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精选6篇)
韩德炜
摘要:从我们国家社会诚信的现状看,多年来虽然在个人、企业、政府等层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当前社会,假新闻、假数字依然不断,抄袭、剽窃现象横行,医疗、食品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整个社会似乎正处在一场信任危机中,而危机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原因并谋求化解之道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要之事。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根本之策优秀传统文化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转良好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规范,可以说人无诚信而不立,业无诚信而不旺,国无诚信则不稳定。但近年来,“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假学历、张悟本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以及近来的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众多造假丑闻轮番上演,让公众一次次倍感社会诚信缺失之痛。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成为公众的热切期待!
一、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现状,《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五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首先,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激荡、斗争、融合,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很多人在精神领域找不到标杆,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及行为上的无所适从。据2010年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认为不会吃亏的还不到10%。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市民对于诚信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而对身体力行则心存疑虑。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实际上,IT、制造、房地产、建筑和金融证券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人感叹,在中国很难找到“干净”的行业了。政府在这方面似乎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政府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主体,也一直在努力在构建诚信社会,但由于一些地方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政策多
变、不守承诺,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官僚主义以及近两年来在企业职工利益保障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使得政府公信力蒙尘,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对社会诚信造成了重大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北京的一小学生利用中国农大的仪器对北京市面得蘑菇进行了化验,绝大多数蘑菇都是经过荧光剂漂白过的,然后他就拿出这个事件让网友投票,10小时内3000网友投票,信任这个孩子的是99%,只有1%相信工商局的声明,工商局的声明是这些蘑菇都没事,肯定没问题;一些政府的公务员考试要小学生去监考„„
二、问题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现状,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诚信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道德生活和民众交往的主流是讲诚信的,党和政府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社会诚信建设,但不能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风气不正,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行政不透明等。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我也深表同意,但我觉得以上的都是表层原因,其实不论是个体的诚信问题还是企业的抑或是政府的,我认为都是个人的诚信问题。因为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人组成的,是有活生生的人去经营和运作的,没有了人,企业和政府就只是冰冷的的机器和代理的房子。因而我说企业和政府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个人的问题,尤其组成的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父母培养和教育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先前的教育摈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从而使我们丧失根基和信仰,没有了信仰也就无所顾忌了,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而首当其冲的诚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一种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藏在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藏在唐诗宋词里,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于是,中国人曾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明白的执着,但我们这代人可能不再明白。【1】从新文化运动到“文革”,近现代中国在经历重大历史变革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翻天覆地的文化思想运动。但1966年的“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达到了“极致”。有学者指出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是利己排他主义的根源。一帮被“语录”冲昏头脑的极左派,在倒洗脚水的时候,连孩子也倒掉了。信用危机应该说是文革后的延续。【2】
“文革”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当权派鼓励人们之间相互揭发、告密,以至于每一个人都敢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父子因历史问题而反目,夫夫妻因“走资派”之争而成仇,领导和老师随时可能被下级和学生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关爱,“仁、义、礼、智、信”被完全否决,“兼爱非攻”的处世哲学荡然无存。残暴、欺骗、虚伪,这些人性的丑恶全面爆发。“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精神寄托,人们失去了依附于信仰的谦卑和敬畏。对于“文革”,邓小平的评价之一就是:“他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
一个人一旦内心没有了负罪感和畏惧感,在作恶时便会毫无顾忌,十分坦然。在最近的“瘦肉精”事件中,养殖户就表示自己不吃这种猪肉,但却心安理得的高价卖给他人。在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有关宣传双汇冷鲜肉“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却连瘦肉精都把关不了。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当做人生信条,但最近几年,蒙牛却丑闻不断。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网络抹黑竞争对手,今年4月又被爆出陕西榆林市学生因饮用蒙牛配送的牛奶而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医院治疗。
三、措施和方法
针对造成诚信问题的表层原因,首先是政府要做表率。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起着引导和示范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诚信急需政府的引导和支撑。政府应增强对民众的忠诚、责任感,通过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等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赢得最广泛、最深程度的信任,从而为提升诚信竖起高高的标杆。再者是法律要及时介入和规范,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信念、基本原则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加大不诚信成本,在道德领域通过严格执法去积极干预和调控。最后是个人,要建立完善个人诚信奖惩机制,引导、激励民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的情况的紧急治理,是治标之举,只能规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怕就不得不加强对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应该从娃娃抓起,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塑信仰,铸就诚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缺乏诚信的话题,人无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法通达,人有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之为“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他一生痛恨那些内仁外诈、面善骨恶、巧言令色、欺世惑人的伪君子。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4】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不讲实话,不守承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断言:“然无信而不立。”【6】程序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7】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诚信教育,当年苏武持节杖牧羊十几载,而忠诚之心不改。关云长为兄弟的一声简单交代,就可以拼了性命保护兄弟的家属,面对大哥的“敌人”的各种诱惑,纹丝不动,坚守信念,当听到大哥的消息时便决然舍弃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人类最淳朴的“道”于“义”
