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 要:日本自1990年通过修改的《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入管法)以来,大量的外国人也开始移民进入日本,国家的文化也越多样化。但随着外国人在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移民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大家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他们所面临的缺乏完备的支援体系,儿童的贫困,以及外国儿童不上学以及难以上学的等等问题,来探讨如何走出一条特有的国际理解教育的道路,也为今后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日;国家理解教育;外国儿童;比较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主要研究自其颁布《入管法》以来,所关注的定居在日本的外国儿童的教育问题。这里的外国人儿童是指在20岁以下适合上学年龄的儿童。通过分析日本国际理解教育中外国儿童面临的问題及解决办法,可以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国际理解教育的含义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在国际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当中,为了生存而必须培养与掌握的一种资质和能力的教育(大津和子)。[1]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也从四个视角来定义国际理解教育,分别是:从全球化的视角、从民族的视角、从地方的视角、从个体的视角。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四个从大到小的视角来理解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世界层面)它是一种通过研究和平、环境保护、开发以及人权等一些人类共同的课题来理解世界的教育。从民族的视角来看(国家层面)是一种为了相互理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有关文化和社会的教育。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知识来对其他国家、民族有更好的理解。从地方的观点来看(地域层面)它是一种将持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地域间的交流,来使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相互理解的教育。从个体的视角来看(个体层面)它是一种将拥有多样化背景的学习者们,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等方式来交流、对话,以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育。

2 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背景

19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接受印度尼西亚的难民并给他们在日本定居给予帮助,1990年通过修改的《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入管法)开始在日本实施,此法是针对在日本生活三代以内的外国人,给他们以“定居者”的身份,让外国人在日本的正常活动不受限制的一种制度。此法颁布之后巴西,秘鲁等一些国家的人大量进入日本,由于他们基本不会日语,也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习俗,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国际化问题。

现在日本社会随着少子高龄化社会的加深,为了确保日本的劳动力,日本政府在2019年再次修改入管法,表示要进一步扩大接受国外劳动者的人数,并新增“特定技能”这一移民资格,护理行业、旅游民宿业、外卖行业等14种职业都可以接收外国的劳动者,并且到2018年在日留学生人数也将近30万人。

因此入管法的实行以来,跟随家庭来到日本并伴随出生的外国人的孩子越来越多,在日本公立学校上学的孩子也急速增长,对于这些外国籍儿童和母语不是日语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些如何学习和理解日本文化,并通过交流相互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为此培养能够理解他们需求并具有多文化对应能力老师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日本法务省2015年12月末的统计数据,在日19岁以下的外国籍人数达到28万8749人,占总外国人总人数(223万2189人)的12.9%,19岁以下人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中国达到9万123人,排第一位。巴西4万727人排第二,之后分别是韩国,菲律宾以及越南。并且在日本出生的外国儿童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在外国人特别多的爱知县丰田市,其在公立中小学就读的外国儿童的状况,2015年在日本出生的外国儿童数占外国儿童总数的63.9%(861名外国儿童中有550名)。伴随着外国人儿童人数的增加,需要指导日语学习的儿童人数也将达到4万人,因此日本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理解专业背景的老师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习日语。

3 在日本生活的外国儿童他们所直面的教育问题

3.1 缺乏完备的支援体系

针对学生日语能力不足,学业跟不上的问题,需要适当的日语指导,但市仍缺乏日语指导老师。在日本全国的公立学校当中,需要日语指导的学生却没有得到指导的学生占到两成,日本也规定每18名需要指导的外国儿童就必须多加配一名老师,因此在那些有需要指导的外国儿童的学校当中,有三成没有加配专门的指导老师。

3.2 日语的“特别教育课程”实施难度较高

2014年开始针对需要日语指导的学生,开设了一门叫做“特别教育课程”的科目,这个课程开设之前,原本是将作为课外活动的日语指导课程列入到了正规课程的一部分,但“特别教育课程”将其列入到了正规课程内容以外,以一年10-280个课时为标准实行课外补习,这个课程加大了日语指导的学习力度,但是根据2017年日本文部省的调查结果,“特别教育课程”实施情况不太理想,影响最大的三个原因分别是:确实能够胜任的日语指导老师,不了解把日语和教材统合起来指导的教学方法,“特别教育课程”的具体教案很难写。[2]

