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字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汉语言文字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动力,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使人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全面的人文素质,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教学改革创新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原则;教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影响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无可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对人类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将业务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大多数高等教育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适应性原则。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能,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紧跟时代,设置有关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2)系统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结构规划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注意保持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最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3)稳定性原则。课程需要更新,但同时也需要维持稳定性。因为从文学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专业中的一些基本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考验的,已经被证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中核心的部分,是必须保留而不能轻易取消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设想

(1)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第一,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一是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二是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2)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第一,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第二,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本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思想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教师思想上要勇于开拓、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钻研、不断进取。不满足只做文化的声筒,要以综合人文素养为依托,通过文化评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其次,汉语言文学的思考题目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激发学生产生独立性、创新性,发散性、批判性思维。

参 考 文 献

[1]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潘家明.后现代教学观照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J].社科纵横.2010(1)

[4]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2011(22)

[5]赵君玉,程玉红.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法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

作者:宋丽娜

第2篇: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

【摘 要】汉语言文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思考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我国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双语教学;初探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科革命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双语教学在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指的是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成为侵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指的是学生刚入学使用母语,然后逐步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性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运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在中国现代的教育环境下,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应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的形势下,这个传统专业如何生存下去,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专业自身的改造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不改造,这个专业就有可能不断萎缩。专业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的重新设置。传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疏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感觉自己学了许多东西,但一面对工作实践却一筹莫展,大学所学的知识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应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重新设置扭转这种重知识而轻能力的现状。

三、汉语言文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1.双语教学的目的与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课程。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与世界对话,在了解与译介国外的语言学与文学理论,同时将国内的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国外的双向学术交流中,他们能够顺畅地通过语言障碍。现有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中选择部分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如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开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作为双语教学课程。

2.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解;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课,中英文考试;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现在有些学校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教学方式也列入双语教学的范畴。“双语教学在我国实际上指的是作为母语的汉语,与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联袂进行的教学模式。

3.考核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应该相应进行一些调整,应改变当前高校当中通行的百分制闭卷考试单一模式。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应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半开卷等多种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尽量减少考死记硬背的内容,而多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课程的考试中,就可尝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将一篇长度适宜的文学理论方面的英文翻译为汉语。此法既简单,易于操作,又有效地同时测试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水平与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考核。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材很多,但是大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是双语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选择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采取国外短期语言培训或聘请外教集中培训的方法,首先提高教师的口语及听力的水平,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英语的培训。

(2)加强双语教材的建设。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双语教学中,最好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更新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而且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但是,由于原版教材中的词汇较多,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学效率偏低。因此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除了要严格审查和管理之外,还需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参考国外专业教材编写适合我国使用的外语教材。

综上所述,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依照科学的态度,认真实践,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振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通报,2007

[2]徐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作者:李清

第3篇: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实现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应用性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现状,并介绍了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现状;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是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意识学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表,也是体现大时代背景下人文关怀的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应以应用性教学为主,以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关键,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一大批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学科教学理论的主要指导思想,该种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有用,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即是职业能力,因此要求知识必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而实践课应属于理论课的附属演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一般是分别在课程的前期安排文化基础课,在中期安排专业基础课,在后期讲授专业课程,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先以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作为实践基础,然后再进行具体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主要目标,考试背笔记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人才培养要求背道而驰,最终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但实用人才却严重匮乏,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大量人才闲置。

二、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进一步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较广,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数十门课程,其中有的学科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重叠,比如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与写作学,这些重复、交叉设计的课程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学效率低下。在应用性教学改革中,应根据汉语言文学领域中最新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分析并设计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尽可能精简课程内容。同时应根据本学科当前的发展,思考每门课的教学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说”“读”“写”三方面能力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用性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信息调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教学能力等。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置科学、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极具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用模块。

3.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1)不能让汉语言文学教育停留在表面。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推陈出新,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窠臼,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社会适用性。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文化产业管理、传播、媒体等社会专业都是本专业的衍生物,社会对于这些方面人才需求比较迫切,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对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从业技能。

(2)设计各种模拟情境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积极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注意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模拟实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尽快熟悉、掌握真实的工作环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企业汉语言文字岗位的工作要求,设计一些新闻采访、商务洽谈、招聘会等模拟场景,锻炼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口才技巧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训模拟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加容易就业。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实用人才需求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应用性教学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相关岗位提高一大批能写、能说、会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37.

[2]张爱明,宗 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8):234—235.

作者:吉毛太

第4篇: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

(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4、叙事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大多表现现实的人们生活,表现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愿望,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诗经的风范,又有骚妇的风格,如《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者任意霸占民间妇女的黑暗社会,又塑造了罗敷这一人民理想的化身,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调动想象、夸张、铺叙、烘托等艺术手段,给这一形象投射下色彩缤纷的理想光芒。

5、叙事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强烈真挚,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汉乐府民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其中有惨死战场的将士;有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反抗者;有孤苦伶仃、痛不欲生的孤儿;有苦于兵役、无家可归的征夫;有美丽机智、不畏权势的农家女子;有愁肠百结、渴望爱情的思妇;有不屈礼教、勇敢殉情的青年男女;也有清身苦体、劝善锄恶的官员等等。

语言特色方面:如《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如《孔雀东南飞》一诗正是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行动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个反封建的青年男女的典型,也塑造了刘兄和焦母两个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人物形象;《东门行》与《妇病行》中的男主人公,一个刚毅,一个软弱。

6、寓言诗的创作。

植物和人的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如宋子侯的《董妖娆》虚拟桃子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枝折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的力量使春天早夭。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杂言和五言体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少量杂言诗。汉乐府民歌的句式有杂言和五言两种,一般说来,西汉乐府多杂言,而东汉乐府多五言。汉乐府诗的句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展现了中国诗歌由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过程。杂言诗形式自由,句式长短随意,从一字句到十字句均有,根据内容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都是杂言诗。

第5篇:

上一篇:服务能力就是执政能力下一篇:企业内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