,我在班级管理中,用信心来鼓励孩子,他们的出勤采用签到来管理,排在前35名的学生就能获得一颗红星,一学期累计80颗就能荣获“最美晨星少年”称号。由于老师每次都遵守承诺,每次都没有让他们失望,学生非常积极,迟到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上进,不甘落后,让人看了以后感到非常的欣慰。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心”教育的意义,我用雷锋叔叔的故事进行德育教育,以他的钉子工作态度和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依次晋级“爱心”、“忠心”、“孝心”和“诚心”,分别用来标识“五心”。
班级卫生管理是难点,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卫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良好班风的形成,为了抓好卫生,班主任老师感到非常的头疼,学生也很累,老师们费尽了心力,虽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而不主动。如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仅感到很快乐,还会很有成就感,我就想到,学生做了什么事情,就在卫生值日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班级卫生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学生也感到自己在无私奉献,在为荣誉而战,每天都会感到很充实,只要充实,心里就会很快乐,什么事情都愿意干,都会抢着干。对于学生们的无私奉献和自主表现,我在每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表扬他们,鼓励他们,把他们辛辛苦苦挣得星星发给他们,只要符合晋级标准的学生,他们的相片就会贴在“五星”或“五心”荣誉榜上。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劳动光荣,劳动幸福。自从这样来管理班级卫生以后,很多学生大有转变,班上的卫生不是老师一一安排,是学生们自己抢着干卫生,还有为抢不到卫生名额而流泪。每到周一公布上周获得“流动红旗”班级,几乎都有我们班,他们看到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流动红旗”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当然,学生在卫生方面,我在期末结束时也进行了评价,只要符合班级管理规定的就能获得“最美辛星少年”称号。
第七级是“爱心”,即爱心献给社会。平时班里有很多学生在默默无闻的做好人好事,他们的善举正是孩子童星最美的闪光点,例如班上的杨晓蝶同学为高中的一个白血病姐姐自愿捐款500元,她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也并不富有,一个孩子,心里装着别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领悟着“爱心”的真实含义,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孩子们的一点点“爱心”,那将是我们社会的星星火炬,也将是祖国兴盛的星星火炬,这些火炬不仅仅燃遍中华大地,也将燃遍世界“七大洲”,所以,一颗“爱心”可换“七颗”红星,让学生从小就把爱心献给社会铭记在心底,将来学业有成时,把爱心奉献给祖国,奉献给全人类,让人类耐以生存的地球山更淸,水更绿!
第八级星是“忠心”,即忠心献给祖国。我把军旗上的“八一”二字贴在红心里,寓意为我们要向解放军叔叔一样,用他们的铿锵之躯,钢铁班的意志,时时刻刻保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危,我们要用平时所挣得的红心铭记解放军叔叔的忠勇,所以一颗“爱心”可换八颗红星,我们现在虽不能保家卫国,相信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祖国人民最忠勇的战士。
第九级星是“孝心”。即孝心献给父母。父母养育我们很不易,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要天长地久,为铭记“孝心”含义,我同样取“久”的音为“九”,所以一颗“孝心”可换九颗红星,寓意为孝敬父母要永久,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我们操劳半白的爸爸妈妈捶捶背、揉揉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学期能自愿坚持做到的,就可以获得“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最后一颗星为“关心”,即关心献给他人。这颗星在这些星星里等级为十级,是星星晋级中最高的一颗星,学生也非常喜欢这颗星,因为它的标志也很特别,我引用了人民大会堂里的那颗星,这颗心非常的引人注目,它可换十颗红星。班里的孩子奋斗目标就是能获得这颗星,它的意义也非比寻常。今天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过上是幸福的生活,能在红旗下健康成长,我们得感恩这颗星,正是有她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这样繁荣昌盛。特别是从小就生在边远山区的娃娃们,把“北京”二字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心里想着北京,憧憬着北京,也能像出彩中国儿童一样,一睹人民大会堂的圣装。要想实现梦想,只有从现在做起,努力挣得星星,多学习,多拼搏,创造奇迹,就会出彩!
