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活的感受(精选12篇)
人正是由于不断的学习、创新,才会不断的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向他人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人的做人态度,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才有经验去处世,才能在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表现自己,使得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在这个假期,正是由于这个想法,我去和我们那儿的一个优秀大学毕业生交流了一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说的很投入,我也听得很认真,听完了他的话,我感觉我很有收获。他曾这么描述他的大学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他端正了学习态度。在他经历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一次失败的高考以及一年复课的辛酸终于如愿考进一所省部共建的重点大学——河北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他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他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他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他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尽快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迅速进入一门新的学我科并较好的掌握这门知识,他认为这对于将来的进一步修习或者从事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他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对他的谆谆教导,使他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难关。
大学四年里他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他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他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他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其中代尔·卡耐基的处世哲学著作《人性的缺点》对他的人格的建立和提高他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帮助最大。他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和同学友好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尊重师长,和老师们建立深厚的情谊。并坚信助人是快乐之本。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他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他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他有困难时他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他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他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他。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顺风顺水,扬帆畅行。他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四年他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四年来,他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原本沉默寡言的他认识到与人交流是一件让自己和他人都能感觉到快乐的事情。此外,还在大三的时候担任过班长的职务,管理班级的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学院的会议,传达学院的指示,组织班级内部的活动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他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
者、推销员等。有时会对繁重的活动感到疲倦,但更多的时候是对从频繁的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感到自豪。
关键词:双语教学,态度与感受
双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对其态度、看法和要求, 对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成功实施双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双语教学的整体情况。本次调查以“国际金融”课程为基础, 调查的对象是我院09级在校本科学生。共发放问卷80份, 回收58份, 其中有效问卷58份。
一、学生英语水平及教材适用度
1、学生英语水平
在双语教学中,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了解, 已有27.6%的同学通过四级, 62.1%的同学通过了六级。由此可见, 同学们大都具备了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了一定的英语理解、分析思维, 就为双语教学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2、教材
该课程采用《国际金融 (第3版) 》 (中基思·皮尔比姆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60.3%的学生认为该外文教材偏难, 34.5%认为难度适中。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对教材难度的反馈存在差异, 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在问卷中以是否通过六级作为衡量标准) 认为现使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 英语基础薄弱的认为难度高。多数同学会对英语教材产生畏惧感, 众口难调, 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间的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3、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辅助材料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 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其知识面。精选的一些代表性的视频案例、整理制作的英文课件等,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表示辅助教材确实丰富了课程, 上课条理也比较清晰。
二、对双语教学授课情况的调查分析
1、关于合理的英文授课比例
通过对课堂上使用英语授课比例的调查, 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能够接受中英文结合的授课方式, 并且希望英文的授课比例占到50%-80%。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并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扩充专业知识。
