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

[摘要]文章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批驳了这一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是根据马列主义一些经典作家的观点;第二个是根据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第三个是从现实的角度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壮大以及国有企业混改取得显著成果。在计划经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全部生产关系的区别可以忽略,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区别还是明显的,因此,要准确地认识经济基础的含义。

[关键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民营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1.016

1关于经济基础含义的不同观点

如何定义经济基础这个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即指生产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统一体,也就是说,经济基础是生产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可以指生产关系,也可以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和,即狭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广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笔者认同第一种观点,即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但是关于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这一观点,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认为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还认为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自然不能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中各个种类的生产关系之和。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包含在了经济基础之内,但同时他们也认为,一个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不了经济基础的性质,自然就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而第一种观点现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提出赞同第二种观点的理由,并分析第一种观点的错误。

2马列主义一些经典作家著作对于第二种观点的支持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是这些生产关系,明显不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且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一部分的生产关系自然包括所有种类的生产关系,不然是不完整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迈进阶级社会之后到目前为止,所经历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都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比如,封建社会早期,存在着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残余,封建社会末期,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私有为主,但是也存在着国有企业。这些生产关系总是要融合到一起,共同决定了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基础必然是包含所有生产关系的一个总和。

恩格斯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力才继续保存下来)。”

恩格斯这段话明确地表达了决定社会历史的经济基础包括了所有的生产关系,并且举出了具体的事例,还论述了非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存在的一个原因。

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表明赞成“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这句话的观点。

可见,这些经典作家讲的经济基础都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3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中自觉运用经济基础包含所有生产关系的这一认识的实践3.1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关于国体建设和转变的实践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之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如果发生量变和部分质变,那么上层建筑也要发生改变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在它积极地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这种相互作用促成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上层建筑是需要逐步完善的,主要原因是直接受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基础易变,而上层建筑相对稳定,有时候会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在追逐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相适合又不相适合,确切地说,是两者在基本适合中存在局部不适合,这种不适合可以在同一社会制度的范围内加以调整,推动两者进步。

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可以进一步证明经济基础不仅仅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其他生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主导的包括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而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如果经济基础只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那么在这一阶段国体仅应体现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志,那么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不能够被納入革命阶级中的。

1956年年底,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都已经不复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绝对优势,新的经济基础建立了起来。与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中国国体也转变为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上层建筑的国体建立和转变是基于经济基础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认识的。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演化的实践党的十二大提出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享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为上层建筑的不同阶段的中央决策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都充分地考虑到了民营经济,这表明中央在实践中已经将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考虑国有经济。

因此,党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上层建筑的重大变动,涉及经济基础的都是考虑到所有的生产关系,这是基于经济基础是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样的认识的。

4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类型。的壮大及国有企业的混改在现实上决定了经济基础必须包含全部生产关系4.1民营经济的壮大

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到目前,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我国GDP总量的60%以上,缴纳的税收占我国缴纳税收总量的50%以上,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贡献了70%以上的份额,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提供的所有就业岗位的80%以上。我国民营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量2010年是1家,而2018年是28家。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层建筑必然无法回避这样的力量,如果仅考虑占统治地位的国有经济,那么,上层建筑在建设和发展中会存在障碍和隐患。

4.2国有企业混改的发展

中国改革2005年以后逐渐进入混改阶段,混改的目的是希望能以一定国有资本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混改成效显著,在2019年的世界500强中,中国大陆国有企业有87家,而2003年进入500强的国有企业只有2家。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国经济是融合的经济。国有企业混改除了可以吸收社会资本外,还可以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优势互补。

混改较为成功的企业,这里以中国建材和国药控股为例。

中国建材探索并践行了“央企市营”改革模式,重组企业近千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国药控股利用混改融到的资金,在全国收购了医药企业600多家。2013年,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同时进入了世界500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要求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这表明混合所有制经济有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

通过混改发展起来的央企已很难将其中的民营成分分离出来,上文提到的中国建材混改后的资金中有75%来自社会,25%为国有;国药集团的资金有65%来自社会,35%为国有。这就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对混合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分开来区别对待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不同部分融合在了一起,无法在实践中将其分开,而分别将其作为占统治地位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进行区别对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应该而且必须包含所有的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所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全部生产关系几乎是相同的,差别是可以忽略的,所以这个时候说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或者说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都是可以的,无论哪种认知,对于上层建筑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的出现,使所有制形式变成了多样化,这样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全部生产关系之间就出现了差异。经济基础必须反映这种变化,以使上层建筑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韦敏,宋志平.国企混改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管理,2018,447(11):44-4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吕宁(1973—),男,黑龙江人,讲师,经济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教师。

作者:吕宁

第2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阅读指要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考试中多有涉及。

所谓重要句子,就是对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的理解分析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构复杂难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2)揭示主旨、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3)特殊位置的句子,如总结句、过渡句、领起句等;(4)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以及表述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考生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时,要做到准确、深刻、全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位置

句子处在文本中不同的位置,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考生需要多加分析,以准确定位答题区间。一般来说对总领句,考生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进行分析;对于显示文章层次的句子如过渡句,考生要联系其前后内容全面理解;若是涉及对观点句或结论句的理解,往往会带有探究的要求,考生答题时需要从“是什么”“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进行分析。

2.联系语境

考生在理解句子含意时须谨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原则,把句子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结合文章中心,挖掘句中隐藏的信息;同时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解说、递进、转折……),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题A选项对应的原文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文中用关联词“只有……才……”说明前后是必要条件关系,而选项中却使用“只要……就……”表示充要条件,与原文不符。

3.分析修辞

考生需要了解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根据修辞的特点把握句子的含意,真正理解作者使用修辞的目的。对于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句子,考生需要划分句子成分,把握其实际意思。

4.抓关键词

准确把握关键词是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一环。考生可从关键词入手,抓住其中具有限定、修饰等作用及意蕴丰富的词语,按照“关键词——语境义——深层义”的模式由表及里地把握、理解句子含意。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题B选项的关键词“情感认同”一词,就来自于对文本“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联系”的高度概括。考生如果能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对整句话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考场文本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媒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或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节选自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有删改)

圈点评注

解读论述类文本可按照把握观点——理清关系——明确思路的方式进行。考生可以通过勾画标注关键词句梳理其内在逻辑关系。以这篇文章为例,本文围绕“国学和中国哲学”话题,开篇便呈现由“国学热”升温导致其关注度远超中国哲学研究的社会现实,引出中心话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置。第二、三段通过具体分析国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明确国学的性质;同时阐释现代中国哲学隐含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论证形成新国学和中国哲学之间对峙的原因及后果。第四段紧承第三段提出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便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的建议,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更为重要。整篇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有序推进,结构完整,清晰阐释了国学和中国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B.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

C.“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做好文献整理工作而不是对国学义理的诠释。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

答:

【张燕燕/供稿】

第3篇:重新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含义

摘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亟须重新理解。只有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新唯物主义包括基本含义和重要意蕴两个方面。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新唯物主义四个维度的重要意蕴是:从方法维度看,新唯物主义是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从认识维度看,新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从价值维度看,新唯物主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从实践维度看,新唯物主义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含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亟须重新理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统的观点认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是和以往各种唯物主义完全相同的,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外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自然界是优先存在的。这种观点并没有正确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新唯物主义本质的主流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为“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但是,即使这些发生了重要观念转变的学者也没有实现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理解的相应转变,仍旧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行上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事实上,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是一种不同于唯物主义以往各种含义的崭新含义,包括基本含义和重要意蕴两个方面。

一、研究的原则

为了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除了学术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要求外,还必须做到对于本论题的研究特别重要的以下三点。

(一)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研究思想家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当然要依据思想家本人的思想,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同样,研究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当然也要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几乎都是以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理解、解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的。这种状况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变,以至于每当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时候,人们就要引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论述作为标准答案。而且人们坚信: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观点必定和马克思一致,也必定正确。绝大多数研究者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考察过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理解和概括的科学性。但是,解释学给我们指出了这样的事实:读者不可能完全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使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的思想、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的理解也有可能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即使恩格斯等人的理解和概括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我们也不能无批判地完全照搬他们的观点,而必须在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后才能接受。作为研究者,必须严禁无分析的接受。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释来理解和阐释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而必须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理解和阐释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让马克思自己告诉我们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当然,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参考、借鉴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解和阐释,并对他们的观点作出积极的回应。

