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精选7篇)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篇1

这个我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来谈的。非洲和中东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201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3%,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国际油价的飙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影响较大,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给我国的通胀形势带来很大的压力,将直接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抗通胀博弈成本会进一步上升。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篇2

2011年, 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 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如何继续谱写壮丽辉煌的历史新篇章?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近来中东动荡局势可给我国以借鉴。

1 中东多国接连发生反政府游行

“中东地区”或“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 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 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 (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 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 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 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 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2010年12月17日, 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 (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 只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 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 无奈做起小贩) 。在遭到粗暴对待后, 该青年自焚抗议, 因伤势太重, 不治身亡。

这名青年的过世, 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 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不满, 当地居民开始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 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 前往沙特避难, 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 这是第一次政权因为民众抗议而倒台。由于突尼斯的国花是茉莉花, 这场政变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紧接着, 这股红色革命开始蔓延到埃及。2011年1月25日起, 埃及大批民众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 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了血腥冲突。

自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后, 西亚、北非多国正出现扩散型的连锁反应。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利比亚等国的局势都不平静。2011年2月14日, 数百名阿尔及利亚青年在距首都阿尔及尔约180公里的城镇阿克布举行游行, 遭到警方动用催泪瓦斯和警棍的驱赶, 约30人在爆发的冲突中受伤。示威组织者呼吁全国民众于2011年2月14日继续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

自2011年1月15日开始, 也门各大城市陆续爆发示威游行, 暴力冲突频频发生。本月15号, 约1 000名示威者在也门首都萨那举行示威游行, 并向总统府行进, 500多名防暴警察和政府支持者试图驱散游行人群, 与游行示威者发生冲突, 数名示威者在冲突中受伤。

此外, 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2011年2月15日也发生反政府示威活动并引发警民冲突, 造成38人受伤。随后, 有示威者在利比亚互联网上号召民众效仿邻国突尼斯与埃及, 在2011年2月17日举行示威活动。

2011年3月4日, 利比亚起义者已经连续第三天遭到卡扎菲政府的武装空袭, 预计本次风波不会那么快结束。目前, 欧洲已经开始了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 美军、英军也已加紧在利比亚周边排兵布阵, 不排除又将上演一幕“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动乱, 至少1 000人以上死亡。

2 中东局势是长期积聚问题的大爆发引发各方的诉求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这场看似由一起偶然的社会事件引发的政治风波背后, 蕴藏着深层次的原因。长年存在的顽疾在久治难愈后, 终于从量变发展为质变。

2.1 民生凋敝、百姓贫穷

从突尼斯到埃及, 再到也门、阿尔及利亚、苏丹、约旦和摩洛哥等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似乎早已被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所抛弃。阿拉伯国家的贫困率一直居高不下, 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贫困率为28.6%~30%之间, 埃及为41%、也门高达59.9%。据此推算, 大约有6 500万阿拉伯人生活在贫穷中。另外, 贫富分化现象也较严重。

2.2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还以埃及为例, 据统计, 占埃及总人口20%的富裕阶层, 占有社会财富的55%, 他们或从政, 或经商, 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另外占人口20%的中产阶层, 占有27%的社会财富;余下的占人口60%的低收入和贫困阶层, 只拥有社会财富的18%。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 势必让绝大多数处于下层的公民不满。

2.3 失业率攀升

上面提到的那些中东、北非国家, 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 甚至超过50%。虽然, 埃及和突尼斯教育程度较高, 许多年轻人都能享受大学教育, 但往往是毕业即失业, 自焚而不治身亡的突尼斯小贩就是这种情况。

2.4 官员贪腐严重

在埃及, 贪污受贿、收回扣、要小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普通埃及人的工资很低, 一般官员的正当工资也不是很高。然而, 作为中高级公务员的一些官员, 月收入却比较可观, 常常有能力盖楼。这些人的钱从哪里来, 不言自明。政府官员贪腐, 自然也是引起民众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报道, 突尼斯的贪污腐败也相当严重, 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