如此种种,现在已经很少了,所以才出现了如今这样严重的诚信问题,古风之不存,由来久矣,加之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则加剧了今天的问题。所以应该从个体着手,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而且要特别注重家庭和小学的教育,因为人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而处于幼年的他是很多品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知道社会个体的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从而切实加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寻我华夏之根,重塑信仰,铸就诚信。只要解决了个体的问题,那么以个体的人组成的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幸福了吗》 白岩松著
【2】国家行政学院报
【3】 《论语·为政》
【4】 《论语·阳货》
【5】 《礼记·表记》
【6】 《辞同修起居注状·第四状》
一、失信引发的社会危害
1. 失信扰乱了市场秩序。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柱,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江泽民同志说过:“没有信用, 就没有秩序, 市场经济就不健康发展”。在经济生活中, 少数企业仍旧存在着欺诈拖欠、假冒伪劣、骗货逃税等失信行为。
2. 失信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 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 失信也使当地的金融环境恶化。
3. 失信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 信用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一方面, 为防范风险, 我们有不少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 也不肯采取信用结算方式。另一方面, 由于失信企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 企业追债成本、维权成本成倍增加, 预期收益流失, 资产无效损耗, 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遭受侵害, 甚至形成“三角债”等产业链连锁损害, 从而直接影响到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的发展。
4. 失信抑制了消费需求。
在消费领域中存在的虚假打折、以次充好等失信现象, 导致消费者对商家 (经营者) 缺少了基本的信任。消费者在消费时害怕上当受骗挨宰, 没有安全感, 不愿消费, 抑制了消费需求。
二、失信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主要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失信者所以“失信”, 无非为了“利”。利之所诱, 利之所惑, 可以置道德、良知甚至法令于不顾, 铤而走险。
所谓失信成本, 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 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 经济主体就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从一个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来看, 当前失信成本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失信的道德成本偏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时间较短, 与之相应的商品文化底蕴积淀不足。长期以来, 社会信用观念和意识淡薄, 忽视信用资源的利用,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同时, 在社会转型期, 受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道德评价、控制机制乏力, 一些人的价值取向紊乱, 道德规范失控。
2. 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
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 直接规范了社会和社会中每一个行为主体的具体行为, 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从总体上看, 法律在信用经济的运行方面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立法不完备, 现有的法律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对债权人的保护还不够, 给失信违法者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因为执法不严, 失信违法者得不到法律的惩治或惩治的力度偏小, 风险成本低而所得收益高, 从而使一些失言违反者有持无恐, 恶化了信用环境。
3. 失信的经济成本偏低。
在市场经济发育充分的发达国家, 企业一旦在信用方面出现问题, 将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 面临一系列的经营障碍, 甚至导致破产, 因此企业对自身信用程度高度重视, 但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尚未结束, 产权界限不清晰的状况还相当普遍, 使得经济主体不必为自己的失信行为负责, 失信成本与行为者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
三、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对策思路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提高失信成本是关键。
1. 强化市场经济道德规范, 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来维系, 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信用道德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束, 其威慑力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大, 但真正建立起来后, 其效果则是持久而深入的。因此, 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使失信者声名狼藉, 寸步难行, 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另一方面也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 继续大力开展“讲诚信、树形象、促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企业”等信用资质评定, 使企业在诚信经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而自觉规范信用行为。
2. 完善信用法律体系。
加强失信惩戒力度。法律对信用环境具有强制约束力。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 完善信用法律法规是关键。一要从完善信用法制体系入手。要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震慑失信行为。二要从提高执法效率入手。切实提高执法行政效率, 对失信维权案件建立限时办结制度, 加快对失信者利用执法时间差采取拖延战术, 长时间消耗维权者的精力, 杜绝维权难现象的发生。三要从加大执行力度入手。加大执法力度, 从重从快依法打击各种诚信缺失行为, 鼓励受害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 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利武器。
3. 加快信用信息共享, 提高失信者的成本代价。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想学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如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节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市场上同一商品的价格有时高、有时低,那么大家想一想,一年中什么季节的蔬菜价格最贵?哪个月最贵?什么蔬菜最贵?当学生回答出是春节期间韭菜价格最贵时,再进一步设问:是什么因素使韭菜价格最贵?问题一出学生们便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并把原因归结为教材的观点:气候、时间、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大门。
二、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来提出理论问题
政治理论问题往往比较枯燥,问题本身引不起学生兴趣,那么它的受关注程度也就降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中学政治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理论问题。例如在讲《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学生对需求价格弹性问题理解困难,笔者利用道具(格尺和铅笔)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学中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性大?弹性小?格尺和铅笔哪个物品的弹性大?(用手掰两个物品演示)当学生得出结论后再讲解需求弹性问题,此时学生就对需求弹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理解。
三、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应平易近人,作风民主,不摆架子,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且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其次,要解决好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与放任自流的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要怕“乱”,不要怕学生有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若发现教学活动远离了课题,就要及时收回来,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发现学生的见解有错误 时,要敢于指正,这样才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问题” 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认识能力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经济生活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例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针对目前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问题,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猪肉价格能不能无限地上涨?什么时候会出现波动?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巧妙地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能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从社会热点中引出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又能使政治教学充满活力。政治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教育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时事热点,如资源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关注这些现实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现代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只有充分重视并不断优化问题设计,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毕业设计是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从选题、开题环节、毕业设计指导,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立足实际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