3.3 儿童的贫困问题,以及日本政府不补助外国人的语言学校导致的学费昂贵等问题

因为外国人劳动者在日本存在非正规雇佣以及派遣劳动比率高等问题,会带来家庭收入低,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中断学习,在最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而弃学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3.4 外国儿童不上学以及难以上学的问题

根据日本宪法第26条2的规定,外国人在日本不适用上学义务的法律。在日本根据这条宪法,孩子的监护人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是对于外国人的孩子来说得不到应有的关于入学的情况以及不让自己孩子读书的事件频繁出现,更甚,对于外国人提出的“想在日本的学校学习”的申请,有的教育委员会和学校会忽略和无视这种申请,这使得外国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3]此外因为长相,姓名等与众不同,言语难以沟通等问题,可能会使他们遭遇校园欺凌,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和逃学行为,更甚会导致外国少年的违法及犯罪行为。

3.5 外国儿童初学毕业以后的道路问题

根据2012年对日本公立学校国外学生的调查,在1009名调查者中,有82.7%的学生选择继续读高中,但仍有17.3%的学生选择就业(一半以上属于非正规就业),在家做家务等。[4]所以不仅仅要重视他们的升学问题,还要关心他们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3.6 亲子之间的问题

父母从事一些劳动时间长的工作时,孩子和父母的接触会很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教育机会就会变得很少,有些家庭当中不太会日语的父母和说日语的孩子之间甚至还会产生语言上的沟通问题。

4 日本采取的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

4.1 要培养具有国际理解教育专业性的教师,并配置适当的研修制度

面对外国儿童教育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本文部省在2015~2016年举办了外国人教育会议,并提出现在最紧急的问题就是缺少能够指导外国学生的老师。并指出现在的日本并没有发行专门针对孩子日语教育的教师资格证,并且在大学中也很少有学校开始国际理解教育的专业课程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5]所以今后要分别培养在日语指导,学科指导,生活指导上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老师,齐心协力帮助外国人的学生。

4.2 根据学生不同的国籍,以他们的母语为基础出版专业指导书籍和教材

在2005年的时候,为了保障外国人学生在公立学校的上学机会,日本用中文和葡萄牙语出版了一本《上学指导手册》,里面详细的总结和介绍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与入学的手续等问题。2011年各地的教育委员会制作公开了具有多语言的文章和实践案例的情报搜索网站“かすたねっと”,能让外国学生在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机会。

4.3 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外国人儿童的入学率

2019年6月21日,日本国会正式颁布《日语教育推进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对于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日语学习支援措施的开展由国家和各个自治体的责任,这从社会的认知度上提高了对日语教育的重视,让具有多文化背景的孩子的教育和支援有法可依。但是这些规定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具体的实施措施该如何开展是今后要面对的课题。

5 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在中国教育同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中国的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将英语作为主流,从而过分在意英语的学习;当前我国对拥有国际理解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需求很大,但培养人才的速度远远低于现在的实际需求等等问题。

所以中国可以加大一带一路以及孔子学院的建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汲取国外的优秀文化,到现在的自主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中华文化更为优秀的一面,而“一带一路”项目正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向国外介绍与展示的最好机会,可以以孔子学院为基点,让外国人了解与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搭建一座国家间相互理解的桥梁。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拥有具有国际话大视野,较强的多语言交流能力老师,能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视野。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建成一支具有国际化大视野,拥有国际意识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夯实基础教育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课程,并将其渗透到思想道德,政治等学科的建设。同时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和交换留学项目,让中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也要将更多的国外人才“引进来”,学习中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日本国際理解教育学会編集.国际理解教育ハンドブックーグローバル·シテイズンシップを育む[M].明石書店,2015.

[2] 日本文部省.日本語指導が必要な児童生徒の受入状況などに関する調査の結果について.2017年.

[3] 荒牧重人他編.外国人の子ども白書[M].明石書店,2017.

[4] 外国人集住都市会議.平成24年3月中学を卒業した外国人生徒の進路などに関する調査.2012.

[5] 児玉奈々.多様性と向き合うカナダの學校——移民社会ガ目指す教育[M].東信堂,2017.

作者:郭歆婷

第2篇:理解中国崛起的逻辑

中国的逻辑

作者:爱德华•S•斯坦菲尔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中国崛起会不会威胁西方,尤其是威胁美国?”