(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

其实,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理解思想家们思想的最基本要求,本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这里郑重提出。然而,笔者以为,一百多年来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之所以迟迟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新唯物主义含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研究很不系统深入。志在准确全面地理解的研究必须系统深入,否则就不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以往的见解。文本是思想家们表达思想的最主要载体,对文本的解读和研究也是理解和把握思想家们思想所应当进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考察新唯物主义含义所应当进行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工作也是系统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研究。然而,在笔者看来,迄今为止,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还没有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行过专门的、系统深入的文本研究。因此,笔者期望通过系统深入的文本研究准确全面地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把上述两点结合起来,显然,本文需要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

(三)深入分析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

研究新唯物主义的含义需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一生中各个思想发展时期尤其是思想成熟时期所理解和规定的唯物主义的含义。如果马克思对唯物主义概念的含义进行过正式明确的界定,哪怕只是简单的说明,那么研究会相当轻松。然而,很不如愿,马克思并没有。这使得研究者只能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概括他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解读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是本文对马克思思想所做的文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也是本文研究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含义的主要方法。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只能把马克思明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的论述即马克思使用了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作为分析的对象,那些以往认为表达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但马克思并没有使用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是不宜作为分析对象的。这是为了避免以旧有的唯物主义观为隐含的标准取舍论据,否则必将旧路重回。因为既然作为判断标准的是旧有的唯物主义观并以之为标准取舍论据,那么所采纳的论据必然是符合旧有唯物主义观的论述,而分析这些论述之后得出的必然还是旧有的唯物主义观。错误的研究前提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错误的研究结果又反过来印证错误的研究前提。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循环,必须严格以马克思使用了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作为考察新唯物主义含义的依据。

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做了最集中、最系统、最详细的论述,因为此时刚刚实现了思想变革的马克思需要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发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我们知

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感性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现有的社会联系”、“现在的生活关系”最根本的是“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周围生活条件”最根本的是生产力。陷入“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看不到而“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即新唯物主义者)看到的必须进行改造的“工业和社会制度”也是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新唯物主义同包括本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新唯物主义从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从现实的物质活动、感性活动出发理解人和社会历史,而全部唯心主义不懂得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和社会历史,只是从思想观念出发理解人和社会历史,从而不能科学地理解人和社会历史。

马克思说,“法国人和英国人……毕竟作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写出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唯物主义基础。由此可以推知,在马克思心目中,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就是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术语表达就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形式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可见,马克思在这里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是: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及其形式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又指出,施蒂纳的最后尝试“所反对的不是物质关系的现实形式……而是这些世俗关系的天国精炼品……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这段话中的唯物主义又是什么意思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在这段话中,“现实的物质前提”指的是“世俗世界”中的“物质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现实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现实的“物质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正是这个世俗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关系”的内在矛盾造成了宗教世界、宗教的产生。由此可见,这里唯物主义的含义指一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关系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宗教)的基础,必须从物质关系出发理解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宗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也一直赋予新唯物主义上述含义。马克思的众多论述都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在1850年9月15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马克思指出,有人“提出唯心主义观点代替宣言的唯物主义观点”,“不是把现实关系,而是把意志描绘成革命中的主要东西”。与此相似,马克思于1870年批判巴枯宁道:“这种理论完全是以陈旧的唯心主义观点为依据的……认为现在的法学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基础,而不是把我们的经济制度看作我们法学的基础和根源”马克思又于1877年对《未来》杂志做了同样的批判:“《未来》杂志……的主要意图就是用关于‘正义’等等的虚妄词句来代替唯物主义的认识。”从以上三段很相似的论述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同新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主义主张意志、道德原则、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和这些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相反,新唯物主义主张,只有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现实关系、经济制度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才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才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可见,这三段话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唯物主义的认识”中的唯物主义的含义也都指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显然,这一含义和前几处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中的这段铿锵有力的论述同样清晰地表明了新唯物主义的这种含义:“通过分析找出宗教幻象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马克思强调应该从现实生活关系中分析宗教,并指出这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可见,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主张现实生活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我们看到,唯物主义在这段论述中的含义更为明确,即现实生活关系是宗教的现实基础。显然,这一含义是和上文总结的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一致的,因为现实生活关系最核心的内容是生产关系,而宗教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

综观以上马克思的论述,在思想变革之后的马克思那里,新唯物主义同全部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亦即感性活动,主要是生产和交往)同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的不同观点。全部唯心主义都认为思想观念、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过程。马克思认为,全部唯心主义的这一主要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不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决定现实历史的发展,相反,是现实历史中的核心因素——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决定现实历史的发展,决定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

在此,简要考察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及其含义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针锋相对的观点对思想家的思想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思想形成时期的观点。在哲学领域,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的主要对手和批判对象是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德国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蒲鲁东和巴枯宁等。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之后的这些派别和人物的主要哲学观点实际上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此,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所理解和批判的全部唯心主义归根到底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马克思所主要针对和批判的唯心主义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唯心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实际上都来源于黑格尔,都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各式各样可笑的翻版和改装。《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中的这些话最为集中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对以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为主要代表的唯心主义的理解:“德国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受观念支配的,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神秘之物”;“所有的德国哲学批判家们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支配和决定着现实的人,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他们相信这种思想的统治……他们相信他们的批判的思想的活动一定会使现存的东西灭亡”;“按照黑格尔体系,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

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心目中,全部唯心主义的最主要观点是:思想观念产生、统治和决定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产物;错误的思想观念是造成不合理的现实的根本原因,人们正受到也只是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统治,只要批判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代之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可以消灭现存的东西,将人们解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所理解的这全部唯心主义和正统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是不同的,它并非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并且,在马克思心目中,产生这全部唯心主义的真正根源和基础并不是对“本体论”问题的错误回答,而是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消除唯心主义的根本途径不是理论批判,而是实际地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可见,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理解不同于人们以往对唯心主义的一般理解。这一点很有意义。因为,既然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对立面的全部唯心主义不是正统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唯心主义,那么新唯物主义也不会是正统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至此,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地根据以上引证的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的这些重要论述概括蕴含其中并且一以贯之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了。笔者认为,可以把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概括为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即主张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的观点和原则。

针对唯心主义主要强调思想观念决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思想观念的基础。不过,在马克思看来,主张上层建筑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同样也是唯心主义观点。因而,新唯物主义也强调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眼中,所有不承认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而认为其他因素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新唯物主义反对所有这样的观点。而唯物主义主张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就是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也就是马克思心目中唯物主义的真正含义。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主张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才算得上唯物主义。从而,在马克思心中,严格地说,只有新唯物主义才是唯一真正的唯物主义。因为以新唯物主义为标准衡量其他各种唯物主义,这些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都达不到这种真正的唯物主义的要求和水平,从而都不能算是唯物主义,甚至还会无一幸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深渊,包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感性唯物主义和在《神圣家族》中曾受到马克思高度评价的英法两国的感性唯物主义以及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正因为如此,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才会那么严厉地批判他思想变革前信奉的费尔巴哈感性唯物主义,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实际上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才会那么严厉地批评人们公认的唯物主义形态——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唯物主义一旦越出它的专业范围,就会陷入意识形态和唯心主义的深渊之中。

三、新唯物主义的重要意蕴

新唯物主义不仅有基本含义,而且包含一些重要的“意蕴”。很多概念除了基本含义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含义,即使严格的学术概念也是如此。除了基本含义,新唯物主义同样也有其他一些重要含义。这些含义虽然不像基本含义那样是新唯物主义本质的含义,但也从各个维度表达了新唯物主义重要的观点和特征。可以把新唯物主义的这些重要含义称为“意蕴”。不严格地说,可以把基本含义看作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但在严格意义上,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包括基本含义和重要意蕴两个方面,二者共同组成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维度看,新唯物主义具有不同的意蕴。

