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失信行为对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诚信不仅可以影响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还能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因此,诚信教育必定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各高校给予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给予家庭提供幸福和睦的保障、给予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现如今,大学生失信行为频频发生、屡禁不止,引发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各大高校依照国家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地方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颁布的教育教学文件,再结合本校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因失信而违纪的处罚文件和措施,不断加强诚信育人工作的执行力,积极维护学生学习生活秩序,创造美好的诚信校园生活。

一、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行为方面。

学业行为方面:考试作弊、违反考场秩序;抄袭、篡改、伪造他人论文和研究成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

生活行为方面:打麻将、赌博、变相赌博;传播不良言论,违反学校消防、用电、用火管理,影响生活秩序的行为;恋爱观不正确、人际交往失信;家庭、社会、学校非诚信示范等。

经济行为方面:侵犯国家、集体、私人财产;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社会、地方和学校补助和贷款;有意拖欠学校学费、透支个人信用卡;走私、传销、非法经商等。

就业求职行为方面:伪造假证、随意违约、简历作假、涂改成绩、虚构荣誉证书等。

互联网行为方面:制作、查阅和传播非法有害信息、从事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活动、非法获取其他单位、个人网络用户信息等。

二、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失信动机的复杂性是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大学生失信既有历史遗留的恶果,又有现实环境滋养的肥沃土壤;既有来自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又有来自学生工作人员监管、服务不到位等,可见,造成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

(一)社会方面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经济持续转型,新旧社会道德秩序与新旧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生碰撞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第一,现如今的高等院校绝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循规蹈矩、求学问道、尊师重道的“世外桃源”,社会上的不良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知行矛盾、自我感觉良好、实用主义态度强烈等的在校大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失信。

第二,社会历史的演进中,社会诚信教育多数局限于道德层面上柔性约束,缺少社会信用制度上的刚性约束,进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钻“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空子,最终出现大学生失信现象。

(二)学校方面

高校持续扩招,2018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81.13%,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但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培养如此庞大数量的学生,无疑给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首先,社会上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层出不穷地发生,导致高校注重教学质量(特别是专业教育),追求高就业率、进而忽视学生诚信信念教育的引导和强化,造成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更有甚者,部分高校不考虑学生质量只重视数量、开设社会需求少的专业或部分专业高收费、乱收费,从而解决学校资金短缺问题。

其次,高校评价体系不合理。第一,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均有待提高。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种类和课时少、最新成果和前沿理论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实践能力差、个性化培养不足,导致学生参与性、积极性减小,逃课、替课、考试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第二,高校对教师评价体系欠科学。为了能够提升竞争力,各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注重科研轻视教学,导致教师忙于科研疲于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弱,逃课、不听课玩手机、睡觉现象明显。第三,评教制度和标准不科学,只停于表面、流于形式。一方面,部分教师出于评职需要,为让学生满意,出题简单、判卷放水。另一方面,学生评奖评优需要成绩高,为让授课教师满意,故意评教时给高分。这样导致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不诚信的评教结果。第四,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不合理。学生考试成绩由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但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注重智能方面轻视综合能力、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平时表现,平时分数“水分”较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真实能力,造成学生心理负担重,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分数不惜花钱或是讨好老师,功利化取向严重。

最后,考试制度不科学,特别是命题质量不高、考试形式较为单一、考试内容缺乏多样化。考场监管不到位,也会影响到学生考试状态,诱发学生不诚信行为。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初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往往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启蒙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走向违法乱纪的罪恶深渊。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父母及至亲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虽然“二胎”政策的放开,但当前高校在校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人员构成多为“四二一”模式,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诉求、欲望尽可能地满足,甚至刻意包庇、袒护学生的不良诚信行为,使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其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得知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不诚信行为,采用恶言秽语、拳脚棍棒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而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有意违纪来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问题更加严重。

再次,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社会上出现“高考成绩可以决定学生读怎样的大学,大学的层次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未来走向,一个学生又能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快乐。”类似的言论,所以父母过多的关注成绩却忽视了诚信教育。不惜花费巨资补习文化课程,但家长未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也是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多数家长总给孩子灌输“高考成绩只看结果不去考量过程”类似的教育理念,无疑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最后,父母未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领路者、引导者。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学生更能够走上诚实守信的正确道路,践行诚信理念。然而,一部分家长自身尚且存在失信失德行为,导致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为日后的诚信缺失埋下隐患。

(四)学生方面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社会阅历不深,不具备完备的辨别是非能力,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误导,在眼前利益和诚信道德两者之间难以抉择,容易受到误导。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观念认识不到位,意识比较混乱,例如:校园考试“枪手”、不诚信考试、学术成果作假、简历虚假、大学不挂科不圆满言论、谎报学历、网络欺诈行为、家庭情况虚报、骗取国家助学金(或贷款)等不良行为无所谓、无谴责,甚至表示认可。另一方面,学生自制、自控和自律能力差,抵制不良诱惑力薄弱,盲目从众,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缺乏责任感。对诚信道德了解甚多,但很难运用自身行为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

摘要:缺乏诚信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群体问题更加严重,大学生失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话题。为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分析当前大学生失信的原因,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五个主要表现入手,寻找失信行为的根源,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学生个人四个层面对于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诚信教育,违纪行为,作弊

参考文献

[1] 王浩.五年制高职教学名师成长路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2):36-38.

[2] 吴龙全.家风家教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上一篇:健康教育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备课是记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