这是本书作者尝试回答的一个世纪性的大哉问。在介绍作者的精彩回答之前,我们不妨花点磨刀的时间,尝试做点破题工作。

我想,面对这个直来直去地提问,聪明的中国读者一般不会直来直去地回答。他们会说,“很难讲”。

一来,中国人深知,非此即彼的问答往往很危险。他们逐渐熟悉西方媒体制造冲突性话题的套路。冲突性话题背后一定有陷阱。中国崛起是否威胁西方?如本书作者所言,不少西方人已经做出非黑即白的解答,“中国崛起将威胁西方”,“伴随中国崛起的是西方衰落”。对此,不少中国人诧异愤慨,“怎么会这样?“颠倒黑白!”“几百年来,都是西方威胁中国。尽管风水轮流转,但中国威胁西方,这乾坤也扭转得太快了吧?“中国崛起对西方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这就是冲突性话题可怕的圈套。

二来,中国人深知,亦此亦彼的问答可能更合理。中国人会把威胁与机遇等对立概念放在一个整体中考虑。威胁从来不会脱离机遇而独存,反之亦然。今日是威胁,明天就有可能是机遇,后天就有可能再度是威胁。在全球化世界,威胁与机遇,必然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国人会一万遍地重复那个深植人心的思维习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此,中国人认为,中国崛起是否威胁西方,只是“中国崛起如何影响西方世界”这一大问题的诸多子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人的回答也是动态辩证和实事求是的: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中国崛起对西方,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是机遇大于挑战,威胁就是次要矛盾,没什么大不了的。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一笑置之。如果挑战大于机遇,威胁就是主要矛盾,采取变坏事为好事的态度,认真对待,努力转化。因此,无论是机遇大点,还是挑战大点,根本点都是希望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赢状态。

那么,本书作者爱德华•S•斯坦因菲尔德以什么逻辑回答这一问题呢?

作者有破有立。他尝试破掉西方的“中国崛起等同于美国的衰落”的传统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疾速发展削弱了美国的地位,美国终将沦为中国的产品市场和债务国。作者也努力建立自己的观点: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更有可能是利于美国的。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将有利于巩固美国的商业霸权。原因是,中国正在参与西方制定规则的游戏,逐渐融入到其主导的经济体系中,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之梦。在此过程中,中国遵循西方所制定的规则行事,客观上再次确认了西方公司和制度的主导地位。因此,作者说,这个世界,仍是“我坐庄”!“我”即美国,就是西方。一言以蔽之,崛起的中国之所以没有对美国构成威胁,并达成一定的双赢,根本上是中国加入了美国等主导的西方制度。本质上讲,是一种主从关系。

按照作者的逻辑向更远处追问,中国持续崛起,会引起中西方主从关系的易位吗?如果主从关系易位了,中美还能共赢吗?我想,更好的一种结果可能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平等伙伴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的一百年,大致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崛起阶段。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几个转折点:新中国成立是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不再受西方列强的奴役。改革开放是第二个转折点,中国开启追赶西方的进程。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可能是第三个转折点,中国与西方平起平坐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有第四个转折点,我们希望是中国与美国以平等伙伴的姿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而不是谁主谁从。

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

作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本书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10月制定的《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中文版。该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内容准确、权威。本书作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重要文件之一,适用于各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参考使用,也适用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负责人及其战略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合规部门等进行学习,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的参考用书。

上市被否企业案例分析(2009年度)

作者:汪祖伟 等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目前,不论是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设立在国内的拟上市企业都必须先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必要的改制和重组,在完成改制和辅导后,才能正式提出上市申请。因此,改制的成功与否不但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而且对日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书结合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法律要点及中国证监会的审核要点,将2009年度全部被否决企业的上市失败原因逐一作了分析,以期为广大的拟上市企业以及从事企业上市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

重新发现凯恩斯

作者:(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们刚刚经历了百年难遇、最为严重的经济崩溃之一,但是经济学却对其发生的原因一筹莫展。同时,我们对如何阻止类似一连串危机再次来袭也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仍旧需要凯恩斯,他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家。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世界最知名的凯恩斯研究专家,《凯恩斯传记》作者针对新的经济形势再次剖析凯恩斯理论,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其实是未来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凯恩斯不是国有化支持者,更不是一个监管者;凯恩斯不是永久预算赤字的忠实信徒,事实上他希望在一般情况下政府预算保持盈余;凯恩斯也不狂热地支持政府征税用税;凯恩斯也不认为所有的失业都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凯恩斯不主张通货膨胀,他希望物价稳定。