(一)方法:分析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

从方法维度看,新唯物主义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蕴:新唯物主义是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这一意蕴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的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常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确,理论本身蕴含着方法的功能。一种理论,当它运用于分析问题的时候就成为了方法:从理论维度看它是理论,从方法维度看它又是方法。新唯物主义同样具有这个特点,马克思也高度强调了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性质。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新唯物主义是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这集中体现于上文已经引证过的他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个注释。在马克思看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这个“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运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思想观念(包括宗教)的现实基础,产生、决定一定的思想观念(包括宗教)。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实际上是在强调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可见,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唯一科学的方法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意蕴。

(二)认识: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

从认识维度看,新唯物主义包含着的重要意蕴是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这一意蕴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对包括自身的研究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可分为以下两点:

其一,新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现实。新唯物主义极为注重研究现实。在马克思看来,是真正的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而并非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理论研究必须努力研究现实和现实世界,而不能像传统哲学那样-,只是研究思想观念,而不研究现实和现实世界。“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的理论只能从现实中产生,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基于这样的思想,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传统哲学:“哲学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手淫和性爱的关系一样。”“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德国哲学,为了装饰门面,也转向‘粗暴的现实’,但是它对现实却始终保持很大的距离,而且歇斯底里地向它怒叱道:不要触犯我!”十分明显,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界定为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同传统思辨哲学划清界线。研究现实既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启示,也是马克思获得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前提。马克思正是在摆脱了传统哲学思辨而抽象的研究,转向研究现实尤其是特指的

狭义的现实——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之后,才得以发现唯物史观、发动思想革命的。没有对现实的研究,就没有唯物史观和新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不仅研究现实,而且科学地研究现实。首先,新唯物主义确立了正确的研究目的。传统哲学总是试图获取普遍必然、永恒不变、终极绝对的真理,总是以为自己已然获得了这种最高真理。在马克思看来,这实际上是唯心主义。新唯物主义自觉认识到并不存在传统哲学家和唯心主义者们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绝对真理,理论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的描述……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其次,新唯物主义实证地研究现实。我们知道,依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他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哲学,而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只是“思辨”,只是“关于意识的空话”,而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新唯物主义,实证地研究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证地研究“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从而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一句话,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新唯物主义实证地研究现实。在实证地研究现实这一点中,马克思特别强调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研究现实。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总是不按照或不能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研究现实,总是有意无意地歪曲现实,陷入对问题的意识形态的理解之中。然而,“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

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研究现实,那些深奥却没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就可以得到科学的说明了,思辨哲学就走到了它的尽头,而“真正的实证科学”也就建立起来了。

其二,新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现实。在科学地研究现实之后,新唯物主义还科学地说明现实。科学地说明现实是新唯物主义的内在品质和要求之一。马克思特别欣赏黑格尔的一点就是黑格尔具有丰富的实证知识,能够对现实做出较为科学的说明,尽管在根本上和深层的意义上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表达了这个观点。即使在猛烈批判黑格尔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广泛的实证知识:“如果人们要像黑格尔那样第一次为全部历史和现代世界创造一个全面的结构,那末没有广泛的实证知识,没有对经验历史的探究……是不可能的。”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虽然是以唯心的方式研究现实,但黑格尔通过对现实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得了关于现实的丰富的实证知识,从而他对现实的说明是较为科学的。和黑格尔相比,不用说其他毫不关心现实的哲学家们,即使是一直特别强调感性的感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对现实的了解都非常肤浅和粗陋,关于现实的知识都非常贫乏和空疏。

在马克思看来,包括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唯心主义都是“空谈”,空谈是全部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全部唯心主义之所以会陷入空谈的境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没有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物质活动以及它们同思想观念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说黑格尔的哲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而在内容上是唯物的,指的就是黑格尔比较科学地研究和说明了现实。不过,即使黑格尔离新唯物主义的要求也还有很长的距离,只有新唯物主义才真正科学地研究和说明了现实。可见,科学地研究和说明现实也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内在的重要意蕴,并使之同全部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三)价值: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

从价值维度看,新唯物主义也包含一个重要的意蕴: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新唯物主义的这一重要意蕴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其一,新唯物主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从产生伊始就同纯粹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物质主义、实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民众甚至一些思想家经常把唯物主义等同于物质主义、实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同样,从新唯物主义诞生之日起,资产阶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唯物主义的这种误解和曲解,并且更加激烈和严重。他们以为或者故意抹黑新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只是以满足鄙俗的需要为目的的粗野的唯物主义,而只有他们的唯灵论才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的这种严重错误的看法和说法,他热血沸腾地写道:“整个客观世界,‘物质财富世界’,在这里不过是作为从事社会生产的人的因素,不过是作为从事社会生产的人的正在消失而又不断重新产生的实践活动而退居次要地位。请把这种‘理想主义’同……麦克库洛赫的著作中变成的粗野的物质拜物教比较一下,在他的著作中,不仅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见了,甚至连有生物和物之间的区别也不见了。让人们还去说什么在崇高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灵论面前,无产阶级反对派所鼓吹的只是以满足鄙俗的需要为目的的粗野的唯物主义吧!”我们看到,针对资产阶级的误解和指责,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决不是以满足鄙俗需要为目的的粗野的唯物主义,恰恰相反,新唯物主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以实现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和理想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唯物主义的每一个思想纲领、策略行动都以这个最高目标为指引。可见,新唯物主义者不仅不是庸俗的物质主义者,恰恰相反,新唯物主义者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资产阶级的“唯灵论”表面上追求理想,但实际上,这种资产阶级的理论才是把人变成了物,才是“粗野的物质拜物教”。这个愤怒的呐喊是马克思就这种对于新唯物主义长期的曲解和误解的痛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和青年时期截然不同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唯物主义的物质主义理解和激烈批判不见了踪影。

其二,新唯物主义科学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新唯物主义不仅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而且科学地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事实上,并不只是新唯物主义才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绝大多数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都追求高尚的价值和理想。尽管所追求的价值和理想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在追求高尚的价值和理想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所追求的高尚的价值和理想的具体内容相比其他的各种理论也有一定的优越之处,但新唯物主义超出其他各种理论的地方在于:只有新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以往的各种理论尽管也都渴望实现高尚的价值和理想,但他们都无法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和理想,因为他们都没有能够找到实现高尚价

值和理想的科学道路。只有按照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和纲领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从上可见,科学地追求崇高的价值和理想也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意蕴。

(四)实践: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

新唯物主义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蕴,这就是实践维度的意蕴。从实践维度看,新唯物主义包含着以下意蕴: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实践维度意蕴的这种重要性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性质决定的,而这一意蕴也清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以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全部唯心主义认为,只要批判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代之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可以消灭现存的东西,将人们从不合理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因而,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全部唯心主义者都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批判错误思想,进行思想革命。马克思严厉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思想革命论”,强调这种所谓的“思想革命”根本无法改变现存世界,甚至是以另一种方式维护不合理的现存世界。与之不同,新唯物主义认为,人们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原因并不在于思想观念本身,而在于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最根本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进行思想革命,而是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只有这种现实的活动才能真正消灭现存的统治人们的力量,将人们解放出来。马克思强调的这种现实活动、感性活动、实践主要有两类:物质生产实践和革命实践。马克思强调,只有一方面大力进行生产实践,发展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积极进行革命实践,改造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从而根本改变人们错误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新唯物主义认为必须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