2、对英文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文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发现46.6%的同学对教师用英语讲授的内容基本能听懂, 44.8%的同学表示难听懂。可见, 学生英语听力和理解能力差是困扰双语教学进行的一大难题。
3、关于教师授课方式及课外辅导的调查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为中英穿插式, 其中英文授课比例约占50%-80%。对该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或认为有困难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 教师方面, 教师口语水平很大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听课质量, 调查中70.7%的学生表示老师口语水平一般; (2) 学生的英语水平, 尤其是听、说方面基础薄弱, 也是影响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另外, 课后答疑机会每周约两次。
三、关于课外的预、复习时间分析
98.21%的学生表示该双语课程增加了学习负担。为了学好该课程, 43.2%的学生每周要花2小时以上时间来预习和复习。但仍有17.2%的同学表示在课外基本不花时间预、复习, 约40%的同学只投入半小时到一小时学习该课程。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用于预复习的时间较少。同样的专业知识, 双语学习显然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否则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的。另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应注意学习习惯和态度的转变, 即从用英语学习知识过度到用英语进行思考, 再到用英语进行表达。
四、关于课程总体程度成果
1、关于双语教学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课程满意度的调查, 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双语教学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 但仍存有负面反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太差, 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快节奏授课模式, 由此而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抵触。第二, 教师本身的英语口语一般, 授课方式单一, 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这种模式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 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不够, 难以形成良性的教学相长。
2、双语教学对提高外语水平的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英语水平还是有帮助的, 学生接触大量的英文课文与材料、英文题目、原著, 通过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这种教学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英语考试, 更重要的是要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 接触国外先进理论, 提高对英语应用学习的兴趣。此外, 它还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起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首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出国和进修外语机会,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促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形成课上、课下相结合, 生活、学习相结合,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双语环境。
第三, 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阅读量大、可读性强, 而且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能提供该领域较新的专业知识。
最后, 采用更加灵活的考试方式, 减少抵触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用课堂分组讨论、平时作业等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荣宏伟、郭婷婷:《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讨》,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3) 。
当我们凸显和标榜现代生活的现代性的时候,我们在标榜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之间的断裂: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中。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在物质积累的高度上,我们是空前的:我们现在享受到的光亮,是古代人享受不到的;我们今天一天享受到的美食,可能是古代人很多年都享受不到的;我们今天生活所达到的方便的程度,是古代人无法想象的,也是他们不愿意想象的。请注意,这个“不愿意想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换言之,在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比如在孔子的时代,孔子对“便利”有一个清晰的限度,过分方便的生活在孔子看来就是不正确或者是不健康的生活。我们确实生活在古人无法想象的生活中,我们会说孔子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上过网吗?他们坐过汽车吗?既然他们连这样生活的皮毛都无法想象,那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
但是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断裂,究竟是一种真实的洞见,还是一种虚妄的幻境?我的答案是,虚妄的幻境。我们以为我们是全新的人类,错了。生活的实质根本没有变。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变,古往今来人们面对的问题仍然是今天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大家想想,生老病死的问题变了吗?人的尊严的问题变了吗?道德生活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取消了吗?闪亮与邪恶之间的区分取消了吗?在所有这些问题仍延续着古代世界的基本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生活中?
既然生活的本质、生活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改变,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圣贤大哲在面临人生的基本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智慧和他们的洞见,就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我们放弃这些,就意味着让我们的生活离开了原本丰厚的土壤,活在一种无比单薄的生活中。
现代性的生活是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形成的。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什么呢?尼采发过这样的感慨,晨祷已经被晨报所取代。这种深刻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呢?晨祷是宗教生活的内容,而晨报是世俗生活;晨祷的内容每天都是重复的东西,晨报如果每天都是同样的东西,不出几天就要倒闭。换言之,朴素的、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已经被充满了新奇的生活取代。