财务报表解读与证券投资分析

作者:陈兆松 向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以青岛海尔的财报为案例,对于如何正确解读与分析企业会计报表信息进行了剖析,介绍了会计报表信息与证券投资、会计报表解读理论、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资产负债表解读与投资分析、利润表解读与投资分析、现金流量表解读与分析……

艾略特名著集(珍藏版)

作者:小罗伯特 R.普莱切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拉尔夫•尼尔森•艾略特(1871-1948)过着冒险而多产的生活。

艾略特属于那种最罕见的群体,一名金融实践领域中的真正学者。他的股票市场行为理论是革命性的……

上市银行价值分析

作者:潘功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市银行有何经营特性?如何对其进行价值分析?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包括什么?本书作者结合多年运作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及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经验,诠释了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与方法、上市银行价值分析框架与内容。

作者:翟崑

第3篇:理解中国的历史转型

中国要进一步完成伟大的转型,核心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在进一步朝向全面开放的过程当中,经济和政治要良性互动;二是要想真正实现结构现代化,就要解决农民跟土地黏度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向小康社会之后的中国经济,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总量,看经济结构,还要看经济耐力和稳健性,看乡村振兴,看城乡中国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包容发展、绿色发展。

70年来中国已经实现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历史转型,在这个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国转型的特征、方式、制度安排和绩效都呈现出不同于早期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同于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路径。本文利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转型的独特性、发展模式的特质以及不同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的方式对于产业转型的影响。在分析70年转型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已经进入“城乡中国”发展阶段。“城乡中国”的特征既不同于“乡土中国”,也不同于“城市中国”。公共政策的设计既要摆脱“乡土中国”的历史束缚,也要抛开“城市中国”的传统思维,要在城乡平衡发展的立足点上,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推倒隔绝城乡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之间由“通”到“融”再到“合”。

一、理解转型的两个维度

对于中国转型,大多数的看法是常規的看法,一看增长率,过去超过多少年10%以上的增长率就是“中国奇迹”;二看结构变革,它所用的主要指标是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这基本上就是用总量和结构的指标来看整个中国的转型。要重新思考转型的两个维度。

一个经济体衰退率的下降

追赶型经济体长期都以实现加速战略为导向。而把经济发展时段拉长,从整个人类史的角度观照,就会发现国家与国家、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的竞赛比的是耐力,而非某一个阶段有多高的增长率。

衡量转型的第一个指标并不是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而是经济体衰退率的变化。从增长指标分解来看,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并不在于长期保持持续的正增长,真正的奥秘在于衰退率的下降。从增长的年份来看,穷国正增长率的表现并不差,差就差在衰退率居高不下。由此可知,衰退率和衰退频率实际上是富国和穷国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衰退率跟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互动环境密切相关。穷国的衰退率非常高,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性更大,政治事件更频繁发生。

结构变迁带来乡村变迁的程度

结构变迁本身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但是衡量转型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而在于结构变迁带来乡村变迁的程度,即农民与土地及乡村的黏度变化。

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结构转变过程中,都出现了农业占GDP份额和农业占就业份额一致的下降,即农民跟土地、乡村的黏度变化之后,农业占GDP份额和农业占就业份额这两个变化趋同。其背后的内涵是农民跟乡村、土地的联动。留下的农民从事更高报酬更有竞争力的农业,因此农业与其他产业间利润率差别不大。

所以,转型的真正标志是两个:一是衰退率的下降,如果衰退率下降,就代表这个国家基本进入比较平稳的状态;二是农民跟乡土黏度的降低,结构变迁本身并不会带来一个社会的真正转型,只有农民跟乡土的黏度降低,才代表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城市社会。

二、中国转型的典型事实

中国的长期经济绩效与衰退率变化

纵观中国长期的经济绩效,过去70年经济奇迹的核心不是高增长,而是低衰退。改革开放40年来整个经济绩效和之前近百年历史相比较,成绩突出,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折腾”。政治的稳定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保证了整个社会的高度稳定,再加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匹配,构建了中国过去40年良好的经济环境。