由于我在班级管理中把“五星”和“五心”教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学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受着“五心”的教育意义。班里有很多学生变化确实很大,学习上在奋力进取,品德上在不断提升,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出彩,无论是“最美孝心少年”,还是“最美爱心少年”等等,学生在学校里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奋斗方向,他们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心里就会充实,学习就会感到快乐,来到学校就会感到阳光幸福。
学生们的自主付出,平时的积极表现,都需要得到老师们客观公正的评价,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各自都有闪光的一面,只要肯发现,就会有孩子发光。我班里的学生在“五星”和“五、、、、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虽然他们的个性化得到了一定的展示,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好评和校领导的关注,但对学生更为科学的班级管理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究,还需继续努力!
4、课题成果:
今天我们社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面对纷繁的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我也不知道到对不对,我把它写下,就看10年后、20年后就可以看到。(1)、首先是卫生的教育。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成教育。要求孩子自主去完成,如果平时看见地上有纸屑,自觉弯腰捡起,这是一种精神,不用谁来教,只要自己做到,平时就要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有着良好的美德,只要你心中有美德,就会有梦想,就会有力量,一个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列夫托尔斯泰说:“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2)、坚持体育锻炼。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所以,我引导学生每天都要跑步。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我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每天坚持赤脚跑步,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在学生跑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匀速跑,不能超前,也不能快速跑,先每天跑步四圈,坚持一学期,到了第二学期,我让学生试着跑五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很多学生
对坚持晨跑养成了习惯,渐渐晨跑已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谈到,跑步下来,虽有满头大汗,有点累,可是汗水蒸发过后,感觉就很舒服,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心情也比较舒畅,每天的学习也不会迷茫,似乎找到了方向。慢慢的,学生看着我赤脚跑步,个别学生也跟着我学,跑过后,脚底好像有一团火似的,在熊熊的燃烧,浑身都是劲,心里很有力量,没想到赤脚跑步感觉真舒服!我也感到,通过跑步,学生的变化比较大,我看见学生走路很有精神,看到了学生的朝气,看到了学生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们的团结。(3)、家访工作方面
家访对于我们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到了许多学生家里去家访,孩子感到很意外,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回去,所以他们格外兴奋,通过与家长朋友们面对面的交流,我看到了孩子们的优点和缺点,也看到了我工作中的不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4)、学生评价方面
对于学生的评价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忽视的,在教育学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在学生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了星星等级,激励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有一定的作用,有很多学生对于我的这种管理模式兴趣比较浓厚,有很多学生不用讲,他们就知道怎样做,怎样学习,所以我们班的班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5)、学生辅导方面
学生辅导也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我采用了百分制的辅导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就是把老师讲的作业制成A4纸相应大小的作业,再让学生做,然后我边批改边给学生讲错那里,让不懂的学生反复的做并理解,通过这种辅导,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6)、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
养成教育也是管理学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也是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很好的利用星星激励评价方式,让学生养成遵守校纪校规,不迟到,不到校先要请假,学会积极劳动,不买零食吃,不要随意乱丢乱扔纸屑,争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少年。
(7)、学生思想教育方面
思想是一个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我采用了孝敬父母,多为父母做事,例如,我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以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端洗脸水等。多问问他们辛苦了等。在学校要多为班上着想,多做贡献,常把爱心献给他人,争做一个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好学生。班上的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丁访琴、王曼琳、任林、赵玉兰、赵云等都是值得表扬的。(8)、课外活动组织方面
班里的孩子们非常的出色,例如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演讲比赛中,班上的王曼琳、何永庆两人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参加祭英烈活动作文竞赛中,班里的很多学生投了稿,学生们完成得很不错;还有完成雷锋日记,课外阅读感想,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六一儿童节活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才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看到了学生们的能力非常强,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值得学生们留恋,给他们留下了快乐美好的童年。(9)安全教育方面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我几乎每天都给学生讲到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防地质灾害,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教育,预防疾病知识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雷电、泥石流教育,预防煤气,预防家庭用电教育,教育学生上放学安全回家,不坐陌生人的车,不坐无牌无照车辆,不坐顺路车,不贪图便宜,不在走廊上追跳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拉,不拥挤,要听父母的话,要听老师的话,常把安全教育记心间,快乐到永远。
总之,在此次课题研究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以及班主任老师的激情管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兴趣比较浓厚,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学生的许多亮点:1、2、3、4、5、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礼貌用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得到体现;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班级为卫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提升; 形成一个管理学生的基本模式;
6、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良好的认识。
7、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成就感,营造了学习氛围。
8、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认可。
十、研究后的思考: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在工作上做到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负责,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但是,我受知识、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探索能力的限制,此次课题的研究还显得稚嫩和粗糙,课题研究虽说开始结题,但,仍将探索继续。
十一、课题组成员:
xxx xxx小学
一、诊断
1. 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 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 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 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 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关键词】初高中 衔接 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05666)的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8-03
