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推荐8篇)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使用教学语言,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学习上的喜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作 者:魏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江苏连云港,22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3.71关键词: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重要性,语言艺术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各种艺术中唯有音乐最富于心灵性, 给人的是一种深永的心灵的愉悦[1]。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音乐的天籁之音, 人们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使用, 达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美化生活的目的, 同时音乐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将写在书面上的韵律通过乐器或声音表现出来, 表达思想和感情交流,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悟, 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德、智、体、美等美育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2], 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任务中发挥着其重要的功能,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 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和学的过程中发挥其美育教育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3]。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丰富精神生活[4]。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 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乐理知识, 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得以了解, 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 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识人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美育特别被蔡元培所提倡, 他认为美育有特殊的意义, 他可以引人进入一种“自美感以外, 一无杂念”的意境[5]。除此以外, 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练习还能使得学生们在其它主课学习的紧张情绪中得以放松, 缓解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疲劳, 促进主课学习的效率。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体会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除了让他们学习和练习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尤其是好的语言能够达到沁人心脾, 发人警醒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 和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易懂、简练、精辟的语言表达音乐中的奥妙, 培养富于责任感和创造的现代公民[6]。
一、把握学生音乐课学习心态, 合理运用语言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由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各异, 因而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态度及其投入程度也就不同, 尤其对作品的形式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不断丰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将音乐的学习可以划分为音乐情感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音乐创造的学习。
音乐情感的学习主要依托于音乐表现、创造和鉴赏,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情感的能力。中学生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年龄方面, 他们还处在一个半幼稚, 半成熟的状态, 认识活动意识性进一步增强, 抽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但形象思维仍然在起作用, 而且音乐能力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处于变声期, 歌唱发生困难, 而学习其他表演方面的乐器又受到条件的限制, 所以在情感方面的学习欲望产生极大的要求, 尤其在欣赏音乐上表现极为突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因而“模仿学习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是歌唱学习的特点, 模仿成年人演唱风格及行为方式也是其音乐学习的一种情感表现。中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也学会了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个性品质, 因此, 这种模仿学习常常带有盲目性和倾向性。如对通俗流行音乐, 他们大部分持喜爱态度。这是他们的情感阶段所决定的, 也与整个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
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中学生音乐学习中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内容, 也易于表现。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和抽象性, 技能的训练也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反复性, 授课的对象大多是13—16岁之间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生理及心理较之少年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前,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时的心理,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找出教学最佳方案, 才能使这些概念转而形象化, 具体化, 使演奏技术明确化, 有效化。音乐知识运用于乐器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愉悦, 在这种愉悦中, 他们获得了奖赏, 因此, 他们急于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 去表现, 去创造。在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害怕失败, 一旦失败, 学生马上容易表现出受挫后的悲观心理, 以致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音乐学习中, 创造性活动与创作包括即兴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 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 它是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动与积极心理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表现欲增强, 对每一个创造活动都会充满高度热情, 期望最美的结果, 以求得称赞和表扬;另一方面, 满足欲望热切, 心情地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 为自己也能够进行创作而找到心理平衡, 并希望得到奖赏或鼓励及引导。被动与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把创造性学习看得过于神秘, 把失败看得过于恐惧, 随之产生一种害怕心理, 不敢参与创作学习[7]。
二、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更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老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新技能等等音乐教学的过程都离不开语言, 而且语言和音乐之间还有着密切联系, 即使语言不直接体现, 音乐也和语言紧密联系着, 这是因为音乐和语言同为人类自我表达以及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结出的果, 必然有着亲缘的关系, 例如语气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 轻重缓急等都与音乐相近, 尤其是当它们出自本能, 处于自然结合的状态, 因此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十分重要, 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应用, 语言与音乐结合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对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也在于此, 他就曾指出:“音乐节奏的两大根源就是语言和动作。”从而他应用合理的语言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去进行音乐教学, 这也使得他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从音乐教学的一开始, 就有必要使孩子们和学生们从教材中, 从歌唱中以及从自己的即兴歌唱或创作中, 实践、体验和领会音乐和语言的这种天然的结合美, 这种美的教育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不仅如此, 还可以用语言作为音乐教学的出发点或依据, 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创造。