中国结构转变中的“反常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份额下降,工业份额上升。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农业、工业占GDP份额上,还是城市化水平上,均呈现趋同趋势,但也出现了三个反常事实。

一是农民离土的程度小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程度。农民对农业经济依赖的程度跟其他国家趋同——我国农业占GDP的份额,现在不到10%,但农民离土的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出现差异——中国第一产业就业占全国就业的将近1/3。

二是农民入城率小于其在城市的经济活动率。在中国,城市化有两条线,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二者出现显著差异。我国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国家是趋同的,但是农民进入城市的程度,即作为城市人的程度,跟其他国家相比是反常的。

三是虽然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趋同,但中国农业生产出现利润率下降的反常情况。其他国家在结构转变中,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趋同,意味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回报提高、单位劳动的回报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占GDP份额和农业占就业份额这二者之间的反常,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的利润率是不断下降的。

所以,从衰退率上看,过去40年中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结构转变上出现的这三个独特性,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的结构变迁方式与转型困境

一个国家转型是否成功,即乡村是否纳入到整个结构转型之中,核心不是取决于结构变迁程度,而是取决于结构变迁方式所带来的农民与土地黏度的变化。结构转变只有带来土地黏度的变化,才是真转型。事实上,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快速的结构转变,但在土地黏度降低上,由于结构变迁的方式,导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比反常的情形。所以,不是结构变迁的速度带来转型,而是结构变迁的方式影响转型。因为不同的结构变迁的方式,会有不同的土地黏度的变化。

农民被绑缚于土地的国家工业化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开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采取的工业化方式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式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充当提供农业剩余和低价农产品以满足城市低价食品供应、保障低工资和低成本的角色。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停滞,二是农民被绑缚于集体土地的结构转变。其所带来的后果是乡村结构的体系性危机,突出表现为以粮为纲导致乡村产业窄化,破坏了农工、农副互补的结构;农民更加贫困,农业绩效不佳,城乡之间流动性差。我国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但却是农民被绑缚在土地上的国家工业化,农民和土地的黏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不离土的乡村工业化

改革时期,我国在土地制度上进行了松解。农用地实行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制度;非农用地,则允许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开启乡村工业化进程。农民参与到乡村工业化进程,但只实现了分工和分业,并没有离开土地。

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之所以一片繁荣景象,除了制度上开放权利以外,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结构修复。由于允许农业经济多样化,允许农民从事副业,给农民更多的自留地,整个中国传统乡村农工、农副有机配合的结构得以修复,由此带来了农业绩效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关系的改善。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城乡关系最好的时期。其间,农民收入提高的速度和农业增长的速度都是最快的。但乡村工业化基本是在乡村地区展开,不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参与城市的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农民跟土地、村庄的黏度并没有改变,因而不是真的转型。

“农一代”离土、出村、回村的工业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启了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开始卷入跨地区流动的洪流,城乡之间的大门真正被打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有別于乡村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跨地区离土。支撑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核心的制度安排是土地制度。我国正是依靠独特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工业的低成本,支撑中国园区的快速工业化,通过土地的资本化即土地的出让收入和土地金融化来保持国家快速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本应实现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城市化不落地、城乡权利不对等、乡村土地制度滞后,带来的结果是农民尽管离土,但后来又回村,真正的转型并没有发生。

这一次次乡村结构危机来源于结构变迁方式。中国乡村的真正问题在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在于整个结构转变过程带来农村有机结构的破坏。我们只注重结构转变的速度,并没有认真反思结构转变的方式,即如何将乡村也纳入到结构转变的进程。园区工业化和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推进中国快速的结构转变,其代价是整个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停滞。中国的乡村衰而未亡,农业回报率低下,乡村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城乡要素流动单向化。

四、迈入城乡中国阶段

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是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城乡中国的特征则是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的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现阶段,中国整个结构发生根本转变,其标志是农民与土地、村庄的黏度开始松动。

农民的分化与代际革命

现阶段农民发生的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高度分化。这主要表现在收入上,纯靠农业收入的农村只有10%,20%的农民已经完全不靠农业收入。二是“农二代”和“农一代”在政治、经济、社会特征上出现了代际革命。“农二代”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农业产业革命