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新唯物主义者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改变现实的活动的重要性,必须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而且始终坚持把理论观点落实到现实的实践上,实际地进行改变现存世界的现实活动。本来,按照西方思想理论的传统,作为理性思维形式的思想理论与理论活动是现实与实践的“对立面”,在思想理论与理论活动和现实与实践之间有着严格的分野。而唯物主义思想作为一种典型的甚至最为纯粹的思想理论更加远离现实的实践。同样,在马克思看来,理性的理论与理论活动——理性思维活动和感性的现实与实践——感性对象性活动也是两个不同的系列。按照这种逻辑,作为理论的新唯物主义本来也和现实实践活动沾不上边。然而,马克思却将新唯物主义同现实的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以现实的实践活动改变现存世界作为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重要意蕴。在马克思看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认识到必须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还远远不够,这依然停留于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而只有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实际地进行改变世界的现实活动,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因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非常关注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学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实践、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当然,马克思不可能亲身参加到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但是,对于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已经一次次地积极投入其中了。马克思甚至把实际的革命活动看得比理论的革命更为重要,每当认为到了可以开展革命运动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冲出书房投身革命运动。马克思坚持不懈的革命活动就是对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他这样的思想的自觉践履。可见,以现实的活动改变现存世界毋庸置疑地是新唯物主义的重要意蕴之一。

以上就是新唯物主义在方法、认识、价值和实践四个维度上的意蕴。这四个维度的意蕴是新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意蕴。这些重要意蕴既是“是”又是“应当”。一方面,新唯物主义具有这些特点;另一方面,新唯物主义又始终以这些目标和要求规范自身。新唯物主义这四个重要意蕴鲜明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和特征,同新唯物主义基本含义所表达的思想方向一致和相互补充。因此,这些重要意蕴和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含义一道共同构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含义。

[责任编辑:段志超]

作者:刘志洪

第4篇:中考如何做理解句子含义的阅读题[1]

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下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感情?

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联系你的生命体验,谈谈你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画线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

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 “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例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中考考场上怎样解答句子含义题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3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09四川省凉山市)

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我还是喜欢黄色的。《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选自《读者》2009第5期,有删改)

⒈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⒉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口诀运用】

4 1.(1) 可运用口诀中的“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指出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而揣摩它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示例: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2.可运用口诀中的“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对句子含义的领会,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不可孤立地去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温暖”、“焐暖”、“记忆和寒冷”,把握其语境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在文章中深一层的意思。

答案示例: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中考阅读中怎样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几乎是每张试卷中都有的热门题。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怎样解答,有许多好的方法,这里,列举几种解答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可是,第五到第十二段说的都是胡同文化——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的特点,由此可知,全文主要内容是说胡同文化,而且,作者在叙述描写这些特点中运用的都是些或令人可笑的口语(如“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或过时了的俗语格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或令人反感的事例、或贬义色彩的词语(“臵身事外,冷眼旁观”)。因此,我们就知道,作者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是持调侃嘲笑讽刺态度,由此进一步推测,这句话后还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因此我们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思考句子后面是否有省略的言外之意。

2、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我们都知道,《琐忆》中描写的鲁迅对青年的讲话。鲁迅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这里鲁迅运用比喻来教育青年,从效果上,使自己的讲话显得更亲切,从目的看使道理更通俗,使人更易于接受。下文“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里,鲁迅为什么用“猴子、虫豸”来比喻变坏了的青年?其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这些青年极度的失望和憎恨。由此看来,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其一定的效果和目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句子深层含义时一定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句子中运用拈连和讳饰的修辞方法,其效果是突出马克思是一个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又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逝世,自己悲痛之极的感情。“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句子中运用比喻“像蛛丝一样”,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敌人的诬蔑诽谤诅咒像蛛丝一样的,对马克思来说显得那么无力、不起作用,其目的是让读者联系上文的“毫不在意”体会到马克思那种对敌人的攻击不放在心上的大无畏的气概。

3、 理解句子含义,要善于抓住造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

5 比如 《记念刘和珍君》,“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为什么这里运用两个相似的句式并把它并列起来?其效果是向人们显示了流言的制造者与段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两者是紧密联系,同声相应,主人与奴才配合,同样用心险恶,同样卑劣,同样可恶。主子污蔑人家是“暴徒”,奴才就诬陷人家是“受人利用的”。两句并列,其目的是既揭露段政府凶残屠杀后卑劣污蔑的可耻行径,又让人看清流言家的真面目。

4、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例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联系托尔斯泰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盛行的社会中的贵族,是一个世界著名的伟大的文学家,人们就可以感受到托尔斯泰墓是惊人的普通、朴素。作者要告诉人们托翁是一个背叛基督教、背叛贵族的叛逆,又要告诉人们托翁是一个不追求声名的品质高贵的真正的伟人,还向人们暗示,托翁对自己生前的追求,至死不渝。

专题训练九: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考点精析: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⑪区别多义词的义项;⑫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⑬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⑮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⑯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思路与技巧: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⑪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解答的前提。现代文阅读要重要“提高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考场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⑫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具体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或指代义的重要方法。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⑬结合文体特点来理解词语,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⑭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对句意理解的要求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发展和延伸,解答本类题目,主要注意:关键语句的概括作用;关键语句的提要作用;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对重要语句的把握和对词语的理解有某种类似的地方,是在理解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得对语句本身确切掌握:其中用了哪些关键词语,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修饰和限制;是怎样的语气以 6 及包含了几层意思、几个内容要点等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总体把握,前后各说的是什么,与重要句子是什么关系:是铺垫还是对它的解说,前后句在意思的归属怎样确定,如何呼应与照应的等等,都得弄明白。

精典例题: 例①: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的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在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7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第③段画线句“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

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

。从语言特点看,在第⑤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语句: 理由: 4.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影踪了”呢?

5.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

6.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 解析:目前各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愈来愈注重考查学生直接解读文章的能力,许多题目的答案就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只要考生克服紧张的情绪和心浮气躁的毛病,就能从阅读材料中披沙拣金,找到相关答案。本语段中

1、5小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3两题具有一定主观性,

4、6题考查对词语、句子意思的理解。答案要点:1.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或“上好的马路,车身却不平稳”;或“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冲”。2.①,他比我年长20多岁,又是残疾人。②我坐车,他拉车。3.挣钱过日子(或“自食其力”。欣赏哪句话,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把欣赏该句的理由陈述清楚。)4.①在爬坡过程中,“我”看到了车夫顽强地“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②“我”为车夫爬坡成功而高兴,为车夫的精神所鼓舞。5.①车夫说好的价就不改变。②车夫制止“我”下车,用独腿顽强爬坡。③车夫带着两个外国人一口气蹬了80多里(先后顺序不论)。6.用自己的双腿走路,用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例②: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当两人发生了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②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

,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便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sh慭plainy奬plainng(

)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③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形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修养,比如口口,比如口口。一来二去,也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 8 坤的将军、元帅的。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能买到。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上好的武器。

④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佛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等等,无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⑤“凿壁借光”是决斗,“卧薪尝胆”也是决斗。这种精神上的决斗,当然也是需要体力的。一个长期在药液里浸泡着的身体,一个整天在温床上滚来滚去的身体,一个“弱云狼藉不禁风”的身体,是无力参与决斗的。

⑥我听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每天登山,20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折磨着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⑦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⑧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⑨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汉字。 sh慭plainy塡plainng(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苟同: ②得心应手:

3.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与前面的句子相似,前后句意思连贯。

① ②

4.第③段方格中可填人表示其它“隐形武器”的两个词语是: , 。 5.怎样才能把自己铸成一件“上好的武器”?