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 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因此他们对于音乐中内涵的深奥的道理还不能完全理解和认识, 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指导他们领会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对其它学科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心悦诚服, 自觉学习;其次, 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如何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和感觉上的享受,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最后, 以表扬、激励为主, 坚持正面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要坚持正面教育, 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 都要注意肯定, 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 而这些也都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实现的。
三、语言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
要做到这点, 首先老师应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字正腔圆, 让学生易懂, 而且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时老师的语言应该精炼, 抓住内容主题进行阐述,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创造;在音乐课上老师语调的高低, 语气的缓急都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结合, 相互协调, 这样可以创造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 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 并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增强艺术表现力。例如《长江之歌》,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最著名的母亲河长江, 我们在教授这首歌曲时就应该以长江为切入点, 让同学体会我国江河的美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当进入到这首歌曲的学唱阶段时, 要让学生知道1—9小节我们在唱时用中强的力度, 唱出歌颂和赞美之情, 10—13小节声音力度较弱, 讲述我们都是母亲河的儿女, 14—16小节声音力度较强, 表达母亲的伟大, 高潮部分声音力度渐强, 表达我们对母亲河的热爱。我们应当面带微笑, 饱含深情地演唱《长江之歌》这首曲目, 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无声体态语言 (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 , 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 并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教材的感知进行联想, 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8]。通常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照本宣读, 那学生肯定感觉枯燥乏味, 没意思, 听不懂, 这样就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在讲课时, 老师的语言要简练, 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那些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的知识, 要做到这点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和。例如, 在发声练习中, 按照书上的
这样带上学生名字做发声练习,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她们喜欢唱发声练习, 不至于唱坏嗓子, 这种练习对唱歌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同时在讲述气息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体会缓缓闻花香, 以及慢慢吹蜡烛的感觉, 而这恰恰是唱歌时的气息感觉。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生动、选用的例子越贴切, 学生就越容易理解, 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技术语言, 要实用得多。
(三) 教师的语言要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 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9]。一首好的音乐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的完美结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艺术魅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 清晰的教学的老师, 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田,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0]。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 美化音乐课的教学语言, 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如:过渡性的语言, 可采用适中的音量, 自如的语气, 给学生理解、吸收的空间;对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 可加快节奏, 调整语言的力度, 做到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变化有效, 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韵律优美, 富有感染力, 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 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歌曲“大森林的早晨”为例:淡淡的晨雾, 静静的流水, 山重重, 树重重, 重重和绿树中鸟儿歌声脆。古树参天, 竹林青翠, 山重重, 水潺潺, 潺潺溪水边鲜花笑微微。诗一般的语韵, 将学生带入清新的户外世界, 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将会激励学生健康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这优美的朗诵韵律的激发下进行歌唱, 一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音乐课有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有一定指向性的音乐。如在上音乐课时, 师生问好, 就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来练习, 听到琴声1 3 5 1时就表示起立, 听到1 5 3 1时就表示坐下, 问好时, 就可用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听音和模唱, 音乐语言贯穿于整堂音乐课, 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气氛中, 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从中受到教育。
(四) 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 老师除了要有文字, 音乐语言外, 还应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 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音乐课上, 老师的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指挥学生合唱时, 起音、收音、两声部进入等都用指挥手势来表示。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 教师可跳几组简单的新疆舞小组合, 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意境。面部表情也是教师体态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唱歌过程, 在力度, 速度等方面需要做出对比时, 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美, 而用无声的口型加以提示, 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五) 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语言是重要的, 但音乐课必竟不是语文课, 要真正体现音乐课的价值, 就必须在音乐课上充分展示音乐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 老师不要把语言的重心放到描述音乐的内容和形象上, 在现实中的青少年来说, 由于思维的发展, 感情的丰富, 他们不仅善于联想更喜欢想象, 喜欢沉醉于语言无法描述的音乐艺术的情感世界之中。所以, 过多的语言往往会干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或欣赏, 更易抹杀学生独特的艺术想象, 喧宾夺主, 从而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力求做到教学语言简洁, 明确出现时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叶太平·中国文学的精神世界[M].正中书局.1994454.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57.
[3]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52.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2435.
[5]王丙照.郭齐家·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293.
[6]杨东平·教育现代化:跨世纪的主题[M].光明日报[G].1993.11.
[7]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154.
[8]傅道春·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88.