在中国新一轮的转型过程中,农业产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粮食安全的概念发生变化。长期以来粮食安全的概念是粮食自给,“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如今粮食安全已变成主粮安全,这就为非主粮生产区域提供很大的空间,实际上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独特化提供机会。

二是对供给的高质量需求。现在中国恩格尔系数只有27%,大家的需求是从数量转向质量,转向安全,转向健康,这种转变要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城市对乡村的需求。原来城市对乡村的需求就是低价的粮食,现在还包括旅游健康、自然教育、历史文化等,城市和乡村两个板块互为需要。

农业的产业革命实际上是在不断增加农业的复杂度、独特性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中国乡村有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取决于农业能否发生一场产业革命,这就意味着农业在其定义、内涵、功能和发展方式上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村庄演化与乡村转型

不同于欧美,亚洲的乡村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村庄。村庄是一个家庭跟另外一个家庭,农民跟社区、国家发生关系的制度装置,是一个“开关”。村庄是整个乡村各种关系的总合,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乡村真正的主体是那些衰而未亡的村庄,但又不能采取大面积乡村建设的办法,所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如何让这些衰而未亡的村庄体面起来。如今,乡村的耕作半径在扩大,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农二代”与“农一代”对于乡村功能的需求不同。因此,中国未来村落的形态势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城乡的互动与融合

上一轮城市化以生产要素由农村流向城市为特征,土地、资本、劳动力单向流入城市,最后导致乡村衰败。近几年乡村变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资本先下乡,而非政府先号召去乡村。资本来到乡村就代表人在变,人变之后想法就变,人变,想法变,业态就开始变,之后整个乡村产业就开始活起来,城乡互动开始发生。

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型

目前整个中国所谓的历史转型,实际上是指乡村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已经表现出农民和土地、村庄的松动。这些松动是最积极的因素,是中国乡村转型的标志。中国要进一步完成伟大的转型,核心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在进一步朝向全面开放的过程当中,经济和政治要良性互动;二是要想真正实现结构现代化,就要解决农民跟土地黏度的问题。

我们要继续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40年来,我国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就是衰退率的下降,要在减速的同时防止发生衰退,这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整个改革一定要沿着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路径进一步开放权利。改革的本质是开放权利,通过开放权利来增加更多人的机会,做大蛋糕,防止衰退。

从转型角度来讲,现在开放权利最主要的是城市向农村开放、农村向城市开放。首先,城市要全面开放,要对“农二代”开放城市的权利,尤其是对“农三代”开放教育的权利,这是牵涉整个中国的转型是否会出现断裂的重要问题。其次,农村要向城市开放权利,土地非常关键。土地要向乡村、农民开放非农经济的权利,同时向城里人开放使用土地的权利,这样才能使整个乡村地区盘活。最后,权利开放的前提是要实现有效治理,核心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使整个乡村的经济多样化,才能使乡村很多新产业有落脚之地,城里人才会融入到乡村中去。

除了对上述两个核心要素的把握,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再到城市中国,在结构现代化三阶段中,我们还要有所防范。

一是防体制冒进。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意义就在于防止冒进。

二是防结构冒进。不能通过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来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一定要认识到城乡中国这个形态的长期性。长期的形态是城乡共处、城乡平衡、城乡融合。乡村只有功能的变化,不会消失。

三是防观念固化。要真正实现乡村转型,必须防止观念固化。与城市转型相比,乡村转型更加困难,因为人很坚固,地很坚固,观念更坚固。未来真正的困难是乡村的转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马莉莎

作者:刘守英

第4篇: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理解

通过党课学习和党课书籍的阅读,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

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当的性质,是切合我们当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也是符合要求的,具有历史必然性。它是由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和历史使命决定,也是我们党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党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个论断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其一,它指明了党的阶级性,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其二,它指明了党的先进性。即党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般组织,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种界定从质的规定性上把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任何政党区别开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明确宣布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并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这一性质。随着改革快乐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尽管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之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仍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我们党在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十六大党章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新世纪我们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各种风险考验的,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具有的性质所作出的科学结论。对党的性质的这种规定,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将党的奋斗目标、宗旨和执政使命融入党的性质,实现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统一。

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不懈地充当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名族的先锋队,保持其先进性。

第5篇: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经过认真的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后,我对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阐述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是由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党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理论和纲领上,还有党的实际行动上,还要看党在实际行动上是究竟代表谁的利益,它的纲领和路线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我们党要发展党员,也要看其能否自觉的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必然的,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党还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联系群众广泛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式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广大党员和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新要求。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社会差别,全体共产党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都是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背负的历史使命是光荣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追求应该是高尚的,我们的理想应该是纯洁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更是尤为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堪称大学生,我们才能堪当历史和人民的重托!