《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生物组承担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开题专家组评议,认为课题组申报的题目“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包含内容广泛,课题组成员较少,不能以一个学科组完成各学科系列衔接教材编写,特建议将课题题目修正为《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经过2年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课题目标基本实现。现将基本工作予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知识涉及了初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初中开始的一些课程如种子的形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在高中部分不再讲述,而高中知识又是对初中模块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提升,有些知识又是高中才开始,所以初高中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结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且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导致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初高中学段之间生物知识的欠缺就成了高中学生入门的障碍,所以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衔接理论
衔接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连接,阶段之间的连接。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习阶段某一学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课程衔接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本课题的研究侧重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衔接的处理。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从河北少儿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寻找内容关联、相互衔接、高中开设的内容进行对照整理,列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编写目录。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参考新课标教材使用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从考试范围的一级、二级考查目标入手查找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与考纲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拉出具体条目,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打下基础。
三、研究目标
1.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进行研究,课题组要分析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知识点,据此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2.组织教师从教学层面上进行初中知识的增补、初高中知识衔接、高中生物知识的拓展应用,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门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能在零基础上不放弃生物课程的学习。
3.指导学生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寻找知识的突破口,寻找和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初高中生物知识寻找衔接点
组织课题组成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编写《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
2.进行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研究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生物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特点。
3.进行主体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入手寻找知识的突破口,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共同特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4.对学生进行生物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研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书写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对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看法以及用校本课程来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可行性。针对高一新生设计初高中生物知识问卷,检验学生初高中知识掌握情况。
2.文献研究法
通过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与初高中课程衔接、初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各种文献30多种,如陈雅馥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 、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 、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校本课程的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等知识,为生物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对比法
以高中生物教材目录为依据,从初中生物教材寻找对应的内容,进行对比,寻找内容的差异,列出差异报告,并找到衔接点,进行初高中衔接课程资源的编写。
4.行动研究法
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分析需要衔接的地方,在教师补充衔接教材前后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学生解决问题所欠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列解题论文指导教学实践。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2014年9月-2014年10月是课题实施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题组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高中生生物衔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如赵广锐《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高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鲍道宏《校本课程开发:他国的经验与我们的策略》、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积极促进课题组成员理论素质的提升。
2014年10-2014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和书写调查报告。课题组设计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卷》对高一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各所校来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原因进行分析,看是否与初中是否开设生物学课程有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初中学校为了实现考试科目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初中阶段没有开设生物学课程、或者集中2周时间突击以完成会考,这样对学生后续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设计了《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问卷,收集学生对衔接教材内容的要求。学生问卷中显示,高中生物学习入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生物是横向学习,从《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三大模块讲述的是动植物、人体的共性,而没有初中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作基础,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设计了教师问卷,以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组问卷反映出教师完成教学的难度,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进度,参加市里统考,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初中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二者在时间上是冲突的,造成很多教师忙于赶教学进度,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初中基础知识的补充和课后试题解题能力的指导。
2015年1月-2015年3月课题组成员进行初高中教材进行列表比较,找出了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初中知识在高中缺陷点、高中生物知识的突破点,为初高中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提出了依据,同时书写了《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报告》。