[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161.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一、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课堂可以通过专业、得体、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吸引他们来上自己的课,并在听课的时候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反之,教师在语言运用上的欠缺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言艺术对于音乐教学有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音乐之美、从而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照本宣科是最无趣的上课方式,教师的语言如果干枯乏味就无法带动学生情绪。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材的内容,所以音乐教师所应用的语言一定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多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调节好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致盎然。
其次,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音乐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很多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比如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教师若能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进行说明,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强化记忆有积极意义。所以,音乐教师在语言运用上的准确生动要比华丽丰富显得重要多了。
再次,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启迪学生进行联想和创作。音乐是能够表现人类复杂心理和细致的情感变化的艺术,这些抽象、朦胧而多变的音乐元素与情感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阀门的钥匙,通过渲染、铺陈、设问、反问等手法,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世界。
此外,恰当又温馨的言语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侧面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音乐课堂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方法创造性地组织学生积极学习的协调活动,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智慧的和谐统一。
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专业而易于理解
音乐是一门专业的技术,具体其本身所独有的专业特点,因而音乐教师的语言也要受到音乐专业的限制,减少学生在理解上误差。尤其是在打基础阶段,教师的专业讲解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有直观性和表现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否则,学生只会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例如在讲“音阶”的时候,由于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教师就可以用“声带爬楼梯”来形容“音阶”,并让学生静下心去感受自己的声带在发出“mi、fa、ti、to”以及其间的半音时的位置变化,把抽象的变为具象的。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评价也要注意语言客观公正,尽量少使用模糊的、主观标准浓烈的词语。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发音标准、字正腔圆、逻辑清晰,必要时进行演唱示范,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唯美且富有韵律
汉语由于“四声”的关系而具有韵律感,这与音乐正好是相同的。所以作为一名好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的这种优势,帮助学生形成乐感,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音乐教师要能够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就要能够运用唯美的语言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好音乐。比如歌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是音乐的载体,教师能够通过朗诵歌词向学生传达演唱时所需要把控的节奏、力度和所投入的情感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词曲所共同营造的意境。而在欣赏轻音乐的时候,教师也要善于用语言描绘音乐家所想要传达给听者的情感,比如《月光曲》、《梁祝》等,通过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曲子背后的故事,带领他们融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这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中吸收知识、升华情感。
(三)启发并引起共鸣
音乐同语言一样,是一种创造的艺术。即使是描述相同的场景或感受,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不同的人作出来的情境显然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所创作出来的东西也有可能大相径庭。而这也正是艺术的迷人之处,它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它总是能以第一千零一种样子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而是启发、不是模仿而是创新。音乐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去营造意境、善于用语言去点化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唯美的、贴切的、生动的语言对乐曲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进行介绍,同时对作家的生平、作曲意图等进行揣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如果只是照着课本上文字读给学生听,只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而在理论课和试听课上,教师要遵照“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原则,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直接给予解答,而是以启发为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参透,只点拨而不点破。这样的音乐教学课堂才更有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强。
三、结语
语言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增强音乐课的魅力、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要求自己表意明确、语言生动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启发他们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以老师兼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蔡弢,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除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授课外,还应运用另一种无声语言——体态语言。
