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格局、过程及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网络是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网络理论或融合网络因素的区域经济新理论。在区域经济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经济网络现象对于拓展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促进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发达、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促进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网络视角剖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复杂的结构关系、区域经济网络化的过程以及网络化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复杂的经济联系,识别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本文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经济“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最明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区域间经济联系产生的本质——企业联系出发,基于企业总部分支关系大数据对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的结构与演变、区域经济网络化的过程以及网络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尝试建立区域经济网络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尝试建立了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动态演化模型,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形成机制。第二,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过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企业联系视角下区域经济网络化一般过程和网络组织模式。第三,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基于3053024条企业大数据,以及由140669个公司总部及其269442个分公司所组成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全文共分6章,前3章是理论研究,后3章为实证研究,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严谨的界定,并对相似概念进行了区别。其次,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区域经济网络的理论发展脉络和主要的研究视角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对比和评述。第二章是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网络科学、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将本文的理论基础归纳为网络理论和区域空间网络化理论,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切入点。第三章是区域经济网络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区域关系研究的中心地范式和网络范式进行了总结和对比。随后尝试建立了一个包含分工演进、运输成本变化、规模报酬递增、多部门企业在内的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变模型,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孤立发展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一般过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形成机制。第四章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的结构及演变进行了分析。基于由140669个公司总部以及269442个分公司所组成的企业总部分支联系数据,从网络节点性、网络连通性以及网络子群结构三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的结构和演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过程进行了剖析。首先从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经济空间格局演变以及产业空间演变四个维度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人口过程、经济过程、产业过程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网络以及部分典型产业网络化过程的剖析归纳了企业联系视角下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网络的组织模式。第六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采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从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对外经济联系、市场力、行政力、产业因素7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从历史因素与路径依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及政府规划协调6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形成机制。最后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网络化,区域经济呈现显著的“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3、区域经济网络节点和轴线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网络节点和轴线的等级与城市原有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密切相关。4、区域经济网络化是一个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孤立发展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口先集聚后分散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是一个产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增强的过程;区域经济网络化也是一个渐进的,具有层级特征的构建过程。5、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是由同等级城市间的水平联系网络和不同等级城市间的垂直联系网络构成的。6、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固定因素和可变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是影响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前期因素,而对外经济联系、行政力则是影响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后期因素。7、历史因素和路径依赖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历史基础;产业分工与协作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纽带;产业集聚与扩散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基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外部推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物质载体;政府规划的协调引导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区域经济网络;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形成机制;长江三角洲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复杂网络

二、城市网络

三、区域经济网络

四、区域经济网络化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区域经济网络的理论发展脉络

二、企业联系视角的经济网络研究

三、要素流动视角的经济网络研究

四、社会文化视角的经济网络研究

五、引力模型视角的经济网络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及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的对比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主流的网络分析工具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网络理论

一、城市网络理论

二、复杂网络理论

三、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区域空间网络化理论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卡斯特的流空间理论

三、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网络化理论

四、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网络化理论

五、其他学者的区域空间网络化理论

第三节 理论切入点

一、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二、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

三、杨小凯的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区域经济网络研究范式

一、传统的区域关系研究范式

二、区域关系的网络研究范式

三、中心地范式与网络范式的对比

第二节 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理论分析

一、对现有空间经济理论及建模策略的分析

二、理论假设及合理性解释

三、企业视角的区域经济网络化过程

第三节 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形成机制

一、自然差异、历史因素和路径依赖

二、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

三、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

四、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五、产业分工机制

六、制度因素与区域政策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的结构与演变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及空间范围界定

一、研究区概况

二、研究区空间范围界定

第二节 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

一、研究视角与行业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经济联系测度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节点分析

一、网络度中心性分析

二、网络中间中心性分析

三、网络节点层级分析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连通性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网络密度分析

二、长江三角洲内部经济网络分析

三、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网络分析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子群结构分析

一、1990年网络子群结构分析

二、2000年网络子群结构分析

三、2010年网络子群结构分析

四、2017年网络子群结构分析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过程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演变过程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首位度变化

二、长江三角洲城镇等级规模变化

三、长江三角洲建设用地空间演变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人口演变过程

一、人口集聚测度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集聚变化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经济演变过程

一、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测度

二、经济总量和经济重心变化

三、人均GDP空间格局演变

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产业专业化演变过程

一、数据来源

二、区域专业化测度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专业化演变

第五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发展阶段及网络组织模式

一、不同网络节点的功能分析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三、企业联系视角下的区域经济网络组织模式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三、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的形成机制

一、历史因素与路径依赖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

四、产业集聚与扩散

五、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六、政府规划的协调引导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论文提纲下一篇:能力培养的物理实验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