2.5 体制僵化、改革滞后

中东、北非国家的领导人, 大多执政多年。83岁的穆巴拉克在位近30年, 本·阿里也当了23年总统, 萨利赫也已在也门掌权33年, 利比亚的卡扎菲更是1969年上台至今。“老人政治”容易造成体制僵化。另外, “世袭制”在中东、北非国家普遍存在。不要说王权国家, 就是共和制国家的总统, 也总是想把自己的宝座传给儿子。中东、北非国家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词。

2.6 经济衰退

经济体本身存在漏洞。一些阿拉伯国家拥有巨额石油收入, 掩盖了其经济体本身存在的漏洞。这些收入大多投资于外币资产和境外以及国防和军队, 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的规模较小, 这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经济衰退。”

2.7 互联网推波助澜

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 突尼斯、埃及等国家的动乱, 动员令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微博网站发布和传播的。推特、脸谱等微博网站, 对于挑动中东、北非国家动乱, “功不可没”。互联网在中东、北非国家缺乏必要的监管。2009年伊朗大选风波, 同样是在互联网和微博网站的鼓动和促进下发生的。

以上诸点, 相辅相成, 共同促成了中东、北非国家的动乱发生。当然, 也应该看到, 在此次剧变中, 内因虽是决定因素, 但外因还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中东局势对我国是个很好的警示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尤其是政治上, 离完善还相距甚远。中东的动荡对我们是个很好的警示, 是从发展走向完善还是从发展走向动乱?中国是不会出现问题还是还没有出现问题?中国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 当然是国家之幸, 黎民之幸。

前车之辙, 后车之鉴。中东尤其是北非的经济发展及民主政治都比中国实行得早, 现在出了问题而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了动乱, 这对于我们中国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严肃地思考。总结他们的教训, 设计合理的制度, 防止类似的动乱出现, 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而盲目自信, 认为“中国不是中东”, 甚至以为中国不会发生类似的问题, 将会使我们失去这一次宝贵的学习研究防患于未然的机会。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起点低, 底子薄, 发展的空间很大。如果说我们能够以每年9.8%的经济增长速度, 保持了30年, 除去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正确外, 还因为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来, 要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标,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只能靠发展。改革是动力, 因为旧的体制束缚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几亿农民工进城就是一个很说明问题的例子。不改革, 他们只能留在农村。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一个国家乱糟糟的, 什么事也做不成。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非常重要。改革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有希望才会有活力, 但改革太快了不行, 因为改革是一场革命, 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调整, 太快了会引起动荡。发展太慢了也不行,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丰富的国家, 速度慢了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稳定需要发展来支撑, 老百姓总是要吃饭的, 不发展, 没有饭吃, 那是稳定不了的!

中东地区没有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迅速, 每年走向劳务市场的青年愈来愈多, 但是找不到工作。有人说, 这是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不知道哪一天会爆发。中东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为什么事态发展得如此迅速?上街抗议游行的主要是青年人。青年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力量, 但他们长期失业, 生活没有着落, 等待很久又看不到希望, 最后就走上街头。譬如到开罗去, 会发现很多青年人在街上游荡, 无所事事。这种状况大概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迅速, 而欧洲每年经济增长2%~3%他们就觉得很好。有的欧洲人问我们, 中国为什么要保持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是因为世界各国的人都想过好日子,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看到, 通过自己的努力, 生活会好起来。这种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状况的愿望是一股强大的动力。中国的高速发展, 从根本上说就是靠这股动力拉动的。中国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年走向劳务市场, 如果不保持高速增长, 就不能给这些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不能就业, 这对于社会是一个不安定因素。中国政府在筹划中国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中国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大发展绝非偶然。

中东的动荡形势, 使当地的许多人士忧心忡忡。他们认识到, 只有发展才能为大批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而发展的前提是稳定。中东地区持续的动荡使得中东地区的发展难度加大。中东动荡, 进一步证明,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是多么重要!