一、体态语的阐述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势、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体态语言与平常用声音交流信息的语言有所不同,它立体形象的表述效果是语言所无法达到的。体育教师运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讲解和示范,一项运动技术的教学,一个动作方法的传授,都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再讲解、示范,学生再练习,直到所授内容达到要求为止。在体育教学中,体态语是师生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是主客体进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二、体态语的分类
体育教师的体态语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动作示范的示范性体态语;二是非动作示范的示意性体态语。
1.动作示范性体态语。在体育教学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完成方法以及时间与空间特征等,从而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一种方法叫直观法,直观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体育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示范法是教师(或指定的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教师的示范就是运用动作示范性体态语向学生直观、立体地展示、描述所教技术动作的过程。教师正确的示范,将运动技术的理论转化为动作实践。这种体态语形式达到的效果,是任何语言无法达到的。它不仅用身体动作形象直观地完成并达到了教师讲解、分析动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
2.示意性体态语。“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自身的形象、行为、气质、风度就是一种体态语言。体育教师健美的身体,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示意,使学生受到感染,使之自觉不自觉从思想情感上产生一种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种示意性体态语是体育教师的目光和表情。体育教师经常用目光这种示意性体态语来传达指令。如上课前,教师在队列前,将期望与信任的目光传给每一名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满怀信心地开始这堂课。在学生较好地完成技术动作时,教师用赞许的目光和点头示意,给学生以肯定的回答,让学生得到鼓励;当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出现动作失误时,教师用惋惜和理解的目光,来传达对学生的安慰与关切,有助于学生恢复自信,重新练习,在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严厉、责备的目光,暗示学生,使其心生愧意,从而自觉改正错误。这些示意性体态语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有一种示意性体态语则是教师的手势。体育竞赛中,裁判员的手势,也是一种被大众所理解的示意性体态语。如篮球裁判员所做出的走步、三秒违例、暂停、换人等手势,都形象、准确地表示了其中的含义和性质,使人一看即懂。为了提高学生做动作的频率和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制止不良行为的延续,教师可以采用击掌来代替哨音和口令。这样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消除体育课上一味由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自己单独练的乏味之感。运用手势还可消除因噪音影响语言效果的不良因素。各种各样的手势,代表着不同的体态语,在田径、武术、体操、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被体育教师得心应手地广泛应用。
三、体态语的应用
运用体态语要恰如其分,讲究准确适度、和谐自然。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及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要求等,与口头语言有机结台,以音显形,以形扬音,形成立体的审美效应,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示意性体态语之一,如教师的体格、气质等,要依靠体育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自觉而长期地进行身体锻炼以保持矫健的体态、饱满的精力、灵活的动作。向学生宣传和倡导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会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说服力。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可以想象一个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把课上的索然无味,形成嚼蜡,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在课堂中充分运用态势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以听觉和视觉来调动感染学生,可能使课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的内容:浅谈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态势评语言的信息量大、吸引力强、可靠程度高的特点,它可以通过手势、眼势、面势、身姿、体距等方面来展现,而把它融入课堂教学,教师们通过努力都能运用和掌握,所以对态势语言的探讨有很强的适用性、可行性。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从体育教师及体育比赛中的手势等态势语言在组织教学和组织比赛中的灵活运用和积极作用所受启发,然后逐步观察其他科目教师教学中态势语言的运用,再结合社会演出团体、主持人风格特点,逐步从直观表象总结规律、探寻特色、寻找规律、形成论文,采取了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索性研究法等。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论文通过对态势语言的全面分析,了解态势语言的特点、分类、运用等内容以及手势语、眼势语、面势语、身姿语、体距语等态势语言的运用,详细论证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自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态势语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深远意义,期待同行们做更深入的探究。
五、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时间:2011年3月7日-3月21日
2、完成初稿时间:2011年3月22日-4月7日
3、二稿完成时间:2011年4月8日-4月30日
4、终稿完成时间:2011年5月3日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1、态势语言的特点
2、态势语言的主要种类
3、态势语言的运用
(一)手势语的运用;
(二)眼势语的运用;
(三)面势语的运用;
(四)身姿语运用;
(五)体距语的运用
七、参考文献
1、布卢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
2、《怎样识别形体语言》 美〃艾帕尔〃梅拉别思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8.7
3、彭红《交际口才与礼仪》 华东师出版社 2007.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第10期《让身体也会“讲话”》
5、高顺斌《普通话口语训练教程》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8
