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节能减排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交通能耗影响因素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占社会总能源消费的比重显著上升。交通能耗已连续多年位居各行业能源消耗第二,仅次于工业用能,占总能耗的10%-20%。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交通以石油消费为主,占交通总能耗的90%以上,且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和所占比重显著上升,已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关键行业领域。因此分析提取影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的主要因素,预测交通行业能耗和探索节能途径,对于促进交通运输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交通能耗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以及对交通能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构建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SEM)以探索交通能耗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MCMC-Gibbs方法对1990-2013年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样本容量扩充后,利用贝叶斯方法探索性分析了包括经济活动总量、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结构的潜变量与交通能耗相互影响关系。其次,运用通径分析(Path-analysis)法提取出交通能耗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基于所提取的核心因素构建VAR模型研究交通能耗与各主要因素间的动态时滞关系,并分析内生变量对交通能耗的脉冲响应。接着,进行Gibbs抽样构建基于贝叶斯估计的BVAR模型,预测出2016-2020年我国交通能源消费量且模型预测结果良好。最后,基于情景分析预测出2016-2030我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并估算交通节能减排潜力。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SEM)测度了各因素的直接影响及综合影响,发现当考虑到潜变量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间接影响时交通运输结构成了影响交通能耗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技术进步,最后是经济活动总量。(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交通运输换算总周转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周转量能耗、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和公路民航周转量占比5个变量。其中交通运输总周转量即交通运输需求是导致交通能耗增加的主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周转量能耗、公路民航周转量占比都主要通过交通运输总周转量对交通能源消费产生作用。(3)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运输周转量对交通能耗的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效应。单位周转量能耗对交通能耗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短期会因为“回弹效应”促使交通能耗的增加,长期技术进步效应会抑制能耗增加。(4)基于贝叶斯估计的BVAR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若“十三五”规划期间若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不加以优化,运输能耗强度自然发展,2020年我国交通能耗将高达 65392.30~65703.66 万吨标准煤,较 2010 年增加 119.858%~120.904%。(5)情景分析预测了 2016-2030年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预测结果表明该行业存在较大节能减排压力,但同时也表明该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到2020年节能潜力为5917.423万吨标准煤,节能率为11.98%,2030年节能潜力38686.672万吨标准煤,节能率为44.45%。2020年减排潜力为31.31百万吨,减排率为4.47%,2030年减排潜力230.275百万吨,减排率为12.7%。

关键词:交通节能减排;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通径分析;VAR模型;情景预测

学科专业:统计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交通能耗影响因素

1.3.2 交通能耗影响效应分析

1.3.3 交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2.1 客运现状分析

2.2 货运现状分析

2.3 交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

第3章 交通运输业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1 交通能耗影响因素机理分析: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

3.1.1 概念模型构建

3.1.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3.1.3 结构方程模型的贝叶斯估计:Gibbs抽样

3.1.4 交通能耗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2 交通能耗影响核心影响因素提取:Path-analysis

3.2.1 Path-analysis原理介绍

3.2.2 交通能耗影响因素的Path-analysis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通能耗的动态时滞效应分析及预测

4.1 VAR模型构建及动态时滞效应分析

4.2 基于BVAR模型的中国交通能耗预测

4.2.1 BVAR模型介绍

4.2.2 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交通节能减排潜力的情景预测分析

5.1 交通运输节能情景分析

5.2 交通运输减排情景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中国交通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6.3 创新点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思路下内部审计论文提纲下一篇:机械损坏农业机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