4 确保我国长治久安的思考

4.1 消除腐败

温家宝: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2011年3月14日上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说, 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 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 解决人民的怨气, 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 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4.2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

对于改革, 温家宝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 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只有不断地改革, 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革命和改革有显著不同。革命是自下而上、以推翻现行制度为根本目的的政治运动:改革是自上而下、以改善现行制度为根本目的的改良运动。改革成功有两个条件:保持现有政治体制的政治合法性;保证现有政权治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来完成改革。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不断增进党内的民主化, 由此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4.3 要下大力气加强人民对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的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 任何国家都面临挑战, 最主要的是体制上的因素。第一, 中东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转型没有做好, 某些领导人可以统治几十年。而中国领导人换届已成惯例。中国领导人更替的制度化也是民主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 中东一些国家是非常封闭、排他性的政体, 而中国渐渐成为包容性的政体, 强调开放性发展。西方强调多党制, 中国强调党内民主。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同样可以搞建设, 比如新加坡就做得很好。现在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很多国家, 反对党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出现了很多问题。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反而比较有效, 避免了政治恶斗, 可以有效进行社会经济建设。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两种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体制的认同。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历来很强,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 更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认同感。现在能够对中国构成根本挑战的外来势力基本没有, 能够造成大的动乱的挑战都来自中国内部。因此, 要下大力气加强人民对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的认同, 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4.4 注重改善民生

政府要关注民众的疾苦,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社会问题和改善应急反应。为此政府将抑制通胀, 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将“人民的生活”和“生活质量”置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上。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提高养老;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4.5 加强在高校青年学生的教育

在北非、中东地区的动荡中, 青年人成为了反政府的主力, 当地的反对实力也着意煽动年轻人的情绪。针对此特点, 开展如下针对性工作:①加强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 务必从正面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坚定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②通过国际形势宣讲和思政教育工作, 使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造成北非、中东的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是, 该地区的威权政府从为公众谋利益转而为个体和集团谋利益, 从而引发了腐败, 其政治体系是僵化的, 不思进取的。③高度关注网络舆情搜集工作。这次地区动荡进一步体现出网络的发动效能, 要重视网络不稳定因素的苗头和趋势, 规模和速度, 具体工作中务必做到知情必报。

摘要:中东多国接连发生反政府游行, 是长期积聚问题的大爆发引发各方的诉求;中东局势对我国是个很好的警示, 要采取措施确保我国长治久安。

关键词:中东,中东局势,警示

参考文献

[1]文远.中国不是中东, 但也绝对不是桃花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3—10.

[2]“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10大“改善民生行动计划”[EB/OL].扬子晚报网, 2011—03—06.

[3]外媒:中国新战略更加注重改善民生[N].环球时报, 2011—03—09.

[4]暨佩娟.为什么中国不会发生社会动荡[N].环球时报, 2011—03—08.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篇3

班级:安全工程(2)班 学号:10201040217 姓名:张健汝

日前,中东北非问题纠缠不清,当地政局动荡,人民生活收到巨大影响,百姓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稳定收到巨大挑战。

对于此问题的是产生是源于,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经济体系,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以至于导致全世界的社会动荡。

如今,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相对比与中东北非,我国局势显得那么稳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政局稳定,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大步向前。但稳定的政局之下仍然存在这很多不稳定因素,诸如藏独分子、东突分子对我国和谐稳定的危害和台独分子对我国和平统一的阻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很可能引发我国内部的**,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

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篇4

摘要: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也接近内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动荡,中东北非地区进入了三十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动荡的原因纷繁复杂,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宗教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盘综错节,使得社会问题一旦爆发就难以停住,政治动荡就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中东北非;动荡局势;根源;大中东计划;影响;启示

正文:

1.局势概况:自去年底以来,源自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产生了连锁效应,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约旦、巴林、沙特,甚至于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都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抗议情绪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都在忧虑会不会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可怕前景。同时,面对中东剧变,国际社会也反应不一,有的国家比如法国就急于作出了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决定,更多的国家立场摇摆,犹豫不决,就连相关大国国内各方甚至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态度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结构,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阿拉伯世界将走向何方,整个世界都在忧虑。