2015年3-2015年6月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编写解题方法论文。高中教材是大纲式的,内容简洁,蜻蜓点水,但是用于参加高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习题或知识是比大纲繁琐复杂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听课很清楚,解题难下手”的局面,所以需要教师专门用习题课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应用提升,甚至于要总结口诀和书写论文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组组长张育城老师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习题时总结了口诀,书写成文《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上,《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11期,《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第10期,他还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教学考试》杂志上,这些解题方法和能力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5年7月—2015年12月实施第四阶段,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主要依据高中课本顺序,适当补充了初中内容、初高中衔接点、高中拓展点。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增加了生殖内容,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在“稳态与调节”模块增加人体八大系统知识。
2016年1月—2016年7月对本课题二年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与全面总结,采用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讨论会,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七、研究成果
(一) 理论成果
1.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课的方法,生物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经过衔接教材的使用,学生能够掌握初高中生物基本知识、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学会比较动植物及人体知识,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升学习品质,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学习衔接教材掌握了基本元素是C,原因是C是构成几种重要化合物的骨架,没有C就没有生命;主要元素是C、H、O、N、P、S,原因是这几种元素在细胞鲜重里大约占97%;细胞鲜重的元素顺序是把主要元素里面的O提前,其它几种元素顺序不变,原因是鲜重中水多,水里面O的质量多;记忆干重则依赖鲜重作基础,两两元素换序,以钙代硫。通过初中显微镜使用技术和制片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在观察多种多样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试验操作中得心应手。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二者都有气体变化,这样把这两个过程在平衡掉一种气体情况下,比较二者强度大小,这就依赖于碳酸氢钠溶液,教师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到口诀的作用,通过“碳酸氢钠净光合,测定呼吸碱遮光,校正换药不换汤”口诀的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定型,完成问题思考品质的提升。
2.教师生物学知识得到完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关注了初高中课标的变化、内容的变化,能够依据学生初中生物学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拓展补充课外知识,提升了课堂效率,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在讲解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时,学生对内环境、外环境及其物质交换过程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就要依据课本插图进行知识补充,从气体循环、食物消化和吸收、解毒和泌尿、排泄和排遗等知识把初中人体八大系统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以图形带动知识,使得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全过程。在讲解神经传导时,教师要通过大学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过程构建的内钾外钠的浓度梯度差、钠钾通道的开闭机制等内容,只有掌握了神经传导的电学基础,才能完成生理机制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的弥补,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大的提升,实现了专业成长。
3.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成绩得到提高
没有编制生物衔接教材时,老师们听到作课题研究就头痛,原因是没方法、没思路,快到结题时到处下载收集资料,匆忙结题,结果课题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课题研究还是立足于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来自于工作实践、服务于工作实践。
首先课题组长指导教师利用读秀网、百度文库、学科网站和知网、万方、维普等下载课题研究资料,张育城老师为课题组提供了百度文库、学科网、读秀网账号,以及通过淘宝、论坛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net/admin/union/index.do)组织教师检索下载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获取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源的渠道。在学习硕博论文后,教师编制问卷和初高中教材对比表时有了依据,能够通过表格较为准确地反映急需解决的矛盾。在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上,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掌握了要领,但是也有教训,在研究报告的书写上,我们从维普上下载了几篇研究报告作参照,都是一个版面的简版,我们依此为据进行了仿写,结果忽略了成果和过程,实际上写成了和开题报告类似的东西,经过专家老师指点才知道检索到了伪报告、伪文献。通过知网我们检索到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旦元老师的《怎样写好结题报告》、刘华贵老师的《怎样避免形成工作总结式的结题报告》、韩国存老师的《结题报告成果表述的通病》等文章,才掌握了结题报告书写的要点。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二)实践成果
1.报告类: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初高中教材的分析,我们命制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基本上采用的基本问题的正误判断、来获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高中必修教材目录为序,找到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点、深化点和独立点,列出了初高中教材对应表格,并编写了《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通过 《学生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调查报告》、《教师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建议》获取了学生、教师对衔接教材的期望和要求,以此为衔接教材编写的要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规划。
2.解题论文:依托于课堂教学产生的疑惑或学生经常失分的内容,教师精心编制模块论文,以期帮助学生把该模块知识消化、定型,不至于在考试时出现走形或误差。其中张育城老师不但书写了《染色体结构变异试题解题策略分析》《例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第2期、第11期上、《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11期、《例析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高考题分析及备考》、《光合作用曲线中的标、点、线、面》、《染色体异常高考题的分析及拓展》《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的有效记忆》发表在《教学考试》上。
3.课题研究论文:在课题研究中,关于衔接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原则、存在问题及修正策略等内容,课题组进行了多次研究和修订,使课题研究能得以推进。其中也形成了多篇课题论文,张育城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新教育时代》2016年第13期,《“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文理导航》2016年第5期。张彦峰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读与写》2016年第9期。
4.形成校本课程资源: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同心协力,基本形成了与必修教材相匹配的《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基于初高中教材衔接进行研究,虽初步形成《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但是在问题设置、插图编排、课后试题编排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逐年修订,使文本更科学合理,能大面积推广。
2.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试题都存在拔高的趋势,高一入门也存在高考痕迹,所以我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要集中在初学者习题、一轮复习习题、二轮复习习题的选择和编排上分开层次,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解题能力有阶段的提升。
3.课题组成员文献检索、课题研究、论文书写能力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使用知识需要普及。
参考文献:
[1]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2]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李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张利群.华北农村地区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与对策——以张家口市农村高中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5]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J] .中学生物教学.2010(7)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田为种植实验田,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让我们学校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城区的孩子们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小学校办大教育”呢?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充实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1、研究内容:
目前我校为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小学生 “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体弱多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我校大胆地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依据金宝集团的现有设施,编创出了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专家论证、外地考察、策划研究,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亲情教育篇、素质拓展篇、实践操作篇,社会考察篇,三农系列篇、陶冶情操篇6大类50多项 “菜单式”的系列课程。
通过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实践、生活、综合”的活动课程,将真实鲜活的社会、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学生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让学生了解了自然、认识了社会、体验了生活,培养了自然的关爱、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具有了养模勤奋、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健全完善了人格。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家庭、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研究目的:
活动是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挖掘周边资源,有机整合共性学科,开发出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通过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规划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并能勇于独立思考,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能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勇于进取、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绿色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配备了3位年富力强、业务精通、事业心强青年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成立了学校最大的教科研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包括 3位专职教师和6位班主任、1位微机教师组成),在每周三下午定期开展校本教研、业务学习活动,并且落实了管理制度,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潍坊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奎文区金宝双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目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从3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义务教育阶段其所占课时比例为九年总课时的6%—8%,(每周3课时)与外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例大致相当。我校打破书本、课堂的禁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有爱心和自理能力,使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小学从1年级就开始把科学、思品与生活(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课,每周开设4-6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社会这个大学校,让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合一”。
3、广泛发动,全员参与
为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广泛的动员,专门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动员大会,从而让每一位老师都明确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机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解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的教育思想,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理论基础。采取了文化熏陶、教研推动、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观念更新;并且把每次的教研成果、学习心得、教学随笔等以“科研动态”、刊板、博客等形式资源共享。
为让广大学生了解、关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开展演讲、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的“心”动起来;动员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周围的社区,感受大自然;动员孩子们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搜集农业、工业、民俗、自然等知识;举办“金宝印象”摄影展、“我心目中的金宝”手抄报展示活动、“我与庄稼同成长”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理性的角度进行了解和感知。成立志愿者队、文明劝导队活动,发动全体学生经过个人申报、同学推荐、集体决定等形式产生志愿者,组成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负有管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把自己从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传递给全班同学。
(二)、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奎文区金宝双语小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组织有创意的且富有童趣、情趣的活动为主线,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享受阳光自然、遨游知识海洋,锻炼意志体魄,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从而磨练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1、专家引领,课题带动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的指引、关怀、专家的启发、引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国家教育部的莫景琦处长、陈绪芬处长,潍坊市副市长王冰芬、市委副书记刘玉兰、市教育局长张国华,奎文区张晓梅书记、区教育局陈军华局长、张嵘副局长等,多次到学校视察工作,并对学校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市教科院的潘永庆副院长、薛炳群、侯京友、刘德义、张梅以及刘天宝、刘洪益、陈静、郎光、王海珍等区教研室的主人及各科教研员多次到我校亲临指导,进行调研考察、专题论证、统筹规划。通过专家的引领、启发,让我们豁然开朗,课程开发与研究有了明确目标与规划。学校成立了市区专家为顾问团,校长一把手为组长,教导处、政教处等中层为领导小组成员,实验教师为研究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由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考核教师的工作,负责召集课题组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监督活动的开展。
2、设计路线,创建基地
我们的周围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如有全国闻名的金宝乐园为自然资源; 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南屯村的巨大变化为社会资源;有蓬勃发展的集团六大产业的品牌优势以及毗邻潍坊机场的地理优势。更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集团董事长戴瑞德,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十杰--集团总经理南秀霞等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我们不用走得很远,只要把我们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们的身边就拥有一个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我们充分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资源,以金宝集团现有的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旧村、金宝书画院、金宝汽车城、金宝会展中心、金宝食品厂、金宝城南工业园以及潍坊飞机场等社区资源有机的串联起来,进一步筛选并充分依托毗邻学校的20亩农田为实验种植基地、以儿童活动中心为学生公寓。我们以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起点,依托金宝集团公司宏大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成立了一支由集团董事长戴瑞德为组长,总经理、校长为组员的社会实践基地创建队伍。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为此还制定了《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创建方案》、《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指导意见》、《潍坊金宝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实施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此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以下社会实践活动路线:
东线:南屯新村→南屯村委→金宝老年活动中心→南屯旧村→南屯老学校→金宝汽车城→金宝国际会展中心→潍坊城南工业园。
西线:金宝双语小学→金宝幼儿园→金宝食品厂→金宝种植基地→金宝生态家园→金宝书画院、金秀湖→基地公寓→潍坊飞机场→金宝乐园
精品线路: 金宝双语小学→金宝食品厂→金宝种植基地→ 基地公寓→金宝生态家园→金宝书画院、金秀湖→潍坊飞机场→金宝乐园→金宝汽车城→城南工业园
3、整合资源,开发课程
我们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以及陶行知、杜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专家论证、外地考察、策划研究,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了素质拓展篇、实践操作篇,社会考察篇,三农系列篇、陶冶情操篇5大类50多项 “菜单式”的系列课程。
四、活动实施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生成性原则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根据预定目标而急切讲解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延伸,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三)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实施活动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随着学生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受学科、知识和学生逻辑思维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指导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活动的结果。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活动中始终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尝试”、“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十分丰硕的: 学生层面:
1、通过充分挖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彻底摆脱了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博爱意识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使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读到有字书,还能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融入社会,津津有味的品读这本“无字大书”。
3、课题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课程开发只是载体,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年来,我们整合周边丰富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张雪梅校长、魏志刚副校长的明确指引下,走进金宝集团、网上查阅资料、共同教研研讨,群策群力开发出了适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有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体验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们走进了金宝食品厂,跟着阿姨们学习了怎样做馒头、花卷,我们在阿姨的指导下将雪白的面粉通过和面、揉面、制作等工序做完了馒头和花卷之后,浑身酸疼,想散了架子一样,很累,但吃着我们亲手做的馒头、花卷,感觉逼迫那个是吃得都要香甜!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的劳动最光荣,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妈妈在家给我们做馒头的不易,平时我们浪费馒头的做法是不对的,回到家我要亲手给妈妈做一锅馒头!家长层面:
在课题实施以前,大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存有怀疑态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不学无术的东西,不但不支持学生参加活动,还向老师们提出反对意见,对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十分不配合,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家长们看到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也看到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对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转变成了理解、支持甚至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的家长甚至还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当我们翻阅积累的家长感言时,无不为家长们的支持和信任而感动,有位二年级学生家长是这样写的:“昨天晚上吃完晚饭正在看电视,我的孩子突然笨拙的端来一盆热水,放在我的脚下,说:„妈妈,我给你洗洗脚吧!你工作了一天太辛苦了!‟孩子这种突如其来的行为让我们两口子感动万分,洗完脚后,孩子还为我们准备了感恩贺卡,原来,在今天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讲的是„感恩父母‟这个课题,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为父母做
一、两件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就有了孩子晚上的举动。我们家长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在思想品质上教育学生,我们对学校开设这门课程非常满意!”家长的支持让我们的实验研究如虎添翼。教师层面:
教师从根本上转化了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慢慢从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摆脱出来,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飞速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那只能是只纸上谈兵,三尺讲台虽然是传播知识的舞台,但它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阵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更不能充分的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开发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迫在眉睫,结合学校生源实际,整合周边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等有利资源进行课程的开发成了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的心声。通过独具金宝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了老师们的心中,走进了老师们的教学,有一位教龄较长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这样说道:“以前,我们只知道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布置作业也是围绕课本进行的练习巩固,主要就是抄写、背诵、做题,最灵活的作业也就是制作相关学科的小报了,自从我们开发和应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我们将学生带出了教室、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譬如: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中也走向了“实践”,譬如让学生做小制作、搞小调查、写体验日记等等,同学们对这些有趣的作业乐此不疲,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 学校层面:
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独具金宝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贯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托山东金宝集团现有的六大产业及学校周边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把营造基地与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形成校外实践活动实施的立体网络,构建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模式,为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石走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已经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对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理念,一个非常生动的实践。其实,最好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再多的钱也造不出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
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此,课程内在的质量及实施的效果和教师息息相关。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我们山区教育的特征,我们通过校委会集体研究,觉得采用如下方法较好: 1.采用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按分工制定相关研究计划,边实践边研究,直止完成研究任务。
2.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寻求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的途径。3.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和推广培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经验。
四、研究内容