6.第④段提到愚公的“傻气”,很容易使人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帝感其诚”,课文中的“诚”指的是

7.第⑤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的特点,这三种人分别是指:

8.本文谈到了两种“决斗”:一种是

,它的主要特点是

(用四个字回答);一种是

,它的主要特点是

(用四个字回答)。

解析:这篇阅读文章偏重于说理,出题者意在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第

1、2题是考查语文基础,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性,其他题目有的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情况,有的还牵涉到课文知识。解答:1.输赢(两个字要写得清晰端正)2.①随便 9 地同意②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3.①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②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意识不参与另一种意识,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4.智慧、意志(毅力)5.“把自己的骨血„„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6.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7.身体多病,长期离不开药品的人;在优裕的环境里长大,从未经风雨,缺乏锻炼的人;体质差,弱不禁风的人8.欧洲流行的决斗(肉体的决斗)轰轰烈烈精神上的决斗(自我决斗)冷冷清清(拒绝热闹)。

巩固练习: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

你如果模仿广告生活

广告就像是一服浸泡在大众媒体之中的文化毒剂,用甜蜜的谎言和耀眼的美女来迷惑轻飘的现代人。温情脉脉的广告语言暗含着一种强制性,通过反反复复地灌输,夺取你的时间和精力,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广告的控制。

广告对人的控制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想象到行为方式、生活观念,都难以摆脱广告的影子。广告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蛊惑。如果你打开电视,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鼓吹同一种产品,你会错误地认为这种产品已经风靡全社会。有的广告则耳提面命、直截了当。如那句传遍大江南北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其实,广告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纯粹是“逗你玩”。商家们清楚,人一高兴、一激动,出手就大方许多。所以,最理想的幸福生活就在广告里面,豪华别墅、高档家具、俏丽女人、聪明孩子、慈祥妈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广告里的生活多么甜蜜、多么温馨。诚如阿Q先生所言:“要什么,是什么。”广告制造了一种“场”,它集合了现代人的欲望和梦想,使每一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想象成广告生活的主人。殊不知,拥有一台洗衣机、一扇防盗门、一包洗衣粉、一只牙膏是容易的,而拥有一个贤惠的太太、一个潇洒的丈夫、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友、一个不坏的继母,却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物质的丰富并不与情感的充溢、人际关系的和谐成正比。广告所宣扬的爱情、母爱和童趣恰恰不是能够用金钱所能买来的!

广告的趣味是富人的趣味,虽然广告中常常出现普通人的形象,但是,其情趣却与老百姓相去甚远。老百姓关心的是商品是否货真价实,而决不会无缘无故地抱着一包保健品手舞足蹈,现在假冒伪劣那么多,消费者大都提心吊胆,谁还能笑得出来、跳得起来呢?广告中的浪漫情调和无限柔情掩饰了商战的硝烟和世俗生活的烦恼。这种假想实质上也是一种诱惑,它让欲壑难填的现代人无比焦虑,你有了冰箱、彩电,可是,别墅豪宅呢?漂亮女人呢?高级轿车呢?这一切都有了,你还不会满足,因为广告里的生活别有一种味道,别有一种风情,别有一种诗意,别有一种撩人的东西,你如果模仿广告生活,那就如同掉进了温柔的陷阱,永远别想爬上来。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广告”比喻成 ,它所产生的“毒效”是

2.第2自然段中“广告对人的控制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想象到行为方式、生活观念,都难以摆脱广告的影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3.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概括广告是如何从语言、想象、行为方式、生活观念四方面对人加以控制的?

4.第2自然段中列举“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这句广告词的作用是什么?

10 5.第3自然段中阿Q先生所言“要什么,是什么”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6.“广告所宣传的爱情、母爱和童趣恰恰不是能够用金钱所能买来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7.作者为什么说“广告的趣味是富人的趣味”?

8.文章结尾写道:“你如果模仿广告生活,那就如同掉进了温柔的陷阱,永远也别想爬上来。”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

震悟

一开门,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走廊里的自行车不见了。

今年的冬天对于我真是个倒霉透顶的季节。先是调资少两月没赶上这一趟;稍后是妻子工厂停产待业在家唠唠叨叨烦着呢;再后来单位分房子排在我前一号的大头喜气洋洋乔迁新居。而我只好仍守在这70年代垒造的又低又潮的平房里。这不,室内没处搁的车又被贼偷走了。

我将一个骑摩托上下班的朋友弃在他家储藏室内的破车翻弄了出来,勉强推着,走向街头的修车摊。

修车的顾老头成天乐哈哈的,边干活计边与顾客不停嘴地拉家常,此时此刻,我打心里羡慕他那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神态,哪像我们这些小职员成天为得失不公而愤怨。

小伙子,什么事弄得你一早上就愁容满面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哟。噢我懂了,天天在一起哪有勺子不碰锅的,跟媳妇吧不必太较真。对他的这番好心好意的揣测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人世间福祸难测,何必计较一时得失,没成想这两手粗糙如松皮的老爷予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而且点中了我的痒处。我忽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便趁着修车空隙,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他。

小伙子,你失去的还真不少哪,先给你说个故事吧:有个人他刚生下时就死了娘,13岁时殁了大,好在左右街坊热心帮忙,拉扯大了这孩子又帮他成了家,不曾想就地震啦,砸死了老婆儿子和女儿,呼啦一下只剩下他一根光杆儿,一条断腿还埋在水泥板下,你说这人还活不活啦。

我几乎被老人这段用山东快书形式陈述的人间悲剧所打动,但旋即又感到这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于是,我仍保持沉默。

老头终于极难得地闭了口默默地干着活计,突然抡起铁锤狠狠地击打着我弄来的旧车那严重变形的大杠。可能是锤子要脱榫了,便将锤柄子垫在自己的大腿上叩了两下,发出了嗵嗵的响亮的回音。

我惊异地瞪大了眼睛,顾师傅你的腿„„

假的!肉的留在了唐山水泥板下。老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一脸平静如故。 9.速读全文,作者震于

,悟出

。 10.用文中的事情解释“倒霉透顶”:

11.联系上下文解释“有个人刚生下来时就死了娘,13岁时殁了大”中的“殁”: ,“大”:

12.试写出能表现“老爷子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的句子。

11

13.没想到“老爷子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而且点中了我的痒处”,“痒处”指

(三)

反常曲解幽默风趣

①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儿子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52,数学48,共计100分。”“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儿子听了,忍不住“朴哧”笑了。“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板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

②——这是一则题为《共计》的小幽默。儿子稍微耍了点手段,父亲就一本正经地又是批评又是鼓励,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曲解,即有意或无意地对语义作歪曲解释的一种方法。

③在一次演讲比赛时,一位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就被电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这一意外情况引起了台下听众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演讲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而是从容地说:“谢谢大家!刚才我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的。”话音落地,听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的“曲解”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听众,同时又表现了自己的机智,给接下来的演讲开了一个好头。

④一次,英国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演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底下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喊声:“狗屎!垃圾!”很明显,他是在讥讽威尔森的演说。对此,威尔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一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仍顺利进行。

⑤曲解可以分为“误释”和“巧释”两种。《共计》中的曲解,是误释,它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或者自以为是等原因,胡乱地给有些词义进行歪曲的解释。两次演讲中的曲解,则是“巧释”,也就是有意设计一个新的含义巧妙地解释某一语句,某一动作。课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陈毅市长)选场》中:“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这里,陈毅市长将化学巧释为“社会变化之学”,既富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可谓谐趣横生,幽默动人,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

14.下列代词各指什么?

⑪第③段中“这一意外情况”是指

。 ⑫第④段中“对此”的“此”是指

15.陈毅市长对“化学”的解释是什么?有何特色?(用文中的话简答之)

16.“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是个

句,换成一般陈述句则是

;原句的好处是

17.本文主要说明了“曲解”的

。 18.本文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请举例简述之。

19.对本文结构划分较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四)

从青年周恩来的“镜子”说起

12 ①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又糊了面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晚,总要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原来这面镜子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气派)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由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生立身处世,似乎都受到这面“镜子”的影响。

②经常揽镜自照,是许多志士仁人严以律己的美德。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已是尽人皆知的美谈。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则讲得更加细腻:“揽镜试面,则思心当洁净;傅(同“敷”)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润湿)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梳子),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保养鬓发),则思心当整肃。”

③古人的修身养性,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A)。共产党人讲修养,则是饰面与修心、外在美与内在美、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B)。周恩来事事处处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堪称我党注重修养的典范(C)。他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穿新衣服还是着带补丁的旧衣服,总是那样得体、潇洒、大方,那样雍容大度、风采照人,与他宽广博大、忍辱负重的胸怀,力挽狂澜、不屈不挠的胆略,远见卓识、睿智敏锐的气质,平等待人、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交相辉映,其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举世公认(D)。

④现在,有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不那么重视修养了。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糊涂的说法:“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还讲什么修养?”对外开放,会开阔我们的眼界,更多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但是,如果不设防,不加强修养,对于外来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失去必要的抵御能力。发展市场经济,给我们的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强化驾驭能力,没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个人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力;也很难抵御市场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愈是改革开放,愈是发展市场经济,干部手中的权力招来的诱惑和腐蚀愈是突出和严重。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和腐蚀,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成为阶下囚,给我们以重要的警示作用。由此可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不能放松修养,而且应当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如果我们能养成照“镜子”的习惯,经常反省操行,自我激励,对于升华思想境界,创造优异工作业绩,肯定会大有益处。

20.第②段中“揽镜自照”一语的具体含义是

21.第③段中,如将“交相辉映”改为“不无关系”,整个句子在语意上有无变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的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源自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

B.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源自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

C、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互为因果。

D.改动后的意思与原句的意思没有变化。

22.第③段中四个句子组成,其中点明全段中心的句子是(

)(只要填人表明序号的字母)

23.第④段中“设防”一词的具体含义是

24.第④中,作者从哪两方面批驳了“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还讲什么修养”这种“糊涂说法”?