第6篇: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的理解

对中党课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xxx09机设1班

本门课共五讲,从11月1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分别有林老师习老师赵老师等几位老师给我们讲党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等内容。 第一节课上林老师首先就给我们讲了党的纲领以及课程的安排,后面林老师又讲了入党要求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准入条件及要求。到第五节课赵科老师的中党考试课,我知道了入党条件及要求,了解了学校党员现况,学习了学校积极分子·推优的原则和方法,明白了党员责任义务。

通过这次中级党校的学习,我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使我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使我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在生活中,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对党章的学习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让我对入党有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时刻要求自己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让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的提高,同时坚定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此刻,我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与和谐。此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应该做到不断

创新,与时俱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共产党员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自己。与时俱进,用良好的作风,求真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来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创佳绩,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严于律己,多做贡献,勇于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共产党员为榜样,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宽阔的眼界,拥有高的思想境界和高的觉悟。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学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中级党校的学员,我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向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我有决心改正这些缺点,希望组织不断教导、帮助我。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举起自己握紧拳头的右手,面向党旗,庄严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愿做那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中的一块铺路石,用毕生的精力闪烁出自己的光芒。

中级党校虽然结束了,但我深知我入党的道路还很长,我会坚定不移地、不怕吃苦地为人民服务,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先锋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觉悟,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最后,我时刻准备着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争取早日在思想上入党,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此致

敬礼

第7篇: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 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1 韵,这既是书法的气质与精神,也是国画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传统的也好,现代的也罢。国画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宝藏,它需要新一代的人来继承和发扬光大,要以进步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画艺术,它在传统和现代的冲击下仍保持起特色和神韵又不失古法和灵魂,这是非常不易的。国画并不“古老”相反,它在不断的积淀和时间的磨砺后越发的光彩照人,散发无穷魅力。艺术永远年轻!

我对中国画的理解

中国画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物画,唐朝时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人物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山水画是表现山川美景的画种。它产生于秦代,隋唐时成为独立的画种,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唐寅等。

花鸟画画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鸟兽、鱼虫。南北朝时出现了花鸟画,宋代走向成熟。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擅长画花鸟的朱耷、擅长画竹子的郑燮、擅长画鱼虾的齐白石等。

中国画按画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一笔一笔画得非常细致,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写意画是一种概括、夸张的画法,要求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事物的神韵,虽然笔墨简单,但意趣生动,表现力特别强。

一幅国画作品,除了图画以外,还有诗文和印章。因此,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它的艺术成就和民族风格早已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中国画不仅能美化人们的生活,而且能给人们带来高雅的情趣和艺术享受。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之骄傲,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村料与表现内容上也具有新的发展。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追求意境,这和中国诗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句诗中让人看到一幅壮丽的画。同样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是作者内心的渲泄。祝允明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真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其难哉。”创意难,意在何处?意在反映万事万物里所包含的某种道理,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精神,倘若画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观对象的本质,则绘画的境界即显出很高的审美特征。

《易"系辞》中的说的“立象以尽意”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应是“取法乎上,而气韵不可学”在意境方面人人都可以向更高的格调攀登,当然这需要提高作画者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一代宗师潘天涛所绘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线条组合的画面,几乎每一点每一线都可成为一张精彩的画,使人百看不厌。虚实问题对于中国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画不可能自己成就自己,需要学术思想的帮助。学术思想对书画的艺术本质和风格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儒家思想使书画贴近民众,使国画一直存在着理性精神,国画严格按照礼学观念去构建,把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给予理性秩序的概括,强调主观的由情而发的“心境”;老庄思想使书画表现出一些尽显才智、尽显虚无飘渺的唯美倾向.老庄的审美方式是独特的,强调对自然和自身的体验,强调抒情性,在笔墨的处理上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虽然儒道两家分别从理性、感性,一正一反,一 出一入的不同侧面入手,但为何能在书法中协调起来,就是因为在笔墨表现“情境”的“意象”性质上是一致的。儒道思想的特有气 2 质、人生理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书法的意象境界,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使书画成为了一个被直接把握的、直观的、原初经验性的美之现象。虽有图解之嫌,但儒道思想提升了书法的题旨和内在意蕴,使其扩大了“感觉”的范围和空间,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但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确切地讲应该是一个非常浮躁,非常喧嚣的世界.一切一起都使人感觉到了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中国画的领域也是如此,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少有人可以静静地在那里探索什么笔墨的奥妙,也很难去做.都巴不得今天学一天中国画,明天就可以去卖钱,明天就是大师了.