对现代生活的第一个描述是,朴素的生活态度已经被对新奇的追求所取代,第二个是生活的均质化和彻底的世俗化。什么是生活的均质化?我觉得今天最糟糕的是,不管什么样阶层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每一天的生活内容在本质上竟然并无区别。生活的实质内容一样还不可怕,关键是人对生活想象力的趋同实在可怕。
德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他对现在的生活有一个感想,这是我见到的现代的西方哲学家对现代生活最为深刻的反省,他说:“现代生活意味着人类在最低水准上的统一,生命的完全空虚、无聊的自我不朽学说。在这样的生活里,没有从容、没有专注、没有崇高,没有单薄,除了工作和休闲一无所有,没有个体也没有民族,只有孤独的一群。”
于是我们把现代生活的问题揭示出来:第一无聊和空虚。生活的意义丢掉了,工作的意义丢掉了,即意义的缺失;第二,感受力的淡化。我们不再有那种精致敏锐的感受,同时也不再有朴素的感受;第三,道德根基的缺失。我们不再相信有绝对不变的道德基础,也不再相信有确定无疑的道德标准;第四个方面,自我中心主义,我们首先相信所谓的意义都和自我有关,自我是衡量其他东西是非好坏的真正标准。
醒觉的生存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存,它帮助我们建立起最恰当的感受方式
我们再来看看儒家思想中有没有哪些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这种现代生活的哲学困境。
我们先讲的第一个方面,理性和神圣的问题。“天地亲君师”为什么是神圣的存在呢?天地在古代就是造化,是宇宙中生化万物的根源力量;君在古代代表国,那时候忠主就是爱国;亲是肉体生命的来源,师是精神生命的来源。这五者为什么具有这样神圣的意义?因为这五者无论在重要性、时间的悠久性上来讲,都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存在。换言之,我们个体身上承载的正是天地君亲师这种最重要的存在延续下来的,这是我们个体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有了这样的一种神圣感,人的生命的意义就非常的清楚了。你的意义不是你个体的意义,而是你从那种个体和神圣的关系中获得的意义,你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神圣的东西通过你进一步传承下去。
第二个方面——敬畏和和乐的问题。我们越来越不能体会到平静生活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至高的愉悦。为什么呢?我们没有把自己的根扎到生活里面去。
我们为什么喜欢一个有激情的人呢?是因为有激情的人深深把自己扎根到了生活中,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鼓舞,也引导我们把自己扎根到生活中。
儒家追求激情吗?不追求。激情可以持久吗?不可以。什么样的精神能够让我们既深深地、又持久地扎根于生活呢?和乐的生活,即一种愉悦。
我们之所以失去了对平静生活、朴素生活的愉悦感受,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到生活中认真地体会。为什么我们没有认真地体会呢?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在这儿了。所谓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宋儒中有一位大儒叫做程明道,他说“心要在腔子里”。什么时候我们的心跑掉了呢?是在我们放纵的时候,我们无约束的时候。
敬畏的态度能够让我们的心在这儿(指“腔子”),那敬畏是什么呢?敬畏不是要求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儒家强调心宽体胖。“胖”是安舒之意。人的心胸宽广,才能安宁舒展。儒家非常强调身心的安宁舒展。“敬畏”无非是警觉、收敛的态度。人类保持这样一个态度就叫敬畏了。人处在这个状态的时候,也就处在最深的醒觉状态。这种醒觉的状态不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状况,而且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人的存在,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人的意义就体现在醒觉的意义。醒觉的生存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存,它帮助我们建立起最恰当的感受方式。你醒觉的时候,才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当下生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同时你也能享受到自己最平静的生活和愉悦。
什么是愉悦呢?儒家讲的愉悦都是最朴素的愉悦。孟子给出了一个最精彩的解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连统治天下这样的快乐,做天子这种高兴的事情,都比不上这三种快乐。儒家所追求的是这种内心的安宁与愉悦。
在所有的爱之中,只有“忧”这种爱才是最真实的
第三个方面叫思与忧。思与忧是以这个来破除自我为中心主义。
儒家最高的价值是人。人的一层意思是醒觉,醒觉跟我们的感受力有关。人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什么呢?是爱。在所有的爱之中,只有“忧”这种爱才是最真实的。这个爱在什么地方最容易看到,就是父母之于子女,最多的是一种忧。当你担忧一个人的时候,是完全的付出没有索取。喜欢一个人是占有性的,但是担忧一个人是你为他承担,你愿意体会到他体会的东西。其实当你处在对他人有一种忧的关系时,当苦难加到对方的身上的时候比加到你身上还要难受。所以“忧”是一个人走出自我,走向他人的过程。一个开始担心别人的人,他内心就不仅仅有自己,还有他担忧的那个人。
这样我们就知道,儒家告诉我们,“爱和忧”是走出自我的洞穴,是破我执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除了自我什么都感受不到的话,你就试着找一个你担忧的人,这样做你一定能够走出自我。
有一个古希腊的神话叫做斯芬克斯之谜,大家都知道斯芬克斯是一个狮身人面兽,它见所有人的时候,都会问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很多人回答不出来就被它吃掉了。只有一个聪明人回答出这个问题,是“人”。人早上起来的时候,即小孩子的时候是四条腿在爬,人成年以后双足立在大地上,人衰老以后,需要使用拐杖。
这样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我认为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都曾经是弱者,而且将是弱者;我们都曾经受到过他人的关切、容忍和照料,而且将继续地接受他人的容忍、关切和照料。如果上天要我们这些人在这样一段时间以强者的姿态双足立在大地上,无非是让我们承担关切、照料那些更需要关切和照料的人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摘编自中国国学网)
我叫李鹏,家住金川区双湾镇康盛村,2007年进入甘肃农业大学,就读于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2011年6月毕业。
我于2011见9月到焦家庄乡政府工作,初到工作单位我感受颇深。在我的潜意识里总是认为政府工作比较简单,一天并没有很多事情。但是,从我来到焦家庄乡政府,我才知道自己错了。领导们天天为各村项目建设、温棚改造和道路建设等农村大小事务做好统筹安排。干部同事们认真积极地做好各项工作,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这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工作气氛。同时,政府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充分体会到了焦家庄乡政府领导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此间,办公室每个星期都组织学习。有陆浩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新农保新农合相关知识和孟有柱同志的讲话。这些学习内容让我对国家国情和个地方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的工作。