2.**原因:有人认为, 中东北非相关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给力 ,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若单从经济增长 的角度看, 发生骚乱的国家表现并不差。近些年, 埃及是中东经济发展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其GDP 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5%之间, 即使在2007 年到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 埃及的GDP 增长率仍然超过7%。2010 年埃及GDP 增长5.3%, 在全世界排名第49 位。在这些动荡的国家中, 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约旦, 但其GDP 增长率也达到3.4%, 高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由此可见, 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显然不在经济增长的层面,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下层百姓。相关国家GDP 增长率、国际社会竞争力排名等等指标, 看起来不错, 却没有令民众受益。在这些国家, 一方面, GDP 不断增长致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而另一方面,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富人拥有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穷人却越来越穷。近年来, 中东一些国家的民众更是承受着高失业率、高物价、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 民生每况愈下。中东北非动荡国家, 大都是强力人物长期统治, 专制和腐败盛行, 民怨沸腾。中东北非很多国家实行威权政治模式。由于该地区民族和教派关系复杂, 传统部族影响很大。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争夺势力范围, 在中东北非积极扶植亲美或亲苏的领导人上台, 实行强人统治。同时, 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又与以色列处于长期战争和敌对状态。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促使中东北非很多国家盛行强人和军人统治。强人统治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终身任职, 一个政党长期专制, 在位总统长期执政。到这次政治风暴为突尼斯总统本里

执政23 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执政30 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2 年。强人政治和事实上的终身任职, 最终导致领导人大权独揽、腐败盛行。突尼斯、埃及等国长期实行专制统治,上层精英大都出身豪门, 官僚习气严重, 统治者家族和各级官员生活奢侈, 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下层民众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长期被压制,最终导致矛盾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持续剧烈动荡的背景、原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可否认,这些国家局势动荡的出现,与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有直接影响,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十多年来美国在该地区竭力推行的“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措施与行动,是导致部分国家局势剧变的诱因与关键。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是在2001年,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期内提出的。由于中东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位臵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一直将中东战略与其全球战略密切相关。为完成这一设想,美国精心策划对中东、北非当地一些所谓“人权”、“民主”和“非暴力”的人士与组织进行培养,煽动和激发当地青年与部分对社会不满人员的极端情绪,进而促成社会的动荡,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实现美国改造并全面控制伊斯兰世界的全球性主导战略。

3.**影响:目前, 中东北非规模大、范围广的乱局尚未尘埃落定,虽然有的国家局势仍具不确定性, 但动荡带来的影响已经

显现。毫无疑问,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对该地区相关国家 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冲击最大。从短期情况看, 相关国家社会秩序一度混乱, 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埃及、也门、约旦、巴林、突尼斯、利

比亚等国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总起来说, 中东北非地区政治生态复杂, 民生民权问题、民族宗教矛盾等纠结在一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关国家变革的后续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动荡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也很复杂。一方面, 中东北非局势变化对美国有有利的因素, 相关国家特别是埃及的变革将美鼓励进民改造中东的战略, 美国希望以埃及的民主改革为样板, 进一步扩大美国价值观在中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 中东北非变局也使美国外交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美埃关系存在变数,美国与中东其他国家的关系面临微妙变化,这必然意味着美国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再次分配到中东, 从而减缓和牵制美国在其他地区包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和进程。中东北非的动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 但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东是全球恐怖主义活跃的地区, 中东动荡使恐怖势力增加了活动空间, 有可能使恐怖势力借机壮大, 从而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 增加全世界安全稳定的压力。中东又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地, 如果中东产油国局势动荡蔓延, 原油价格将会持续上涨,中国对中东北非国家一直奉行不干涉内政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作为其动荡局势的旁观者, 中国总体

上不存在外交领域的风险, 中东地区的政权更迭不会带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震荡。但中东北非动荡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

4.**启示:启示有三点 ①政改时机瞬间即逝

没有政改,就有革命。政改时机瞬间即逝。一但发生了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就丧失了政改时机。穆巴拉克、卡扎菲想在民主运动发生后政改,晚了。北非中东发生民主运动的国家,政府想政改,都晚了。民众不会给掌权者政改机会。民众要求的是掌权者下台,推翻旧政权。即,革命。民众被迫革命,便绝不满足于政改。