13 25.下列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志士仁人历来有严以律己的美德。

B.周恩来同志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堪称我党注重修养的典范。 C.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应当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D、我们要养成“照镜”习惯,反省操行,自我激励,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26.全文第①段和第③段两处都引用了周恩来的事例,它们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五)

偷柚

我六岁的儿子说,世间最好吃的东西是冰冻的菊花茶和油炸的蛎饼,长大挣了钱,一定买很多给我吃;而在我童少时代,我的同伴们却以为世间最好吃的东西大概数柚子,当了皇帝的人,一定天天吃柚子。

记得小时候,厝边有两株柚树,是阿迟家的。因了这两株柚树,阿迟家的公子阿明,在我们同伴中可神气啦!有谁犯了他,他便说:“我家的柚子熟了,不分给你吃了。”为了吃到他家的柚子,从柚树开花时,我们便谨小慎微地尽量少得罪他,讨好他。

那时,生产队的耕牛,挨家挨户轮流着放牧,轮到阿迟家,牧牛的任务便落到阿明身上。他用装“钙镁磷”的牛皮纸袋,剪制了一副“扑克牌”,引诱我们跟他去牧牛,他“做东”,我们陪着他玩牌,不管输赢,他永远是“庄家”,我们几个谁输了,就帮他看牛;假日一起上山拾柴,他拾了一会儿,便歇在树荫下,要我们多拾些分给他,而且要干的;上学堂,除了老师检查他朗读或背诵课文,我们无法代劳外,其他能帮上忙的,我们都得帮忙,比如,值日扫地呀,抄袭作业呀,考试作弊呀,等等。谁叫我们爱吃他家的柚子呢?

终于同伴中有人觉悟起来,怂恿着说:“我们不能为了那一瓤半粒的柚子,老受这样的‘窝囊气’!”也有人撺掇着出主意:“柚子熟了,他不分给我们吃,我们夜晚自己去摘。”“这偷可不是光彩的事,要是传到阿景先生那里去,我们可倒霉啦!”阿荣举出理由说不怕:“他夏天偷了我家五粒李果,我秋天为什么就不能摘他一个柚子?”阿年、阿谋兄弟俩附和着说:“前天,我家来了客人,他在我家相食(看人家吃东西之意),吃去了我母亲给他的两粒果糖。”至于这事万一被知道了,会不会传到阿景先生那里去,我们商议的结果是,不可能会被发现。所以,最后我们决计:偷!

当我们扛着竹竿,到他家柚树下的时候,正遇上他的奶奶,他奶奶教训我们说:“下次再来偷,折了你们胳膊,插进屁股眼!”我们知道这是吓唬的话,但没想到这事很快传到我们各自的母亲那里去,都挨了母亲的骂,当然不敢去偷摘了。但我们不甘心,绰号他奶奶“屁股眼”。

馋嘴的顽童们!

27.从文中的内容来看,偷柚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50—80年代,请找出能证明这一时间的关键性的词: ,故事发生地点(从柚树生长环境来看)应该在

带。

28.文章开头用儿子与我“童年”的“最好吃”进行比较,说明(

) A、以“我”童年物质生活的匮乏引出回忆。 B.儿子今天生活的幸福是我所望尘莫及的。 C.希望儿子珍惜今天的幸福。 D.表现我对儿子的喜爱与感激。

29.第3段写我们“极力讨好阿明”,其目的是

,这段内容为下文写“偷柚”作了

14 30.第4段写小伙伴们“偷柚”前的——斗争,相对于“偷柚”的过程来说,属于详写,其原因是什么?

31.和《社戏》中的情节相比,同样是“偷”,“偷柚”与“偷豆”的动机有什么不同?作者写“偷”,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六)

人类需要探索精神

美国“桃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已经成为“旧闻”,但人们仍忘不了那悲壮的场面。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上,佛罗里达州上空的这一声巨响,将永远会发出深沉的回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于1908年飞行成功,10年之后,第一条“伦敦一巴黎”的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据说乘坐早期的飞机,其保险系数还不及今天的航天飞机哩。飞机随时会发生故障,机舱的密封条件又不好,“高处不胜寒”,乘客们不得不穿着皮大衣,戴上皮手套,用灌满热水的瓶子取暖。飞机的引擎声更是震耳欲聋。在人类航空史上,飞机的发明者、驾驶者自是值得大书特书,早期的乘客同样也值得大书特书。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勇敢者,也许直到今天还不一定有波音747,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挑战者”号虽然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A)

不仅航天事业,一切①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 a 。一部②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B)化学家诺贝尔并没有因炸药爆炸而中止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C)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能不受到 b !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③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32.找出用到横线处恰当的词。只写序号。 用到横线a处恰当的一项是(

) 用到横线b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既是冒险精神、创造精神,也是献身精神、开拓精神 B.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C、不仅是创造精神、献身精神,而且是开拓精神、冒险精神 D、启迪和激励 E.启迪和鼓舞

F.启迪、激励和鼓舞

33.下边的事例用到文中A、B、C三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在括号内打√。

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

A处(

) B处(

) C处(

) 34.划线的“深沉的回声”比喻什么?

15 35.三处划线词“科学”的含义是否相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

B.②③相同, C、①③相同

D.①②③相同

36.下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其正误,正确在括号内打√,错误打×。 ①文章是先举事例后提论点的。(

) ②文章的论述是层层深入的。(

)

③文章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④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

[ 标签: 语文 ]

如何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作为中考命题的考查点之一,近年来已成为中考卷中的热门题。所谓句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从字面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意思(似乎应当以肯定的、正面的表达为好)。它蕴涵在表层含义之内,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在阅读中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揣摩,它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检验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以及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求解未知的能力。从命题范围来看,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从考试题型来看,大多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什么”等这类方式出现。在答题时,结合中心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水平的层次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次,要提高自己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能力,首先就必须加强对自己深层思维的训练。下面让我们以2005年部分省市中考卷中的典型题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下面请看《父亲不写信》(2005年河南题)中的一道题: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

16 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典型题例:“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解析: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答案显然归纳不出。但是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得出题目答案: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请看《初冬月》(2005年资阳题)中的一道题: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 17 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典型题例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

题目解析阅读《初冬月》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第6段: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而本题的题眼也正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即能得出答案: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既深化了文章主旨,又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三、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两种。(句序调整)理解这种文章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以《百合献谁》(2005年安徽题)中的一道题为例:

„„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甲]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典型题例: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题目解析:从全文的社会背景来看,除了作者自己之外,大多数人显然只顾着去追逐热点人物和焦点人物,比如我的朋友就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 18 什么劲儿么!”而作者更希望整个社会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由此入手,我们很快就得出本题答案: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

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解题要诀

一、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对结构比较复杂句子的分析首先要注意从本句人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臵,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另外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如:(2006〃四川) 中考题(《清净之莲》)请简述你对“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这个语句含义的理解。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知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精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倡导的一种生活态度。应注意对句子中定语“卑湿污泥…柔软清 净”“智慧”的理解,结合文章主题组织答案: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