通过这几天的了解,我认识到政府工作比较琐碎。每天看到同事们耐心细致地展开群众工作,这使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只要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在工作中,只要自己有能力做的事,事无巨细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完成。把工作过程当成学习过程,并且能够坚持下去。同时要有一个适当的工作方式。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不易与群众沟通和交流。刚进入社会,需要谦虚的学习精神和耐心的服务态度。时常反思工作方式,加以改进,创造一套合适的工作方法。
在学习工作方面,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经过组织学习和自学,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领导和同志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不搬弄是非,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这几个星期里,我感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摘要:高考过后,好像打赢了一场仗,终于可以解放了,然后把所有的什么学习都扔到了一边。走进大学,没了束缚,这样更加的懈怠,以60分万岁的心态开始了学习,走下去才发现这是多么错误的。大二,才意识到大学生活并非游戏。关键字:
60分
学习
坚持
心态
我的大学,我的学习
2011年9月3日,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走进了山东理工大学。之所以忐忑完全是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我的大学生活。但很快这种忐忑就被兴奋、新奇、喜悦给取代了。舍友的友好让我很快融入了大学的生活。
军训就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良好时机,趁着这几天还没有正式的上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着大学生活。向以前的同学打探着他们学校的学习、考试、毕业,向熟悉的学长学姐了解着学校里的生活,打探着考试模式,上课方式。也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想更清楚的了解怎么考试,怎么排名。
慢慢的生活步入正轨,也在适应着大学的学习生活。只不过渐渐的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早上不再早早的起来背英语单词,也不再去被那些生涩难懂的古诗文,更不会向高中那样自觉地复习昨天学过的知识了;上课的时候,不再随着老师的思维在转了,好像老师讲的不再是真理;课下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早不知作业为何物,预习为哪般;分数突然就没了吸引力,排名只感觉幼稚。这样的大学学习,让我着实轻松了,同时我也淡忘了当初要多学习的誓言,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过着大一的生活。
有人说,你一个月不学习,自己知道,一年不学习,别人知道。是啊,现实会给你留下证据——你不学习的证据。大二更不知何为学习,更不想学习,所以期末考试就给了我重重的一击,我挂科了!那样的讽刺,那样的令人不可置信,那样的难过。泪水打湿了眼睛,我开始静下来思考我的大学、我的学习,分析我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了我的轻狂、幼稚。步入大学,我最初的想法是,我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没日没夜的学习了,再也不用做数不完的试卷了,终于摆脱数学了,再也不用在成绩下降后看班主任的脸色了,我成功了!在大学这个“天堂”里,我可以好好玩了,我可以不用那么努力的学习了,所以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抛弃学习。现在才明白那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庆幸的是我及时的发现我的无知与错误。
我渐渐的找回了高中学习的那样地感觉,这时才知道什么叫充实,什么叫满足。也许会有人问:大学有什么好学的,做学霸学什么。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学习时候,我最纠结的事情,可当你慢慢的学下去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大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找工作,那么学好专业知识是前提,所以我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泡在了专业上,我们的教材很有限,来来回回就那几本书,这远远是不够的,这时候的图书馆就派上了用场,你可以找到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然后向老师咨询一下,你就可以开始你的学习了。我自身的感受就是,我发现我慢慢的爱上了我的专业,从我的专业里学到了许多我所不了解的现实,这让我很受用。如果说这就叫学习了,那就太死学习了。图书馆里那么多的书籍不是摆设,你想了解的一切都在那里,我就是在闲余时间喜欢抱着各种各样的书读上一阵,这也间接的增长我的知识。当然学校的活动也要参加,那是另一种学习方式,那是象牙塔和社会的桥梁。
大学的学习没了60分万岁的心态,其他的一切都会明晰。学习的心态决定着我们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抱着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你会有另一番收获的。
但当我开始这样的大学生活时,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周围的诱惑太多,心总是在漂浮,这样很影响。所以坚持是学习的砝码。也许舍友们都在睡觉、逛街,而我能做的是不受干扰,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坚持的走出宿舍门,开始我的学习之路。相信那句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会有收获。
我的大学,我的学习,少了些喧闹,加了点静谧;少了些浮夸,加了些务实;少了些侥幸,加了些努力;少了些诱惑,加了些坚持。不敢说我的大学有多么的充实,但毕竟没了迷茫。
我一直没有怀疑过时间从我指间流走的速度,在湖南科技大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感觉太快了!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高三生写的文章,有一句大意是这样的:高三的我们像是蹲在地狱仰望着天堂——大学。可以更具体通俗一点,高三生就像是一个饿得快疯的人,边流着口水边望着冒着热气的肉包子一样,而大学就是那个肉包子。
现在呢,那个曾经饿得快发疯的我,站在天堂上,手里拿着个肉包子,却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兴奋。因为我感觉到前面的路是那么模糊不清。望着过去那条清晰的轨迹,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以后呢??我茫然了!“茫然”是我这一个月来一直在感受着的词,但请别为我担心,因为这是很正常的,大多新生都是这样,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从未体验过的大学生活,我们需要一个适应期。