浅谈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中文摘要:态势语言有信息量大、吸引力强、可靠程度高的特点,主要有手势语、眼势语、面势语、身姿语、体距语等,态势语的灵活运用,对促进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全面调动感染学生有良好的作用。
中文关键词:浅谈 态势语言 运用
态势语言,是一种以说话人的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诸听话人视觉的无声伴随语言。老师授课中的比比划划、音容笑貌、眼神表情等动作,可以说是态势语言的具体表现。态势语言也同口语一样是师生交流感情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有声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时,若配以恰当、必要的态势语,往往可以弥补口语表达式的不足,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直观,更充分,更形象,更具体。一位优秀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艺术,还要努力掌握态势语言技巧,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调动、感染学生使讲课达到一种趋于完美的境界。
一、态势语的特点:
1、信息量大。根据科学测试:“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听觉获取的外部信息是有限的,也是比较抽象的,甚至有时是比较模糊的,而一旦恰当准确的加入了态势语言,教师的描述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2、吸引力强。态势语言是以立体、形象的、动态的表情动作,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协调自如的手势,身体所处位置的变化等。这些动作通过学生的视觉,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听觉的注意力不宜长久地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因为这样容易疲劳。教师在授课中倘能不断地作出某些态势语言,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变化集中点,获得新鲜的刺激,有利于减轻学生视觉的疲劳和心理感受的疲劳,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精力的旺盛。
3、可靠程度高
外国学者研究表明,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真所谓“言不由衷”。我们在教学中,老师的目光也应十分敏锐地观察着每个同学的神情,捕捉学生内心的反应,猜度可能产生的各种思想,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疑问。
二、态势语的主要种类
态势语是人们在交际时用肢体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速度的非有声语言,这种肢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又可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态势语言主要包括手势语、面势语、身姿语、体距语等种类。
三、态势语的运用
态势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教学中能起到更直观、更准确、更形象的效果,是教师展现课堂艺术,实现教学氛围和学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具体运用中有:手势语的运用、眼势语的运用、面势语的运用、身姿语的运用、体距语的运用等。
(一)手势语的运用
手势语即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的信息。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体态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手势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
1、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可替代语言
如体育课的组织教学集合手势、整队手势以及体育裁判、交通指挥等更是如此。(2)可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讲话人总是以手势辅助说话,为讲演烘托气氛,人们常常以拍桌捶腿表示“高兴”;频频捶胸以示“悲痛”;不停地搓手是“为难”的表现;拍拍脑门为“悔恨”的意思,以此来增强表达情意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2、对手势语的要求
(1)自然——手势必须配合讲解,发自内心,动之于衷,形之于外。
(2)适当——手势的速度不能过快。一闪而过,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手势的频率过高会变成手舞足蹈的滑稽表演;手势的幅度太大,有失大雅。
(3)优美——自然、真挚、适当的手势,就是美的、优雅的。它不仅能有效地帮助教学,而且也表现出教师的风度和气质,有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形象。
(二)眼势语的运用
眼势语即为通过眼势表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
1、作用:
布卢姆的实验研究指出:在影响教学成绩的三个变量中,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占50﹪,情感前提占25﹪。眼势语能增进师生的情感。(见布卢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
2、眼神:
有经验的教师能恰如其分地、巧妙地将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来表达千变万化的感情,甚至去组织教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1)环顾,视线向前作潜在意识的自然流转,以照顾“全视野”内的交际对象的方法。这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眼神。
(2)专注,目光较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人身上,然后再变换注视对象的方法。这种眼神通常用于表达启发、引导、提醒、批评、赞许和鼓励等感情。
(3)虚视,即目光似视非视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视而不见”。这是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眼神。虚视要有一个中心区,这个中心区一般应在学生中部或后部。虚视可能穿插在环顾和专注之间,它可以调整和消除环顾可能带来的飘忽或者是专注可能带来的呆板感。虚视还可以表示思考。
以上三种眼神的方法,都要求教师在中既具备较强的意识的控制能力,又自觉地赋予眼光以一定的内容——感情色彩。
(三)面势语的运用
教师教学中面部表情分为平常的或常规的和变化的两种。(1)常规的面部表情
和蔼、亲切、热情、开朗——现带微笑——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
教师所面对的是要接受知识的学生,双方要进行默契式的配合,关系是十分融洽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面部表情的基调是“微笑”。嘴角的一丝微笑会使人显得矜持高雅、大度包容、充满迷人风度,会在无形中给你的课堂增加色彩,吸引信学生。如果说“一本正经”,面色阴沉,就将令人生畏、望而生厌,大大削弱讲课的效果。
微笑是言语交际的润滑剂,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使自己的课在令人满意的微笑中结束,成为运用这一态势评议的能手。
(2)脸色阴沉——给学生以恐惧感。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的表情,给学生以亲情感、愉快感。
(四)身姿语的运用
身姿语指人的躯干发出的信息。教学中常用的身姿语有:
(1)站立姿势要求:稳健、挺直,给学生传递正直、挺拔之美的信息,令学生可依赖、可依靠,并给学生一种鼓舞作用。
(2)稍息姿势:要掌握一个度,适度就是美。
(3)走的姿势:①身板挺直,两肩要平,不要弯腰曲背;②走势不能太快,让人感到紧张,慌乱;也不能太慢,让人着急。要有一个适当的频率,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听觉的注意力不宜长久地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点上,教师的走动或其它的言语行为变化,都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变化集中点获得新感的刺激,以保护注意力和学习精力旺盛。