二、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这些语句通常都富含哲理,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要回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如:(2005〃青岛) 中考题(《子夜昙花》)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加点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精析:联系上下文对昙花的描写,可知昙花不同于他花,它默默等待,蓄积力量,美丽绽放。要抓住关键词“奋发”,“无常”来理解。答案:“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三、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总起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设臵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 19 某种气氛。

总结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首先应该判断可能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者哪种表现手法。要做出正确判断首先应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特点,同时还要掌握语言评价的一些术语,使用恰当的措辞可以使答案更能击中得分点。下面就常考的作一些解说。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足使某种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

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臵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如何答好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题是近几年中考中一种常见的题型,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它也是考查学生语言感知和理解力的一种形式。题目样式一般为在完整的语句中空缺部分语句或短语,提供选项,让考生进行选择。解答语句衔接题要点是整体把握题干与选项所表达的语意,然后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是所有的笑都是表达喜悦,_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_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

A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B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C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D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解答要点:捕捉题干中关键词语,在选项中选择与之搭配恰当词语作为最佳选项。如(1)中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是“笑、喜悦,喝彩、赞颂,顺从、虔敬,顺利、成功”。而在选项中 20 的词语则是“反对、憎恶,眼泪、悲痛,沉默、否定,挫折、不幸”,这些词语与题干中搭配恰当的关系是反义词。因此,横线上依次填写的是(BACD)

2、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_____,______,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A河水丰盈碧波荡漾B碧波荡漾河水丰盈C荡漾碧波丰盈河水D河水丰盈荡漾碧波

3、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解答要点:短语(语句)结构要前后一致,语句要顺畅。如(2)题干中“胡杨丛生、林木茁壮”则是答题的题眼。空缺的两个短语结构须与之一致,语句才顺畅。只有“A”才符合要求。例(3)也属此类型。

4、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留恋品味?____________

A有多少“第一次”把不可磨灭的给你留下啊?B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C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D难道你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吗?

解答要点:句式应类似,语气要一致。例(4)中所提供的选项必须与题干中的句式相类似,语气要一致则同是反问句,这样语句才顺畅。所以选B项。

5、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_________。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草叶上的露水。D哪怕只是草叶上的露水。

解答要点:根据语境,确定恰当的语句。例(5)句是表达自己对水的赞美与向往。根据语境可以确定前后句应是递进关系,只有D项才符合要求。

巩固训练

1、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①,②,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算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③。

A.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B.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C.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D.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21

2、与下面这句话语意衔接最紧密的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环境对人有影响作用,而就有这样一些不讲科学的人将这影响绝对了,。

A、他们认为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未必就黑,关键还要看人的身身素质。 B、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否则就是对客观存在视而不见。

C、他们认为近朱者就一定赤,近墨者就必然黑,其实并非如此,赤不赤,黑不黑要看人的自身素质。

D、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要看看这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3、青年战士连忙把筐里的土倒下,然后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一只大抬筐,往将军身边一搁,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上应填上哪一句才使青年战士的话较客气?()? A?来,咱们组织个“互助组”!?B?来,咱们干脆组织个“互助组”。?C?来,咱们何不组织个“互助组”呢??D?来,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

参考答案:

1、A

2、D

3、C

22

第5篇: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内部语境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句子意义,望方家指正。

一、理解句子的一般方法这里先讨论相对直接的方法,即不需过多借助句子之外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义。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句子的形式和 内容,二是利用关键词语,三是追问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三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1.利用句子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指的是句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如手法,如句式,内容指句子的内涵。探究一个句子,主要的就是两个点,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容,归结起来就是,这个句 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什么意思。搞清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句子的含义。如: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具体来讲,这里主要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慈祥”表面上要表达的是粥菜看起来好像是老板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说的却是老板心怀鬼胎,想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另将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说成“佳肴”,是为了反衬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2.利用关键词语 从关键词语出发进而理解句子含义是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如: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 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如果理解了句子中的“所谓学者文人”、“尤”、“出离愤怒”、“深味”、“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等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就容易了。 3.追问原因有时只要理解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如: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这个句子,可以追究作家这样说的原因,仔细研究会发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是戕害生命的事物,“雏菊花在怒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作者将两种反差极大的意象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证明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二、辅助方式的利用除了照顾句子本身的意义外,理解句子还需借助一些辅佐的方式,有时可能涉及句子所处的位置,涉及到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涉及句子的特殊作用等。有时还要借助句子所处文章体裁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1.借助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有时还需要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及由此引发出的特殊意义。有些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可能照应题目,开篇点题,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有些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可能呼应开 头,有点题,升华主旨的作用。有些句子在文章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句子会相互照应。有些句子可能是一个段的中心句,分析的时候须从整个段落的角度去考虑。2.借助原文的体裁来理解句子有时需要联系句子所在文章的体裁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下面以小说中的句子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理解小说中的句子,就要重视小说的要素,要理解 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鲁迅《祝福》中描写雪的句子,其本质就是环境描写,如果不搞清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可能就不深刻。又如: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什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 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正说之间,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管营、 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里作者为何对听到的内容说成“正不听得说什么”,将听到的内容写得“语焉不详”,这就要明白问题的本质,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关于情节的问题,相当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情节,就要考虑句子与情节的关系,这里主要就是因为里面是在密谋,外面是偷听,所以听不清楚, 也就为下文造成了悬念。假如这里都写清楚听到什么,后面的事情也就没有“味道”了。当然也就明白了“低着头”写出了两个人有意不抛头露面,怕人认出,充分暴露其狡诈。 (

作者单位 :

镇雄一中

第6篇:理解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一、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 “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二、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三、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例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 “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1、修辞还原法

有些句子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表意生动形象,理解这类句子时,我们把它还原到一种平实质朴的表达形式,往往就找到了答案。例如,比喻句我们就从喻体入手,还原其本体意义,找到了本体意义,答案就浮出了水面。

题目: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美哉,书卷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原文的中心意思是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作者强调不能死读书,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经历用心灵去读书。这句话是爱默生的话,是一个比喻句,“注解”“卫星”“鹦鹉”都是喻体。“注解”的作用是为读懂书服务的,喻书应成为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和凭借;“卫星”的特点是沿预定的轨道周而复始的运行,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没有自我,喻人如奴隶一般受制于书本;“鹦鹉”只会学舌,喻为做书本的传声筒,生硬机械没有变化。

参考答案: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和传声筒。

2、借助句法知识理解。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3、概括具体法

有些句子,在段落和篇章中处于中心句或总括句的位置,解读此类句子的含义,宜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题目:“奥运竞技大平台,其实是人生境遇的大舞台”,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流沙《阿里的手刘翔的腿》)

分析:在这篇文章里,阿里的手和刘翔的腿都代表着两位体坛名将的竞技特长,名将当年凭借它们驰骋赛场,扬名体坛,而今都出现了伤残,难以再现当年风采。这句话出现时,有这样的语言背景:“生命有张扬勃发之美,也有黯然失色之悲,奥运之精神各有各的理解,名将陨落,丑小鸭升天,种种意外,莫不像人生的遭遇。奥运竞技大平台,其实是人生境遇的大舞台。”这段文字,内部层次为分—总关系,此句总括前面的话。这句话在修辞上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把奥运赛场比作人生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成功和失败的剧目,但是理解这一句话不能只从修辞上去解读,因为“大舞台”的一个重要的修饰语——“人生境遇”我们不能忽略,它是这句话表意的重点,对应于前面的文字,“境遇”就是“张扬勃发”“黯然失色”“陨落”“升天”等。

参考答案:奥运赛场上,张扬勃发之美和黯然失色之悲、升起与陨落、成功与失败等都是人生际遇的反映。

4、具体概括法

有些句子,往往从多个角度来描绘一个形象或表达一个观点,这样的句子,理解其含义,最直接的方法是抽取其共性。

题目:“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刘成章《扛椽树》) 分析:这篇文章,作者盛赞扛椽柳平常的外表下的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彻底奉献的精神特质,并把这种精神特质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全文感情浓烈。此句出现的语言背景是:“描绘它,没借鉴可循。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他挂不上边。所以,什么峨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桥柳中原刘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作者描绘这一形象的特质,没有动用繁复的色彩词,却用三个具体可感的女子形象在否定中映衬扛椽柳,这三位女子的共同特质——柔弱、娇媚、娇美反衬了扛椽柳的铮铮傲骨。