作为一个只在大学生活了一个多月的新生,要来谈论所谓的大学生活这样的话题,我怕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指责”我哪句话有悖事实或者不合他们的胃口.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这些话只是我个人对大学的感受,只供大家参考参考.大学生活,并不像我们之前的高中生活,因为前者侧重的是生活,当然,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而后者更多的是读书与考试。在这里,没有整天盯着你学习的老师,没有照料你生活的父母,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得开始为自己去负责.你得学着如何去适应这个环境,接受它的规则,然后好好的定位自己,并为之努力.大学生活是丰富多采的,的确,这里是一个秀出你自己的人生大舞台.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提供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你可以通过他们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舞台上,你可以秀出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你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来不断完善自己.在我看来.大学并不是精英荟萃的地方,但我相信它可以是人才辈出的摇篮。
就如我前面所说的,大学像是个社会,所以这里并不是一个充满着无忧无虑的天堂,因为社会是现实的。这里也有很多让人头痛的烦恼,因为人的成长是伴随着烦恼的,但关键还是看你是如何去看待和为之付出你的努力。就像一年前的高考,三年寒窗苦读,就为了通过一次仅有三天的考试,你可能会说不公平,可那就是现实,再多的抱怨也不能为你带来什么更好的改变,你只有去适应,因为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去改变。
记得高三的时候我是这样对自己说的:人生只有一次,要是我没能够体验一下大学生活,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不断地奋斗着。今天,我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来到这美丽的校园体验大学生活,就算我对它之前的憧憬比现实要高出很多,这也是很多人迷茫的原因,然而,既然是我选择的,我就得为此而付出,我得融入属于我的生活。
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以后呢??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去为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满怀诗香的课堂
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该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给学生一个“满怀诗香”的课堂, 师生用情用智时时感悟课堂的诗情画意。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焰, 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把课文的整体内容、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独到手法、生活中的美好感悟和每一种特殊情感, 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眼睛……传递给学生,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教师眉开眼笑, 学生则欢声笑语。这样, 带给学生的将是一次次师生美好的心路历程。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 满怀诗香的课堂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
给学生一个“满怀诗香”的课堂,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是一种观念, 是一种理想, 更是一种境界。
我一直把课堂认为是学生快乐的“山涧”, 我尽量撩起手来感受溪水的清爽, 静下心来聆听溪水的欢畅。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如:课堂上孩子们应该怎样坐立、怎样听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握笔写字、怎样聆听老师的声音等细节方面我从不轻易放过。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会让自己心醉神迷, 心驰神往, 产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快感, 它会引发心心相印的温暖, 唤醒灵魂的神秘与神圣, 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充分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当此时, 我都会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跳动, 聆听到鲜活的生命律动, 我会与他们一起分享语文的快乐与幸福。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共同成长。
惬意交流的课间
记得肖川说:“有心的地方, 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 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 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 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 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 就会有快乐。”我作为语文教师的快乐源于我心灵深处有着一种独特的教育情怀———课间和孩子真诚至爱地交流。
也许是课下的聊天, 也许是课间的嬉戏, 也许是学生的课间问候……就是这一个个让我魂牵梦绕的课间故事, 让我的生活立体起来, 鲜活起来。这样的故事或许平淡, 或许灿烂, 或许缺少波澜起伏, 或许没有惊涛骇浪, 但就在这课间一笑一颦中盛满了我们师生之间彼此的关爱、彼此的幸福。
“你在校园里面激情飞扬, 在学生面前满面春芳”。有同事曾这样告诉我。因为, 校园内学生的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 都让我如沐春风、如润春雨。我深知, 要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人、成才, 自己必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激情似火, 师爱荡漾。因为, 我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都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冲动。我更会在开满鲜花、缀满桃李、蜂飞蝶舞的“桃源”, 视孩子们课间的嘈杂声为悦耳的铜铃。
想起课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 常常让我感到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一份情感的真诚流露, 是一份生命中最真的感动, 是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 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生命故事。
自我对话的课余
在工作中, 我经常思考:问题因何而起, 困惑因何而生, 方法因何而来, 快乐因何而在, 我也时时体会“积识成智”的道理。我喜欢捕捉教育生活的闪光点, 经常通过读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以达到积累教育智慧的目的。
我始终认为“读书是最好的营养品”, 书是生命的绿色之源, 生活中, 我偷着闲、找点空, 读点书, 独处时学会让思想散步, 品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境界,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灵性与内涵。我经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阅读了《管理的艺术》《教育的视野》《走在教育的路上》《小学语文教师》《新语文学习》《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师》等多本书, 争取让优秀的文化给自己的人生涂上芳香的底色。每一次从书中汲取营养的时候, 我都感到了自己的怦然心动, 体验到生命浸泡在思想、文字和深刻的人性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人道中!