②普世权利大于国家利益

人人有权利,国家才强大。专制不但危害国内民众,还摧毁国际安全秩序。普世权利普及是人类共同体生存安全根本保障。当贫困遭遇失业又遭遇通货膨胀, 民生每况愈下, 人民对政府绝望, 对立情绪一遇火花,就会爆发, 形成“政治风暴”。③社会管理要充分重视信息的作用

所谓的“阿拉伯之春” 系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媒体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

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此次动荡局势的形成与信息的无控制传播有很大关系。社会稳定有赖于有效的社会管理, 而中东北非乱局证明, 社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的重要作用。由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效应, 信息化往往会更快地传递放大负面事件。因此, 我们得到启示,中国必须重视同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 要保证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占主导地位, 谨防社会的负面信息被西方刻意无限放大。参考文献:

【1】张爱军.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与影响 【2】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

西亚北非动荡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篇5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

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关键词:西亚北非 动荡 原因 影响 启示

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分析穆巴拉克及其家人的净资产至少为50亿美元。二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利比亚2月15号出现大规模示威,卡扎菲直接派飞机去镇压,飞机在天上直接对街道上游行的人扫射,很快矛盾激化,导致国内的局势处于失控状态,突尼斯首都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本·阿里进行镇压,警民冲突造成死亡,局势最终失控。

4、青年就业形势严峻。在埃及、约旦、突尼斯等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随着教育的加强,青年学历的提高,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具有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转型价值观和政治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崛起的青年一代与老一辈以及政治决策者的代沟越来越明显,这将对未来的阿拉伯世界国内政治结构和民主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北非动荡对我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经济。

非洲和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

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由于中东北非社会局势动荡对国际石油供给及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在中长期内增加了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

此次中东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而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三)影响我国能源战略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从中东北非和非洲原油进口量占到其中81%。中东北非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东北非和北非国家的动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同时,今年还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大选之年,大选可能造成的动荡,都对我国在这一地区企业的投资和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我国在北非中东北非能源合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中东北非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中东北非局势将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我国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长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变革国家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北非中东北非地区赢得新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中东目前局势下,中国应采取积极举措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国面对石油供应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石油进口多样化,扩大石油进口来源,适当减少对中东北非石油的进口,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获取石油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四是开展能源外交。五是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

三、北非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认清西方势力已经成为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如果顺着历史往前推衍,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次较大规模的地区

动荡或是战争,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直接相关。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中亚颜色革命、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都是美国等西方势力挑唆、鼓动、甚至直接发动的。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的西方国家,不顾当事国的实际情况和民众要求,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等幌子,动辄挥动制裁大棒乃至使用武力,以此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就只有**和贫穷了。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二)要明白政局稳定才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论半岛局势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篇6

摘要:朝鲜半岛位于我国东北方,与我国直接接壤,现存在两个国家分别是北半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半岛的稳定对中国国家安全乃至是世界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半岛局势动荡不安,朝鲜同韩美等国的冲突不断升温,战争一触即发。本文试论了当今朝鲜半岛局势,并就其对中国国防安全的影响和中国的应对方案展开研究。

关键词:朝鲜半岛 核危机 国家安全局势 周边关系 引言:自朝鲜战争后韩国同朝鲜虽然偶有摩擦,但是在双方领导人的带领下两国关系日益稳定友好。然而自2007年李明博当选为韩国总统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近年来半岛局势动荡不安,朝鲜同韩美等国在核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冲突不断升温,战争一触即发。无疑,朝鲜半岛的稳定对我国国防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必须促使朝鲜放弃核武器的研究并威慑迫使美国放弃对朝鲜宣战。正文:

朝鲜半岛当前局势及起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同美国打败日本并在朝鲜半岛分别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和资本主义国家韩国,从此半岛上就存在了两个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国家,并于1950年双方爆发朝鲜战争。此后虽然双方偶有摩擦但半岛局势总体平稳,两国都呼吁开展统一爱国运动,并且双方交流合作逐步深入。但是,自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且在天安号事件发生后,半岛局势骤然恶化。近年来,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妄图制造核武器,这更使战争的乌云笼罩在了朝鲜半岛,而美国也接机插手,向联合国发起提议对朝鲜实施制裁。如今,朝韩双方之间已经切断了一切联系,1朝韩开城工业园区关闭,朝鲜更是进入“战斗状态”。朝韩双方剑拔弩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半岛准备大搞军演。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看来,朝鲜半岛非常重要,它扼守中国的东大门,朝鲜更是可以作为我国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和战争缓冲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一百多年来,朝鲜半岛发生的重大事件,也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3如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野心隐藏已久的日本借机挑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进而入侵了中国。再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引起了美国的干涉,并且将战争牵连至我国东北国土并且因此直接导致我国收复台湾失败。所以朝鲜局势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内部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否拥有一个安定有利的国际环境,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今,朝韩两国冲突不断升级,美国以朝鲜威胁世界安全为由不断进行干涉,中国也因作为2六方会谈的主办国,被卷入了半岛风云中。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现今朝鲜半岛的局势动荡不安,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我国同朝鲜的关系也注定中国无法置身事外,3一方面,由于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如果中国支持联合国对朝鲜进行制裁,必将使美国的势力渗透到鸭绿江边,大量的朝鲜难民也将给中国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不对西方国家的要求做出一定回应,又会给中国的外交带来不利的局面。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我国对半岛局势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 1.在关于朝鲜半岛的问题上,中国要牢牢坚持对自己有利的立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朝鲜人民的独立自主,对于朝方提出的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我们也要坚决否决。

2.中国要做好和平谈判与军事斗争的两手准备。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把各方重新聚集到谈判桌旁,争取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半岛无核化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中国的军备,尤其在东北要防止突发事件以及战争的降临。

总结:现今,4整个世界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和平主义者的世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以及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从本国利益出发维护半岛稳定,切实维护好我国利益。

参考文献

1)《朝鲜宣布全面冻结朝韩关系》,《南方日报》,2010年5月26日。2)《温家宝谈天安舰事件:朝韩若冲突中国难于幸免》,中新社,2010年6月2日。3)

4)

《论近期朝鲜半岛局势及中国的对策》正文第一标题第二段 http://wenku.baidu.com/view/e1c5d8d428ea81c758f57847.html

《论朝鲜半岛当前局势与未来走向》 总结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篇7

主题:关于中东北非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罗

鸥 专

业:电 脑 艺 术 班

级: 1 1-0 2 学

号: 1106030218 日

期: 2011-11-16

【信息摘要】

“中东”地理上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6 国及大西洋中的葡属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面积837万平方千米。人口1.5亿,7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教为北非重要人文特征。矿藏有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

突尼斯**起于2010年12月17日,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在街头售卖水果的青年,因抗议执法人员粗暴对待自焚身亡,事发后,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流血冲突。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落荒而逃,被迫下台。

随着突尼斯的动荡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在首都开罗的广场上集会群众提着鞋子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巴拉克宣布自己6个后月将不再就职,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穆巴拉克担任埃及总统30年。

利比亚近日的混乱和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卡扎菲政权危在旦夕。2011年2月16日,数百名利比亚民众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抗议活动,与当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发生冲突。3月17日,法国巴黎起飞的“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导致利比亚民众死伤。随后英国、美国也相继对利比亚进行空袭。总统卡扎菲呼吁人民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而其他的中东、北非国家也处于动荡的时候。

中东北非形势:自2010年12月开始,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

各国对中东北非的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 1 /6

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资料引用)【论文正文】

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原因

内部原因

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6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求英国尽快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走其军队,然后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和以色列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却得到了58%的土地。决议还规定耶路撒冷市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公里),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 3 /6

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公里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二、四次战争后的中东态势。(资料引用)“一、二、三、四”可以看做是中东问题的内部根源。而阿盟等中东地区区域性组织处理地区事务不力也是该地区动荡的一个因素。自成立迄今,阿盟在加强其成员国政治合作、协调经济发展及其在处理对外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也证明,这种作用极其有限,因为它既没有能力化解其成员国内部的矛盾,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更没有能力解决其外部面临的挑战,比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盟实际上处于分裂和涣散状态,还形不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外部原因