(五)体距语的运用
因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变化所传递的信息,称为体距语,并创立了一门学科,称为界域学。美国霍尔士研究得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存在四个空域。
(1)亲密区:0-45㎝这间,即用手可能摸到的距离。关系不亲密的人进入这一区域,会使人感到不自在,讨厌,躲避甚至攻击。教师在对异性学生辅导时应注意,尤其不得进入15㎝以内,以免引起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亲近区:40-420㎝,即双方用手臂伸直可互相接触到的距离,一般同志间、朋友间、师生间交往的距离。若某同学总是离你远远的,可能对你反感或有意见。
(3)社交区:120-360㎝,适用于与他人的直接交往,表明一种相互认识或熟悉关系。上级对下级布置工作,首长讲话一般都在这个区域,身份越高、距离越大。
(4)公共区:360-无限远,适用公众场合,例如演讲或开大会,在这一区域内人们彼此并不接近,但感到了相互的存在,有一种参与感,群聚感。
研究表明,空间距离还受人的气质,个性因素的影响。气质豪放,个性外向形的人,喜欢与人接近,对陌生人也如此;而气质抑郁,个性内向形的人,则不喜欢以靠得太近来表达感情亲密。
教师使用空间距离语,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四、课堂教学运用态势语的积极意义
态势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它可以传递丰富信息,有着生动、形象、经济便利的特点,是教师教学中现成的“教具”,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利器,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口语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态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它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其作用的发挥是体现在与口头语言的配合上,千万不能以态势评议代替口头语言来进行“哑巴式”的教学。
教师教学中的态势语言的运用,必须做到自然、适度、真挚、优美、动之于内而形之于外。当师生双方都懂态势语言并能灵活运用交流时,便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一致,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得到充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布卢姆 《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
2、美·艾帕尔·梅拉别思 《怎样识别形体语言》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8.7
3、彭红 《交际口才与礼仪》 华东师出版社 2007.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第10期《让身体也会“讲话”》
大坪镇幼儿园 韦祎
内容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各学校都收益不浅
关键字:多媒体 语言活动 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
谈话,是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在幼儿中进行谈话活动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刚开始时,有趣的中心话题能使幼儿产生交流的愿望,他们畅所欲言;然而到活动中期,他们的兴趣就会有所下降,注意力往往不集中,谈话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使幼儿保持这种谈话兴趣呢?运用多媒体可以做到这一点。谈话活动始终紧紧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得以延续,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扫除讲述教学活动中的障碍 讲述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我们知道,成人讲述一件事或一个物体,可以凭借当时的实物、情景,也可以凭借脑海中存留的记忆进行,然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积累并不充足,因此,在讲述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凭借物。传统的凭借物不是实物,就是教学挂图或幻灯片,富有动态的凭借物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构思和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计算机拥有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既可以展现给幼儿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画面,又可以模拟各种现实情景,以利于幼儿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如中班讲述活动《猴子学样》,要求幼儿能够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动作表达猴子调皮,可爱的动作。如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学老公公的样子,伸出双手,嘴里叽叽喳喳的叫着等动作。如果单展示图片,幼儿很难把猴子学样的一系列动作讲得这么完整、形象。而使用多媒体就不同了,由于它能将动画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幼儿不但看得投入,而且表达得也十分生动、具体。
三、运用多媒体有效创设听说游戏的情景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活动,它含有较多的游戏规则。它能够较好地吸引幼儿参与到学习语言的活动中去,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安排在听说游戏的开始部分,用来创设游戏情景,营造游戏气氛,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乐意进一步关注游戏的玩法,为开展听说游戏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中班的语言活动《狼和小羊》为例。教师一开始先让幼儿戴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到布置好的场地上,然后使用多媒体导入游戏:“屏幕上出现小羊喝水,接着大灰狼出来,和小羊的对话。小狗,小猫、小马、大象等动物的对白,晚上一起怎么帮助小羊的”。教师并宣布游戏的规则。由于形象逼真,再配上一定的音乐背景,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很快进入了角色。在这里,为了不被大灰狼吃掉,每个幼儿都十分认真地听着游戏规则,为接下来的听说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突破文学作品教学的难点
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将文本、数字、图形、视频、动画、声响融为一体,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如中班文学活动欣赏散文《对对歌》,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理解、体会散文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对对歌》所涉及内容的录像,加深幼儿对月亮,牛角、杨柳、眉毛的印象;接着让幼儿一边看动画,一边欣赏配乐散文;然后逐一解释较难理解的字词;接下来分段演示与诗句有关的动画,使幼儿逐句理解散文内容,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可以说,多媒体在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较复杂、不常见、难理解的内容更为直观、浅显、具有动感,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该散文中“什么弯弯在两边”幼儿不太明白什么东西是弯弯的在什么东西的两边?于是教师播放了一段动画,小朋友骑在牛背上,很直观的体现了牛角弯弯在两边。幼儿一下容易记住。这一变化过程较好地突出了该文学活动的重点,解决了难点。