我经常静静地品读我喜欢的篇篇文章, 跟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仿佛看到了他们和谐的生活, 美丽的容颜;也仿佛看到了他们静静地思索, 执著地进取。在幽幽的书海中永葆一种理性的青春与美丽。我喜欢读书, 读书让我看到广阔的世界, 看到银河的星星, 看到中华五千年的瑰丽, 看到世界的国土人情和鸟语花香……读书, 的确是与大师在对话, 与智者在交流, 更是人生幸福惬意的精神之旅。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留心观察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物,从中获得丰富而又鲜活的感性素材。只有有了丰富而又鲜活的素材,学生才会乐于习作。
1.从校内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秋天一到,教室门前绿化带中桂花开得正艳,这时,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一起来到桂花树下,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议一议,在沉浸桂花香的同时,作文素材随之而来。再如社会实践时,学生参观到许多美丽的景点,我吩咐同学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将其拍摄下来,并做适当记录,到班会课中举行“我做景点小导游”的活动,将参观到的不同景点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中秋节到了,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贺卡,有些心灵手巧的同学制作的贺卡样式别致,还写上美术字,画上图画,贺卡十分精美。国庆来临,我让学生动脑设计庆祝方案,自由组合排练节目、动手用各种创意来布置教室。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美好的心灵,灵巧的双手,创造了多彩的作文素材。
2.从校外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我时常让学生有空多聆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以及爸爸妈妈下班后讲述的单位中的见闻;上下学时我引导学生要注意路上来去匆匆的行人,拥堵的车辆,关注一些突发的事件;收看《新闻联播》、《民生在线》、《新闻夜班车》等时事类的电视栏目并摘录要点,剪辑和收藏其中的自然风光、人物风貌、异域风情、环球动态等信息;留心观察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暴雨来临前的天色骤暗,狂风四起;雨过天晴后空中美丽的彩虹;黄昏时天边各异的火烧云;冬日里的第一场雪……我还鼓励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超市,各式各类的展览,走进美丽的田野。这种种多姿多彩的校外生活体验,又给学生带去了生动的素材。
二、有效删减,舍得放弃
积累的素材多了,于是有的同学想“以多取胜”。 其实作文中材料过多,反而冲淡中心。比如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回来后,我组织学生写常熟尚湖公园一日游。有一位学生这么写:从出发前的准备,写到集合,乘车,车厢中的欢乐,在尚湖公园乘游船,午餐,游戏,回校,直到晚上久久不能人睡,事无巨细,全盘托出。然而,材料虽多,没有中心内容,流水账式的,使人看完作文感到模糊一片。显然,需要删减的材料太多了。要修改,首先要确立中心,然后将能突出中心的材料留下,无用的材料删掉。
再如写《最难忘的一件事》这类叙事类的,学生遇到的事很多,去郊外旅游啦,爸爸、妈妈为自己过生日啦、与同学发生争执啦等许许多多。当面对众多生活素材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对事情加以分析,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即怎样围绕中心,来进行篇章布局的问题等。总之就像《剪枝的学问》中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糟取精,选择凸显中心、更有价值的材料,减少是为了诞生更加精彩!
三、写真人、说真事、抒真情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文章的精神在于真实。”脱离生活的材料是空的,再普通的素材,最朴实的文字,有时候也能在你独具匠心之下变成一篇让你感动不已的作品。
1.写真人。
写人可以写“我”,写与“我”有关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伙伴、邻居、老师等等。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不在眼前也能清清楚楚浮现在脑海中。只有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写出来才会得心应手,有话可说,写得才会真实。也只有把自己熟悉的人写像了,才能把其他人也自然而然写活。
2.说真事。
培养学生写身边的真事,还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需要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
3.抒真情。
人们常说:真情最可贵。一篇文章一旦融入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最容易打动人的心弦。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十一长假,我布置学生在假期中写一件难忘(或有趣)的事,由于时逢中秋,结果学生都写了到哪做客,一家团聚过节,抒发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唯独一个叫小爽的外地小女孩,她在作文中不是着重写中秋佳节的愉悦,而是写爷爷、奶奶远在安徽,一家不能团聚的惆怅和思念,小作者的心理刻画十分逼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写道:“在今天,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是那么的快乐。” 我向大家介绍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听了也都感叹不已。谁说中秋佳节非得表达愉快之情?这才是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受呢!