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
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
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
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XX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
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
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国贸1044班 张蕴蕾 1020602410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
一、首先说说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内容的选择科学性较强。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重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传授,经济、快速、高效。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学校具有完整的治校方略和规章制度,严明的课堂纪律。家长的期望和支持,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状况,较高的教育投资。
二、再让我们看看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杭州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 1
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三、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
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
多年来,尽管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在逐年较快增长,但原来预计2000年后来拖延至2005年的4%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减弱,政府、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现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四、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如下教育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了解各行各业人民的劳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但是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社会领域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的说教多,体验少
幼儿的主体体现得不够,探索、体验的机会过少,其后果必然导致幼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幼儿仅仅知道一些社会性的规则和知识,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内化的程度,自然难以自觉形成适宜的社会行为。社会领域的教学过程基本都是讲故事、看图片——提问:他们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道理懂,但并没有内化为行动,遇到问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处理。
二、教师较难把握目标
《纲要》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为教师制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在当前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握目标,认识不清,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规则;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具体的活动中需细化到做好哪件事,责任感体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培养等等,这使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三、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
受场地、时间、材料、幼儿人数等各种因素制约,很难为每个幼儿都提供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有些较为胆小、内向的幼儿获得表现的机会更少,在其自信心的建立方面不尽如人意。
我通过教学教学实践和摸索,对社会领域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
(1)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精神。例如在活动《小羊过桥》中,我改编了传统故事中小黑羊和小白羊过桥互不相让,结果掉到河里的情节。而是选择了现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在羊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条独木桥。有一天,美羊羊要到河对岸吃青草,走到桥边,看到对面站着喜羊羊,原来喜羊羊吃完草正要回家呢„„故事内容吸引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很感兴趣。
(2)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在体验中完成活动目标。例如活动目标为: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座独木桥,请幼儿站在桥两边,让幼儿思考,我们该怎么办?让幼儿来尝试。我看到,有的孩子互不相让,都走到了桥中间,谁也过不了桥,这时,我赶紧启发幼儿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某某某退回去,有的说一个一个的过。然后,我让每个幼儿都来参与过桥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只有互相谦让才能安全过桥,活动目标完成很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渐渐地孩子争抢的现象好了,玩玩具时懂得大家一起玩,轮着玩,互相谦让,通过体验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3)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如《逛超市》、《邮局》等活动内容,我让孩子布置好情景,通过游戏、讨论,让孩子亲身体验,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行为规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幼儿,重在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教师都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去感染孩子,给孩子以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4)社会领域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活动室内进行,否则孩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兴趣。因此,要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环境,去认识家乡的美丽,人们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通过带孩子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认识、观察交通警察、售货员、清洁工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的劳动和辛苦。通过提问: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我们会怎样呢?使幼儿感受到劳动者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从而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5)社会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与幼儿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的内容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掌握。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坚持,将社会性教育目标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
【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10-15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05-31
浅谈对篮球的认识10-07
浅谈对体育舞蹈的认识10-04
浅谈对领导力的理解07-12
浅谈对写字教学的点滴认识09-08
浅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07-14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1-07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11-10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