总之,教师要善于在语言教学中发掘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幼儿教师成绩。
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大胆追问, 在语境中品味语言
语言的品味, 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 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 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 受到文学的熏陶。
引导学生品味《春》一文中第五段对“春风”的描写。
师:下面请同学们多角度地品味语言, 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前天我肚子有点不舒服, 妈妈就用她的手轻轻揉我的肚子, 暖洋洋的, 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 可以吗?
生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 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 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之读声情并茂, 尤其强调了“轻轻地抚摸”处。
当时我在课堂上判断学生可能没有真懂, 只是在背答案, 于是, 当机立断, 大胆运用追问, 引进学生生活体验, 结果学生的“假懂”在引导过程中变成了“真懂”, 对《春》一课的语言有了感性的认识, 课堂生成呈现难以预约的高潮状态。
二.反复诵读, 在比较中品味语言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 变换句式, 不是一种文字游戏, 也不是为了变换而变换, 变换句式, 是根据语境要求, 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 作者常常从语序、语气、语境等多个方面运用恰当的句式,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分析文章时, 我通过句式的变换,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领略各组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如:
甲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
乙1: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 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2:快日落时, 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薄雪露出点粉色。
甲3: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3: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水也不结冰, 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通过反复大声诵读, 对甲乙句式进行比较, 学生体会到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不但形似, 而且神似, 生动贴切, 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同时领略到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享受着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 使作品带有了一种悠长的味道, 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文千法, 朗读为本。语文学习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实, 通过比较, 推敲斟酌活用的词语, 找到激活思想的关键性词语, 巧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 在比较朗读中, 优劣高下, 彰明昭著, 达到造词 (句) 知文的效果。
三.重视铺垫, 在拓展中品味语言
有一回, 同年级的一位教师抱怨:引导学生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拖”、“抄”两词, 想通过对动词的品味, 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父亲那埋藏在鸡毛掸子下浓浓的父爱。但事与愿违, 学生的回答偏离甚至得出“英子爸爸不和蔼, 不像个好爸爸”的结论。
于是, 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一、引进《城南旧事》一书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20年代末旧北京大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作家林海英在小说创作中那份对父亲的深挚怀念之情;二、让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父亲的相关信息, 比如父亲工作努力, 父亲爱花, 富有情趣等。
课例片段呈现:语言品味在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富于情趣, 努力工作, 虽然有时脾气较暴躁, 但是却热爱子女的形象之后展开。
生:“拖”、“抄”两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 很愤怒。
师:爸爸为何这样生气?
生: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前途, 所以生气。
生补充:这两个词其实也是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爱, 只是采取了一种古老 (停顿) , 应该说是传统的方式而已。 (有学生鼓掌)
生抢答:同样, 我认为“抄”“倒转”两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反问: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 对英子较狠心, 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 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 而且他是为女儿而急, 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之中。
生补充:其实英子挨打, 疼在爸爸心里! (学生鼓掌)
语言品味应当先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之上, 而语言品味又反过来作用于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两者互相作用, 相辅相成。
在教学实践中, 做好语言品味的铺垫是语言品味成功的关键。铺垫成功了, 那么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就可以预防, 即使在品味过程中还有所“意外”, 学生也能够结合铺垫, 自行匡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向主题靠拢”这样的教学“意外”, 适当拓展背景及文本中相关信息,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也能提高语言的品味。
四.开发资源, 在质疑中品味语言
我们见到的教科书上的文章在编入教科书的时候, 大都经过了编者的删改。其实作者的原文和被编者切下来的角料也是一笔可供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湖心亭看雪》一课, 我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比较教科书的不同版本。
师:文中有一句话, 我们手中的教材和去年的教材说法不太一样。
(板书) 旧版: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新版: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请问:你认为教科书编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修改?