我们相信“他山之石可攻玉”,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立足于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探索义乌教育学校学校课程的评价研究,重点放在教学预案设计、教师引领和课堂调控三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课业完成情况,计为课业学分;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计为成绩学分。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及保障
1.落实课题研究的责任制、合作制、专家指导机制。坚持县教研室的课程改革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组成专家组,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评价研究进行具体指导。
2.实课题研究机制。我们坚持教导处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将教科研与常规教研活动合二为一,使正真的校本教研评价付诸于实践,知道学生本土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落实教师培训。通过坚持定期教师培训,抓好理论学习,科研方法培训,操作性课堂的评价等,为课题提供理论导向和方法指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科教学观、师生观,掌握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提高文化素质和学科理论素养,提高对教材的钻研能力,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为顺利实施课题
研究提供保障。
六、课题研究对象、研究计划
本课题以霞光中心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从2009年11月中旬至2010年7月中旬,完成研究任务。原则上按照学年教学进度安排研究活动。
1.2009年11月,确定课题研究成员,做好对校本课程评价做好调查报告。2.2010年1月,负责人闫重信做《校本课程评价研究》的报告,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前期研究。
3.2010年1月,交流研究情况,汇报研究进度。
4.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研究,参与教师做好过程性资料。
5.2010年6月至7月,完成全部研究任务,教师写出相关研究的专题总结,课题组写出研究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闫重信,现年47岁,1985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现任学校校长。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开题报告,实施工作。
成员:朱华明,现年27岁,2005年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在课题实施中负责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的相关研究和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引导,产生了许多教育盲区。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案例,加以分析总结,探索了一套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立题论证,通过调研形成教学设计基本方案。第二阶段: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承担人积极参加实践研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收集实验工程中的原始材料和撰写实验论文。第三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召开课题总结会,报告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验收,结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报告,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了解新的教研动向。阅读成功案例,寻找名师指点,召开家长会,总结家校合作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学生厌学少了,分化少了,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花在管纪律的时间少了,教学效果显著。主要成果如下:
(一)调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学生80%来自农村,20%是青云镇本地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少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如下原因:
1.家长观念不正确。家长在外打工,认为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所以在教育子女时总认为读书也没什么出息,大学生也是打工,还不如少读点书,早点挣钱,小学毕业的也照样做老板。他们的子女从小灌输这样的思想自然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上无所谓,没有目标当然考不出好成绩。
2.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我校学生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放任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监管仅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只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根本想不到学习成绩如何,在校表现情况如何。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老师的责任,使个别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小野马”。
3.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误区。误区一是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问题,不是我孩子问题;误区二是只要孩子说读书就读,不读就带出去打工;误区三是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不会读书做别的可能也行,不会读书没关系,会挣钱就行;误区四是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一般不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组通过对初一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原因,我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1.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比如: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职业、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是否为住校生等等。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这不仅为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帮”“教”“引”及时提供有效信息与客观依据,还能帮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经验进行积累与提炼,批评与反思,同时也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辟全新的渠道。
2.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习惯好的给予表扬与肯定,树立榜样。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出要求,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⑵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降低问题难度。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小进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⑶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如回答问题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有小小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分小组比赛,增加课堂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分段检测。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记录考试成绩,成绩有提高者给予表扬。成绩不理想者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并不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予以重视。我校专门举办了初一学生家长会。告知家长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严格要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家长案例,教师与家长互动等。
⑸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纠正改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虽然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但是,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要整合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处理好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中考升学率变化的关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课题结题报告】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10-20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12-08
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10-20
优质校本课程课程09-2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07-04
课程改革校本课程12-07
泥塑校本课程07-19
线描校本课程09-22
校本课程简报10-04
排球校本课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