参考答案:扛椽柳没有柔弱的女儿姿态,甚至没有娇媚娇美的颜色,有的只是铮铮傲骨。

5、哲理阐释法

警句(哲理句),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深刻体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理解它的含义,最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本本身作泡开式的阐释。

题目:“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日历》)

分析:此句说的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普遍的道理:人的出生无法选择,是生在帝王之家还是降落在贫民窟里,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但是,“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却翻出了新意。在文中,此句出现之前有这样的文字背景:“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他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他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他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这就是说,用什么态度去度过人生,完全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

参考答案:全句所表达的哲理是: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第7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所谓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之外,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所包含的深刻意思。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包括: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所要说明或揭示的道理;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联系和关系;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因此,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特定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是体会句子含义的有效方法。例如:

《詹天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一条铁路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呢?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这一次清政府敢于任命自己的工程师,而詹天佑不怕困难和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所以“全国轰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心情,也表现了国人对詹天佑的希望。

二、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往往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也不能离词”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卡罗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要抓住“暗示”“暂时”两个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老师对卡罗纳此时的心情的一种理解和感情上的尊重,这是不管中的管,是另一种方式的劝,体现了老师无言的爱。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的深层含义,往往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这个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有关。因此,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体会出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

例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单单地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就是说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但是,句子加了“多么”这一修饰词,我们就要深入理解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又是如何简朴。而这些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体味。进而我们懂得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周总理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高度概括。

四、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我们要透过表面来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这种“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句,并非说明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明这种幸福和快乐只有到另一个世界中才能实现,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五、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含蓄、深刻起来。因此,仔细体味、揣摩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助于从中领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写道:“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赞扬了老桥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理解句子含义歌诀

理解难句有诀窍,了解背景很重要。上下内容需兼顾,不可孤立把义找。关键词语不放过,一点击破全知晓。弦外之音要考虑,修辞作用莫忘掉。综合运用此方法,句子含义自揭晓。

第8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案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复习课教案

隆昌县黄家镇中心学校

李智

教学目标:

1、回顾学习过的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方法

2、学会准确地表达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的反复训练。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表达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内容:

根据提示要求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热身:读懂人名

1、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

2、学生猜名字背后的含义。

3、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

要求:复习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

二、回顾题型,巩固方法

1、填空:课文中的句子。

2、问答:测验中出现的题型。

3、归纳常用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三、掌握要点,规范回答

1、回顾第二次测验中的题目。 (1)分析不同答案的优缺点。 (2)归纳回答的小秘诀。

2、回顾课文句子,学会规范作答。 (1)分析习题回答的不足。 (2)学生进行修改,汇报。 (3)老师进行评价。

(4)出示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规范作答。

3、引导学生善用提示语,使回答更有条理。

四、牛刀小试

1、引导完成《复习册》12页第四题第3小题。 (1)引导认真审题。 (2)学生完成习题。

2 (3)展示学生答案,老师评价。 (4)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 (5)生生互评。

2、完成《复习册》阅读部分《与泥对话》第6题。 (1)学生完成习题。

(2)展示学生答案,老师评价。 (3)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 (4)生生互评。

3、布置回家完成阅读文章《母爱,五百米》并完成习题。

五、总结提升

板书: 复习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认真审题

用对方法

条理作答(善用提示语) 揭示含义

3

第9篇: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六: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范文模版]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六: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

的含义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朵中考小花,在中考语文试题百花园中逐渐绽放开来。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要句子的类别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包括下面几类:①主旨句: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人们所说的“文眼”;②过渡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进或转承作用的句子;③总结句:处于段落或者文章的结尾段,那些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④修辞句: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如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等。另外,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一些议论抒情句和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常见的考查形式

①“××××××”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的含义。

④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理解句义的方法

下面以2011年有关中考试题,例说如下:

1.紧扣修辞法

大凡优秀作品中的彩精语句,往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而成为重要的考点。解题时考生要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入手,去透视其深层的意义,去感悟其精彩的亮点。不过需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

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

突出了什么。

例1.阅读李春雷的《雪中小卓玛》,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

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2011年青海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其实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样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可以

联系全文尤其是其中描绘小卓玛形象的语段中,可以看出“我”深深地被小卓

玛的形象感染了,内心充满温暖的感觉,同时也感受到玉树人民对灾后重建工

作充满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拟人修辞的作用”去考虑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

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

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

2.联系主旨法

有不少作家常常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启人读者心智,就在行文过

程中使用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的重要句子。于是构成了深层的、含蓄的语句,

其含义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联系。所以,考生在理解这类句子时,要善于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主题,然后透过字面义,悟出句子的深层情

感。

例2.当我认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

幻灭。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吐蕾、含苞以至盛开,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

所有的生命不问存在的时间短长,而在它有无显示;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

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

璀璨。这美和璀璨,留给人的印象,岂不是永久的么!

(选自艾雯《昙花开的晚上》)

【真题回放】最后一段说“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

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这句话有什么含

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011年四川凉山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文章结尾议论句的含义及作用的把握。具体答题

时,考生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有何关系,思考这个句子在体现文

章主旨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而后要明白解答

此类试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的思路:其一,联系全文,从内容

上进行理解。因为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得很清楚,所以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其二,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知其起着总结全文且篇末点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短来衡量,只要能显现出自己最精

彩的一面,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也就因此而熠熠生辉。作用:画龙点睛,

提示文章主旨。

3.分析描写法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经常会有一些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服饰、心理、

神态进行描写的语句。对此句重点句子,考生可以通过透视法,去审视看似普通

的句子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体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或看法认识。

例3.阅读佚名《最美的善举》,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对下面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

看上去挺吓人的。

(201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试题)

【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赏析题,需要正确判断句子在描写方面的特点,进

而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在这段描述性的语句中,作者从衣着、长相等方面描写

了“络腮胡子”外貌。考生可以通过揣摩作者对“络腮胡子”外貌特征描写,来

体会作者对“络腮胡子”的感情色彩。

【答案】示例:“皱皱巴巴的短衫”写出了“络腮胡子”衣衫不整,“皱皱

巴巴”、“浓眉凹目”、“络腮胡子”写出了人物长相的丑陋,该句运用外貌描

写,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4.语境拓展法

命题者在考查考生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中,有时还会别出心裁地由阅

读材料延伸出仿句的题型,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要求

根据某一话题或具体情境造句。

例4.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

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选自鲁先圣《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真题回放】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

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

解。

(1)

(2)

(2011年山西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结合语境的仿写题,阅读材料主要叙述了有一位贫

苦农夫弗莱明,从泥沼里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英国首相丘吉尔),从此

改变了儿子(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命运。命题者借机拓展,

要求考生用“假如„„就„„”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以表达对

重要句子“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对题目提

出了要求,其实也就是要求考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参考答案】 (1) 假如不是农夫救了小男孩,就不会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

著名政治家、首相的丘吉尔。(2) 假如没有绅士资助农家少年,就不会又挽救数

以亿计病人生命的青霉素的诞生。

5.抓过渡句法

一般来说,过渡句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

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启下部分。上下文之间使用过渡句,可以使文章衔接顺畅,

连贯得体,增强文章逻辑性。

例5.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

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

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

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

察尘封的的记忆。

(选自毕淑敏《回家去问妈妈》)

【真题回放】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1年辽宁大连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过渡句连接在上下段落之间,往往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也有利于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进作用,也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

题。所以,考生在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

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参考答案】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

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演练提升】

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

艘航船。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选自廖夏《我和父亲的“战争”》)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打中了!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

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孙道荣《瞄准》)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部分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1.生发联想,把“父亲”比拟成“我”人生路上的“一盏航灯”,他在“我”迷失方向时,为“我”驱走“黑暗”,为“我”指明航向。

2.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得自由而轻松

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

上一篇:教育和文化英文演讲稿下一篇:八年级第一单元试题