生:用“船”多别扭啊, 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 而且“船”还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 与文意也不谐调。
生:“船”给人一种很庞大很笨重的感觉, 而“舟”小巧玲珑, 给人轻松、悠闲和洒脱的感觉, 正可以衬托出张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闲情逸致。
生:如果乘船去看雪, 那还是失意的张岱吗?而“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 茫茫天地间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师:这里“舟”的意象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漂泊之感, 一叶扁舟, 天水茫茫, 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 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 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 而“船”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
生:舟怎么“拿”得动呢?“拿”字看似不通, 然而细加品味, 却又有说不尽的妙处。一个“拿”字, 流露出作者去看雪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情。
生:“拿”还给人一种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觉, 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没有刻意准备, 是突然涌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
生:读“是日更定矣”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 并且“矣”字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是啊, 读, 就要由言揣意;读, 是深入文本的蹊径。
两种版本的用字在表现力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就引导学生做了细致入微的语义辨析, 给学生提供了观照文本的另一种全新的视角, 学生敢于向编者质疑, 揣摩出了一番精彩的对话。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品味, 从语文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出发, 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推敲, 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 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 在深入文本的同时也透过语言文字, 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丰富, 体味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倾注的情感, 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
一、有声语言
1.准确性
(1)语音的准确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杜绝口头禅。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现阶段,师范毕业生普通话都是必须达到二乙标准的,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中。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能准确诠释歌曲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又烘托了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
(2)提问的准确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如听了一首曲子之后,教师问:“听完了这首曲子,请同学们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就会模糊,到底是说曲子的情绪,还是曲子所表达的内容呢?在“青春舞曲”的课中,笔者直接播放音乐,请学生回答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学生就会齐声回答:“新疆维吾尔族。”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个音乐的特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易懂、准确。
(3)评价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有些教师习惯用“很好”“非常好”等没有灵魂的评价语,而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过分考究、语句华美,但是没有生命力,这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在初一年级的第一次音乐考试中,有一名很内向的学生来考试,他的声音好轻,笔者就说:“你的声音好好听,能不能唱的响亮一些,让同学们都可以听到?”结果他一下唱得很好,全班的学生都为他鼓掌,他开心地笑了。
2.语速、语调、节奏的协调性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唱欢快、活泼、极富舞蹈动感的歌曲《跳吧!跳吧!》时,教师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塑造的形象,做到连断分明,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又如:在欣赏《摇篮曲》时,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母亲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笔者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温柔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此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
3.生动、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又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需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简练。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学生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粗暴阻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语言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4.组织性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教师的语言应该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果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像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艺术魅力,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毫无反映,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
就像在学区的音乐公开课中,笔者虽然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不够充分,上课之前心里没底,所以在上课时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语言略显繁琐,并且前后出现了矛盾,讲的太多,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在以后备课过程中,要把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仔细、认真的揣摩,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练、概括的效果,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二、形体语言
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肢体的动作语言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如肢体动作、丰富的眼神等。
1.肢体语言
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赏一部民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如在教唱七年级歌曲《青春舞曲》时,在课堂上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在学会歌曲后加上舞蹈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尽情地演唱,学生的歌唱就会更加积极。
2.眼神语言
眼神,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本领。专一的眼神,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热情的眼神能给人以鼓励;镇定的眼神,则让人产生信心。在组织教学、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容易走神、歌唱跑调,这些等不利于课堂的因素往往会破坏课堂气氛,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就能提醒学生,又能保持学生的愉快心情。因此,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推荐阅读:
浅谈山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的作用06-02
浅谈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10-08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11-08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06-15
浅谈小学音乐创作教学09-18
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09-13
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09-12
浅谈如何音乐教学中创新10-10
浅谈初中音乐趣味教学法06-04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