说道中东北非局势的外部原因那就要先说说当前全球的政治格局了。当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是引发中东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格局下,“一超”美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多强”不但不团结,而且“多强”中很多是美国的盟友,同属西方文明世界,它们彼此之间尽管有分歧和争吵,但这种分歧和争吵从未导致西方文明世界的对抗和解体。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法国、德国等强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既不出钱也不出兵,但事实上,这也等于帮助了美国,伊拉克成为当代“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美国的“单边主义”盛行,而“多强”的“多边主义”根本制约不了美国。这种“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中东北非局势错综复杂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都是构成现今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而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那么就不难看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幕后黑手究竟是什么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际政治是大国的舞台,每起地区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大国的影子,大国的相关表态和施压甚至可 4 /6

以直接影响事件的进程。

在中东地区最大的“战略玩家”无疑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之后,中东地区便成为美国战略棋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目标是确保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和主导性影响。

由于地缘原因及传统大国思维的惯性,欧洲大国对中东北非地区也有其战略上的考虑,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它们对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从地缘位置上看,利比亚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欧洲大周边地区。法、英等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对利比亚的空袭,其主要目的就是“重新确认”欧洲在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存在和影响,从而获取更多的战略利益。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欧洲大国重新寻求在中东北非战略利益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包括中国在内,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对于全球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多强”之一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由能源问题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上。虽然因为我们身处国内由于政策和规则的制约和身份的原因,以及那些党政阶级所操纵的信息流动传播不畅。使得我们不能明晰的认识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中我国所参与的影子。但是由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的背后肯定也有一只手是属于中国的。

根本原因

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一向以来都只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究其根本便是少部分人所追逐利益、理想和野心的合法化工具手段。这”少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把博弈的棋盘放置在中东北非。(例如:由于国内经济恢复乏力,奥巴马头上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去,这对寻求连任的奥巴马来说可不是好事情。为了下届总统大选,奥巴马需要在中东北非问题上为自己提高“得分”。在骚乱伊始,奥巴马就积极表达立场,显示美国的存在;在空袭利比亚的过程中,美国虽然“退居二线”,让法国充当了行动的急先锋,但实际上整个行动的指挥和协调工作都是由美国承担。

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利益动机也很强。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不久前的省议会选举中惨败,为了挽救其低迷的支持率和争取竞选连任,萨科奇需要在中东北非提振法国的大国形象,以赢得更多国民的支持。英国首相卡梅伦受命于经济危难之际,但其恢复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故需要其他政绩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所以,当 5 /6

中东北非一出现**,法国和英国的媒体在政府的授意下就先入为主地定了“民主运动”的调子,对一些极端行为进行喝彩,力图赢得舆论支持。积极空袭利比亚,打一场本国零伤亡的战争,“就成为法英领导人认为的最好的提振人气途径”。)

关于中东北非形势动荡的看法

我认为想要看清楚中东北非形势首先要入局然后要站在观众的位子上纵览整个棋盘。首先要确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是谁,其次要搞清楚每个代表队的棋手在队内的情况与内部的竞争对手和在队内的人际关系。分析好每个代表队所想要得到的参赛奖励,和每个棋手参赛后每个代表队所给予棋手的奖励。但由于我们无法参赛所以我们不知道棋局的规则和各个代表队和棋手私下所达成的各种协力和联盟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研究和讨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背后的真相。就好像FACEBOOK、youtube等在国内无法普及只能通过VPN的手段才能使用。不论FACEBOOK、youtube上的东西是否真实,阻止我们看到那便是有问题存在。我们如果无法透过这一层,那么什么讨论和研究在那些代表队和棋手看来都是笑话而已。

【参考文献】

王乐(编译)《国际石油经济》 2006 第1期 陈泽炎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2003 第6期 付征南(编译)《国际展望》 2007 第14期 方晓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 第1期 曹令军 《西亚非洲》 2005 第2期 李意 《国际观察》 2006 第4期

李绍先 李荣 宿景祥 赵宏图 高祖贵 《现代国际关系》 2001 第9期 吴明 《阿拉伯世界》 2003 第6期

【中东北非局势对中国的影响】推荐阅读:

上一篇:老子论语诵读下一篇:四年级下册习作一_校园风景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