生活中,蕴藏着多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啊!教师只有自己有了一双慧眼,才能不断引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学生起步时多扶一把,点一下,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观察发现的能力也就强了。一旦他们的眼睛被擦亮了,何愁不能从生活平淡的小事中找到“典型”呢?何愁不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呢?
上大学的感受
上了大学 感觉每天都很忙 但是忙的跟高中有些不同 以前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 我才体会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的专业是物理因此受到了许多不同院系同的刮目相看 其实自己真的不行 学物理不比其他学科 像文科生就特别轻松 而我们整日忙于实验 我么么宿舍的都是女强人 整日也没时间打扮 和英语系 汉语系的美女差别很大
可是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 就要勇敢面对 面对一件事情比一定是最难受的 但他逃避了或许你以后会后悔 大学就是要靠自己 这里是一个小社会 每件事情都逼着你 锻炼着你 相信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大学社团的感想
范范
当初进普通话俱乐部,忘了是因为自己觉得它跟广播站关系近,还是认识了一普通话俱乐部的学姐,反正稀里糊涂的就进了俱乐部,继而稀里糊涂的度过听说很精彩的大学社团生活。
直到大概4月份学姐让准备交定位书的时候,才由衷地意识到:社团生活的确带给了我潜移默化、意想不到的收获(友谊、耐心、责任感……)。
社团第一次活动是一个关于普通话的讲座,清楚地记得当时李艳老师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带给我们的惊喜。她说,普通话能传达别的艺术表现不了的美感。的确,普通话用的很普遍,大家觉得普通话张嘴就来,何必再加入普通话俱乐部。但是我想对声音有着特殊感情的人,都会通过一些渠道来丰富自己与声音的故事。
社团活动-----玉田湖之行,让我认识了一些不认识的,熟悉了一些不了解的,加深友谊更是不必说。那次游玩的经历真的很让人难以忘记。主要是在风景区时,一部分人难耐寂寞,想上山走走。山是未开发过的,全靠自己踩出路来走。不过年轻的冒险心,还是很快促使20余人的小分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好在这一小队的男生都是很有责任心又很照顾人的。一路上被树枝挂了衣服,碰了头,摔了跤,划伤皮肤都是小事。队伍在翻过一座小山后,迷了路,此时手机也没了信号,站在四面环山的一小块土地上,脑海闪现了一丝危险感。刚下过雨,道路泥泞,大家小心的走着,全都没有抱怨的话。这时有人提出,三个人分三个方向探路,我们在原地等候。终于,好消息传来,找到了出路。大概不放心我们,后面又跟来了的几个学长,和我们一起朝着希望走去。经过那片很荒凉的稻田时,大家一起合了影。照片中,好多人还拿着探险途中用的木根拐杖,活像一批新时代的小丐帮,哈哈。不过照片中的人,个个都是带着灿烂的笑容,迷路的疲惫,早已被看到一条笔直水泥路时的小兴奋代替。我想,也许平时再怎么交心的朋友,也比不上共患难的友谊珍贵。一起经历过的友谊,才更长久。
后来的社团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不仅同学,当然还有老师。这其中就有人文系的刘坚老师,第一次听到刘坚老师朗诵,真的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不是看到真人,还以为是听到央视的配音大师的声音。
也是因为社团,让我有机会参加一些比赛,获得了一些证书,还有友谊。像我这样不积极主动的人,若不是硬性任务,证书大概会一直与我无缘。而且如果不是社团生活,大概我也将会一直是个没有存在感的人。默默度过大学,大家不会认识我、了解我、和我做朋友。现在,一切都很美好。
十几天前,金融时报就“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这一话题刊登了一组文章,请到一些有关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题目为“不要指责市场,要指责领导人”,简明有力地批判了政界和银行界的领导人应该看到危机的不断蔓延,并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阻止。
“今天的灾难性后果就是那些领导人决策失败的明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愿意看清(或是他们有意忽视)市场需要什么才能产生对社会有利的结果。”
这些领导人中的一部分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艾伦·格林斯潘(前美联储主席),很多人责备他利用自己的职位,在银行和保险部门应对他口中的“非理性繁荣”,如今他已经离职了。但是戈登·布朗,20国峰会主办方英国的首相,却完全把自己做在责任之外。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大臣,他应该为他废除原有的可以监管金融市场运作的调节机制而负责。这个举动让银行和抵押放贷者完全沉溺于他们的异想天开之中,导致那么多人到现在还在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另外,由于他坚信利用私人主动融资项目(PrivateFinance Initiative,简称PFI)投资建设公共所需要的各项设施(新的学校,新的医院,新的公路),就使他的预算看上去是平衡的,实际上是因为所有的PFI项目都是预算外的。现在,所谓的“私人”融资是建立在政府支持上的。换句话说,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还要老百姓买账,难怪德国总理默克尔那么不赞同布朗处理经济问题的做法。
英国经济有太多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导致经济危机的不断升级。除了缺少对市场的监察,财政部看起来对如何去,甚至怎么开始去弥补由于他们的忽视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完全没有任何想法。每天都会有一个零售连锁商店破产:每天都会有上千个无辜的工人失去工作;每天都会有银行发现其账户又有了新的漏洞;每天都会有银行工作人员发现银行业再也不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了。同时,这些没落的金融机构的老板们,有的则带着他们的退职金离开,那些钱足够支付一个小镇的失业救济金。更糟的是,有的仍然留在岗位上,继续为了达到目的聚敛不道德的“红利”。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竟然被分配到调控部门(因为他们有“丰富的银行业经验”),去保护那些巨大的公共投资,使其让这些银行界腐朽的废船仍能继续漂浮而不下沉,难怪银行业者这些天不那么吃香了。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和电脑,看到的都是让人沮丧的新闻。美国国际集团(AIG)遭遇的破产危机告诉我们,我们再也不能依靠保险业来支撑这个体系了。AIG高管们得到的巨额补偿金更是激起老百姓(不仅仅在美国)的不满。事实上,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益处越来越少,缺点日益增多,一个可怕的前景将会出现,就是所有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会重新回到“以邻为壑”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不能解决金融危机,还会使情况更糟。当然,经济危机不是一部分人造成的,当然也不是一个国家:这次失败是全球性的失败,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之路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成为牺牲品。20国集团一手造成经济危机,现在又采取各种戏剧性的政策去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使得那些最贫穷的非洲国家也受到连累。全球环境问题刚刚被关注不久,就又一次被忽略了。形势看起来不是很乐观。