中国画是寂寞之道,讲究凝神定气,波澜不惊.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是依靠浮躁之气而产生发展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中国画讲究的儒家道家佛家三位合一的境界又在哪里?

近代以来,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吸取西方美术元素中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发展,使他们笔下的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新面貌,并逐渐占据了当今中国画的主导地位。为适应新的形势,当今的中国画也必须不断创新。虽然中国画毕竟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绘画品种,它以笔墨来写意,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与欣赏品格。但是中西方美术之间可以对话交流、互相借鉴,同样也决不能因此丧失中国画自己的特色与地位。

正如前面说过中国画的许多优秀之处是西画所无法比的。无论怎样都不应失其民族性,否则这艺术便毫无价值。不少人常说改革开放的时代,国画也要开放,也要中西结合,对于这观点我认为流于肤浅。开放是要开放的,结合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个中西结合该如何个结合法呢?长期以来中国绘画的意境、气韵都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绘画的经典之处。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人的思想情感当然不同,所以这个意境是不适于中西结合而讲的。有些人甚至去极力模仿西方一些大师,勉强的搬到自己画上,凑成所谓的“中西结合”这种结合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觉得目前为止这个结合可从材料上去考虑在

不变其本质前提下更新。或在原有的勾、皴、擦、点染手法上进一步扩展。中国画从古发展到今在不觉中已形成一种程式化,今天我们应突破这一程式,吸收西方绘画优秀的东西。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面临的更大一个课题便是内容上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绘画有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同时有崇山峻岭,残山幽峪,喜欢在大自然中修身养性。时代的生活方式、节奏在改变,中国画也须扩大题材范围,去表现新的审美情趣。

中国画——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中国画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亦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 花鸟画

(1)花鸟画的介绍: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2)花鸟画的画法和表现主题: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工笔花鸟;

(二)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第8篇:对中国梦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国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发展,建设自己的社会;二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梦想。

第9篇:我对中国梦的理解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理想高于天。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指引方向,中国梦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引领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中国梦是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是历史筑就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事业的共同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的这一阐释体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5世纪之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近代以后中国停滞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这份坚韧和执着,都是因为梦想不变、信仰不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先人们不懈的奋斗追求。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作为中华民族坚定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具有执着性与贯通性的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中国梦的理想目标,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中国梦是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是现实筑就的以“两个一百年”的“两个建成”为共同目标的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的理想目

标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找到了正确道路。

中国梦共同理想体现着愿景长远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在现阶段,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两个建成”而奋斗。“两个一百年”实现“两个建成”的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强国梦与富民梦,政治民主梦与法治梦,文化创新梦与文明梦,社会公平梦与正义梦,生态和谐梦与美丽梦,世界和平梦与共赢梦。中国梦共同理想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基于此,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有信心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目标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弘扬实现中国梦共同理想的“精气神”。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坚持中国梦共同理想,就可以打牢当代中国人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中国梦是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是实践筑就的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共同利益的共同理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既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还要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目标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中国梦要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共同愿望,凝聚着广泛社会共识。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理想决定行动,共同理想决定共同行动。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冲击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导致有些人理想迷失或信仰动摇。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能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共同理想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个人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和感召力、亲和力。我们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个人生活信仰可以有不同,每个人的梦想追求也可以有不同,但只要有热爱祖国之心,就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中国梦共同理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并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民族梦之中。

以中国梦筑就当代中国人共同理想,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就有了引领方向的理论旗帜、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和催人奋进的思想动力。只要共同坚守中国梦这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能不断增添正能量,动员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自觉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志愿服务工作流程下一篇:洛阳石化4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