刘勰说过“流连万象之际, 沉吟视听之间”。所以说, 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谈如何生活, 如何能够对生活体察入微。生活, 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的水喝”, 可见观察生活是中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 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 都十分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 不正是对生活的多方面观察和感受吗?而且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从20 多岁他就开始漫游全国, 考查史迹, 采访史料, 最终写出了“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伟大作品———《史记》。
杜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 多首诗歌。这些优秀的诗歌像一面镜子,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中“安史之乱”前后, 唐朝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我们说, 杜甫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受, 怎么会成就这位伟大的“诗圣”?他在艺术上又怎么会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所以我说, 深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就在于:
首先,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我们写作,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 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上的, 都需要从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中找灵感和源泉。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 是不可能凭空捏造出来的, 所以只能通过观察和感受生活, 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出来的那部分, 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其次, 扎根生活, 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只有与现实生活有多的接触, 我们才能准确地了解并且把握事物的本质, 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和灵感来源。这样才能写出思想意义较深刻的好文章。文学经典《红楼梦》, 这部著作不只是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 同时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并且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以及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结局, 同时也暗示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的事实。曹雪芹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在作品中有如此深刻的反应, 都和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正是早年的贵族生活让他经历了封建家庭的虚伪和腐朽, 也正因为经历了晚年的凄苦生活, 才让他看清了社会的冷漠和罪恶。
深入观察和感受生活, 就是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 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和景物, 把它们的特征储存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 如果我们要动笔写文章的时候, 就会思如泉涌, 下笔有神, 文不加点, 倚马可待了。
再次, 一定要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不管是谁, 我们的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 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因此, 我们就要多听多看, 多从别人的嘴里和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一来, 我们的收获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还要大。例如, 我们在北京就可以听到广州的新奇事;还有,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 往往比当事人观察或者体会得更加深刻, 所谓“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 就是这个道理吧;如此种种就会让我们有一个越来越大的作文资料库。
最后, 我们在接触和感受生活的时候, 仅仅用看和听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思考,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不同, 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进而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这让我不禁想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这样一个思想家、这样一个要与他所在的社会决裂、与他所在的文化环境对峙的“战士”, 正是有一个冷静而善于思考的大脑。才让他能拨开现实的重重迷雾, 挖掘社会的本质面目, 进而成就了他拯救中国国民灵魂的伟大抱负。
【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推荐阅读:
大学军训的感受作文11-08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11-24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真实感受06-30
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感受09-18
大学生思想汇报:红色之旅的感受07-02
大学生中学实习支教体会:感受支教的甜07-15
大学军训后的感受500字作文12-10
大学军训感受日记01-05
对大学生活的总结集合01-02
大学新生军训感受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